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福建建窑,为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烧造黑釉器著称,在中国古陶瓷的考古、研究以及收藏鉴赏中,也频频引起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建窑遗址历经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其中1989-1992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建窑的历史发展过程,为系统研究建窑窑业技术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物资料。其时作为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业务人员,我有幸随建窑考古队领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德金老师、福建省博物馆曾凡先生,参加了建窑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并参与了建窑遗址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以及考古报告的编写。记得在此次考古发掘、整理期间,每当谈及建窑黑釉盏的釉色、纹饰问题,我们都会提到“曜变”;曾凡先生还得空就去窑址的窑堆踏查、拣选瓷片,偶有新发现则欣喜不已;然终未邂逅“曜变”建盏的遗留,可见其稀有和珍贵。

中国古代传入日本的黑釉瓷器,日本陶瓷界及茶道界称为“唐物天目”,而个中被尊为“极品”“神品”的“曜变天目”(又称“稻叶天目”)茶碗,即是建窑南宋时期的产品。1994年10月,福建省博物馆与日本里千家茶道资料馆联合在日本京都举办“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窑出土天目と日本传世の天目”(以下简称“唐物天目”)特展,展览开幕前的展厅,迎来一位仅驻足一周的尊贵“客人”--京都大德寺龙光院珍藏的日本“国宝”“曜变天目”茶碗。当时我是福建省博物馆的随展人员,正在与茶道资料馆的同行布置展厅,得以受邀上手观摩。在“唐物天目”特展开幕后,经茶道资料馆热心联络,我和曾凡先生来到东京,在茶道资料馆顾问林屋晴三先生、研究部主任赤沼多佳先生(两位均为日本著名的茶碗研究专家)的陪同下,拜访了静嘉堂文库美术馆。承蒙主人厚爱,待展厅闭馆后开启展柜,取出“国宝”“曜变天目”和重要文化财的“油滴天目”两件茶碗,邀请我们上手观摩。之后在京都的随展期间,也是由于林屋晴三、赤沼多佳两位先生的热心关照,我随同他们前往大阪拜访藤田美术馆,藤田的家元慷慨展示并让我们上手观摩了第三只“国宝”“曜变天目”茶碗。在日本三次观摩“曜变天目”茶碗时的无比惊诧、兴奋之余,也为国内当时尚未发现“曜变天目”茶碗而扼腕感叹!

由于参与建窑考古发掘和研究,我还与几位复原建窑工艺、仿烧建盏的中外科研人员、陶艺家们有交流、来往,知道仿成“曜变天目”乃是他们的最高目标,有的甚至一个家族的两三代人历经数十年都在孜孜以求,探索、研烧。有时与他们讨论、观摩试烧的样品,觉得与真正的“曜变天目”仍有一定的差距,足见“曜变”工艺之高超与高难。其重要原因之一还是在于,没有关于“曜变天目”全面科学研究数据的参考。

时日匆匆,“唐物天目”特展15年之后的2009年,听说在中国杭州出土了类似“曜变天目”茶碗的标本,我由衷地感到高兴!2012年到杭州参加学术研讨会期间,恰逢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的伊藤郁太郎先生和出川哲朗、小林仁等,受邀一同前往拜访杭州“曜变天目”茶碗的收藏者方肖鸣先生,同行还有台湾鸿禧美术馆的学者。日本学者一行是有约在先,我和台湾学者算是“不速之客”。承蒙方先生大度,慨允我们随意观摩甚至拍照!杭州“曜变天目”茶碗虽有残损,然而其局部曜斑的艳丽、灿烂之处,相比静嘉堂“曜变天目”似有过之。返程途中,观者多意犹未尽,讨论兴奋、热烈。我更为建窑“曜变天目”茶碗终于在它的祖国出现而感到高兴、欣慰!同时也想到,杭州“曜变天目”残盏的现身,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实现将“曜变天目”茶碗进行科学检测的契机?

因工作关系,我于20世纪90年代就认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伟东研究员,知道她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的研究,建窑与建盏,也是她的重点课题之一。在杭州观盏之后的几次学术会议、考察期间,每当与她相遇都会提及杭州“曜变”残盏的相关问题。现在终于话题落定,有了科学可信的结果!同时,在全面系统研究杭州“曜变”残盏期间,由于她的高度学术敏锐性,将宋元时期黑釉瓷的另一特殊品种“黑釉银彩”纳入研究过程,也取得了重大科学成果。

正是方肖鸣先生的大义深明、李伟东研究员的科学严谨,建窑最高工艺水平“曜变天目”的制作工艺得以基本解密,曜变现象产生的机理机制得到科学阐释。如今将其公布学界、奉献社会,功莫大焉!自16世纪初日本文献《君台观左右帐记》记载“曜变”,至今已过500年。但在拥有全世界目前仅见的三件完整“曜变天目”茶碗的日本,始终未能破解迷幻“曜变”的神秘!而今第四件“曜变天目”茶碗在它的出生地中国,从出土现身到科研解密仅过了10余年!这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陶瓷科技史的重大贡献,也是当今伟大时代背景下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感谢李伟东研究员的盛情之邀,诚恐草就小文,以为序。

栗建安
2023年11月2日于福州 wx1hKyhAkrcE8sRU7OStFfGaZTtxxAhxixuCbUcoEnO1DaarNNP3+eek9LD+/o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