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河南省汝县)团练副使,路过泗州(今安徽省泗县)时与知州刘倩叔同游南山,写了一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词:“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上阕用素描的手法描画了淡雅而富于动感的山水景观,下阕抒发了冶游感受,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此词当然隐含仕宦悲叹,但也以一种哲理表达赞叹平常生活的美。浮着雪沫乳花的清茶,嫩绿蒿笋做成的春盘素菜,皆成美事。“清欢”乃清淡的欢愉、平常的欢愉,不是狂欢,更不是贪欢,却是适性的欢愉、内在的欢愉,是真正的“大欢”。此“味”是指对美的品鉴。人间有美,才有生活趣味,才有人生欢愉。而其实宋代的社会大众有了普遍的审美自觉,审美感知能力不再为苏轼这样的文人所独有,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或者创造美,这种感受是当时十分普遍的社会心理。

宋代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这之前,由于生产力低下,特别是因政治强权控制而基本没有文化权力,百姓一生大部分消耗于劳作,很少有休闲娱乐或文化享受。像当时的城市,夜晚还实行宵禁。百姓白天干活,晚上又被禁足,没有文化消费时空。更何况教育普及率很低,全社会品尝文化的能力也很弱。宋代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化消费何以可能”的问题,社会大众普遍成为审美主体,而不再局限于贵族精英阶层,开创了一个审美新时代。当时完全取消了这之前实行的坊市分隔制度,城市的里坊(居住区)与店市(商业区)混合,且不禁夜市,使商业和娱乐业获得了正常发展的生态空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周密《武林旧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文学艺术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开封、临安城商贾辐辏、百业兴盛以及朝歌暮舞、弦管填溢的繁华情景。娱乐业不仅创造了繁荣的社会文化,而且塑造了民间文化创作主体。下层民众既构成广大的审美接受主体,也成为充溢着热情的创造主体。他们获得了文化话语权,甚至为自己确立了文化创作的职业身份。士大夫则大量走向民间,创作许多雅俗互通的作品,服务于社会大众。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宋代将“劳作的时代”推向了“生活的时代”“审美的时代”。

审美文化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升也对宋人进行了新的人格塑造。南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九七《张功父画像赞》为张镃画像题辞云:“香火斋祓,伊蒲文物,一何佛也。襟带诗书,步武琼琚,又何儒也。门有珠履,坐有桃李,一何佳公子也。冰茹雪食,琱碎月魄,又何穷诗客也。约斋子(张镃号约斋)方内欤?方外欤?风流欤?穷愁欤?老夫不知,君其问诸白鸥。”张镃为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也是著名词学家张炎的曾祖。他虽家饶资财,也曾从政,但风流倜傥,更像名士,在当时具有代表性,或者说是精神象征。宋代较多像张镃这种集佛徒、儒者、佳公子、诗客于一身的复合型人物,过着相对自由乃至有所纵情的率真率性生活。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将生活与审美融为一体,将生活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张镃这种生活情态不仅为宋人推崇,也一直为后人包括当下的我们所崇尚。

本书主要论述宋人的生活美学形态,以期为读者提供一幅宋代生活艺术或艺术生活画卷。宋代审美活动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许多宋人特有的新发掘和新发现,其广度和深度不仅超越于前代,在很多方面也为后世所不及,构成了一个全社会性的审美意义世界。因容量有限,且本书所属丛书其他选题对有的专题有专门论述,所以仅选取了一些关键论题,但仍有描画“精神画卷”这样一个内在目标要实现。 0fep8FTioDyYQJM5YAN5qqsIBipintykrpaWXUxvD9laZrMS6UdenHfBrRycyb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