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层面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世界银行的Doing Business项目(该项目更新至2020年,后由B-READY项目替代
)、经合组织(OECD)的创业环境评价体系、经济学人智库(EIU)的评价体系等。
世界银行的Doing Business项目于2001年成立,并于2003年发布第一份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旨在鼓励各国竞相提高监管效率;为改革提供可衡量的基准指标;为学术界、媒体、私营部门研究者及其他关注各国营商环境的人士提供参考。其最新的研究涵盖了190个经济体。具体而言,该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从设定营商环境的定义,即企业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项活动出发,包括企业开设(Starting a Business)、施工许可办理(Dealing with Construction Permits)、电力获取(Getting Electricity)、财产登记(Registering Property)、信贷获取(Getting Credit)、少数股东权益保障(Protecting Minority Investors)、纳税(Paying Taxes)、跨境业务(Trading across Borders)、合同履行(Enforcing Contracts)及破产过程(Resolving Insolvency)。
作为权威且最早提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项目,该项目已形成高质量的面板数据集,这些数据集现已成为众多国别横向和纵向比较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OECD的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同样从企业发展阶段出发,构建创业企业的决定因素,反映企业发展的直接效应,以及企业成熟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共三个阶段的评价。
EIU的评价体系对子环境进行分类,包括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机遇、自由市场及竞争政策、外资政策、外贸及汇率管制、税率、融资、劳动市场及基础建设十个一级指标。
国际营商环境评价为全球经济体间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而对特定国家内部相对发展的比较则并非其报告的重点。以世界银行报告为例,其对于大多数经济体的测算方式是抽取最大商业城市作为样本,而对于我国等人口超过一亿的经济体则增加第二大商业城市作为样本。我国参与评价的样本城市为北京和上海。
因此,要想更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营商环境的区域间差异,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仍需要构建更加细致的契合我国情况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中国省级市场化指数(樊纲等,2003)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早被使用的评价体系之一。该指数的计算包括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五个方面的指标,并在评价区域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纵向比较、区域间横向比较,以及市场化程度在更多经济活动中的关联影响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为营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核心之一,政商关系作为一个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被细致地构建和研究(聂辉华等,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李志军,2019)及其后续的演进和更新构成了现阶段最为全面和深入的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数之一。该指标体系包括政府效率、人力资源、金融服务、创新环境、公共服务和市场环境六大方面,从(地级)市一级进行了指标计算和分析。张三保,康璧成和张志学(2020)以市场、政务、法律政策、人文作为四个一级指标维度,借鉴国内外评价指标并结合《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构建了中国省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年度进行更新(张三保,张志学和黄敏学,2023;张三保和张志学,2023)。这项指标构建工作为深入分析我国各区域营商环境的横向对比情况、演进历程及在其他经济活动中的参与提供了重要便利和支撑。
营商环境指标的构建和测算在有关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的制定和应用并不旨在将复杂的现实环境概括为一个评价各级政府工作状况的“分数”,而是为地区发展提供可比较、可追溯的状态估计,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提供参考,同时明确短期及长期的标杆与工作方向,从而充分发挥指标体系的“以评促建”功能。对于经济研究和实践,则更应在了解得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回归各项指标所代表的具体环节,理解其内在的经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