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隐匿的红外线宇宙

今天剑桥阳光明媚,我坐在花园餐桌旁写作,强光下只好眯起双眼。这里看屏幕好像比较困难,书可能要等回屋里再写了。在强光中写作之所以如此困难,是因为眼睛是专门捕捉光线的精细器官,在烈日下,大量光学信号从天而降,有些超载(我不能因此责备它们,毕竟这里是英国,处理日光的“实战经验”比较少)。但即使我闭上眼睛,仍然能感受到阳光的照射。这种闭上眼睛也能感受到热能的情况,主要得益于阳光中不可见的红外线。红外线较为特殊,除了我们熟悉的可见光外,红外线是电磁光谱中人类唯一能自然感受到的光。即使我们身边穿过大量无线电波或高能X射线也会浑然不觉,但是红外线会直接刺激我们的感官,仿佛是一阵热气。

红外线是“比红光更红”的电磁波,超越了可见光光谱的范围,所以肉眼看不见。教科书常将红外线定义为740纳米波长(我们肉眼可见的最红的光),一直到将近1毫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但这些略显枯燥的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个惊人的事实:红外线覆盖电磁波的范围极大,相比之下我们观察世界的可见光仅能成为一扇微不足道的小窗。

假如将电磁波光谱摆在你面前,在地面铺展开来,设定五彩斑斓的可见光光谱长为1米,波长380纳米的蓝光(纳米是毫米的百万分之一)在一端,而红光位于1米外的另一端,波长约为740纳米。从红端往前迈一步,就踏入了不可见的红外线区间。如果往前1米,其波长约为1100纳米(1.1微米 ,这是红外线研究领域的天文学家倾向于使用的稍微过时的术语)。再走1米的距离,我们就到了1.5微米左右的位置。我们能在提供热感的红外线区间走多远,才会进入感受不到的范围呢?假设可见光光谱区间为1米,红外线的光谱又有多长呢?答案令人震惊——3000米长。如果沿着光谱闲庭信步,不到1秒就能穿过我们可视的区域,而穿过红外线则需要半小时以上。走了3000步之后,我们会抵达约1毫米的波长,即红外线的最大波长,再往后就是电磁波光谱区间。如此宏大的范围很难在一张图景中展示出来。即使把可见光光谱压缩为1厘米长,那么对应之下,红外线的长度也是30米。

红外线的范围甚广,可想而知,不同波长的红外线的属性也应不尽相同。可见光中的红光与紫光波长仅相差近1倍,其差别依旧显著。比如日落时,阳光中的短波最先消失,留下长波将天空渲染得赤朱丹彤。如果相差仅不到1倍的波长已然呈现如此显著的影响,那在宏大的红外波段中,最长的波段比最短的波段长1000倍,其差别就难以想象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天文学家把红外波段大致分为3部分: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

近红外在呈现形式上多少类似于可见光,唯一的区别是近红外光碰巧无法用肉眼捕捉。几百年前,赫歇尔首次发现的就是这种近红光,只超出可见光波段一小点罢了。本质上,我们看不到这种光只是由于进化的巧合,因为红光和近红光本质上区别不大,其相似度致使某些学者不将近红光视作“红外天文学”的范畴,因为我们用于观察可见光的方法和技术同样适用于观察近红外光。

波长达到5微米左右的时候,就属于中红外光的范畴了。从这里才是“真正”的红外光领域,我们需要借助高端望远镜和技术,才能观测中红外波段越来越低能的辐射。再延伸至20微米的位置,就到了远红外波段。远红外波段一直延伸,延伸到1000微米(1毫米),再往后就属于无线电波的范畴了。

这三种红外线光提供了三种观察宇宙的模式。图2.1分别展视了可见光、近红外光、中红外光和远红外光视角下整片银河系所呈现出不同的样貌。我们熟知的恒星即便在可见光中熠熠生辉,但随着光线波长的不断增加,最终仍会黯然失色。随着我们对红外线研究的逐渐深入,宇宙的模样也变得越来越陌生。

图2.1 可见光与红外光视角下的银河全景图

图1显示了盖亚望远镜在可见光下的视角;图2近红外光视角下,模糊的云雾消失了;图3是中红外光视角,恒星在这里是不可见的,我们只能看到被新生恒星温暖的尘埃;图4显示的是远红外光波段,它可以分辨出温度最低的尘埃:我们的星系在这些长波的波段上几乎无法辨认。 WPlEiyaf+uolZAXPwedW6qz0HjEsmpm72ANL6pZ0b4P1TuVOJtVm+kplzOj4ur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