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王维研究

□ 钟文轩 康 震

2022年度的王维研究在继承往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程度的开拓和创新。据统计,本年度共出版王维诗歌选评本1部,再版王维诗歌校注本1部,出版相关研究著作1部。据中国知网检索,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约90余篇,相关硕士论文共6篇。以上研究成果按论题可大致分为生平与作品考证、思想文化研究、艺术特征研究、比较诗学研究、传播接受研究五个方面。现择要予以论述。

一、生平与作品考证

本年度王维生平与作品考证的论文较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考证王维诗画作品的传世与流变情况。

在绘画作品方面,学界主要聚焦于王维所作雪景图的流传情况与母本溯源。李苏杭《王维<雪溪图>传绪稽考》(《西北美术》2022年第2期)认为现有材料可证《雪溪图》的传绪能够追溯的上限是宋徽宗宣和时期,且暂无前人否认《雪溪图》属王维真迹。董其昌的题跋表明他对此图属王维真迹深信不疑且情感极为深厚复杂,据此画钤印可知该画册之后也曾为王时敏和梁清标收藏过。乾隆皇帝的题跋与增设的副页内容不仅肯定了董其昌与王时敏的鉴定结果,还充分展现出他对此图的喜爱珍惜之情。此画册在入清宫前曾为安岐收藏,安岐在《墨缘汇观》中对《雪溪图》注录的信息可与《石渠宝笈》相互印证。安岐在行文时虽常有夸赞之语但更多的是对画作进行冷静客观的描述叙事,对于该作是否为王维真迹却不置一词。此外,作者猜测或许是宋徽宗将《雪溪图》改名为《雪渡图》,因此《宣和画谱》所收王维画作中却无《雪溪图》。现今存世传王维的三件雪图长卷作品《江山霁雪图》、《江干雪意图》和《长江积雪图》被学界认为源出同一幅早期母本,王洪伟《传王维三件雪图长卷流传与母本探源》(《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1期)发现画作景致取意于北宋中期才开始出现的“雪景寒林”与“潇湘八景”主题,画意中亦包含了对士大夫政治境遇的隐喻,因此认为这三件传王维所作雪图的共有母本的出现时间不会早于北宋中期,甚至可能晚至南宋或元代。

在诗歌作品方面,既有对诗歌音意流变的考定研究,也有关注到诗作衍生歌曲流变情况的研究成果。程少峰《王维<鹿柴>中“柴”“景”二字的读音及意义》(《语文建设》2022年第8期)对“柴”“景”及其相关词语的音义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王维《鹿柴》中的“柴”读作zhài,取栅栏篱障之意,“鹿柴”是辋川的一个地名;“景”读作jǐng,取日光之意,“返景”指落日的回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后被于歌”为《阳关曲》,李凤能《<阳关>不止是“三叠”》(《文史杂志》2022年第3期)对于苏轼“阳关三叠”之说提出异议,考证推断此曲一直处在发展变异中,唐代时《阳关曲》就已不止一种唱法和一种叠法。

二、思想文化研究

王维的佛学修养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年度的研究中,对王维及其作品的思想文化研究仍以探讨其佛禅思想为主。

大部分研究成果都从整体性视角探讨王维诗歌中的禅意。魏宝丽《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陕西教育(高教)》2022年第8期〕从王维禅意思想形成的原因、禅意诗与禅画的有机结合、禅意思想对后世诗画艺术的影响三方面展开论述,全文研究思路建立在诗画艺术相通论的基础上,强调其诗画创作讲究诗意入画,画意入诗,意先于笔的艺术特色。申依灵《论王维与禅意》(《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5期)则从诗歌的意象意境、诗画结合、佛禅思想三方面讨论王维与禅意的关系。陈竹在《俗世桃源人——“身心相离”的王维》(《汉字文化》2022年第24期)一文中认为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底色是王维得以建立俗世桃源的基础,而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所言的“身心相离”则在他人生历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得以突破,最终形成了他以出世之心而成入世之事的超然态度。曹艳《唐代山水诗人诗歌的“禅意”——以韦应物诗歌为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6期)中提到王维诗歌中“禅意”的表达主要体现在他对佛禅的直接表达和“以禅趣入诗”的间接表达。但较为可惜的是这些研究的结论普遍缺乏新意,论据较为单调,因此论述容易流于浅平,综合而言,其教学实践意义大于学术研究价值,若是将其运用于语文教学则为搭建更全面明晰的教学框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有部分研究从“栖居”的角度把握王维诗歌的禅理意趣。刘希庆《古代士人心居的境界》(《文史知识》2022年第2期)着眼于中国古代士人在人居空间里是如何通过自我的主观投射实现心灵的栖居状态,其中以王维为重要个案,深入解读王维在辋川空间留下的情思观照与禅理意趣。李天娇《诗意地栖居——从生态美学视角重读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名作欣赏》2022年第36期)认为王维诗歌体现出整体和谐而又浑然一体的生态审美意蕴,其审美以禅心、禅趣、禅悦为基本,通过空寂来观照万物,建立了一种众生平等、物我相契的生态观,并通过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最终形成了自然美、生命美和禅境美的统一,这也阐发出王维在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多重审美的统一。

王维既是诗人亦是画家,因此佛禅思想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也有所体现。雍文昴在《王维“雪中芭蕉”的佛学解释层次与图像意涵再研究》(《美术大观》2022年第1期)中指出,历代学者对王维所绘《袁安卧雪图》及图中“雪中芭蕉”的寓意阐释多从佛学视角出发,产生了“身”与“意”层次上的多种解释,但对“雪中芭蕉”的意涵解读却也逐渐出现了图像与释义脱离、过度思想化绘画者创作意图等误区。作者认为《袁安卧雪图》作为一幅咏史题材的绘画作品可体现出王维将“神情寄寓于物”的构思,且通过比对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现实遭遇与其关于“袁安卧雪”的诗画创作,合理推测“雪中芭蕉”也意在表明王维在安史之乱突发后的心境与感受。兰雪《生命的安顿——解读王维<雪溪图>》〔《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1期〕在持《雪溪图》摹作与王维作画风格相符观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雪溪图》昭示人们观照生命的审美意趣,最终导向一种不着意于“真”却恰得“真”的生命安顿之意。

关于隐逸思想与道教文化对王维及其诗歌创作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吴怀东的《樵夫何为者?——王维<终南山>“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意蕴解读》(《文史知识》2022年第12期)。该文的探讨对象虽是前人多有论述的经典诗句,但作者的解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又有翻新。前人诸家认为这句诗不仅再现了一日游览后的投宿过程,也进一步表现了终南山的山高林密、人迹罕至,具有隐逸之趣。作者则认为诗句中的“樵夫”既是对终南山遍布道士、隐士的现实写照,更是对王维与道教联系的具体反映,最终认为这句诗不仅是行踪纪实与风景呈现,在表现出王维隐逸志趣之外,还客观反映出终南山浓郁道教隐逸文化及其对王维心灵的微妙触动。龚艳《新时期唐代隐逸文学研究述论》〔《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对1976年以来学界中关于唐代隐逸文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其中王维作为唐代隐逸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学界对于王维隐逸范式的辨析、隐逸思想的分析、隐逸与诗歌创作关系的探讨都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本年度研究中还有专注于辨析王维及其诗歌情感内涵之作。高萍《论王维初入长安与帝都文化的融合与疏离》(《唐都学刊》2022年第5期)进一步发展了王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该文指出长安文化对王维的人格构建与诗歌风貌都有重要的形塑作用,王维的一生基本表现出与帝都文化既融合又疏离的矛盾形态。王维初入长安时主动接受和融入帝都文化,遵循盛唐的主导文化模式去设计和塑造自我,诗人昂扬豪迈、积极进取的精神特质和追求建功立业的长安文化精神一致。但伴随着王维在都城文化的政治漩涡中逐渐深陷,人生无常的忧虑感与怀才不遇的悲屈感给诗人带来生存与心灵的双重痛苦,使诗人又对都城文化逐渐疏离。目前学界对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主要有两种阐释模式,会解读出不同的情感指向,郭洪洋《两种阐释模式下<使至塞上>颔联情感辨析》(《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23期)认为,指向“激愤抑郁”的“背景—意义”阐释模式忽视了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可能存在的多重关系,而另一种“语言—意义—背景”阐释模式则从艺术风格、时代背景和创作心理层面,都确定了轻快乐观的情感指向。

三、艺术特征研究

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与艺术成就一直是王维研究中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年度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美学特质研究、诗画关系研究、文体研究等。

美学特质研究方面,本年度研究成果主要围绕王维诗歌的淡雅清空与盛唐气象两种美学特质展开讨论。王维作为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其淡雅诗风与清空诗境一直为后世称道效仿。王苑《从辋川、柳州到半山——论山水诗的“雅丽”范式与唐宋诗学转轨》(《名作欣赏》2022年第3期)通过以点带面地梳理“雅丽”诗学观在唐宋的发展嬗变,发现盛唐时期“雅丽合一”的诗学观念尤为突出,且体现出一种“以雅参丽”的意识趋向。可代表盛唐诗风貌之一的王维山水诗工于刻画而深于寄托,诗歌意境趋向于自然浑成,在精工雕琢的基础上融入了盛唐气象与士大夫高华之气,饱含贵族意趣的端庄风雅,为之后唐宋山水诗歌的传承嬗变打下重要基础。张庆龄《浅议钟嵘<诗品>中“清远”风格的沿传》(《对联》2022年第12期)认为王维与孟浩然是山水诗中“清远”流派的代表人物。唐尉《人与自然视域下王维诗歌审美研究》(湖北民族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则立足人与自然的观照视角,分析阐述王维诗歌审美的复杂成因、多重维度和深远影响。王波平《试析<辋川集>的空景、空境和空灵》(《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和魏万霞《空处见性情——王维<山居秋暝>“空”字赏析教学引导》(《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11期)都抓住王维喜用“空”字入诗的特征,前者从《辋川集》的空景之状、空境之致和空灵之美解读王维山水诗中的“辋川模式”,后者则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清空诗境。罗晨《出入六合,开拓诗境——王维<使至塞上>新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认为《使至塞上》的叙述穿梭于现实与历史、时间与空间之间,颈联更是从有我之境入无我之境,诗境的不断开拓翻新造就了这首唐诗名篇。对王维诗境的研究成果大多解读细致深入,可惜论证思路翻新不足,而刘少杰《山水诗的融通之境:王维<辋川集>中的空间叙事艺术》(《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则从空间叙事艺术的视角出发分析王维的山水书写。作者认为《辋川集》不仅是王维的游兴之作,而且是诗人为容纳所念而不可得的理想生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射:王维欣赏辋川的方式并非陶渊明式的全身心进入外部客观世界,而是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居高临下地观景、写景,把自己置身于田园山水之外,在隐逸优游之余却又透露出深沉悲伤的复杂情感。作者在深入理解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主客一体”的空间性特征后,试图探讨中国古典美学中“体验—同情—反思”的空间方法论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有两篇论文还关注到了王维诗歌中不同于清雅风致的另一面。莫砺锋《射猎诗中的盛唐气象——读王维<观猎>札记》(《古典文学知识》2022年第3期)是一篇读诗札记,作者从细读王维《观猎》诗切入对盛唐气象的描摹理解,可称是个案研究中以小观大的范例之作。作者先从作品本身分析诗人的营构巧思与宏阔气概;而后梳理综述了前人对《观猎》诗的多角度评述,总评此诗颇具盛唐气象;再从比较诗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王维的《观猎》与张祜的《观徐州李司空猎》二诗体现出盛唐与中晚唐的诗风差异,若以张诗当作王诗的参照对象,可见王诗之境界广阔、技法浑成,盛唐诗人所展现出的悠然自得与胸襟气度是盛唐诗人胜过中晚唐诗人的关键之一。苏莹莹《“神存富贵,始轻黄金”——论王维诗中的“富贵气”》(《名作欣赏》2022年第35期)则较新颖地将“富贵气”这一范畴引入王维诗的批评解读。作者首先分析王维诗中“富贵气”的多样表现,在应制奉和诗中为“冠裳佩玉”,在山水田园诗中为“鲜润清朗”,在边塞游侠诗中为“气势如虹”;而后分析其诗“富贵气象”的成因与重要历史意义,既是彰显盛唐长安文化的重要载体,又对后世自然富贵的诗风与仕隐中和的仕宦观念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诗画艺术的融合是王维创作的典型艺术特征之一,前人盛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年度关注王维诗画关系的研究成果数量虽略有下降,但在文本解读的细腻程度和跨学科研究的融合运用上均有所发展。冷加冕《“诗是有声画”——论王维<田园乐>的艺术世界》(《新纪实》2022年第15期)在研究思路上较为新颖地讨论了王维的诗歌语言与画面形象、音乐节奏的交融,并将《田园乐》的多元艺术呈现导向为诗人对言外之意、象外之境的审美意境追求。赵云燕《以诗写画:论王维诗歌中的画意》(《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14期)从绘画理论角度分析王维诗歌中的画意表现与画意对王维诗歌创作的意义。王维诗歌中的画意表现主要见于构图、色彩、光影和意境等方面,其画意是自然而纯真的,通过将理性体验与直观体验结合的方式在诗歌中创造画境,又借富有意蕴的诗歌画面向读者传达言外之意。张敏《<使至塞上>的遣词造句锤炼》(《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6期)采取“诗中有画”的视角,认为王维善用物象的组合、情感的统一和细节的呈现来呈现出完整的画面感,主要以形容词、方位词和名词的组织构成诗歌意象。高萍、刘凡的《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人物布局及其美学意蕴》〔《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关注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里总是出现点缀景色、表达自由隐逸理想的人物书写,诗歌中景大人小、景深人远、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人物布局,既能反映出诗人的理想意趣,又能提升诗歌美感。在技法层面,王诗的人物布局追求层次错落的构图美、不写之写的空灵美和浑然天成的和谐美。张乙馨《<山水论>的“意”与“境”》(《美术教育研究》2022年第20期)则从画论角度探索王维的美学思想。就画论思想而言,《山水论》强调的凡画山水时“意在笔先”“先看气象”“须按四时”都是被后人推崇备至的美学原则,亦谈及对山形、树形、天气等方面的绘画细节处理技巧;就画论意境而言,《山水论》率先提出了通过绘画表现画家内心“自然”的观点,蕴含了文人画特有的人文情怀和诗情画意,强调“意”的理论阐述使作画的过程从表现过渡到再现。

本年度的艺术特征研究并不仅仅停留在诗歌层面,对王维文章的艺术特征研究亦有开拓和亮眼之处。高文绪《论王维表类骈文的程式特征》(《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认为王维的表类骈文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其程式特征主要有四:一是突出政教功能,二是融入佛学思想,三是呈现出自然质朴的文风,四是采取骈散兼用、诗文互渗的方法达成文质兼备的效果。张晓涵和戴永新的《温厚典雅,天机清妙——王维送别文研究》(《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认为王维的送别文兼备实用功能与抒情功能,强调教化功能也不忽视审美功能,送别文内还寄寓了隐逸思想与政治理想,在艺术风貌上既延续了先秦文学典重雅正的风尚,又吸收了六朝骈体文风,语言骈散结合、简切精炼,既善用经史子集的典故,又把“兴象玲珑”融入文章创作,从而创造出一种温厚典雅、天机清妙的文风,为后世古文运动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王志清《王维写给裴迪的那封信》(《博览群书》2022年第7期)则是一篇出色的个案研究,通过对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细致解读,挖掘出王维提出的关于山水审美“天机清妙”的美学命题,该书信对画面的构图和描写不仅具备形象性与感性特征,同时具有以诗为文的语言特点。

其他方面,有袁夕、李菲、文萍的《中国诗歌“言志”的语言机制研究》(《作家天地》2022年第21期),以王维《竹里馆》为个案之一分析诗歌意象与情志表达的关系。吴瑶《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熟”与“生”》(《新纪实》2022年第14期)在借鉴了周裕锴《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中提出的“熟”与“生”概念的基础上,探究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如何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另有关于王维绘画艺术成就的研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王维“工画山水,体涉今古”,虞仲韦《浅析唐代王维的绘画》(《荣宝斋》2022年第8期)推测“古体”为大青绿金碧山水画法,而“今体”则应与董其昌所言“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相符,进一步指出王维对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开创性贡献主要有二:一是对水墨“皴法”的积极探索,二是以“破墨”“渲淡”之法直抒自然之意。

四、比较诗学研究

本年度关于王维的比较诗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有明显上升,多位学者选择在比较视野下明确王维的身份定位、文化价值和文学特质,也能侧面考察王维诗歌与他人文学创作的内在关联。与王维相关的比较诗学研究可基本分为两个大类:同质文化比较诗学和跨文化比较诗学,此处的“同质文化比较诗学”主要指同属中华文化内部的比较诗学研究。

在同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本年度专注于王维与陶渊明、孟浩然、李白等中国典型性诗人的比较研究大都有独到见解,但切入视角与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却稍弱。杨梅《“临风听暮蝉”与“带月荷锄归”——王维田园诗与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年第10期)认为陶诗重于体验,王诗则重于观赏,王诗继承了陶诗自然清新的意境,语言朴素洗练又刻画精工,自成清淡雅致的格调,将山水田园诗推向新的高峰。岳晓丽《王维与孟浩然诗境之比较》(《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5期)指出王诗在空灵中见高华禅理,以追求“物我两忘”为最高境界,诗歌中融汇多种艺术手段;孟诗在质朴中显出风骨,以“冲淡壮逸”为显著特征,善白描直叙,并未对佛理有深刻领悟。何可《论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异同》(《青年文学家》2022年第30期)则主要分析王孟的山水田园诗在思想情感、理趣追求方面的相似性,和表现手法、艺术构思、影响成就的差异性。姜东《王维与李白诗歌创作特色比较》(《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认为盛唐诗歌成果璀璨且风格多元,其中李白与王维可分别代表盛唐诗风格的两极。就体裁而言,李诗纵横捭阖,王诗凝练严整;就技法而言,李诗善以气御物,王诗长于诗画交融;就诗境而言,李诗多倾向于“有我之境”,而王诗则多呈现为“无我之境”;李王二人都常以借物寓意的手法抒发主观情感。季凯《边塞诗之实与不实》(《中国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24期)则将王维《使至塞上》与王昌龄的经典边塞诗《出塞》进行比较,从诗歌内容与边塞诗定义两个层次说明《使至塞上》亦是名副其实的边塞诗。王艳君《吴国伦与王维禅诗创作心态比较》〔《文学教育(下)》2022年第12期〕关注到与王维时代跨度较大的明代诗人吴国伦,认为二人的出身背景与时代差异导致禅诗创作心态大相径庭,王诗体现出非功利化与悲观化,吴诗则倾向于功利化与乐观化。

在与王维相关的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中,与西方哲学家的比较研究意在凸显阐释王维的佛禅思想,与外国诗人的比较研究则以诗歌意象分析为主要切入点,也有涉及文学地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在张菁《被压抑的欲望与受遮蔽的审美——从王维的“不执—空寂”到弗洛伊德的“压抑—升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中提到,在王维看来,陶渊明对官场污浊的难以忍受只能是一种“以世眼观,无真不俗”的平庸,陶渊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依旧是一种执念,因此无法在官场中安适处之;而反观王维,由于深受佛禅思想滋养,他更推崇以“法眼”观世,脱离执念,寻求涅槃,从而达成一种“空寂”的思想境界。因此,王维对陶渊明的批评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形上对另一种低层次的形上的贬斥,在当时这种人格等级序列也对应着审美等级序列,因此在中古及更早的中国主流社会的审美评判标准下,充满欲望私情的创作的美学价值远不如少欲、无欲的创作。孟令兵《关于王维“禅境诗”诸特征之跨文化比较研究——基于王维、松尾芭蕉及海德格尔诗作的对比分析而论》(《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2期)首先明确是王维将禅宗思想引入格律诗并首创了“禅境诗”,再通过将王维《辋川集》的五言绝句、松尾芭蕉的俳句及海德格尔的晚年诗作进行对比研究,总结凝练出这类“禅境诗”的共同特征:以极其简洁的文字和近乎白描的手法展现“刹那涌现”“法尔自然”“自存独化”的自然景象;就空间感觉而言,诗境整体往往置于广漠空寂、冲淡孤独的大自然背景下,通过反复选取质朴寻常的意象群,以虚实相生的留白手法表现出流行不息的生命力与澄明的思想境界;就禅宗思想而言,“禅境诗”主要表现出诗人当下无分别意识的现量境思想。以此可见,王维首创“禅境诗”中以诗歌语言表达禅宗思想的文学形式的影响之长远深广,20世纪时已然贯通中西方。

王子涵《济慈与王维诗歌中的植物意象对比》(《名作欣赏》2022年第27期)分别选取济慈诗中的罂粟、百合、玫瑰等明艳意象与王维诗中的松、竹等素净意象进行比较,从而发现济慈的自然观追求自由绚烂、生机勃勃,且只能在幻想和梦境中追求;而王维的自然观则追求淡泊宁静、静谧空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单硕《华兹华斯与王维诗歌“杜鹃鸟”意象异同之探究》(《名作欣赏》2022年第27期)则关注到诗歌中动物意象的使用,认为华兹华斯的杜鹃鸟书写借助了想象的力量,其形象基本是欢快飘逸的;王维的杜鹃鸟书写主要着墨于声音书写,其形象基本是哀怨愁苦的。于海鹏、程济雯的《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广濑淡窗与王维汉诗比较研究》(《今古文创》2022年第4期)则是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切入比较诗学研究,作者认为王维由于身处三晋和中原文学区,因此诗作中表现出强烈的重农和政治倾向;王维较为频繁的游历活动在拓宽了其所处地理空间的广度的同时,亦助益其诗歌创作在题材、意象等方面的广度发展。

这些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成果不仅质量颇高,能够更加全面地展现出王维的立体形象与深远影响,在王维研究逐渐陷入瓶颈期的当下,也能为趋于僵化的传统研究思路带来新的启发与生机。

五、传播接受研究

传播接受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对王维研究不断深入开拓的重要领域,它既包括国内历代文人对王维的学习、评点、接受,也包含王维诗文在海外的翻译、传播、影响和受容。

(一)国内传播接受研究

王维诗歌由于独特的审美风尚与典型性特征,往往被收录在中国各种唐诗选集中,更是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学习和评点的对象。通过考察王维诗歌的选录情况和评点批评,可以反观选本的选诗标准和编选意图、评点者的文学思想观念、某一时代或地域的文学风尚,以及时人对王维诗歌的接受情况。王雨晴《论<河岳英灵集>的“雅调”观》(《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指出将王维与孟浩然诗歌对评时,“雅调”透露出浓厚的体式批评意味,诗歌内部存在“雅”和“逸”对立的语义。王维诗不仅娴静恬淡、雍容典重,其讽喻诗更是符合天宝年间以“讽兴”为“雅”的诗学理想。王维诗中亦有古律成分,但相较孟浩然诗中雅逸参半、以古行律,王诗中“逸”之于“雅”只有少量渗透。柳瑞玲《<文苑英华>选录王维诗歌研究》(辽宁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通过考察《文苑英华》对王维诗歌的选录情况管窥王维诗歌在北宋的传播与接受情况。《文苑英华》选录的王诗在体裁上偏好五律,诗风基本呈现为淡远自然,题材侧重于奉和应制之作。北宋初期王维诗歌实际上居于接受的边缘化地位,《文苑英华》作为文治政策的产物,在选录王诗时呈现出凸显尊君意识和标榜风雅,倾向颂美尚采的特点。丁玉《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诗歌之“隽永超逸”议——以王士禛的<唐贤三昧集>为考察对象》(《黑河学院学报》2022年第10期)指出,王士禛欲通过“隽永超逸”的选诗标准来展示盛唐精神风貌,即清远平淡和雄浑悲壮交织出的古澹峻洁诗风。从《唐贤三昧集》的编排顺序和收录诗歌数量,以及《带经堂诗话》中对孟浩然有“孟不及王”和“未能脱俗”的评价,可见王士禛虽重视王、孟二人但更倾向王维。王孟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平淡自然与清远,本文进一步指出二人诗歌的差异:孟诗的平淡体现在客观描述中而非主观感情的表达,王诗的平淡则表现为语言婉转含蓄,感情淡而有味;清远意境在孟诗为清雅,在王诗中则表现为诗中有画。万伯江《盛唐诗人群体的构成与分野》(《中国文化研究》2022年第2期)则通过文献分析与数据统计的方法,系统化地考察盛唐诗人的存诗数量及在《全唐诗》《河岳英灵集》和唐人编选唐诗集中的选诗情况,从而整体把握包括王维在内的盛唐诗人群体的构成及类别特征,同时对盛唐诗人群体的分野方式提出了时间、身份、社会阶层这三种考察思路。

部分研究则关注到王维及其诗文的流传情况。冀燕桦《王维诗歌异文研究》(《新纪实》2022年第6期)对王维诗歌的异文现象进行成因分析,表明诗歌异文可反映出诗歌流传过程中的语言变迁、社会观念的改变、时人的文学接受、文学审美的变化等内容。陈飞《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王维书写——兼论与正史、传记书写之异同》(《传记文学》2022年第5期)通过对王维书写的个案分析,明确正史、传记和小说的文类规定性与书写异同情况。作者在进行全面而扎实的文献整理工作后,发现文言小说往往只选取王维的少部分杂事、轶事进行文学性书写,塑造出的王维形象更鲜活立体,但有时会为了追求艺术效果而“随意妆点,增饰虚构”,而正史与传记则能提供更为宏观、切实的信息,因此三种文类对王维的书写虽存在差异却也能彼此互补。时至今日,王维诗歌仍是基础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杨华、冉建权《<山居秋暝>跨学科学习路径探究》(《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7期)尝试把中英文诗歌语言比较和诗画对读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引入对《山居秋暝》的教学方法中。

另有研究关注到王维作为画家身份的文化影响。如张文曦《宋代诗画坛对王维的身份认知》(江西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关注到王维作品至宋的流传情况总体呈现出诗文数量稳定而画作激增的奇特现象,通过比对唐宋对王维的身份认知差异,多方面把握宋人对王维身份认知的复杂面貌与动态变化过程,即王维画手身份的地位不断提高,诗人身份的地位则时升时降,从而进一步探察宋代的文化环境与社会风尚。该文注重文化的动态生成过程和文学艺术的互通性,这是很值得肯定的研究思路,另外附录中对唐宋有关王维的诗评、画评和事迹的资料整理也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而张赫《历代辋川图与辋川意象研究》(云南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则采取了文学史、艺术史和绘画学结合的研究视角,明确了“辋川”如何从一个单纯的地域符号演变为美学意象的过程,辋川山水作为物质载体被赋予了文人简淡空远的审美追求,在文人隐逸思想的覆盖与王维画史地位的阶梯式提升的影响下,成了同时具有寂空禅意、文人雅意和南顿画意的独具文人审美情趣的传统山水画意象。

(二)域外传播接受研究

翻译是文学在域外传播接受的重要环节,翻译让文学得以顺利传播流通于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都差异甚大的不同地区。诗歌译文既能体现出译者对原有诗歌的理解与接受,又必然会受到诗歌原生文化系统与译者及读者所处文化系统的双重影响。王维的诗歌语言清雅质朴,少冷僻之词,其文学影响力又极为深广,是作品最常被翻译的中国诗人之一,因此译介学一直是王维诗歌传播接受研究的热点研究方向。

本年度的王维译介学研究成果颇丰,既有总论之文,亦有个案之例。曹培会《厚译与轻读中展现多面王维:保罗·鲁泽译<王维诗文>研究》(《外国语文研究》2022年第5期)对由保罗·鲁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王维诗歌英语全译本《王维诗文》进行深度分析研究。该译本以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为底本,收录翻译了王维全部诗歌,以及涵盖了所有体裁、偏向展现佛教思想的部分王维文章,另收录其他诗人所作的与王维的唱和诗共43首。作者认为该译本兼具汉学家学者型“厚译”和世界文学“轻读”特征:就“厚译”论,该译本副文本丰富,呈现出笺注性厚重、考证严谨、注重还原诗歌原貌与创作背景等特征;就“轻读”论,译本语言采用自由散文体,追求直白流畅、朴素平实,不讲求重音,不刻意追求形式的再现和补偿,但又不失诗的韵味。作者还提到该译本致力于展现出王维在为人、为官、为文时的多面性:如该译本关注到王维与裴迪的《金屑泉》同题唱和创作虽各有特色又彼此呼应;又如该译本在译诗与注释层面都力图印证“仕”“隐”矛盾在王维身上的对立统一;鲁泽的翻译语言在散文诗基础上尽量体现对偶、对仗,也符合王维为文时善用对偶、长于格律的语言特征。戴新蕾《王维山水田园诗对维克拉姆·塞斯的影响研究——以<网师园>为例》(《作家天地》2022年第31期)分析塞斯如何通过翻译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从而获得经验并创作诗歌《网诗园》。虽然唐诗在法国的翻译和传播得到不少学者关注,但目前学界对盛唐诗歌在法国传播的片段式微观视角的研究成果还较少。爱蒂《盛唐诗歌在法国的翻译、流传、演变研究》(广西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一文的第三章以王维诗歌为个案,将《竹里馆》《送别》《山居秋暝》的不同法语译本进行比较,发现王维诗歌的法语译文演变不太明显,仅在选词和诗歌结构方面有较显著的区别。吕晖和陈大亮的《诗歌翻译境界评价模型与应用》(《当代外语研究》2022年第4期)引用“翻译境界论”这一理论体系,建构并明确了诗歌翻译质量评价模型,以王维《鸟鸣涧》英译本为模型实践案例,检验证明该模型具有可操作性,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在王维诗歌译介学的个案研究中,《鸟鸣涧》一诗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李星宇和吴蓓的《<鸟鸣涧>英译的禅意美学探析》(《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通过利用翻译审美认知图示分析王维《鸟鸣涧》的两个英译本,发现翁显良散文诗体的“有机创译”在主旨表达、叙事节奏等维度实现了对原诗禅意叙事的“神似”化解读,而许渊冲格律诗体的“经典重构”在音律节奏、主体凸显等方面实现了对原作禅意意境的“形似”化表达,从而探析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的运作过程与指导意义。涂效萍《及物性视角下<鸟鸣涧>及其英译本的生态话语分析》(《今古文创》2022年第9期)对王维《鸟鸣涧》和五个英译本进行及物性生态话语分析,揭示了该诗及其英译本中的生态观念,这也是对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次有效尝试。而李晓瑞《唐诗德译本中的意境缺失研究——以王维<山居秋暝>德译本为例》(《对联》2022年第15期)则以《山居秋暝》为个案,由浅入深分析德译本诗歌中普遍存在的意境缺失问题。

近百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关注到王维及其诗歌创作。胡建次《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王维诗歌研究述要》(《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1期)梳理了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对王维及其诗歌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综括性论述、考证考论和个案分析三个方面,从不同维度展现出日本学者对王维研究的推进和贡献。李松、李培蓓《学术史、译介史、细读法与阐释学:美国<中国文学>杂志的王维诗学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全面爬梳整理美国《中国文学》杂志中的王维诗学研究成果。作者分别从学术史、译介史、细读法与阐释学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发现汉学界对王维的身份形象与思想精神的解读都越发丰满,研究对象从最开始的诗歌拓展到各种文体,且兼收并蓄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一些观点,这些变化暗含了汉学家对于中国传统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中国文论话语权的提升。刘思佳《文体学视阈下宇文所安初盛唐诗研究》(中国矿业大学2022年硕士学位论文)中提到在宇文所安《盛唐诗》中曾提出“京城诗”这一术语,且认为王维可被视为京城诗变体的顶峰。

域外汉学家的研究思维大多根植于他们本土的文化系统,因此他们关注的重点问题、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对文献资料的分析解读大都与国内学者们有所差异。通过及时梳理学习海外汉学的王维研究成果,把握汉学界王维诗学研究的关注热点与进展动态,既能为王维的域外传播接受研究提供新鲜养料,也能启发王维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汉学界与国内研究者在文化互动中共同推进王维研究向更宽广的视野、更精深的层次发展。

另外,本年度出版1部诗歌选评本:陈顺智、徐永丽《王维诗品汇》(崇文书局2022年)。该选评本从现存王维诗歌中精选出200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校注评点,“汇评”是本选评本最大的特色,作者在准确注释诗意的基础上,于己评之外大量引入古今褒贬之评,通过对诗歌中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引导读者自己品味与理解诗意。再版1部诗集校注本: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四川人民出版社2022年)。该校注本不仅收录了王维的全部诗作400余首,时人与之唱和的63首诗亦附载于诗集之后。该注本为简体横排,不仅注释详细,还选录了古今各家对王诗的集评注解,尤其是对王维诗歌中佛理禅趣与诗画融合的特色剖析甚深。此外还出版1部相关研究著作,即曹培会《世界文学经典重构:王维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22年)。该书全面考察梳理了王维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认为王维诗歌的英译历史是一个有机的动态文学演进过程,通过分阶段考察王维诗歌的英译历史可以纵向再现世界文学的重构过程。

纵观本年度的王维研究,虽然在王维的生平及作品考证方面成果略显薄弱,在佛禅思想方面的研究易流于浅平和同质化,但令人惊喜的是,有更多学者关注到王维文章所蕴含的深厚价值,从地域空间和生态美学的视角研究王维成为近年来的学术增长点之一,王维研究在大众普及与教育实践方面也得以进一步推进。本年度学界在王维的传播接受研究与比较诗学研究方面尤有创新开拓,诸多研究既能由浅入深地对前代诗选评点提出独到新见,亦能适当引入西方的文史哲理论阐释中国古典诗歌,更多的国内学者关注并吸纳海外汉学的王维研究成果,将其灵活运用于对王维诗歌译介学的学术创新与理论构建。诸多学者将研究视角拓宽到跨学科、跨文化领域,为传统的王维研究注入新鲜活力,不断推进王维研究向更精深、更创新、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gVHe9tWlbvmFZZYQOZXTpNvOOw6b1JNxvKVApR3nzVYnvcmgBBs4HX5fowYsxKM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