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能征善战

【原文】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倘围攻半岁,一旦被贼冲突,不克抵御或致小挫,则令望堕于一朝。故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1)。能爱民为第二义,能和协(2)上下官绅为第三义。愿吾弟兢兢业业,日慎一日,到底不懈,则不特为兄补救前非,亦可为吾父增光于泉壤(3)矣。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因而愈明,不可困境遇偶指拂(4),遽尔(5)摧泪。

【注释】

(1)探骊之法,以善战为得珠:据《庄子·列御寇》载:骊龙之珠,价值千金,想要获得它,必须潜入九重深渊,值骊龙睡熟时于其颔下摘取。这里比喻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冒险犯难,以深入探求。

(2)和协:和谐、协调。

(3)泉壤:即九泉之下,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古人挖墓坑汲水,故称之。

(4)拂:拂逆、违背。

(5)遽尔:立即、马上。

【译文】

治军以能战为最重要,倘若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与敌人冲突,结果竟无法御敌或受了小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会毁于一旦,所以善战就是要探源得珠,冒险深入敌境以求取胜利。第二重要是能爱民。第三重要是能让上下官绅和睦相处。希望你兢兢业业,一天比一天谨慎,始终不懈,这样,不但是为我补救以前的过失,也可以为先父在九泉之下争光。精神是越用越多的,不能因为向来身体瘦弱,就过分注重保养;智慧在越困苦的情况下就越明达,不能因为偶遭拂逆,就心情沮丧。

【心得】

从上文可见,曾国藩直截了当地将“能战”视为治军的关键。实践是体验真理的标准,作为将才来说,就是要能作战,能克敌制胜。

军队取胜的关键在于将帅得人,能激发士卒士气。在曾国藩看来,将帅能“爱民”、能“和谐上下”关系、能体恤士兵的疾苦并做到赏罚分明,就能激发士卒士气。这种观点正确无疑。“飞将军”李广得朝廷赏赐皆分与士兵,士兵中家有疾苦者李广都设法予以帮助,从而李广的部众皆愿意与之同生死。李广率军作战自然就能战无不胜。

古代能征善战的将领之所以能得士卒“乐效死力”,不仅在于将帅能体恤士卒,而且将帅能设法排除一切干扰,从而上下齐心协力。赵奢之所以百战百胜,一则是他得赏赐皆分与士卒,二则是他善于排除军队中妨碍团结的杂音。赵奢的儿子,虽然能从军事理论上使赵奢折服,但赵奢在作战中只取赵括之所长而已。能征善战的将帅所率领的军队之所以能百战百胜,关键就在于其善于吸取各家之所长。

唐太宗便是封建帝王中最善于用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二十三年(公元627~649年),这一时期的封建政治较为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较快,社会秩序也较安定,在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叫做“贞观之治”。能出现如此的盛世,这与唐太宗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长是分不开的。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常常谏议治国施政的得失,指责唐太宗的过错。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向唐太宗先后陈谏二百多事,唐太宗总是把他做为一面镜子,言听计从。让他做了多年的谏议大夫。房玄龄、杜如晦沉智善谋,审时度势,善于处理内政,唐太宗就用他们二人同为宰相。李靖熟读兵法,精通韬略,善于统兵征战,唐太宗就让其领兵征战,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为唐朝立下汗马功劳。

唐太宗不仅能用人所长,而且还注意引导臣下僚属们正确地评价人物,多看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有一天,他宴请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王珪等六位大臣。当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太宗对王珪说:“你善于识别和评价人才,今天不妨对在座的房玄龄等人评论一番,说说你和他们相比,有什么突出的长处。”王珪评论说:“要论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我不如玄龄;要论犯颜切谏,生怕您赶不上尧、舜,我不如魏征;要论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要论敷奏详明,办事公平,我不如温彦博;要论处繁理剧,长于决断,我不如戴胄。至于在激浊扬清,嫉恶如仇这方面,我和他们五位比起来,也有一日之长。”房玄龄等人都觉得王珪的评论恰如其分。太宗也完全赞同王珪的看法,勉励大家要虚心向别人的长处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博采众长,不仅能在战争中掌握胜败的关键,即使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采各家之长,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将军事上的“任人”方式用之于管理企业上,无疑会使企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而企业领导者应以古人治军的方式为鉴,发展企业的生产。唯有知此,企业才能长盛不衰。 dcC/L2Kg+EcoNy+u1FwgIbkYoxekLHXd6IUjU0RkiSVJUY+CTlBvi1glm0JEBqO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