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你的人生为何总在情绪中跌宕起伏?

看完一部喜剧电影,你笑得乐不可支,这时屏幕上突然跳出“谢谢观看”,你的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意犹未尽,心想要是电影再长一点就好了!

你做了一桌好菜,全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一边夸你做的菜好吃,一边其乐融融地闲谈。这一刻你的心里充满爱意,觉得这一刻是多么幸福和满足啊,心想要是时间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就好了!

周末,你和最好的朋友来到公园,一边散步,一边欣赏樱花,你的心里平和美好,心想要是每天都能这么轻松惬意,不用为上班的事情烦恼,那该多好啊!

生活中,我们都经历过这些快乐、幸福、轻松的时刻。回想一下,当感受到这些正面情绪时,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总有一点依恋和不舍呢?当然,我们的生活中除了会出现正面情绪,还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面对负面情绪,我们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当你哼着小曲,开着车,突然偶遇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的现场。看到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你会瞬间感到害怕,担心自己也遭遇这种情况。这时候,你会下意识地转过脸,轻踩油门,巴不得马上离开现场,想要摆脱目睹车祸带来的恐惧感。

和你相处五年的女朋友突然向你提出分手,你会陷入失望和痛苦之中,然后端起酒杯,借酒消愁,希望借助酒精来对抗失恋的痛苦。

考试时,你把手伸进兜里,监考老师一把抓住你的手,然后揪着你站到讲台上,对着全班同学说你作弊,取消你的考试资格。你心里清楚,自己没有作弊,是老师错怪你了。这时候,看着同学们异样的目光,你满脸通红,心中感到难堪。可是,你并没有向老师解释,而是开始嘶吼和咆哮,随即愤怒地跑出教室……

如果说, 我们感受到正面情绪时,下意识的反应是希望快乐能持续得更久,那么,当我们感受到负面情绪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逃避,希望这种糟糕的感觉可以快点走开,最好永远都不要再来。如果无法逃避,我们就会选择对抗。这就是我们对待情绪的“趋乐避苦”现象。

“趋乐避苦”是我们的本能,本无可厚非。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明确提出,人的一生都在寻求快乐,摆脱痛苦,“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最大利益所在。

不过,在情绪方面,过度寻求“趋乐避苦”往往会让我们掉进极端快乐情绪的陷阱,让我们去挑战那些极度快乐、兴奋、刺激的事情。比如:一些少年会从上网、玩游戏等事情中寻求快乐,很多成年人则让自己在酒精和尼古丁中陶醉,有些人为了追求“极致的快乐”甚至走上了吸毒的道路。有时, “趋乐避苦”也会让我们沉浸在与负面情绪的对抗中,很容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一系列情绪问题,更有甚者,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2021年5月,成都某中学生因为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之中,无人理解,在QQ上留下“一跃解千愁”的留言后,从学校教学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独有偶,河北一名学生因在超市买东西没给钱,被老师批评后跳楼,酿成悲剧。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现代生活中,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往往会做出许多极端的事情,比如伤害亲人、和别人大打出手,甚至跳楼轻生或报复社会。这一切,都与我们错误地对抗“负面情绪”脱不了干系。同样在2021年,南京一名男子在与妻子离婚之后,越想越气,开车撞伤妻子,并从妻子身上碾压过去,随后驱车逃跑,最终被群众围住。他的一肚子怒气彻底爆发,开始向人群发起疯狂攻击。在愤怒的情绪中,他一连撞伤多人,最终被警察逮捕。

生活中,负面情绪如果无法被及时妥善地处理,很可能给我们带来一系列“情绪事故”,破坏我们和谐的生活,给我们“添堵添乱”,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面对这样的情绪,我们绝不能逃避,而是应该尊重它、了解它、重视它、引导它,并成为它的主人,利用这些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多姿多彩。

一、“情绪事故”的4种起因

1.情绪转移——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转移给别人

丈夫工作不顺,憋着一肚子气回家,怒气冲冲地坐到了餐厅里。妻子一看丈夫生气,赶紧温柔地递上筷子,端上饭碗,又是夹菜又是盛饭,生怕怠慢了丈夫。结果,丈夫一肚子的气没地方撒,对妻子说:“我自己没长手啊?我工作做不好,是不是连饭也不会盛了?不是我说你,你做的这也叫菜?”

妻子莫名其妙地被丈夫骂了一顿,心里也不舒服,于是转头对拉着自己衣服,让自己给他夹菜的孩子吼道:“长这么大了,连夹菜都不会!你自己没长手啊?”

孩子一听自己被骂,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对着趴在地上的小猫就是一脚,小猫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开了。据说那只猫冲到街上,正遇上迎面开来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轧死了路边的一个小孩。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丈夫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妻子身上,妻子又把情绪宣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最终只能拿小猫撒气……丈夫一个人的情绪问题,最终导致了整个家庭的不和谐,还引发蝴蝶效应,害了其他人。

当然,负面情绪的转移不仅出现在家庭里,还出现在我们的工作中。领导将情绪发泄给部门经理,部门经理又拿手底下的小职员出气;学校里,年级主任找班主任的茬,班主任就拿学生撒气,这些学生就拿更弱小的学生出气,这也是常有的事情。

情绪转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指人的坏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宣泄,就会转移到其他的人和事上。这是一种情绪的蔓延现象,它通常源自对某一对象的愤怒或喜爱,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直接向该对象表达,于是将这种情绪转移到比自己弱小的对象身上,从而化解心理焦虑,缓解心理压力。

所以,我们的坏情绪就像流感一样,如果不加以控制,便会不断蔓延。

2.情绪获益——我最可怜最无助,你要关心我!

网上有这样一个“梗”:一到晚上12点,有些年轻人就喜欢躺在床上,打开手机,看着“鸡汤”,默默流泪,嘴里骂着渣男,顾影自怜,然后发一条朋友圈:“我和这世界格格不入!这世界,爱过,厌了!”

处于这种自悲自怜的状态时,有些人会陷于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中。一旦遭遇挫折和困难,他们会把问题看作无法掌控和改变的偶然因素,把一切归咎于外部,催生自怜心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受害者心态”。 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一样,她们觉得自己弱小可怜又无助,希望得到别人的安慰与照顾,希望别人给自己加油打气。

这种状态,在我们的情绪问题里也十分常见。很多人会一直停留在这种状态里,希望获得源源不断的关注和关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获益”。

当然,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每个人也都需要别人的安慰与照顾,这再正常不过。然而,当我们长期沉浸在这种消极状态时,我们的情绪就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把自己认定为一个弱者,需要获得别人的同情才能凸显自己的重要性。

长此以往,你的价值就会依附在别人的认同之上,你的情绪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左右。 如果长期被人忽视,你的内心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希望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获得别人的重视。为了得到这种重视,你就更加不愿意跳出负面情绪。

这就像一个缺乏关爱的孩子,总想在家里搞出一连串动静,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也总是想在学校里搞出一些“大动作”,希望引起同学和老师的重视。当他用离经叛道的方式获得关爱后,这种行为就会变本加厉。

长期沉浸在这种状态里,还会形成错误的自我认知,觉得别人为自己做事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是有一天别人不再关爱自己了,那他就是自私自利、罪大恶极。一切都不是我的错,而是别人的错,是世界的错。这样的状况在亲子关系和两性关系里最为常见,有些人把自己的情绪依附在父母或爱人身上,如果父母不帮我,那就是他们不好;如果爱人不帮我,那就是他不爱我了。

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受害者心态”里走出来,让自己在正面、积极的状态中成长,敢于为自己负责。

3.情绪归因——我情绪这么糟,都是你造成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找来一群被试,给他们描述这样一个画面:

现在你是一只骆驼,行走在非洲的荒漠上。突然,你的脚掌被地上的玻璃碎片划破了。你认为这点伤没有大碍,于是又继续往前走。但是没过多久,血迹引来了凶恶的秃鹫、饥饿的狼群和黑压压的食人蚁。它们把你团团围住,对你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狼群不断地扑咬和袭击;秃鹫在你头顶盘旋,伺机偷袭你的眼睛;食人蚁爬到你的脚下,不停地撕咬你的脚掌。你浑身是伤,眼睛被秃鹫啄瞎,身体被狼群咬烂,脚也被食人蚁啃食,最终你无法抵挡,无奈地倒下,绝望地惨叫……

当实验者声情并茂地描述完这个画面时,所有被试都为骆驼的遭遇感到悲伤和愤慨。但是,当实验者询问他们原因时,很少有人认为是骆驼自己的问题,也很少有人把愤怒归咎于秃鹫、狼群和食人蚁。大多数被试认为,这都是那块玻璃的错,如果没有那块玻璃,骆驼的脚掌不会划破,也就不会招来那些“施暴者”。还有一部分被试认为,这一切都是人类的错,是人类把玻璃带到了沙漠,才酿成了这一切。然而故事里根本就没有人类,这只是被试的想象罢了。

这就是典型的“情绪归因”,每个人的情绪都源于自己的看法。让你情绪变得暴躁的,并不是某件事情本身,而是你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情绪归因”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妈妈喜欢对孩子说:“你别再惹我生气了!”这是把自己的情绪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女生总是对男朋友说:“要不是你惹我,我能这么愤怒吗?”这是把自己的情绪问题归咎在爱人身上。天空突然下起暴雨,你说:“这该死的天气,真叫人心烦!”这是把自己的情绪问题归咎于天气。

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 人们在“情绪归因”时,往往会犯一个严重的错误:把问题归咎在别人身上,认为自己没有错。 这源于人类共有的一种奇怪心态:看别人,总是从实际行动出发;看自己,却总是从动机出发。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我们举个例子。漫威漫画里有一个大反派叫灭霸。从行为来看,这家伙一个响指,就能让一半的人消失,让无数家庭毁灭,可以说是个“种族灭绝分子”、十恶不赦的大坏蛋。可是当我们从动机来看时,他希望维护宇宙的秩序,维持生物发展的平衡,为了整个宇宙他独自一人承担了所有的罪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孤胆英雄、一个宇宙秩序维护者。

这就是行为和动机的区别。 当我们采取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时,我们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从动机视角看自己的情绪,从行为视角看别人的问题,导致我们很容易出现“甩锅心态”: 总把一些负面的情绪“甩”给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甚至“甩”给天气、花草和树木。我们认为整个世界都有错,就是自己没有问题。

现在,不妨转换一个视角,把自己当作一个朋友,在心中问问自己:有这么一个朋友,自己会喜欢吗?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来到天堂,发现天堂里所有人都很好,只有一个人特立独行,故意显露出独特的样子,很惹人烦。于是,这个人很生气地问其他人:“那家伙是谁,为什么那么惹人烦?”

旁边的人推来镜子,让他照一照,然后告诉他:“喏,那家伙就是你自己!”

“情绪归因”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身处自己的情绪之中不自知,会把情绪问题归咎于外界的人、事、物,却忽略了自己的问题。其实,情绪产生的根源,并非外界的事物,而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看法,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4.情绪失控——要么忍受和逃避,要么爆发?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那些不发脾气的人,发起脾气来更可怕。一位温柔的妻子,生活中很少发脾气。可是有一天,孩子打翻了一个碗,她却勃然大怒,不仅狠狠骂了孩子一顿,还大打出手。这可把丈夫吓蒙了,急忙走过来劝道:“不就是摔了一个碗吗,用得着发这么大脾气?”

或许,妻子发脾气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孩子摔坏了碗,而是她长期积压的情绪在这一刻突然爆发了。

其实,大多数人在生活中并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一遇到情绪问题,往往会选择逃避,用其他的事情来掩盖自己的情绪问题。逃无可逃,他们就会选择忍受,把情绪问题积压在心里。

这种现象,在我们儒家文化里尤为常见。 由于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隐忍成为刻在我们民族骨子里的品质。在情绪问题上,我们也长期适应了这种隐忍文化,觉得能忍的就忍,不能忍的也继续强忍。

但是,忍耐意味着被迫地接受。长期的忍耐,往往会挑战一个人心理承受的底线,形成极度压抑的情绪。压抑的情绪多了,慢慢地就会超过我们心理的“阈值”,变得难以承受,最终会像溃堤的洪水,奔涌而出,导致情绪失控。

情绪失控的原因有很多,自身的性格、过往的经历、现实的情境,以及情绪的成熟度,都是造成我们情绪失控的原因。不过,情绪失控最重要的原因,与我们长期的情绪压抑有关。

感情障碍,会让我们莫名其妙地生气,老是发无名火;疲倦和厌烦,会让我们长期处于低落状态,失去活力;身体的不适和行为的异常,会在潜意识里形成痛苦、锚点,一旦触及,就像点了火药桶,让我们压抑的情绪瞬间爆炸!

解决情绪压抑,最好的方法不是逃避和忍受,更不是像火药桶一样爆发出来,而是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引导情绪的流动,将情绪问题释放出来,从而调节自身的状态。 关于自身情绪的疏导,我会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做详细的讲解。

二、情绪产生的三大源头

1.情绪问题,也是思维问题

我们常说:“宁可做一只快乐的小猪,也不做一个烦恼多多的哲学家。”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小猪头脑简单,不会想太多,所以它往往也是快乐的、无忧无虑的;而哲学家的思维是复杂的,总会思考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他们经常陷入烦恼中,是苦闷、焦虑的。

这句话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 情绪产生的源头往往和我们的思维有关。 简单如小猪的思维,总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体验,而复杂如哲学家的思维,却总是让我们陷入烦恼。

思维影响情绪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 有的人拥有“担忧式”的思维模式, 他们最喜欢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万一怎么样,我该怎么办?”比如:“万一这件事情搞砸了,我该怎么办?”“万一面试失败,我该怎么办?”“万一这次没考好,我该怎么办?”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心中总是充满焦虑、恐慌和不安,时刻担惊受怕,面临精神崩溃的风险。

有一些“完美主义者”,在他们的思维模式里,凡事都要做到最好, 挂在他们嘴边的口头禅是:“我必须……”“我一定……”“我只能……”“我非……不可!”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经常会因为事情不够完美而陷入悲伤、低落、内疚和失望的情绪中。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细微疏忽而对自己大发雷霆,把自己气个半死!

还有一些人的思维很消极,总是认为自己不可能成功, 挂在他们嘴边的口头禅是:“这事儿我肯定办不到!”“没有你帮忙,我肯定成功不了!”“要是没有他,我就做不到!”拥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中,内心会充满挫败、沮丧和愧疚。这种人很难坚持完成一件事情,时常找出一些消极的理由为自己辩护,把周围的人气得半死!

思维方式不同导致情绪上的差别的例子,其实还有很多。 不同的思维方式,往往导向不同的情绪方向。正向思维导向正面情绪,负向思维导向负面情绪。

从前,有两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在路上,他们遇到一辆拉着棺材的马车。马车走到他们身边时,上面的棺材突然滑落,“噔”的一声掉在地上。一个秀才看见棺材落地,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是不好的兆头,预示着自己的考试也像这棺材一样要落榜。于是,他心里老是想着这件事情,始终放不下,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发挥失常,最终果然落了榜。另一个秀才看见棺材落地,心想:棺材棺材,升官发财。棺材落到自己脚下,那预示着自己将金榜题名,升官发财。于是,他更加有信心,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考好,结果考试的时候发挥得很好,一举高中,金榜题名。

通过上面的例子,也许你已经明白了,一个人的情绪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往往可以通过我们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当我们朝着好的方向去想,我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好转;当我们朝着坏的方面去想,我们的情绪也会越来越糟。

2.情绪问题,也是信念问题

平时,如果一个人对你微笑,你会觉得他是善良的、友好的。

但是,当你刚看完宫斗剧,里面的一个个笑容会让你不寒而栗。这时候,看到一个人对你微笑,你会想:这个人为什么对我笑,他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当你看完恐怖片,再看到同样的笑容,也许你会被吓一跳,觉得这笑容怎么看都有点阴森恐怖。当你看完喜剧片,你就会觉得,这笑容挺灿烂,没什么好防范和担心的。

这就叫“情绪投射”。

1974年,一位名叫希芬鲍尔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邀请了一批大学生作为被试,将他们分为两组。给其中一组被试放映喜剧片,让他们心情愉悦;给另一组放映恐怖片,让他们恐惧害怕。当两组被试看完电影走出来时,希芬鲍尔给他们看了一组相同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

结果,同样的照片,在看过喜剧片的人眼中,照片上人物的面部表情是开心和愉快的;而在看过恐怖片的人眼中,却是紧张和害怕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情绪并不是直接由外部事物决定的,恰恰相反,是由我们内在的信念系统决定的。反之,当我们内心有一种主导情绪时,也很容易把这种情绪投射到外部世界,从而改变对外部世界的看法。

信念系统决定着我们的情绪。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这并非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每个人不同的信念系统决定的。 人的信念系统分为信念、价值和规条三个部分。 根据信念系统对情绪的影响,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比如,有两个人一起去餐厅吃饭,迎面走来他们的领导,领导没有跟他们打招呼,径直走过去了。其中一个人的想法是:“领导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没有注意到我们。即使看到我们而没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这个人的信念“B”,带来的是平和的情绪“C”。

而另一个人想的却是:“是不是领导对我有什么意见,他故意不理我,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茬了。”这个人的信念“B”,带来的是焦虑的情绪“C”。

“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只是激发了我们的信念,让它发挥作用。由于人对不同事件的看法和评价不同,也就是信念的差别,最终导致各种情绪和行为的差异。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信念系统完全相同的人。正因如此,对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的情绪反应往往会有所不同。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林黛玉”正是这个道理。

由于信念系统对情绪起决定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一个人的信念来改变他的情绪。信念是可以通过自身来建立、修正和提升的,所以我们的情绪也是可以管理和调整的。 日常生活中,哪些情绪是需要我们通过信念来管理和调整的呢?

3.理性脑跑不赢情感脑

情绪的产生,有一个最直接的生理性源头,那就是我们的理性脑跑不赢情感脑。

从生理层面来讲,我们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理性脑、情感脑和本能脑。如下图所示。

最外面的那一层是大脑皮层,被称为“理性脑”或者“逻辑脑”。它是掌管智力、逻辑、语言等理性思维的区域。 这一层,是大脑进化到最高等级的产物,也就是我们是高等动物的原因。它的诞生让人类理解了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事物是怎么构成的,万事万物是怎么运行的。可以说,理性脑决定了我们现代文明的发达程度,是大脑中十分厉害的部分!

这么厉害的大脑,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能够运算大量复杂的东西,但是耗电量也大,十分消耗我们的体能。它的重量不足我们身体的2%,但消耗的能量却超过我们身体总耗能的20%,是我们身体的“奢侈品”。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是不会随意启用这个部分的。这也就造成了一旦我们想要启动理性脑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应慢的情况。在一些紧急情况下,我们就显得有点反应迟钝、笨手笨脚了。

大脑的中间层是哺乳动物脑,也叫“情感脑”。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在这里进行加工和处理,这里也是我们大脑的情感和情绪调控中心。 人类这一层大脑,主要负责感知情感、意义和信念。

有趣的是,其他哺乳动物的大脑有90%与人类相似。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养育下一代的习惯,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些动物也有情感情绪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有“情感脑”,所以人类在看见猫猫狗狗的时候才会有一种亲切感。相处久了,人类甚至还会对猫猫狗狗产生特殊的感情。

最里面的那层是爬行动物脑,也叫“本能脑”, 这一层大脑的进化已经超过几百万年了,实现了完全自动化。 它掌管着我们的原始冲动,负责逃跑、战斗,以及本能生存动作,比如呼吸、心跳、性爱等。

情感脑和本能脑的功能,和我们通常说的潜意识的功能大致是一样的。它们的存在是人类能生存并繁衍至今的重要基础。

和理性脑比起来,情感脑和本能脑最大的特点就是“跑得快”。 它们就像两名短跑运动员,哨声一响,“噌”的一下就飞了出去,等理性脑反应过来的时候,情感脑和本能脑已经到终点了。

100多年前,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己的著作《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中记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动物园南非大毒蛇馆,他把头紧紧贴在厚玻璃墙外,并在心中不断提醒自己:“有玻璃墙的保护,毒蛇不可能伤到自己,等毒蛇扑过来的时候,我绝不能退缩半步。”

虽然已经在心里打了“预防针”,但是当毒蛇扑咬过来的瞬间,达尔文的理性失去了作用,事前的自我提醒变成了一纸空话,恐惧的情绪和逃跑的本能迅速被激活,他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急忙往后退开两米,躲避了毒蛇的扑咬。

达尔文的这段经历告诉我们,即便再理性的头脑,都抵不过我们与生俱来的情绪和本能反应。

同时,情感脑和本能脑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流通速率高。三者在流通速率上的差距到底有多明显呢?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说理性脑的流通速率是拿着一根吸管喝可乐的话,那么情感脑和本能脑的流通速率差不多就相当于一条奔涌的黄河。

这种悬殊的差距,就如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的那句名言所描述的: 理性永远是感性的奴仆。感性负责决策,理性负责找理由。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事实。

我们的理性脑聪明且强大,但反应速度和力量却有限。在这一方面,情感脑和本能脑占据主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在第一时间生气,而在第二时间后悔。情感脑跑到了终点,理性脑才慢腾腾地启动。情感脑已经让我们生完了气,理性脑才告诉我们不要为这事儿生气。

既然情绪的力量天然大于理性的力量,那我们是不是就心甘情愿地做情绪的奴仆呢?

当然不是。

情绪和本能是较为原始的,它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往往也是简单的、粗暴的,有时甚至是无效的、负面的。在现代社会中,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麻烦。所以, 我们不能任由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摆布,而是要努力去了解情绪、研究情绪,学会与情绪共存,正确地接纳情绪和善待情绪,运用情绪的积极能量,过好我们这一生。 5tL78GHPogSCGDYdTSYgcn99FhFUFTJX0xHpO/qyxrMbYcq/uEXMANGfif3TEjm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