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2 影响玛可河林区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玛可河林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独特之处,特别兽类,但其影响因素与其他地区一样,具有共同性。首先,人类活动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考验和风险,包括人类对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人类对物种的过度开发、人口流动造成的有害生物的主动或被动引入,以及疾病的加速传播等。其次,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需得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将更多的生物生存环境变为农商业或居住用地,因此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负有重要责任。此外,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低效率、不平衡的利用也是造成生物多样性衰落的主要原因。具体的影响因素阐述如下。

2.2.1 气候变化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全球变暖导致陆地水分大量流失,随时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光是森林中的山火,城市中的火灾也将会非常频繁。据研究,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和经济损失与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呈正相关,温度越高,火灾次数越多,受害面积越大,经济损失越大。

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带来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一些鸟类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中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中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些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迟,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温度上升,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靠这些昆虫为生的长途迁徙动物无法及时赶上,错过捕食的时机,从而大量死亡。昆虫提前苏醒,因为没有了天敌,将会肆无忌惮地吃掉大片森林和庄稼。玛可河林区近几年受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的影响,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生态调控难度加大。

2.2.2 栖息地丧失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过度采伐天然林是不可避免的,玛可河林区曾一度成为青海省的主要木材生产单位。由于过度采伐森林,可采资源锐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林分质量下降、森林结构失调、防护功能降低,生态效能也越来越低。另外,林区牧民群众无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受“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方式影响,烧木材做饭取暖和修建房屋,仍然依赖木材,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区域生态安全隐患突显。

过度放牧是导致栖息地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植物生长茂盛的草地,植物能够拦截降水,减少雨滴对地表的溅蚀和地表径流的形成,有利于降水的下渗。放牧不仅通过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盖度和生物量等间接影响土壤的水分循环、有机质和土壤盐分的累积,而且还通过牲畜的践踏、采食以及排泄物直接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化学性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牲畜践踏频率也随之增加,导致土壤表层压实,土壤容重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减少,土壤渗透力和蓄水能力减弱。加之地表植被被破坏,植被的高度和盖度降低,地表裸露面积增大,土壤水分蒸发量加大,溶于地下水的可溶性盐类随着毛管水上升、迁移而累积于土壤表面,造成土壤pH值增加,盐碱化程度增大。长期下去,造成盐碱土发育。过度放牧引起土壤盐碱化程度增加,最终导致非耐盐碱的植物减少,耐盐碱植物群落增加,从而加速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放牧过重的退化草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向贫瘠方向发展,最终导致荒漠化。

2.2.3 栖息地破碎化

栖息地破碎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割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块的过程。玛可河林区由于30多年的采伐和更新,大部分原始林已被人工林取代,加上运输木材需要交通道路,使整个林地被分割成无数小块林地。因此,林区已被严重斑块化,或者是生物的栖息地破碎化。其结果是除了缩小原有栖息地的总面积外,栖息地斑块的面积也会逐渐减少,致使栖息地斑块广泛分离,邻近边缘的栖息地比例增加,边缘也变得越来越分明。

由于面积效应的作用,致使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减少,最终导致某些种类在小面积的斑块中消失,同时还可增加栖息地斑块中种群对干扰的敏感性。由于栖息地斑块的孤立和隔离,致使局部灭绝后的重新建群变得缓慢。有些物种如大型捕食者和留鸟对这些效应的高度敏感性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减少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由于边缘效应的作用,残余森林斑块内的种群和群落动态受捕食、寄生和物理干扰等因素的控制。

2.2.4 偷猎和资源过度利用

随着班玛县农村公路建设的进行,玛可河林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原来林区中只有一条班友公路,而现在通过林区公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为当地牧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同时也给不法分子盗伐林木、盗运木材的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不法分子的盗伐行为更加猖獗,以往不法分子仅盗伐小径级木材,现在已经盗伐所有木材,盗伐过程具有较高的机动性与隐蔽性。

近些年当地农牧民得益于国家生态保护项目和各项补贴减免政策,群众生活逐渐提高,住房改善需求增加,对木材的需求量也在扩大,另外村里电力设施基础薄弱,电力供应不能保障,村民过分依赖于薪柴,因而林木盗伐现象时有发生。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修建住房,需要大量的石料和砂石,河道取沙加剧了河岸坍塌和水质恶化。村内缺少垃圾转运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导致村民乱放垃圾,破坏和污染环境。

此外,林区外来人口较多,主要是从事经商、建筑的人员,以及来林区盗猎、偷采草药的人员,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野外用火增加,给森林防火带来了隐患。

2.2.5 有害生物的侵入和危害

玛可河林区随着森林衰退的不断扩大,原始林分又以单一树种纯林为多,病虫危害加剧。全林区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有害生物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种增加到4种。危害比较重的小蠹虫、云杉矮槲寄生、松线小卷蛾、锈病等未得到较好的控制,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林区还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红脂大小蠹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林区,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林区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在短期内遭到毁灭性损害,潜在的威胁不容忽视。

2.2.6 林牧矛盾

玛可河林区所处的班玛县是国家贫困县,地处偏僻,交通不发达,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一定程度上靠国家扶持。林区有2个以牧业为主的乡镇,牧户910户,人口5 300人,一直以来玛可河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和当地社会发育程度的影响,社会公共基础建设缓慢,牧业经济发展模式单一,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牧民群众人均农牧业年收入较低,多数家庭较为贫困,致使玛可河林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牧民生活水平发展不协调。

多年来,玛可河林区牧民群众经济收入来源有限,玛可河林区牧民以牛粪和采樵为唯一生活能源。受“靠山吃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影响,烧木材做饭取暖和修建房屋,主要依赖当地木材,偷盗林木现象较严重,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威胁,区域生态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另外,林区乔木林分布在海拔3 200~4 300 m之间的森林生长极限地带,生长速度极为缓慢(如胸径20 cm的川西云杉一般需要120年的生长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

玛可河林区的营造林始于20世纪70年代,人工造林技术已成熟应用。但宜林荒山、荒地和采伐迹地的造林地块与牧民放牧地相互交错,牲畜对每年新造林苗木践踏破坏十分严重,牧民牲畜达38 600只(头),以玛可河林区宜林地、灌木林地为主要牧场,林牧矛盾十分突出。高海拔和春季降雨较少,每块造林地要经过多次的补植补栽才有明显的成效。 dcL+uyDSxODdNNE/GfPI+aopVGxyl33CWdXmlQnnXp1v1Clo9MGREtUnozxcIRb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