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2日,“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广州大学举行。会议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刘禹锡研究会、《学术研究》杂志社、广州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与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广州大学,以及日本南山大学、神户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纪德君教授主持,广东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兼《学术研究》主编叶金宝先生、广州大学副校长张其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彭玉平教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教授、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会长戴伟华教授分别致辞。
叶金宝先生指出了今后刘禹锡研究的三个方向:一是对新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二是对地方史料的关注,三是对刘禹锡研究和岭南文化的域外传播间联系的关注。他表示:“对刘禹锡的研究深化细化,有助于打通文本、诗人、时代语境三大要素,呈现出一个立体的刘禹锡。”张其学教授结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认为研究刘禹锡及岭南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李浩教授认为近四十年来刘禹锡及唐代文学研究成果丰硕,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传世典籍与文献整理;二是新出土文献的发布和研究;三是海外汉文文献的整理与译介;四是新的断代文学史书写的突破;五是专题研究成果涉及领域多,推进速度快;六是学术研究数据库的建设;七是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彭玉平教授关注到了刘禹锡与广东的渊源,认为应把刘禹锡与连州的关系更有规模、更有深度地宣传出来、研究出来。禤健聪教授认为云端相见也是引诗情到碧霄的表现,他代表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对各位专家的发言表示期待。戴伟华教授总结了学会成立以来的工作,并赋诗“天际碧蓝色,云端相见晚。欢欣群鹤飞,诗意正高远”表达欣喜之情。
大会收到的40余篇学术论文内容主要以刘禹锡诗文研究为中心,涉及刘禹锡诗文创作、史实考述、传播接受、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及地域文化之关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成果丰富、观点新颖,展现出刘禹锡与中唐文学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学术动向。
其一,刘禹锡诗歌研究。华南师范大学蒋寅教授从诗学史角度论述刘禹锡七律的典范性,以刘禹锡《奉送李户部侍郎自河南尹再除本官归阙》为例,指出刘诗突破以往送别诗常套,建立了新的诗学规范。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将刘禹锡唱和诗置于唐诗新变视域中考察,认为渗透其间的哲学元素、豪健爽朗的抒情格调和对艺术形式的极致追求是刘禹锡区别于同侪的特征所在。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重勘刘禹锡《金陵五题》,指出刘禹锡由和州北返洛阳,越江到金陵东行过江至扬州,再经运河北行,与从和州直接北返相比,是舍近求远。其主要原因是刘禹锡借官道传播效应高调宣示自己回归政坛中心,通过游访金陵,以真切感受修改之前悬想式吊古之作,同时会见白居易,发表近期完成的怀古咏史类力作,展示诗家“国手”实力。由此产生了极大的接受效应,其金陵怀古诸作征服了诗坛领袖白居易,以厚重的学人气为元轻白俗之时调开掘出新的流向。上海师范大学吴夏平教授对中唐竹枝词提出新解,认为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突破新乐府传统,其思想当渊源于《公羊传》采诗古义,体现了刘禹锡求真务实的政治理念,是中唐《春秋》新学会通正变、守正知变思想在乐府诗学上的实践,由此探索了研究经学与文学及政治等复杂联动关系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广州大学戴一菲以刘禹锡《答东阳于令涵碧图诗》为中心进行考察,指出“涵碧”不仅以其审美视觉特性完成了从景到图再到诗的准确复制,也经由刘禹锡的名人效应建立起为政清明与“涵碧”景观之间的正向联系。内蒙古大学赵乐从客观上的流寓、归守经历和主观上的唱和诗写作入手,对刘禹锡诗风嬗变的过程、原因和表征进行分析。日本神户大学早川太基对刘禹锡与白居易描写觱篥的音乐诗进行比较,指出刘禹锡善于描写音乐演奏场景,而白居易则重在描述由音乐产生的幻想。广州大学杜玉俭通过对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和白居易《琵琶行》的比较,认为琵琶女不可能独自一人居住在江口船上,她在湓浦口弹琵琶实际上是卖艺为生,而白居易改变琵琶女身份的原因则在于抒发迁谪之感的现实需要。华南师范大学白怡宏对刘禹锡诗论中的“妙”和“风骨”的具体内涵及其所受佛学之影响进行了考察。广州大学程诗淇指出刘禹锡写给窦常的酬唱诗呈现出视觉上多远景、多铺排,听觉上直接写物声、间接写人声以及首尾与人相关、他处与物相关的特征。西安培华学院吕明凤认为刘禹锡与牛僧孺、裴度、李德裕三人进行大量酬唱,有着努力获得政治援助以改变现实处境的考虑,并对其相关作品进行细致解读。惠州华侨中学林晓燕认为刘禹锡唱和诗主要有求仕、友情、归隐三类主题,其间典故运用则表现出切人、切事、切物、切地、切言五种特点。
刘禹锡对文人词的贡献极大,广州大学戴伟华教授认为《忆江南》格式是在白居易与刘禹锡唱和题名互证中完成,“曲拍为句”的实际意义是指依词式填词,而非依曲调填词,进而指出白居易《忆江南》首唱“山寺月中寻桂子”不在“春词”之中,并对调名与音乐及“词谱”诸问题、王国维评论《忆江南》的是与非和刘白《忆江南》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剖析。
其二,刘禹锡相关史实考述。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对刘禹锡在苏州期间的生平经历和交游史实加以钩稽,并深入发掘刘禹锡苏州任职期间所作唱和诗、写景诗、怀古诗对于唐诗之路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常德市刘禹锡研究会丁兴宇从猜疑、论争和托孤三个视角入手,对刘禹锡、柳宗元、韩愈三人之间的恩怨进行考察与辨析。和县文化研究会徐斌对张籍与刘禹锡的交游始末予以细致考索,并指出段平仲是否担任过和州刺史、是否为刘禹锡前任,尚需进一步探讨。广州大学罗瑾怡对陶敏先生所考刘禹锡诗文涉及的28位人物进行详细辨析,并指出陶注本认为“水部李郎中为李仍叔”的观点有待商榷。佛山市第一中学杨宝祺讨论了刘禹锡能够与“公卿大僚”相交的性格优势。华东师范大学庄家琪通过对刘禹锡碑铭文中的佛教书写考察刘与佛教之关系。
其三,刘禹锡诗文传播接受。华南师范大学马茂军教授、郑晓财同学对明清古文选本中刘禹锡古文的选录和接受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刘禹锡《陋室铭》的经典化程度最高、论辩类古文以及朗州所作古文的占比最大,并认为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刘禹锡古文的传播接受及经典化情况。怀化学院唐亚飞在考察吴伟业诗学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吴伟业对刘禹锡诗歌的效仿情况,进而指出吴伟业拓展和批判刘诗的接受史意义。华南师范大学侯本塔在系统梳理佛禅典籍所见刘禹锡资料的基础上,对刘禹锡形象的禅学演绎以及刘禹锡诗歌的禅林接受情况加以考察,进而就禅林“借诗说禅”现象的价值意义进行了讨论。
其四,刘禹锡与地域文化。广东开放大学刘春霞从地理书写视角,结合方位用词、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等,指出刘禹锡在朗、连二地心态之异同,并从历史背景、心理预期和思想境界方面分析了个中原因。连州市博物馆黄志超从作品系年、艺术特色、政务实践等方面对连州学者的刘禹锡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并对连州市刘禹锡研讨会、中国刘禹锡纪念馆的相关情况加以介绍。广州大学梁夏萌对刘禹锡连州诗文中的自然环境、民情风俗和个人情感进行了分析。广州大学卢杰以《海阳十咏》《吏隐亭述》为中心,指出了刘禹锡连州诗文对“吏隐”传统的承续和发展。连州刘禹锡研究会张志超认为刘禹锡的连州印象既有风景幽美、风俗独特的一面,也有地处海隅、瘴疠四起的一面,并指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诗人的贬谪心境密不可分。常德刘禹锡研究会应国斌对刘禹锡被贬常德的缘由经过,以及贬谪常德期间的活动和诗文创作成绩进行研究,进而认为刘禹锡的哲学家、文学家地位主要奠基于常德时期。和县文化研究会薛从军、祝兆源认为刘禹锡以厅壁记记载地域文化,为后世地理志的编撰提供了可贵的文献资料,并从地域名胜入诗、文化景点唱和等方面指出地域文化对刘禹锡诗歌创作的影响。
其五,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吴肖丹认为中晚唐三国诗在抒发怀抱的同时开创出虚拟历史的艺术手法,其间对三国人物的评价呈现出对天命、正统等问题的思考,三国诗中的联想和对历史的追问还影响到后世三国故事的发展演变。上海师范大学胡梓玉以中唐士人“引经决狱”现象为切入点,考察其与中唐社会经学转向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对中唐士人借用经学来解决社会矛盾、统一话语权和建立话语体系的尝试进行深入分析。
其六,海外刘禹锡研究。日本南山大学蔡毅教授介绍了日本学界刘禹锡诗文研究的学术渊源和基本情况,为了解海外刘禹锡研究最新进展提供了重要信息。
大会还设置了“《刘禹锡研究》1—3辑座谈会”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对《刘禹锡研究》展开热烈讨论。香港城市大学张隆溪教授结合自己撰写英文版《中国文学史》的经历,从哲学思想、辩证思维和政治观念方面指出《刘禹锡研究》的重要价值。北京大学钱志熙教授从共性和个性方面对刘禹锡诗歌给予高度评价,并从“专”与“通”相结合的角度指出《刘禹锡研究》的未来道路。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认为《刘禹锡研究》的编辑出版是唐代文学学术史上的亮点,并从栏目设置等方面对该刊物的后续发展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建议。他认为:“《刘禹锡研究》的表现非常优秀!从2017年出版第一辑,每两年出版新的一辑,坚持得非常好,我看了这三辑,无论是作者还是论文,都是一流水平。我想说的是,在当前学术环境下,以戴伟华教授为首的《刘禹锡研究》学术团队取得这样的成功,极为不易,他们明知其难为而为之,他们的学术责任感、学术担当的精神和坚守学术的信念,都非常值得敬佩。”他还提到:“《刘禹锡研究》从创刊号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无论是学术规范、栏目设计、刊物的封面与美术设计,乃至出版质量都很不错。比如,它的栏目基本包括了刘禹锡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刘禹锡研究》出版的成功,一方面是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与编辑团队与时俱进的学术和编辑理念相关。《刘禹锡研究》是一本既有中国本土传统研究特长,又有当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学术刊物。可以说,这三辑《刘禹锡研究》的出色表现,已让这个刊物在海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唐代文学研究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我们可以期待《刘禹锡研究》这个刊物将成为唐代文学学术史上有亮点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学术品牌。”暨南大学文学院程国赋教授在介绍卞孝萱先生刘禹锡系列研究的基础上,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刘禹锡研究》给予了高度赞扬。《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赵小华、《学术月刊》杂志社刘青分别从刊物编辑的角度发表了各自看法。
借助历史文化名人发展地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为此,会议专门设置了“地方刘禹锡研究专题视频会”环节,广东省连州市刘禹锡研究会曹春生、湖南省常德市刘禹锡研究会魏胜权、安徽省和县刘禹锡纪念馆邢俊等,通过线上视频分享了各地刘禹锡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宣传刘禹锡思想和文化的相关举措,得到与会者广泛关注。
闭幕式由广州大学李茂增教授主持。广州大学杜玉俭从研究选题深入重大、研究视角多维并举、地方研究如火如荼等方面指出第一分组相关论文的研究特色。陈咏红则从深度、广度和精度方面对第二小组的论文进行总结,认为该组论文体现出十分自觉的当代理论意识。华南师范大学张巍教授指出地方刘禹锡研究是刘禹锡研究的重镇,中国刘禹锡研究会与常德、连州、和县的刘禹锡研究机构构成了“一鼎三足”的研究局面,共同推进刘禹锡研究走向繁荣昌盛。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认为文学色彩浓厚、学术规范意识较强和讲究学术传承是《刘禹锡研究》所收学术论文的重要特色。浙江工业大学肖瑞峰教授在大会学术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具有形式丰富、论题广泛、视角别致、见解独到的研究特色,并勉励与会学者善于汲取刘禹锡作为“诗豪”的大无畏气概,以笑对人生的态度去漠视所有挫折与相关苦难,从而对未来充满自信。“如果说这还是学术会议的一般套路的话,那么,播放地方刘禹锡研究专题视频,召开《刘禹锡研究》1—3辑座谈会,这些环节则该是形式上的创新之举了。座谈会汇集了广东学界的翘楚及蜚声中外学界的张隆溪教授,有的此前并不从事刘禹锡研究,有的甚至也不从事古代诗词研究,却从百忙中拨冗莅会。”这昭示了一代“诗豪”刘禹锡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王琼书记对与会学者表示感谢,并期待相关学者继续支持学院的相关工作。
综观本次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及相关讨论,整体上呈现出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的新气象。前辈学者功底扎实、研深覃精,学界新秀思路灵活、眼光独到,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研究氛围。另外,来自不同职业的学者也在研究中体现出各自的长处。大会学术气氛浓郁,充分展现出专家学者们对刘禹锡与中唐文学研究的高度热情与创新精神。
本次会议顺利举行和研讨盛况,得到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