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堪比美玉龙泉窑

我国著名的陶瓷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曾经这样说过:“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在中国陶瓷史上,龙泉窑可谓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瓷窑。它形成于北宋,衰落于清初,自成体系的生产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窑址广泛分布于今浙江西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遂昌、松阳、丽水、缙云、景宁、青田、永嘉、泰顺、文成等地,并进而影响到福建、江西、湖南乃至更远的区域,已发现的各时期青瓷窑址多达六百余处。龙泉青瓷产品不仅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而且自宋代起通过陆、海两路远销亚、非、欧的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制瓷历史上罕见的窑场众多、范围广阔、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瓷窑体系。

一、开创期:从淡青釉瓷器到刻划花瓷器

在已知记有龙泉窑的古代文献中,以南宋初年庄绰《鸡肋编》记载为最早:“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 文中将龙泉窑误认为吴越钱氏烧造“秘色”,而北宋末宣和年间“制样须索”的情况,尚需得到考古证实。成书于南宋中期的《坦斋笔衡》对北宋末年龙泉窑则有“质颇粗厚”的评价。

由窑址发掘资料可知,北宋早期龙泉金村、庆元上垟等窑场受瓯窑、越窑和婺州窑影响,开始烧造一种淡青釉瓷器,胎薄质细,因铁含量低而呈白色,釉层薄而透明。常见产品有碗、盘、盏托、执壶、盒、罐、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制作精细,造型优美。装饰手法以纤细的划花和双线刻花为主,有莲瓣、牡丹、菊瓣、梅花、蕉叶、水波纹、龙纹、八卦和弦纹等。看来,庄绰所言虽有张冠李戴之嫌,却也并非虚言。

多管瓶和盘口瓶是此时期龙泉窑新出现的品种,在龙泉及周边地区墓葬中,两者往往成套出土,有可能是根据当地丧葬习俗而生产,在其他地区未见(图8-01)(图8-02)。多管瓶以四管、五管居多,英国V&A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十五管瓶。

图8-01 北宋 青釉划花云纹双系盘口盖瓶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图8-02 北宋 青釉刻花蕉叶纹五管盖瓶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大致从北宋中期开始,龙泉窑产品发生较大变化,最明显的特征是胎体增厚,因含铁量较高而呈灰色,釉色变深呈现青绿色或者青中泛黄。器型逐渐演进丰富,多实用器皿。盛行题材多样的刻划花并辅以篦点或篦划装饰,常见的有团花、波浪纹、篦纹、折肩纹、云纹、莲花、荷叶、缠枝牡丹、莲瓣纹、蕉叶纹等。

图8-03 南宋 龙泉窑青瓷云纹莲花碗浙江省博物馆藏

二、承前启后的南宋龙泉窑业

南宋前期的龙泉窑,由于制釉技术的提高,使釉层透明如镜,呈色也较深,尤其是胎色呈深灰的器物,釉色往往在青绿中泛出些许灰色;胎质比较细密白净的,其釉色相应地会较为青绿。这说明烧造技术已显著提高,能较好地把握火候和还原气氛。特别是在装烧方法上,坯件都用匣钵装烧,使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纹饰由内外双面刻画演变为内壁单面刻画,北宋时常见的篦划装饰已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构图洗练、刀法简洁的S形复线与卷云纹相结合的刻花,与“葵口出筋”装饰共存(图8-03)。同时,在碗、盘的内底出现了印章式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吉祥语、广告语等。从装饰上看,本期已由以前呆板的图案画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写意画,如生动的云纹、水波纹、蕉叶纹和活泼的凤、鱼、雁等等。

大致到了南宋中期前后,在大窑等地的部分窑场,可能受南宋官窑制瓷技术影响,对青瓷的造型设计、胎釉配方、上釉技术和成型装饰等都做了重大改革,开始烧制与传统龙泉青瓷判然有别的“薄胎厚釉”高档产品,制作精细,式样优美,种类繁多,分为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两种。尤其是光泽柔和的粉青色釉和碧绿的梅子青釉的烧成,可以说是代表了龙泉青瓷生产的最高水平。由于加厚了釉层,此前流行的刻花、印花纹饰被厚釉盖住不易显现出来,故此期产品器面的装饰性开始变得比较少,更注重在造型上下功夫,装饰有浮雕、出筋和贴花等,在厚釉的映衬下,显得安静素雅(图8-04)。这种高档制品不仅被征作宫廷用瓷,而且其中的主打产品——白胎类厚釉青瓷还被远销到日本等海外市场。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名为“马蝗绊”的龙泉窑青瓷碗,每一位初见它的人,都会被碗上的补丁吸引,也奇怪于这样一件经过修补的器皿,却被定级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成为仅次于“国宝”的重要文物。碗的器型端庄简约,碗口为六瓣葵口,是南宋时期的典型器。圈足修整得很薄,体现了精湛的修坯工艺。胎色白,釉色粉青,呈现出碧玉般的质感。相传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安元初年(约1175),武将平重盛来到中国,向浙江育王山的寺院布施黄金。作为回礼,当时育王山寺院的住持佛照禅师向其赠送了一件龙泉青瓷茶碗。于是茶碗随着平重盛来到了日本。后来,这只茶碗落到了足利义政手中,成为他的爱藏。这位足利义政是室町时代(1338—1573)的将军,在1449年到1473年间是日本的执政者。有一次因使用不当,茶碗底炸出了裂璺。足利义政心疼不已,派使臣把茶碗带回中国,试图寻找替代品。然而当时的明朝,像这种品质的龙泉青瓷已经绝迹,使者只好将残碗修补后又带回日本。没想到经过修补的茶碗,反而得到了更高的评价,还有了“马蝗绊”这个有趣的名字。足利义政将它赐给自己的侍臣吉田宗临,此后代代相传,辗转又到了三井家族的手中,最终在昭和四十五年(1970)被三井家族赠送给了东京国立博物馆。在吉田宗临九世孙玄怀在世的享保十二年(1727),儒学家伊藤东涯曾亲眼见到这件茶碗,并记录下了这个口口相传的故事,名为《马蝗绊茶瓯记》。一个满载着中日友谊的美丽传说,也折射出南宋龙泉青瓷佳品在日本的备受珍爱程度。(图8-05)

图8-04 南宋 龙泉窑青瓷象钮盖罐庆元县廊桥博物馆藏

图8-05 南宋 龙泉窑“蚂蟥绊”青瓷碗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图8-06 南宋 青釉菱花口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黑胎青瓷虽然在较多窑址中发现,但数量相对较少,且大都与白胎青瓷同窑烧制。它的总体特点是胎薄色黑,采用多次上釉工艺,釉色呈灰青、青绿等色泽,釉面多呈玻璃质感。其中小梅镇瓦窑路窑址发掘出土的黑胎青瓷尤为值得关注,有学者认为这类产品就是文献记载的“哥窑”(图8-06)。

三、内销与外销

考古资料显示,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除了在浙江各地及江西多有发现,还远销到了福建、广东、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内蒙古等地。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无出其右。四川遂宁金鱼村窖藏和“南海一号”沉船的发现,揭开了龙泉青瓷内外销的冰山一角。

31年前,四川遂宁金鱼村偶然发现一批南宋瓷器窖藏,这批宋瓷以浙江龙泉窑青瓷最为引人注目,轰动了中国田野考古界及古陶瓷研究领域。

1991年9月18日,四川省遂宁市南强镇金鱼村(现金鱼社区)村民王世伦、文碧珍等人在自家地里发现了一批宋瓷。遂宁市文管所的相关人员和考古文物专家相继赶到王家。经考古队挖掘勘探,这批七百余年前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这是一宗数量巨大、器物精致的宋代瓷器窖藏,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出土宋瓷数量最多的一次,被誉为“最大宋瓷窖藏”。

所谓窖藏,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或者突发事件,窖藏主人迫不得已将有价值的财宝和器物藏匿于地下而形成的。因此,窖藏中出土的器物一般较精美,大多属于所处时代的上等产品,这也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物质文化发展的主流。据历史记载,宋时的四川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然而从宋宝庆三年(1227)到祥兴二年(1279),五十余年的宋元战争导致了蜀地常常面对屠城之危,达官显贵、富商巨贾们纷纷将自己的财宝埋入地下,形成“窖藏”。

金鱼村窖藏出土完整和可复原器物千余件,以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为主,尤其是大量精品、珍品、孤品的出现,令人叹为观止。有人曾这样评价:“遂宁宋代窖藏瓷器,尤其是青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之作,达到了‘至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如春’的艺术境界,把青瓷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四川宋瓷博物馆所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荷叶形盖罐,罐身最大腹围近一米,其釉色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线条优美欢畅。这种器型在过去一直被认定为是元代才出现的,而遂宁窖藏出土的这件,不仅是国内现存同类器型中最大的一件,也是宋瓷中的唯一,堪称国宝。出土时,它位于窖藏最下层的中心位置,足见其在主人心中的地位。当器盖被打开后,里面竟然还整齐码放着99只景德镇青白瓷菊瓣碟。因为罐内仍留有不少空间,所以有人认为99是个特别设置的数字,有其特殊含义。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长久之意,佛语也有“九九归一”之说,99只碟子寄托了窖藏主人希望早日平息战乱,国家安宁、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另外,四川宋瓷博物馆所藏龙耳簋式炉亦属少见之物,虽然当年农户的锄头给它造成了无法磨灭的伤痕,口沿处有一个尖楔形缺口,一只龙耳也因此缺损,即便如此,其规整大气的造型依旧给人震撼之感。灰白色的胎骨细腻厚重,通体施粉青厚釉,釉面光洁滋润,口沿和足端露胎呈现火石红色。模印的夔龙形双耳是整器的点睛之笔,显示出龙泉窑模仿三代青铜器造型的匠心。

图8-07 南宋 青釉荷叶形盖罐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簋的祖形,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盛食器皿,一般的形制为直鼓腹,圈足外撇,龙首形双耳。在桌凳尚未发明的商周,人们在宴飨时席地而坐,簋置于席上,手取簋中食物,有些少数民族至今还保留有这种生活习惯。在商周时期,簋还是重要的礼器,在祭祀和宴飨时,它和鼎配合使用,有一套完整的用鼎制度,标志着贵族等级高低。

四川宋瓷博物馆所藏青釉刻花敛口碗通体施粉青釉,滋润如玉。外壁装饰的双层仰莲瓣纹,在肥厚乳浊釉层的掩盖下若隐若现,这也是南宋龙泉厚釉青瓷较少使用装饰工艺的主要原因。碗为敛口,不适合饮用,故一般认为其功能为佛前供器或净水碗。

都说宋瓷是中国古代瓷器审美艺术的最高境界。南宋龙泉青瓷简洁流畅的线条,莹润如玉的釉色,质朴典雅的表象却将器物的美感引向更深的层次,不仅使得龙泉窑巧工的匠意显露无遗,更让八百年后的我们看到了宋人致密心思与精致生活的相得益彰。

图8-08 南宋 龙泉窑青釉龙耳簋式炉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图8-09 南宋 青釉刻花敛口碗四川宋瓷博物馆藏

1987年,广东省台山市阳江海域发现了一艘南宋初期的沉船,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把它命名为“南海一号”。2007年12月21日,沉船终于重见天日,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船中满载着18万余件文物精品,包括以景德镇、德化和龙泉等南宋窑口为主的中国瓷器以及一些漆器和金属制品等,绝大多数文物都完好无损。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根据出水文物的时代特征,尤其是打捞出来的铜钱的年号,其中最晚的为南宋“绍兴元宝”,故将该艘沉船的年代定为南宋早期。

沉船中发现的青瓷均被认定为龙泉窑产品,这也印证了龙泉窑是南宋时期浙江生产外销瓷主要窑口的说法。国家博物馆所藏刻花青瓷盘,灰胎,施透明釉,釉色青中闪黄色,圈足底裹釉、足内露胎,内壁刻大朵卷草花纹,线条简约流畅。无论器物的胎、釉、装饰特征还是装烧方法都属两宋之际龙泉窑的典型特征。

图8-10 南宋 龙泉窑刻花青瓷盘“南海一号”打捞出水国家博物馆藏 89UXk4rz2A9ZzC+L2px32RPCoabvVw333e8dkw3Ak+u+RWh1pe6KlTMczdSEH9v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