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如何把情绪变成自己的力量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攻破了许多难关。自然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让我们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社会科学帮助我们了解历史,总结人类社会规律,让我们从容地生活在这个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积极拥抱人类社会大家庭。

可是,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越是积极投身于对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和改造中,对自身的关怀和了解就变得越匮乏、越稀缺、越微不足道。

时至今日,人类自身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个谜,令许多科学家头痛不已,这其中就包括我们的情绪。如果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情绪的种类、情绪产生的路径及背后蕴含的真实价值,我们将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更大的力量,帮助我们成长和发展。

一、情绪走向极端,就会变成伤害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讲究“士文化”的国家。在“士文化”中,修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国人的修养里,既有道家文化的“无为”,也有释家文化的“禅悟”,更有儒家文化的“中庸”……在这些文化的熏陶下,我们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的“情绪观”。

事实上,这是一种与情绪和谐共处的高情商状态,但却被很多人误解,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情绪”直接显露出来。这就造成了中国人对待情绪的态度往往是压抑和逃避,而不是面对和解决。

那些勇于把情绪表达出来的人,往往会受到其他人的非议,尤其是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负面情绪”,会被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这就导致很多人不仅不愿意面对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希望把自己的愤怒、焦虑、悲伤和羞耻等情绪剔除。

逃避和不敢面对,不仅让我们解决自己的情绪问题成为奢望,更会加重“负面情绪”带给我们的消极意义,给我们的身心带来持续的不良影响,最终影响我们的幸福。

更重要的是,一些“负面情绪”会使身体长期处于“低效低能”的状态。这种状态会让大脑的某些能力持续减弱,例如学习、思考、记忆、策划、解决问题等,导致我们在急需这些能力时,根本无法发挥出来。

如此一来,恶性循环便会产生:“负面情绪”降低我们的能力,让我们处于“低能”状态;“低能”状态又会让我们更消极,强化我们的“负面情绪”,持续降低我们的能力。 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在做三件事:感觉、思考和行动。

如果我们把人比作机器的话,那么, 这三件事情就相当于机器工作的三个环节:信息的输入(感觉)、加工(思考)和输出(行动)。

输入、加工和输出这三个环节,往往对应着四类不同的情绪。在输入阶段,我们的大脑需要捕捉更多有用的信号,所以对周围的事情很敏感,很容易产生一些“敏感情绪”;在加工阶段,大脑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来解决问题,这时候,大脑的工作很繁重,压力很大,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而在输出阶段,大脑往往需要提供事情的应对策略,或者形成自我保护和防御的机制,这时候我们会变得极端,产生“愤怒情绪”。一旦防御机制不奏效,我们就会陷入更为消极的情绪中,变得抑郁和闷闷不乐。

这四类情绪,看上去很负面,但实际上都是有益的。这些情绪的表达都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的大脑在呼唤,是我们的内心在平衡。这种情绪智慧,是千万年来人类进化的结晶。

但是,在当今这个复杂多变、难以把控的社会变化中,这些情绪变得不适宜,不被我们自己认可,也不被社会倡导。慢慢地,就被大家贴上了“负面情绪”的标签。

我们一旦出现这些情绪,就会感到内疚。 内疚是一种很强烈的道德情绪,是经过社会化的人才会有的表现。 比起前面的四种“负面情绪”,内疚更容易带给我们伤害。

内疚的人,会自责,会“变本加厉”地责怪自己: 为什么自己那么敏感,老是错怪别人?为什么自己总是焦虑难安,让别人感到厌烦?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给别人带来伤害?为什么自己会患上抑郁症,不能从抑郁中走出来?

长此以往, 我们就会被强烈的“内疚感”所裹挟,掉进一个极端的情绪陷阱里,最终伤害我们自己,还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面对极端情绪,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善于接纳自己的情绪,时刻告诫自己: 接纳它,就是接纳自己。 不要让我们的情绪走向极端,因为任何一种情绪走向极端,都将变成对自己和身边人的伤害。

二、用感恩之心化解负面情绪

两个人同时来到一座长满玫瑰的花园散步。一个园丁热情地迎接了他们,并摘下两朵玫瑰,分别送给两人。

第一个人接到玫瑰,嗅了嗅,沁人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他心旷神怡。他对园丁微笑,感恩地说:“谢谢你送我这么香的玫瑰。”

第二个人接到玫瑰,握在手里,看着玫瑰满身的刺,对园丁抱怨道:“玫瑰这么多刺,你是想扎伤我吗?”

同样的玫瑰,却导致了两人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让他们情绪差别这么大的原因,真的是玫瑰本身吗?不,其实是他们对待事情的态度。第一个人心怀感恩,时刻都能注意到事情的正面意义;第二个人却生活在抱怨和怀疑中,只能注意到事情的消极意义。

感恩,是处理负面情绪最好的办法。感恩的人,往往不会去抱怨事情的负面意义,也就不会将关注的重心放在负面意义上。感恩的人会更多地看到人、事、物的积极价值,并由衷地赞美,这在无意之中会引导情绪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

同时,感恩的人心中往往会认为:我原本不该得到这些东西,而现在我得到了这些东西,这和别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我的内心对他人是充满感恩的。比如,对父母的感恩——“我本不可能来到这个世界,是父母赐予我生命,是他们让我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要感谢他们!”感恩,是一个用爱充盈内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会慢慢变得祥和、宁静和喜悦,会包容外部的世界,会以外界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情绪。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孩子,面对父母的付出,会无休止地索取。一旦父母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心生抱怨,然后生气地说:“这都不肯给我,你们还配做父母吗?”

而一个心怀感恩的孩子,面对父母的付出,会注意到父母的辛劳和不易,会对父母说:“你们为了我,付出了一切可以付出的,我以后要好好报答你们。”

朗达·拜恩2007年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之一。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当你感谢你所拥有的事物时,无论它们有多小,你都会得到更多那样的事物。如果你对目前拥有的金钱感恩,不管它有多么少,你都会得到更多钱;如果你对一段关系感恩,即使它并不完美,这段关系也将变得更好;如果你对目前的工作感恩,即使它不是你梦寐以求的,你也将会在工作中获得更好的机会。因为,感恩是生命中强大的倍增器!”

用心寻找身边那些值得感谢的事情,即便再小,也有助于我们从“负面情绪”中脱身,让我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三、接纳情绪,对情绪说“Yes”

我们的一生,会出现各种所谓的“负面情绪”。但 实际上,情绪并没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也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几乎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正面意义和价值,不是给予我们某种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找寻方向。 所以,我们要学会寻找情绪的积极意义,对情绪大声说:“是的,我感受到你了。”“是的,我知道你在提醒我、在保护我。”

其实, 常见的“负面情绪”都会给予我们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

1.愤怒——给予我们力量,去改变不能接受的情况

通常来说,内心能量不足的人,往往会生活在更多的愤怒里。这是为了借助愤怒带来的力量,帮助他维持更大的能量,去面对坎坷的人生。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依靠愤怒来获取能量往往是行不通的,这就像一个人在冬天里燃烧自己的腿去取暖,只会使事情变得越来越糟。这类人的问题在于,企图用愤怒带来的力量,去改变外面的人、事、物。事实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用愤怒带来的力量改变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突破口。

2.痛苦——虽然分为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但意义却是一样的:指引我们寻找一个摆脱的方向

把手放在火上,感觉到烈火灼烧的痛苦,你会下意识地把手缩回。如果灼烧的痛苦还在持续,你的手会继续往回缩,直到痛苦消失为止。火不会退缩,因为它感受不到痛苦;可是我们的手退缩了,因为它感受到了痛苦。心理治疗师罗伯特·麦克唐纳在教授“处理感情关系问题”的技巧时说: “在两人关系中,感到痛苦的人就是该做出改变的人!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成功!”

痛苦的来源往往是我们对受伤和愤怒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多数时候并不是来自我们的肉体,而是来自我们头脑里业已形成的观念。每当你感到痛苦的时候,你对“自我”的感觉与认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敏感、更强烈。这个时候的你,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接近“自我”。而当你快乐与平静的时候,你对“自我”的感觉是消减的、弱化的。那个时候的你,正在远离着“自我”!所以,“痛苦”的消极情绪看似在损耗我们的能量,实际上是在让我们看到更加真实的自我,窥见什么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从而让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很特别、很重要、很有意义的存在。

3.焦虑、紧张——提醒我们这件事情很重要,需要我们更加专注;同时,它也会指出我们在资源或能力上的不足,提示我们需要补充资源或者弥补能力的缺陷

焦虑、紧张,常常跟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以及我们与系统的关系不清晰或者对其存在误解有关。这种情绪的正面意义在于:让我们的视线不局限于心理上的不安,不是仅仅去抗拒焦虑感,而是去探求原因,思考出路。焦虑一旦产生,我们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让想法得到进一步释放。

简单来说,一个念头带给我们焦虑感的同时,也能让我们更加主动地探索问题,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更加清晰地看待自己,借此释放我们的焦虑,升华我们的观念。

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调动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发挥出最佳水平,有利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比如,在经历一场极为重要的面试时,人们会心跳加快,感觉紧张。这时,人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全神贯注,这就是焦虑状态带给我们的正向价值。假如我们缺乏焦虑感,就不会把面试放在心上,而可能随便应付,敷衍了事,这样做很可能发挥不出我们的最佳水平。所以说,适度的焦虑对我们来说是有利的。

4.困难——指引我们去衡量“付出的代价”与“可收取的回报”哪个更大

很少有人注意到困难也是一种情绪感觉,更无法注意到它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让我们看清“付出的代价”与“可收取的回报”之间哪个更大。

需要注意:处理这种情绪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必须去做某一件事,而是让我们多了一种“可以做这件事”的选择。

有时候,困难是一剂良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没有经历过困难,我们就找不到真理;没有经历过挫折,我们的潜能和智慧也无法被挖掘出来。困难和挫折,是人生的学校,能折磨人、考验人,更能教育人、锻炼人,使人受益终生。

5.恐惧——指引我们找到“原以为要付出却不必付出”的代价

恐惧指引我们寻找那些我们原本需要付出的代价,并想办法避免这种代价。与困难一样,处理这种情绪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一定去达成某件事,而是让我们多了“可以做这件事”的选择。

恐惧是一种高能量情绪,它可以迅速提高我们的神经灵敏度,让我们在遭遇危险时,能够第一时间反应并做出自保的行为。当然,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驾驭某件事时,也会产生害怕、恐慌的情绪。但这种恐惧是在提醒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去渡过这个难关。因此,恐惧的情绪对我们的“自保”与“获得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失望——对外界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是我们拥抱成功的前提

对外界的失望,必然来自我们想控制外部事物的企图。若无法如愿,我们便会感到失望。对自己的失望,往往来自对自己的否认和不接受。人生,就像培植一株植物,当我们害怕它遭受风吹雨打时,这株植物就很难茁壮成长。如果我们是真的爱自己,就应该让自己像树木一样,勇于迎接风雨的吹打,同时也能勇敢地拥抱失望带来的感觉。因为我们的人生不是一片坦途,前路漫漫,充满不确定性,而我们的心中又总是满怀期待。我们越是期待,就越需要勇敢面对期待落空时的感觉。正确面对失望,是我们拥抱成功的前提。“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都是在提醒我们,黎明之前必定充满黑暗,期待满足之前必定遭遇失望。

失望,还源自生活的不确定性。下一刻,我们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我们对不确定性的预判,往往会与现实存在偏差,这也是我们产生失望的原因。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相信,每一种情绪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经历失望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容易,但这也是一项重要的操练,最终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心理韧性。并且,通过与失望的相处,我们也会更加相信自己的内在心理能量。

7.悲伤——让我们从失去里取得力量,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悲伤既能给我们指引方向,也能给予我们新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悲伤完全是一种消极负面的情绪,没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从进化角度来看,任何纯粹负面和没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人类的生存都是巨大的障碍,应该在漫长的进化中被淘汰,或者被我们舍弃。

可是,“悲伤”并没有被我们抛弃,反而进化成了我们极为常见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情绪之一。这就说明,“悲伤”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悲伤会让我们更持久、透彻地认识某一段经历,使之在我们的大脑里长期存在,让我们的心理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机制。

其次,悲伤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取代一些极端的情绪,比如愤怒、痛苦、恐惧等,从而防止因我们情绪过激导致过量的精力消耗。如果负面情绪过于强烈,悲伤会逐渐导向痛苦或者愤怒。这些都是我们的本能,保护着我们生存和繁衍。

最后,我们经历悲伤,并从中学习和成长。当我们从悲伤中走出来,解开心结,我们就会获得全新的力量,拥有更为坚定的步伐,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危机和困难。

8.惭愧、遗憾、内疚——认为某件事情尚有未完结的部分,指引我们转移力量去完成。这些情绪是为我们指引方向的,明白了情绪的意思,就能把它们转化成力量,去推动事情的完成

如果一件事本可以做到,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完成,我们就会惭愧、遗憾、内疚,会心有不甘。这些情绪提醒我们,要及时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让我们懂得再次遭遇这些问题时,应该如何调整和改变。比如:考试时,没有分配好做题时间导致我们考试失利,走出考场时,我们会遗憾、懊恼和不甘,同时也会在心里规划下一场考试的时间安排,避免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9.嫉妒——中转站一样的情绪

嫉妒往往源于自我的不足,自己和参考对象相比存在差距。面对这种差距,嫉妒的情绪会让我们产生两种心理状态。

第一种:我不如你,但我要凭借自己的成长超越你。这样的嫉妒会变成不忿、不服气,最终成为我们发愤图强的动力,帮助我们提升自己,从而达到超越别人的目的。

第二种:我不如你,也无法通过自己的成长来超越你。这样的嫉妒,最终会变成恨。“羡慕嫉妒恨”,正是这样一个情绪强化过程。这一点,我们在后面会继续讲。

10.憎恨——它的正面意义,目前还是一个谜

憎恨,往往是对“别人比自己更优秀”的愤怒。但是,这种愤怒并没有用来提升自己,而是希望摧毁对方;或者是本人维持在既有水平,而希望把“优秀者”从更高的位置拉下来。然而,在憎恨的驱使下,被摧毁的往往不是对方,而是自己。当我们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这种企图上时,我们就已经无法经营好自己的人生了,更无法获得成功和快乐。

所以,这种情绪既不符合“情绪的产生有助于人类的生存和进步”的进化理论,也违背了“本人有能力去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的基本理念。

11.委屈——孩子对父母的情结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一个人觉得委屈,往往是因为“对方没有给他他想要得到的东西”,这种东西可能是具体的实物,也可能是抽象的东西,比如一个想法、一句安慰、一个拥抱等。

感到委屈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地位拉得很低,把对方摆得很高,让对方操纵自己的情绪,总希望对方像父母一样答应自己、满足自己、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如果自己的需求或期待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感觉委屈。

但是,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自己的责任,对方没有义务给你提供百分之百的满足。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一些人在餐馆、酒店、超市、医院或其他公共场所对服务人员提出过分的要求,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生气、暴躁,对别人进行无端的指责,或者向经理、负责人恶意举报。这些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委屈”的小情绪存在。 Dt1dGNgMOxU9Z7unNSEGITv6QQ2YqL1YBSwRxDWuUd00qyS5uSvicMemQdezkpH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