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初是对经济领域提出的要求,后来逐渐扩展并覆盖至党和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党中央进入新时代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近些年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风生水起,广为国内国际社会所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更加聚焦了国内和国际的目光,并引起了方方面面广泛的热议。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坚定推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意志,看到中国共产党坚定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心和意志。在新发展阶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要求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已经具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优势,也具备了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攻坚能力。
第一,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把精力聚焦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壮阔历程,推动着中国经济逐步发展起来,也推动着整个国家逐步富强、人民逐步富裕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党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得益于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画卷向我们明示了这样一个道理:能发展就不要阻挡,不发展就是最大的不安全。凡是发展好的时候,凡是坚定坚持发展的时候,我们整个国家的状态就好,事业就兴旺;凡是不重视发展的时候,凡是偏离发展主线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面临曲折乃至遭到极大伤害。
第二,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是我们取得的成就的根本指引。《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可以牵动其他方面的建设,带动其他方面的建设。反之,离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者是不重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带来伤害。
第三,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因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但现实中有的人有模糊认识,认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那还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相统一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奠定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客观基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然要求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物质文化基础。
第四,高质量发展就是坚持“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真正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以及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分配失衡转向共同富裕,从高碳增长转向绿色发展。更明确、更简洁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从过去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面对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是需要高质量踏踏实实推进的。因此,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应对变局、危局和育新局、开新局的重要举措,具有突出的紧迫性和针对性。
第一,多年来积累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特别是讲到了经济社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历史变化,指出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并且,对多年来积累的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没有回避,比如推动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等许多重大问题还需解决,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等等。
第二,对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认识的偏颇。从中国发展的实践来看,如果不能正确地确定“中心”,就不能够真正掌握和推动全局;如果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全局都会受到损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存在着空喊口号,不敢作为、不想作为、不会作为的不良风气,热衷于应对上级的督导和检查,对经济缺乏热情、眉毛胡子一把抓,行政化方式惯性依然明显、市场化方式运用不平衡不充分。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弱复苏的背景下,推动经济成长的任务繁重,更应该端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认识。
第三,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能力不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四五”期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步伐,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都离不开高质量发展。为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必须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这方面的工作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堵点和痛点,有些地方、有些干部在破解这些难题的新要求上不适应,感到束手无策、能力欠缺。
第四,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不到位。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然而,不少地区存在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不够到位的情况。一方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是不重视速度,高质量发展也是有一定速度要求的。有的人认为高质量发展就可以速度放缓了,甚至因为低速度才能高质量,这是不正确的。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确保国家安全、化解经济风险和中美战略博弈等多方面考虑,经济增长必须有一个适当的速度。另一方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未能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角度把握,仍期待经济延续跑马占荒式的粗放发展,存在着偏执一方、畸轻畸重的问题。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力破解高质量发展的难题。
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相统一的,集中体现在推动共同富裕的伟大历史进程,也就是坚持实现“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这是世界性难题,但是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定要坚守初心使命,把好事办好,争取取得好成绩。
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以往取得的成就靠的是坚持“两个结合”,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放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立自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继续向前推进,仍然要坚守历史的经验。我们既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不闭门造车,也不邯郸学步;既海纳百川、胸怀天下,又坚定自信、脚踏实地,把发展的安全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走出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实施新型举国体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破解有关国家对我们的“卡脖子”难题。
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发挥制度和治理的优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干。破除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形式主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当前和今后要重点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综合比较优势,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切实解决“资本忧虑、资本躺平”等突出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调动民营经济的积极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战略性调整和布局,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深层次难题。当前经济呈弱复苏特征,国家和企业方方面面都有不少困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破解很多堵点、痛点、难点。比如怎样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凝聚人心来改善市场预期?如何推动市场主体的活跃来解决更多的就业难题,努力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如何加快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如何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希望各方面弘扬“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新形态、新模式。
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系统推进改革发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呼唤。着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着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目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着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实现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的目标。
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蕴含着包容开放之道,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在,方方面面都面临一个如何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问题。这也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要素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高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大问题。必须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由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为主的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导向的制度型开放转变。希望海南自由贸易港和21个国内自由贸易区发挥改革开放初期敢想敢干敢闯的精神,竖起世界顶级水平的标杆,走在扩大开放的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