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是一类生活在中生代的陆栖爬行动物,其起源可追溯到约 2.3亿年前的三叠纪,并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期达到了多样化的顶峰,演化出各种形态和生态特征,曾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长达约 1.7亿年之久。其中,鸭嘴龙超科是一类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大型陆生植食性恐龙,也是鸟臀目鸟脚类中演化最成功的类群之一。
山东莱阳位于胶东半岛,广泛发育中生代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和火山沉积地层,出露连续完整,包括下白垩统莱阳群、青山群和上白垩统王氏群。莱阳是我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最早发现恐龙、恐龙蛋、翼龙、昆虫和植物化石的地方,也是世界罕见的恐龙和恐龙蛋共生富集的产地。一个世纪以来,以杨钟健、谭锡畴、刘东生、周明镇、葛利普、维曼等为代表的国内外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家及其后继者们,在莱阳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考察、发掘和研究,发现了大量以鸭嘴龙类和恐龙蛋为代表的骨骼化石和遗迹化石,以及鱼类、翼龙、龟类等脊椎动物和大量的昆虫、植物等化石。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晚白垩世恐龙化石产地之一,莱阳的恐龙化石发现和研究在百年间经历了3次大的发展阶段:第一次是在 1920年代,谭锡畴发现采集并经周赞衡、葛利普和维曼等研究报道了一批恐龙、鱼类、昆虫、植物等化石,这是我国学者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第二次是在 1950年代,杨钟健、刘东生和王存义等采集了一批恐龙、恐龙蛋化石,并经杨钟健和周明镇等研究报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中国第一龙棘鼻青岛龙。第三次是从 200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对莱阳进行的连续 10多年的科学考察、发掘、研究和保护,发现数十个恐龙和恐龙蛋化石新层位和新地点及平原恐龙峡谷群,在对两个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的发掘中,发现大量恐龙等化石。
本书在对莱阳化石百年发现和研究总结整理的基础上,着重对近 10多年来关于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通过对一直存有争议的棘鼻青岛龙头饰的再研究,诸如棘鼻青岛龙的棒状头冠与其他鸭嘴龙科成员头饰的区别,鼻棘是否中空、形态如何,以及棘鼻青岛龙属种有效性等,给出了比较明确的研究结论。此外,对新发现的鸭嘴龙超科新属种杨氏莱阳龙做了系统记述,同时介绍了莱阳鸭嘴龙动物群集群死亡和特异埋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对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研究的部分成果。全书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历史;第二部分介绍鸭嘴龙超科研究历史和中国鸭嘴龙超科的主要成员;第三部分介绍莱阳鸭嘴龙超科成员及其研究进展;第四部分介绍莱阳鸭嘴龙动物群的其他成员;第五部分介绍莱阳鸭嘴龙动物群集群死亡和特异埋藏研究的初步成果。
参与本书相关野外考察、化石发掘和修理的人员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技术室的李岩、向龙、周红娇、高伟、寿华铨、汪瑞杰、张杰、刘新正、许丹、汪文灏、程仕靓、王平等;参与野外考察发掘和部分研究工作讨论的硕、博士研究生有程心、孟溪、李宁、裘锐、张鑫俊、王俊霞、陈鹤、潘睿、方开永、朱旭峰等;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侯叶茂协助CT扫描,陈福友协助激光扫描;中国古动物馆王原、张平、葛旭等,以及标本馆郑芳、耿丙河等协助标本观察。研究期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彪等参与了有益的讨论。书稿完成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姬书安进行了审阅,并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莱阳考察期间,莱阳市委、市政府,以及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莱阳市文化和旅游局、莱阳市科技局、吕格庄镇政府、莱阳白垩纪国家地质公园等机构和相关人员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此外,山东省博物馆孙承凯、烟台市博物馆王富强、莱阳市博物馆王建华等协助了早期的野外考察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本书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2018)、基础科学中心项目(4228820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8250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2012CB821900)、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9075)和莱阳市政府合作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