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新时代十年我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创新与成就

魏礼群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也为推进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又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认真回顾和总结进入新时代十年来中国社会治理重大创新与重大成就,对于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和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理论的重大创新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内涵丰富、有机统一、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体会到,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强大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可以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强大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是新形势下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原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形成工作合力的体制保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使党的领导体现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通过政治引领、组织建设、能力提升,确保社会治理正确方向、形成合力、提高效能。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这是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领域统一领导、统筹做好社会工作的重大创新举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的鲜明标志。

(二)明确提出坚持人民至上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和推进社会治理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也是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理论的核心要义,明确了社会治理为了谁、依靠谁、谁评判的问题。一是社会治理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治理“要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二是社会治理必须贯彻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要在社会治理中,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使社会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特别要拓展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渠道。三是社会治理成效要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人民作为“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阅卷人”,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治理理论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的集中体现。

(三)明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

在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变化新特点新趋势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纳入总体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架构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这个重要论断将国家安全与社会治理凝结为一体。总体国家安全观注重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公共安全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更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更加注重自然灾害、突发疫情、食品安全等直接涉及民生的安全隐患,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预判处置和保障能力,更主动地防范社会公共危机,更有效地回应公共利益诉求,努力建构适应人民群众动态安全需求的长效安全治理机制。将“安全”贯穿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明确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对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也进行了明确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因此,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和治理成果为目标的。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既集中体现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的与时俱进,也凸显了制度建设对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与保障作用。

(五)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改进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要“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持系统治理,强调的是多元治理主体间的良性互动,体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形成的合力。坚持依法治理,这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明确提出协同运用自治、法治、德治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自治是基层社会运行的基本依托和方式,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实行真正的自治;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根本保障,必须全面厉行法治;德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灵魂和根基,必须切实强化德治。自治、法治、德治要有机联系、互相协调、相得益彰。坚持综合治理,强调的是多种治理方法的协同运用,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为“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治理合力。同时,社会治理还要遵循“刚柔相济”的原则,既注重规范的“硬约束”,更要重视思想教育、心理疏导、沟通调解等“软方法”的有机联动,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增强治理的实效性。坚持源头治理,强调的是要了解人的需求,问需于民,靶向施治,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矛盾,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以上这些充分体现了社会治理的系统方法论,也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六)明确提出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社会治理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深沉的精神追求。一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社会治理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中把那些跨越历史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概念、理念发掘出来,作出新的时代阐释。同时,要转化、创造、丰富、发展,将承继精髓与创新表达有机结合,将深度挖掘与现代转换有机结合,将借鉴吸收与赋予时代内涵有机结合,使现代社会治理从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强调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就要求社会治理更多地发挥家庭的生育、婚姻、养老、教化等社会功能,积极建设家庭友好型社会治理,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三是强调重视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的积累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治理思想和理念。比如,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思想与理念“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运用,集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治理文化价值的重大发展,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标识。

(七)明确提出注重基层社会治理,夯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坚强基石和扎实基础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加强基层治理组织建设;强调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将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注重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治理理论的鲜明问题导向、扎实的实践基础与深厚的为民情怀。

二、新时代十年中国社会治理实践的重大进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十年来,中国社会治理发生了深刻变革,实现了一系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效。

(一)加强党对社会治理领域的全面领导

这是新时代十年来社会治理实践最重要最显著的变革。在社会治理领域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党的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中央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各级党委(党组)扎实推进城乡基层党建,切实解决国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医院等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着力补齐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短板,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新时代十年,各级党委的领导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广大党员在疫情防控、基层治理大考中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新时代十年,是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大力保障改善的十年。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特别是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使我国近1亿人口彻底摆脱贫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探索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持续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明显提升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为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升,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三)持续深化社会治理基础性制度改革创新

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制度安排,使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不断创新和完善。在教育领域,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制度建设。在医疗卫生领域,大力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在人口发展方面,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在户籍管理方面,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全国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在住房方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就业、社会保障、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性制度也都不断完善。

(四)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制度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体制制度逐步确立和健全。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社会治理领域的领导,推动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制、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五)加强平安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供更为广阔的领域与空间。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维护国家安全制度。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立法、司法、执法水平全面提升,有效防范化解处置各类安全风险。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和打击新型网络犯罪、跨国犯罪以及黄赌毒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违法犯罪。2018—2020年,党中央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国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连续十年呈下降趋势。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明显加快。整个社会逐步充满活力而又有序,长期保持和谐稳定。

(六)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新成效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求和作出具体部署,在全国基层社会治理中深入学习、坚持发展和大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推进和创新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诉讼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网络服务中心建设,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多普惠均等、便捷高效的服务,网格化、网络化服务管理在全国基本做到全覆盖,使许多纠纷和矛盾化解于基层。在社会治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体制变革与现代科学技术深度结合起来,大力推行“互联网+”服务管理,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效能不断提升。

(七)积极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市域是上承国家宏观社会治理,下接基层微观社会治理的枢纽。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央政法委制定了《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指引》,分类指导试点地区探索创新。鼓励各市域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方式新路径,加强系统集成,完善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努力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社会治理活动在市域整体统筹,重大风险在市域得到有效化解。

三、新时代十年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成就

新时代十年,中国社会治理重大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就。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新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领导核心、主体力量、目标任务、体制机制、制度体系、方法路径。同时,回答了社会治理与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原创性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与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学说、人民学说、国家学说、共同体学说中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式表达的有机融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拥有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与群众基础,从而保持了鲜活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

(二)续写了中国社会长期稳定的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世界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这些都对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党的全面领导与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融会贯通,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社会治理融会贯通,把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融会贯通,使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改善,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近三年来,在新冠病毒感染肆虐的情况下,党中央果断决策、沉着应对,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同舟共济,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适时调整优化防控政策措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仅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新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脱贫工作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和国家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在这十年历史进程中,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通过构建民生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巩固国家安全体系,推动我国社会结构调整优化、社会文明进步升华,社会治理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明显提升,社会建设和社会文明达到新水平,拓展了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要求、顺应人民期待的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景象,包括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社会建设、信用社会建设、法治社会建设、健康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成效更加显著。在这十年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治理理论重大创新和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都为持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为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

(四)贡献了人类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方案

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全球化视野和广阔胸怀,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坚持正确义利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促进全球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努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创造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充分展现大国担当,全面开展应对公共安全事件国际合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特别是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世界上那些企望在加快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中保持社会稳定、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我们坚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一定会不断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就,为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持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uGDUCWX3pOhV2C7J6oMP5e4Z6h7SaKOUS2w44hCEIuAnuu//0ff0jWWtiZwFcLv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