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尚书》第三 [1]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虽然也须略加剪裁,但是尽可以不必多费心思。记事需要化自称为他称,剪裁也难,费的心思自然要多得多。

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商代甲骨卜辞大部分是些问句,记事的话不多见。两周金文也还多以记言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文才有了长足的进展。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 ,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2]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数,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的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 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 ;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 。“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 ,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3]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 。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员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却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 这二十九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现在差不多亡失干净了。 [4]

〔唐〕王维(传)《伏生授经图》(局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 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 [5]

今古文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 ,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 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真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臭的亡失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地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满不是的。成帝便将张霸下在狱里,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并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孔安国像。图片采自〔明〕冠洋子撰《圣贤像赞》,清光绪四年(1878)会文堂重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 ,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 ,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 ,正在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为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拘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作“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富力的增加,文化大开。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政治的良好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到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 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古文尚书》书影。图片采自清光绪六年(1880)墨池书舍刻本,天津图书馆藏。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 ;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见了它,便拿来献到朝廷上去。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了。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才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了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成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更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稗传》十三卷 ,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 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地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余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指出。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劳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该分别的看。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多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这么着,《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6]

[参考资料]

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序例》及卷三十六《伪孔安国序》。

顾颉刚《论今文尚书著作时代书》(《古史辨》第一册)。

【补充参考书目】

钱宗武《尚书译注》,中华书局,2022年。

何晋《尚书新注》,中华书局,2022年。

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中华书局,2012年。

李民、王健《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繁体字版),中华书局,2005年。

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简体字版),中华书局,2018年。

陈梦家《尚书通论》,中华书局,2005年。

蒋善国《尚书综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刘起釪《尚书学史(订补本)》,中华书局,1989年。

程元敏《尚书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思考题】

1.《尚书》是一部什么书?它包括哪些内容?

2.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在汉代的大概发展情况如何?

3.为什么说东晋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是伪书?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看待它?


[1] 《尚书》是中国上古时代的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历史事迹的著作的汇编,上起尧舜,下迄春秋中期的秦穆公,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上古史具有极高的价值。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虞书》《夏书》应该是周代人根据远古的传说和部分夏代流传下来的史料追记的。因为从目前的考古材料来看,夏代还并没有成熟的文字,也就很难有整篇成熟的历史文献,但当时的人还是通过口耳相传、简单的符号记载等方式,把一些零散的历史信息传了下来。“虞”是传说中舜的国号,在夏朝之前,就更加不可能有成篇的历史记载了。所以《虞书》中尧、舜、禹、皋陶(gāo yáo)、益、稷等古圣先贤的言行事迹,不可能是当时的记录,只能是后人追记。
《商书》里或许有一部分是商代的文献,但是应该也有不少是后代的拟作,大概作于西周末年至春秋初年。《周书》则大部分是西周的作品。相对来说,记录内容的时代最早的《虞书》和《夏书》,可能成篇反而是最晚的,部分篇章甚至可能是战国时的作品。这么一来,它们的记载未必完全可信。但是对于本来就稀缺的上古史料来说,它们仍然是非常珍贵的组成部分。
今本《尚书》包括《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共五十八篇,但是其中有许多是伪作,我们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2] 《尚书》中大多数篇章都是记言的,这是历史文献早期的主要形态。
因为年代久远,《尚书》中许多篇目的文字非常古奥难懂。唐代韩愈《进学解》说:“周《诰(gào)》殷《盘》,佶屈聱牙(jí qū áo yá)。”“周《诰》殷《盘》”指的是《尚书·周书》中的《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以及《尚书·商书》中的《盘庚》上中下三篇。韩愈是用这些篇目来代表整部《尚书》,指出其文字晦涩艰深,读起来拗口别扭,又很难理解。

[3] 关于《尚书》里文献的分类,历来有不同的意见。到底该分为几类?我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仅在此举数个例子进行说明。
典:意思就是典范、常法,篇中讲述的道理可以百代常行。如《虞书·尧典》中的一部分内容记录的是尧舜禅让之道。
谟(mó):就是谋,是君臣之间的谋议对话。如《虞书·皋陶谟》,记录了舜、禹、皋陶等人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
誓:在军队前的宣誓。如《周书·牧誓》,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在牧野大战前的誓师之词。又如《周书·秦誓》,是秦穆公在崤之战中遭到惨败后,于军队前悔过,公开承认自己错误的誓词。
诰:告诫之词。一般是君主对臣民的号令告诫。如《周书·康诰》《周书·酒诰》就都是周公摄政时对康叔的诰命,前者是教导康叔如何治理殷商故地,后者则是告诫他不要沉湎于酒。
命:册命、命令。如《周书·文侯之命》,是周平王对帮助其东迁有功的晋文侯的册命,表示对他的嘉奖和期望,并记载了赏赐之物。
《尚书》里还有最早的一篇地理著作《夏书·禹贡》,把全国分为九州,介绍了它们的地域范围、水利治理、土质、赋税等级、贡物等情况,又介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
朱自清说《尚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现在看来,恐不准确。先秦文献经常称“《书》曰”,甚至还常常称引“《夏书》”“《商书》”“《周书》”,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书》就已经是整理成形、有较为固定的篇目的文献集了。

[4]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伏生在战乱结束后,从墙壁中找回当年自己所藏的《书》,只剩下二十九篇了。《汉书》的《儒林传》和《艺文志》,以及《前汉纪》中引用刘向的话,都与此说法相同。但是后来另有一种说法,说伏生传的《尚书》只有二十八篇,由此带来种种疑团和争论。为避免繁琐,我们这里不做展开介绍。
汉朝的“博士”是指一种专门负责研究、传授典籍的官员,与今天指最高学位的意思不一样。被朝廷立为博士,意味着其学术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和支持。

[5] 汉代传承的儒家经典,分为两大类,即今文经和古文经。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天下人私藏图书,所以古籍遭到很大的破坏。而民间有许多人偷偷将书藏了起来,最常见的手段是藏在墙壁里。在汉朝兴起后,设立“五经”博士,博士们所用的经书本子,是用当时流行的隶书写的,所以被称作“今文经”。而那些民间偷藏的书也渐渐得以重见天日,因为它们是用秦代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所以被称作“古文经”。
今文经和古文经不仅仅是抄写字体的不同,内容也不相同,篇章、字句都有不小的出入。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于典籍文字的解释,对古代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都各不相同。简单地说,就是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大学派,即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家特别崇拜孔子,尊他为“素王”,认为六经大部分是他作的。而古文家则崇拜周公,尊孔子为先师,认为他不过是将前代史料加以整理,以传授给后人而已。
在西汉时,立于博士学官的都是今文经,今文经学占着绝对优势。汉哀帝时,刘歆为古文经做呼吁,希望朝廷能够把古文经《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于学官,遭到今文经博士们的阻挠。他为此写了《让太常博士书》进行激烈的辩论,斥责博士们是“抱残守缺”。后来刘歆的好朋友王莽当政,在他的支持下,四家古文经都被立于学官。但这只是昙花一现,王莽败亡后,它们也就都被废黜了。孔壁本的《古文尚书》再也没有被朝廷重视。

[6] 王肃伪作《古文尚书》一事,乃是清代丁晏等部分学者的意见,并未获得学术界的普遍接受。
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有的文献中写作“梅颐”)向朝廷献上了一部《古文尚书》,其中还包含了号称是汉朝孔安国作的传和序言。此时《今文尚书》中的《泰誓》一篇已亡佚,所以只剩下二十八篇,梅赜本将其部分篇目拆解,变成了三十三篇,另外还多出来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这部书看上去非常完备,后来唐朝人对它坚信不疑,将其作为《五经正义》中《尚书正义》的基础。经过从宋到清的历代学者的努力辨析,我们知道了,这部所谓的《古文尚书》是伪书,多出来的二十五篇,连带全部篇目的孔安国传和序,都是假的,这已经成为定论。我们今天一般称多出来的二十五篇为“伪《古文尚书》”,孔安国传为“伪孔安国传”。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简,其中有几篇可能就是战国时真正的古文《尚书》,与伪《古文尚书》的内容有很大区别,再次有力地证明了后者是后起的伪书。
但到底是谁作的伪呢?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都认为是梅赜,而丁晏《尚书余论》则认为是王肃。丁晏的论据尚嫌不足,所以并未能够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关于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统一的意见,也许永远不会有。或许更加谨慎的说法是:这部伪书是魏、晋间人所作,但具体何人,很难弄清楚。
那么真正可靠的部分,就只有《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了。可正如我们前文所述,即便是《今文尚书》,也有许多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其所记录的尧舜等的史迹,未必完全可信。不过这仍然不妨碍它们作为第一手珍贵史料,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我们今天不把伪《古文尚书》当作可靠的先秦史料来对待,但它们也并非全无价值。一方面,其中有许多片段是来自其他书中所引用的《尚书》篇章,这部分文句并不真的“伪”。另一方面,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政治智慧和训诫的内容,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的一些语句也已经成为了名言警句,如《大禹谟》中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五子之歌》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咸有一德》里的“德无常师,主善为师”等等。还有成语“好生之德”“离心离德”“同心同德”“奇技淫巧”“偃武修文”“暴殄天物”“功亏一篑”“有容乃大”等等,也都出自伪《古文尚书》。它曾经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当作真的儒家圣经进入教育体系,被历代学子研读,可以说,它已经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伪孔安国传虽然并不是西汉孔安国作的,但是学术水平却不低,可以被看作是西晋以前对《尚书》的解说的总结。那个年代对于西汉来说是比较晚的,但是对于今天来说则已经是很早的了。伪孔传又是唐代以前《尚书》古注中唯一完整、系统流传至今的本子,所以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今天要解读和研究《尚书》,离不开它的帮助。 +2XuuG1/6k1omcp+oAPtiFHV9n7MOZu2dlqLuMruK8TA0X80VlYEnEyH0pvTDBc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