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

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因为世上所谓的道理,绝大多数只能算常识,有一些甚至是毒鸡汤。它们都不足以使人醍醐灌顶,改变一生。所以,如果年轻时能遇到一个高人,获得他的一句真正有价值的点拨,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那真是非常幸运的事。

我就是这个幸运儿,而那位高人,就是天冬老师。

我刚在《博物》杂志工作时,和天冬老师在一个办公室。他当时已经是网上著名的植物学达人,还去我的高中给我们讲过生物多样性的素质课。所以对我这个编辑部的新人来说,天冬老师是唯一的熟人。我就在办公室问他:您觉得我这个工作以后应该怎么搞?按理说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甚至相当欠揍。但我记得很清楚,天冬老师在他的工位朝我转过身来,胳膊肘撑在膝盖上,探过头来和我郑重地说:你应该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领域,持续不断地记录,尽可能多地搜集素材。几年之后,这个领域你就是专家。这样的话,不管你是出专栏也好,是写书也好,是做研究也好,都会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出真正的好东西。

这句话对我来说价值千金。我后来不论是管理微博,还是出专栏、写书,用的都是这个思路。只要认定它是我想做的事,就长期坚持去做,把它做出花儿来,做出绝对优势。

天冬老师也亲身实践着这一点。他在高山植物、湿地植物、北京乡土植物、植物文化学上,都有长期的兴趣,每天都在一点一滴地积累。当年经常能看到他中午风风火火地冲进办公室,满头是汗,背着相机。不用问,那一定是他长期关注的某种植物开花了,而这朵花儿在上午刚刚被他收入相机的存储卡。

现在搞科普的都爱称自己是科普作家,即便一本书都没有,也愣这么介绍自己。在我看来,“科普作家”一词的重点是作家。如果你只会写科普文章,甚至出了科普书,但是文笔不行,你也只能算是个科普作者。天冬老师是真正称得上作家的。他的第一身份,其实都不能算是科普人或者植物学人,而是一名浪漫的文艺青年。以前我经常去他的博客,看他写的那些非常文艺的文章。还记得博客的名字叫“边三角四”。他的文章似乎总有点儿村上春树的风格,这个风格一直保留到现在。博客式微后,天冬老师就在微博隔三差五地发布一些跟博物学相关的小散文。你阅读时,会感到文中的事情非常奇幻有趣,甚至怀疑其真实性。一个人真的可以经历这么奇妙的人生吗?作为他的朋友和前同事,我知道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天冬老师的本事就是可以发现每件事情中的闪光点、奇幻点,并把它们组合成一篇精彩的文章,同时又不失其知识性和严谨性。我认为,好的科普文章,应该让人看不出来是科普文章,而是令人沉醉的美文。天冬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这本书是他做事风格的又一体现:选好一个角度,全身心投入进去,经年累月地累积素材,细腻地观察每一个细节,精雕细刻出一部完美的作品。

这样的作家,如今已不多。这本书就是他耗费大量营养开放出的一朵美花,当然值得我们用心观赏。

《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博物》杂志副主编
dFF0ekOXuCQRo5krw7aDszp54rmu3klk/xAz3vXiPPGQOaRewb8SvRE9mLallx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