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所有关于活在当下的文学作品都告诉我们活在当下,或至少尽可能地活在当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困境也许恰恰是人类现状的核心。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的一个著名选段中描述了一个心怀忧虑的孩子所度过的那些夜晚:
我上楼去睡,唯一的安慰是等我上床之后妈妈会来吻我。可是她来说声晚安的时间过于短促,很快就返身走了,所以当我听到她上楼来的脚步声,当我听到她穿着那身挂着几条草编装饰带的蓝色细麻布的裙子窸窸窣窣走过有两道门的走廊,朝我的房间走来的时候,我只感到阵阵的痛苦。这一时刻预告着下一个时刻妈妈就会离开我,返身下楼,其结果弄得我竟然盼望我满心欢喜的那声晚安来得越晚越好,但愿妈妈即将上来而还没有上来的那段空白的时间越长越好。
叙述者并没有享受当下,而是尽全力想要延长所谓的“前一刻”,因为他深知接下来的“后一刻”会带来痛苦。
古往今来的诗歌都在启示我们需要为活在当下而付出巨大的努力。从古罗马诗歌《抓住当下》(Carpe Diem )中的“如果你相信我,请生活在当下,不要等待明天”,到皮埃尔·德·龙萨(Pierre de Ronsard)的“从今天开始采摘生命的玫瑰”,再到阿方斯·德·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著名的那句“时间啊,停下你的步伐,良辰啊,请停下你的远航”……但是,没有人能像布莱兹·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那样,用如此深刻的语言来描述我们在这方面的困难:
我们从来不珍惜当下的时光。我们期待未来,甚至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以至于希望未来早点到来。或者我们又追忆过去,认为时间过得太快,希望阻止时光流逝。我们对待时间如此不慎重,以至于我们在不属于我们的时间里流浪,却从不思考唯一属于我们的只是此时此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徒劳无功,我们总是想着那些已经消逝的时间,而不假思索地让唯一存在的时间就这样溜走。……如果每个人审视自己的思想,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想法都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而非当下。如果我们确实思考当下,那也只是为了在未来中使用这个当下的经验。当下从来不是我们的目标:过去和当下只是手段,未来才是终点。若是如此,那我们从来不曾活着,却希望活着;而且,我们总是希望快乐地活着。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快乐。
冥想大师和哲学家都强调生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些人类现状的观察者们都如此重视当下呢?可能是因为他们仔细审视了自己以及同时代人的生活方式。
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因缺乏智慧和辨别力而远离当下。他们也都强调,我们需要定期去体验所经历的一切,而不仅仅是去做我们希望、期待或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