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曰屦,汉以后曰履,今曰鞵。”这是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说法。鞵就是鞋。屦是麻做的,但是革做的也称为屦。屦履似不可分。倒是屐为另一种东西,主要是木制的。《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可以践泥。”我初来台湾在菜市场看到有些卖鱼郎足登木屐,下面有高高的两齿,棕绳系在脚背上面,走起来摇摇晃晃像踩跷一般。这种木屐颇为近于古法。较常见的木板鞋,恐怕是近代的东西。看到屐,想起古人的几桩韵事。

晋人阮孚是一时名士,因金貂换酒而被弹的就是他。他对于木屐有特殊的嗜好,常自吹火蜡屐,自言自语地叹口气说:“未知一生当着几量屐。”几量屐就是几双屐。人各有所嗜,玩鞋固亦不失为雅人深致。玩得彻底,就不免自行吹火蜡之。而且他悟到一生穿不了几双,大有无常迅速之感。

淝水之战大捷的时候,谢安得报,故作镇定,其实心中兴奋逾恒,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平日端居户内,和人弈棋,也是穿着木屐的。他的木屐折齿,不知道他跌倒没有。

谢灵运好山水,登陟亦常着木屐。木屐硬邦邦的、滑溜溜的,如何可以着了登山?他有妙法。“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则去其后齿”,号称为“山屐”。亏他想得出这样适应地形使脚底保持平衡的办法。不过上山下山一次,前后齿都报销了,回到平地上不变成拖板鞋了吗?数十年前,我在北平公园一座小丘之下,看到二三东瀛女郎,着彩色斑斓的和服,如花蝴蝶,而足穿的是大趾与二趾分开的白布袜,拖着厚底的木屐,在山坡上进退不得,互相牵曳,勉强横行而降,狼狈不可名状。着木屐游山,自讨苦吃。

陆游《老学庵笔记》:“妇人鞵,底前尖后圆,圆端钉以木质板,高寸许,行时格格有声,且摇曳有致。”这绝似我们现代所谓的高跟鞋了。后跟高寸许,还是很保守的,我们半个多世纪前就见三寸或三寸以上的高跟,如今有高至五寸者,行时不但摇曳有致,而且走起来几乎需要东扶一把西搀一下。高跟也有好多变化,有细如天鹅颈者,略弯曲而内倾,有略粗如荷梗而底端作喇叭形者,有直上直下尖如立锥者,能于地板上留下蜂窝似的痕迹,也有比较短短粗粗作四方形者,听说还有鞋跟透明里面装上小电灯者,我尚不曾见过。女鞋花样多:鞋口上可以镶一道红的或绿的边,鞋面上可以缀一朵花形的饰物,鞋帮上可以镂刻无数的小孔,可以七棱八瓣地用碎皮拼凑,也可以一半红一半黑合并成一只像是“阴阳割昏晓”的样子。变来变去,无可再变,于是有人别出心裁,把整个鞋底加厚,取消独立的后跟,远望过去像是无桥孔的土桥半座,无复玲珑之态。更有出奇制胜者,索性空前绝后,前面露出蒜瓣似的脚趾,后面暴露皲皮的脚踵,穿起来根本不发生“纳履而踵决”的问题。女鞋一度流行前端溜尖,状如旗鱼之上颚,有人称之为“踢死牛”。俄而时髦变更,前端方头隆起。制鞋的人似是坚持削足适履的原则,不是把人的脚箍得像一只菱角,就是把脚包得像一只粽子。若干年前我曾看见不惯于穿皮鞋的姑娘们逛动物园,手提金镂鞋,赤脚下山坡,俨然成为当地一景。现在这种情形不复多见,大家的脚大概都已就范了。

男鞋比较简单。虽然现在人人西装革履,想起从前北方人穿的礼服呢千层底便鞋,仍然神往。这种鞋,家家户户自己都会做,当然店铺里做得更精致。其妙在轻而软,穿不了几天,鞋形就变成脚形,本来不分左右的也自然分了左右。唯一的短处是见不得水,不能像革履、木屐那样地蹚水践泥。去年腊八,有朋友赠我一双灰鼠绒千层底的骆驼鞍大毛窝,舒暖异常,我原以为此物早已绝迹。至于从前北方入冬季常穿的“老头儿乐”或毡拖拉,也许可以御寒,但是那小棺材似的形状,实在不敢领教。我想最简便的鞋莫过于草鞋,在我国西南一带,许多的小学生、军人,以及滑竿夫大抵都穿草鞋,而且无分冬夏。赤足穿草鞋,据说颇为舒适,穿几天成为敝屣,弃之无足惜。高人雅士也乐此不疲,苏东坡有句:“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多么潇洒。游方僧参谒名山大德,师父总是叮嘱他莫浪费草鞋钱。

张可久《水仙子》:“佳人微醉脱金钗,恶客佯狂饮绣鞋。”所谓鞋杯之事大概是盛行于元明之际,而且也以恶客为限。陶宗仪《辍耕录》:“杨铁崖好声色,每于筵间见歌儿舞女有缠足纤小者,则脱其鞋,载盏以行酒,谓之金莲杯。”金莲杯又称双凫杯。当时以为韵事,现在想起来恶心。 2ZVaKYWGVwBoBFsAiMEvzfDf/Ff0a4ZBJxDszLNJIti5mrt1Dr8Z1VjOxq7BTA2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