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统领湘勇张道运兰禀职营与吉中各军击贼获胜由(1)

【原文】

各营稳扎稳打,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与悍贼(2)交手,总以能看出他的破绽为第一义。若在贼者全无破绽,而我昧焉(3)以往,则在我者必有破绽被贼窥出矣!该道(4)身经数百战,于此等尚宜留心细察也。

【注释】

(1)统领湘勇张道运兰禀职营与吉中各军击贼获胜由:张运兰为曾国藩副将,领过湘军骨干老湘营,为镇压太平军的骨干分子之一。同治三年死于赴福建任按察使的途中。张运兰统领老湘营和吉中各营在吉安附近与太平军作战,是清咸丰六年至八年间的事情。

(2)悍贼:指敌军强悍,不易打败。悍:强悍。

(3)昧焉:冒冒失失,糊里糊涂。

(3)道:即张运兰。

【译文】

各营军队稳扎稳打,自然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与强悍的敌人交战,第一要紧的是要看出他的破绽。如果敌人完全没有破绽显露,而我们还冒冒失失地前去交战,那么,我们必定会有破绽被敌人看出。张运兰虽然身经百战,但对于这一点还是应该细心审察。

【心得】

在这篇短文中,曾国藩论述“结硬寨,打死仗”的军事原则,推崇对敌作战首先应注意如何先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再乘敌之隙的谋略思想。他指出必须“稳扎稳打”,以看出敌军的破绽,趁对方没有设防,或者兵力薄弱,或者不及救援,或者没有准备之时,突然进击。

要耐心地等待敌之“隙”,积极地寻找敌之“隙”,巧妙地创造敌之“隙”,以便我方乘隙而入,大败敌人。

曾国藩所说的“看出他的破绽”与孙武所说的“避实击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进冲其虚”、“乘人不及”、“攻其不守”,以及孙膑所说的“必攻不守”等都是乘敌之隙的表现方式。

敌人犯错误,造成“破绽”、“虚”,我方可等待机会利用之。更重要的是我方应积极创造敌之“虚”。兵者诡道也,刻意制造敌之错误,制造各种假象,掩盖我方真相,造成敌人的错觉,使敌人陷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使我方得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争取胜利。

公元989年7月,宋太宗命令定州路都部署李继隆发镇、定二州军护送千辆运粮车,支援宋威虏军。辽朝裕悦耶律休格获悉,便率精骑数万前来迎击。北面缘边巡检尹继伦率步骑千余巡行塞上,遇到辽军,但耶律休格却丝毫不以为然,径直向李继隆大杀过去。尹继伦对部下说:“辽将视我如鱼肉一般,骄傲懈怠。他若能获胜而回,就会乘胜赶我北去;不胜,也会牵制于我,侵害我们。为今之计,我应卷甲衔枚暗袭其后。乘敌只顾前攻,忘记后备之隙,战而胜之,我可自保;即使不胜,也是忠义。岂能束手待毙?”部下听罢,个个摩拳擦掌。尹继伦下令秣马厉兵;天黑以后,率部各持短兵器暗暗追随于辽军之后。追赶数十里后,天尚未明时到达唐州徐河,追上辽军。当时辽军正在吃饭,尹继伦当机立断,率部出其不意地从背后杀来。辽军惊恐万分,乱作一团,一员大将当即毙命。耶律休格此时大惊失色,便“弃匕箸走”,又为“短兵中其臂”,骑马狂逃。辽兵因此更加混乱,争相溃逃,自相踏践死者无数。李继隆与镇州副都部署范廷召,奉部追击,越过徐河十余里,大获全胜。定州副都部署孔守正亦奉所部击辽军于曹河之斜村,斩辽帅大盈等。

这是宋军利用敌将之误而战胜之例。

1973年10月16日,是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的第11天。埃及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势,突破了苏伊士运河东岸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线,攻入了以色列纵深阵地,狠狠地打击了以色列援军。至此埃军仍牢牢地控制这场战争的主动权。但埃军万万没有想到,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埃军在军团守卫的结合部有一段空隙,并及时通报了以军。夕阳贪婪地盯着大苦湖边,伊索姆附近的一座浮桥。几名荷枪实弹的埃及士兵在浮桥两端巡逻着。远处逐渐传来由小到大的马达声,有十三辆苏制坦克和数辆装甲输送车从前线方向飞驰而来。守桥士兵警惕起来,当看见坦克车上的埃及标志时,才放下心。车窗开启,满脸灰尘且穿着埃及军装的官兵露出了炮塔。车队来到距桥头不远处停下来。从车头上跳下一位少校军官,来到桥兵跟前,用一口熟练的阿拉伯语热情地说:“辛苦了,各位弟兄!”桥兵说:“不,你们才辛苦呢!少校,你们是哪个部队的?要过河吗?”“我们是8装甲师的,要回西岸执行任务,后天再回前线。”“那你们就请过桥吧!”桥兵向少校敬礼后退到桥的一侧。少校一挥手,车队便缓缓上了浮桥,一会儿就消失在桥西。在埃及伊索姆附近的地对空道弹基地上,地面雷达天线周而复始地360度旋转着,谨慎地搜罗任何可疑的军情。突然,一支坦克装甲车队从公路上飞驰而来。道弹兵们毫不介意,认为那不过是路过此地的埃及装甲部队而已。突然间轰隆巨响撼地,浓烟冲天。雷达天线不翼而飞,对空道弹竟爆裂开花;兵营顿时变火海,基地顷刻成废墟,突如其来的“空袭”打得埃军昏头转向,他们向天空张望,敌机却无影无踪。仅仅一天,运河西岸的埃军后方道弹基地和高炮阵地就化为灰烬。这是战争开打以来的空前浩劫,埃军从此转为被动。这不是什么“空袭”,而是以色列的一支特遣部队利用过桥车队的“地袭”。从此,以色列有了一条通往运河地区的空中安全通道,并且切断埃军两方的联系,扭转了战局。

1976年发生震惊世界的人质争夺战,也是以色列空军和特遣突击队以绝妙的超低空飞行技术骗过敌人的雷达,造成敌人不意之“隙”,抢回人质的著名范例。

1976年6月17日,四名巴勒斯坦人和西德人从雅典劫持了一架特拉维夫飞经巴黎的法航班机。该机飞抵乌干达恩德培机场,劫持者要求以机上240名旅客(其中大部分是以色列人)作为人质,换取关押在以色列的53名巴勒斯坦一人;否则,将杀死全部人质,最后“期限”定为7月1日。以色列,呼呼劫持者延缓期限,一面紧密谋划。透过法国外交部与劫持者联系,答应劫持者要求,用关押的巴勒斯坦人交换人质,但要求劫持者将“期限”推延到7月4日。以色列总参谋长古尔亲自拟定抢回人质的“乌干达慈航计书”,派突击队乘虚而入,袭击恩德培机场,并报经总理拉宾、国防部长佩雷斯批准。拉宾任命辟姆龙将军为总指挥,选定166人组成了突击队。

7月3日傍晚,在西奈半岛最南端的沙姆沙伊赫机场上,以色列突击队员分乘3架“大力士”运输机秘密起飞,同行的还有作为空中指挥所和野战医院的两架波音707飞机,负责进行空中掩护的八架F14鬼怪式战斗机,实施途中保障的3架空中加油机和一架空中通讯机,开始了上千公里的长途奔袭。17架飞机一律以超低空飞行,与离地面保持15公尺的距离,因为15公尺以下可以躲过沿途各国的雷达侦测。深夜10点整,突击队群到达了恩德培机场上空。同一时刻,地面上的配合行动也展开了。潜伏在乌干达的以色列间谍切断了恩德培机场对外的一切联系,而以色列前总参谋长巴列夫恰在这时打电话给乌干达总统阿明,以便进行扰乱。这时,机场航空管理塔发现飞机群,立即盘问,以色列飞行员回答:“这里是东非航空公司,我们从以色列运来劫机者要求释放的巴勒斯坦人。”顿时,一片欢呼声从塔里响起,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机场。在欢呼声里,第一架满载突击队员的飞机安全降落了。

适逢其时,乌干达总统阿明坐着豪华轿车突然来到,20余名机场警卫慌忙跑去迎接,当即被车内伸出的机枪击毙。原来,阿明是以色列间谍冒名顶替的。突击队飞机一停稳,机舱里就冲出装甲车和吉普车。纳坦雅胡率第一突击组35人闪电似地冲进候机大厅。他用唯有犹太人听得懂的希伯来语高喊一声:“卧倒!”大厅里所有的犹太人都卧倒在地。然而听不懂希伯来语的人却不着头脑,依然站立着。当时,几十支冲锋枪向大楼内一阵疯狂扫射。4名劫持者,翻身栽倒,死于非命。同时,第二突击组冲到停机坪前向乌干达米格机发射了反坦克导弹,10余架米格机弹指间化为灰烬。第三突击组迅速夺取航空管理塔台,捣毁全部设备。以色列突击队乘虚而入,大获全胜。马达轰鸣,第一架“大力士”满载人质离地升空。战斗历时53分,只有纳坦雅胡阵亡。当真正的乌干达总统阿明率装甲部队赶来时,最后一架“大力士”也早已逃之夭夭了。

这就是震惊全球的人质抢夺战。以色列制造种种假象欺骗迷惑敌人,造成敌人在防守上的漏洞,然后乘虚而入,成功地抢回人质。

曾国藩强调的“以能看出他的破绽为第一义”还包含有乘敌不及的谋略思想。乘敌不及,《孙子兵书·九地篇》原句是“乘人之不及”。孙武说:“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孙武认为,用兵作战的原则就是趁敌人措手不及。古代兵书认为:“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乘者,乘人之不及,攻其所不戒焉耳。”这就是说,必胜的战术,并非敌有可乘之机,而是应该乘机而动,即不失时机打击敌人。如果不能“乘人之不及”,那么,能取胜的机会再多也无济于事。

关于如何乘敌,《吴子·料敌》列举了13种情况,除这11种情况之外,又列举8种“不卜而战”的机会。后来的兵书又列举10种情况:“骄可乘,劳可乘,懈可乘,饥可乘,渴可乘,乱可乘,疑可乘,怖可乘,困可乘,险可乘。”《投笔肤谈·达权第三》也说:“故加兵者,必先自备其不虞,然后能乘人之不备。”而后也列举10种乘敌之机:“乘疑可问,乘劳可攻,乘饥可困,乘分可图,乘虚可惊,乘乱可取,乘其未至可挠,乘其未发可制,乘其既胜可劫,乘其既败可退。”

虽然这些并不能全部概括进攻敌人的时机,但它可以告诉将帅,应随时注意发掘敌人的可乘之机,以便乘敌不及,战而胜之。

人们的大脑反应事物,有一个观察、思考、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有备对无备,以镇定对惊慌。战争史上,人们利用大脑反应问题的“时间差”,来改变战场形势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

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军对阵于木雋李。越王派三小队罪人于阵前自杀,吴军感到奇怪,逼近阵前观看,阵势混乱。越军乘机猛攻,大败吴军。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军一支游击队欲炸毁德军严守的一座桥。游击队先在奶牛场挥舞红旗,使牛群受惊托奔。德军见状,忙若追牛,游击队乘机炸毁了大桥。

曾国藩“以能看出他的破绽为第一义”的谋略思想还包含以严待懈的策略。唐名将李靖在《李卫公间对》中论用兵说:“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略言其概尔。善用兵者,推此三义而有六焉:以诱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严”与“懈”,指临战车队的纪律与战略之情势。治兵有严有松,作战有警有懈,兵严警而有备,是可战之师;兵松弛而懈怠,是可乘而攻之师。“以严待懈”之谋,即是以我军的严警,待敌军的懈怠,伺机击敌的进攻谋略。其中亦可辅使令敌松懈的计谋,创造攻击“懈”敌的战机。

军史上,以严待懈的战例如韩信破齐之战。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4年6月),刘邦遣韩信率赵兵东向击齐,齐王田广遣将奉重兵屯防于历下,以抵御韩信。9月,在汉齐双方已进入临战的状态下,刘邦复派郦食其前往齐都,以威胁、利诱双管齐下,说服田广降汉。田广因其时军备不修,许诺撤历下之兵,每天与郦食其纵酒为乐。此时,韩信军队已至黄河之滨,东临历下,闻听齐王欲降,即打算撤兵。但此时齐军已有松弛懈怠之势,故谋士蒯通力劝韩信趁懈击齐。齐王既有归汉之意,其历下屯兵的军心便渐渐松弛,因此,韩信引兵渡河后,便轻而易举地击破了齐军。

“以严待懈”既是一种进攻性谋略,亦是一种“攻其不备”的计谋。但这种敌方的不备,是在敌方失警之后的自去其备。因此,要成功地实施“以严待懈”之谋,必须善于施展谋略,造成敌军懈怠,尔后才能抓住战机,以我严整之师去攻击敌方失备之兵。

又如朱仙镇大捷。明崇祯十五年四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第3次攻打开封。崇祯皇帝急令丁启睿、左良五、杨文岳等率兵20万援救开封。6月,明援军聚集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市西南)。李自成闻讯,立即亲率主力迅速占领朱仙镇南高阜,修筑炮台,挖掘战壕,严阵待敌。明军决定分兵数路同时并进。但明军分兵进攻之初就严重受阻,军队混乱,士气衰落。杨文岳部队受阻后,断粮缺水,部将不服调遣;左良玉部队与李自成军激战五昼夜,损兵折将,不得不下令收兵。李自成待敌松懈之时,率主力于敌后猛烈追击,同时派兵在前面伏击堵截。明军阵营一片混乱,互相践踏,主力被歼,左良玉逃回襄阳,其余各路人马亦相继溃败。 DsdAJadAkJz2KYDMBghyu4v6J0jsflXjZ4nIZPRf/buM6rNqnmoFWny1c9YHeH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