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八奇正相生

【原文】

凡用兵,主客奇正,夫人而能之,未必果能知之也。守城者为主,攻者为客;中途相遇,先至战地者为主,后至者为客;两军相持,先呐喊放枪者为客,后呐喊放枪者为主,两人持矛相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后动手格开而即戳者为主。中间排队迎敌为正兵,左右两旁抄出为奇兵:屯宿重兵,坚扎老营与贼相持者为正兵,分出游兵,飘忽无常、伺隙狙击者为奇兵;意有专向,吾所恃以御寇者为正兵,多张疑阵,示人以不可测者为奇兵;旌旗鲜明,使敌不敢犯者为正兵,羸马疲卒,偃旗息鼓,本强而故示以弱者为奇兵;建旗鸣鼓,屹然不轻动者为正兵,佯败佯退,设伏而诱敌者为奇兵。忽主、忽客,忽正、忽奇,变动无定时,转移无定势,能一一区而别之,则于用兵之道思过半矣。

练兵如八股(1)家之揣摩(2),只要有百篇烂熟之文,则布局立意,常有数径可寻,而腔调亦左右逢源。凡读文太多,而实无心得者,必不能文者也。用兵亦宜有简练之营,有纯熟之将领。阵法不可贪而无实。

此时自治毫无把握,遽求成效,则气浮而乏(3),弟内不可不察。进兵须由自己作主,不可因别人之言而受其牵连。非特(4)进兵为然,即寻常出队开仗亦不可受其牵制。应战时,虽他营不愿而我营亦必接战;不应战时,虽他营催促,我亦且持重不进(5)。若彼此皆牵率出队,视用兵为应酬之言文,则不复能出奇制胜矣。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术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俭以养廉,直而能耐。

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念;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

战阵之事,须半静半动:动如水,静如山。

军事不可无悍鸷(6)之气,而骄气即与此之相连。不可无安详之气,而惰气即与之相连。有二气之利,而无其害,有道君子,尚难养得恰好,况我勇乎?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之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济,人才之继否言之。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乎奏功也。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妙巧,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7)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8);诸葛武侯(9)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10),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11)之破拔偪,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注释】

(1)八股:明清科举制度的考试文体,段落有严格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从起股到束股的四个部分,其中有两股相互排比,共为八股。内容空泛,形式死板。

(2)揣摩:反覆琢磨、思考。

(3)乏:困乏。

(4)非特:不但、不仅。

(5)进:进军。

(6)悍鸷:剽悍锐利,快疾,如迅雷不及掩耳。

(7)孙仲谋:即三国时期吴王孙权。

(8)张辽:三国时曹操手下大将。

(9)诸葛武侯:诸葛亮,三国时蜀国丞相。

(10)郝昭:三国时期魏国的将领。

(11)荀罃: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将领。其部下荀偃等率军攻打羽是阳,久攻不克,请求班师。荀偃下同意,并限令他们七日之内攻下羽是阳,不然按军法论处。于是荀偃等将领身先士卒,冒着矢石率军攻城,最终克之。

【译文】

凡用兵打仗,历来就有主军和客军,战术则有奇正之分。对此,人们虽然能够谈论它,却不一定能够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守城的军队是主,攻城的军队是客;驻守营垒的军队是主,进攻营垒的军队是客:两军中途相遇,先到作战阵地的军队是主,后到的军队是客;两军对垒,先呐喊放枪的军队为客军,后呐喊放枪的军队为主军;两人持矛相斗,先动手刺对方的人是客,后动手格开对方的矛再剌中对方的人是主。中间列阵迎敌的军队叫正兵,从左右两侧进攻的军队叫奇兵;屯宿重兵、坚扎军营与敌人相持的军队为正兵,分出机动部队,飘忽不定,伺机狙击敌人的叫奇兵;目标清楚,自己有所凭借抵御敌人的叫做正兵,多布疑兵,让敌人无法弄清底细的叫做奇兵;旌旗鲜明,使敌人不敢侵犯的叫做正兵,羸马疲卒、偃旗息鼓,其实强大却故意显露弱势的叫做奇兵;树起大旗、擂响战鼓,屹然立于阵前不动的叫做正兵,佯装败退、设下伏兵,引诱敌人中计的叫做奇兵。忽为主军,忽又为客军,这些变化都能一一加以区别,那么对于用兵之道就掌握大半了。

练兵就像八股专家一样应反覆琢磨,只要烂熟百篇文章,那么结构、立意,常有熟路可循,具体操作时也会左右逢源。凡是读书太多,实际上无心得的人,肯定是不能作文的人。用兵也应该有简练的军营,有纯熟的将领,阵法不可贪多却无实际之用途。

这种时候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都还毫无把握,立刻追求成效,就会志气浮动而困乏,你心中不可不明白这一点。进兵必须自己作主,不可因别人的言论而受到牵制。不但进兵这样,连平常开仗也不能受人牵制。应战时,别的军营即使不愿出战,我的军营一定要接战;不应战时,即使其他军营催促,我营也应暂且坚持不进兵。如果彼此都是互相应付出兵,把用兵看成写应酬文章,那就无法出奇制胜了。

打仗要不慌不忙,先要保证安全,然后再寻求变化。不露声色地去办事,既要精确,又要快捷。

带兵的人,要以勤俭来养廉洁,必须正直,能忍耐。

军队是不得已时才动用的。心里要常常想着不敢先动:必须敌人先打第一下,我才打第二下。

打仗时,必须做到半动半静:动时如流动的水,静时如肃穆的山。

打仗时不能没有剽悍锐利的气概,但由此容易产生骄气;不能没有安详的气度,但懒惰也随之产生。必须保存上述两种气的好处而没有其害处,即使是有操守的君子,也很难做得恰到好处,更何况是普通的士兵呢?

打持久战最忌讳的就是“势穷力竭”。力,是指将士的精力;势,则是指大局、大计划、粮饷的补充,以及人才的后继。敌人靠坚忍之气拼死抵抗,我军也只有靠坚忍之气来战胜敌人。只有充分休养士兵,相对而动,不必急于求胜,白白消耗精锐,等到时机成熟,就能轻易地获得胜利。

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这几句话,我经常细细体会。大约用兵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奥秘,只不过是保存那用之不竭的勇气而已。孙权攻打合肥时,受挫于魏将张辽;诸葛亮打陈仓时,受创于魏将郝昭。这是由于起初气势太盛,后来慢慢衰竭造成的。只有荀罃攻克羽是阳时,原本竭尽的士气又再次振作;陆抗攻打西陵时,便料到一时难以攻破城池,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竭自亡。这都是善于利用士气的人啊。

【心得】

本章曾国藩专门讲兵法。用兵打仗占了曾国藩事业的大部分,战争的胜负又决定着统帅的荣辱沉浮,所以它是曾国藩军事谋略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曾国藩在此讲到行军打仗的几个重点:主客、奇正、迟速。主客就是论述敌我双方以谁为主:奇正就是探讨打仗时该出奇兵还是正面对阵;迟速就是言及战争应速战速决还是采取持久战。

关于此,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与“正”古今解释很多,按孙子各家注解:“正者与敌合战之谓正,即以正规之法,整然实施。‘奇’者出敌不意之谓奇,出敌意料而不失敌败亡之机。‘正兵’是以正规的战法,硬打硬拼;‘奇兵’是出敌不意,攻其无备,使敌措手不及。”宋张预说:“奇正之说,诸家不同:尉缭子曰,‘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曹公元:‘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梅尧臣说:“动为奇,静为正。”李荃说;“当敌为正,傍出为奇。”何氏说:“若兵以义举者,正也;临敌合变者,奇也。”王皙注曰:“奇正者,用兵之关键,制胜之枢机也。临敌运变,循环不穷,穷则败也。”唐李靖说:“凡兵以前向为正,后却为奇。”比较完善的论述,是唐太宗语:“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

正兵合战,出奇制胜,二者相映生辉。表现在进攻一方,或为正面钳制,侧后迂回;或为两翼配合,中间突破;或声于东而击于西;或未形于此而主攻于彼等等。表现在防御一方,或正面抗击而于敌后“抽薪”,或阻其多路而围歼一路等。

在作战目的上,“以正合”服务于“以奇胜”。就手段而言,明于“正”而暗于“奇”,二者是“伐谋”与“伐兵”的结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主攻部队之所以能隐蔽地绕道阿登山脉,顺利地向法国“闪击”,就因为配置在“马其诺防线”正面的德国“C”集团军群(17个师)迷茫了法军统帅部的视线,钳制了法军的主力,倘若没有这个“以正合”,法军统帅部有可能会对德军的主突方向重新作出判断。同样,在我国战争史上,韩信“暗渡陈仓”,出敌不意平定三秦,也是因为有“明修栈道”迷惑了敌人。可见,要想找到出奇制胜的奥妙,就应该首先学会“以正合”。

“以正合”多属于佯攻阳动之举。而用佯,重在能“取信于敌”。不能使敌人相信假招数,就难以隐蔽自己的真动作。凡属假戏真唱,一定要唱得合乎情理,合乎逻辑。当一支军队处于全线进攻时,敌人不会相信它某一部分正在退却的假情报;西方军队的空中突击师可以制造实施垂直包围的假象,而敌手则不会相信我步兵师会对其有垂直包围的可能,如果我佯攻阳动的战术违背自己的习惯和战场上的客观实际,那么,敌人就会在情况判断上打问号。相反,若能顺从敌人对我的成见去示形用佯,敌人则可能确信无疑。还应看到,敌人总是要不断地从上当中引出鉴戒。老一套的欺骗样式很快会被识破,墨守成规不可能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

关于主客,曾国藩认为,守城者为主,攻城者为客。即守者为主,攻者为客。这主客之间并无上下之分,但必须是该主时主,该客时客。然而,我们从项羽的垓下之战中却看到了主客之间丰富多彩的变化。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双方达成了鸿沟协定,平分天下,双方罢兵。项羽按照和约的规定,释放刘邦的父亲和妻子吕雉,并撤军东走。

楚军撤走后,刘邦也准备下令撤军西退。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建议道:“现在汉已占领了天下的大半,诸侯皆已归附。楚军已疲惫不堪、粮食断绝,这正是灭亡楚军的时机,若不抓紧机会消灭楚军,就是养虎遗患。”刘邦采纳了张良、陈平的建议,停止撤军西退,乘项羽东走的机会,撕毁双方共同商定的和约,转而率军紧紧追击项羽军,遂爆发了垓下(今安徽灵壁东)之战。

汉高祖五年十月下旬,固陵之战后,楚汉双方仍主客对峙于淮阳地区。此时,韩信军已率军南下,以一部分兵力引诱楚军出击,双方战于九里山一带。西楚军陷入韩信军的伏击中。韩信军之骑兵部队乘机向彭城进攻,一举将彭城击破,汉军接着一一攻克了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广大地区,兵锋直趋项羽军之侧背。

项羽军兵败,再失彭城,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被汉军占领之后,无法稳住局势,只得变主为客率领军政官吏,携大量贵重的物资,向东南方向撤退。此时,项羽军更加陷入危机之中。11月,项羽率领近10万军队向垓下地区败走。到达垓下后,项羽与大将季布、钟离昧等都认为垓下地区地形险要,可以防守,于是决定转客为主,构筑营垒,进行防御,整顿部队,恢复军力,准备与汉军在垓下地区决战。此时,项羽军的大致态势是:季布军在垓下以西以南地区;钟离昧在垓下以东以北地区:项羽自率主力于垓下周围地区。

韩信军取得九里山大捷、进占彭城后,得知项羽奉军向彭城东南方向撤走,于是挥军继续向东南方追击项羽军。这时,楚之大司马周殷叛楚,奉兵进占楚之六地,接着统率九江兵与将军刘贾向北攻占城父。至此,汉军、齐军、九江军及彭越的梁军等四路大军会师于垓下,对项羽军进行重重包围。当时汉军及各诸侯军的关系位置大致为:齐王韩信统率的齐军驻于垓下的东北部地区;九江王英布指挥的九江兵驻扎在垓下的西南地区:梁王彭越指挥的梁军则驻扎在垓下的北部地区。

汉方各路大军在完成对项羽军的包围后,便加紧准备与项羽的最后决战,以求彻底歼灭项羽军。韩信为向垓下进攻,做了如下部署:将领孔熙军为左路,将军陈贺为右路,韩信自率主力在中路主攻。汉军在韩信统率下,分路向垓下楚军进攻。楚军在项羽率领下,以主待客,奋勇力战,多次击退汉军的攻势,但由于项羽兵力已经有限,无力出击汉军,更难以迫使汉军撤退,终于在汉军多面夹攻之下,退入营垒坚守,主客对峙。韩信军遂以各路大军,把项羽军重重包围。双方交战,为尽快将楚军击败,张良建议刘邦采取以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歌唱者,每夜高唱楚歌。

项羽兵困垓下,兵少食乏,处境更加险恶。前线坚守营垒的部队,每日黄昏战斗停顿时,就会听到楚歌。士卒听到楚国歌声,看到目前的处境,已大大地影响战斗意志。早巳被汉军收买的项王叔父项伯,力劝项羽夜间巡视军营,使项羽听到四周的楚歌声,瓦解项羽的斗志。果然,项羽在听到这些歌声后,十分吃惊。他说:“难道汉军已把楚国的地方全部拿下了吗?为何他们会有这么多楚人呢?”项羽面对这种局面甚为忧虑,半夜里在营帐中饮酒解愁。

项羽有一位妃子虞姬,备受宠爱,时常跟随在项王身边。项羽还有一匹黑色的宝马,名叫骓,是他最得力的战马。项羽边饮酒边悲凉地唱道:“力大能够拔山啊,气壮盖过了全世,不料时势不利啊,连乌骓马也不济!骏马不济了啊!那可叫我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怎么能对得起你!”项羽接连唱了几遍,虞姬也应和着一同唱。根据《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也唱道:“汉兵已随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即自刎而死;项羽泪水涌,左右的人也都泪流不止,以致互相不能抬头相看,气氛甚为悲壮。

虞姬已死,项羽悲痛上马出营,反主为客,率领部下800精锐骑兵乘夜突围而去,次日天明,汉军才得知项羽已经突围,韩信急令灌婴率领5000骑兵追去。由于项羽突围之先头骑兵疾驰而行,后续骑兵未能全部跟上,待项羽渡过淮水之后,仅跟上来百余骑兵,项羽行至阴陵,迷失了方向,便向一个老农夫问路,老农夫骗项羽向左走。项羽于是向左急奔。但走不多远,即陷入大水之中,行避艰难,很快被灌婴的骑兵追上。项羽又引兵向东突进,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50里)地区后,仅剩下28名骑士,而汉军追兵竟有数千骑。项羽此时自料不能逃脱,便对跟随他的骑士说:“我从起兵到现在已经8年。亲身经历过许多战斗,真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未打过败仗,因此,做了天下的霸王。不料今天被围困在这里,这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在战争中的错误啊!”项羽接着又强调:今天要决一死战,必须做到三战三胜;溃围(击溃敌人,突出重围)、斩将(杀敌将领)、刈旗(砍倒敌人的旗帜)。

项羽说完,将28名骑兵分作四队,以客为主,分成四个方向,汉军骑兵虽然包围了数层,但项羽毫无惧色。项羽说:“吾为公取彼一将。”于是他命令骑兵坚决向敌冲杀,到达山下后,在山东分三处集合。项羽吩咐完毕后,即呼喊冲杀而下,将汉军打得人仰马翻,四处溃散,并斩杀汉军骑将上千。项羽军达山东三处集合后,汉军再分三队将项羽军团团围住,项羽又率兵冲杀,斩杀汉将一人,杀死汉军百余人。项羽又集中兵马,结果发现仅亡两骑。项羽得胜,乘汉军混乱之际,冲出一条血路,向南疾走,准备渡过乌江。项羽到达乌江,乌江亭长撑船靠岸,等待项王上船,亭长对项王说:“江东地方虽然不大,但方圆也有千里,有民众数十万,足够建立霸业。请大王急速渡江,这一带只有我有船,汉军到后将无船渡江。”

项羽笑着对乌江亭长说:“上天要灭亡我,我不能渡江了。当初带领江东8000子弟兵渡江西征,现在没有一人生还,纵然是江东父兄谅解我,继续拥我为王,我有什么颜面见这些父老?即令是他们不谴责我,我也羞愧难当。我知道你是忠良之人,我骑的这匹马只有五岁,所向无敌,一日可行千里,我不忍心杀它,就送给你吧。”项羽把自己的乌骓马送给乌江亭长后,命令所有骑士下马步行,反主为客,以短兵器与汉军骑搏斗。项羽一人即杀死汉军将士数百人,自己受伤十多处。

项羽在冲杀间看见汉军中的吕马童,便指着吕马童高声说:“你岂不是我的老部下吗?”吕马童看见项王后,对汉将王翳说:“此项王也。”项羽对王翳说:“我知道汉军要出千金得我的头,还要封万户侯,为使你得功赏,请把我的头拿去吧。”项羽说罢,便自刎而死。

关于战争中的奇正变化,正可谓“不竭如江”,因为每一场战争都可以有不同的打法。然而,在战争中最引人入胜的还要算用奇兵,如唐朝初年,国力尚弱,百废待兴,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经常发兵攻扰内地。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登基继位,突厥须利可汗想给唐太宗一个下马威,亲率40万大军攻入唐境,大军进逼至唐朝国都长安城北的渭水桥边。唐太宗大惊,忙派人召见大将军李靖询问退敌良策。此时,唐朝各地勤王兵马尚未到达,长安城内能充军打仗的人不过数万,形势非常危险。须利可汗派精兵一天向唐军讨战数十次,气焰十分嚣张。唐太宗对须利可汗的狂妄十分愤怒,想亲自出城应战。李靖却向唐太宗建议送珍奇宝物给突厥,请求议和,待突厥兵返回途中,唐朝出奇兵设伏拦截。唐太宗听从李靖的建议,将库里的宝物全都送给须利可汗,双方议和。须利可汗趾高气扬地满载着宝物撤军,不料中途却突然遭到唐军的袭击,归路被切断,突厥兵无心恋战,大溃而逃,唐军俘获战马数万匹,珍奇宝物又回到了唐太宗手中。

宋朝大将韩世忠一人俘敌万人的事例则可谓把“奇”术用到绝妙。宋朝大将韩世忠智勇双全。当时张师正部溃败,宣抚副使李弥将他斩首。李复见状,鼓动士兵叛乱。淄州(今山东淄川)、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归附李复的人共有几万,山东又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李弥写信命韩世忠率部前去追击李复。追到淄河,韩世忠军队不足千人,分成四队,命部队在归路撒满铁蒺藜堵塞退路并下令:“前进就能取胜,后退只有死路一条,有敢逃者格杀勿论。”于是士兵与敌人死力拼战,大败李复军,并将李复斩首。韩世忠乘胜追击,至宿迁县(今江苏宿迁县),叛贼还有万人。正当叛军饮酒作乐时,韩世忠单骑至叛军营前,大喊:“我们大军已到,赶快缴械投降,我能保全你们的性命。”叛军吓得连连求恕告饶,且跑向韩世忠献上牛肉好酒。韩世忠下马,把酒肉吃完,众叛军都投降归顺。到天亮时,看到大军尚未到来,才知中了韩世忠的计。

然而,并不是任何战争都需要用奇,有时用正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宋真宗时,契丹兵进犯澶渊城,边境告急。大宋朝廷惊慌失措。重臣寇准却非常镇静,力主宋真宗亲临前线,以高昂士气,振奋军威,这样敌人必闻风而逃,这正是取威决胜之道。果不出寇准所料,宋兵得知皇帝御驾亲征,高呼万岁,军心大振。寇准指挥果断,号令严明,不久便打了大胜仗,契丹伤亡惨重,引兵退去。寇准坐镇指挥时,常饮酒下棋。宋真宗得知后,高兴地说:“寇准如此从容镇定,我还有何值得忧虑的?”

至于战争中是采取速战速决还是持久战,则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决定。曾国藩认为,两军对阵,有如弈棋,既要自救,又要破敌,所以他的方针是着着稳慎,步步为营。 QOXNGuKc8o+Eh4u6uRKrVHENJusrkOMJUfJ5GuE24AlOr6mPghedsnYLpsUp6LM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