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山东莱阳白垩系地层及生物群

莱阳位于胶东半岛中部,属于胶莱(莱诸)盆地,隶属于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东地层分区、莱阳—海阳地层小区。区内地层发育,出露规模较大,广泛发育中生代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和陆相火山地层、部分古元古界基底变质岩系及第四系等,其中中生代地层尤其是白垩系地层非常发育,出露连续且相对完整,包括下白垩统莱阳群、青山群和上白垩统王氏群,地质时代距今1.3亿年~ 7 000万年(Wang et al.,2012)(图1—27)。

1.2.1 下白垩统莱阳群和青山群及热河生物群

下白垩统莱阳群(距今130 ~ 120 Ma)以灰色、灰绿色页岩等湖泊沉积为主(Wang et al.,2012)(图1—28),已发现的化石类群主要有植物、昆虫及叶肢介等无脊椎动物和恐龙脚印化石等(周赞恒,1923;Grabau,1923;Young,1960;张俊峰,1992;李日辉,张光威,2000,2001);该地层标准剖面位于莱阳市瓦屋夼—修家沟一带,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凤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胡承志等,2001)。

图 1—24 莱阳古生物夏令营

(a) 2014年,汪筱林在 2号遗址馆给第七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古生物夏令营的同学们作讲解;(b)科考队带领夏令营的同学们穿越莱阳恐龙峡谷;(c)汪筱林给夏令营的同学们示范莱阳群页岩化石的发掘方法;(d)夏令营的同学们自己动手打包“皮劳克”。

图 1—2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莱阳科研科普基地揭牌仪式(左为周忠和院士,右为时任莱阳市副市长邹常厚)

图1—26 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上)及其内展出的成年和幼年棘鼻青岛龙骨架(化石和模型)

图1—27 莱阳白垩系地层层序与脊椎动物化石群(修改自汪筱林等,2010)

青山群(110 ~ 100 Ma)为一套厚度巨大的火山—河流相沉积地层(Wang et al.,2012),由后夼组、八亩地组、石前庄组组成。其中发现了鹦鹉嘴龙(杨钟健,1958;赵喜进,1962)、翼龙(杨钟健,1958;Zhou,2010;Song et al.,2023)、北山龟( Peishanemys )(周明镇,1954a)等(图1—29,图1—30)。

莱阳地区早白垩世莱阳群和青山群的生物群面貌相当于我国著名的热河生物群(汪筱林等,2010)。这一生物群的核心分布区在辽西及其周边的冀北和内蒙古东南部,其中包含大量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蜥蜴类、龟类、离龙类、翼龙类、恐龙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尤其带毛恐龙、鸟类、翼龙和哺乳动物等的发现一次次轰动世界,在鸟类的起源与演化、羽毛和飞行的起源、哺乳动物的早期演化、翼龙的演化与辐射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要成果。

莱阳群中的热河生物群的主要化石类群已被发现和详细描述的,包括鱼类(图1—31)、昆虫及植物等。其中鱼类包括中华狼鳍鱼( Lycoptera sinensis )和中华弓鳍鱼( Sinamia sp.),这些鱼类化石最早也是在莱阳地区被发现的。莱阳群的昆虫、叶肢介等无脊椎动物以及植物化石都非常丰富。已被研究的植物化石包括约20属34种,而目前已发表的昆虫化石的数量则超过了160种。此外,莱阳群还发现了恐龙脚印化石,其中包括刘氏莱阳足迹和杨氏拟跷脚龙足迹等。

图1—28 莱阳群湖相页岩及化石富集层(北泊子)

图1—29 青山群火山沉积地层

图1—30 青山群河湖相红层(西孙家夼)

莱阳地区的青山群中已经发现龟鳖类、翼龙类、鹦鹉嘴龙和蜥脚类恐龙等化石,同时青山群也是我国最早发现翼龙化石的层位。其中鹦鹉嘴龙等化石是热河生物群的主要化石类型之一,青山群中发现的鹦鹉嘴龙有中国鹦鹉嘴龙(杨钟健,1958)(图1—32)。青山群中已记述的脊椎动物化石还包括翼龙类的神龙翼龙超科成员,杨钟健(1958)最早报道了莱阳翼龙化石的发现,但当时并未确定其为翼龙化石,后来在研究了魏氏准噶尔翼龙之后,确认了莱阳标本属于翼龙。最近,蒋顺兴和宋俊逸等(2023)对这些翼龙化石进行了再研究,重新厘定其分类位置,并将其归入神龙翼龙超科(图1—33)。周长付(2010)还报道了发现于莱阳柏林庄镇臧家疃村附近青山群地层中的翼龙化石,并将其归入神龙翼龙科。此外,莱阳青山群地层中发现有龟鳖类的宽边北山龟(周明镇,1954b)(图1—34)。

图 1—31 莱阳群的狼鳍鱼化石

图 1—32 青山群的中国鹦鹉嘴龙化石(展示于中国古动物馆)

图 1—33 青山群的翼龙化石(修改自Song et al., 2023)

(a)股骨(IVPP V 746);(b),(c)第二翼指骨(IVPP V 746);(d)—(f)胫跗骨(IVPP V 747);(g)—(i)第一翼指骨(IVPP V 747);(j)胫跗骨(IVPP V 755);(a),(g)—(j)比例尺为 50 mm;(b)—(f)比例尺为 10 mm。

图 1—34 青山群的宽边北山龟化石

1.2.2 上白垩统王氏群及莱阳鸭嘴龙动物群和恐龙蛋化石群

莱阳地区的上白垩统王氏群(80 ~ 70 Ma)地层主要分布于文笔峰、天桥屯、将军顶和金岗口等地,是一套以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为主的河湖相沉积地层,由下到上依次为:辛格庄组、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胡承志等,2001)。

最下层的辛格庄组于1967年由刘明渭等创名,1995年程政武、胡承志、方晓思做了修订,命名地点在莱阳市西南3 km处的辛格庄村,在莱阳水沐头—金岗口剖面,厚816.8 m。在莱阳地区辛格庄组与下伏的青山群陡山组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棕红、紫灰、棕黄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含砾砂岩和砾岩,莱阳地区的辛格庄组地层中化石并不多见(胡承志等,2001)。

将军顶组于1995年由程政武、胡承志、方晓思创名于莱阳市西南7 km天桥屯的将军顶,命名剖面为莱阳水沐头—金岗口剖面,厚1 001.3 m(图1—35)。将军顶组与上覆金刚口组和下伏辛格庄组,均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紫灰、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砂岩、含砾砂岩与浅棕、紫灰色砾岩互层或呈夹层,中部砾石较多。该组含丰富的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以及双壳类、孢粉等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

图1—35 将军顶组陆相地层

金刚口组于1994年由刘明渭等命名,1995年程政武等引用并作了适当修订,命名地点在莱阳市西南12 km吕格庄镇金岗口村,命名剖面为莱阳水沐头—金岗口剖面(图1—36)。金刚口组在莱阳厚681.1 m,为莱阳地区王氏群的最高地层,与上覆古近系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下伏将军顶组呈整合接触,主要岩性为棕红、紫褐色泥岩、粉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灰紫色砂岩、含砾砂岩及砾岩,夹灰白、灰绿色砂岩、砂泥岩等(胡承志等,2001)。闫峻和陈江峰(2005)通过对胶州大西庄的红土崖组(大致相当于莱阳的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上部的玄武岩进行 40 Ar ~ 3 9 Ar测年,得到其同位素年龄为73 Ma,属于晚白垩世坎潘期(Campanian)。该组含有丰富的恐龙等脊椎动物和恐龙蛋化石,以及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

莱阳地区王氏群的古生物化石主要集中产出于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中,其中将军顶组的化石主要包括恐龙类的中国谭氏龙、红土崖小肿头龙、似格氏绘龙和兽脚类,以及大量的蛋化石如将军顶圆形蛋、厚皮圆形蛋、二连副圆形蛋等;同时还包含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有双壳类、孢粉等。

金刚口组的化石主要包括:恐龙类的棘鼻青岛龙、杨氏莱阳龙、似甘氏四川龙、破碎金刚口龙、红土崖小肿头龙和镂龟等;大量恐龙蛋化石,如二连副圆形蛋、薄皮椭圆形蛋和金刚口椭圆形蛋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如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和孢粉等化石。

莱阳地区将军顶组和金刚口组中蕴藏着大量以鸭嘴龙超科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恐龙蛋化石等,它们组成晚白垩世莱阳鸭嘴龙动物群和恐龙蛋化石群(汪筱林等,2010)(图1—37)。

图1—36 金刚口组陆相地层及峡谷

图 1—37 晚白垩世莱阳鸭嘴龙动物群和恐龙蛋化石群生态复原图 +76kCnun895QYmDuhzz3DXT27KtMTdwDR6mcWdnmjztmasXX7zqdKbElDqepNUO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