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体育重点实验室的现状及特征

一、我国体育重点实验室概况

为充分调动全国体育系统和社会各方面科技力量参与备战2008年奥运会科技工作,促进我国体育科技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布局了一批具有为国家队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且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和硬件条件较优的重点实验室。全面改善了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科教单位的科研条件,6个总局直属重点实验室拥有国际一流的科研设备仪器,为国家队的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提供先进的硬件支持。同时,为适应国家队转训和提高地方体育科研水平,促进各级体育部门科研条件的改善,在全国体育系统布局了30多个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保障体系

重点实验室涉及运动医学、训练监控、体能训练、运动营养、运动心理、信息汇集等等,均为国家队训练和比赛科技需求最为迫切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大部分重点实验室在各国家队及省队的训练基地,其中夏季项目20个、冬季项目4个、高原训练4个,基本满足国家队转训时的科技服务需要,在全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一体化科技攻关与科研服务保障网络。一些实验室在实践的基础上已形成特色研究领域,如上海体育学院的乒乓球、羽毛球的技战术诊断与分析研究,青海、云南、贵州体科所的高原训练研究,浙江的水上运动项目特点研究,武汉的体育工程研究等。这些特色领域有些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已迈进国际先进行列。

据统计,实验室建设拉动各地方投入经费1.32亿元,这些实验室共承担科技攻关课题246个,其中国家级课题占11%,奥运攻关课题占38%。重点实验室已具备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队伍,300多名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占33.9%,研究生学历的占37%,长期跟国家队服务的占23%,这些跟队服务的科研人员覆盖67个夏季和冬季运动项目,对我国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和培养优秀的体育科技人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另外,大部分实验室建设注重纵向衔接、横向联合的办法,已初步形成以知名学术带头人领衔,跨所、跨学校、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实践证明,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对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整体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体育重点实验室的特征

为服务高水平竞技体育,各省市体科所、体育院校、运动队都建有设备精良、技术尖端的体育实验室或科技服务基地,以体育科技需求为出发点,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已初步形成新形势下的中国体育科技服务体系。

(一)遵循科学规律,目标定位明确

体育重点实验室定位明确,能够遵循科学规律,突出研究特色,为高水平运动队备战重大国内、国际比赛提供高水平科技保障。国家体育总局38个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都能够紧密围绕体育事业重大关键问题,坚持科技工作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开展具有前瞻性,属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见表3-1。例如,河北省体科所就把体育科研与运动实践结合作为重点,集中研究疲劳恢复、青少年生长发育、机能诊断与调控方面的重大问题;山西省体科所的研究方向集中在运动人体生物电与训练监控实验方面;湖北省体科所重点研究运动员科学选材与机能评定。再如,北京体育大学重点实验室定位明确,遵循科学规律,突出研究特色,为体育事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下属的体能实验室、身体机能实验室、分子生物化学实验室、低氧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等,都能够紧密围绕体育事业重大关键问题,坚持科技工作面向运动训练主战场和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开展具有前瞻性,属本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

表3-1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一览表

(二)硬件条件优越,科技功能多样

重点实验室不但能够获得教育部、科技部、体育总局的财政支持,更能得到省市地方财政、依托单位的补贴以及社会捐赠。因此,实验室的设施装备、环境条件、人员结构和研究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硬件条件促使科技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能够在解决关键问题、瓶颈问题中积极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例如,低氧训练室、低氧卧室的建成及使用,为赛艇、皮划艇、马拉松等耐力性项目的科学训练积累了大量经验;武汉体育学院的体育工程实验室投资构建的帆船帆板科研工作平台,能够开展海上体能训练测试、器材流体力学及关键技术研究、帆船帆板技术分析等科技工作;湖北省体科所购置的精良设备,能通过人体激光三维扫描、脊柱测量和骨关节扫描等,实施科学选材。在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下,重点实验室由过去主要进行理论论证和科研实验教学活动转变为面向训练、面向高水平运动队,服务于全民健身,引领科技前沿等。同时,重点实验室还经常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最新的体育科技理念;通过服务于国家队,使科技理念与训练方法紧密结合,创造出可喜的成果。各实验室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科技攻关领域和手段,直接参与到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备战工作中,为奥运金牌做出了直接贡献,得到各方认可。

(三)科研任务复杂,服务形式各异

体育重点实验室都承担着大量的课题研究任务,既有国家级课题、奥运攻关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课题,又有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地市级课题等。重点实验室配备的知名学者能坚持长期服务国家队,甚至兼任国家队领队、奥运顾问组成员或国家队科研教练。体育重点实验室能有效实施运动队科研攻关方案,采取奥运科技专家组、国家队科研团队、奥运科研攻关课题组等多种形式跟队服务。2010年9月对部分重点实验室的调查显示,85.2%的实验室都专门针对运动队组建了专门的科研服务团队,51.9%的实验室经常携带各种仪器设备开展下队服务。

例如,北京市体科所在北京奥运期间有7人次加入备战奥运专家组,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跳水队、皮划艇队、跆拳道队、射击队、手球队、中长跑队、曲棍球队进行科技攻关,测试量达上千人次;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在备战奥运会期间,共有10位教授承担或参与包括“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运动员间歇性低氧训练个体适应能力预测指标的研究”在内的28项奥运攻关课题,研究经费达757.5万元,在国内外发表了74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通过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许多运动训练中的难题被逐渐解开,一些研究成果被运用到运动训练实践之中,为国家队备战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面对精良的设备和多样的任务,体育重点实验室管理内容复杂,涉及实验室建设、设备管理、跟队服务、人员激励、经费管理、服务开发、科研创新、国际学术交流等多项内容。随着大量进口仪器设备的配备,科技含量愈来愈高,测试方案设计、操作及分析评价日益复杂,对科研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实验室往往需要综合若干优势学科,集中多方面人才发挥作用。例如,服务国家女子曲棍球队时,能全面分析现状,寻找薄弱科研环节,提供个性化体能训练和康复手段,并结合实战,建立和完善短角球数据资料库,进行多角度的技战术分析。

(四)学科齐全,信息畅通,优势独特

鉴于体育与高校的双重特点,落在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拥有更加独特的优势,肩负着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任务。重点实验室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是训练知识创新的源头,更是最新体育科研方法、手段的制造和传播者。高校学科综合齐全,优秀人才集中;互相交叉渗透的学科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科技队伍便于产生新的研究方向和创新成果。高校还拥有宽松的学术氛围,学术气息浓厚,适合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尤其是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优势显著。加上高校信息通畅,频繁的国内外交流活动便于获取全球最新的体育科技信息。重点实验室与其他部门实验室相比,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更高的质量,对学科建设的影响更深刻。因此,重点实验室不仅是高层次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体育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五)构建创新团队,科技成果喜人

重点实验室需要培养、吸引和凝聚高水平科技人才,构建跨部门、多学科、多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才能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建设思路。重点实验室能够长期服务于某支国家队,通过科技理念与训练方法的紧密结合,创造出可喜的成果。国家体育总局不同的重点实验室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科技攻关领域和手段,直接参与到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备战工作中,很多实验室都为奥运金牌做出了直接贡献。这些科技服务工作,不仅带来更多的金牌,同时也促使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不断提升。正如中国体操队著名教练陆善真所说:“科技不仅带来实惠,还带来教练员水平的提高。”中国体育重点实验室科技保障体系的构建,在2008备战奥运服务中,受到运动队极大的肯定。各运动项目依靠科技出成绩,已成为教练员的共识。例如,在奥运备战期间,北京体育大学重点实验室整合强有力的科研力量直接参加各国家队的科技奥运服务工作,为运动员提供大量智力支持。同时,还积极整合实验室资源,成立运动员压力缓解实验室。该实验室结合物理治疗、心理和生理调节等多种方式帮助运动员缓解赛前紧张情绪。备战期间,该室为短跑、3000米障碍跑等国家队提供服务,有效地缓解了赛前压力。2008奥运备战过程中,实验室为20支备战奥运会的国家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在这些服务对象中有17人获得17枚金牌、2人4队获得6枚银牌、6人2队获得8枚铜牌。

(六)积极开展社会合作

体育重点实验室积极围绕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以及体育科教工作,能够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健全体制机制。在社会合作方面,很多实验室能主动与社会科研机构开展横向联合,积极与企业联合共建实验室,或主动与市场对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能创新自主技术,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了“远红外瓷珠训练康复设备”,利用远红外陶瓷能使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的功能,帮助运动队开发新的疲劳恢复手段。还成立运动员压力缓解室,结合物理治疗、心理和生理调节等多种方式缓解赛前紧张情绪。备战期间,该室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了服务,有效地缓解了赛前压力。但是,横向研究更多局限在科研机构,较少与企业联合或与市场接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这一点需要加强。

三、我国部分体育重点实验室现状分析

值201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全国体育重点实验室培训的良好时机,笔者就我国体育重点实验室的人才建设、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优势与困难等开展调查。虽然调查结果无法反映出我国体育重点实验室的全貌,但从一定程度上展示出重点实验室的硬件条件、软环境建设以及实验室特色与优势,尤其从中发现重点实验室运行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实验室硬件条件

1.经费条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体育科技走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尤其随着科研经费的大幅度增加,服务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科研课题数量不断提高,国家体育总局,各省市体科所以及各体育院校实验室能够加强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体育科技创新体系逐渐完善。统计表明,各类体育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各省市体育局,地方科技厅和科技部也提高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财政部、教育部或教育局的投资相对较小。(表3-2)

表3-2 体育重点实验室经费来源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69/8=8.63,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8.63。

2.依托单位的支持

依托单位对重点实验室的支持非常重要,从统计数据可看出,依托单位能大力协助实验室开展科研项目的申请,并且能够投入基础建设经费和年度运行经费,加强实验室的建设。(表3-3)

表3-3 体育重点实验室队伍依托单位支持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71/5=14.2,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14.2。

3.人员条件

体育重点实验室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硕士以上学历占42.1%,其中博士占8.4%。虽然不可能达到贝尔实验室那样25%的博士比例,但对于体育类科研机构而言,该学历结构还比较合理(表3-4)。当然这样高的学历比例,与年轻人多有关。表3-5显示,各类体育重点实验室4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了63.5%。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各科研机构近年来只引进硕士甚至博士以上学历人才,迅速提升了高学历人才队伍的比例。但是年轻人在为科研机构带来生机的同时,受资历、经验制约,短时间内还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难以创造性地解决重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正因为年轻人多,副高以上职称的比例相对较低,只占40.5%(表3-6)。

表3-4 体育重点实验室队伍学历情况统计表

表3-5 体育重点实验室队伍年龄情况统计表

表3-6 体育重点实验室队伍职称情况统计表

(二)实验室的特色与优势

1.重点面向运动队服务

从实验室发展目标选择上我们看出,高达81.5%的实验室选择面向优秀运动员服务,可见各重点实验室能紧密围绕体育事业的核心内容,占据竞技体育事业的前沿发挥科技先导作用(表3-7)。我国竞技体育的成功经验在很大程度上靠体育科技的保障,实验室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是实验室的目标应该更加宽泛一些,还应将加强有关培养人才、突出特色、国际交流、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发展目标。

目前我国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程度还很低,必须处理好体育运动实践与体育科技的关系,提高体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形成实验室的推动力、体育科技创新驱动力和体育运动实践需求引力三力合一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我国体育的“科训一体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体育事业飞速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对重点实验室科学技术研究的稳定支持,并把重点实验室的定位目标向应用研究延伸。重点实验室产生的成果要积极服务于运动队实际,促进原创性成果为体育事业服务。同时,要注重对科研成果应用,开放后续支持与投入,科学地组织队伍,合理地投入资金,形成从原始创新到技术创新的一条龙支持系统。用运动队和全民健身的实际需求激发体育实验室的创新力度,促进重点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更深入持久地开展原始创新,并向技术创新延伸。

表3-7 实验室发展目标与定位情况统计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94/9=10.4,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10.4。

重点实验室能以为优秀服务运动队提供科技服务为主,其次是开展科研课题服务、全民健身服务、社会服务,而教学服务比例较低,缘于很多重点实验室并没有挂靠在教学单位。(表3-8)

在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下,重点实验室由过去主要进行理论论证和科研实验教学活动转变为面向训练、面向高水平运动队、服务于全民健身、引领科技前沿等。目前,各实验室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科技攻关领域和手段,直接参与到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备战工作中,为奥运金牌做出了直接贡献,得到各方认可。例如,体育工程实验室一直承担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皮划艇激流、蹼泳、滑水、摔跤等项目国家队备战奥运会、亚运会的科技服务工作,为各运动项目训练的科学化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该实验室为夺得女子帆板项目金牌、女子帆船激光雷迪尔项目铜牌,实现奥运会历史性的“双突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表3-8 实验室服务功能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81/5=16.2,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16.2。

可喜的是,体育重点实验室有鲜明的体育特色,85.2%的实验室都专门针对运动队组建了专门的科研服务团队,派知名的专家学者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坚持长期服务国家队,甚至兼任国家队领队、奥运顾问组成员或国家队科研教练。实验室能有效实施运动队科研攻关方案,采取奥运科技专家组、国家队科研团队、奥运科研攻关课题组等多种形式下队服务,充分地发挥实验室的服务效益。表3-8也说明,51.9%的实验室经常携带各种仪器设备开展下队服务。

2.人性化的收费方式

从实验室的收费情况看,对于国家队选择部分收费的有47.8%;而对于本单位职工、本科生、研究生,不管是否有课题经费,都以全部免费为多,只有面向社会时没有免费情况,全部收费的占55.0%,见表3-9。对于非营利性的科研机构而言,面向的群体不同,收费标准也需要动态调整。体育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初衷既是为国家队提供服务,服务时要根据测试项目灵活掌握收费标准。对于生化指标检测类服务,由于需要购置大量昂贵耗材试剂,需要适当收取耗材费用;对于部分消耗较小的测试项目,则可以免费,因此选择部分收费的实验室比例最高。而对于本单位师生,为体现公益性,也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免费比例最高。社会人员的测试则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收取费用。多种形式的收费方式有利于提高实验室设备使用率,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还能结合使用者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体现了实验室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由于我国科研机构的设备采购均由国家投资,不存在固定资产折旧和成本效益计算的问题,同时科研机构员工的收入不与设备使用效益挂勾,因此当务之急是把设备用起来,免费或成本计价的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设备闲置而产生的更大浪费。因此,现阶段的多样化收费方式符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只是平均而言,免费的比重过大,达到40.1%,启示实验室下一步思考如何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人群来实验室开展测试工作。

表3-9 实验室收费情况统计表(%)

表3-10表明,74.1%的实验室均依据仪器耗材的消耗情况来制定收费标准。但也会考虑使用者的实际情况,体现出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很多实验室会根据课题经费情况酌情减免费用,更看重实验室能否通过科研服务取得科研业绩。同时,很多实验室有大量闲置或利用率较低的设备,对这些设备往往降低收费标准甚至免费开放,目的是让设备能运行使用起来。

表3-10 实验室收费依据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34/3=11.3,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11.3。

3.积极开展社会合作

体育实验室围绕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以及体育科教工作,能够突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健全体制机制。在社会合作方面,70%以上的实验室能主动与社会科研机构开展横向联合研究(表3-11)。例如,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能创新自主技术,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了“远红外瓷珠训练康复设备”,利用远红外陶瓷能使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的功能,帮助运动队开发新的疲劳恢复手段。还成立运动员压力缓解室,结合物理治疗、心理和生理调节等多种方式缓解赛前紧张情绪。备战期间,该室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了服务,有效地缓解了赛前压力。但是,横向研究更多局限在科研机构,较少与企业联合或与市场接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这一点需要加强。

表3-11 实验室开展社会合作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30/4=7.5,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7.5。

(三)体育重点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人员队伍问题

在各实验室引进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如何保证设备良好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调查还显示,59.3%的单位没有设专职的仪器设备维护人员。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维护保养不仅要完成日常保养及突发性故障排除,还要利用科学的方法降低维修保养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使设备始终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状态。若能配备专职仪器维护人员,既能处理临时故障,又能定期开展维护保养。而且有针对性的预防维修可以缩短停机修理时间,增加仪器设备的可用机时,提高效率。在维护人员的支持下,仪器设备应转向以预防维修为主,尽量减少事发后的维修。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有36%的单位能够使用编外人员参与工作,这批编外队伍,既能弥补实验队伍缺乏的矛盾,又能在参与实验操作、设计、管理等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知识,有利于培养人才,交融理念,适应不同科研工作岗位的要求。调查发现,聘用的编外人员涉及研究生、本科生、客座科研人员、访问学者和仪器维护人员(表3-12)。启发各类实验室要构建一支由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访问学者及外协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助理队伍,协助实验室开展各项工作,操作基本的实验仪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设备维护和技术支持。

表3-12 体育重点实验室编外人员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32/5=6.4,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6.4。

表3-13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统计(%)

表3-13显示,体育重点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排位前三的是“人才队伍建设薄弱”“开放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主任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平均分值分别达到3.00、3.00分和2.85分。

通过各地实验室的走访我们发现,以上三方面的问题确实比较严重。首先,实验室没有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作为长期重要战略任务,无法建立具有团队意识的创新队伍;其次,受体育学科领域特点的影响,体育重点实验室研究特色鲜明、专属性较强,造成开放程度不高,使用率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的现象;第三,重点实验室主任及相应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承担有大量的教学任务、科研课题和行政管理工作,因此难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思考实验室的整体发展和管理战略,更无法解决目前所有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2.服务运动队呈现两极化

各实验室服务运动队的数量呈现两极化现象,没有任何服务以及只服务1~2支队伍的占到近6成,而服务10支队伍以上的实验室也占到了1/4(表3-14)。我们知道,重点实验室不但能够获得教育部、科技部、体育总局的财力支持,更能得到省市地方财政、依托单位的补贴以及社会捐赠。因此,实验室的设施装备、环境条件、人员结构和研究领域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总局的统一布局下,各重点实验室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科技攻关领域和手段,应该主动积极参与奥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备战服务工作中,努力发挥科技先导作用,为运动队解决关键问题、瓶颈问题。

表3-14 服务运动队数量统计表

3.规范管理有所欠缺

调查发现,有37.0%的实验室没有建立实验室档案。实验室档案包括建设文件材料、队伍建设与管理、科研数据、服务统计、仪器设备等几大类,能够真实地反映实验室开展的各项科研活动,并且是改进实验的科学依据,确保实验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还可以通过档案分析实验室运行情况,合理配置仪器设备。因此,应加强实验室档案建设,为实验室各项工作的开展、经验总结以至于实验室远景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没有通过建立自己的网页来宣传推广实验室。25.9%的实验室没有通过网络管理平台来加强科学化管理。对于已经建立网页的实验室,主要用于介绍仪器设备和人员信息;其他关于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测试申请、满意度调查以及合作交流方面的信息非常少,不利于宣传展示实验室的综合水平。对于建立网络管理平台的实验室,主要用途是实验数据的网络查询。统计报表管理、设备管理、服务系统等功能还相对较低,更没有开发测试申请网络预约功能。(表3-15、表3-16)

表3-15 实验室设置网页功能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18/7=2.57,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2.57。

表3-16 实验室网络管理平台用途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11/4=2.75,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2.75。

4.运行机制不健全

依托单位虽然很重视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但是只有52.2%的单位专门发文来设置实验室的管理机构和职位体系,可见还需要更加规范有效的管理方式。另外,从依托单位建立的运行机制情况看,有3成单位没有建立任何运行机制。而且除了55.6%的实验室建立了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以外,其他运行机制的比例均在30%以下(表3-17)。实验室需要有一整套合理规范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其顺利运行,因此体育重点实验室要加强管理,研究运行机制,提高运行质量和建设效益。

表3-17 依托单位建立实验室运行机制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38/5=7.6,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7.6。

通过对实验室运行机制建设方面的调查发现,作为实验室起码应构建的资源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经费审查机制等的选择率比较低,只有人员考核与奖惩机制排位第一,但也只占到6成(表3-18)。对于重点实验室的初期建设,管理体制是重要环节,合理顺畅的管理体制能保证实验室有序运行。体育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有2年多的时间了,必须加紧研究理顺管理体制,并构建一整套保证体制正常运行的管理机制。

表3-18 实验室运行机制建设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61/7=8.71,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8.71。

5.忽视团队建设

体育重点实验室是科研人员从事体育科技开发与创新的场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一支勇于创新的和谐的科研团队。调查显示,只有半数的实验室能够建设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学术氛围浓厚的科研团队,要积极鼓励青年人才继续深造,并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多数实验室都没有探索适应于团队整体绩效和成果的考核机制,没有建立首席科学家团队组织模式,更没有建立适应于团队发展的成果分享机制或创新团队组织模式(表3-19)。作为体育重点实验室,要努力营造轻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增强科研人员的学术责任,通过科研实践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上,通过组织科研人员学习进修,提高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开展优秀实验项目评选,鼓励跟队服务,鼓励撰写学术论文,支持参加学术活动等多种方式,培养和激励科研实验队伍。

表3-19 实验室团队建设机制情况统计表

注:单项平均值=总选择人数/项目总数=65/8=8.13,平均选择系数=单项选择人次/单项平均值=单项选择人次/8.13。

6.学术交流缺乏国际视野

表3-20说明,体育重点实验室在学术交流机制方面,经常开展的活动是“鼓励成员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占51.9%)以及“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37.0%);开展程度一般的是“组织学术报告会”;偶尔开展的是“召开国内学术会议”“选派人员到国内外进修”和“鼓励成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从不开展的活动以“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和“邀请国外知名学者来实验室讲学”的选择率位居首位。显然,以实验室现有条件,参与或承担国际学术会议还有一定难度,但在国内开展进修、会议和培训应该不算难事,然而这几方面的选择比例都比较低。学术交流的闭塞,导致科研人员只能进行小规模的研究活动,难于在更高层次上承担大规模的跨学科研究活动。在竞争力方面,将难以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力。

表3-20 实验室学术交流机制情况统计表

7.实验室效益面较窄

从表3-21可知,除实验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平均分为3.78,接近比较高之外,各重点实验室在跨学科研究、资源共享、成果转化方面的分值都属于一般。

表3-21 实验室管理与效益情况统计表

体育科技的发展呈现知识高度综合的态势,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和交叉化也日益成为体育科研领域的主流趋势。在体育科技创新工作中,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将拓展新的体育科研空间,孕育新学科,提高解决体育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各实验室要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积极组织跨学科研究。

我国科技领域的重复建设问题一直比较严重,国家科技资源不能共享已经成为一道阻碍科技进展的壁垒,不仅会造成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且还会制约我国科研水平的提高。缺乏资源共享机制,部门或学者之间的数据、资料无法有效沟通,导致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工作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原因在于实验室管理体制、规划、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体制上条块分割,缺乏整体规划,导致重复购置现象严重;政策法规不协调,不配套,没有积极引导实验室开展共享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体育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要使科技成果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就需要体育科技工作者与运动实践工作者共同努力,创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环境条件,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为解决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重点问题做出贡献。因此,各实验室应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发挥重点实验室对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表3-22是各实验室评价自身在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方面和引领体育科技潮流与创新方面发挥的作用,平均分值都属于一般,分别为3.52分和3.26分。重点实验室理应站在体育科技的前沿,开创更高业绩。同时,从表3-23可看出,大型精密贵重实验室的利用率还比较低,达到50%以上利用率的仅为18.5%。一方面实验室获得大量的投资,购进昂贵的设备;另一方面设备闲置多,效益开发不足,将造成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

表3-22 实验室的主要贡献情况统计

表3-23 实验室大型精密规章仪器使用率统计表

表3-24 实验室优势统计表(%)

表3-24显示,体育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优势排位前三的是“紧密围绕优秀运动队开展服务”“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体育事业重大关键问题”和“实验室拥有高素质的固定人员队伍”,平均分值分别达到4.37、4.15分和3.96分,属于比较正常。排位靠后的是“实验室研制、改造和功能开发的能力”“实验室开放程度”和“聘请客座研究人员参与工作”。其他如实验室学术气氛、硬件条件、研究领域的前瞻性、横向联合能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分值都不算太高。

我们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室莫过于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和英国的卡文迪什实验室,这些曾诞生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都非常注重实验室的人才培养,并致力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能够加强开放与交流,营造优越的治学环境。作为体育实验室,尤其要注重营造科学技术氛围,通过交流碰撞、启发诱导、潜移默化等方式来孕育和引燃创新性的思维,使实验室成为创新思想的摇篮。

四、案例分析——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实验室建设
(一)基本情况及人才队伍

北京体育大学科研中心成立于2007年4月,下设体能训练实验室群、机能测评实验室群、生物化学实验室群、低氧训练实验室群、动物实验室群和运动生物学实验室群等6个实验室群以及运动减压研究部、青少年体质促进与教育研究部等2个研究部,共38个实验室。机构设置见图3-1。

图3-1 科研中心组织结构图

固定人员20名。学历情况,博士4人,硕士12人,本科4人,并且有4名在读博士;职称情况;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及以下职称15人。由于中心近年来新进人员比重较大,年纪轻,职称也较低。正因为如此,中心有一个兼职的教授团队,其中兼职教授、副教授13人,博士后1人。年轻的硕士、博士为科研中心带来活力和生机。

(二)管理经验分享

科研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国家体育总局及学校领导的殷切希望,几年来通过科学管理,成为学校科技攻关,科研服务的重要平台。同时,在科研工作中能不断创新,引进多种先进的训练方法,创建有效的恢复手段,调动社会资源,全方位、大投入、积极进行科技服务与科研攻关工作,取得较好成绩。面对精良的设备和多样的任务,管理内容复杂化,涉及实验室建设、设备管理、下队服务、人员激励、经费管理、服务开发、科研创新、国际学术交流等多项内容。随着大量进口仪器设备的配备,科技含量愈来愈高,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及分析评价日益复杂,对实验人员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实验室往往需要综合若干优势学科,需要多方面人才集中起来发挥优势。例如,服务国家队就包括训练监控、机能评定、运动营养、疲劳恢复、体能训练、心理调控、理论课学习、队伍管理、医务监督、运动技术分析、科技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

1.管理方式多样,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科研中心整合各种实验室资源为国家队备战服务,建立国家队运动员机能评定实验室,创建优秀运动员机能档案,研制开发实验室管理网络平台以提升管理水平、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便于国家队及时查询、分析运动员测试数据,指导科学训练。目前已为十余支运动队数百名运动员建立机能档案,为运动队备战参赛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

其次,要加强宣传,营造人文气息。为了创造人文气息,我们充分利用走廊、墙面、立柱,在全楼布置张贴宣传图片,展示中心的工作内容和服务形象。还印制精美的宣传小册,向参观中心的国内外友人发放。在中心大厅边设计搭建奥运服务展示墙,让大家掌握和了解中心服务奥运工作成就。同时注重网络宣传,建立内容丰富,页面清新,更新率较高的中心网页,全面宣传展示中心工作。

第三,采用公司托管形式做好卫生保安工作。中心的整体环境由保洁公司承担,这也是学校的一次新的尝试,经过一年多运作,效果非常好。在保洁和保安人员的辛勤劳作下,展示给大家一个整洁明亮的实验环境。对各实验室,我们也制定卫生制度,定期巡查打分,年底汇总后与考核成绩挂钩。每周还设固定的卫生负责人,全面负责本实验室的卫生保洁工作。

2.利用多种手段培养人才

首先,培养和依靠研究助理和实习生,实现共赢。在5000多平方米的建筑内,拥有38个实验室,仅有的21名工作人员明显不足。日常工作中的接待、参观、测试等更是需要耗费众多人力,中心能借鉴国外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经验,大量工作依靠研究助理来完成。一方面解决实验室面临的人手紧缺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经过培养,研究助理的科研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他们的学位论文也能在实验室老师的带领下出色完成。

其次,作为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的实习基地,科学研究中心派专职老师负责本科生的实习工作,并设计总体实习计划,保证每一名实习生在各个实验室轮岗,事后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第三,全力支持本科生创新论文。为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在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北京体育大学本科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各专业学生可自行设计创新科研课题,制定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2008年,共有17个课题被列为2008~2009年度创新实验室资助课题,鼓励和指导本科生积极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

第四,积极支持学生自主创业。科学研究中心积极响应教育部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号召,支持北京体育大学学生自主创业公司——北京经卓思体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心对该自主创业公司在业务建设等方面给予指导,在公司产品技术方面给予支持,并在公司发展中给予适当的扶持。目前该公司培育出自主的业务和发展方向,在培养过程中吸纳了数十位北京体育大学的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这为北京体育大学学生培养提供了新思路,为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积累了实践基础。同时,该公司在与科研中心的多项合作中倾力协助,弥补了我们人手不足的困难。

3.引进与自主开发结合,发展体育科技

首先,科研中心非常重视体育科技创新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利用自身的科研和智力优势,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国际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加强横向联合,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奥运科技服务。现已与美国、挪威、爱沙尼亚等国的公司以及国内的多威公司联合成立训练研究所,为运动队提供振动训练、核心力量训练、高住低训以及无创肌肉检测技术等。

为推广振动训练法,中心多次举办全国培训班,介绍国内外最新的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奥运会期间,科研中心为跆拳道、男子排球和竞走、3000米障碍跑等国家队提供振动训练指导。其中,国家竞走队已将振动训练列入常规训练的一部分。

核心力量的重要性已被运动队所认识。科研中心在外事处的帮助下邀请挪威悬吊训练专家来校讲学,为国家队提供训练指导,并举办全国培训班,进一步推广和普及该方法在核心区力量和稳定性训练中的应用。备战期间,短跑、女子3000米障碍跑、竞走、投掷和赛艇等国家队利用该方法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并列为常规体能训练的一部分。

为配合国家体育总局高原训练战略,科研中心从2003年开始承担科技部奥运攻关课题、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教育部课题进行模拟高原训练新模式——“高住低训”的研究与应用,不仅了解“高住低训”实施过程中人体适应规律,而且掌握个性化“高住低训”实施方法及免疫机能低下的预防方法。在进行基础研究的同时,科研中心积极将“高住低训”推向实际应用,不仅举办全国低氧训练研讨班、国际高原训练讲习班,而且派专家到运动队讲学、指导。在奥运备战周期中已有国家游泳队、现代五项队、田径队、赛艇队等使用了这种新技术。

中心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引进迈腾Myoton无创肌肉检测技术,成立“肌肉损伤预防实验室”,为国家跳水队、体操队、跆拳道队提供了相关服务。

其次,创新自主技术,发展体育科技。针对运动队普遍存在的心理紧张现状,科研中心勇于创新,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远红外瓷珠训练康复设备”,利用远红外陶瓷能使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的功能,帮助运动队开发新的疲劳恢复手段。还成立运动员压力缓解室,结合物理治疗、心理和生理调节等多种方式缓解赛前紧张情绪。备战期间,该室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了服务,有效地缓解了赛前压力。

4.开办科技大讲堂,推广新技术新理念

在进一步更好地为奥运备战服务方面,实验室勇于创新,努力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新技术,并及时向运动队推广。中心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推广新技术、新方法;还不定期地下到运动队开办体育科技讲座,提高教练员的科学训练水平。

为进一步提升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开拓人才培养工作,中心开办“体育科技大讲堂”,以便引进最先进的体育科技理论和手段,培养体育科技人才,为体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技术共享学术资源。目前大讲堂已邀请的专家有来自瑞典、德国、美国、日本、英国、苏格兰、匈牙利等国以及中国香港的学者,讲座内容涉及运动生理、体能训练、运动营养、损伤与康复、运动解剖、运动心理、运动员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

科技大讲堂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可以说每场都是座无虚席,很多同学都是站着听完讲座的。听讲的师生们更是能积极与老师互动、提问,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现场不时能传出热烈的掌声。今后,我们将努力为大家奉献更多高水平的讲座,使“体育科技大讲堂”最终成为中国体育科技领域的知名品牌。 uYTr97oZYGzq8cutdrplhu61VKIZM3LgefdGjQh8qBLocMg/Y5ZhIiENgkAyxf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