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就能马上出舱行走吗?

如果你看过科幻电影《地心引力》,应该还记得其中的画面: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后马上就出舱行走,回来后也可以马上脱下。

穿脱航天服真的这么简单吗?事实并非如此。目前,任何一个国家设计的航天服都不可能做到出舱后马上行走,原因就在于航天服内外有压力差的存在。

我们知道,外太空是个真空环境,而航天服内显然不能做到真空,里面必须有空气才行。这样航天服内外就产生了极大的压力差,使得航天服变得鼓鼓囊囊的,就像个大气球,航天员穿着时活动会受到限制,有时甚至无法动弹。

1.有压力差存在时该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航天服做得硬一些,靠材料本身的强度来抵抗压力差;另一种是减少压力差来源,也就是减小航天服内部的气压。这两种解决思路各有亮点,但也都有缺点,我们分别来看看。

首先看第一种思路,就是把航天服做得足够厚实,像潜水艇的耐压壳一样,但这样无疑会增加航天服的重量,限制航天员的活动。这不仅对航天员不够友好,对火箭本身的运力也不太友好。

不过,随着火箭运力的提升,增加点儿重量火箭也可以承受,于是科学家就集中力量攻克航天服的灵活性问题。为此,20世纪80年代,NASA还进行过一次专门的尝试,开发了一款由很多硬质球形关节组成的,看起来就像米其林形象一样的航天服—AX-5。航天员待在里面,不仅能享受与舱内完全一致的气压,坚硬的盔甲也不会让他们在出舱后膨胀起来,所以航天员真的实现了穿上航天服就能马上出舱行走。但可惜的是,这套航天服太昂贵了!最终因为经费问题,不得不终止使用。

那就只能采取第二种思路——减压了。如果将航天服内的气压减小,膨胀问题应该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吧?但是,减压也带来了两个新问题:一个是会令航天员产生类似高原反应的症状,这就只能靠给航天员吸纯氧才能解决;另一个是会导致航天员患上“减压病”。

2.什么是“减压病”?

你听说过“减压病”吗?它是一种因氮气过多溶解于血液、得不到及时排放而导致的严重疾病。我们的血液中不仅溶有氧气、二氧化碳,还溶有氮气,而溶入量就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气压。外部气压越大,我们肺内的气压也越大,从而也能使越多的空气溶入血液当中。其中,溶入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很快就被吸收分解了,但氮气却会留在血液中。如果环境气压缓慢降低,这些氮气也会缓慢释放,不会伤及身体;但一旦外界气压突然降低,氮气无法缓慢释放,就会在人体血管内形成大量气泡,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航天员穿上低压航天服,就是从一个相对高压的环境进入一个相对低压的环境,如果不能缓慢减压,就会患上“减压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让穿航天服的动作持续很长时间才行,但这又不太现实。你能想象一个人用慢动作穿衣服是什么样子吗?

3.两种方法折中,改善压力差

为解决这个难题,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最后决定把这两种思路结合起来,折中一下:在航天服能做硬的地方尽量做硬一点,同时也不将内部的气压降低太多,大约维持在标准大气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之间,这样就减少了排氮所需的时间。而且,航天员也不用傻傻地用慢动作来穿航天服了,只要在穿它前先吸一段时间的纯氧就可以啦!

在以前的航天飞机上,航天员都是戴着面罩吸氧的,有点提前受罪的感觉,而到了国际空间站后,他们只要在独立的气闸舱里睡一觉,就能完成吸氧排氮的过程了。不管怎么说,航天员都不可能一换上航天服就立马出舱,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情景与真实情况不一样。 qc0hFyM08HLNjH1PZDngv3qaR3+NEIUMFxpzkgFd/bw4ehQ+J+6tZ4WKZ8kWqmM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