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孩子最青睐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孩子的画,家长可以一览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的画中,线条、几何图形、人物、物体、自然元素等都传达了孩子的快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甚至揭示了孩子遭受的童年创伤及心理问题。要想读懂其中含义,家长就要学会结合不同情境,综合分析孩子绘画中的所有细节特征——主题、布局、笔画、颜色等,还要特别关注孩子遗漏的、夸大的或不合时宜的元素。
本书引导我们进入儿童画的迷人世界,通过绘画,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智力水平,还可以了解孩子行为的动机、孩子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学业问题、社交问题,以及孩子对世界的感受与认识。本书详细介绍了解读儿童画的方法与技巧,还围绕儿童描绘的家庭、生活经历等六大主题,进行了详细的案例分析。作者发明的一种解读儿童画的Davido-CHaD测验,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作者通过四个案例对该测验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书为家长提供了深入了解孩子的有效工具,同时也可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参考用书。
(按姓氏拼音顺序排列)
儿童的内心世界常常被成人误读,这种误读一方面是由于成人无法用儿童的视角去感受儿童的世界,另一方面是由于儿童自我觉察和语言表达的受限,使成人无法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理解儿童,所以我们急需一些好的工具来真正读懂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帮助儿童积极发展。幸运的是,这样的好工具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儿童画。通过对儿童画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能看到儿童的发展水平、感受到他们无法言说的困难、体会到他们的情感,甚至能看到他们的经历。《儿童心理画》对从事儿童心理支持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真的是一个友好、有益的工具,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研读,这样我们就拿到了走进儿童内心世界的“金钥匙”。希望凭借此书的专业贡献,世界多一些因被真正理解而幸福万分的儿童。
——关梅林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积极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
我带着敬佩与感动读完了《儿童心理画》。我认为任何一个阅读这本书的父母,都体现出了很高的教育认知水平,以及对孩子的关注与爱。我在数千小时的家长咨询中发现,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是家长对孩子心理的漠视,孩子的言语表达有时都会被忽视,更不要说情绪了。而绘画的方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它不仅更加直观,也是孩子表达与宣泄情绪的途径。想知道你的孩子怎么看待你和你的伴侣吗?让他画一幅家庭画吧!参考书里的指引看看人物的美丑、衣着、线条与颜色,你会挖掘出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发现孩子眼中的父母原来是这样的。
——梅凌婕
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硕士
美好心理CEO
我的绘画技巧都是跟孩子们学的,而且我知道我永远都无法超越他们。
——乔智大叔
大多数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并且希望了解他们;教育工作者也希望了解儿童和青少年,以便更好地因材施教。儿童处于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学业成就、同伴关系、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以及情绪和动机,都有其发展特征,这些都是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希望了解的。《儿童心理画》帮助人们通过儿童的绘画更好地了解儿童的心理,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科学养育。
——施建农
世界天才儿童研究协会亚太地区理事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治疗先行者 孟沛欣博士
读者经常被有关绘画与心理的图书吸引,那些图书都装帧精美、色彩艳丽。我们从这些书中可以看到,成人正插手孩子们相对真诚且干净的世界,力图做出各种分析、猜测、归类,甚至各种评判,而这些做法,要么源于成人将自身的压力投射在孩子身上,要么出于职业需求,试图探索孩子世界的秘密从而得到所谓的研究成果,甚至急不可待地将孩子的行为与情绪归类并做出评判。这些都让我感到担忧、无助。如果图书是用来将儿童的心理状态归类并予以评判,而不是用来有效理解和关怀孩子的发展特点的,那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呢?
《儿童心理画》的内容令人十分欣慰,它表现在五个方面。
在结构方面,本书从儿童身心成长规律中的共性和特性出发,从行为、感知、情绪、特殊事件等面面俱到地列举了很多绘画实例,它们是原生态的,而不是成人干预过的。这对研究儿童发展的专业人士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在理念方面,本书充分研讨了成人在面对儿童画时应该秉持怎样的态度,以及如何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心声,进而为孩子做出相应的支持,而不是替代或操纵孩子。在很多临床案例中,成人在对待儿童画时都过度解读、过度干预,甚至做出不良评判,而本书会让你感到释然和安慰。
在案例方面,作者详尽地收集了各种心理状态下儿童的绘画表达,从个体认知与情绪模式、创伤事件、心理应对策略,到图像隐喻、意象投射,再到作品内容的缺失、隐藏空间、身体的动力趋向等方面,全面且如实地观察、解读儿童绘画所映射出来的心灵世界。
在态度方面,整本书都体现了一种善待儿童绘画的态度,这种善待是:客观观察,而不是预先设定;是平等的心,而不是假定成人优于孩子;是专业厚度,而不是自以为是的猜测。
在陈述方面,任何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家长、照护者、教师、研究者、学习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共鸣,因为那些绘画作品或涂鸦平实、朴素到令我们感到似曾相识,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从个体成长角度或专业成长角度都曾历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