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宗法

现代社会比较重视个人的权益和价值,比如很多年轻人结婚喜欢签婚前财产协议,古代社会更重视家庭的传承,家庭拥有多少财富,习惯以集体为单位。一说到唐朝,就是指李家的江山;一说到宋朝,就是指赵家的天下。身处其中的皇帝老儿心里也明白,皇权就是接力棒,每一任皇帝都是本家族的运动员,跑得快不快尚在其次,首要是保护好接力棒,不能弄丢了。

那关于这场接力赛的内容,咱们就先从交接环节说起。

受禅

接力棒从哪儿来呢?绝大多数选手的棒都是从自家老爹手里接来的,再不济,也是从自己的亲兄弟、亲叔伯、亲老公手里接来的,更有甚者是从自己的亲侄儿怀里抢来的。这些家族内部运作的戏码,咱们都比较熟悉。有些选手原本不在赛道上,但乱世出枭雄,他们大刀阔斧地从别家抢来接力棒,在自家赛道上开始奔跑。这种丰功伟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这里又涉及古今文化的不同。古代封建社会是家天下,建立王朝的功绩在宣传上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大肆歌颂这位祖宗建立了自家基业吧,他当时明明就是犯上作乱,不光说起来不好听,如此宣传出去,自己的臣民不也蠢蠢欲动、纷纷效仿吗?可是闭口不提吧,人家毕竟是开国君主,是自家长辈,那不显得不贤不孝了?

所以,古代封建社会的文献在描述开国君主取得大位的时候,尤其是本朝人描述自己这一朝的开国君主时,往往是扭扭捏捏的,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夺棒的惊险过程通常被粉饰成太平友好的“受禅”,即接受禅让,就像从前尧把位子禅让给舜,舜又把位子禅让给禹,真妙!这妙处不仅在于掩盖了祖宗当初夺棒的不正当性,而且有尧、舜二位贤君作对比,更显得祖宗接过棒不是因为能打架,而是因为人品好、能力强。

这种戏码不仅在后人记载的文献当中存在,在现实中也多有上演。曹丕当年不就自己嚷嚷了好几次:“哎呀,不行不行,我怎么能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呢?”读历史的时候,咱们了解了前因后果,见到汉献帝禅让的情节,你就会心一笑,心里是洞若观火,可是当读起文献,冷不丁来个“受禅”时,你可不能受蒙蔽、犯糊涂呀。

高考文本对应

2014年广东卷: “舜至侧微也,尧 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这里提到了尧、舜,那么这里的“禅”是真正的禅让。

2017年山东卷: “及高祖 受禅 ,皓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注意,此处的“受禅”说的是后来某朝的高祖,各位就心知肚明了吧?

登上皇位

接棒这件事情,我们熟悉的叫法有“登基”“登极”“即位”“登位”。如果是从家族中顺理成章地把棒接过来,而不是横刀抢夺,自然可以大大方方地说是“继位”或者“嗣位”:也可以说得更夸张一些,“登尊位”“即大位”,意思都是一样的。这几个词,或者强调独一无二的宝座位置,或者强调万人之上的巅峰极点,或者强调皇权对于国家来说像建筑之基石一样,都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难度。

只有一种文绉绉的叫法看上去令人费解——“践阼”。一个字一个字地击破,其实也不难。先看“践”,有个熟悉的词叫“践踏”,两个字又都是足字旁,说明践与踏的意义是类似的,踏上不就是登上吗?那“践”也类似,就是登上、踏上的意思。“阼”有个左耳刀,这个偏旁以耳命名,其实从造字的源头上看,它和耳朵一点关系都没有。从耳朵旁在篆文当中的样貌 可以看出,它画的是山崖上嶙峋的石头,或是一级一级的石阶。而右边的“乍”代表“祚”,“祚”本来就有皇位的意思,也表示赐福,如我们平时说“国祚”,所以“阼”这个字指被赐福的,走上皇位的台阶。最后,“践阼”合起来就是登上去往皇位的台阶。有些地方会把“践阼”写成“践祚”,没有问题,照样能讲通,而且意思完全一样。

语文教材链接

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节选)》: “昭帝 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高考文本对应

2013年江苏卷: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 即尊位 ,得吴降人。”

2020年全国2卷: “高宗 即位 ,内徙道州,寻放自便。”

2019年全国1卷: “孝文帝初 即位 ,谦让未遑也。”

2013年大纲卷: “高祖 践阼 ,进号辅国将军。”

2014年全国1卷: “值禄山构难,肃宗 践祚 ,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2018年全国1卷: “武帝 践祚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2018年全国1卷11题C选项: “‘ 践阼 ’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这个选项讲述的内容是错误的,它仅指登上国君宝座,与是否使用武力不相干。

皇帝去世

中国古代皇权赛道上的运动员,基本是终身制的。在这个“基本”之外,自然也有些意外,比如有跑着跑着被敌人掳走的;还有跑着跑着被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射得浑身是血,半路哭着喊着死活要退赛去庙里出家的;还有年少轻狂说了句“跑六十年就不跑了”,真跑到那时候虽然心里不愿意,但顾及面子也不得不拖泥带水交棒的……

无论如何,父死子继是主调。可是咱中国人的传统是忌讳“死”字,所以皇帝的去世有专门的说法——崩。这个字用得很形象:我们至高无上的君王,指挥国家、引领方向,一旦不在了,就好像大山崩塌了,另一个说法就叫“山陵崩”。山陵崩塌好理解,可为什么又说“驾崩”呢?因为驾是车驾,是皇帝的车乘,用来指代皇帝。

“晏驾”一词就说得更加隐晦。《离骚》中有句“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即趁着年华还没有迟暮,趁着季节还没有萧条,还可以大有作为。看出来了吗?“晏”是晚、迟的意思,从日与安组合的字形上也容易理解,日头都去安寝了。驾指代皇帝,那晏驾的意思就是皇帝像日暮的太阳一样,落山安寝了。

“大行”本是一个动作,行就是走,大行就是一去不复返之意。一去不复返,很容易理解,它可以成为死亡的讳称,而且因为有一个“大”字显得尊贵,所以专门用于讳称君王之死。我们在史籍中经常看到一种说法——大行皇帝,这说的是刚刚去世的皇帝。你想啊,刚刚去世的皇帝不好称呼——因为刚刚去世,谥字追尊尚未定,没法称呼谥号、庙号;那称陛下?人家新君已立,你说的是哪个陛下?在这个尴尬为难的时候,就称呼其为大行皇帝,等定下谥号、庙号,就不再这样称呼了。

“千秋”“百岁”类一词,就不只是用在皇帝身上,普通人也可以用。我们现在还保留着对去世的委婉说法,叫“百年之后”。

高考文本对应

2013年江苏卷: “帝 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2020年全国3卷: “及简文 ,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 ,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

2020年全国新高考2卷: “帝初 ,外庭多未知。”“主事因附耳语:‘宫车适 晏驾 ,先生今即出大用矣。’即大恸,陨绝于地。” 11题C选项: “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这个选项的内容是正确的。

嫡长子继承制

这一棒跑完了,下一棒谁来接?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权力的生态当然也讲究可持续发展。赛场上的每一位运动员在运动生涯中都有责任和义务,一边往前跑,一边把这个关键问题解决好。首先要保证有人跑,在此基础之上,后备力量自然是越多越好。因为儿子多了才有挑选的可能,才有抵御不可抗风险的能力。然后,在适当的时机,确定其中一个为下一棒运动员,对他好生加以培养——这个环节就叫“建储”,或者叫“立嗣”。建是建立,储是储君。建储,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家储备好了未来的君主。

仔细想想,古人的这种做法和现代家庭的想法是大相径庭的。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之后,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响应号召,喜迎老二。但是在与他的聊天当中,我也感受到了来自年轻父亲的巨大压力:以前只有一个孩子,自己这套房子将来直接给他就好,现在老二来了,当爹当妈的得再奋斗出一套房子给老二呀,这一碗水无论如何得端平。古人,至少是古代的皇家就不这样想,所谓建储,必须一人。那皇家父亲就不走“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一路子了?手心手背,自然都是疼的,可是如果多一个继承人,国家就得被多分一份。太祖爷当年打下的万里江山,被子子孙孙分而治之,越分越小,越小越弱,不就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了吗?当年汉武帝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实力,颁布的推恩令玩得更狠,是三个儿子都有继承权,那就是把诸侯国按照3的指数倍进行瓜分,那中央不就迅速实现集权了吗?在集权制度下,只有独尊,才能维持长期的实力和稳定。虽然有违亲情,这却是长远视野下忍痛的智慧。

继承示意图

那么,应该建谁为储呢?从西周开始,宗法制度里就有明确的规定——嫡长子继承制。嫡为正妻,于皇家便是指皇后,嫡长子继承制即应该在皇后所生的儿子当中选长子继承王位。如果皇后没有儿子,就选其他儿子当中最年长的一个。这个制度的原则在于立嫡立长。

因为可以继承王位,所以嫡长子的身份格外尊贵。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当中有大宗、小宗之说,嫡长子也称为宗子,他所在的那一支被称为大宗,其余都是小宗。名分上的区别带来的就是在祭祀当中,大宗可以上前行礼祭拜,而小宗只能在旁观礼,真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继承家族权力和财富的时候,大宗会有绝对优势,而小宗获得的就少得多。

“嫡”这个字的读音与“帝”相近,一听就觉得是大权在握的。从字源上看,嫡的确与帝有关。按照这个传统,混不上嫡长子也就罢了,当个普通的嫡子也凑合,而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就只能叫庶子。我们一看“庶”这个字就想到了庶民,不用多解释,暗示了一种地位降级的悲惨命运。庶子还有一种叫法,叫“孽子”。孽这个字就更不讨人喜欢了,有个词就是罪孽。事实上,孽字的本义指妇女非法怀胎,因而遭到宗族的惩罚。这个字还有另一种说法,“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蘖指树木的旁支,下半部分换成子,指家族中的庶出孩子。但是旁支的说法并不能支撑现代汉语中的“罪孽”“造孽”“孽障”等词的意义,我个人还是认为妇女非法怀胎的本义更靠谱。慢慢演化后,婢妾所生的孩子虽然说不上非法,但也看得出来,这在地位上差得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这个制度在很多真实的历史故事当中得到印证。《左传》里“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就讲道:郑武公的妻子姜氏生了两个儿子,生大儿子的时候难产,她差点丢了性命,就觉得大儿子不祥。这个奇葩的母亲不光不喜欢他,还丧心病狂地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寤(wù)生,就是难产的意思。大儿子真可怜,不光从小得不到母亲的疼爱,还被左一声“难产”右一声“难产”地喊到大。这又如何?人家这位名叫“难产”的小朋友是郑国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任姜氏的枕边风吹了无数次,想要立小儿子为储君,郑武公都不为所动,照样把位子传给了寤生。

很多现代人会对这种制度感到不忿且疑惑,不忿在于这明显违背了人生而平等的现代社会基本准则,疑惑在于它的教条和僵化——万一嫡长子是个傻子怎么办?即便嫡长子不傻,但明明有另外一个庶子异常聪颖优秀,也得选这个平庸的嫡长子吗?

现代人的不忿,源于时代的巨大差别,我们倒没什么可说。多数人经常产生的这个疑惑,可能真的是源于咱们自己的想法过于幼稚和局限了。之前提到过,这场家天下的皇权接力赛,最重要的不是看谁跑得快,而是看谁不丢棒。有个聪明伶俐的储君,他将来能跑得快些自然是好,可是为了这一点点的提速就敞开了选接班人,由此带来一哄而上的争抢,却是最容易丢棒的不稳定因素。抢得厉害些也就罢了,更可怕的是,一旦儿子都有参赛的资格,那些明争暗斗的戏码就会在现实中轮番上演,一支支战斗力强劲的“打胎小分队”还会明显降低皇家生育率,怎么想都得不偿失。所以,古代宗法制度体现出的不公,背后往往是君王对稳定压倒一切的诉求。不仅是小宗和大宗如此,臣子得听皇帝的,儿子得听老子的,弟弟得听兄长的,妻子得听丈夫的……这些规矩背后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古代科技没有现代发达,古人的智商却不输你我。庶子当中有非常优秀的怎么就不能破格提拔一下?不是古人脑中缺根弦,而是人家考虑得更全面、更长远,大智便往往若愚。因为治国这件事不像乒乓球比赛,有一个张怡宁就足够横扫世界了;它更像踢足球,得靠团队,需要配合。嫡长子之所以能成为嫡子,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皇后;而他的母亲当初能成为皇后,不是因为她长得最美,也不是因为她最受宠,往往是因为她是这个国家除皇家以外另一个势力很大的家族的女儿。此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一定要让一个资质平庸的球员上场,因为只要他上,站在他背后的“梅西”就会上。而另外一个球员虽然比他优秀一些,但这个球员背后只有校队的一众业余选手。而且他一旦上场,“梅西”还会因为心里不爽时不时地在场下搞些阴险的破坏。换成你是教练,你选谁?

这些原则固然重要,也是共识,但都是理论构想,是乌托邦一般的存在。一旦回到现实的层面,可能又是另外一番光景。在中国历史上,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其实少得可怜。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一些著名的糊涂皇帝放着优秀的小儿子不立,非要传位给嫡长子引发祸端的故事,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还有明朝的朱棣“以大欺小”,从侄儿口里抢糖吃,不都是小儿子的“物不得其平则鸣”吗?

的确,西周时期制礼作乐,可早在春秋那会儿就有人破口大骂礼崩乐坏了。理想中的图景美好,道理大家也都明白,可是在皇权交接的现实中,具体操作起来就困难重重。

首先,人性往往是自私的。你苦口婆心地教育这些庶子听嫡子的、听哥哥的,他们就会乖乖听话吗?训练狗狗不吃陌生人给的火腿肠都没那么容易吧?更何况是面对皇位。

其次,一些皇帝逃不出政治联姻的宿命,像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后那样,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能在婚后琴瑟和鸣、夫妻恩爱的有几对呢?皇后不受宠爱,生育自然艰难,再加上古代医学又不发达,即便像富察皇后一般接连生子又能如何?嫡子接连夭折也只能悲叹天不垂怜。一般来说,在现实中,嫡子有限但庶子数量众多且和其中一两个关系格外亲近的情况,是皇帝经常面对的。

再次,即便皇帝老儿立场坚定,抵住了美貌小妾的枕边风,如果国家政权当时正处于内忧外患、危如累卵的境地,他也能放着一个胸怀大志、能力超群的庶子而不动立储之心?能逆着天性、不顾时局,还把祖宗家法奉为圭臬吗?

另外,在现实当中,政治斗争诡谲莫测、瞬息万变,皇后家族的势力也不是沙漠里的胡杨树,能活着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皇家和皇后家族的实力对比,也常有此消彼长的情形。刘彻娶阿娇,因为自己当时是黄口小儿,羽翼未丰,阿娇的母亲长公主对自己登基有莫大的助力。然而等雏鸟长成了雄鹰,就算长公主的势力不衰,大权在握的汉武帝也未必会将她放在眼里了。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等真到了立嗣之时,皇后家族能不能施加影响,亦未可知呢。

最后,说一千道一万,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根源在周王室。春秋战国时期,绝大多数诸侯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比较近,在文化上,周王室对它们就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也有一些在情感和文化上都与周王室疏远的诸侯国,它们就基本不在意这一套。比如向来叛逆的楚国,许多国君似乎都比较偏向小儿子,那小儿子即位的情况也就较为多见了;远在西北的秦国,通常也不管什么嫡不嫡、长不长的,谁最能打,谁就最有可能继承权位。

其实到底是应该立长还是应该立贤,原本就争论了数千年,也没个标准答案。如果只局限在几个干巴巴的概念记忆上,就真的浪费了这个宝藏。一头扎进去,你会发现里面到处是智慧的闪光、全局的考量、人性的体察,还有大量的历史素材呀。

高考文本对应

2016年全国1卷: “仁宗末年,琦请 建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2016年全国1卷5题B选项: 建储 义为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此选项内容正确。

2016年全国2卷: “还朝,会廷臣方争 建储 。”

2015年全国2卷5题C选项: 嗣位 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长子继承制”说法错误。

2015年全国1卷5题D选项: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内容错误,只有接班人才是太子。

封建

确定继承人是皇权接力赛的核心工作,可在这个继承人之外,还有很多落选的儿子,皇帝老儿也不能无视。从政治上说,怎样让他们不捣乱,最好还能经常在场下给场上接力的运动员热心地递递毛巾、送送水,是个重要的课题;从情感上说,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其他儿子也得有像样的待遇才好。王朝建立时间越长,这些问题就越复杂,毕竟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地繁衍下去,皇家宗族的管理就成为一个越来越烫手的山芋。

“宗”这个字,在甲骨文里的字形就是在一间房子里摆个神主牌位的样子。皇家的所谓“宗室”“宗亲”,简单来说就是大家都认同一个祖宗,就是我们皇家这一家子了。在史籍里,我们经常看到对一些人的描述带“宗”字,你就得意识到他和皇家的亲缘关系。比如说此人是“宗臣”,那就是既当官又和皇帝沾亲的人物。或者把“宗”和“社稷”的社连在一起的“宗社”,这两个国家中最高贵的事物,就顺理成章地指代整个国家了。

认祖归宗的政策能宽泛到什么范围,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规定,太窄了显得皇家势单力孤,太宽了养活他们的财政负担也得呈指数级增长。宽到一定程度,他们就应该别立寝庙,分别祭祀了。毕竟有些自称皇叔的人,也可能因为这个血亲关系离得实在太远,沦落到街头卖草鞋的困窘境地。

语文教材链接

高中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文中,公西华的理想是:“ 宗庙 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里的“宗庙之事”,就是指国君祭祀祖先的典礼活动。

高考文本对应

2011年广东卷: “时宣宗以尚书 宗室 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这句话略复杂,先断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从后文的“诸公议待禧至”看,这位老兄的名是“禧”,官职是尚书,而且具有宗室身份,“恩”就是带着皇恩抚慰的意思,他前来督军。

2021年全国新高考1卷: “上皇敦睦九族,大封 宗室 ,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 11题B选项: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此选项内容正确。

2019年全国3卷: “及悼王死, 宗室 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古代王朝在管理宗室方面,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和政策。

早期在西周那会儿,生产力太不发达,突然间获得大片土地,君王就会觉得自己鞭长莫及,怎么办呢?“得有人亲赴前线替我去管理呀,环视四周,最信任的人当然是我的亲儿子、亲弟弟。”当时的王室宗亲还是抱团打仗的架势,层层分封,共同建制,一人分一块地盘,各自守土,拱卫中央。天子分封给诸侯的土地叫作“邦国”,简称为“国”;诸侯继续向下分封给大夫的,被称为“采邑”或者“食邑”,也被称为“家”。这两个说法从根源上来讲并不难理解:国这个字最初表示的,就是一个独立进行防御的政治单位,和当时的诸侯们各自守土的情况是对应得起来的。至于家么,有大有小——普通老百姓的家,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贵族大夫的家,拥有的土地则大得多。给我们造成困难的是,“国”和“家”在先秦时期指代的对象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不一样,“国家”这个词是个现代的政治概念,国中不能再有国,同时,哪一个个人的家都不可和国相提并论。不过,当咱们梳理清楚了来源就能明白,在先秦时期,“国”与“家”其实都是周天子治下层级不同的政治单位。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论语·季氏》),这里的“有国”,是指拥有邦国,就是诸侯;“有家”,是指拥有采邑,就是大夫。所以“有国有家者”,就是泛指拥有封地的贵族们。

语文教材链接

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 “率妻子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这里的“邑”是指众人共同居住的一片地域。

高考文本对应

2023年新课标全国1卷: “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 国家 危,社稷殆矣。’”赵襄子是晋国大夫,准确地来讲,他拥有的是家而不是国。这里的“国家”,是泛称自己的领地。

“邑”在甲骨文当中,上面是四四方方框起来的一块范围,下面是人,指人口聚居的城邦。再看“采邑”“食邑”这两个词,就会发现“食邑”显得特别朴实且直接:封地的主人就是靠这块地来养家糊口、获取物资的。“采邑”的说法,在表面上看脱离了“食色性也”的低级趣味,但它真实的意义更体现出强权和剥削。

“采”在甲骨文中的字形,上半部分是一只手,下半部分是长满了果子的树,这只邪恶的手伸向了秋天丰硕的果实,把它们据为己有,这就是采。想象一下,主人到了自己的封地上,他的基本生活甚至享乐的资源就是向当地的土地、川泽伸手摘取,以及向当地的百姓征收赋税。虽然名义上全天下的土地属周王所有,但这些获取了封地的诸侯和他们的后代,实际上对自己的土地有极大的支配权。换种咱们都能听得懂的说法就是,除极个别情况(如周初的三叔之乱)外,即便这个诸侯或大夫本人犯下了滔天大罪,周王把他处死,这块封地也属于他的继承人,而不是权力就此被周王悉数收回。我们熟悉的《诗经》里的句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不过是从礼法上恭维一下周王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已。这句话诞生在西周,但用于描绘秦朝以后的郡县制大一统政权的实际情况,才更确切。

当然,除了亲儿子和亲兄弟,获得封地的人里也有一部分异姓功臣。比如齐国,就是周武王分封给姜子牙的地盘。周王的儿子、弟弟的诸侯国在面对异姓功臣的诸侯国时,就多多少少会有些血缘上的优越感。比如,周王室姓姬,这些与王室同姓的分封国就经常喜欢强调自己是“姬姓国”。在我们熟悉的大国里,晋国、鲁国、燕国都是姬姓国。

衡量分封国地位高低的,除了姬姓国国君内心的血缘优越感,还有更加明确的爵位等级。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选文——《烛之武退秦师》开篇一句就是“晋侯、秦伯围郑”。晋侯是晋国国君,秦伯是秦国国君,可为什么叫法就不一样呢?中国古代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级,这里晋国国君的爵位和秦国国君的爵位是不一样的等级。很多人看过外国小说以后经常会觉得很奇怪,中国古代这些爵位的名称怎么和外国的一样呢?不是我们和外国的一样,而是最初我们在翻译那些外国爵位名称的时候,发现也大致分了五级,为了让自己人好理解,就按等级比对着我们自己的爵位体系进行翻译了。

西周时期,公爵诸侯国有宋国、杞国、祝国、焦国等;

侯爵诸侯国有齐国、鲁国、晋国、卫国、管国、蔡国等;

伯爵诸侯国有秦国、郑国等;

子爵诸侯国有楚国、吴国等。

语文教材链接

高中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 “晋 、秦 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里对晋国国君、秦国国君的称呼,就是用了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的体系:晋国是侯爵诸侯国,国君称晋侯;秦国是伯爵诸侯国,国君称秦伯。后文是这样记录郑国国君与烛之武的对话的:“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里“公”指的是郑国国君。注意,这并不能说明郑国是公爵诸侯国,我们在文中提到郑国的爵位和秦国的一样,是伯爵。这里就涉及另一个习惯:对于任何一个诸侯国国君,都可以尊称“公”,因为公爵地位高嘛,就像现如今,有人喜欢逢人就称某某总,也并不一定严格地对应职位。

五服

衡量分封国地位高低的另一套体系叫“五服”,划分方法就像太阳系。周天子的王畿(jī)之地是正中的太阳,紧挨着的水星这一层为甸服;往外一层,金星、地球这个距离的,是侯服;再往外一层,火星、木星这个距离的,是绥服(或者宾服);再往外,土星这个距离的是要服;最外层,天王星、海王星这个级别的叫荒服。这种划分体现的不仅仅是距离远近,更代表了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义务不同。挨得近的诸侯国,每天都得朝拜,周王室一声令下还得随王征战。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亲近的诸侯国通常爵位等级高,得到的实惠也多嘛。到了荒服这个级别,山迢水远,诸侯国每年能象征性地来磕个头已然不易了,每次来拎点儿土特产表表孝心就行。周王室自然也不会找它们去帮自己打架。主要还是因为离得太远,等使臣吭哧吭哧走到了,仗可能都打完半年多了。

通过这些诸侯国在历史上的著名程度,我们就看出来了,爵位高低是一个方面,距离远近也是一个方面,真正的经济、军事实力又是另一个方面。处于较低爵位的楚国、吴国,那都是荒服之国,可是它们都大名鼎鼎,曾经称霸过一方呢。所以衡量诸侯国的实力强弱,需要综合考量很多因素。

语文教材链接

高中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 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实爵位很低的楚国,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国。在文中提到:“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意思是说,郑国一直以来是晋国的小弟,但是突然转过头去认了楚国当大哥,晋国国君心中不爽,带着秦国一起来揍这个小弟。想想看,既然郑国能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去认楚国这个新大哥,足以说明楚国实力不俗。

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 文中讲述了战国时期楚国名臣屈原的故事,从他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秦国、楚国是当时的两大强国,但是因为楚国用人不善,屈原去世以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那周王就当个甩手掌柜了吗?并不是,他亲自管理的土地叫王畿之地。“机”的繁体字写作“機”,看看它的右半部分和这个王畿之地的“畿”是不是很像?对,它们本来就是同源的。“机”有关键、机要的意思。“畿”字形里的田字,是在这个意思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了土地,强调了王土的高贵和重要。

那这块高贵且重要的王畿之地多大呢?《周礼》记载:“邦畿方千里。”这里的“方千里”,不是方圆千里的意思,而是边长千里,那理论上讲王畿之地就是一个一百万平方里的正方形了。不过,在实际地形里,山川纵横;在实际历史中,诸侯国又势力交错,正方形的形状肯定是没法实现的,但是大致的面积在周王室强盛的时期还是有保障的。感慨一下,暂且不论一里地在当时和现在的差别大小,一百万平方里,也是挺让人垂涎三尺的。这么大一个地盘,周王就可以亲自指挥、亲自领导了吗?也不是,还有另一种身份的贵族,叫畿内诸侯,就是把王畿之地也分封给一些诸侯,但是这些诸侯的权益和王畿以外的诸侯相比就差很多了。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封地”,更像个没签协议的租地,也像同桌借给你的橡皮,同桌开心的时候你可以一直用,一旦同桌因食堂的午饭不好吃而心绪烦乱,突然想起来这一块橡皮,说一句收回,你只能把橡皮乖乖奉还。

文言文里还有一个常见的词叫“畿辅”,辅为辅佐,畿辅指的是国都附近。这一块的地位也不同寻常。

其他地方和王畿之地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在法统上,后者就像爹。野心勃勃的秦国即便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贼眉鼠眼”地准备向东面扩张,但在力量还不足以动摇晋国和楚国这两个大胖子邻居的时候,它宁可找机会往郑国渗透势力,也不敢碰离自己更近、地理上更方便渗透的周王室的地盘。在秦国一统江山的过程中,虽然东周王室早就沦为傀儡,不堪一击,王畿之地相较于其他强大的诸侯国也只是九牛一毛,但这块地归秦所有,依旧是一枚重磅的历史炸弹。因为这块地在法统上的特殊意义:灭了周,收了王畿,就算是捅破了弑君篡逆的最后一层窗户纸。

刚刚提到野心勃勃的秦国,其实在那个年代,诸侯国之间称霸、称雄的争斗哪一天停止过?当初建立这种分封制度,周王难道就没有想到这些吗?想想这些,他难道不会不寒而栗吗?刚刚分封出去的时候,大家是父慈子孝,誓死效忠,可是时间一长呢?爷儿俩之间是感情甚笃,可我儿子继承了我的位子,你儿子又继承了你的位子,我们各自的儿子连面都没见过几次,哪里谈得上维持和平的深情厚谊呢?

周王室也想过解决办法,没有见面机会,咱们就创造见面机会,老话说见面三分情嘛;没有深情厚谊,咱们就培养,毕竟大家不是亲眷就是君臣,建立感情的基础还是有的嘛。就像我们现在,偌大的家族要常常联络感情,五一劳动节通知侄儿一家来看我;端午节让外孙一家来给我送粽子;国庆节放假了,让儿子、闺女都常回家看看……

一年四季,周王都得忙着分批分拨地见诸侯们。《周礼》记载:“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在这几个说法中,出现得比较多的就是“朝”和“觐”。朝见、觐见最初都是指诸侯(或者诸侯的特派使臣)来见周王,后来臣子见皇帝也能叫朝见、觐见了。

另有一种情况,《礼记·中庸》记载:“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朝聘”这个词也流传下来了,指诸侯拜见周王,或者诸侯之间礼尚往来。聘也指带着厚礼去娶妻,现在不少地方还称娶媳妇为聘媳妇,将聘这个字解释为带厚礼。

语文教材链接

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余 京师”中的“朝”字,依旧保留着最初的臣子见皇帝之意。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燕、赵、韩、魏闻之,皆 于齐。”注意,此处的“朝”字用得相当恭敬,是诸侯朝见天子专用的字,这基本说明,燕、赵、韩、魏这四国,对于当时的齐国,是一种崇敬和拜服的心态。同时,齐国敢受一个“朝”字,严格来说是一种僭越——毕竟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家是靠实力取胜。

高考文本对应

2014年安徽卷: “会文正公 入觐 。”这里的入觐,是指臣子见皇帝。

郡县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骨肉相残,就是分封制维持不下去的最好证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就果断推行郡县制度。不过历史有时会重演,不可能始皇帝一纸诏书颁布,分封制度就“嘎嘣”一声碎了。后来,汉朝也还是学着周王的样子分封了一批诸侯王;都到唐朝了,柳宗元还洋洋洒洒地写过一篇《封建论》和时人雄辩……

大体上来讲,郡县制度确立以后,在皇权接力赛里落选的儿子们就越来越不需要被分封各处去守土了。那他们做什么呢?做官吗?人家不让。因为这群有着皇家骨血的人对于皇帝老儿来说其实极具威胁,一旦有人同时具备了官职、功劳和血统,通常离造反也就不远了。咱中国人李鸿章说:“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引自影视剧《走向共和》)外国人马斯洛说:“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看所有东西都像个钉子。”古今中外,大家对人性的认知能达到这种程度的统一,皇帝老儿自然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宁可花大价钱养着一个注定越来越庞大的闲人群体,也不轻易撒手。那他们就一直闲着吗?对,就闲着——吃喝玩乐生孩子,养鸟下棋买文物。反正他们是皇帝的至亲手足,国家拨钱,把他们好生供养起来就罢了,不就是支持亲戚们乐和乐和吗?

宋朝对皇室宗亲有明文的政策:“赋以重禄,别无职业。”当然“别无职业”也不是绝对的,有个别特别优秀能干的宗亲,遇上个惜才又宽容些的皇帝,也会给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让他们小试牛刀。但总体来说,历朝历代皇室对宗亲掌权都会秉持非常谨慎、防范的态度。在这方面,只有唐朝是个特例,除了武则天在当政的那些年对李唐宗亲多有防范,唐朝其他皇帝对宗亲做官这件事还是挺大方的,甚至出现过不少宗亲宰相。

历代朝廷也会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些亲眷,有时候叫宗正寺,有时候叫宗正司,还有的时候叫宗正府、宗人府。无论怎么称呼,大家就认准我们曾经讲过的宗这个字:在庙堂里,祭拜同一个家族的祖先。

语文教材链接

高中必修下册《六国论》: 文中提到秦统一六国以后实施的郡县制度,语气甚为悲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邯郸本是赵国国都,但是良将被杀后,赵国气数已尽,曾经繁华的国都被划归为秦国版图上的一个郡。赵国如此,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又有多少昔日六国的骄傲,被秦国的郡县制度一并覆盖?

高中选择性必修中册《过秦论》: 文中提到郡县制度之处更多,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 。”

高考文本对应

2017年北京卷: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 立国 ,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 ,郡置守、尉、监。” 8/6BzmQDAiWW36Tu36F+arMjZZjN5mkRPUEYsWQeMjDp+v69/BXn2FhkUDMq7j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