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以仁为本

【原文】

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1)达人是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当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礼者,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2),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3),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4),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陌(5)之邦行矣。何兵之不可治哉!

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困扰民(6)而坏(7)品行,因嫖赌洋烟(8)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9)之文。

【注释】

(1)达:显贵。

(2)慢:轻慢、怠慢。

(3)正其衣冠:使衣服帽子端正整齐。

(4)庄:庄重、严肃。

(5)蛮陌:古代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6)扰民:扰乱、搅扰百姓。

(7)坏:败坏。

(8)洋烟:即鸦片烟。

(9)粉饰:本义为女子化妆;这里指表面虽然好看,但却无实质效用。

【译文】

带兵之道,用施恩的方法不如用仁的方法,用立威的方法不如用礼的方法。仁就是自己想要建树,让别人也建树;自己想要发达,也让别人发达;对待部下,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一心希望他们能够发达,能够建功立业,这样,他们就知道感恩戴德了。礼就是无论人多人少,无论职位、年龄的大小,不敢有所怠慢,安泰但不骄横;衣冠整齐,举止严肃,令人望而生畏,威严但不凶暴。做事恭谨有礼,对待部下庄重,在不知不觉之中,常常保持凛然难犯的样子,这样,部属就能感觉你的威严。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即使是蛮夷之国都能归顺,还会有什么军队不能治好呢!

带兵就像父亲带儿子、兄长带弟弟一样,没有钱财,没有得到保举,都是小事,千万不能纵容他们扰乱百姓、破坏品行,因为嫖娼、赌博、吸食鸦片烟而损坏身体。如果他们个个好学向上,人人都成材,那么下仅他们感恩戴德,他们的父母也会感恩不尽。

爱护百姓是治兵的第一关键,必须每天三令五申,看作是军队的生命和根本,不可将之视为只是一种表面好看的文饰。

【心得】

对曾国藩这些论述,蔡锷评论道:“带兵就像父兄带子弟这一语,最是仁慈贴切。如果心里能永远这样想,则古今的带兵格言,虽千言万语,都可付之一炬。父兄对待子弟,担心他们愚昧无知,于是谆谆教诲他们;担心他们饥寒苦痛,则关心爱护他们;担心他们放荡,没有好的品行,就严厉惩罚责备他们;担心他们没有好的前途,就刻意培养他们。无论是宽还是严,是爱还是憎,是喜欢还是讨厌,是奖赏还是惩罚,都出于至诚,没有虚伪,因此做起来至公无私。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部下爱戴长官,也肯定与子弟爱戴他们的父兄一样。”

古今名将用兵,没有不以仁为本,以爱兵、安民、爱民为根本的。因为只有爱兵,才能得到士兵的拥戴,以得军心,临敌作战才能克敌制胜。同时,用兵本来就是为了安民。如果骚扰侵害百姓,就违背了用兵的本意。士兵来自于百姓,军饷也是老百姓出的,追本探源,又怎能忍心扰害百姓呢?在地方驻军,举凡采办粮草、征发民工、侦察敌情,替军队做向导,均需要百姓帮忙,如果得罪百姓,招致反抗,便是自作自受。至于对外用兵,也不可把无端的祸乱强加在无辜的百姓身上,以致上背天意,下招民怨。

曾国藩为一介书生,走上带兵打仗之路,自然选择传统的以仁带兵的方法,事实也证明他的方法极为成功。同时曾国藩极为重视安民、爱民,他称“用兵之道,以保民为第一义”,又自号其家曰八本堂,八本之一是“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他在《劝诫州县》中说:“惟农夫则无一人不苦,无一处不苦。农夫受苦太久,则必荒田不耕;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所以,必须重农以厚生。”又在《劝诫营官》中说:“所恶乎贼匪者,以其淫掳焚杀,扰民害民也。所贵乎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无殊矣。”所以,必须“禁骚扰以安民”。

的确,不管是指挥军队,还是当今的企业管理,都应以仁为本,尊重部下、爱护部下,才能获得部下的爱戴。但现今不少企业管理者面对激烈的竞争或企业危机时,往往因为追求业绩而忽视部属的心情,对于部属采取强硬的手段,压迫部属无论如何都要努力达到业绩。大多数的人都以为若不这样就不能突破困境。

如果这么做能够振奋部下上气,业绩因此而增加就没有问题。然而,人心却没有那么单纯。例如,主管要的只是眼前的利润,主管愈是压迫部属,部属就愈容易产生反抗的情绪,只是敷衍了事,虚与委蛇。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呢?这就是主管忽视了人性、人心所造成的。经营者或管理者虽具有危机意识,却只热中于业绩的增加,认为部属有责任提高业绩,于是拼命地驱策部属不眠不休地工作。忘了部属也有人格与人性、人心,也有期待,也有梦想,也有欲望,拼命压榨部属只会得到反效果。

以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的集团是处于危机下的一种依存心理,大家需要的是一个强而有力,精明、能干的领导者。在这样的需求状态下,经常会出现一位有权威的领导者出来带领大家。

但是,并非有权威的领导者,都可以无往不利。因此,身为领导者如何赢得部属的信任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大部分的主管都无视于部属的期待,只是一味地要求部属努力实现自己的期望。这样的主管极易引起部属的反感与不满,无法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非常情况下,领导者以权威态度对待部属,在严加苛责的情形下,部属还能致力于提高业绩,领导者应该感到高兴,但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许大多数人会认为具有权威性的严苛做法,不适用于现代这个民主时代,但事实绝非如此。即使是在威权主义盛行的封建时代,像这样忽视人性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

例如,在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在松代藩实施的财政改革,因为忽视人性,没有争取人心而遭致失败。或许有人会认为那是早以前的事,如今社会的现状与当时并不相同,以当时的做法来印证现代经营方式,未免落伍而不切实际。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天才型的经营者能够洞悉人心,掌握人性的巧妙多变。即使是在德川幕府时的威权主义时代,忽视人性的管理方法也是无法打动人心。只要是能够深入人心的做法,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可以打动人心,让大家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命,而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松代藩位于现今日本的长野市,藩主是真田家。提拔恩田仝的是第六代藩主真田幸弘,为了要拯救前所未有的财政困境,他将财政大权完全授予恩田仝,恩田仝以他独特的做法,挽救了松代藩的财政危机。

任恩田仝被提拔之前,已经有数位德高望重的臣子施行过财政改革,但采取的都是忽视人性及人心的高压手段,因此全遭失败。例如,恩田仝的前一任改革财政的臣子田村半右卫门,就是采取高压手段引起民众的反抗。田村半右卫门为了要重整藩库的财政赤字,于是采取并实行抑制支出、增加收入的政策。为了抑制支出,完全不顾及民众的不满情绪,尤其是对于缴纳税金者就可以作奸犯科的做法,将百姓的安危完全置于脑后,最后引起民众的激愤,揭竿而起。

田村半右卫门和之前的家臣,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阻碍。因此,他们派遣为数众多的走卒(据说多达900人)来担任征收税金的任务。官方愈是严苛,百姓愈是绞尽脑汁逃漏税,然后官方又再不断地增加监督者(走卒)来严格缉拿逃漏税者。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松代藩的税收只有七成入库。

由于恩田仝受到藩主真田幸弘的信任,拔擢他并赋予他整顿财政的重责大任。恩田仝为了整顿财政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和前人所实行的政策完全是背道而驰。恩田仝从爱民、安民出发,争取人心,对于大多数人的期待,都予以善意的回应,而爱民、安民、体恤民情正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然而,抓住每个人的心,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与曾国藩的谋略思想相同,恩田仝的谋略虽是施行于封建时代,但并非只适用于封建时代。相反地,恩田仝的做法与封建时代的普遍做法大相径庭却能突破困境,他打破封建制度忽视民心、民意的专制政治,反之以如何满足人民的期待、梦想、欲望为追求,因而得到了百姓的支持。

日本知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或是出光佐三,都是以爱心争取人心、获得人心,并进一步掌握民情的天才经营者。这种对人们不抱丝毫偏见的做法,在于能洞察人心,而这惊人的洞察力,正是松下幸之助与出光佐三等人的共同特点。

恩田仝首先是让官员振作。以往的家臣为了平衡财政收支,不断地想从官员们的薪资上打主意,甚至将他们的薪资减了五成左右。这些官员被减薪之后,又因财政危机所需,还必须担负更多的重任。显然,这种做法简直是忽视个人的需求。这种情况不只是从前才有,就是在现代化的企业陷入困境时,也常可看到这种现象——不但削减员工的薪水,还要求员工拼命工作。恩田仝不采用这个做法,反而采用相反的方式;即使面对财政赤字,他也承诺已被减薪五成的官员恢复全薪,只要求大家各尽其责。

此外,恩田仝与老百姓的协定是:

一、不说谎吹噓。

二、协商决定事物的方针。

三、禁止公私混淆。

四、免除向百姓课征的劳动赋役。

五、税赋不必预先缴纳。

百姓对于如此知晓民心、体恤民情的措施无不感激万分,纷纷向官方提出拯救财政危机的方案,要求提高税赋两倍分两年缴纳。以往派遣走卒严厉监督税赋,并以高压政策强行收税,效果却不好。如今,恩田仝允许民众分两年纳税,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恩田仝的财政改革政策能有如此成就,是因为他的策略与曾国藩以仁为本的谋略思想一致。

当代优秀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也与能获得人心、实行以仁为本的谋略有关,如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就是最好的例子。昭和四年日本经济不景气,造成物价下跌与商品销路不佳,各商家几乎都面临工厂关闭与解雇员工的厄运。松下电器也面临商品滞销的困境。就在这个时候,松下因病休养。在这一期间,井植与武久商量后,做出裁员半数的决定,并向松下先生请示,松下听了,马上提起精神说:“即日起生产减半,也不裁员,工厂只上半天班,但员工薪资仍发全薪。另一方面,店员必须放弃休假,全面促销。”

松下做出这样的决断,是因为他希望松下电器在日后逐渐扩大发展,如果这时候为了解除眼前的危机而解雇员工,一定会让员工的情绪动摇。面临这样不景气的环境,如果领导者能站在部属的立场考量,让部下产生高昂士气,一定能让大家提起精神来,同心协力突破不景气的危机。

井植和武久听了松下的决断后非常高兴,立刻召集全体员工,告加大家公司的决策方针。大家听了,誓言愿全力拓展业务。结果,仓库内的库存不到二个月就销售一空。自此,非但不用再上半天班,就是拼命生产也不敷需求。

出光在日本战败之后,所有的海外事业全军覆没,公司遭受致命的打击,面临非解散不可的命运,甚至有人传言出光董事长在绝望之余打算自杀。然而,出光董事长非但没有因此打击而绝望,反而神采奕奕地于昭和二十年八月十七目,召集全体员工聚集在“出光馆”,宣布:“我向大家保证,维护大家的生活,请大家放心!”在当时,日本因为战败,经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这前途渺茫的情况下,任何企业都不敢预期自己的未来,纷纷采取缩小企业规模与人员编制的措施。在这样的困苦时期,出光旗下有将近1000名员工,他不但没有裁员,反而宣布保证维护大家的生活。这个宣言公布之后,全体员工在感激之余,都拼命地努力工作。

出光公司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专门在中国东北、内地及东南亚等地发展海外事业,在日本国内几乎没有什么作为,只余下一些债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不努力就无法生存。因此全体员工士气高昂、由衷地努力。出光认识到一定要遵守对员工的承诺,绝不可解雇员工。员工在感激董事长的诚意之下,积极果敢地拓展新事业,朝渔业、收音机修理、酱油及醋的制造、印刷业等未知领域挑战,企图在战后的混乱时期求得生存。出光后来能在石油事业领域中发展,并以压倒性的优势在石油业界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因为爱护员工,以仁为本的策略,争取到员工的拥戴,团结一心,共度难关,而在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

这种即使面对困境仍然以人心为决策的例子不只在日本有,世界各地都不乏其例。例如世界知名的调味料制造商,M公司总裁查尔斯便是其中一例。

查尔斯总裁是在其叔父维乐比先生失败后,为了挽救财政赤字而继任总裁的。继任后查尔斯集合全体员工,宣布道:“薪资提高一成,工作时间每周缩短九个小时,公司今后的存亡全靠大家的努力,大家加油吧!”当时M公司面临的状况是若不削减员工一成的薪水就会亏损,而查尔斯却提高一成的薪资,缩短每周的工作时间。刚开始,大家部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接着对查尔斯的决策鼓掌叫好,士气也因而高涨起来。不到一年,非但消除赤字,创造利润,也巩固了M公司的事业基础。

查尔斯的英明果断、恩田仝拯救财政危机的措施,与曾国藩以仁为本的治军谋略如出一辙。可见,不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面临危机时希望大家同心协力突破困境,必须以人心为诉求,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

前面所提到的例子,足以说明领导者在面临危机时的心情。即使面临危机,不减薪反而提高员工薪资,不裁员反而缩短工作时间,这些经营者所采取的措施,在平庸的领导者看来,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大多数的领导者,都是以眼前的利益为考量,很少会顾及员工的想法。然而,以争取人心为诉求并非一味地迎合部属。或许有人会认为领导者必须以更坚决的态度及信念来领导部属,因而反对以争取人心为诉求。

第一个异议,这种方法对于一般的领导者来说未免太勉强了。能够真切地打动人心,若非是特别高明的领导者恐怕很难做得到。若非直觉敏锐,光是模仿他人的做法,到头来恐怕会弄得更糟糕。但这并不表示这些例子不足以参考,提供这些例子是要告诉大家,身为领导者正面临危机时,更应该保持正确的想法。

第二个异议,是针对领导者为回应部属的期待而采取迎合的方法,是否真的能打动部属这一点提出质疑。然而,以部属的人心为诉求所采取的行动,和一味迎合所运用的手法,乍看之下好像一样,但其本质却大不相同。以部属的人心为诉求的做法,必须以正确了解人心为基础,这样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着想。因此,必须仔细洞察打动人心的要诀,进而对自己拟定的决策产生自信。有自信的行动才能产生显著的效果,这绝不是曲意奉承做得到的。

然而曲意迎合他人的做法,其实还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站在部属的立场考虑,或以满足部属的欲望为目的,而只是为了提高业绩或是以利己的目的而利用部属的手段。这种手段无法让部属真心尽力。

仔细思考比较,不难发现这两种做法大不相同,给予部属的感受也大不相同。诉诸人心的领导者,很容易打动部属,激励部属士气。但以自我为中心而迎合部属的领导者,不但会引起部属的反感,甚至还会让部属看不起。

身为管理者必须以更坚决的信念来对待部属。唯有以坚决的信念来对待部属,才能真正体谅部属的心情,也唯有如此,才能洞悉部属对自己的行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究竟这些管理者是如何学会这种洞察力的呢?他们并不是天生就具备了敏锐的第六感,大部分是因为他们曾经经历过困境,迫使他们不能不以敏锐的观察力来洞悉人心,在经过环境不断训练之后,才具备这种洞察力的。

如果缺乏对人心的洞察力、信念不坚定,却只是一味地迎合部属,是无法让部属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的。然而大多数的领导者,还是有着不正确的观念,一味地迎合部属,以为这样就是深得人心的做法。殊不知这种盲目的迎合,非但得不到部属的真心服从,反而会引起部属的反抗。因此真正洞察部属的心情,才是让部属效命的有效办法。 gOhsLiGo2+faZtIbviZ2vS5F/dfY+kOccdrvdKtdq+3nLFhRxSZk0Fiq/lIA57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