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之前,我不得不坦诚地告诉各位,这已经是我第二次写这本书的前言了。
第一次写是在我动笔写这本书之前,那个时候我还在网上跟读者们讨论:以一名妇产科医生的视角来看,生育到底是一件怎样的事情?
我记得当时在文中写了一句话:生育是一种选择。
不瞒你说,我现在都还能想起自己那会儿写下这句话时的表情,觉得自己将这个问题回答得天衣无缝,甚至当时可能还有点儿沾沾自喜。
不过,当我将从备孕到孕期,再到分娩和产后的一章章科普内容写完之后,再回看这句话时,我顿时觉得它很陌生。严格来讲,这句话没有错,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某种选择的结果,但无形中它也在告诉我,我给出了一个正确但是无用的答案。
不仅如此,我还隐隐地感觉这句话透露出一种“这是你自己的事儿,跟我没什么关系”的疏离感,而且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我开始有点儿讨厌自己当初写的那篇前言。
尤其是在后来跟出版社的老师一遍一遍地审校书中的内容期间。对书中的知识点和数据进行反复核实,查找各种文献以尽可能给出接近真相的内容;对书中提供的建议和方案进行反复推敲,尽可能让读者获得行之有效的建议和方案,而不是纸上谈兵……这更让我产生了必须重新写前言的念头。
因为在写了这些内容之后,我发现不仅没有办法把自己抽离出来,而且自己断然不可能再轻描淡写地说出那样的话。
所以,如果你现在再问我这个问题,或许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虽然我的工作跟生育有密切关系,但是我的眼睛不只停留在工作层面。日常工作中处理的各种情况,接收到的孕产妇的各种咨询,应对过的各种突发事件,听到的各种言论,收到的各种反馈……透过这一切,我看到了生育这件事情背后的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她们身上的故事和经历,她们周围的伴侣、家人、朋友,以及各种现象折射出来的人间冷暖。
我看到了因为身边的人都备孕成功了,只有自己还迟迟没有动静的患者在诊室里默默流眼泪,然后擦干眼泪,问我还有没有办法可以查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还没怀孕。当我告诉她有40%的概率是伴侣的问题时,她沉默了。之后她说那是她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可能不只是她的问题,在这之前所有人都说是她的问题。
我看到了怀孕没多久就因为有点儿出血而吓得不敢睡觉,大半夜跑到医院急诊的孕妇。她始终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某种使命,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她恐怕就很难活下去,而在一旁低头玩手机的先生似乎早已经接受了她的这种状态。当我告诉她在孕期她可能会面临一个又一个难关时,她整个人都要崩溃了,想大哭却又害怕大哭会伤害到孩子。
我看到了孕中期的孕妇在网上焦虑地咨询“今天忘了吃钙片,这到底会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即使我已经告诉她偶尔忘吃一次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她还是会不断地重复说自己记性不好,会忘记很多事情。我跟她说有些事情可以让家人来提醒,而孕妇需要充分的休息和放松,否则很多事情都会给自己带来焦虑,有时候甚至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抑郁的负面情绪中。
我看到了孕晚期的孕妇一边兴高采烈地问我应该提前给孩子准备哪些东西,一边担心在孩子出生过程中自己会面临若干问题时的那种痛并快乐着的样子。孕晚期的孕妇对有孩子之后的生活既充满向往又满心担忧,因为对于这个问题——参与一个小生命的成长到底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恐怕谁都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很多人都要边走边看。
我看到了刚刚生完孩子的妈妈把孩子放在胸口,她看向孩子的眼神仿佛融入了这世间的所有温柔,她身边的伴侣、家人、朋友就那样看着她和孩子。那个画面无论什么时候想起来,都是暖色调的。但是夜幕降临之后,在深夜的病房里,新手妈妈还要独自面对各种会令人手足无措、焦虑、惶恐的问题以及脆弱的生命,好像全世界都期待她在一瞬间就变成超人。
……
我看到了,我都看到了,当这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时,我突然意识到,对于这样一件会牵扯到各种个体决策和现实因素的复杂事件,我怎么能自恋地认为我的看法对别人很重要呢?我又怎么能误以为自己可以帮助别人去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呢?
一下子我就释然了,想通了。
生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独特的意义,你不需要让别人来评价或认同,也不需要参考别人的想法。
而我所做的事情,包括写下这本书,都只不过是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为你提供支持。我能做的很有限,还望你能谅解。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这本书当作站在离你不远处的一位朋友。当你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翻开它来寻找答案。同时,我和出版社的老师还希望可以为读到这本书的你,创造一些有暖流涌上心头的瞬间。哈哈,这算是我们的一些小心思吧!
比如,你要是从第一页开始翻这本书的话,就可以看到彩页里的那些留言。这是我们从近千份调查问卷中选取的真实留言,每句话都是人们对怀孕、养育的切身体验,也算是“过来人”对怀孕的你的祝福与鼓励。这些留言还会出现在每章的末尾,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我们希望它们能带给你力量,陪你安然度过孕期。
最后,感谢你让我有机会写这本书,让我有机会继续成长,希望你一切顺利!
我是六层楼,我爱这个世界。
六层楼
2021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