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易》第二 [1]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算命的,看相的,卜课的,都用得着它。他们普通只用五行生克的道理就够了,但要详细推算,就得用阴阳和八卦的道理。八卦及阴阳五行和我们非常熟习;这些道理直到现在还是我们大部分人的信仰;我们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不知不觉之中教这些道理支配着。行人不至,谋事未成,财运欠通,婚姻待决,子息不旺,乃至种种疾病疑难,许多人都会去求签问卜,算命看相,可见影响之大。讲五行的经典,现在有《尚书·洪范》;讲八卦的便是《周易》。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便是这个。那讲五行的洪范,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在洛水中从一只神龟背上得着的,也出于天赐。所谓“洛书”,便是那个。但这些神怪的故事显然是八卦和五行的宣传家造出来抬高这两种学说的地位的。伏羲氏恐怕压根儿就没有这个人,他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法以后才有的。商民族是用龟的腹甲或牛的胛骨卜吉凶,他们先在甲骨上钻一下,再用火灼;甲骨经火,有裂痕,便是兆象,卜官细看兆象,断定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卜辞里并没有阴阳的观念,也没有八卦的痕迹。

左图为河图,右图为洛书。图片采自《朱子全书》第1 册之《周易本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7—18页。

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牛骨头不缺少,到了周代,渐渐脱离游牧时代,进到农业社会了。牛骨头便没有那么容易得了。这时候却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筮法只用些蓍草,那是不难得的。蓍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老年人一样,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所以用它来占吉凶。筮的时候用它的秆子;方法已不能详知,大概是数的。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是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古代人看见数目整齐而又有变化,认为是神秘的东西。数目的连续、循环以及奇偶,都引起人们的惊奇。那时候相信数目是有魔力的,所以巫术里用得着它。——我们一般人直到现在,还嫌恶奇数,喜欢偶数,该是那些巫术的遗迹。那时候又相信数目是有道理的,所以哲学里用得着它。我们现在还说,凡事都有定数,这就是前定的意思;这是很古的信仰了。人生有数,世界也有数,数是算好了的一笔账;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机械的。数又是宇宙的架子,如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就是一生二、二生四的意思。筮法可以说是一种巫术,是靠了数目来判断吉凶的。

八卦的基础便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是一;断画“--”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 乾、兑、离、震、艮、坎、巽、坤,是这些卦的名字。那整画断画的排列,也许是在排列着蓍草时触悟出来的。八卦到底太简单了,后来便将这些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蓍草的应用,也许起于民间;但八卦的创制,六十四卦的推演,巫与卜官大约是重要的角色。古代巫与卜官同时也就是史官,一切的记载,一切的档案,都掌管在他们手里。他们是当时知识的权威,参加创卦或重卦的工作是可能的。筮法比卜法简便得多,但起初人们并不十分信任它。直到春秋时候,还有“筮短龟长”的话。 那些时代,大概小事才用筮,大事还得用卜的。 [2]

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卜法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 这些是现成的辞。但兆象是自然的灼出来的,有时不能凑合到那一百二十体里去,便得另造新辞。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一百二十体的兆象。那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3]

从卦爻辞里的历史故事和风俗制度看,我们知道这些是西周初叶的纪录,纪录里好些是不连贯的,大概是几次筮辞并列在一起的缘故。那时卜筮官将这些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易”是“简易”的意思,是说筮法比卜法简易的意思。本来呢,卦数既然是一定的,每卦每爻的辞又是一定的,检查起来,引申推论起来,自然就“简易”了。不过这只在当时的卜筮官如此。他们熟习当时的背景,卦爻辞虽“简”,他们却觉得“易”。到了后世就不然了,筮法久已失传,有些卦爻辞简直就看不懂了。《周易》原只是当时一部切用的筮书。

《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 ,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

《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这个字后来成为解释《周易》的专门名词。但彖辞断定的涵义,象辞推演的观念,其实不是真正从卦爻里探究出来的;那些只是作传的人傅会在卦爻上面的。这里面包含着多量的儒家伦理思想和政治哲学;象辞的话更有许多和《论语》相近的。但说到“天”的时候,不当作有人格的上帝,而只当作自然的道,却是道家的色彩了。这两种传似乎是编纂起来的,并非一人所作。此外有《文言》和《系辞》。《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汇集众说而成。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譬如乾卦象征着天,又象征着父之类。《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这三种传据说是河内一个女子在什么地方找着的,后来称为《逸易》;其实也许就是汉代人作的。 [4]

八卦原只是数目的巫术,这时候却变成数目的哲学了。那整画“—”是奇数,代表天,那断画“--”是偶数,代表地。奇数是阳数,偶数是阴数;阴阳的观念是从男女来的。有天地,不能没有万物,正和有男女就有子息一样,所以三画才能成一卦。卦是表示阴阳变化的;《周易》的“易”,也便是变化的意思。为什么要八个卦呢?这原是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但这时候却想着是万象的分类。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这样,八卦便象征着也支配着整个的大自然,整个的人间世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卦是复合的,卦象也是复合的,作用便更复杂更具体了。据说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一班圣人看了六十四卦的象,悟出了种种道理,这才制造了器物,建立了制度、耒耜以及文字等等东西,“日中为市”等等制度,都是他们从六十四卦推演出来的。

这个观象制器的故事,见于《系辞》。《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这传里借着八卦和卦爻辞发挥着的融合儒道的哲学,和观象制器的故事,都大大地增加了《周易》的价值,抬高了它的地位。《周易》的地位抬高了,关于它的传说也就多了。《系辞》里只说伏羲作八卦;后来的传说却将重卦的,作卦爻辞的,作《易传》的人,都补出来了。 但这些传说都比较晚,所以有些参差,不尽能像“伏羲画卦说”那样成为定论。重卦的人,有说是伏羲的,有说是神农的,有说是文王的。卦爻辞有说全是文王作的;有说爻辞是周公作的;有说全是孔子作的。《易传》却都说是孔子作的。这些都是圣人。《周易》的经传都出于圣人之手,所以和儒家所谓道统关系特别深切;这成了他们一部传道的书。所以到了汉代,便已跳到《六经》之首了 。但另一面阴阳八卦与五行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的演变出后来医卜星相种种迷信,种种花样,支配着一般民众,势力也非常雄厚。这里面儒家的影响却很少了,大部分还是《周易》原来的卜筮传统的力量。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补充参考书目】

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3年。

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11年。

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

李申、王博、王德有、郑万耕、廖名春《周易经传译注》,中华书局,2018年。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王锦民《周易新注》,中华书局,2022年。

朱伯崑主编《周易知识通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昆仑出版社,2009年。

廖名春、康学伟、梁韦弦《周易研究史》,湖南出版社,1991年。

胡士颍《易学简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廖明春《〈周易〉经传十五讲(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

【思考题】

1.《周易》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是用来做什么的?

2.卦和爻分别是什么?卦辞和爻辞又分别是什么?

3.经和传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易经》和《易传》各有什么内容,互相之间是什么关系?

[参考资料]

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古史辨》第三册上)。

李镜池《易传探原》(同上)。

余永梁《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同上)。


[1] 从这一篇起,朱自清开始介绍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五经”。“五经”各用一篇,“四书”用一篇,共六个专题。在汉代,“五经”的顺序是《易》《书》《诗》《礼》《春秋》,《经典常谈》也就按这个顺序来进行介绍。
“经”的本义,是指织机上的纵线,横线叫作“纬”,绕着经线来回穿行,才能织成布。因为“经”是最重要的线,后来引申为事物的纲纪、法则、标准。那么记载这些纲纪、法则、标准的文献,也渐渐被称为“经”了。所以,“经”就可以用来指最重要的书。我们后来说的“经典”,也是这个意思。
最先许多书都被称为“经”,各家各派都可以有自己的经书。儒家经典本来有六部,后来《乐》亡佚,到汉代只剩下“五经”。因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以儒家在此后很长时间内垄断了“经”的称号。后来历朝不断扩大经的范围,到宋代,形成了“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此后“经”的总数不再增加,“十三经”的说法流传至今。
经书并不容易读懂,所以先秦的时候就开始出现了解释它们的书,称为“传”或“记”。比如解释《易经》的书就叫《易传》,解释《尚书》的有《尚书大传》,解释《诗经》的有《毛传》《韩诗外传》,解释《春秋经》的有《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解释《礼经》的叫《礼记》。东汉、魏晋以后,又出现了“笺”“注”等体式,也都是对经典做注解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记”“笺”“注”等也越来越难以读懂了,于是又出现了对它们做进一步解释的文献,称为“疏”或“正义”,如唐代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疏”的写作原则是“疏不破注”,只是尽力把注的内容进行疏通和解析,而不反驳、推翻其观点。这样的好处是用浅显周密的语言,让读者对经典和古注的理解更加明白透彻;但是缺点是缺乏创新,不能脱离前人的窠臼,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了解了以上这些基础知识,我们在阅读下面几个专题的时候就会顺利许多,以后如果直接与经典古籍密切接触,也会较容易把握其总体框架。
《周易》本来是一部占筮(shì)的书。古人迷信,遇到疑难的事情,总喜欢向神灵求助。先秦时代占问的方法主要是两种:占卜和占筮。占卜就是钻烧龟甲兽骨,根据其裂纹形状来预测吉凶;占筮就是用蓍(shī)草来进行计算,获取卦画,从而进一步分析、预测。占卜的情况记录在甲骨上,就是卜辞,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甲骨文。占筮的筮辞被整理为书籍,就是《易》,又叫《周易》,后来在汉代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所以又叫《易经》。
《周易》保留了一些上古的史料,蕴含了许多哲学思考,表现了周代人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认识。它试图用六十四卦来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当时人的意识形态。后人对于《周易》的思想不断地进行注解和阐发,构成了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八卦是由三层横线组成的。每一层横线叫作“爻(yáo)”,整画“—”叫作“阳爻”,断画“--”叫作“阴爻”。阳爻、阴爻的三层组合,一共可以有八种形态,就是八卦,又称为“经卦”“单卦”。八卦的形象,初学者区分起来不太容易。为了便于记忆,古人编了一首歌谣,非常形象:
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 艮覆碗;
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
最先人们草创八卦,就是用它来模拟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及其变化,并以此预测吉凶。但是仅仅八卦,这个模型显得粗略而简单,不足以描绘丰富的自然界,以及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所以人们把八卦两两配对,上下重叠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六十四种重卦,又称为“别卦”。每个重卦都有六根爻。六十四卦就比八卦丰富多了,在上古社会,基本上就够用了。
《左传·僖公四年》里有“筮短龟长”的话,意思是说,用蓍草占筮不如用龟甲占卜灵验。如果同时用了这两种占法,结果却不同的话,应该优先按照占卜的结果办。

[3] 六爻的次序从下往上数,和我们一般的习惯正好相反。这大概代表了动植物自下而上、从低到高生长的方向。从此联想开去,这个顺序也可以象征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发生许多难以预测的变化。这中间的奥秘,正是《易》所孜孜探求的。每一爻都有名目,叫作“爻题”。最底下的一层叫“初”,往上依次为“二”“三”“四”“五”,最上面一层叫作“上”。又用数字“九”代表阳爻,“六”代表阴爻。比如泰卦 (乾下坤上),从下往上的各爻分别称作:初九、九二、九三、六四、六五、上六。又如否(pǐ)卦 (坤下乾上),从下往上的各爻分别称作:初六、六二、六三、九四、九五、上九。
六根爻组成的图画,叫作“卦画”,又叫“卦体”。在长期的占筮实践中,人们摸索其规律,在每种卦画后记下了简单的卦辞。再往后,随着占筮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走向精细化,每根爻后面也有了爻辞。这是一个逐渐记录,不断修改增益,最终趋于成熟、写定的过程。
卦辞解释一卦的总的含义,是吉还是凶,具体会怎么样。比如乾卦 的卦辞就是:“元亨,利贞。”意思是:大通顺,占问的事情有利。归妹卦 的卦辞是:“征凶,无攸利。”意思是:少女这次出嫁前行,有凶险,没有利益。
爻辞则是对每一爻的解释和判断。比如乾卦是由六根阳爻组成的,但由于位置不同,每根阳爻的爻辞都是不同的:“初九,潜龙勿用。”当巨龙还潜伏在深水之中的时候,不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可有所作为。“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当巨龙出现在田野之中时,去见贵人是有利的。“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健进自强,直到晚上还像遇到危险一样,时刻保持警惕,这样就可以免于灾祸。“九四,或跃在渊,无咎。”龙有时在深渊中起飞跳跃,这种情形没有过错。“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龙飞腾到了天上,此时去见贵人是有利的。“上九,亢龙有悔。”龙飞到最高位置,就会有悔恨的事情。这些卦爻辞,用质朴古拙的叙述和占断、简单形象的比喻,向我们展示了商周之际社会生活的只鳞片爪,以及当时人的精神世界。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许多实践经验和哲学智慧,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有不少语句被后人反复咀嚼回味,成为了汉语的名言警句或成语。

[4] 朱自清根据《鲁论语》的版本,怀疑孔子是否真的说过“五十以学《易》”的话。这种观点应该是来自李镜池《易传探原》(载《古史辨》第三册上编),在当时是颇有新意的。但今天学术界主流并不认可这一观点,一般还是认为《古论语》版本的“五十以学《易》”是正确的。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和卦爻辞。这是《周易》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但是其文字高深古奥,晦涩难懂,所以在东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对它的解说文字,保存下来的主要有七种,共十篇,被称作《易传》。具体来说,就是《彖(tuàn)》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这十篇《易传》,是《易经》的辅助和羽翼,所以又被称为“十翼”,也被称为《周易大传》。
最先《易经》和《易传》是分开的,东汉末的郑玄作《周易注》,把《易传》的《彖》《象》拆分开,列在对应的六十四卦之后,把《文言》列在乾、坤二卦之后。三国魏的王弼又进一步把《彖》《象》分拆,列在各卦的卦辞、爻辞下。这样,就形成了今天通行本的排列形态,经和传就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后来的人们谈到《易》《周易》《易经》这些书名,一般都是包括了经和传的,并不做很严格的区分。 t0qybKEg64mS2PndLST2cM8pKlB0NIbWSwkIDLmM8anv0D6ShT19ZVHAL/owg6i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