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症状的监测防治

一、概述

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和疾病负担的主要病因。心血管系统疾病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主动脉疾病和周围血管病、心血管神经症等。

二、常见症状识别和处理

(1)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发绀、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悸、水肿、晕厥等,其他症状还包括咳嗽、头痛、头晕或眩晕、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声音嘶哑等。

(2)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首要死因,常常以胸闷、胸痛起病,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恶心、呕吐、上腹疼痛起病,而胸痛不明显。既往有拔牙、外伤、病毒感染、静脉使用毒品史,可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等的发病有关。有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茶碱类或拟交感胺类支气管扩张剂、洋地黄类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及其相关症状。此外,其他系统、器官的疾病(如内分泌疾病、尿毒症、严重贫血等)也可伴发上述心血管系统的症状。医生常需要将以上症状和容易引发心血管病的诱因进行综合判断。

如遇上述常见症状,居民可考虑选择至心内科就诊明确病情,也可根据原发病情况,选择至相应科室就诊评估后,明确就医方向,如果情况紧急,可至急诊科就诊。

三、客观指标监测

(一)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和各种生化检查。常用的生化检查,如:血脂检查;心力衰竭标志物脑钠肽的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血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和心肌酶的测定等。此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如感染性心脏病时微生物培养、病毒核酸及抗体等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如抗“O”试验、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检查。

(二)辅助检查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包括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

1. 非侵入性检查 ①血压测定;②心电图检查;③心脏超声检查;④ X线胸片;⑤心脏CT;⑥心脏MRI;⑦心脏核医学。

2. 侵入性检查 ①右心导管检查;②左心导管检查;③心脏电生理检查;④腔内成像技术;⑤血管狭窄功能性判断;⑥心内膜和心肌活检;⑦心包穿刺。

(三)社区常用检查手段介绍

1. 血压测定 包括诊所血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诊所血压包括传统的医生测量血压和较新研究中采用的诊所自测血压,诊所自测血压比医生测量要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高血压的诊断,可协助鉴别原发性、继发性、难治性高血压、白大衣高血压以及隐匿性高血压,指导合理用药。家庭自测血压简便易行,适合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2. 心电图检查 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电图运动试验、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等。

(1)常规心电图:了解是否存在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梗死、房室肥大或电解质紊乱等。

(2)动态心电图:又称Holter监测,可连续记录24~72小时心电信号,这样可以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及短暂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

3. 心脏超声检查 了解心脏结构、血管、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四、日常预防管理

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以及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不健康饮食习惯等是心血管病主要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尽量控制危险因素,倡导戒烟、戒酒、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合理运动,预防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如已患有心血管病,可通过适当的干预治疗措施,如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等以降低心血管临床事件,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脏性猝死、脑卒中等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达到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赵芳) Ocg5BfJr43XUdcOOD/n0IY6cFygmRpgzkPh9v0XrBWrYs/uYP9HFuuyVSAXd9b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