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引领创新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各地区迫切需要引进和培育大量的科技人才。
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引进政策对于本地创新有重要推进作用。当前人才引进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人才引进成本高昂,资金缺乏的用人单位难以承担。“老少边穷”地区缺乏重大创新平台支撑,引进的人才难以进行创新活动,人才引进之后又继续流失。其次,人才引进之后相关配套的服务措施不完善,人才引进之后体验差。要加强人才引进,必须破除一些制度障碍,完善一些相关措施,让各方面人才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对于创新企业引进人才要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高技术企业引进人才。相关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要有充分自主权,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人才引进之后的相关服务配套措施要完善,比如人才住房和子女入学等,要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自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往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制约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落后的产业结构也使得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质量不高,效率较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其核心就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利用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传统工业相结合,使其升级改造,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此要求下,培养高素质人才极为迫切。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机制,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当前我国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人才素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高校自行制订具体教学培养计划,注重基础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僵化、和社会需求脱节现象。高新技术要适应市场多变的需求,必须追逐前沿领域并重视现实应用,这与当前高校注重基础教学而轻视实践的现象存在矛盾。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践教育要依靠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大中型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同类先进企业协作,开展人才交流培训、挂钩培训或创办培训基地;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体系(周旋坤,2021)。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蓬勃兴起带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重构,“十四五”时期应突出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讲道:“希望大家勇于创新……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要努力打造创新型企业,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力军。扩大中小企业创新资金规模,完善和推广企业专项,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目标提出、资源配置和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各类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
高新技术企业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如图315所示,我国各区域高科技企业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占七成以上,并在2012—2020年间增长了5.92倍,在数量上绝对领先。具体到省份,广东一骑绝尘,2020年拥有53776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和北京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位,达到32572家和28795家。在增速上,广东也遥遥领先;河北也从2012年的708家增长到2020年的9431家;山东由2012年的1943家增长到2020年的14681家。
图3-15 2012—2020年四大板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
东部地区在知识经济发育、产业价值链层级方面均优于其他三个地区,这主要与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有关,同时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必不可少。中部地区在绝对数量上虽然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增速很快:从2012年到2020年,江西高新技术企业从356家增长到7152家,增长了19.08倍;湖北从2012年的706家增长到2020年的10447家,增长了13.80倍。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数量较少,2020年吉林只有2509家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之下辽宁表现较为突出,从2012年为372家增长到2020年的7024家,增长了17.88倍。西部地区四川表现较为突出,从2012年的393家增长到2020年的8155家,增长了19.75倍。
企业孵化器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种孵化资金、创新基金、融资担保等。企业孵化器是一个沟通的渠道和平台,能够减少高新技术企业自身投入资金的风险,主要是通过引荐和促成高新企业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合作,完成对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的培育。图3-16是各区域企业孵化器数量。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小企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模式,东部地区企业孵化器数量远远多于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占全国总量的65%。东北地区企业孵化器数量最少且增速缓慢。企业孵化器数量的差异也是各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差异的重要原因。
图3-16 2012—2020年四大板块企业孵化器数量
数据来源: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
总之,要提供高质量政策供给,优化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支持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规范和协同服务机制,加强用户网络建设,支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围绕专业领域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创业苗圃、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创业服务链。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企业孵化器的建设和运营。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与完善。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相关资质认定后进行补贴。在加强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的同时,加强与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在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密切合作鼓励外来人才来本地发展,促进本地的创新。
[1]白俊红.中国的政府R&D资助有效吗?来自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1,10(4):1375-1400.
[2]陈泽聪,徐钟秀.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兼论与市场竞争的相关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122-128.
[3]戴计强,罗茂斌,蔡筱梅,等.融合DEA的高校二级学院仪器设备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286-290.
[4]丁涵,史璐丽,杨丽华.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升级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省域的实证分析[J/OL].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2,35(4):1-14[2022-02-24].DOI:10.19676/j.cnki.1672-6995.000683.
[5]丁云龙,刘洋.论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治理策略:基于H大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的案例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7(4):92-99.
[6]高晓光.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效应: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6,25(4):122-131.
[7]蒋开东,俞立平,霍妍.企业自主研发与协同创新绩效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与非期望产出效率的分析[J].软科学,2015,29(2):68-71.
[8]刘冠良,李静.珠三角地区工业绿色创新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时代经贸,2021,18(9):116-119.
[9]刘林,张勇.科技创新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9,33(1):62-66.
[10]孙燕铭,谌思邈.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化格局及驱动因素[J].地理研究,2021,40(10):2743-2759.
[11]王剑,吴定峰,赵华,等.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研究:基于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J].情报杂志,2016,35(7):158-162.
[12]王健,谭锦才,孔文彬.高校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2):216-220.
[13]王俊松,颜燕,胡曙虹.中国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地理科学,2017,37(1):11-18.
[14]王贻芳,白云翔.发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引领国际科技创新[J].管理世界,2020,36(5):172-188.
[15]习明明.长江经济带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3):19-29.
[16]杨巍,刘心蕊,张鹤达,等.重点高校科研设备开放共享现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4):72-78.
[17]张庆,冯仁涛,余翔.专利授权率、经济绩效与技术创新:关于专利契约论的实证检验[J].软科学,2013,27(3):9-13.
[18]周德田,冯超彩.科技创新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河南科学,2020,38(2):321-328.
[19]周旋坤.围绕创新创业核心探索人才培养体系[J].商业文化,2021(3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