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光究竟是什么?

聪明的读者到这里可能会注意到我在本章的描述中有些许矛盾,有时把光说成“波”(如上面的麦克斯韦光谱),有时把光说成“粒子”(当我们谈到特定频率光击中原子,产生黑暗的光谱森林)。那光究竟是波还是粒子呢?答案有些复杂和意外:两者兼而有之,或者两者都不是。在我们开始不可见的宇宙之旅前,必须先与光的本质作斗争,其背后的答案蕴含着了解现实本质的钥匙。

关于光到底是什么,这一争论已经持续了很久。牛顿认为,光是由小粒子组成的,将其称为“小体”,因为波通常不会以直线传播,与他进行棱镜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不同。有些学者与牛顿观点相反,认为光是一种波,和池塘里的涟漪一样。

“光波动说”阵营[包括荷兰物理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和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手握关键证据,表明光只可能是一种波。这个实验相当简单,只需要一束光和有两个紧密相连小孔的屏障。光束穿过小孔,照射到后面的墙上时,会产生令人惊叹的图案:映射在墙面的不仅是两个亮点(穿透小孔的光),还有类似斑马纹一样的明暗条图。对于“光波动说”阵营来说,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证据:墙上的明暗条纹就是所谓的“干涉条纹”,是光波穿过屏幕上的小孔相互重叠与互相作用造成的。两条波完全重叠时,会相互促进生长,产生明亮的条纹。当波完全不协调时,就会相互抵消,产生黑带。“双缝实验”产生的图案只有在光是波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即1号孔波与2号孔波彼此干扰,产生了这些独具特色的干涉条纹。后世的麦克斯韦用描述波的方程式推算出光速,似乎已板上钉钉——光就是波动。

然而,不出所料,现实往往比设想更加复杂。20世纪初,新的实验浮出水面,其结果只能由“光是独立粒子组成的”来解释,仿佛光是一个个承载能量的“小包裹”。科学家注意到,用光线照射金属片时,会使电子跳出金属。这对“光就是波”理论本身来说不是问题——可以解释为波携带能量,当光波撞击原子时,就会将电子撞出轨道。令人费解的是,增加光亮并没有给电子提供更多的能量——只是产生了更多的电子。想让金属射出更快更高速的电子,只能换一种颜色。如果用暗淡的红光照射金属,就会产生少量的慢电子;调高亮度只会产生大量的慢电子。相比之下,暗淡的蓝光会产生少量快速、高能的电子(而明亮的蓝光会产生大量的高能电子)。用波是无法解释这一点的。波强与能量正相关,比如:声音越大,声波就越强。波的特性就是这样的,但光波却并未如此表现。这个令人意外的结果只有在光是粒子的情况下才说得通,即光是携带能量单位的粒子,命名为“光子”。光子击中电子,会传递些许能量,将电子从金属中踢出,就像台球比赛中白球用力过猛不小心把目标球打飞出局一样。光的颜色与光子的能量相对应(红光由低能光子组成,蓝光由高能光子组成)。增加光的亮度并不会改变单个光子的能量——只会让你获得更多等能光子。

所以光是什么——波动还是粒子?似乎陷入了僵局:有些实验表明只能是波动,有些实验表明只能是粒子。我们能给出的最好的答案是——这确实是非常难理解的概念——两种属性并存。光既是波,也是粒子。

光的波粒双重性是我们概念工具箱的最后一个成员。光波有“波长”(两个相邻近波峰之间的距离):红光的波长大于蓝光。无线电波的波长大于可见光,而X射线的波长就短得多。光也是粒子——光子,每个光子都携带一定能量。在这种语境下,我们的术语由“长波长光”化为“低能光子”。同样,“高能光子”就替代了“短波长光”。

想深究这个话题,最少需要一整章,甚至整本书也说不完,而我们还有一个不可见的宇宙需要探索。就我们的目的而言,记住两点即可。我们可以说光是波,也可以说光是粒子,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错。但对这本书来说,重要的一点是,有些不可见的光表现得更像波,有些更像粒子。当能量很低,波长很长——如无线电频段,把光理解为波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将讨论“无线电波”。但是当能量很高、波长很短的时候,把光看作粒子就更有意义,因此我们常用“X射线光子”,把更高能的伽马射线看作来自太空的小子弹。但是两种模型都没有完全抓住光的全貌(实际上光的本质是超出常理的存在,我们大脑无法完全理解,十分神秘)。但我们目前尚可将光想象为迷你波动和粒子,并用此模型理解现实,这就足够了。 dT+7jNsKQSUIpKIYLPDPOtZV9KkOffphX1vOgpsslXbQQRKjfEew3M/AA3PySYF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