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区域创新作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战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创新型国家实现的重要环节,被摆在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然而,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大国,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十分突出,导致整体创新发展速度不快,势必会阻碍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实现(孙久文,2021)。因此,科学评价我国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案,对加强我国不同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和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加快实现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技术引进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第一,技术引进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改革开放之后,纺织、轻工、建材、陶瓷、化工、电子、机械等行业通过技术设备引进,使大部分企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第二,掌握了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制造技术。通过与国外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合作研究等方式,在大型发电机组、大型冶金设备、千万吨级露天矿开采系统等重大技术装备方面开展学习和自行研制工作,重大技术装备得以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运营,国产化水平不断提高。第三,促进了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技术引进使企业在产品设计、产品性能和质量,以及规格、检验、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标准都有很大提升,促进了产品的更新换代。第四,用引进技术生产替代进口产品,推动了出口产品的技术升级。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工业制成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有明显提高,已可替代进口和提供出口。如电子电器、通讯信息、电子元件、塑料和精细化工等,主要依靠引进大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迅速发展起来,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原有的技术引进的途径和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国际经贸环境渐趋恶劣,使技术引进面临巨大的制约和瓶颈。当前技术引进碰到的主要瓶颈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技术控制和技术依赖成为制约技术进步的问题。尽管近年来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速度和力度有所增强,但跨国公司技术控制也更加明显和严格。跨国公司的技术控制方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如:设立独资企业,加大了专利保护力度,采取内部技术转让方式,通过向产业上下游延伸来加深相关产业各环节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依赖。因此,我国的企业获得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日益困难。第二,关键技术引进的困难使引进技术无法继续有效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对核心技术高度垄断、严密封锁,牢牢把握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西方国家出于政治、地缘等的考虑,以及受冷战思维的影响,对我国引进关键技术采取封锁政策,造成我国想要的技术进不来,能进来的技术或者不想要,或者根本不先进,从而使技术引进遭遇瓶颈。第三,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递减。进入21世纪之后,技术引进对我国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经不甚明显。由于我国现在的技术水平比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因此技术引进的效益递减,有很大的必然性。我国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在国民经济核心部门和国防部门的核心技术上,而不是在一般性民用技术上。因此,引进一般性民用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不够明显。

自主创新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城市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独立的研究,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技术知识,并将技术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其基本标志之一就是在创新过程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一般来说,自主创新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原始创新,即前所未有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等;二是集成创新,即通过对现有各种技术的有效集成,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或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即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分析、借鉴,进行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

从经济学的理论上分析,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以下三个路径。第一,提高生产要素品质以提升竞争力的路径。从生产的体系来说,自主创新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品质,提升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以及产业升级等路径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包括两个途径:一是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推动产出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二是提高生产率,提高要素的投入产出比,推动经济增长。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推动,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的增长,随着可开发资源的减少,这种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渐走到了尽头。第二,推进技术内生增长的路径。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单纯的技术学习可以实现驱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当前则已经走过了这样的阶段,自主创新必须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加强研发投入,实现原创性的技术进步,以及实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其中,产学研结合是推进内生增长的基本路径。第三,集约型发展提高科技投入的路径。集约型发展由于具有高质高效的增长特征,依赖于现有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而提高生产要素效率主要依托科技进步、节约能源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以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程度。科技进步使经济的集约增长成为可能。

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转变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在于改变我国现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进步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经济发展转到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进步的轨道上来,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新的发展路子。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复杂性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经济结构升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是产业的高集约化;二是产业的高技术化和高附加值化;三是产业的高加工度化。自主创新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抢占全球产业链的高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石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区域重点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若干科技发达的中心城市。我国提出了自主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分区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空间布局。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是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科技水平的重要促进手段,为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取得突破,以及解决投资长、风险大、融资困难和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取得战略上的制高点。当前的科技专项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个别城市,需要在空间布局上进行拓展,沿海三大都市圈、内地重点大城市,都应成为布局的重点区域。与此同时,还需要全面展开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服务企业的各项工作,启动实施一批自主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应制定前沿性的地区科技战略目标。地区科技战略是关于科技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总构想,决定了一定时期内的科技发展方向。地区和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科技发展总体规划和方针政策,与前沿性的国家科技战略相配合,这对自主创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地区科技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是国家对科技创新根本性活动支持的主要依据,事关未来科技发展的走向,也关系到国家科技投入的方向。

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要有重点,要针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步一步地解决。首先,要发挥技术创新工程的强有力支撑作用。技术创新要能够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和得力手段。其次,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工程地方试点、示范作用。通过示范作用,促进技术创新工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为增强区域创新发展活力和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支持。最后,要通过建立各种联盟制度推进技术创新的突破。通过深入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三大载体,对当前各个载体建设中面临问题的深入研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取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新突破。

此外,各区域都应基于当地资源禀赋形成特色产业基地。这些特色产业或者本身就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性质,或者是可以用高新技术武装和改造的传统产业,其中特别要加快发展具有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每一个地区都应选择在本地区有优势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把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支持原创性技术和创新产品的研发,支持产业链条的形成,以及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要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本地特点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各区域都应善于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在人力资源开发的环境营造方面,要培育创新精神,拓宽创新思路,形成创新氛围、孕育创新体系,大力建构良好的区域人力资源发展环境。构建多元化的分区域科技投入体系。科技投入从广义上讲,指所有用于科学技术上的资源投入,包括科技资金投入、人力投入、物资投入、政策投入、管理投入和技术投入等;狭义的科技投入指科技活动中科技经费的投入总量。根据目前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应积极构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模式,特别是要建立分区域的科技投入政策,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支撑产业发展的交通、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包括区域间铁路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建立便捷的对内对外交通体系,加强区域内和各科技园区及工业小区之间的交通联系,满足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配套需要。加强信息环境建设,促进机构间、行业间、企业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特别是要强调信息公共平台的建设力度,与其他省份实现区域间合作,实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化、传播高速化、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景治.积极促进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J].理论与改革,2020(1):11-17.

[2]孙久文.新技术变革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前景展望[J].国家治理,2021(7):7-16.

[3]孙久文.自主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从战略到路径[J].学术前沿,2021(3):16-22.

[4]岳奎,王心.制度优势何以转化为治理效能[J].甘肃社会科学,2021(1):8-15. L936I3kEdcAFOrAHWSZctDeBssKD3OabQN0/EisVU5KVUWzjfc13jXMtxoEX9uz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