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概述

建窑始烧于唐代中晚期,初创时期以烧青瓷为主,两宋时期盛烧著名的黑釉建盏,至元代衰退和停烧。建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地处丘陵盆地。窑场分布于后井村附近的山坡上,周边林木茂密,有芦花坪、大路后门、营长乾、庵尾山、源头坑、牛皮仑等窑址。20世纪50年代,华东文物工作队福建组对建窑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1] ,1960-1992年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博物馆、建阳县文化馆等单位先后联合在建窑遗址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 [2-7] ,发现晚唐至元代的龙窑10座,出土了大量黑釉盏,有兔毫、油滴、鹧鸪斑等品类,包括带有“供御”“进琖”等贡品款的标本。2001年6月建窑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考古人员针对建窑大遗址保护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调查。

建盏是历史上唯一能够达到帝黎同用、僧俗共享境界的中国名瓷 [8] ,黑釉茶盏的兴起与宋代高涨的斗茶风气有着直接的关系。建盏为北宋帝王和士大夫阶层所赏识,是赐茶礼仪的专用茶具。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写道:“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蔡襄在《茶录》中说:“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清光绪年间成书的《匋雅》记载:“或称近有闽人掘地所得古琖颇多,质厚色紫黑……证以蔡襄茶录,其为宋器无疑……底上偶刻有阴文,供御楷画二字”。

一般认为,日本镰仓时代(12世纪末-14世纪)到中国浙江天目山禅寺修行的日本僧侣将建窑茶盏带回日本后,将其称为天目盏(Temmoku bowl)。曜变(Yohen)这个名称在中国古文献中没有记载,16世纪初出版的日本古籍《君台观左右帐记》中称曜变是建盏中的极品,价值连城。

James Marshall Plumer先生(1899-1960)在中国海关任职期间遍访中国各地古窑遗址,收集中国古代陶瓷。1932年他住在福州的时候,当地古董市场上的几只黑釉茶盏引起了他的注意,匣钵等窑具表明这些茶盏是来自闽江上游福建北部窑址的废弃物。1935年6月Plumer先生从上海出发,经历一路艰辛,终于在一周以后的6月27日到达了窑址,他在水吉镇向南10余里的后井村、大路村、池墩村附近发现了3座大的窑业废料堆。为此他撰写了《举世闻名的建盏产地被发现》一文,发表在1935年10月26日的伦敦新闻画报上 [9] 。Plumer先生称建盏为“中国伟大却又含蓄的器物” [10] ,他从窑址收集了大量建盏标本、垫饼、匣钵运回美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初创了亚洲艺术学科,并在1938年举办了中国古代陶瓷展。Plumer先生过世后,其遗孀Caroline Plumer整理出版了他们在建窑遗址获取的资料 [11] ,目前这些标本大多收藏于密歇根大学艺术博物馆(University of Michigan Art Museum)、弗里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 Art Museum)和亚利桑那大学(University of Arizona)等处。

日本学者小山富士夫和山崎一雄从1952年起开始研究“曜变天目”,对珍藏在日本的曜变盏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了观察 [12-16] ,但未能进行科学检测。陈显求先生于1987年10月专赴日本观摩3只曜变盏后对曜变二字这样解读:“‘曜’乃日、月、星辰之光,‘变’乃色彩变异之意。两字合成一词,则‘曜变’可以定义为‘具有光色变化的建盏’是也” [17]

本研究对象曜变残盏出自南宋临安城遗址,由19块碎片拼对粘接而成,整体缺少约1/3,被公认为建窑产品,且成为南宋宫廷拥有“曜变天目”的证据 [18-19] 。该残盏器型为束口盏,口径12.6 cm,圈足径4.2 cm,高6.8 cm。口沿外侈,圆唇,深弧腹。外壁施釉不到底,外壁下腹有一圈积釉,因残盏在匣钵中略微倾斜放置,导致积釉因重力作用聚成一个垂珠,垂珠断裂后露出深灰色胎。外壁下腹露胎处及底足呈深灰色,胎烧结程度高。未污染的胎断面呈深灰色,口沿呈黑色亚光,口沿上可见明显的釉流淌痕迹,摸上去有涩感。该残盏的器型、修坯方式、施釉方式、胎质、外釉都与建盏相似。 YxjsWkxcK9KQOYjmwrIGUZKTOBftax1PdpA8kaxfYUjjszti/sihWaTSlOh3vE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