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杭州国家版本馆
建筑、室内、景观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方方、易宗辉、李威、史鸿聪、钱益航

建筑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

施工图设计: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委托方: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

项目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设计时间:2020年

竣工时间:2022年

建筑面积:103100 m 2

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文润路1号,为中国国家版本馆的组成部分。总建筑面积为103100 m 2 ,是中国国家版本馆总馆异地灾备库、江南特色版本库,以及华东地区版本资源集聚中心。

本案的主创建筑师是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和陆文宇。自从和两位老师合作的第一个项目“水岸山居”起,到2022年正好是第10年。这10年里,我们经历了从“形态”到“意识”的设计思维转变,在积累了大量经验后,恰时机成熟,能承担这个项目的照明设计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承担了建筑、室内、景观照明的设计工作,从深化设计到竣工只有23个月。在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承担施工图任务的15个专业人员不间断驻场设计,图纸设计和现场施工进度同步进行。照明作为较末端的效果类专业,预埋工作却要与土建施工周期同步进行,整个项目的挑战和难度前所未有。

在传统的照明项目中,建筑照明多用于凸显建筑本身的特色或彰显个性,室内照明主要考虑实际应用的舒适性,景观照明多考虑行进动线的合理方便以及树木或小景的造型。这个项目的建筑特点除了需要兼顾以上“各自为政”的范畴、保证彼此衔接流畅,还需考虑其艺术性的表达。

西入口竣工照(摄影:王大丑)

思路

主创团队以“宋韵”为设计主题,场地也和北宋画家范宽《溪山行旅图》中所描绘的高阔山体有着相似的造型特征。项目南部为靠山面水的中式园林,北部坐落更多的建筑,南北两处被贯穿其中的连廊接通。在南部靠山位置设置的绕山廊,既可以阻挡落石,也串起了南区的构筑物,整个建筑的内外是流动而鲜活的。我们希望项目的室内外照明能形成流畅的光线韵律。

范宽《溪山行旅图》

绕山廊日景(摄影:王大丑)

总平面图(制图:方方)

主书房背面(大木构、青瓷屏扇、夯土墙)(摄影:王大丑)

设计伊始,王澍老师即明确提出:“建筑是主体,灯光不要太亮,要暗而雅,要见光不见灯。”纵观整个项目的组成元素,从室外观赏的角度,我们可以看见建筑外观造型(青铜板屋顶、青瓷屏扇、清水混凝土肌理立面、夯土立面、密肋梁、木构建筑、内透玻璃等)、灰空间(木构屋架、夯土立面、清水混凝土肌理立面等)和内透部分(木构建筑、透明玻璃、青瓷核心筒等)。

建筑师用超高的控制力,以现代的建造手法举重若轻地处理如此复杂的元素,打造能令人徜徉其中,感觉自然之妙而不匠气的作品。对照明设计来说,要将如此多不同反射率的元素融合在令人舒适的亮度氛围内,所使用的手法就不能拘泥于具体的形态。

我们认为照明设计的使命是让观众和使用者忘记灯光的存在,灯光应该对被表现物的夜晚状态负责。对应本项目,照明所起的作用只是按照我们理解的逻辑,把建筑、景物、使用便捷性按照空间的特性梳理一遍,表现出建筑和空间的气质。以主书房为界,我们把全案分为南区和北区两个部分。

南区

在南区,绕山廊围合的内院景致林立,主角是坐北朝南的主书房。这里是一个回字形结构,内圈墙面为夯土材质,外圈南面为整排青瓷屏扇。内部顶面是从内部延伸而出的木构屋架,外部顶面是青铜板覆盖的山形双曲面屋顶。

主书房的立面元素非常丰富,青瓷屏扇开启时,正面可见背后透出的黄色夯土墙面以及从玻璃中映出的内部夯土和木构屋架。顶面的木构屋架是最重要的内外部融合元素,我们将两条防眩柔性大功率灯带暗藏于主梁内,外部利用地面朝上给予夯土墙的洗墙线条灯,补充木架底部的照明,使其结构更加立体鲜明。在王澍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又在正立面桁架上方增加了一排偏配光线条灯,照向木架。通过多种手法将构件照亮,并提供行人通行所需的照度条件。

在主书房的中厅内,根据展览和实用需求,补充了顶面朝下的直接照明;而青铜板屋顶的两个山尖,则通过屋顶的6盏射灯将其结构半明半暗地表现出来。此处构筑物使用的照明设备不下10种,对于这个结构如此丰富的项目来说,精雕细琢式的照明手法更为合适。

另一处重要建筑是南书房,建筑师未采用传统的攒尖顶或歇山顶,而采用悬山顶的形式,两侧山墙却是镂空的,从外部任何角度都能看见明露的月梁、小梁和各种榫卯构件。不仅如此,朝北面观赏主书房的落地玻璃是升降式的,其顶面是全玻璃的,可以看见顶面结构,可根据四时变换调整南书房内外通透的形式。

主书房正面视角全景(摄影:王大丑)

主书房正面视角局部(摄影:王大丑)

南书房回廊视角(此玻璃门可升降)(摄影:王大丑)

从南大门背面位置看南书房(摄影:王大丑)

从主书房位置看南书房(摄影:王大丑)

从主书房位置东侧看南书房(摄影:王大丑)

南书房的建筑设计意在表现景色之美。如果看见明晃晃的光斑,一定会影响人们对夜景的观感,因此我们以内透照明手法呈现夜景外观。为了达到内外通透、浑然一体的效果,除了严格控制灯具的安装位置和亮度外,还要隐蔽管线,但木构建筑的管线隐蔽除了上部环形穿行,还有上下交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涉及管线的木构都要提前画好图纸,在工厂开孔槽,现场组装也不能出错。处理中亭和文润阁的时候,也遇见了同样的问题,一个层高面的交出线问题,甚至需要十几张图纸来说明。

除了建筑,南区最重要的是绕山廊以及山体本身和建筑产生的围合关系。其夜景的呈现也少不了光线,但这里的亮度层级比建筑主体要低很多,作用是烘托整体的氛围,让人感受园林夜景的静谧。山上的文润阁具有总领全局的作用,我们对其屋顶、核心筒、青瓷屏扇进行了亮度加强,保证从2 km远的地方观看,此处仍如灯塔般明亮。

注:本书图中所注尺寸单位均为毫米。

中亭走线说明图(制图:易宗辉)

文润阁夜景(摄影:王大丑)

文润阁照明计算模拟图(制图:李威)

文润阁立面光晕图(制图:易宗辉)

北区

如果说南区的设计旨在表达园林意趣,那么北区则是“建筑语言的狂欢”。这里的建筑材料更加丰富,仅清水混凝土肌理立面就有干挂竹纹立面、现浇竹纹立面、现浇木纹立面等。除了立面,还有曲面木纹现浇屋顶,照明手法在这里需要有所收敛。

北区各种立面和平面呈现的肌理错综复杂,虽然和南区的材料基本一致,却更加密集。对北区建筑的照明处理方式虽然和南区接近,但最后一次现场调试时,王澍老师和陆文宇老师建议降低亮度。根据被照面的空间逻辑,亮度调整为50%、30%、15%不等。

北区最有趣的景致环绕水池而建,中亭四面环水,水池四周是一圈清水混凝土墙面和青瓷屏扇,以及在水面之上的连廊。王澍老师对此的设想是月台和中亭内部都可以进行演出(调试阶段,我们在此欣赏了一场美妙的洞箫表演)。此处白天池水波光粼粼,十分美妙。因此,我们未处理悬浮在水面上的照明结构,而是把重心调整到立面和顶面,这样最终倒影与建筑形成闭合的构图。

北阁是北区水池靠东侧的建筑,也是唯一一处以全透明玻璃为立面主要材料的建筑体。照明主要用来表现内部核心筒和顶面木构,以及青瓷屏扇和木构之间的对比和穿插关系。

北区建筑构件复杂,多以较精细的方式处理细部结构的照明。在外部西入口位置的下挂密肋梁,因其从内部向外部的贯穿关系,在外部我们使用了暗藏在梁顶的线条灯,斜向照亮对面的下挂梁侧。因顶面材质为玻璃,为了避免行人视角反光的高亮度干扰构件的亮度表现,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后退了70 cm的距离。内部的密肋梁部分,为了保证馆内的照度标准,使用了下挂的上、下出光线条灯,兼顾了实用性和对建筑特征的表达。

从三区回廊视角看中亭1(摄影:王大丑)

从三区回廊视角看中亭2(摄影:王大丑)

从连廊视角看中亭(摄影:王大丑)

中亭日景(摄影:王大丑)

从北面看北阁(夜景)(摄影:王大丑)

南大门侧面视角(摄影:王大丑)

北阁灯光位置示意图(制图:易宗辉)

密肋梁灯光位置示意图(制图:易宗辉)

北池西侧(五区背面)(摄影:王大丑)

竹纹肌理部分地埋洗墙灯

现场

我从事照明设计工作已16年,杭州国家版本馆是迄今为止我经手过的最难的项目。首先,时间紧张,在整个建造周期中,设计和施工几乎是同期展开的,这在以往的项目历程中几乎不可能。对照明设计来说,常规项目从概念方案—深化方案—点位图纸—节点图纸,到中途各专业交错复核,需按顺序推敲下去。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执行策略是大的概念方案需提交主创团队确认,每一处构筑物的做法都需要做三维灯光模拟,并在和主创团队明确效果、安装节点、设备清单等之后,紧跟施工节点,在现场交底。不仅如此,还要每天巡场,发现问题及时与各合作单位沟通。包括主创团队在内的所有专业人员的交叉作业像一台精密的仪器一样,不能有一点拖沓和错误。

其次,很多材料和做法前所未见,譬如对青瓷屏扇的处理,南大门是整个项目中被作为样板段建造的第一个单体构筑物。南大门试样的材料包括木构屋架、现浇曲面木纹屋顶、旋转青瓷屏扇、竹纹清水立面、青铜板屋面等。在室内,我们采用了上、下出光线条的照明方式,该方式不仅可以提供均匀的工作照明,还能洗亮顶面的纹理。建筑照明部分,我们理解青瓷屏扇的半开半合之间应该露出来背后隐约的清水混凝土立面。因为在设计逻辑上,清水混凝土肌理需要的照明强度要超过外部青瓷屏扇,所以在竹纹肌理部分,我们采用了地埋洗墙灯的做法。

关于青瓷屏扇的照明方式,考虑青瓷屏扇打开后,需要有通行功能,不能使用有眩光污染的灯具,且青瓷面反光。我们提交了两种方案,一种是在青瓷屏扇前中缝地面间隔小的地方嵌入直径为30 mm的圆形小功率防眩射灯;另一种是将外壳防护等级为IP68的通长可控软管线条灯嵌入金属槽内。在主创团队的指挥下我们选择了第二种方案。最终的效果符合预期,青瓷屏扇若隐若现地透出背后的肌理灯光,两者共同形成了丰富的立面效果。

南大门照明计算灰度图(地埋线条灯方案)(制图:李威)

南大门照明计算灰度图(地埋点状灯方案)(制图:李威)

南大门竣工照(摄影:王大丑)

所有材料中,对木构屋架照明方式的取舍是最困难的,经历了多次现场实体样板试样。早在2012年的“水岸山居”项目中,主创团队已经使用过大面积木构屋架。当年我们采用的是大功率外部照明的方式,因为项目具有完美的设备安装条件——木构屋架屋顶的位置是夯土墙,在墙垛上我们使用了大功率的投光灯两侧对向照明,形成几乎没有阴影的热烈氛围。

10年后的本案从功能到要求都和“水岸山居”项目差异较大,我们理解的杭州国家版本馆照明氛围,是求“暗”和求“退”,对木构屋架的照明,我们建立了模型进行推算,发现如此密集的结构需要从内部和外部同时进行照明才能达到光影协调的效果。经过多次现场试验,最终在弯曲的U形主梁内空隙中暗藏了两条定制软管朝下照明,外部补充朝上的直接照明,室内主书房的木构屋架外补光来自钢索外部和夯土墙部分的朝上洗墙灯,室外的外部补光来自洗亮清水混凝土肌理立面的地埋洗墙灯。

几种木构现场试灯(摄影:方方)

“水岸山居”项目现场(摄影:方方)

主书房照明计算灰度图(制图:李威)

主书房照明设计效果图

基本上每个安装节点,我们都进行过现场试样,特殊项目的现场试样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木构的现场试样中,我们发现实际采用的木料偏红。如果按照室内统一色温3000 K,则木构部分的整体色温偏暖,与其他区域不协调,所以现场木构部分设备采用了3500 K色温。

因项目的特殊性,我们使用了较多的定制灯具,比如西区田字梁底部的双出光线条灯,一侧打向梁底板,另一侧打向地面。在使用率不高的地方,我们还使用了感应式定制灯具。虽然点状灯数量不多,但需要被特别隐藏在清水底板预留孔内。为了实现多场景的应用需求,建筑部分和室内部分采用了控制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使用方法,可以在面板上实现简便调控。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所采用的照明手法的核心意义在于隐蔽灯光,通过表达建筑、景观、材质、空间的关系,营造夜晚的氛围。我们用了很多之前没有机会用的设计手法,最后呈现的效果远超预期。主创团队王澍老师和陆文宇老师对作品的探索精神、各合作单位的敬业精神都让我们获益匪浅。

五区二楼双向出光线条灯节点图(制图:易宗辉)

五区二楼内部(摄影:王大丑)

三区青石花格砌夜景(摄影:王大丑)

主书房一层组合平面照明布灯图(制图:郑雯俊)

主书房二层组合平面照明布灯图(制图:郑雯俊)

主书房三层组合平面照明布灯图(制图:郑雯俊)

主书房三层顶面照明布灯图(制图:郑雯俊)

主书房屋顶组合平面照明布灯图(制图:郑雯俊)

专栏

线条灯在室内照明中的应用形式

线条灯具作为功能性、定制性较强的产品,是室内照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常见的线条灯有以下几种形式:

●下出光线条灯

灯光从上往下照射,可根据现场安装高度及被照物,选择合适的角度和灯具功率。通常分嵌入式和明装式两种,常用于办公室桌面照明、较高空间的基础照明、公共空间的装饰照明等。

●上出光线条灯

以吊装或壁装为主,灯光通过上照漫反射带来均匀的光线,照亮整个空间,以柔和的灯光点亮空间,避免眩光,是实现“见光不见灯”的重要手段。

●上、下出光线条灯

结合上照间接照明和下照直接照明方式,既保证工作面的亮度,又给空间增添了氛围感。上、下出光的线条灯可以通过隐藏的形式弱化灯具的存在感,强化整个空间灯光的立体感。

●下、侧出光线条灯

一般均为定制产品,根据空间需求进行出光形式、灯具配光设计,满足基础照明的同时,还兼顾氛围照明。灯具为明装,将多个照射方向的需求合并到一条灯具内。

●360°出光线条灯

通过自发光,全方位发散性照明,常用于装饰性照明,如酒吧、酒店、餐厅等需要做装饰性照明的空间。

不同形式线条灯出光示意图(制图:易宗辉) lKa33XDtnJvQFTZbQ78pxSpzt8WtiRaaqlwnaNoLzBRNKJavekN/8P7QHGH+5Gp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