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儿童绘画,一门被低估的艺术

绘画:游戏、梦想与现实的结合

在当今时代,如果你对儿童绘画还一无所知,那就太不应该了。儿童绘画是展现儿童个性的极佳方式,它不仅是游戏,还反映了儿童的梦想,更是游戏、梦想与现实的结合。

说它是游戏,是因为绘画往往没有约束性,能让作画的人从中得到放松。但你很快会发现,很多真相就在这一笔一画中不言自明!说它是梦想,是因为纸上呈现了儿童潜意识里或意识里的愿望。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将参考一些案例去尝试解读、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说它是现实,是因为儿童绘画的动机源于其当下所关注的事物。对儿童来说,画作是他们所珍视的物品,要送给自己喜欢的人。

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儿童绘画的研究可追溯到1913年。在这一年,法国哲学家、儿童绘画研究的先驱乔治-亨利·吕凯(Georges-Henri Luquet)发表了研究其女儿西蒙娜(Simone)所创作的1700幅画的博士论文。从那以后,人们对儿童绘画的兴趣便与日俱增。如今,很多领域都会用到儿童绘画,儿童绘画的诸多应用如下。

作为智力水平测验:通过儿童的绘画评估其智力水平(智商)。

作为沟通方式:绘画弥补了儿童可能存在的语言缺陷,以图画的形式传达他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受。

作为分析儿童情感的方法。

作为儿童认识身体和空间位置的方法。

绘画质量是美学上的抽象概念,不仅代表了儿童的智力水平,也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平衡。情感平衡往往决定了儿童在家庭或学校的适应能力。但一幅画本身不可能说明所有问题。面对一幅作者不明的画,我们不能草率地给它下定论,而应交由专家来解释,因为这类工作需要的不仅是直觉和敏感性,还有专业知识。仅凭一次测验不足以下结论,还应将儿童的绘画作品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起来。虽然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把破解儿童画内涵的“万能钥匙”。我们希望家长能了解详细的信息,这样才能知道孩子的问题是否需要专家的帮助。

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史前洞穴岩画的来源,它们究竟是儿童画还是成人画?它们可以证明当时存在绘画工作坊、艺术展,抑或某种神秘仪式吗?在这些问题上,一直迷雾重重。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他的《涂鸦艺术》( Artful Scribbles )一书中描述了意大利画家乔万尼·弗朗切斯科·卡洛托(Giovanni Francesco Caroto) [1] 的一幅画,画中的孩子右手举着一张儿童涂鸦,上面还画着一个小人儿。我们不禁猜测这个孩子有多大,此外,孩子手上拿的一定是儿童涂鸦吗?有没有可能是一张素描或一幅漫画?

公元17世纪,路易十三(Louis XIII) 的第一位医生让·埃罗德(Jean Héroard) 曾在27年间撰写了著名的《王子健康日记》( Journal de L'hygiène du Prince ),并一直保留着。埃罗德医生的文稿让人为之惊叹,他日复一日地记录着小王子——亨利四世(Henri IV) 之子,未来王位继承人——的成长历程,甚至细致地标注了幼年王储对每幅画的评论。其中,1607年10月30日,时年6岁零1个月的路易十三画了一个巨头人,边上有一行字:“我去画身体了。” 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物的乳头和性器官(见图a-1)。

图a-1 时年6岁零1个月的路易十三画的巨头人

1928年,瑞士教育家阿道夫·费里埃尔(Adolphe Ferrière)这样写道:“我们的父辈发现了阿尔卑斯山,而我们这一辈发现了儿童画。”多年来,这个美好的愿景得到了证实和丰富,这要归功于一批杰出的精神病学家、神经科医生、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们每天用新的知识滋养着儿童画中的学问。

在幼儿园阶段,教师教授孩子绘画技法。而到了小学阶段,绘画便沦为一门十分次要的学科,以至于美术教师几乎不存在,甚至有消失的趋势。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本应该由教师为孩子开启绘画的大门,但由于教师不是绘画专业人士,所以儿童绘画启蒙教育常常是应付式的,只能屈居语文和数学这类所谓的“尊贵”学科之下,降为次要学科。

1996年12月,一项有关法国艺术教育的调查显示,52%的受访者认为艺术教育不足,56%的人相信艺术学科的启蒙和实践可以弥补学业上的失败,72%的人认为艺术学科应该与数学和语文一样受到重视!

然而,荒谬的是,在街头巷尾、电视节目中、电影中,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频繁地被广告所吸引,越来越多的图像涌入了我们的生活。有时我会想,学校已经不遗余力地给画家泼冷水了,他们究竟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

孩子是如何绘画的

孩子们在课堂上很少有机会绘画,画的内容也是千篇一律,他们总是重复着相同的主题,如小士兵、船、房子等,再涂上相同的颜色。这样的绘画主要是为了“写实”,因为正如后文提到的那样,只要一个孩子不是有精神疾病或情感障碍,他在课上的绘画都不可能有什么新颖之处。为了拿到一个好分数,他们往往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所思所感,只能照着事物现实中的样子依样画葫芦。描绘的场景也毫无创意,无非是圣诞树、母亲节花束这些,所有人都画同样的主题,甚至孤儿也不例外!这为孩子抒发情感又增加了一道枷锁。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有些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生活,这是否与他们在绘画上自由表达的受阻有关?

孩子是创造者,但学校往往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公正地说,我们希望绘画的自由主题(也就是创意主题)至少在数量上与限定主题相持平。这两者其实都不可或缺,限定主题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观察力,而自由主题可以提升孩子的情感张力和平衡感。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 曾经这样写道:“孩子既是艺术家,又不是艺术家,因为孩子受天赋支配,而非支配天赋。”

孩子的行为即语言

父母会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调皮捣蛋、爱尿床、上课开小差,或者只是有些任性前来咨询心理专家或医生。然而,家长大多时候说的都是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有些虐待孩子的家长可能还会隐瞒事实,编造一些理由来解释孩子的行为。

大人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固然很重要,但是对心理专家或医生来说,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人际关系中的真实感受或许更有意义。绘画可以让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及对自身和周围人的认知。

虽然语言是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最简单的方式。我们不妨尝试用清晰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家庭问题,你会发现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是多么困难,因为语言会背离或歪曲人的思想和处境。

那么,设身处地想象一下孩子的情况。对他们来说,语言是一种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习得的社会事实。孩子运用的词句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环境造就的语言水平也大相径庭。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词汇匮乏,与人的交流可能仅限于家庭成员间的对话;而生活优渥、教育背景良好的孩子的语言或许更容易被人理解。然而,即使孩子掌握了合适的词汇,他们也比成人更容易背离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的词汇习得时间较短,并且不够完整。

因此,绘画成了孩子最青睐的表达方式之一,毕竟他们只需要掌握拿笔的技巧。即使将来他们要学习写字,绘画也不会因此失去吸引力。心理学教授多米尼克·安杰哈特(Dominique Engelhart)说:“孩子在绘画中发现自己的无限可能,而在写作中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他们还需要很多年才能享受到书写及通过书写与他人交流的乐趣。这就是为什么在学习阅读和写作的年龄阶段,绘画并没有被孩子抛弃,反而一直是他们钟爱的活动。”

无言的绘画

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并探究他们的个性,心理专家常常借助一些手段,如游戏、木偶、绘画等。其中,绘画是一种最常用的沟通语言,因为孩子可以用图叙事,而不一定是用言语。儿童绘画的形式多种多样,曲折或不流畅的线条、省略的笔画、浅淡或花哨的颜色、协调或突兀的风格等,这些不同的特征便是绘画的语言。然而,对孩子来说,绘画往往只是他们想要讲述的故事的起点,不管是真实的故事还是虚构的故事。

这种研究方法虽然被广泛使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分析儿童绘画的成人往往以成熟的男性或女性的身份来进行分析;其次,这些成人也有自身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分析结果。因此,在分析儿童绘画时,人们需要尽可能忘记自己的成人身份,避免将自身经验投射其中,进而减少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干扰。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分析需要专家运用各方面的能力。

[1] 乔万尼·弗朗切斯科·卡洛托(1480—1555):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文中提到的作品《拿着画的孩子的肖像》( Portrait of a Child with a Drawing )创作于1520年。——译者注 wUuCS0ySciUrfIioZF00M5dm9AtqPY3IPIp2kUy82+SToz7mvxNup0XAp6hpfV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