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而言,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1)自主研发,包括一次创新以及在引进国外技术和购买国内技术基础上的二次创新;(2)协同创新,即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各自长处进行的合作创新;(3)更新改造,是指企业对原有生产设备进行改造以提高产能或产品质量,其中需要的技术来源于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蒋开东等,2015)。其中,自主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主导力量,对企业能够保持技术优势,创造和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国家发展而言,企业是市场的主体、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区域的增长潜力。从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更大力度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到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再到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畅通科技型企业国内上市融资渠道,“十四五”规划围绕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敲定了具体路线图。“十四五”时期,中央财政通过《“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政策指引》《软件企业和集成电路企业税费优惠政策指引》等财税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工信部、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鼓励“依托优质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领航企业整合产业链资源,联合中小企业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对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持。
截至2021年6月,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总额的76.4%,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与此同时,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涌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7.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3万家。根据CSMAR国泰安中国经济内循环研究数据库中规模以上的开展创新和实现创新的企业数量,绘制如图312所示的创新企业数量区域分布图。2019年,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数为363422个,其中东部地区228274个,占比约62.81%;中部地区74532个,占比约20.51%;西部地区50014个,占比约13.76%;东北地区10602个,占比约2.92%。实现创新活动的企业数的区域分布比例和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类似,实现创新活动企业总体数量为335617个,其中东部地区占比约62.77%,中部地区占比约20.10%,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占比分别约为14.17%和2.97%。由图3-12可以发现,在时间维度上,开展创新活动和实现创新的企业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2019年增长率超过20%;在空间维度上,创新企业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不均衡分布现象,东部创新企业占全国创新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与东南沿海地区的优越地理和经济优势可以方便其进行进出口贸易有关。同时,引入国外先进的产品和经验也显著提升了区域自主研发能力和效率。
图3-12 2016—2019年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上)和实现创新企业数(下)
数据来源:CSMAR国泰安中国经济内循环研究数据库。
对31个省份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进行对比,见表3-4,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湖南、安徽、河南、湖北、上海。从绝对数量看,可以发现广东、江苏和浙江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创新企业绝对数量会受到区域内企业总数、人口、资源初始禀赋的影响,表3-4还展示了创新企业的相对比例,2019年,江苏、浙江和湖南表现突出,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数量占到区域内总企业数量的50%以上。总体来说,企业层面创新活动开展靠前的省份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呈现多中心且由中心向周围发散的空间特征。相比之下,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创新企业分布的密度较小。此外,湖北、湖南、安徽、山东四省的创新企业比例要相对高于周边其他地区,体现出更高的企业自主创新覆盖率。
表3-4 2017—2019年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和比例排名前十的省份
数据来源:CSMAR国泰安中国经济内循环研究数据库。
在区域财政和国家政策均对创新投入产生倾斜的现状下,在宏观层面上各区域的创新活动投入和产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聚焦于企业微观层面,区域内上市公司的创新研发投入也存在时间增长性和空间差异性,具体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研发创新数据库中的上市公司层面数据,对1532家A股上市公司2007—2020年对研发创新项目的投资情况进行分析。图3-13展示了31个省份14年间上市公司创新项目累计投资额的区域分布情况。其中主要纵坐标轴对应投资额度值,对应创新累计投资额度较高的省份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湖北、四川、河北和安徽等,其中广东和北京以超过2000亿元的累计投资额度较大幅度地领先于其他省份。次要纵坐标对应2020年各省份上市公司创新项目投资额度较2019年的变动情况,除内蒙古和青海等区域上市公司投资额度有较大的下降外,其余地区上市公司在2020年均继续保持了对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投入,其中河北、陕西和广东上升幅度最大。
图3-13 2007—2020年各省份上市公司创新项目累计投资额
数据来源:CSMAR国泰安中国上市公司研发创新数据库。
根据前文的区域划分方式,对2007—2020年间区域内上市公司创新项目投资额进行汇总,得到图3-14。在时间上,自2013年以来,全国上市公司创新项目投资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至2020年已达到2000亿元。在空间上,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上市公司自主研发创新投资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与前文的创新投入、开展创新活动企业数和区域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存在较高的一致性,说明在投入方面,不论是宏观财政基建层面还是中微观企业层面,都呈现出东部地区领跑的特征。
图3-14 2007—2020年分区域上市公司创新项目投资额
数据来源:CSMAR国泰安中国上市公司研发创新数据库。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对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效率而言,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互联网发展、市场结构、政府行为、基础设施等。
(1)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会对区域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已有实证研究证明这一结论在长江三角洲(孙燕铭和谌思邈,2021)和珠江三角洲区域成立(刘冠良和李静,2021)。
(2)互联网发展:互联网可以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获取技术资源的成本以及提高创新活动匹配效率等途径提高企业创新效率。此外,互联网还会改变行业竞争结构,从而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而至于此影响的正负性,目前还未形成共识(陈泽聪和徐钟秀,2006)。
(3)市场结构:对于高技术产业而言,市场结构的完善所带来的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会在一定水平上削减创新要素错配等因素带来的低效问题,进而正向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高晓光,2016)。
(4)政府行为:除了政府投入会直接对区域内企业创新情况产生影响外,政府管制也会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影响(白俊红,2011)。
(5)基础设施:基础设施作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会对其科技创新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习明明,2019)。目前关于区域企业自主研发情况的研究在两个方面形成较为统一的结论:一是我国区域内创新企业分布不均,并呈现空间正相关特征,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集聚格局;二是我国区域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正在进一步扩大,这部分的研究较为丰富,结论较为一致,目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重新审视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寻求或建立可代表区域间创新企业相互协同的理论发展路径。
在目前创新能力发展要求和现状不匹配的情况下,推进整体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过程还存在许多问题和瓶颈,未来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突破点可以关注构建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的衡量和评价框架、区域自主研发要素配置平衡和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开展瓶颈突破等方面。首先,关注自主研发创新效率和投入产出比的精确度量问题。虽然关于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方面,还需进一步从效率上予以考量。其次,我国区域内企业相关的创新资源分配不均匀,企业创新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由于中观层面企业可利用的组织间资源,宏观层面创新型企业数量、创新人才质量资源、产业集群环境和外部技术溢出渠道等创新环境要素结构和配置的不平衡,现阶段的企业自主研发开展情况呈现出东部地区强于其他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现状,最大化企业资源内存性、外向性、支持程度和聚居效应成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源与动力持续性的根本。最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中小企业的研发需求需要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和资金支持。具体而言,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已经具备中等程度的信息化水平,不断促使其经营管理与智能化、数字化相结合,小微企业现阶段数字化转型诉求强烈。此外,中小微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通常具有轻资产、重研发、多专利等特点,对知识产权服务和融资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