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从武大郎的饮饼看宋朝人的主食结构

宋徽宗宣和年间,山东清河县发生了一桩为后人津津乐道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桃色杀人案件。凶手是一位名叫潘金莲的美艳少妇,幕后指使者是她的情夫、当地的首富西门大官人,而被害人则是潘金莲的法定丈夫武大郎。

武大郎的职业是卖炊饼的个体经营者。这位兄台虽说其貌不扬,但是名气却是蛮大,因为有个打虎的兄弟叫武松,还有一个杀夫的老婆叫潘金莲,他本人也因为这桩错综复杂的桃色刑事案件中而成为了乌龟王八绿帽子的代名词。连带着武大郎的名气,他卖的炊饼也广为人知。《水浒传》里说,武大在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挑卖炊饼。很多人以为武大就是做早点生意的,炊饼炊饼顾名思义总是一张饼,他卖的炊饼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烧饼。但是看《水浒传》上的描写,武大郎的炊饼并不是油里煎的而是靠蒸笼蒸的,况且,如果是做早点生意,那就用不着早出晚归,也没有西门庆趁虚而入那回事了。书中第二十三回武松离开阳谷县赴东京公干前,特地关照兄长:

“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来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归到家里,便下了帘子,早闭上门,省了多少是非口舌。”

每日卖五扇笼、十扇笼,可见这个“炊饼”决不是早点,而是正餐食品。

那么,武大郎卖的炊饼究竟是什么东西?宋朝人饮食结构中的主食品种究竟有哪些?且听我们慢慢说来。

1,吃饭还是吃粥?这是一个问题。

话说苏东坡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没有多少军国大事要他处理,训练民兵也不是他的强项。百般无事,就大搞“厨房革命”,刻苦钻研烹饪技艺,发明了很多菜肴。前文说过,像“东坡肉”、“东坡菜羹”都是那个时期的“作品”。

有一年,东坡那块山地上收了大麦20余石。这些麦子卖不出价钱,而适好家里的粳米又吃光了,东坡先生就日夜督导奴婢舂麦子当饭吃。麦子烧的饭吃进嘴里咀嚼,啧啧有声,口感当然不好,东坡的小儿女们互相调笑,说是在嚼虱子。这让东坡先生面子上很挂不住,他觉得有责任改进烹饪手法。于是他用浆水再三淘洗,让这些麦饭甘酸浮滑,然后又让庖厨夹杂一些小豆一起烧饭。这一回,口感果然好多了,居然有“西北村落气味”。苏东坡的妻子王闰之大笑着说:这个饭可以叫作“二红饭”——因为大麦和小豆烧出来后都呈红色。于是,又一项专利发明记在了苏东坡的名下。

有兴趣做“二红饭”尝尝的朋友可以去翻看苏东坡的《仇池笔记》,里面有详细的配方做法。不过,黄州那段日子,是苏东坡人生中的最低谷,舂麦子做饭吃那叫没有办法,苦中作乐,顺便也诉诉苦。事实上,宋朝人民跟我们今天一样已经普遍用稻米煮饭作为主食了。

不过,宋朝人民似乎不愿意像我们今天一样清清爽爽地烧一锅饭,他们总喜欢将多种原料合在一起,烧出一锅杂烩的饭来。比如产桃子的地方,用桃肉和稻米一起煮,叫“蟠桃饭”;江南水乡多莲藕,用藕和莲子杂米煮,就叫“玉井饭”;用菊花煮饭,色泽金黄,所以叫“金饭”;用蓬草子和米煮,则叫“蓬饭”;更有甚者,用煎虾、炙鱼、鸡、鹅、猪、羊肉灌肠等为配料,用姜桂盐豉为调味,与稻米一起合成,叫“盘游饭”——我总怀疑,今天的盖浇饭或者是广东的锅仔饭就是从此而来的。

同是吃饭,南北因物产不同也各有差异:

南方盛行“雕胡饭”,其实也就是茭白和稻米混夹了烧饭,又称“菰米”。陆游有诗为证:“二升菰米晨炊饭,一碗松灯夜读书。”今天的茭白植株是不能结种子的,据说是因为根茎被一种细菌侵入了的缘故;而在古代它是结籽的,结的果实像米,因为天上飞的雕特别喜欢吃,所以又叫“雕菰米”。南方吃菰米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汉代,汉代会稽郡有位孝子叫顾翱,因为母亲嗜食雕菰饭,他就亲自去太湖去采集雕菰米,晒干后磨搓掉米壳,再做成饭供母亲吃食。这种雕胡饭香甘滑脆 ,到了唐宋时仍十分流行。

北方流行的就是黄粱饭了。黄粱也就是“黍”,很多解释说是小米,其实大谬,是黄米,非小米。粱有黄粱米、白粱米、青粱米等,据北宋科学家苏颂的《图经本草》记载,黄粱作饭最是香美,胜于诸粱;白粱作饭,色白香美,仅次于黄粱;青粱饭虽然差一点,但中医认为青粱“性凉”,有消暑之效,夏天作饭取其清凉。“一枕黄粱”的故事当然是家喻户晓了,它出自唐传奇《枕中记》,说是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垂头丧气。一天,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道士吕翁,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睡觉。卢生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娇妻,中了进士,最后官至宰相。只可惜好梦不长,一惊而醒,卢生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在锅里哩!——“黄粱一梦”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宋朝还有一种青精饭,据说是延年益寿的“神仙饭”。苏颂介绍了当时的流行做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治,渐取一斛二斗。用南烛木叶五斤,燥者三斤即可,杂茎叶煮成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其实,这种用南烛木叶杂茎皮煮的饭就是我们今天的乌米饭。

宋朝的饭品很多,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南宋临安的饭店里还有石髓饭、大骨饭、淅米饭、水和饭等多种。水和饭可能就是今天杭州人早上喜欢吃的泡饭,用开水一泡简简单单即可食用,与此相类似的是粥。宋朝人食粥的风气很盛,据宋人文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养老奉亲书》记载,当时的粥品更多达306种。所以,究竟是吃饭还是吃粥,大可以作一选择。

北宋真宗时期,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里有一个穷书生,穷到连顿稀粥都吃不起。在书院里,他每天煮一碗粟米粥,冷掉凝固后,就切成四块,早晚吃二块。然后把咸菜切碎,加半杯醋,搞点盐,就这么当菜了。这个“断齑画粥”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宋朝的名臣范仲淹。

范仲淹自然是因为生活艰辛才喝粥维生的,不过,也有很多宋朝人热衷于喝粥养生,陆游就有《食粥诗》极力推荐喝粥的妙处: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得食粥至神仙。

诗中的“宛丘”是传说中神农尝百草的地方,陆游认为延年益寿最简易的方法就是喝粥。

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也盛赞白粥,他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妙不可言。”

宋朝人的饭既已有很多配料拌食,粥里当然就更多花样了:有梅花粥、菊花粥、桂花粥、杏仁粥、胡麻粥、黄豆粥、赤豆粥、绿豆粥、蚕豆粥、扁豆粥、柿饼粥、甘蔗粥、鳜鱼粥、鲫鱼粥、雌鸡粥、羊骨粥、猪肾粥……据说各有各的功效。

大家既然这么喜欢喝粥,宋朝的佛寺里也就开始向信众施粥。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汴京诸寺院作浴佛会,给信徒赠送七宝五味粥,称“腊八粥”,此俗沿袭到后来的南宋临安。也有人说,腊八粥的来源跟靖康之变有关:北宋末年大臣王黼与蔡京、童贯等人狼狈为奸,生活奢糜。王府正好与寺院为邻,寺院一僧,每天将王府沟中流出的雪白米饭漉出,洗净晒干保存。后来遭遇靖康之变,金兵入侵,王黼倒台,王府上下也断了炊。寺僧便把他收藏的干饭粒熬成粥,送至王府,解了他们一家人的吃食困难。

南宋时的杭州灵隐寺独有一种荼縻粥,把荼縻花放在甘草汤中先烫一下,再候粥将熟时放入花,稍煮即成。荼縻花据说是开得最迟的花,“开到荼縻花事了”,荼縻花开过春天就结束了,所以,这种花往往寄托着人们惜春的情感。而且,荼縻木香,事事称宜,所以,这种香浓味佳的荼縻粥尤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2,从武大郎炊饼到太学生吃的馒头

现在回来说说武大郎的炊饼了。

炊饼自然不同于我们今天的烧饼。据《靖康湘素杂记》:“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蒸笼而食者,呼为蒸饼。”

所以在宋朝,凡是面食都叫饼,连面条都叫汤饼。武大郎挑着蒸笼担出去卖炊饼,可见他的饼是蒸的,应该叫蒸饼,类似于现在的馒头。但因为宋朝的仁宗皇帝名字叫赵祯,“祯”与“蒸”谐音,所以为避讳,宋人都将蒸饼改叫了炊饼。

宋朝人的主食中除了饭、粥就是面、饼,所以,武大郎出去卖炊饼要卖一整天,全天候有人当饭吃呐!

北宋汴京的制饼业十分发达,有许多专业的饼店,规模小的像武大郎那样个体经营、挑担零售,规模大的则有饼匠上百人,《东京梦华录》记载了武成王庙前的海州张家以及皇建成巷前的郑家饼店,每家都有五十余炉。“每案用三五人捍剂卓花入炉。自五更卓案之声远近相闻”——烧饼油条馒头店,开得生机勃勃。

一只蒸饼可以当一顿饭吃吗?怎么个吃法?另一则宋代的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里写得明明白白:

宋四公安排行李,还了房钱……离了客店。行一里有余,取八角镇路上来。到渡头,看那渡船,却在对岸,等不来。肚时又饥,坐在地上,放细软包儿在面前,解开一肉裹儿,擘开一个蒸饼,把四五块肥底肉多蘸些椒盐,卷做一卷,嚼得两口。

蒸饼需得擘开来夹了肉吃,可见是实心无馅的,宋四公这样的吃法类似于西安的肉夹馍了。在宋代,炊饼是人们的主要食品,大街小巷都有炊饼叫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清明出游时,开封市民都带上刺枣粥、炊饼与鸭蛋,“谓之门外土仪”。

馒头似乎比炊饼高档一点。在宋朝,习惯于将实心无馅的称为炊饼或蒸饼;而将有馅的称为馒头。同样,以《水浒传》为例,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遇张青”:那妇人嘻嘻地笑着入里面,托出一大桶酒来……去灶上取一笼馒头来,放在桌子上。两个公人拿起来便吃。武松取一个拍开看了,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是狗肉的?”

馒头是可以掰开来看馅的,所以武松才有这么一问。

宋朝的馒头花色繁多,各种馅料应有尽有:四色馒头、糖馅馒头、细沙馅馒头、笋丝馒头、鱼肉馒头、羊肉馒头、杂色煎花馒头等,品种足有二三十种。宋人叶梦得的《避暑录话》里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个穷书生连有馅的馒头都没有吃过,有一天见市肆上面制食品一字排开,实在太受刺激,大呼倒地。摊主惊问,书生说:“我怕馒头。”摊主认为岂有此理,就把书生安置在一间布满各色馒头的房间里,看他究竟怎么个怕法。结果,摊主从墙缝里窥视,发现书生已经将大半的馒头掰开了,独吃那馅料。

在开封府,最有名的是“太学馒头”,相传这是北宋最高学府——太学厨房制作,专供太学生们食用的。今天的河南开封最出名的小吃叫“灌汤包”,烫面做皮儿,肥肉做馅儿,半透明,造型美观,有些像“皮包水”的扬州汤包,只是个头比扬州汤包小。灌汤包的来历,据说就是宋朝名吃“太学馒头”。

当年王安石变法,整顿太学,宋神宗去视察,想看看太学生的饮食,到学生食堂里一瞧,新蒸包子刚出笼,他拿起一个尝尝,嗯,味道真不错,于是满意地说:“以此养士,可以无愧矣!”——能让太学生们吃上这样的包子,说明咱的工作做得很好嘛!用这样的馒头喂养我们的国家栋梁,可以无愧于心了!——此话经媒体、朋友圈传播迅速传遍京师,太学馒头一时火爆京城,天之骄子的太学生们以能吃到这种馒头为荣,外面的人也都托关系央求带出一只两只来解馋讨彩头,汴京城内到处上演一只馒头的故事。宋室南渡后,“太学馒头”又传至江南。据《钱塘遗事》记载,南宋朝举行殿试时,皇帝会向考生赐食,赐的就是太学馒头一枚。而考生们到手后往往不舍得吃,转送给至亲好友尝鲜。后来,连临安市场上都打出“太学馒头”的招牌,不仅太学师生喜欢吃,市民也爱吃。岳飞的孙子岳珂还专门作了一首《馒头诗》:

几年太学饱诸儒,余伎犹传笋蕨厨。

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杖白莲肤。

芳馨政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

老去齿牙辜大嚼,流涎聊合慰馋奴。

从岳珂的诗中得知,“太学馒头”到了杭州又得以改进,肉馅更加丰富,由肉丝笋丝、蕨菜等拌进了花椒盐,再用发面作皮,白亮光滑,软嫩鲜美。

馒头也可称作为包子,今天的南方人多称馒头,而北方人多叫包子。而在宋朝,包子的身价似乎要比馒头更高一档。前面说过,权相蔡京最喜吃蟹黄包子,据说他请一次客,仅蟹黄包子一项的花费就要一千三百贯,所以他家的厨房里还有一位专业切葱的厨娘。宋仁宗出生那天,他老爸宋真宗十分高兴,当场下令“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包子里包的是什么?“其中皆金珠”!——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盛行在里面包枚硬币什么的,估计是从这儿来的。

除了炊饼、馒头和包子,各种面食的干饼也就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饼类也不断丰富。据《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州的饼类品种就多达数十种,著名的有菊花饼、月饼、开炉饼、肉油饼、甘露饼、韭饼、炊饼、烧饼、枣箍荷叶饼、油酥饼、糖酥饼、薄脆饼、玉延饼、辣菜饼、芙蓉饼、鱼虾饼、通神饼、神仙饼等,其中又以咸味饼为多。

芝麻饼据说是汉代时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所以开始时又叫“胡饼”。被诸葛亮痛恨疾首的东汉灵帝最喜欢吃这种芝麻胡饼,于是就在京师洛阳一带流传开来,到了唐宋时成为民间普遍流行的面食点心。当年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兵驻黄桥,粮草一时接济不上,附近的老百姓纷纷送来芝麻圆饼慰劳岳家军,解决了一时之难。于是这种饼又被称为黄桥烧饼,至今流传,成为地方名点。

饼之所以成为宋朝人喜爱的主食是因为它便于携带、不易溲坏,保质期也长。宋朝的官员士庶外出所带的干粮没有方便面只有各类饼食。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钟山下,每次外出,都是骑着毛驴带着面饼,沿途自食,不劳人家公费接待。

说起来,武大郎的炊饼与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还有些干系,《鸡肋集》记载了这么一则轶事:

楚州有位卖鱼的鱼贩子,姓孙,人称孙卖鱼,据说颇能预测祸福。宣和年间,宋徽宗召他进宫,住在宝箓宫道院。一日,他怀揣一枚炊饼坐于小殿中。徽宗驾至,遍历各殿烧香,最后才来到孙卖鱼所在的小殿。时间一久,徽宗感到肚饥。孙卖鱼立即从怀中取出一枚炊饼献上说:“可以点心”。对于这样突如其来进献的食品,皇帝当然不敢随便进用,否则老早被人毒杀了。这是皇帝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当皇帝的可怜之处。宋徽宗当下心中惊异,未去接饼。孙卖鱼此时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后来此亦难得食也”。宋徽宗当时肯定不会去多想,但到了次年被金兵俘虏北去,确实连一枚炊饼也难以吃到了。

不知道昔日金枝玉叶的宋徽宗思忆炊饼的滋味会不会想起那位清河县里挑担走贩的武大郎?

3,最爱吃馄饨的皇帝

除了饭和粥,面食的“饼”是宋朝市民日常的重要食品。宋朝人喜欢吃面食,今天的河南开封和浙江杭州仍是面馆最多的地方,这就是两宋遗风。

面食家族里最重要的成员面条在宋朝称为汤饼,你如果跑到上海去想吃碗阳春面,你得跟伙计说:“上一碗阳春汤饼”,否则人家不理你,鸡跟鸭说互相听不懂。不过,在宋人的小说笔记中多有汤饼的记载,不要误以为这就是现在的面饼了。汤饼在宋以前都是一片一片的,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刀削面,一直到了宋朝才变成了细长的面条,所以当时人们也有将汤饼改口叫作“面条”的,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面条不仅是宋人的正膳主食,而且也充作点心,不仅北方人常食,南方也逐渐推广。据《梦粱录》卷16《面食店》记载,当时临安市面上供应的面条就有猪羊庵生面、丝鸡面、大熬面、子料浇虾燥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面、笋辣面、素骨头面、百合面、血脏面、百花棋子面、水滑面等二、三十种。

《吴氏中馈录》里还保存了宋代民间特色的水滑面制作方法以:“用十分白面,揉搜成剂,一斤作十数块,放在水内,候其面性发得十分满足,逐个抽拽,下汤煮熟。抽拽得阔薄乃好。麻腻(按:腻即细粒)、杏仁腻、咸笋干、酱瓜、糟茄、姜、腌韭、黄瓜丝作齑头,或加煎肉尤妙。”

据宋史专家林正秋先生考证,这种水滑面后来传至日本,至今仍为日本人常食的面条,现代日本发明的“方便面”用的就是这套方法。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后来当了皇帝,是为南宋高宗。这位皇帝保留着河南人的传统也爱面食,不过,他对炊饼、汤饼已经不大感兴趣,他喜欢吃馄饨。今天的南方人普遍喜欢吃馄饨,上海人把馄饨叫作云吞,一碗云吞面上演了上海人的花样年华,让梁朝伟、张曼玉演绎得缠绵绯侧。

馄饨据说也是胡人的发明,出于“虏中浑氏、屯氏之手”,故名浑屯,后因声音相近而讹传为馄饨。事实上,唐代以前就已有了,只不过品种较为单一,吃的人也不多。到了南宋,馄饨品种迅速发展,而且制作也越来越精,主要有百味馄饨、二十四节气馄饨、丁香馄饨、椿根馄饨等十余种。南宋杭州六部桥前有一家饮食店,供应的丁香馄饨“精细尤著”。因为六部桥是当时政府各部门——六部衙门的所在地,中央官署六部官员都去捧场,这种馄饨在和面时,加入了丁香汁汤,据说可以治口臭、令人身香。因此官员在进入皇宫上朝面圣之前,先吃一碗丁香馄饨,既可以填腹,又能解口臭,一举两得。

宋高宗赵构经常以馄饨当点心。宋人笔记上记载,有一次御厨不小心,给高宗送去的馄饨中馅肉有点夹生不熟,高宗十分动怒,将制作御厨下了大理寺狱中治罪。此事在宫中传开,大家在吓出一身冷汗的同时,也替那位倒霉的御厨抱着不平。有一次,高宗要宫中优伶表演助兴。宫中优人就以此为题编了一出滑稽戏:两个优人扮成甲乙两个士人,在路中相遇,相互问对方的同生年份,一个说是甲子(与饺子谐音)年出生的,一个说是丙子(与饼子谐音)年出生的。听了对方的回答,两人同时指着对方说:“皆合下大理寺也。”——都应该被捉到大理寺去!宋高宗听了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皮,问其原因,两位优伶回答:“饺子、饼子皆生,与馄饨不熟同罪!”看着两个优人的滑稽表演和一副认真的样子,宋高宗哈哈大笑,但也意识到自己处罚太重,于是就下令将关进大理寺牢狱中的御厨给释放了。

今天的南方人爱吃馄饨,推手居然是宋高宗,现在你晓得了吧!

说到宋人因面食而引发的案子还不止这一件——

《宋史》里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是周世宗柴荣的部将,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赵弘殷领军与世宗相会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君臣二个都是面食爱好者,于是相约在饼店中吃食。但不知为什么,这个饼店老板有些拎不清爽,招待两位大军头居然不格外小心,做出的饼又薄又小,惹得周世宗生了气,龙颜大怒居然要杀店主。还是赵弘殷大人不计小人过,“固谏得释”,让这位饼店老板保住了脑袋。

北宋末年,由于金兵南侵,汴京的饼价暴涨,一枚饼从七文钱抬高到二十文,引起市民的极大不满。抗金名将宗泽担任开封府尹,他亲自带领军队中的“兵厨”进行试制,核定每饼成本仅六文钱,于是立即布告饼店经营者,每枚饼限价八文,敢擅自提价者,罪当处斩,这样才算平息了一次影响国计民生的通货膨胀。 BYK8PZGk/HsUefG8iyuiYZ8e0+0KJQcEIDQZW/vAvqWjGuuS159VyqLZ6oP0kU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