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文化养育了诗歌,诗歌铭刻着文化。”

壮族民间文学处在各种文化因素的包围之中,并不断地与它们形成双向运动的复杂联系。一方面,这些文化因素以各种方式,通过多种文化机制,深刻地影响着壮族民间文学。壮族的歌咏习俗、稻作文化、师麽 传统以及外来的汉文化等,所有这些文化因素都对壮族民间文学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另一方面,壮族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以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在审美创造中与各种文化因素沟通,从而深蕴民族生活内涵与族群文化品性,自身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壮族民间文学在壮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展演变,壮族文化的历史进程对壮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壮族文化历史进程中的不同生存状态为壮族民间文学提供了不同的表现素材,也为壮族民间文学提供了不同的发展条件,从而规制着壮族民间文学的发展演变。同时,壮族民间文学在审美创造中映照出壮族社会、文化、历史进程的完整影像。接近与族群命运之感和个体心灵之痛息息相关的壮族民间文学,就是接近壮族的命运与灵魂。作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成果之一,它传承了壮族的民族记忆,指认了壮族的生命血质,记录着这个远古文明的山地民族所创造的沉重厚实的文化积淀、所经历的坎坷崎岖的历史艰辛。一句话,壮族民间文学是壮族文化历史进程之内在本质最生动最深刻的表现。

总之,壮族文化养育了壮族民间文学,壮族民间文学在审美创造中与壮族文化整体沟通,铭刻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映照着壮族文化历史进程的内在本质。文化渗透与审美映照,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存于壮族民间文学与壮族文化的关系之中。

本书有关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 “文化场”与壮族民间文学。在解读和阐述“文化场”概念的基础上,宏观分析壮族民间文学生成、发展的文化土壤和壮族民间文学的歌咏习俗、稻作文化、师麽传统及外来文化意蕴。

2. 歌咏习俗与壮族民间文学。着重探讨有着“歌海”之美誉的壮族及其歌咏文化传统对壮族民间文学特别是口头韵文创作的孕育功能和影响。

3. 稻作文化与壮族民间文学。着重探讨壮族作为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其民间文学特别是口头散文叙事的稻作文化内涵与特质。

4. 师麽传统与壮族民间文学。着重探讨产生于远古社会的壮族师麽文化传统对壮族民间文学特别是乡村仪式演剧的深刻影响。

5. 汉族文化与壮族民间文学。着重分析壮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关系,特别是汉族文化对壮族民间文学、文化的重大影响。

上述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以文学-文化批评和民俗学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壮族民间文学及其特征置于整个壮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探讨其在由本土文化(歌咏习俗、稻作文化、师麽传统)和外来文化(汉族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的表现形态与文本意义。

在此基础上,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所要阐述的主要观点包括:

1. 当今社会物象眩目,意义纷繁,以往对事物从单一的概念、意义、领域进行解读的习惯与思路,不得不转变为以彼此沟通、传递、变异、融合的方式去接受解读个体更富创意、更自由的思想叩访。当代学术的发展需要进入一个视野更为宽广的区域,以全新的解码方式和多维的观照视角,将阅读个体从阅读困境中带入日益丰富多样的领悟时空之中。本书将壮族民间文学置于文化视野的平台进行剖析,即一种多维观照的解读尝试。

2.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不能不是一个民族文化沃土上的产物。它的产生(构思、创作)与发展(接受、传播),无论如何脱离不开一定民族的文化背景,并最终反转过来,汇入民族文化的巨川,去冲积新的平原,去浇灌新的良田,去孕育新的生命。” 因之,对壮族民间文学的理解和诠释,不仅仅要领悟文本修辞,认识文学样式的审美价值,体验文本带来的趣味,实现阅读个体与文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还应该从更广泛的领域——社会伦理、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等文化方面——寻找其更为丰富的意义。

3. 壮族民间文学是在由本土的歌咏习俗、稻作文化、师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主要是汉族传统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要挖掘和理解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将研究对象置于所存活的文化场之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在研究视角上,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以多元观照的思路,对壮族民间文学与文化的联系,以及壮族民间文学对各种文化现象的审视,做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壮族民间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入手,将壮族民间文学及其特征置于整个壮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从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及审美学的角度,在多维文化视野里论述壮族民间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壮族民间文学在由壮族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特别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传统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的表现形态与文本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壮族民间文学的文化透视研究将文学-文化批评法和民俗学、人类学田野作业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前者的优势在于它不再将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简单的“反映物”和政治斗争的“工具”,而是将文学纳入整个文化系统中,从文学与文化的大系统中去发现其价值,表现出更为广阔的批评视界,并以更大的热情去关注“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文化的进程。后者则是通过实地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获取他者文化的知识,以帮助研究者增进对人类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理解。二者的完美结合将有效地促使研究工作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X9qaOmeFhBZYbRVzHcOmzu4GjE1SKWU17S8KRrzyCm2JzHLc4sYOu6/eHY6xCs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