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趁火打劫的表面意思就是趁人家失火时前去抢劫,比喻乘人之危谋取私利,或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此计的兵法含义是指敌方发生严重危机而穷于应付或自顾不暇时,赶紧利用该可乘之机,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

作为一种兵法思想,趁火打劫之计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运用。此计的早期著名故事可能当数勾践灭吴。原来,春秋之际,吴越不和。公元前494年,吴王打败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向吴求和并被当作人质软禁于吴。从此,勾践不但老老实实为吴王当马夫,还亲尝吴王粪便,以助其治病。勾践的长期表现终于赢得吴王信任,并于公元前491年被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立志报仇雪耻。一方面鼓励生产,另一方面暗中训练兵马。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越国逐渐强大。与此相反,吴国连年遭灾,百姓怨声载道,形势大乱。更巧的是,此时吴王刚好带着精锐部队出国了,只留下一些老弱残兵。勾践见时机成熟,赶紧趁火打劫,亲率大军攻打吴国,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胜利。

但作为一个成语,“趁火打劫”的原型故事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实际上,该成语出自《西游记》中的“祸起观音院”典故。讲的是唐僧师徒路过一个观音院时,该院的金池长老看上了观音菩萨送给唐僧的那件防火袈裟,意欲施计夺之。于是,长老请求唐僧将袈裟暂借予他欣赏一天,然后在当晚就派弟子点燃寺庙,试图烧死唐僧师徒,名正言顺地占有那件防火袈裟。可哪知大火却莫名其妙地失控了,甚至连金池长老本人也被烧死。幸好,悟空及时请来神仙帮忙,才保住了唐僧的小命。但非常奇怪的是,那件防火袈裟仍然不翼而飞了。后来,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悟空终于找到真凶,夺回了袈裟。原来,观音院附近的一个黑熊怪也看上了这件袈裟,于是它便施展法术让大火失控,名副其实地实施了趁火打劫之计,偷走了袈裟。由于《西游记》流传很广,该典故也就很快演化成了“趁火打劫”这个成语。

在网络攻防对抗中,最直观的趁火打劫案例当数每天都在全球上演的舆情大战,特别是基于自媒体的舆情大战。其中,许多舆情出自相关网民的真实想法,但更主要的舆情其实归因于暗地里有组织的黑客行为。他们不惜造谣生事,掌控节奏,一方面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声音,甚至雇佣大批“水军”,或启用大量的机器“水军”呐喊助阵;另一方面不择手段地打压对方的发声渠道,甚至查封对方账号,毁坏对方网络,或制造其他爆炸性新闻以转移大众的视线等。

目前,国际舆论场上正被趁火打劫的当事者肯定要数俄罗斯和乌克兰。虽然俄乌冲突还未结束,但西方阵营对俄罗斯的趁火打劫就已非常热闹了。你看,刚开战不久,视频分享网站优兔就立即禁止俄罗斯主要官媒向欧洲发布信息,脸书和照片墙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紧接着,推特就宣布将为来自俄罗斯政府的帖子打上特殊标签,以便网民识别。微软公司也宣布不再展示俄罗斯官方的产品和广告,并在其应用商店中下架了俄罗斯的相关App。苹果公司暂停在俄罗斯销售手机并限制了苹果支付功能,今日俄罗斯和卫星通讯社的App甚至也从苹果应用商店中被删除。总之,全球最大的社交和应用市场平台都对俄罗斯关闭了大门,使俄罗斯的主要官方媒体在西方国家中基本成了哑巴。

与俄罗斯处境相反的是,乌克兰的舆情信息却能在全球各大自媒体平台上畅通无阻地传播,其中许多消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到目前为止,在西方国家的舆论场上,俄罗斯基本上已被彻底孤立,已成为众人唾骂的反面典型。即使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非西方盟友国家中,那些对俄罗斯有利的舆情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此外,俄罗斯的既有舆情平台更是受到黑客攻击,以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俄罗斯中央银行网站和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的网站都曾一度瘫痪,俄罗斯官方报纸《俄罗斯报》的网站也大受影响。其实,过去若干年以来,针对俄罗斯的舆情打劫就从未停止过。一旦俄罗斯“起火”,舆情打劫的效果将成倍提升。据不完全统计,自2005年以来,俄罗斯官方网站每年都会遭到上百万次攻击,其中针对俄罗斯总统普京本人的攻击更是高达数十万次。特别是在2007年3月2日,黑客对俄罗斯官方门户网站发动了长达12小时的连续攻击,内务部、应急部、对外情报总局等部门无一幸免。2009年9月9日,俄罗斯联邦航天署的网站被攻击,数据库受损。2010年8月23日,俄罗斯联邦警卫局网站被黑,大批机密文件被曝光。

利用舆情施展趁火打劫的技巧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技术有如下三种:

一是让大量“中立人士”亲临现场制造看似真相的假新闻,比如,曾经有人通过摆拍照片来构陷叙利亚,咬定它使用化学武器,结果导致叙利亚被北约轰炸。

二是邀请带倾向性的智囊和专家展开“专业点评”,为趁火打劫造势,争取更多的同情者。当然,此举也有风险,可能导致相关“专家”名誉扫地,被受众嘲笑为“叼盘小狗”。

三是充分发挥娱乐界的作用,通过相关影视作品来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通过平时的“养兵千日”,在趁火打劫的关键时刻“用兵一时”。至于那些全球性的新闻机构,它们更是舆情大战中趁火打劫的主力军。

基于舆情操控的趁火打劫效果如何呢?哇,效果之好,出人意料!

比如,2009年6月12日,伊朗时任总统内贾德宣布自己在大选中获胜并将连任下届总统。此事立即引发全国“大火”,改革派纷纷走上街头,抗议当局在大选中的舞弊行为。于是,趁火打劫者们闪电登场,互联网也秒变为反对派传递信息、发泄不满和争取全球同情的重要渠道。各种黑客技术或明或暗地迅速亮相:一方面,网上出现了许多专用黑客软件,供全球网民免费下载,使自媒体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比如,翻墙软件“自由门”及时增加了波斯语服务;另一方面,伊朗的大批官方网站被黑客攻击而瘫痪,政府几乎沦为哑巴。博客、推特、脸书和优兔等自媒体昼夜不停地向全球实况转播伊朗首都的抗议活动,不但引来国际上的更多趁火打劫者,还助长了国内反对派的气焰,让抗议活动火速升级。反过来,国内抗议活动的升级,又让全球趁火打劫者闹得更欢。总之,在信息网络的支持下,通过境内外反对派和趁火打劫者之间的彼此互动,最终引发了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来伊朗最大规模的骚乱,史称“伊朗绿色革命”。

借助舆情趁火打劫的另一个经典案例,当数著名的“阿拉伯之春”。原来,自2010年年底起,多个阿拉伯国家相继爆发了以反腐为导火索的大规模反政府运动,先后波及埃及、也门、突尼斯、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最终导致多个政权被颠覆,萨利赫等元首下台,特别是本·阿里被逐,穆巴拉克被囚,卡扎菲被杀等。此次运动的影响之深,范围之广,爆发之突然,来势之凶猛足以震惊全球。不过,在这些运动中,舆情操控者的趁火打劫套路也基本类似。比如,控制全球主流媒体平台的话语权,努力将政府描述为“刽子手”,将民众的抗议活动肯定为“自发革命”,给政府的同情者贴上“阴谋论”标签,把反政府者塑造为“英雄”,最后再极力推波助澜,圆满完成趁火打劫任务。客观来说,这些受冲击的国家当然有其自身的问题,否则趁火打劫者就无“火”可“趁”了。其实,趁火打劫者之所以能得逞,主要是因为先有内乱之“火”,然后才有可乘之机。

基于网络舆情的趁火打劫案例远不止上述几例。实际上,从媒体网络诞生的那天起,基于舆情操控和心理战的趁火打劫之计就已被普遍应用,尤其是心理战正在成为网络对抗和传统战争等各类博弈中的趁火打劫典范。

所谓心理战,其实就是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通过伪装欺骗、渗透分化、心理威慑、感情伤害、暗示诱导等手段,从认知、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去影响对方的心理,转变对方的态度,直至改变对方的行为。心理战并不伤害对方的身体,只是瞄准对方的心理,特别是决策者的心理,使对方要么产生错觉,要么心生恐惧,要么思乡怀亲,要么士气不振,甚至不战而降,等等。

心理战以信息媒介为武器,攻防双方均可使用,强者弱者都不该忽略,在战争或网络对抗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且适用于所有相关人员。心理战既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又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还能诱使对方麻痹大意,更能向对方施加精神压力,形成心理负担,涣散其斗志及凝聚力等。心理战正在成为可以独立达成战略战术目标的一种作战新样式,其方法更加隐蔽多样,组织实施更加专业,对抗程度更加激烈。刘邦的“四面楚歌”及诸葛亮的“七擒七纵”等,均是心理战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成功战例。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随着自媒体的全面普及,心理战的方法已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先进,效果更加显著,地位更加突出,对全局和进程的影响更加巨大,已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战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了如下四个特性:

一是非强制性。心理战与传统战争不同,它只是以潜移默化的手段去影响目标。但心理打击可以与强制性的武力打击相融合,或以武力打击为后盾实施心理打击,或通过心理打击来强化和拓展武力打击的效果。在网络对抗中,心理战的非强制性特性表现得更突出,其威力一点也不亚于强制性打击。

二是对象多元性。心理战的作战对象非常丰富,既可以为友方鼓劲,也可以让对方泄气;既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既可以针对决策层,也可以针对普通民众;既可以影响博弈双方,也可以影响任何第三方,让他们为我所用,收到拔人之城、夺人之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

三是时空广泛性。心理战随时都可以进行,没有平时或战时之分。只是平时的作战目标更宽泛,战时的作战目标更聚焦而已。平时可以围绕我方的战略意图和实战需要,开展心理战训练和演习,提高心理战防御能力,为战时实施心理战创造条件。平时在宣传上应该主动进攻,掌握施加心理影响的主动权,重点破坏对方决策者的心理平衡,摧毁其意志。平时还需充分了解对方的强项和弱点,以便有针对性地设计出有效的心理影响措施,使这些措施能与敌方的思想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相适应。特别是在网络对抗中,心理战的平时功夫更重要,否则在关键时刻就会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即使在战时,心理战也会贯穿战前、战中和战后全过程,覆盖前方、后方、友方和敌方等各群体。

四是手段的特殊性。心理战虽然不以硬杀伤为基本手段,但是在信息时代,心理战可以通过移动通信、信息传媒和智能化等技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借助公开或隐蔽的渠道,向对方发起全领域、全天候、全方位的信息轰炸,从而影响和改变相关各方的心理及行为。心理战以攻为主,攻防并举。在巩固己方心理防线的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抢占先机,连续进攻,深入渗透,不断突破对方心理防线。在实施心理战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力量,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电子信息作战平台和特种作战手段的作用,强化整体作战效能。

目前,世界各国对信息时代的心理战都十分重视,同时大力加强相关研究,已对心理战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总之,无论在网络对抗还是在传统战争中,心理战都是攻与防的辩证统一,既应积极研究攻击战法,磨砺心灵之剑;又应深入探索防御之策,筑牢心理堤坝。既不被对方趁火打劫,也能在必要时趁火打劫对方。 mKHhZxDRqW89SIjWD2hTZrEulEGbn9gTG2InOa7J0DiifmL6jLSgMfLLXqsn8um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