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六破釜沉舟

【原文】

兵者阴事也。哀戚(1)之意,如临亲丧;肃敬之心,如承大祭;庶为近之。今以羊牛犬豕而就屠烹,见其悲啼于割剥之顷,宛转于刀俎之间,仁者将有所不忍,况以人命为浪博轻掷之物,无论其败丧也?即使幸胜,而死伤相望、断头洞胸、折臂失足、血肉狼藉日陈吾前,衣矜之不遑,喜于何有?故军中不宜有欢欣之象。有欢欣之象者,无论或为和悦(2),或为骄盈,终归于败而已矣。田单(3)之在即墨,将军有必死之心,士卒无生还之气,此所以破燕也。及其攻狄也,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鲁仲连(4)策其必不胜,兵事之宜惨戚,不宜欢欣,亦明矣。嘉庆季年,名将杨遇春屡立战功,他语人曰:“吾每临阵,行间觉有热风吹拂面上者,是日必败;行间若吹冷风,身体似不禁寒者,是日必胜。”斯亦肃杀之义也。

田单攻狄,鲁仲连策其不能下,已而果三月不下。田单问之仲连,曰:“将军之在即墨,坐则织黄,立则仗锸,为士卒倡(5)。将军有死之心,士卒无生之气,闻君言,莫不挥涕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之举,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也。”

余尝深信仲连此语,以为不刊之论。同治三年,辽宁克复后,余见湘军将士骄盈娱乐,虑其不可复用,全行遣撤归农。到四年五月,余奉命至山东、河南剿捻,湘军从者极少,专用安徽之淮勇。余见淮军将士,虽有振奋之气,亦乏忧危之怀,窃用为虑,恐其不能平贼。《庄子》云:“两军相对哀者胜矣。”仲连所言以忧勤而胜,以娱乐而不胜,亦即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指也。其后,余因疾病疏(6)请退休,遂解兵柄(7),而合肥李相国,卒用淮军削平捻匪,盖淮军之气尚锐。忧危以感士卒之情,振奋以作三军之气,二者皆可以致胜,在主帅相对而善用之已矣。余专主忧勤之说,殆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也。聊志(8)于此,以识吾见理之偏,亦见古人格言至论不可举一概百,言各有所当也。

攻城攻垒,总以敌人出来接仗,击败之后,乃可乘势攻之。若敌人静守不出,无隙可乘,则攻坚徒(9)损精锐……用兵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庄子云:“两车相对,哀者胜矣。”

【注释】

(1)哀戚:悲伤、肃杀。

(2)和悦:和蔼。

(3)田单: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燕攻齐,连下70余城,只有田单所守的即墨城没被攻破。后来田单用计大败燕军,并收复70余城。

(4)鲁仲连:战国时期齐国隐士,不愿为官,喜欢为人排解危难。

(5)倡:榜样。

(6)疏:上疏,即上呈皇帝的报告。

(7)兵柄:兵权。

(8)志:记。

(9)徒:白白地。

【译文】

用兵,是阴杀之事。悲伤哀痛,如同亲生父母去世;严肃恭敬,又如同面临大祭,这才符合用兵之道。现在如果把牛、羊、狗、猪赶到屠宰烹煮的地方,听到他们将被杀时的悲啼,看到他们在刀与案板之间的挣扎,有仁爱之心的人尚且于心不忍,何况是把人的生命当作可轻易拋弃的东西,不管他是因失败而丧身?即使侥幸获胜,但士卒死伤累累、断头洞胸、四肢不全、血肉模糊、狼藉一片的惨景每天横陈于我的眼前,悲哀同情还来不及,又有什么可高兴的呢?所以,军队中不应该有欢乐欣喜。有欢乐欣喜,则无论是因为和乐喜悦,或者是因为骄傲自满,最终都会导致失败。田单防守即墨城的时候,将士都有拼死一战的决心,所以能够攻破燕国。后来,攻打狄国时,田单身佩黄金横带而驰骋于淄渑之间,将士有求生的欲望,却没有死战的决心,所以,鲁仲连预测田单一定会失败。用兵应该有凄惨悲戚的心情,不应欢乐欣喜的道理是很明显的。嘉庆末年,名将杨遇春屡立战功。他曾对人说:“我每到作战时,行军中感到有热风拂面,这一天肯定打败仗;如果行军中感觉到有冷风,身体好像承受不了寒冷,这一天必定打胜仗。”这也是用兵主肃杀的意思。

田单攻打狄国时,鲁仲连预料他无法成功,后来果然3个月没能攻下城池。田单向鲁仲连询问原因,鲁仲连说:“将军在即墨的时候,坐下纺织草筐,站起来手拿铁锹,作为士卒的榜样。你有拼死的决心,士兵有视死如归的勇气,一听到你的号令,没有人不挥臂流泪准备作战的,这就是你能打败燕国的原因。现在,你东有夜邑的进奉,西有淄上的欢娱,佩黄金横带驰骋在淄渑之间,只感到有生的快乐,却没有拼死作战的决心,所以你无法取胜。”

我也曾经十分相信鲁仲连的这番话,认为是千真万确,不可更改的道理。同治三年,收复辽宁之后,我看到湘军将士骄傲自满,纵情逸乐,担心他们不能再用来打仗,就遣送他们全部回乡。到了同治四年五月,我奉命到山东、河南清剿捻军,跟随我的湘军极少,只好专用安徽的淮军。我见淮军虽然士气振奋,却缺乏忧患意识,暗暗担忧,恐怕淮军不能平定捻军。《庄子》说:“两军相对哀者胜。”鲁仲连所说的因为忧勤而取胜,因为娱乐而失败,也就是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之后我因为身体有病,上疏请求退休,于是解除兵权。然而,合肥的李相国,最终指挥淮军平定了捻军,这是因为淮军士气还很旺盛。以忧患意识来激发士卒的士气,以昂扬的斗志振作三军士气,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取胜,只在于主帅审时度势,善加运用罢了。我只主张忧勤这一说法,大概是只知其一而下知其二。姑且记在这里,用来提醒我见解的偏颇,也可以反映古人的格言至论也不能举一概百,每一种说法都是针对具体情况而言的。

进攻敌人的城池和营垒,总要等敌人出来应战,把他们击败之后,才可以乘势进攻。如果敌人静守不出,无机可乘,那么,进行攻坚战就是白白地损耗我军精锐……。打仗时,人人都料定必胜,其中暗伏着失败的可能;人人都料定必受挫折,其中潜伏着胜利的机会。所以庄子说:“两军相对,哀者胜。”

【心得】

在此段文字中,曾国藩反复讲述哀兵必胜的道理,既然哀兵必胜,欢兵必败,因此,平时行军打仗,就不应该有欢乐的气氛。曾国藩的这个思想,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也是他在率兵打仗中常常运用的。历史上哀兵必胜的事例是相当多的。

公元前279年,齐国田单率军被燕围于即墨,他采取了一系列战胜燕军的策略。其中之一说是用“哀兵之计”。他宣传说:“我最怕燕军俘虏齐军士兵后,把他们的鼻子割掉,再把他们放到攻击部队的前头,那样即墨就要被击破了!”燕军听说了,果真这样做,令人将俘虏的鼻子全割掉,推到阵前恐吓齐军。城中军民看到被俘士兵割去鼻子,异常愤怒,死守不屈。田单又派出间谍说:“我最怕燕军挖即墨城外的坟墓,那会使城中军民人人寒心,失去斗志。”燕将骑劫不仅下令挖掉齐人的坟墓,还焚烧骸骨,威逼齐人投降。城中齐国军民见此情景,悲痛涕零,义愤填膺,决心同燕军决一死战。田单看到高昂的士气到了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带领军民大举反攻,燕军溃败,齐军很快收复所有失地。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攻占了黄龙府(今吉林省农安县),辽国皇帝耶律延禧暴跳如雷;亲率大军70万讨伐,并令驸马萧特末带领骑兵5万,进到斡邻泺会攻金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感到压力很大。为了使将士同心协力,便运用“哀兵”之谋,激励士气。他从腰间拔出佩剑,在自己脸上乱画一通,仰望天空,痛哭流涕地说:“当初起兵是因为不堪忍受契丹族的压迫,希望自立一国,免受欺凌,没料想引起了辽国动用全国兵力来征讨。现在大祸临头,死在眼前。要想生存,只有两条路:一是动员全族人员一齐出动,齐心合力,决一死战,争取死里求生;另一条路就是杀了我全家老小,前去投降,或许可以得到辽国的宽恕,转祸为福。何去何从,请大家定夺。”各部首领见阿骨打血泪横流,悲愤交集,也都泪流满面,慷慨激昂地说:“大家都是为了女真族的独立,自愿参加起兵的。现在事已至此,只有决一死战。我等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誓死听从您的将令。”靠着这种决心和勇气,阿骨打最终以寡击众,大胜辽军,这一胜利,改变了辽、金两国力量对比,为金灭辽奠定了基础。

吴王阖闾自从打败楚国之后,名震中原,傲视诸侯各国,以中原霸主自居。他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对邻国诉诸武力。公元前496年,他拒绝伍子胥等人的忠告,趁越国国王允常逝世,世子勾践新立之机,率精兵3万,兴兵伐越。越王勾践亲自率领哀兵抗击。吴、越两军相距千里下寨,几经交锋,不分胜负。阖闾大怒,遂督军列阵以待,准备等越军稍有懈怠,即进行猛烈攻击。勾践远远望见吴军队伍严整,戈甲闪闪,便对诸将说,吴军兵多势猛,不可轻敌,必须以计破之。他先组织一支500人的敢死队,敢死队持长枪大鼓,一声呐喊,杀向吴军阵地。可是,敢死队连续发起三次攻击均未损得吴军半根毫毛。

勾践此计不成,又生一计。次日,他密传军令,放军中所带的死囚300人于阵前列队。死囚们分作3队,每个人都袒露胸怀,把大刀架在脖子上,迈着不太整齐的步伐向吴军阵前走来。当距吴军阵脚只有尺码之地时,为首一名死囚上前说:“吾主越王,不自量力,得罪于上国,使上国出兵讨伐,我们愿以死代越王赎罪。”说完,便带头将刀一砍,300名囚犯一个接一个地割下自己的脑袋,场景肃杀悲哀。吴军眼睁睁地看着一颗颗落地有声的人头,彼此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全然忘记此乃两军交战的战场。勾践期望的正是这个效果。当下越军阵中鼓声大作,敢死队员像汹涌的潮水一般扑来,吴军还没清醒过来,队伍便被冲得乱作一团。勾践见先锋得手,遂率大军杀来。吴军见状,纷纷逃遁,3万军队伤亡过半,吴王阖闾连惊带吓,败退途中,刀伤发作,一命呜呼。吴军想借越国新丧国主,趁人之危,而越王则率哀兵迎战,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哀兵必胜的一个战例。

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战争中为了以少胜多,故意将军队置于危亡之地,以断绝士兵侥幸偷生的念头,往往能增强悲壮肃杀的气氛,激发其斗志,更加奋勇杀敌,克敌制胜。

孙武说,死地,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孙武认为,为了战争的胜利,有时要把部队置于死亡绝地,反而能胜利而保存军队。处在无法避免的争战厮杀的情况之下,不战则必死,战则可能不必死的环境中,就会激发部队拼死奋斗的情绪,以必死的决心努力拼杀,以求我胜而敌败。

把部队“投之亡地”、“陷之死地”,是在战争中。军事指挥员有计划地采取的一种军事行动。在战争史上,以这种谋略取胜的战例如: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部同赵国作战。赵军20万守井陉口,韩信处于劣势,且有许多新征士兵。韩信认为,要使他们奋战而不溃散,必须置于危险境地,迫其为求生而战。因而背水列阵,汉军死战。大败赵军。

据《史记》载:项羽在作战时为了以少胜多,故意把军队置于死地,以激发士兵惨烈悲壮、视死如归的气概,拼死杀敌,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秦朝末年,项梁和项羽叔侄二人在吴县(今江苏苏州)起兵,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反秦战争也越来越激烈。项梁和项羽尊奉陈胜为领袖,并且严格禁止所有企图分裂起义队伍的行为,表明他们是以陈胜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一部分。

陈胜遇害后,众人表面上是尊前楚怀王的孙子做盟主,仍旧称楚怀王,事实上楚军的指挥权早巳掌握在项梁手中。这一年,项梁因取得多次胜利而轻敌,滋长了骄慢之心,在山东定陶,被秦将章邯打得大败,项梁战死。楚怀王只得重新整编军队,等待时机,以图东山再起。

章邯打败项梁的军队后,无视于楚军的存在,采取极端轻视的态度,将其主要目标转移至别处,率大军渡过黄河攻打赵国,结果赵国被打得大败。赵国所拥立的国君是贵族赵歇,他退守到巨鹿(今河北平乡)。章邯命令大军把巨鹿围得水泄不通。赵军情况十分危急,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怀王在彭城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任命宋义为主帅,项羽为副帅,范增为军师,领兵救赵。另外,还编成一路特别军,由刘邦率领直驱咸阳。

宋义率领的主力军,行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在黄河前布成军阵,就按兵不发,停留了46天仍不前进。

项羽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把赵王围困在巨鹿,我们赶紧领兵渡河,我军在外边攻打,赵军在里面应合,一定能打败秦军。”宋义不采纳项羽的建议,说:“不能这样,牛虻虽然能咬牛,但不能伤害虱子。巨鹿城虽小,但很坚固,秦兵不能马上攻下。秦军攻赵,如果打胜了,军队会疲惫,我们可乘势进攻。如果他们不能取胜,我们可组织大军,结成堂堂阵容攻打秦兵。论冲锋陷阵,我不如你;要说运筹谋划,那就是你不如我了。”

宋义心怀“坐收渔翁之利”的如意算盘。

项羽见宋义置赵军安危于不顾,又不体恤士兵的疾苫,图谋个人私利。同时,所奉行的计谋只是消极应战,便打从心眼里瞧不起他,根本不能接受他的迂回计策,于是一怒之下砍下宋义的头,独掌兵权。

项羽杀宋义之举,威震楚军,名闻诸侯。接着,项羽采取行动,派两万人马救援巨鹿。援救赵国的其他诸侯军队,都害怕秦军,畏缩不前,虽然经过几天的战斗,并没有取得实际上的胜利,巨鹿再三告急。救援任务,唯项羽马首是瞻。项羽率全军渡河。渡河以后,把所有渡船凿沉、饭锅打破,只令全体将士携带2天的粮食,向士兵表示有去无回的决心。部队到达前线,与秦军接战,连续九战九捷,截断秦军输粮通道,秦将或被杀或投降。当时战况极其惨烈,其他诸侯军队,都不敢出战,只是屏息静观。

巨鹿之战,打垮了秦军,确立了项羽的威名。战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将领。从此,项羽成为诸侯军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隶属于他,他也成为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

项羽采取的谋略,是在特殊情形下,置己方于死地,绝去生念,不虑生还,以建构出一种肃杀悲壮的气氛,振奋士气,这样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全部力量,以一当十、以十当百,达到绝处逢生的结果。所以当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究其实质,这也是哀兵必胜的一种表现。 GBrqLejSTjREmXA9euBMMxnNaga4XE0aMq6akF+BAPMXGuQ1kNuZvMWLlNkuBbE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