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八覆江岷樵(1)中丞

【原文】

来示,论兵勇短长,最为切当。仆于二月间,复魁太守书有云:“岳王复生,或可换孱兵之筋骨,孔子复生,难遽变营伍之习气。”虽语涉谐谑(2),实痛切之言也。今欲图谋大局,万众一心,自须别开生面,斩新日月,专用新招之勇,求忠义之士将之,不杂入营稍久之兵,不用守备以上之将。国藩之意,盖与阁下若符契耳。添勇六千之说,昨因令弟达川,带勇一千进省,即令其先将此勇赶紧赴皖,以备阁下爪牙之需。其余五千,须俟船炮办齐,水陆并进,乃可有济。省申诸友及璞山(3)之意,皆欲急急成军以出。国藩思此次由楚省召勇东下,一以为四省合防之计,一以助阁下澄清之用,必须选百练之卒,备精坚之械,舟师则船炮并当,陆路则将卒并愤,作三年不归之想,为百战艰难之行,岂可儿戏成军!仓卒一出,人尽乌合,器多苦窳(4)。船不满二百,炮不满五百,如大海簸豆,黑子著面,纵能迅达皖省:究竟于事何补。是以鄙人愚见,总须备战舰二百号,又辅以民船,载货者七八百,大小炮千余位,水勇四千,陆勇六十,夹江而下,明年成行,与麾下相遇于九江、小孤之间,万始略成气候。否则名为大兴义旅,实等矮人观场,不值方家(5)一哂(6)耳!明知阁下盼望此勇甚切,然速而无益,不如迟而有备。且阁下初到庐江,办宜将吏治民事,略为整顿,即陆路堵御,本境剿匪,有随身带往之勇,有达川绩往之勇,有李少荃(7)旧练之勇,亦尚足资捍卫。想卓裁定,以为然也。

【注释】

(1)江岷樵:名忠源,湖南新宁人,湘军将领。因镇压太平军有功,后外迁至知府、湘北巡抚等职。太平军攻克安徽庐州时投水自尽。

(2)谐谑:滑稽而略带戏弄之意。

(3)璞山:即王鑫,璞山为其表字。曾国藩在整治团练之事时,曾协助共理。

(4)苦窳:粗劣。

(5)方家:原指深于道术之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和艺术的专家。

(6)哂:讥笑。

(7)李少荃:即李鸿章,少荃为其字。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为曾国藩幕僚。

【译文】

来信说到官兵与湘勇的优点和缺点,甚为精辟恰当。我于二月间,给魁荫亭太守的信中说:岳飞如复生,或许可以使这些软弱散漫的士兵脱胎换骨,但假如孔子再生,却难以迅速改变军队中的恶习。”虽然这些话说得有些戏谑,但实在是切中时弊的肺腑之言。目前要谋划大局,必须万众一心,才能别开生面,改换天地;只使用新招收的乡勇,选拔忠义的绅士、文生作为他们的统帅,纯洁队伍,不混杂入伍稍久的士兵,也不使用过去守备以上的军官。我的想法和阁下的意见完全相符合!需要增加6000湘军的事情,昨天因为令弟达川带兵1000员进省,当时即已命令他将这支部队迅速带赴安徽,以满足您的急需。其余5000,须等船炮办齐,水陆并进,才能对您有所支援。省内诸位朋友和王鑫的意思,都是想赶紧编组军队出师。我认为此次从湖南招募楚勇东下,一方面是为了4省的共同防御,另一方面也为帮助阁下清剿逆贼,因此,必须挑选训练有素的士兵,配备优良的武器装备,水师要船炮齐备,陆军则须将士斗志昂扬,做好3年不归的心理准备和经历数百次艰难战斗的物资准备,岂能像儿戏一样随便组建军队,仓促出兵呢?如若士兵都是乌合之众,武器装备少又粗糙,船不足200,炮不够500,那么只能是沧海一粟,大面积上的一个黑点,不值得注意,即使能迅速到达安徽,对战事又有什么帮助呢?按照我粗浅的意见,总得准备战舰200艘,还要有民船和载货船七、八百艘辅助,大小炮千余门,水兵4000,陆军6000,沿江而下。明年办完启程,与您在九江和小孤山之间会师,那时才有可能成大气候。否则,看起来像大兴仁义之师,实际等于矮人看戏,不值得行家一笑!明知您急切地盼望湘军增援,但仓促出师又没有好处,不如延迟一段时日,等准备充分之后再出师。况且您初到庐江,也应该将官吏和民事稍微整顿一下,即使是陆地上需要防御逆贼、境内需要剿匪,您有随身带去的部队,又有达川随后带去的湘勇,还有李鸿章过去训练的部卒,依靠这些部队也足以保卫庐江了。我想让您裁决,也会做出相同决定的。

【心得】

在这封书信中,曾国藩再三强调军队上下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以“图谋大局”的谋略思想,另一方面又提出军队武器装备问题,强调军队的粮饷供应。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增强自己的战斗力,以争取战争的胜利。因此,《孙子兵书》首篇即提出“令民与上同意”的问题,事实证明,大凡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部队,都可以在实战中取得胜利。张预曾对此注解说:“百将一心,三军同力,人人欲战,则所向无前矣。”《六韬·文韬·文师》云:“同天下之利者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失天下。”也是强调团结一心、上下一致,以争取克敌制胜的观点。两军相敌,争战廝杀,虽然决策定计权在于将帅,但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仍然要靠全体官兵奋勇作战。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全体士兵的奋勇作战,再高明的决策也难以实现,任何战争也无法取胜。因此,孙武把“上下同欲”当作用兵打仗能获取胜利的重要谋略之一,总结了治军作战的重要规律。

公元前周赧王年间,燕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联合6国之军一同伐齐。燕昭王与乐毅意见统一,方略一致,乐毅在前线征战,燕昭王不但赏赐乐毅家衣物,并派人带大批礼物送给乐毅,立为齐王,以示信任。乐毅不受,回书向燕昭手表示誓死效忠。燕军仅花费半年时间,连夺齐70余城,仅剩两座城池未攻下。

公元前279年,乐毅伐齐将要取得最后胜利时,燕昭王薨逝,燕惠王即位。当惠王为太子时,即对乐毅心有不满。齐国田单乘机施行离间计,使燕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乐毅知道燕惠王居心叵测,怕回国后被杀,向骑劫交出兵权后便投奔了赵国。燕军将士因此忿忿不平,军心涣散,齐国转败为胜。这一段历史,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临敌作战,“上下同欲者胜,上下不同欲者败。” iKff7QfrlfG447uUTxZ50S1hmfnYd+4Ui7BBvwWKyxpLb5wcpzoiNQP9ezUTbY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