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驱动人生的方向盘:信念

很久以前,人类就已经证明地球是圆的。

现如今,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哪怕是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会自信满满地告诉你,地球是圆的。

如果你对他说:“怎么可能?地球不是圆的,地球是平的,就像你家的餐桌一样。”听到这个答案,只怕小朋友的牙都会笑掉。

地球是圆的,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这几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普遍认知和一般性真理。但是,在美国却有一大批怀疑者,他们坚信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

为了证明和传播自己的观点,他们不仅成立了组织,创建了网站,而且还会定期组织人员交流学习,甚至进行大量的实验,试图发射自制火箭,想要证明“地平说”的真实性。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信徒中不仅有普通人,还有成功的商人、明星和高学历的知识精英。

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无法理解,这些人为什么对“地平说”如此痴迷。不过渐渐地,人们意识到这些“地平说主义者”对一切和“地圆说”有关的理论与证据都置若罔闻。他们长期待在自己人的圈子里,不停地给自己灌输“地平说”理论。久而久之,他们就不再相信“地圆说”是真实的了。

如果有人胆敢在他们面前举出种种证据,证明地球是圆的,他们便会愤怒,然后说这些只不过是科学家们编造出来的惊天谎言,而你只是被科学家们蒙骗的“大蠢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些人完全处在自己的“信念系统”里而不自知,他们坚信地球是平的,真理就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坚信自己没有错,错的是其他人!

“信念系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

信念系统,是我们人生观、意念及行为的思想基础,是我们面对万事万物的处理态度,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活下去的内在法则。它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在运行模式,几乎操纵着我们人生99%的事情,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痛苦。一般来说,信念系统可以分为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开车,其中信念决定一个人做事的方向,相当于车子的方向盘;价值观是一个人做事的动力,相当于车子的发动机;规条是一个人做事的套路和方法,相当于车况和路况。

如果想要改变一个人,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信念系统”入手,去改变这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一、信念的真相:人成长及其改变的内核

“信念系统”三大构成部分的首要要素就是人的信念。一个人成长及其改变的内核就是“信念”,信念对人的行为和生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先来看一个关于信念的案例。

二战时期,德国军队做了一个不人道的实验。他们把抓来的盟军飞行员绑在椅子上,用布蒙上他的双眼,然后对他说:“经过审判,我们决定把你处死,方式是割开手腕,慢慢放血!”

说完,德军人员用冰块在盟军飞行员的手腕上轻轻一划,然后用预先安排好的东西发出滴血的声音。随后,德军人员全部离开房间。等到数小时之后,德军人员再回到房间时,这名盟军飞行员已经死掉了。

他没有被割破手腕,甚至连一点伤也没受,只是听见滴血的声音,他就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他完全相信了德军人员的话,认为自己正在不断流血,很快就会死亡。死亡的信念笼罩着他,让他坚信自己正在死亡。随着求生的信念灰飞烟灭,他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哀莫大于心死”,生的信念一旦毁灭,死亡也就找上门了。

这就是信念的真相,它是你认为“事情应该怎么样”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主观判断,是支持和解释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的法则,是对世界上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判断。 比如:妈妈就该照顾孩子,男人就该保护女人,生活就得多姿多彩,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这件事情不可能发生,这个人不会来了,是你导致我们的工作出了问题……诸如此类的主观判断,都是我们的信念。

有时候,我们的主观判断太过强大,变得绝对不容改变。那么,在我们心里,信念往往就成为真理一般的存在——我们会错误地把信念当作真理,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当作事实。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个信念,在欧洲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心中就是绝对的真理,是不容置喙的。一旦有人敢提出异议,就会被他们绑上火刑架,活活烧死。

如果有一天你去听一位著名的导师讲课,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然后是10分钟的休息时间。休息过后,你刚坐下,导师就因为一些很小的、没什么意义的事情指责你,接着对你大发脾气,越骂越凶,而且当众对你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这个时候,你心里冒出一股怒火是很自然的事。你认为是导师的行为引起了你的愤怒情绪。

可是,假如你在刚才的休息期间接到朋友打给你的一个电话,告诉你刚收到消息,原来这个导师昨天刚从精神病院出来。你因为已经坐下,并看见导师已在前面,所以你马上结束与朋友的谈话,把手机收了起来。就是在这个时候,导师做出与前面完全相同的行为: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对你大发脾气,越骂越凶,而且当众对你说出一些很难听的话。现在,你心里的情绪只怕会是恐惧和担心吧?

有没有发现,完全一样的行为却引起了完全不同的情绪反应,这证明了事情本身并不决定情绪。两次反应中,你的信念有以下的不同:第一次的信念是——导师不应该这样,要有师德。第二次的信念是——从精神病院出来的人不可理喻,应该与这个人保持距离。

可见,一个人的信念决定着这个人情绪、言语与行为的发生。

信念不是真理,而是我们大脑里的一张滤网,可以过滤真相,过滤事实,过滤我们所看到的、想到的世界。“你看到的,都是你想看到的。”当一个人坚信某种信念时,对那些不符合这种信念的东西,他们是看不到、听不见,也不会相信的。即便事实就摆在眼前,他也会想出一大堆理由来解释和搪塞。

有一位朋友,很喜欢喝酒。几年前的一天,他突然兴高采烈地给我看一篇报道。报道上说,国外一个研究团队在对大量实验者进行长期研究之后发现,适量饮酒对身体健康是有一定帮助的。当我对他说这样的研究是否科学还有待证实时,他却一脸不屑,随后又找了很多“证据”来证明喝酒有益身体健康。

几个月之后,这家网站又发布了更多的报道,声称其他团队研究发现,喝酒对人体存在危害,无论喝多喝少,这种危害都始终存在。我的朋友看到这条报道时,却当作没看见,快速划开了。

显然,在我这位朋友的信念里,早已把“适量喝酒有益健康”当作了真理。所以,他的眼睛会一下子找到和这条信念相同的观点,却对相悖的观点视而不见。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拥有数以百万计的信念。绝大部分信念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不会轻易显露出来。正因如此,我们很容易把它们当作客观事实,将它们同真理混为一谈。

能够清楚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是两回事,并明确地将二者区分开来,往往被看作一个人达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证明。

二、信念是如何进入大脑的?

1.信念形成的4种途径

各种各样的信念,究竟如何进入我们的大脑,并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思考,决定我们的行为呢?

小时候,你可能不知道火是危险的。直到有一次,你的手不小心触碰到了火焰,一种灼烧感袭来,你疼得跳起来,开始哭爹喊娘,没过多久,手上就起了一个大水泡。妈妈急忙给你涂了红花油,安慰了你半天。疼痛的感觉持续了很久才渐渐消失。这段痛苦的亲身经历,让你明白了火是危险的。这就是信念产生的 第1种途径:本人的亲身经历 。在我们的一生中,大量信念都来自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产生的信念往往也是最值得我们珍视的。

妹妹看到你被火烧伤时的痛苦模样,心里也产生一种朦胧的信念:火会让人痛苦,是危险的。这是信念产生的 第2种途径:观察他人的经验

长大以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看到他在厨房里玩火,你急忙跑过去,把他拉开,生气地说:“火很危险,小孩子不许玩火!”孩子这才知道火是危险的。这就是信念产生的 第3种途径:来自信赖之人的灌输

在你的言传身教下,孩子虽然意识到火的危险性,但并不清楚火为什么危险。后来,他上了学,通过学习和思考,明白了火在燃烧时会释放热量,产生高温,灼烧人的肌肤。这就是信念产生的 第4种途径: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

这4种途径之中,第3种和第4种途径需要我们格外注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接受大量来自父母、老师、长辈的信念灌输,一部分来自语言的灌输,另一部分来自行为的灌输。这些灌输中,绝大部分都是有益的,是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意外。

一位母亲从小就对女儿说:“男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上进心,瞧瞧你爹,一点上进心都没有,现在像什么样子?”

女儿从小就接受这种思想灌输,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形成自己的信念:男人必须要有上进心。

长大以后,女儿按照自己的信念,挑了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人结婚。可是没过几年,他们就离婚了。原因是男子太有上进心,整天忙于工作,对家庭毫不关心,最终导致家庭矛盾激化。这时候,这个女人才明白:对于一个幸福的家庭来说,男人的上进心并不是最重要的。

通常来说,我们的信念产生于一个念头,只有经过我们的经验确认才能在思想中稳固下来。所以,经验是信念产生的重要条件。但是,没有人能够经历所有事情。于是,我们的大脑学会了“举一反三”,把一种经验形成的信念用到其他情境中去。这就像我们把一辆车的零件安装到另一辆车上。有时候,它们可以完美适配,有时候又会出现不良反应。

上面的故事里,母亲把自己的经验形成的信念灌输给女儿,结果却不适合女儿的生活,最终导致女儿的婚姻失败。

同样,老一辈人从艰苦的环境中走过来,他们坚信勤劳就能致富,努力才能成功。可是新生代却生活在多元丰富的环境中,他们认为:好的选择和人生规划,比一味地埋头苦干更重要。

所以,在接受信念灌输时,无论是灌输者,还是被灌输者,都必须思考灌输的信念是不是有局限性,是不是存在缺陷和不足,是不是适合不同的人。

而第4种途径,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形成的信念,则很容易导致不恰当的信念。

你来到一家新公司,工作很努力,很快就取得了成绩,老板很看好你。可是,公司里有个同事总是对你爱答不理,工作时也不怎么配合。于是,你在心里苦思冥想,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他是嫉妒我的能力,嫉妒我这么快就取得成绩。这个信念的形成,让你彻底改变了对同事的态度,你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差,最终老死不相往来。但其实,你的同事或许只是不善交际,不知道如何跟新同事相处罢了。

有时候,自我思考和总结形成的信念往往是片面和偏激的。谎言重复一千遍都有可能变成真相,何况是我们的想法。一旦我们总结的信念和事实有偏差,带着这种信念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就很容易让我们陷于“错误信念”或“偏见信念”的困境中!

事实上,没有什么信念是绝对有效的。虽然大部分信念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帮助我们成长,但也有少部分信念未能被我们充分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会产生强烈的冲突。我们称这些信念为“有毒性信念”或者“限制性信念”。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对孩子说:“读完书,做完作业才能玩耍。”这句话的背后传递出父母一个明显的信念:读书与玩耍是对立的。

这句话表面上没有什么问题:玩耍是轻松愉悦的,让孩子感到开心;而读书、做作业需要高度专注,耗费精力,往往让孩子坐立不安。将它们对立起来似乎没有问题。

不过,当我们继续深入思考,你会发现,开心、快乐是我们生活的重要追求,而认真则是我们成功道路上的必备品质。于是,你发现这句话的深层逻辑其实是把“对快乐的追求”和“将来取得成功”对立了起来。孩子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会逐渐形成“开心与认真、快乐与成功是对立的”这样的信念。长此以往,孩子要么为了追求快乐而放弃认真的品质,要么为了认真而变得严肃紧张,无法放松。无论选择哪一种,对于大脑来说,都无法达到最佳状态,想出来的办法、取得的效果往往也不是最好的,而且容易引发健康、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在不良经验之后反省,明白问题所在,进而改变自己的信念,就能拥有更好的人生。如果坚持没有效果的信念,只是不断地埋怨别人、抱怨环境,就会让自己陷入困扰之中。

对于普通人来说, 信念应该是我们的人生工具,其作用与其他人生工具一样:帮助你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比自己的人生更高的位置,不惜牺牲自己人生的成功和快乐也要去坚持某个信念,便本末倒置了。

2.信念的3种类型

虽然绝大多数信念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不容易被察觉,但是,仍然有一些信念在我们的大脑中是可以被察觉的。它们往往存在一些共性,很容易被我们发现和判断,比如“沉默是金”“团结就是力量”。像这种确定某物的意义,把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等同起来,就是 信念中较为典型的一类,叫作“相等式信念”或者“定义式信念”

相等式信念常见的用词包括:X是Y、即是、等于、就是、便是,等等。换言之,当我们的话语中出现“什么是什么”“什么等于什么”时,往往就需要我们思考这句话所传递的是不是我们的某种信念。

第2种比较容易分辨的信念是因果式。它常用来表达某种因果关系,比如:“因为你没帮我,所以我失败了。”

因果式信念最常出现的用词是:引起、使得、迫使、造成、以致、导致、如果、因此、因为,所以、终会、终于、结果、将会、只会,等等。例如:“只有自由才能造就巨人和英雄。”“如果你不开口,便不会这样了。”

因果式信念分为两类。一类是带有上面提到的词,因果关系显而易见,一眼就能察觉。比如:“如果你不开口说话,我们这单生意就做成了。”还有一类隐藏得比较深,没有用到上面的词,不容易被察觉。比如:“我很累,我不能帮你。”这句话传递的信息其实是,在说话者的信念里,因为自己很累,所以无法帮助你。

第3种信念是判断式。 准确地讲,所有信念都是判断式的。因为信念本身就是我们的主观判断。这里所说的判断式信念,其实是最简单、最容易被我们的大脑察觉的类型。在这种判断式信念中,我们经常把某种主观猜测当作必然,比如:“这一切都是命,就算做100次我也办不到!”

判断式信念,常见的判断用词包括:能/不能、可以/不可以、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不得/不得不、认为……必要/认为……不必要,等等。例如:“他需要培训才能胜任。”“他不可以这样就离开。”

判断式信念又分为3种类型。

一是对某件事发生概率的判断,常见的用词包括:会/不会、也许会/也许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以及一定、绝不会,等等。比如:“这件事情不会发生,你就放心吧!”“不用想就知道,他那样做一定会失败。”

二是表达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常见的用词包括:会/不会、要/不要。比如:“他不会成功!”“儿子这次会考好的!”

三是没有特定的用词,但是可以从强烈的肯定语气中察觉的判断。比如:“他成不了事儿!”“这牌太烂,我输定了!”“这道题,我一次就能做对。”

三、别让“限制性信念”扼杀你的潜能

有一位母亲,刚生下女儿后不久便患上了癌症,医生告诉她最多还能活两个月。可是看着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母亲不想死。她在心里告诉自己:我绝不能死,我还没有看见女儿长大,没有看见她走路的样子,没有看见她穿上裙子的样子,没有看见她背着书包上学的样子,没有看见她谈恋爱的样子,没有看见她穿上婚纱的样子。

不久后,她出院了,拖着患病的身体,决定和命运放手一搏。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家小杂货店,挣钱养育女儿,希望女儿健康成长,读完大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她。虽然每次去医院检查,医生总是告诉她,癌症在加剧,她活不了几个月。但是,她一次次接受手术和化疗,从未放弃。每次感觉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时,她便告诉自己:“你还没有等到女儿大学毕业,还没有看见她嫁给心爱的人!”

最终,虽然她的癌症没有治愈,但是凭借坚强的信念,她和死神抗争了足足20多年。直到女儿嫁人的那一天,她才终于知足地倒下,两周之后幸福地离开了人世。

在她的葬礼上,曾经为他治疗的医生和护士都来了,向这位了不起的母亲表达最后的哀思。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相信信念的力量,唤醒你体内酣睡的巨人。它比任何神仙都更强大。”

信念,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挥程度。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做到某件事的时候,他的潜能开关就会打开,就更有可能做到这件事。 因为信念可以激发潜能,潜能的大小决定着行动的力量,而行动的力量决定着最终的成效。

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信念就会鼓舞他向着成功进发;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会失败,信念就会拖累他,妨碍他的行动,导致最终失败。

积极的信念,衍生出强大的信心,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各种事情,包括那些被别人看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利用这种信念,它就能激发出极大的力量,引领我们开创美好的未来;相反,如果我们总是抱着消极的信念,它就会阻碍我们前进,甚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有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对人生抱有不同的信念。第一位老人认为,自己活到这个年纪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因此他整天想着死亡的降临,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只关心自己的后事是不是料理好了。结果没过两年,他就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另一位老人认为,即便已经70岁,但人生还没有结束,自己仍然应该有所追求,不能放弃。于是,她开始研究登山,购买登山装备,学习登山技巧。随后几年,她一直在冒险攀登世界各地的名山。95岁那年,她登上了日本富士山,成为最年迈的富士山攀登者,打破了纪录。这位老太太就是大名鼎鼎的胡达·克鲁斯。

显然,第一位老人对人生的信念是消极的,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显得局促而紧张。而胡达·克鲁斯老太太对人生总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信念帮助她一次次成长和进步,即便到了古稀之年,她依然追求着更美好的生活,这成就了她灿烂的一生。

如何察觉自己的信念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

其实非常容易,只需要观察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心头涌出的第一反应是积极面对,还是消极逃避。

此刻,如果我让你放下手里的书,要求你走出家门,到外面随便找一个人聊聊天,说说你此刻内心的想法。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觉得我在说胡话,你完全不可能这样做;还是已经在思考“我要怎么和陌生人打招呼,怎么和他聊天呢”?

第一种反应,表明你的核心信念是消极退缩型的;第二种反应,表明你的核心信念是积极主动型的。

也许,平时你并未发现自己的信念属于何种类型,也不清楚信念对你的影响。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相当“懒惰”,它总是遵循一个原则:能省则省,不能省再说!

在我们的大脑中, 有6类较为消极的信念。这6种信念,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扼杀我们的潜能。

第1种:让自己失去学习机会,得不到更大提升的否定性信念。

例如:“他哪里会有什么好主意!”“你没有资格教我!”“你是什么身份,竟敢对我提出意见!”“这样做不会有用。”

第2种:让自己安于现状、裹足不前的懈怠性信念。

例如:“现在已经够好了,不敢妄想得到更多。”“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应该知足。”“今天已经这么辛苦了,哪有时间去想明天的事。”“保持这个状态已经够好了。”

第3种:减少选择的可能性,限制能力发挥的自我性信念。

例如:“我不应该那样冒险。”“我不应该这样贪心。”“这样太过分了,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以我的身份,怎么能随便上前跟他说话?”“我不敢去尝试,我怕失败。”“做人应该满足,不要妄想。”

第4种:把责任推给其他人、事、物,认为自己无能为力的逃避性信念。

例如:“是他们不对嘛,为什么要我改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环境,我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发展,我只能叹息!”“他们不做,我也没有办法!”

第5种:归因于无法控制的因素,不愿挑战或改变的固成性信念。

例如:“这是天意,没有办法!”“我天生就是这样,怎么办?”“这就是世界的法则,你改变不了!”“那是超自然现象,科学没法解释。”“你不能解释的就不应该做!”

我们不需要把焦点放在因果上,而应注意我们能够控制的无数选择。

第6种:维持自己“不配得”的身份,阻碍自我发展的限制性信念。

例如:“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能安稳,从没想过会有大富大贵的日子。”“我哪会有那么幸运?”“做到像他那样成功?你开什么玩笑?”“有做老板的一天?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改变不了。”“活得像李子柒一样?做白日梦吧!”

维持“不配得”身份的人,往往还会寻找各种借口,拒绝接受与信念相左的方法。比如,“他的方法是不错,但是他说话的态度不好,我接受不了!”“他想出来的能有什么好主意?”“用他的办法,那我的尊严怎么办?”这种人往往固执于自己的观念,而忽视了观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达到好的效果,追求人生的快乐和成功。

抱着“局限性信念”不放的人,常用冠冕堂皇、不易辩驳的虚泛语言做挡箭牌,比如:“要学会知足!”“做人不能这样子!”“要安分守己!”“这都是各自的命!”这一类语言,只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能为力、没有效果的地方。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是: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自己的一生增加更多成功和快乐的可能性,并让我们的一切维持在一个更好的状态。

每一个成就大业的伟人,无不是从允许自己坚定信念、拥有梦想,并从思想上取得突破开始的。

只要还拥有生命,我们就有能力、权利和资格,在众多选择中决定自己可以有多少成功和快乐。这个权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夺去。

所以,你无法推诿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有绝对的权利和能力,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好一点! X/+pWBWCpvEILP1lz3AeGRVf5vlkhEZyugbY/VNBf5jFW2qd0E3CMesaE+pkKBZ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