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疔是指疮毒至甚,根深如丁或突起疮头硬如钉,害人甚速的疔疮。其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丁,即疔,病创之意。疔肿发生时,因病情轻重不同,可伴有发寒热发麻木、呕吐烦躁、头晕眼花、舌硬口干、手足青黑、心腹胀闷、精神沉困、言语颠倒等兼症。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部的疔肿会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辨病名】

疔的形态、大小、颜色各异,历代医籍中命名方式多样。根据发病部位命名,如耳疔、唇疔、舌疔等;根据发生形态命名,如红丝疔、火焰疔、鱼脐疔等;根据发生性质命名,如内疔、暗疔、烂疔等。后世逐渐根据病位和病因的不同分为手足部疔疮、颜面部疔疮和疫疔等。如生于人中的叫人中疔,生于口角的叫锁口疔。总之,疾病名称虽异,但辨证施治基本相同。

一、疔疮的不同称谓

疔疮以“丁”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此后,以“疔”“疔肿”“疔疮”之名作为疔疮的总称出现于古代文献。

1.丁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内经〉难字音义·〈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足生大丁:丁,本作‘疔’。《集韵》:疔,当经切,音丁,病创也。[按]足生大丁,谓高梁厚味足以致疔毒之大。王注谓:丁生于足;林校谓:饶生大丁。皆失之。”

2.疔疮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疔疮候》:“疔疮者,风邪毒气搏于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种:一者,疮头乌而强凹;二者,疮头白而肿实;三者,疮头如豆垽色;四者,疮头似葩红色;五者,疮头内有黑脉;六者,疮头赤红而浮虚;七者,疮头葩而黄;八者,疮头如金薄;九者,疮头如茱萸;十得,疮头如石榴子。亦有初如风轸气,搔破青黄汁出,里有赤黑脉而小肿;亦有全不令人知,忽以衣物触及摸著则痛,若故取,便不知处;亦有肉突起如鱼眼之状,赤黑惨痛彻骨。久结皆变至粕成疮,疮下深孔,如大针穿之状。初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令人恶寒,四肢强痛,兼忉忉然牵痛,一二日疮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强,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在手足、头面、骨节间者最急,其余处则可也。毒入腹,则烦闷,恍惚不佳,或如醉,患此者,三二日便死。”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犯疔疮候》:“犯疔疮,谓疔疮欲瘥,更犯触之,若大嗔,及食猪、鱼、麻子,并狐臭人气熏之,皆能触犯之,则更极,乃甚于初。更令疮热焮肿,先寒后热,四肢沉重,头痛心惊,呕逆烦闷,则不可治。”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犯疔疮肿候》:“犯疔疮肿,谓疮肿欲瘥,更犯触之,疮势转剧,乃甚于初。或肿热疼掣,或心闷恍惚,或四肢沉重,或呕逆烦心。此皆犯疮之候,多能杀人。”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疔肿候》:“此由是疔疮而带焮肿,而无根者也。”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疔疮久不瘥候》:“疮久不瘥,谓此疔疮脓汁不止,亦平陷不满,皆由过冷所作也。”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二·疔疮·疔疮方论》:“疔疮含蓄毒气,突出两寸,痛痒异常,一二日间害人甚速,是尤在痈疽之上也。《内经》以白疔发于右鼻,赤疔发于舌根,黄疔发于口唇,黑疔发于耳前,青疔发于目下,盖取五色之应五脏,各有所属部位而已,然或肩或腰或足,发无定处,在手足头面骨节间者最急,其余尚庶几焉。疔曰五疔,类分数种,如臼、如豆、如葩、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子,或发疹搔破而青黄汁出,或衣物触着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大抵疮头黑硬如钉,四畔带赤如火,盘根突起,随变焦黑,未几肿大而光,转为湿烂,深孔透肌,如大针穿之状,外证心惊头痛,拘急恶寒,四肢痛强,或寒热交作,颊舌间赤黑,点点如珠。若毒入腹心,则烦闷呕逆,恍惚痴眠,其毙可立待也。”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疔疮》:“疔疮皆生四肢,发黄疱,中或紫黑,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也。”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大抵起紫疱者多,起堆核者少,发于手上者多,发于别处者少。”“若毒入心腹,眼黑如见火光,烦闷呕逆,恍惚痴眠,瞳人不动,赤脉贯睛,胸胁赤肿,疮陷不起发,皆死候也。”

《简明医彀·卷之八·疔疮》:“初生虽肿,而形小头凹,赤黄紫黑,常无定色。或如黄泡,中有黑水,但如小疮,按之内硬,或麻或痒,先寒后热,心胸烦闷,头疼拘急,呕吐眩运,神思昏愦,遍身麻木,四肢沉重,甚则心悸眼花等证,是其候也。急取生豆嚼之不腥,生矾嚼之不涩,为的是无疑。速宜调治。疮毒致害,莫此为甚。慢疔七日,急疔三日而死。人不早觉者,因形小而无大痛,故常忽之。”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疔疮》:“疔疮发之最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有三日五日而不死,至一月半月而终死者,其毒最烈。或发寒热,或发麻木,或呕吐,或烦躁,或头晕眼花,或舌硬口干,或手足青黑,或心腹胀闷,或精神沉困,或言语颠倒,此皆生疔之症。其形或大或小,或长或圆;其色或白或黄,或红或紫,或有红丝。名色甚多,治法则一。”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按疔疮,乃外科迅速之病。有朝发夕死,或随发随死,或三五日不死。至一月半月而终死者,其疮最恶,其毒最烈。治之方虽多,而应手奏效者实少。所辑诸方,实有起死回生之功,真可谓之神授。诸疔皆治,但疔有数种,部位既殊,形色亦别,其发甚微,人多疏忽,若不指明,贻误非浅。”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疔疮走黄》:“凡疔毒肿痛、神昏、甚至不省人事,谓之走黄。”

3.疔肿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上十三种疮,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者难治。其麻子疔一种始末惟痒。所忌者不得犯触,犯触者即难疗。其浮沤疔、牛拘疔二种,无所禁忌,纵不疗亦不能杀人,其状寒热与诸疔同,皆以此方疗之,万不失一。欲知犯触之状,但脊强,疮痛极甚不可忍者是也。”

《岭南卫生方·校刻岭南卫生方下卷附录·八证标类·疮毒》:“发热而洒淅恶寒,与伤寒相似,但饮食如常。其脉大而浮数。《方脉举要》云:平人脉大,尤当审详。若有痛处,恐发疮疡,验其遍身,或有红肿,或如粟米。此乃疔肿之兆也。”

4.疔

《秘传外科方·疔疮治法》:“夫疔疮之初生也,人多不觉。生于头面手足肚胁腰腿间,亦无定处,一二日必作寒热如疟,头疼体痛不可忍,其痛稍异于寻常之证,须去遍身寻认其疮,如有小疮与常患之疮稍异,即是疔也。此疮得患,各有所因,而其形状亦各不同。猪疔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羊疔形长色白;牛疔形圆而小,疮口内无油;狗疔形长或带尖,色赤;驴、马疔其状三角,顶上有黑点,根赤。要知此疮非特猪、牛、狗、羊、驴、马之毒所致。宿水不洁,饮子亦生水疔。豆腐中有人汗,食之亦生豆腐疔。又有气疔、鬼疔,形状虽不一,然其治之之法则一也。”

《外科启玄·卷之一·明痈疽疔疖瘤疮疡痘疹结核不同论》:“疔者,丁也,定也。其形虽小,一起即有顶如泡丁之形,痒痛不一者是也。”

《丹台玉案·卷之六·疮疡科》:“疮疡之中,痈疽为甚,而大疔之毒,尤甚于痈疽。故治大疔者,十活其一二;治疽者,十活其五六;治痈者,十活其八九。惟毒有浅深,故治有难易耳,然何以辨其痈疽、大疔哉。亦视其肿之高下,地之广狭,脉之浮沉而已。”“疔者,丁之似也犹钉之在木,拔之不能出,摇之不能动。其根至深,其毒至甚,其头至硬。其初发之时,反不知痛痒,但不觉麻木。外虽如麻,里则如瓜。及其势甚,则痛苦异常。应心入胆,而不可忍乃五脏六腑所发之火。煆炼已久,并合于一处,而生疔者,多见于面部骨节之间。”

《秘方集验·卷之下·疮霉诸症》:“复有暑疔、火疔、气疔、冷疔者,皆以其时候缓急浮实之异。”

《洞天奥旨·卷三·疔疮形症论》:“疔疮之症,其形多端,近人有分三十四种者,亦象形而名之也。其实,分五色以配五脏,庶足以包之,不必多立名色也。如疔生于心经,其色赤,其形生于心脏之俞、募、经、井之端,或手之小指,身热心烦,睡卧不安,口干燥,其痛应心,小便短赤,面红紫,舌上有裂纹,或有珠子。如疔生于肝经,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之部位,或在胁肋,或在足之大趾之端,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发火光,口苦胁痛,小便难而清。如疔生于脾经,其色黄,其形多生脾脏之部位,其症不食,多呕吐。如疔生于肺经,其色白,其形多生肺脏之部位经络,或生于手之大指,其症发热咳嗽。如疔生于肾经,其色黑,其形多生于肾脏经络部位,足之小趾、涌泉等穴,其症寒热,面色 ,此五脏之疔也。”

《外科十法·外科症治方药·疔疮》:“疔疮初起如芥,形如粉刺,或小泡坚硬如疔,故名曰疔。大抵肉色红肿,根脚不散者吉。若平塌浸肿,四围灰白者凶。其状不一,其色不同。有红、紫、黄、白、黑之五种,以应五脏。”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其症虽小,其毒甚大,数日之间,生死攸关……但部位不同,故形名各异。有如粉刺小泡、痞结肿不散者;有似疔非疔,漫肿平塌者;有如鱼脐顶洼者;有如樱桃茱萸之形者;有小如粟米、大如李者、色白色紫者;有顶黑边赤者;有外黄内黑、疮口有油者。”

《华佗神方·论五疔状候》:“其名有五,一曰白疔,二曰赤疔,三曰黄疔,四曰黑疔,五曰青疔。白疔起于右鼻下,初如粟米,根赤头白,麻木或痛痒,使人憎寒头重,状若伤寒,不欲食,胸膈闷,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过五日,祸必至矣,宜速治之。赤疔在舌下,根头俱赤,发痛,舌本硬不能多言,惊烦闷恍惚,多渴引水不休,小便不通,狂者死也,未者可治,此不出七日,祸必至矣,大人小儿皆能患也。黄疔起于唇齿龈边,其色黄,中有黄水,发则令人多食而还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胀而烦,多睡不寐者死也,未者可治。黑疔起于耳前,状如瘢痕,其色黑,长减不定,使人牙关急,腰脊脚膝不仁,不然则病,亦不出三岁死。皆由肾渐绝也,宜慎欲事。青疔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身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无所见,多恐悸,睡不安宁,久不愈,令目盲,或脱精,不出一年,祸必至矣。白疔其根肺,赤疔其根心,黄疔其根脾,黑疔其根肾,青疔其根肝。五疔之候,最为巨疾,不可不察也。”

二、疔疮的分类命名

中医文献通常依据不同发病部位、发生形态、发生性质对疔疮进行命名。其中按照不同发病部位,可以大体分为颜面部疔疮和手足部疔疮。其中颜面部疗疮的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易成走黄之变。由于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生在眉心的,叫眉心疔;生在两眉梭的,叫眉棱疔;生在眼胞的,叫目疔;生在人中穴的,叫人中疔;生在鼻部的,叫鼻疔;生在唇部的,叫唇疔;生在颊部的,叫颊疔。手足部疔疮的特点是手部发病多于足部,若治疗不当容易损筋伤骨,影响手的功能。如生在足面的,叫足面疔;生在涌泉穴的,叫涌泉疔;生在虎口穴的,叫虎口疔等。按照不同发生形态,可以分为红丝疔、疫疔、紫色火赤疔、火焰疔等。按照不同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暗疔、内疔、雄疔、雌疔等。

(一)按发病部位命名
1.眉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眉疔生于眉。”

《外科心法要诀·卷三面部·眉心疽》:“眉心疽生在印堂,硬肿为疽浮肿疡,督经风热气凝滞,根坚木痛当疔防。[注]此证生于两眉中间,疽名曰印堂疽。毒初起色暗根平,肿硬疼痛,至二十一日,腐溃出稠脓者顺,无脓黑陷者逆。疡名曰面风毒。疡毒初起,色赤浮肿,焮痛易治,七日溃脓。若色黑木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即眉心疔也。”

2.目疔

《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目内有疔候》:“目,肝之外候也。脏腑热盛,热乘于肝,气冲于目,热气结聚,而目内变生状如疔也。”

3.鱼尾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鱼尾疔生于眼角外。”

4.耳疔(黑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耳疔生于耳中,亦名黑疔,连腮赤肿。”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耳部·黑疔》:“黑疔暗藏耳窍生,色黑根深椒目形,痛如锥刺引腮脑,破流血水火毒攻。[注]此证生于耳窍暗藏之处,由肾经火毒所发,亦有因服丹石热药,积毒而成者。色黑根深,形如椒目,疼如锥刺,痛引腮脑,破流血水。”

《验方新编·卷一耳部·耳内生疔》:“耳内生疔,痛如锥刺,牵引腮脑亦痛,破流血水,人多作耳痛治之,不知乃耳疔也。”

5.鼻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鼻疔生于鼻内,痛引脑门,不能运气,鼻如大瓶,黑色者不治。”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鼻部·鼻疔》:“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窍肿引脑门疼,甚则唇腮俱浮肿,肺经火毒蟾离宫。[注]此证生于鼻孔内,鼻窍肿塞,胀痛引脑门,甚则唇腮俱作浮肿,由肺经火毒,凝结而成。”

6.颧疔(赤面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颧骨疔生于颧骨上,亦名赤面疔,其状色白,顶陷如钱孔,鼻有紫色者大凶。”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面部》:“颧疔,初起如粟,麻痒坚痛,色白而顶陷,寒热交作。”

《外科心法要诀·卷三面部·颧疔》:“颧疔初起粟米形,证由阳明火毒生,坚硬顶凹根深固,寒热交作麻痒疼。[注]此证生在颧骨之间,属阳明胃经,不论左右,初如粟米黄色小疱,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按似疔头,麻痒疼痛。多因过食炙爆、药酒,以致胃经积火成毒而生。”

7.颊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颊疔生于面频骨尖高处。”

8.人中疔

《外科心法要诀·卷三面部·龙泉疽》:“龙泉疽起在人中,麻痒坚疼赤豆形,上焦风热攻督脉,憎寒壮热治同疔。[注]此证生于水沟穴,即人中是也,属督脉经。形如赤豆,势小根深,坚硬木痛,色紫顶焦,寒热交作,不时麻痒,由上焦风热,攻于督脉而成。”

《验方新编·卷一·唇部》:“(人中及唇边口角生红白颗粒)此即疔疮。有头痛、寒热、痛痒等症,亦有麻木不知痛痒者,须查疔疮门赶紧治之。”

9.唇疔(龙泉疔、虎须疔、反唇疔、锁口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龙泉疔生于唇上,虎须疔生于唇下。”

《辨证录·卷之十三·唇疔门》:“人之唇上生疔疮者,或在口角之旁,或在上下唇之际,不必论其大小,大约皆脾胃之火毒也。”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唇部·反唇疔锁口疔》:“反唇疔发唇里棱,锁口疔在嘴角生,粟米坚肿麻痒痛,脾胃心经火毒成。[注]此二证俱由火毒而成。反唇疔生于唇棱偏里,上唇属脾,下唇属胃;锁口疔生于嘴角,系心、脾二经所属。二证初起形如粟米,色紫坚硬如铁,肿甚麻痒木通,寒热交作,烦闷作呕。反唇甚则令唇外翻,锁口甚则口不能开,俱属迅速之证,须当速治,迟则毒气攻里,令人昏愦、恶心,即名走黄。”

10.舌疔

《辨舌指南·卷三·辨舌证治·舌病证治之鉴别·》:“《心法》云:舌疔者,乃心脾火毒,舌生紫疱,其形似豆坚硬,寒热疼痛,应心而起。”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舌部·重舌痰核重腭舌疔》:“舌证发于心脾经,其证皆由积热成。重舌舌下血脉胀,痰核舌上一核生。重腭生于口上腭,时觉心烦梅子形。舌疔舌上生紫疱,其形如豆寒热增。[注]舌疔者,心脾火毒,舌生紫疱,其形如豆,坚硬寒热,疼痛应心。”

11.牙疔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齿部·牙疔》:“牙疔牙缝胃火成,大肠湿热亦可生,肿如粟米连腮痛,若兼麻痒即黑疔。[注]此证由胃经火毒,或大肠经湿热,皆可致之。每生于两旁牙缝,肿起一粒,形如粟米,痛连腮项。”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齿部证治·筋脉·牙疔》:“先一二日牙痛,寒热交作后,痛更甚,牙缝龈上发一红粒,龈肉皆紫黑色是也。”

12.喉疔

《医学心悟·卷四·咽喉·喉疔》:“形似靴钉,但差长耳。”

13.髭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髭疔生于髭中。”

《外科心法要诀·卷三面部·虎髭毒》:“虎髭毒在颏下生,胃肾积热入任经,痈焮肿痛速溃易,疽坚硬痛麻痒疔。[注]此毒一名颏痈,肿痛焮赤,速溃易治;一名承浆疽,坚硬痛肿,迟溃难治。若根深,形小似豆,麻痒痛甚,恶寒发热,心烦作呕者疔也,当从疔治。皆由过食炙爆,以致胃肾二经积热上攻任脉而成。”

14.寸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寸疔生手指骨节间。”

15.虎口疔(虎口疽)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虎口疔生合谷穴。”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手部》:“合谷疔,生于虎口,又名虎口疽。”

《外科心法要诀·卷八手部·虎口疽》:“虎口疽生合谷穴,经属大肠热湿凝,根深为疔大为疽,坚硬木痛汗针明。[注]此证生于合谷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属大肠经湿热凝结而成。一名丫叉毒,一名掰蟹毒。初起如豆,漫大色青,木痛坚硬,名虎口疽;若初起黄粟小疱,痒热焮痛,根深有红线上攻腋内,即名合谷疔。”

16.脐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脐疔生于脐。”

17.胁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胁疔生于胁。”

18.足面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足面疔,状如粟米,痒极入骨,急隔蒜灸之。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子。或发疹搔破,而青黄赤色汁出;或衣物触着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肿实;或赤而浮虚,其状不一。”

(二)按发生形态命名
1.红丝疔(血箭疔、赤疔、红演疔)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十四曰红丝疔,其状如红线,初起手足,渐渐引长,入腹则死。”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红丝疔一名血箭疔,一名赤疔,一名红演疔。生于舌根下,或生头面,或生手足骨节间。其证最急,宜迎其经刺出恶血则愈,稍迟毒气攻心,呕哕迷闷者死。”

《医方选要·卷之九·痈疽疮疖门》:“至于疔疮,其名甚多,必发于手足之间,初生黄疱,其中或紫黑色,有一条如红丝直上,仓卒之际,急宜以针于红丝所经之处刺出毒血,然后以蟾酥等药于正疮上涂之。针时以病者知痛出血为好,否则红丝入腹,必致危殆。”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红丝疔,起于手掌节间,初起形如小疮,渐发红丝,上攻手膊,令人多生寒热,甚则恶心呕吐。迟治,红丝至心,常能害人。”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红丝疔》:“此疔流走最快。生于足者,其红丝渐长至脐;生于手者,红丝渐长至心;生于唇面者,红丝渐长至喉,至则不可救矣。”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遍身部》:“如生两足,多有红丝至脐;生两手,多有红丝至心;生唇、面、口内,多有红丝入喉者,俱难治。”

《华佗神方·卷五·华佗治红线疔神方》:“红线疔属心疔类,其形缕缕如丝线,周身缠绕,如在手足上,则入心即死。宜用松针刺去其血,忌食热物。”

2.紫色火赤疔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紫色火赤疔疮候》:“此疮色紫赤,如火之色,即谓紫色火赤疔疮也。”

3.火焰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五曰火疔,其状如汤火烧灼,疮头黑黡,四边有疱浆起,如赤粟米。忌火炙烁。”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火疔发于顶门,或发于面,身热如火,状如汤火烧灼,疮头有黑黡,四边烟焰,又如赤粟米。忌火灸烧针烙。”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火焰疔,多生唇口手掌指节间,其发初生一点红黄小泡,抓动痒痛非常,左右肢体麻木,重则寒热交作,头晕眼花,心烦发燥,言语昏愦。此等出于心经之病也。”

4.紫燕疔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紫燕疔,多生手足腰胁筋骨之间。初生便作紫泡,次日破流血水,三日后串筋烂骨,疼痛苦楚,重则眼红目眛,指甲纯青,舌强神昏,睡语惊惕,此等出于肝经之病也。”

5.黄鼓疔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黄鼓疔,其发初生黄泡,光亮明润,四边红色缠绕,患多生口角腮颊、眼泡上下及太阳正面之处。发之便作麻痒、绷急、硬强;重者,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等出于脾经之病也。”

6.白刃疔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白刃疔,其发初生白泡,顶硬梗突,破流脂水,时痛时痒,易腐易陷。重则腮损咽焦,毛耸肌热,咳吐脓痰,鼻掀气急。此等出于肺经之病也。”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五疔分治》:“白刃疔,多生鼻孔及两手臂膊之处。初生白泡,顶硬根突,麻痒兼痛,破流脂水,易腐易陷,重则腮损咽焦,咳吐痰涎,鼻掀气急等症,此属肺经之毒火面成也。”

7.黑靥疔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黑靥疔,多生耳窍、胸腹腰肾、偏僻软肉之间。其发初生黑斑紫泡,毒串皮肤,渐攻肌肉,顽硬如钉,痛彻骨髓;重则手足青紫,惊悸沉困,软陷孔深,目睛透露。此等出于肾经之病也。”

8.麻子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一曰麻子疔,其状肉上起头,大如黍米,色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忌食麻子及衣麻,勿入麻田中行。”

9.刀镰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十一曰刀镰疔,其状疮阔狭如薤叶大,长一寸,左侧肉黑如烧烁。忌刺及镰刀切割铁刀所伤,可以药治。”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刀镰疔》:“疔形如韭叶宽,长一二寸,肉色紫黑者是。忌用针刺。”

10.蛇头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蛇头疔生手指头两旁,状如蛇头,甚腥秽紫黑色,痛引心,有溃烂脱落者。”

《外科心法要诀·卷八手部·蛇头疔天蛇毒》:“蛇头疔疱紫硬疼,天蛇毒疼闷肿红,二证俱兼脾经火,看生何指辨专经。[注]此二证俱生于手指顶尖。夫手指虽各有专经,然俱兼脾经火毒而成。蛇头疔自筋骨发出,根深毒重,初起小疱,色紫疼痛,坚硬如钉。”

《验方新编·卷二手部·蛇头恶毒》:“生各指头,又足趾头生者亦是。”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蛇头疔,生于指头,状如蛇首,味腥秽色紫,治之稍迟,其指难保不脱。”

11.蛇眼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八曰蛇眼疔,其状疮头黑皮上浮,生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大体硬。忌恶眼看,并嫉妒人见之及毒药。”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手部》:“蛇眼疔,生于指甲两旁。”

12.羊毛疔(羊疔)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羊毛疔瘤》:“此症忽起一泡,其形如瘤,内有羊毛,亦名羊疔。初起或头痛,或发寒热即是。”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五疔分治》:“羊毛疔,初起恶寒发热,状类伤寒,当先验其前心后心起有紫黑斑点,或如疹子者,急用针挑破刮出如羊毛方是疔苗。”

13.鱼脐疔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鱼脐疔疮候》:“此疮头,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似鱼脐,故谓之鱼脐疔疮。”

《外科启玄·卷之七·鱼脐疮》:“生于肘肚者,是手少阴心经,多气少血,少海、灵道上是也;生于小腿肚者,是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承山、飞扬二穴上下是也。又名鱼脐疔,最痛,宜托表加引经药,亦先灸妙。”

14.赤根疔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赤根疔疮候》:“疮形状如赤豆,或生掖下,如鸭子大者,世人不识,但见其赤,即谓之赤根疔疮。”

15.石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二曰石疔,其状皮肉相连,色乌黑如黑豆,甚硬,刺之不入肉内隐隐微疼。忌瓦砾砖石之属。”

16.浮沤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十二曰浮沤疔,其状疮体曲圆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内黄处刺之则痛。”

17.牛疔疮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牛疔疮候》:“牛疔疮,皮色不异,但肿而头黑,挑之黄水出,四边赤似茱萸房者,名为牛疔疮。”

18.牛拘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十三曰牛拘疔,其状肉疱起,掐不破。”

19.气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气疔形如气泡,感怒而生。”

20.樱桃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樱桃疔状如樱桃。”

21.蒲桃疔

《外科启玄·卷之二·明疔疮三十四种形症禁忌论》:“三十曰蒲桃疔,其形黑兼紫,如水晶,故名之。疱内黑血毒水宜去之。”

22.杨梅疔

《外科启玄·卷之二·明疔疮三十四种形症禁忌论》:“三十一曰杨梅疔,其形黑紫如熏梅状,如遍一有梅疮,内有一二个疔疮,则令遍身疮不发。”

23.蜈蚣疔

《外科启玄·卷之二·明疔疮三十四种形症禁忌论》:“三十四曰蜈蚣疔,其形长如蜈蚣,亦有头足,发寒热,因食物被蜈蚣所游之毒而生。”

24.瓜藤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瓜藤疔延蔓无数,忌瓜田中行。”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瓜藤疔,不计其数,其形圆长如瓜形,因食瓜毒而生,忌食瓜,亦肾疔也。”

(三)按发生性质命名
1.暗疔(黯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暗疔生两腋下而无头,但腋下坚硬,四肢拘急,寒热大作。阴囊肿痛,睾丸附生突兀如疔,寒热并作,亦名暗疔。”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腋部·黯疔》:“黯疔藏于腋下生,肝脾火毒痒而疼,寒热拘急色紫黑,急按疔门治即宁。[注]此证生于腋下,由肝、脾二经火毒而成。坚硬势若钉头,痒而且痛,寒热往来,四肢拘急,其色紫黑,烦躁作呕,痛引半身。”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五疔分治》:“暗疔,未发之先,腋下忽然坚肿,散漫无头,次肿阴囊睾丸突兀,状如筋头,身发寒热,筋脉拘急,肿处焮痛。”

2.内疔

《外科启玄·卷之二·明疔疮三十四种形症禁忌论》:“二十九曰内疔者,言其疔生于内,脏腑上、腔里面、喉内、口内,与外疔更不同,甚利害。”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五疔分治》:“内疔,先发寒热,渐次腹痛,数日间,忽然肿起一块如积聚是也。”

3.雄疔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雄疔疮候》:“雄疔疮者,大如钱孔,乌黡似灸疮,四畔泡浆色赤,又有赤粟。乃言疮而不肿,刺之不痛,而兼热者,名为雄疔疮。”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三曰雄疔,其状疱头黑黡,四畔仰疮疱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形高。忌房室。”

4.雌疔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雌疔疮候》:“雌疔疮者,头小黄,向里黡,亦似灸疮,四畔泡浆外赤,大如钱孔而多汁,肿而不痛,疮内有十字画而兼冷者,谓之雌疔疮。”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四曰雌疔,其状疮头稍黄,向里黡亦如灸疮,四畔疱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忌房室。”

5.烂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六曰烂疔,其状色稍黑有白斑,疮中溃溃则有脓水流出,疮形大小如匙面,忌沸热食烂臭物。”

6.三十六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七曰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生三,乃至十,若满三十六,药所不能治,如未满三十六者可治,俗名黑疱。忌嗔怒蓄积愁恨。”

7.盐肤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九曰盐肤疔,其状大如匙面,四畔皆赤,有黑粟粒起。忌食咸物。”

8.水洗疔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十曰水洗疔,其状大如钱形或如钱孔大,疮头白里黑黡,汁出中硬。忌饮浆水,水洗渡河。”

9.驿马疔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驿马疔,走注不定,皮里周身串行,游至何处,则疼痛难忍,不能转侧。”

10.腐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腐疔色白有疱,三日内顶陷,状如初灸疮,因夏月造豆腐时,人汗滴于内食之而生。忌食豆腐。”

11.鬼疔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鬼疔因中阴邪之毒而生。”

12.冷疔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一足部·冷疔》:“冷疔湿寒足跟生,疼痛彻骨紫疱形,黑烂深孔流血水,气秽神灯照法灵。[注]此证生在足跟,由湿寒凝结而成。形如枣栗,起紫白疱,疼痛彻骨,渐生黑气,腐烂孔深,时流血水。”

【辨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火热之毒为患。其毒或从内发,如恣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炙煿之品,脏腑蕴热内生;或从外受,如感受风热火毒,或皮肤破损染毒。

一、饮食不节,蕴热成毒

恣食肥甘厚味,易蕴为内热。热侵阳分,浸溃脏腑,阳中之阳不能走空窍先行,逆于肉理,感发为疔。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犯疔肿候》:“犯疔肿,谓病疔肿,而或饮食,或居处,触犯之,令肿增极也。”

《脉因证治·卷三·疮疡》:“(因)火之属。湿热相搏,肌肉败坏而为脓。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营气,运气也,逆而不行,其源在经。湿气外伤,害人皮肉,皆营气之不行也。其源在外,盛则内行。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皆营气逆行,凝于经络。其源在里,发于表也。”

《医学纲目·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肿疡》:“(垣)膏粱之变,亦是滋味过度,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荣气者胃气也,饮食入于胃中,先输于脾,而朝于肺。肺朝百脉,次及皮毛,先行阳道,下归五脏六腑,而气口成寸矣。今富贵之人,不知其节,法酒肥羊,杂以厚味,积久太过,其气味俱厚之物乃阳中之阳,不能走于空窍而先行阳道,今反行阴道,则湿气大胜,子令母实,火乃大旺。热湿既盛,必来克肾,若不慎房事,损其真水,则水乏而湿热之化上行,其疮必出背上及脑,此为大疔之最重者。若毒气出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故《经》言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者,如持虚器以受物,则无不受矣。”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疡当分脏腑》:“今富贵之人,不知其节,以饮食炙爆,高粱厚味,醇酒辛辣之物,日久太过,其气味俱厚,乃阳中之阳不能走空窍先行,阳道反行,阴阳逆于肉理,则湿气大胜,则令子母实,火乃大旺,相火一盛,必克肾水,肾既受邪,积久水乏,水乏则从湿热之化而上行,其疮多出背出脑,此为大疔之最重者也。若毒气见于肺部之分或脾胃之分,次也;或见于他经,又其次也;或患湿毒流注,止处无不溃烂。故《经》曰:高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如持虚器以受物,物无不受。”

《赤水玄珠·第二十九卷·外科·疔疮》:“夫疔疮者,皆脏腑积受热毒,邪气相搏于经络之间,以致血凝滞,注于毛孔,手足、头面,各随五脏部分而发也。”

《素问吴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卷·生气通天论三》:“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变病能生大疔。受病之初,不觉其重,有如持虚器然。毒发则不可为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痈疽之源》:“不内外因者,《经》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更如持虚。又东方之域,鱼盐之地,其民食鱼嗜咸,安其处,美其食,鱼热中,咸胜血,故其民黑色疏理,其病为痈疽。又有服丹石、法酒而致者,亦膏粱之类也。”

《外科启玄·卷之二·明膏粱之人生恶疮论》:“夫膏粱者,是富贵之家,穿着绫锦,吃的百味珍馐,受用过度,或服金石等药,房劳过多,肾水有亏。阴虚火盛,津液稠黏,经络壅滞,多生恶疮。《内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苦持虚是也。”

《类经·十三卷疾病类·生气邪气皆本于阴阳》:“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高梁,即膏粱,肥甘也。足,多也。厚味太过,蓄为内热,其变多生大疔。热侵阳分,感发最易,如持空虚之器以受物,故曰受如持虚)”

《简明医彀·卷之八·疔疮》:“《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此证因于肥甘厚味,煎爆热毒,醇酒房室,以致邪秽蕴蓄而成此患。亦有误食死牛、马肉,及夏月烹调肉食,疱人汗滴肉中;或造豆腐者汗滴;或人家水缸中饭糁堕于缸底,数日泛起,水煮饮食,人偶食此糁(水缸置有须、贯众,免此患),多发头面、额眉、唇吻、四肢臂膝。”

《丹台玉案·卷之六·疮疡科》:“而究其毒之所从来,多由于饮食服饵之中。《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凡肥甘厚味,炙爆煎熬之物,最能助火。嗜味之人,恣供口腹,醉之以酒,劳之以色。脾土于是乎燥烈,肾水于是乎枯竭。积之既久,留于五脏,布于六腑,火郁而不散,乘其气血所虚之处,而发之根抵于内,而烦炽于外,其毒甚于鸠鸟。试割其肉,以饲鸡犬,立见其毙,此大疔之所以多死也。若夫似疔而非疔者,则俱以肿毒治之,而无大害。”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高粱,厚味也,味厚伤形。气伤于味,形气伤则肌腠虚矣。高粱所变之热毒,逆于肉理而多生大疔,盖肤腠虚而热毒乘之,有如持虚之器而受之也……高粱之变,足生大疔者,言阳气之通会于腠理也。朱济公曰:《经》云,微者冲气疏,疏则其肤空;又曰:腠理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夫形食味,形气虚,则高粱之味毒乘之,故曰受如持虚。莫子晋曰:高粱之变,逆于肉理,乃生大疔;外淫之邪,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皮毛肉理,皆阳气之所主。故曰:清净则肉腠闭拒,邪弗能害。如肌腠固密,即邪伤皮毛,止不过痤疿之轻疾耳。”

《内经博议·卷之三·述病部上·阴阳第一》:“或膏粱肥甘,刚而伤阴,与阳为亢,则变生大疔。”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疔疮之生,膏粱人居其半,皆因营卫过滞,火毒外发也,非独节候寒温之失令,肃杀瞬息之违和得之,故所生之处,无一定之部位。”

《华佗神方·卷一·论五疔状候》:“五疔者,皆由喜怒忧思,冲寒冒热,恣饮醇酒,多嗜甘肥毒鱼酢酱,色欲过度之所为也。蓄其毒邪,浸溃脏腑,久不摅散,始变为疔。”

《华佗神方·卷五·华佗治五疔神方》:“疔疮之生,膏粱人居其半,皆因营养过度,火毒外发所致。”

二、外感邪毒,壅隔腠理

摄养失度,外感风邪毒气,入于肌肉,壅隔腠理,阴阳之气,不得宣泄,形成疔毒。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疔疮肿候》:“疔疮肿,谓此疮热气乘之,与寒毒相搏而成肿。”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十三种疔肿方一十二首》:“《千金》论曰:夫禀形之类,须存摄养,将息失度,百病萌生,故四时代谢,阴阳递兴,比之二气,更相击怒。当其时也,必有暴气,夫暴气者,每月必有,猝然大风大雾大寒大热,若不将避,人忽遇之,此皆入人四体,顿折皮肤、经脉,遂使腠理壅隔,营卫结滞,阴阳之气不得宣泻,变成痈疽疔毒恶疮诸肿。至于疔肿若不预识,令人死不旋踵。若着讫乃欲求方,其人已入木矣。所以养生之士,须早识此方,凡是疮痍,无所逃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论曰:疔肿者,由风邪毒气,入于肌肉所生也。”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形证》:“疔疮者,皆由脏腑积受热毒邪风,相搏于经络之间,以致血气凝滞,注于毛孔,手足头面各随五脏部分而发也。”

《类经·二十四卷·运气类》:“凡岁气之流行,即安危之关系。或疫气遍行,而一方皆病风温;或清寒伤脏,则一时皆犯泻痢;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阴是阳,每从其类。”

《脉诀汇辨·卷一·运气论》:“读运气者,当知天道有是应,不当曰应尽于是也。今姑举其大略。或疫气遍行,而一方皆病风温。或清寒伤脏,则一时皆犯泻利。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阴是阳,每从其类。”

【辨病证】

疔的范围很广,名称繁多,证因各异。辨病证当先辨发病部位与阴阳虚实,疮肿特点,尤须明辨吉凶,以预防毒邪走散。

一、辨病位

《奇病续抄·足底长疔》:“有患两足心肿破凸起如疔,胫骨有碎孔流髓,身发寒战,唯思饮酒,此肝肾二气冷热相吞。用川乌炮为末敷之,内煎韭菜汤服之愈。”

《奇病续抄·耳内生紫疔》:“一人耳内生疔,如枣核大,痛不可动,用火酒滴耳内,令仰上半时,以箝取出绝根。(此名耳痔)”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夫疔疮者,皆由脏腑积受热毒邪气,相搏于经络之间,以致血气凝滞,注于毛孔手足头面,各随五脏部分而发也。盖疔肿初发热,突起如钉盖,故谓之疔。疔疮含蓄毒气,突出寸许,痛痒异常,一二日间,害人甚速。《内经》以白疔发于颈鼻,赤疔发于舌根,黄疔发于口唇,黑疔发于耳前,青疔发于目下。一曰麻子疔,始末极痒,忌麻子油,犯之多不救;二曰石疔;三曰雄疔;四曰雌疔;五曰火疔;五曰烂疔;七曰三十六疔;八曰蛇眼疔;九曰盐肤疔;十曰水洗疔;十一曰刃镰疔;十二曰浮鸥疔;十三曰牛狗疔。惟三十六疔最为可畏,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生二,后日生三,乃至十数,犹为可治。又有所谓红丝疔,鱼脐疔之类,其名甚多。其红丝疔者,或生手足间,有红丝一条,急宜用针刺断。鱼脐疔者,状如鱼脐也。”

《洞天奥旨·卷三·疔疮形症论》:“疔疮之症,其形多端,近人有分三十四种者,亦象形而名之也。如疔生于心经,其色赤,其形生于心脏之俞、募、经、井之端,或手之小指,身热心烦,睡卧不安,口干燥,其痛应心,小便短赤,面红紫,舌上有裂纹,或有珠子。如疔生于肝经,其色青,其形生于肝脏之部位,或在胁肋,或在足之大趾之端,其症寒热,头项痛,眼中发火光,口苦胁痛,小便难而清。如疔生于脾经,其色黄,其形多生脾脏之部位,其症不食,多呕吐。如疔生于肺经,其色白,其形多生肺脏之部位经络,或生于手之大指,其症发热咳嗽。如疔生于肾经,其色黑,其形多生于肾脏经络部位,足之小趾、涌泉等穴,其症寒热,面色奓。此五脏之疔也。而佐之解毒托里之药,何疔之不尽愈乎?况因其形色,而察其经络,尤百不失一也。此古人所以止言五疔,而不多其名目者,诚得其要也。一见诸般疔毒,除头项之上,开手即用艾火灸之,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而止,随用金银花三两、紫花地丁一两、白矾三钱、生甘草三钱、当归一两,水煎服之,则各疔无不尽愈。”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而得名。皆生头面、四肢,发黄疱中或紫黑,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凡人一二日间恶寒发热,四肢沉重,心悸眼花,头疼体痛,稍异如常之证,须宜遍身寻认,如有小疮,与尝患之疮稍异,即是疔也。《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大抵多由恣食厚味,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感蛇虫之毒,或感疫死牛马、猪羊之毒,或人汗入肉而食之,皆生疔疮,各宜审而治之。若呕逆直视,谵语如醉者,不可治矣。又有内疔一证与外疔之证大同,但疮形不现,过数日间有一处肿起者,即是内疔所发之处,但腹痛甚者,便须作内疔治之。华元化云:疔有五色属五脏,红属心发于舌根,青属肝发于目下,黄属脾发于口唇,白属肺发于右鼻,黑属肾发于耳前。麻子疔,状如麻子而稍黑,四边微赤,多痒少痛,忌食麻子油、衣麻衣,并入麻田中行,穿麻布人。火疔发于顶门,或发于面,身热如火,状如汤火烧灼,疮头有黑黡,四边烟焰,又如赤粟米,忌火灸烧针烙。脾疔生于唇四白。眉疔生于眉。髭疔生于髭中。龙泉疔生于唇上。虎须疔生于唇下。鱼尾疔生于眼角外。颧骨疔生于颧骨上,亦名赤面疔,其状色白,顶陷如钱孔,鼻有紫色者大凶。耳疔生于耳中,亦名黑疔,连腮赤肿。鼻疔生于鼻内,痛引脑门,不能运气,鼻如大瓶,黑色者不治。颊疔生于面频骨尖高处。气疔形如气泡,感怒而生。腐疔色白有疱,三日内顶陷,状如初灸疮,因夏月造豆腐时,人汗滴于内食之而生,忌食豆腐。鬼疔因中阴邪之毒而生,瓜藤疔延蔓无数,忌瓜田中行。石疔皮肉相连,坚硬如石,刺之不入,肉微痛,忌砂砾。盐肤疔大如匙面,四边皆赤,有黑点如粟粒起,忌食咸物。水洗疔状如钱形,或如钱孔疮,头白里黑黡,汁出而中硬,极痒透骨,搔则快然,忌水洗、渡河及饮浆水。浮沤疔其状圆曲少许不合,长而狭如薤叶大,内黄外黑,黑处刺不痛,黄处刺则痛。三十六疔,其状头黑浮起,形如黑豆,四畔起大赤色,今日生一明日二,后日三乃至十。猪疔形圆而小,疮口内有油。羊疔,形长而白色。牛疔形圆而小,疮内无油,疱起掐不破,有寒热。狗疔色赤而长,或带尖,与牛疔同,无忌,不杀人。驴马疔其状三角,顶上有黑点,根脚有赤色,或突起。水疔状如水泡,因饮隔宿水而生,忌饮水。脐疔生于脐。胁疔生于胁,刀镰疔状如薤叶。暗疔生两腋下而无头,但腋下坚硬,四肢拘急,寒热大作。阴囊肿痛,睾丸附生突兀如疔,寒热并作,亦名暗疔。寸疔生手指骨节间。虎口疔生合谷穴。鱼脐疔状如鱼脐。茱萸疔中凹边突。蛇眼疔头黑皮浮,形如小豆,状似蛇眼,忌恶眼看,并嫉妒人之见之,及触毒药。红丝疔一名血箭疔,一名赤疔,一名红演疔。芝麻疔走注不定,遍身疼痛,不能转侧。烂疔溃出脓水,大如匙面,色稍黑,有白斑,忌沸汤、热食、烂物。雌疔疮头稍黄向里黡,亦似灸疮,四面蚾浆起,心凹色赤大如钱孔,又有一枚在他处,以水噀之,则见大,忌房事。雄疔其状头黑黡突起;四畔仰,疱浆起有水出,色黄,大如钱孔,忌房事。黄疔有眼在皮,发如齿龈之色,手足麻木,涎出不语者死。黑疔状如黑疱。樱桃疔状如樱桃。蛇头疔生手指头两旁,状如蛇头,甚腥秽紫黑色,痛引心,有溃烂脱落者。足面疔,状如粟米,痒极入骨,急隔蒜灸之。

凡生疔疮,身热头疼,手足温和,饮食如常,疔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可治。凡生疔疮,眼白睛痴不转,渴欲饮水,内热疮盛,唇舌青,卧床不能起,五心肿,头晕眼花,气粗食不进,脉伏谵语恶心,腹痛冷汗出,手足冷,滑泄无度,疔之四围无赤肿,名曰不护场,不可治。疮证急者有应,如生一疔之外,别处肉上再生一小疮,即是有应,可用针挑破,护场疮四围有赤肿。疮证凶者无应,别处肉上无疮不护场,疔四围无赤肿。腹痛甚者,有内疔。

凡疔疮必有红丝路,急用针于红丝所至之处出血及刺疔头四畔出血。若灸之而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针疔四畔出去恶血,却以棱针深刺破疔头,疮口用海马拔毒散敷之,或雄矾丹敷之,待疔四围发黄疱,浮肿知痛为佳。若疔未发,用火针四畔乱刺,如有红丝脉尽处,亦以火针三向刺断,如此样刺了,即敷药。若疔不痛不发者,用艾火于疔疮上灸之三壮,候疮边起黄疱,发后方可贴膏药。凡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畔令出恶血,去血敷药,药气入针孔佳。疔毒宜灸疮处,候苏更服败毒药,并追疔夺命汤。若内疔之证,用化毒丸置舌上,含化出涎,或只用蟾酥一粒,重者二粒,置病人舌上含化,化后良久,用井水漱去毒涎为妙。或初生一个,次生二个,逐渐流注者,急将初生者,用铁筒拔毒膏点破,消蚀恶肉,即不流注,却以油发、蛇蜕、土蜂房、皂角刺,各另烧存性等分,白芨减半为末掞之,以平疮口,此即前所谓三十六疔者也。其鱼脐疔疮,头深黑,破之黄水渗出,四畔浮浆,其毒尤甚,通用前法,及服万病解毒丸,以清心行血。治法:表实者宜解表,以荆防败毒散、追疔夺命汤;疔毒拔出,用金银白芷散、十宣散调理;未溃者,不须此药。疔疮四畔红赤渐散,开阔走胤不止,此名疔疮走黄,宜以通圣消毒散,通利两三行,次去大黄、朴硝,调理而愈,或解毒消瘴散,亦可用之有效,此宜作瘴气治之无误。疔疮肿硬脉数,烦躁喜冷,口渴便秘,宜以连翘攻里散一服,次用蟾酥丸。若因剥割疫死牛马猪羊,瞀闷身冷,遍体俱有紫泡,此疔毒也,急灸泡处,良久遂苏,即以人参败毒散加防风、荆芥,投之。若忽然恶寒作呕,肩臂麻木,手心瘙痒,遂瞀闷不自觉知,但有一泡,此疔毒也,急灸五十壮而苏,又五十壮知痛,投以荆防败毒散而愈。古人谓:暴死多是疔毒。若因开割瘴死牛马猪羊之毒,或食其肉致发疔毒,或在手足,或在头面,或在胸腹,或在胁肋,或在背脊,或在阴胯,或起紫泡,或起堆核肿痛,创人发热烦闷,头疼身痛,骨节烦疼,先用天马夺命丹,次用四神丸、解毒消瘴散,次以七神散,又以万病解毒丸、劫瘴消毒散,兼服朱墨丸,并用祛瘴散,多用毛屎梯根磨水服,或仙人薯根磨水服。

若患疔疮,始初不觉,不曾用前法出汗,过数日外证皆罢。若疔疮在两胁间,毒气欲奔心,乃危急之证也。若疔在虚软不便处,不可用针,只可用松针法,针断红丝路。内疔之证与外疔并同,亦发寒热,头疼身痛,但疮形不现,不过数日,胸背、腹胁、头面、手足间,或有一处肿起,即内疔所发之处,急用霹雳火如前,不护场,汗法于肿处出汗。若身体寒热,虽未有肿起,但腹痛甚者,便须作内疔证,用后法治之,不可缓也。治内疔蟾酥须于取时,用桑叶小钱大,入蟾酥捣和得所,丸如珍珠大,阴干用。云此名钉疽也。”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耳部·耳内疮》:“若寒热大作,痛楚难禁者疔也,作疔治之。”

《外科心法要诀·卷三面部·颧疔》:“颧疔初起粟米形,证由阳明火毒生,坚硬顶凹根深固,寒热交作麻痒疼。[注]此证生在颧骨之间,属阳明胃经,不论左右,初如粟米黄色小疱,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按似疔头,麻痒疼痛。外治法同疔门,凡疔皆属迅速之证,初觉即当急治,迟则毒火攻心,令人昏愦谵语,恶证悉添,多致不救。”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鼻部·鼻疔》:“鼻疔生在鼻孔中,鼻窍肿引脑门疼,甚则唇腮俱浮肿,肺经火毒蟾离宫。”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耳部·黑疔》:“黑疔暗藏耳窍生,色黑根深椒目形,痛如锥刺引腮脑,破流血水火毒攻。”

《外科心法要诀·卷五唇部·反唇疔锁口疔》:“反唇疔发唇里棱,锁口疔在嘴角生,粟米坚肿麻痒痛,脾胃心经火毒成。反唇疔生于唇棱偏里,上唇属脾,下唇属胃;锁口疔生于嘴角,系心、脾二经所属。治法俱按疔门,禁用灸法。”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一足部·冷疔》:“冷疔湿寒足跟生,疼痛彻骨紫疱形,黑烂深孔流血水,气秽神灯照法灵。”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二外科病症·鼻部》:“疔生鼻窍内,肿塞胀痛,上引脑门,甚连腮肿,由肺经毒火蕴结而成。鼻疔治迟,毒气内攻,神昏呕哕,鼻肿如瓶者,难救。”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四发无定处·疔疮门·疔证总括》:“疔者,如丁钉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由恣食厚味,积热酿成。或中蛇虫及疫死牲畜之毒,或受四时疫疠之气,或触飞物传度之毒,皆令成疔。且部位形色亦有缓急,如生头项胸背者最急,生手足骨节间者稍缓,一疔之外别生一小疮者名曰应候;四围赤肿而不散漫者名曰护场;四旁多生小疮者名曰满天星,有此者缓,无此者急。又看初起至三五日间,由白色至青紫色,疔头溃脓,形似蜂窝者顺;若初起似疔非疔,灰色顶陷,如鱼脐如蚕斑,色陷青紫,黑泡无脓,软如烂棉者逆。此辨疔之大略也,余法详后证治。”

二、辨虚实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外科理例上·外科引·虚实条论》:“发背、脑疽、大疔、悬痈、脱疽、脚发之类,皆由膏粱厚味,尽力房劳,七情六淫,或丹石毒药,精虚气耗所致,非独因荣卫凝滞而生也。必灸之以拔其毒,更辨其因,及察邪在脏腑之异、虚实之殊而治之,庶无误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外科理例上·外科引·明疮疡本末》:“肾既受邪,积久水泛,水泛则从湿热之化而上行,其疮多出背、出脑,此为大疔之最重也。若毒气行于肺或脾胃之部分,毒之次也。若出于他经,又其次也。湿热之毒所止处,无不溃烂,故《经》曰:膏梁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如持虚器以授物,物无不受,故治大疔之法,必当泻其荣气。以标本言之,先受病为本,非苦寒之剂为主为君,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

三、辨肿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疔疮候》:“初作时,突起如丁盖,故谓之疔疮。令人恶寒,四肢强痛,兼忉忉然牵痛,一二日疮便变焦黑色,肿大光起,根硬强,全不得近,酸痛,皆其候也。在手足、头面、骨节间者最急,其余处则可也。毒入腹,则烦闷,恍惚不佳,或如醉,患此者,三二日便死。”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犯疔疮肿候》:“犯疔疮肿,谓疮肿欲瘥,更犯触之,疮势转剧,乃甚于初。或肿热疼掣,或心闷恍惚,或四肢沉重,或呕逆烦心。此皆犯疮之候,多能杀人。”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疔肿候》:“此由是疔疮而带焮肿,而无根者也。”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疔疮久不瘥候》:“疮久不瘥,谓此疔疮脓汁不止,亦平陷不满,皆由过冷所作也。”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犯疔肿候》:“犯疔肿,谓病疔肿,而或饮食,或居处,触犯之,令肿增极也。”

《片玉痘疹·卷之一·痘疹碎金赋》:“肿忽消,毒归于里;色反黑,疔起于疮。”

《简明医彀·卷之八·外科总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膏粱厚味,热毒内积,其变多生大疽。其受毒部分,则毒从虚处受之,大疔、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内也。又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夫疮疡之证,初成之时,当察经之传变,病之表里,人之虚实,受之浅深而攻补之。如肿病热渴,大便闭结,邪在里也,疏通之。肿焮赤痛,寒热头疼,邪在表也,发散之。焮肿痛甚者,邪在经络也,和解之。微肿微痛而不作脓者,气血虚也,补托之。漫肿不痛,或不作脓,或脓成不溃者,气血虚甚也,峻补之。色黯而微觉肿痛,或脓成不出,或腐肉不溃者,阳气虚寒也,温补之。若泥于未溃,而概用败毒之药,复损脾胃,不惟肿者亦不能成脓,而溃者也难收敛。七恶之候蜂起,多致不救,此其大略而已。”

《丹台玉案·卷之六·疔疮门》:“夫疔疮之初生也,人多不觉。生于头面手足,肚胁腰腿间,亦无定处。一二日必作寒热似疟,头疼体痛不可忍。其痛法异于寻常之症,须遍身觅之。有小疮头肿黑,根赤色,而其形壮者,即外疔也。又有内疔与外疔,同亦发寒热,但疮形不见,过数日一处肿起,即内疔也。”

《外科心法要诀》:“凡看初起之毒,看其颜色有晕无晕,如有晕,分几色者,重症也。有头高起,根脚不过一寸者也。阳毒之小者,易治溃脓,则愈矣。如夜间痛甚,不可小视。其来虽小,其患则大。”

《痘科辨要·卷九附录异证治验十一条·记靥后结痘疔一治验》:“此痘素属血热,家人不和,恃其稀朗,不服药之所致也。盖血热不尽解,则久必血瘀,而后成此枭乎。且夫痘疔与黑痘相类,盖黑痘捏之如痘,疔者其形似螺盖,捏之肉中有核,割之不知痛痒,四围红肿掀发,其顶陷入肉中,而如墨黑、如石硬,腐肉突出,则其根寸许。抑人之五脏,皆著背骨,独肠胃者,自著肚腹。故疔根为楚,则彻透肠胃,腐坏则与肠痈等。若荏苒经日,遂至危笃,是可不畏乎。”

《医述·卷十五·痘疹精华·证治要略》:“痒塌是内攻事;臭烂是外出事;痈肿螺疔,是欲攻不得攻,欲出不得出事。痒塌是毒未化事;鬼肿是毒化一半事;臭烂是毒化已后事;痈肿螺疔,是毒化未尽事。会得此等境界,便识得用药。盖气血交则毒化。痒塌是气血不曾交会,故不救,鬼肿螺疔,是既交会而中阻,故为可治;臭烂是既交会之后,火盛毒化,气血不能约束,只须扶其气血,火退自平,若能于浆足之时,早加白芍以制之,则无臭烂之患。”

《医门补要·卷中·多骨症》:“骨槽风与牙疔,初起食荤腥,必助火闭毒,坚肿串溃,连及面颈,牙关紧闭,最为延迁,每成多骨,待多骨结聚拔去之。凡外疡不戒荤鲜,患口难敛,则脓凝结于内,日久坚硬,遂为多骨。”

《疡科纲要·卷上·外疡总论·论肿》:“延至三日五日,而根围渐大,肿坚且深,其后腐化,必不甚小,此脑疽、背疽、腹皮痈及疔毒等诸大疡之肿势也。若头面额颅,颐颊口唇间见此黍粒,而或为麻木,或为痒痛者,则尤为疔毒之重候。”

四、辨表里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外科理例上·外科引·论飞龙夺命丹》:“飞龙夺命丹治疔疮恶肿初发,或发而黑陷,毒气内陷者。丹溪曰:世多用之,香窜燥毒之剂无经不至,故能宣泄,备汗、吐、下三法,病因食一切禽畜,毒发及疮,脉沉紧细数,蕴毒在里,并湿毒,用之神效。若大热大渴,毒气焮发,而脉浮洪在表,及膏粱积热之人,未宜轻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一·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逆于肉理而多生大疔。盖肤腠虚而热毒乘之,有如持虚之器而受之也。劳汗当风,寒湿薄于皮肤之间,则为皶为痤矣。夫皶与痤疿,乃血滞于肤表之轻证。盖言阳气外卫于皮肤之间,为邪所薄,则淡渗于皮毛之血而为病矣。”

五、辨雌雄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雄疔疮候》:“雄疔疮者,大如钱孔,乌黡似灸疮,四畔泡浆色赤,又有赤粟。乃言疮而不肿,刺之不痛,而兼热者,名为雄疔疮。”

《诸病源候论·疔疮病诸候·雌疔疮候》:“雌疔疮者,头小黄,向里黡,亦似灸疮,四畔泡浆外赤,大如钱孔而多汁。肿而不痛,疮内有十字画而兼冷者,谓之雌疔疮。”

六、辨吉凶

《丹溪手镜·卷之下·疮疡》:“疔:状初发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呕则危。”

《类经·二十四卷运气类·五运太过不及下应民病上应五星德化政令灾变异候》:“或疫气遍行,而一方皆病风温;或清寒伤脏,则一时皆犯泻痢;或痘疹盛行,而多凶多吉,期各不同;或疔毒遍生,而是阴是阳,每从其类;或气急咳嗽,一乡并与;或筋骨疼痛,人皆道苦;或时下多有中风,或前此盛行痰火。”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六圣集·外科钤(上)·论灸法》:“又曰:凡治疽痈、发背、疔疮,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气轻浅;灸而不痛者,乃毒气深重,悉宜内服追毒排脓,外敷消毒之药。疔毒甚者,尤宜灸。”

《洞天奥旨·卷四·疮疡调护论》:“大痈恶疔,至危至险,出生入死,多在呼吸之际,必宜谨慎。”

《续名医类案·卷十四·喘》:“魏玉横曰:朱武章年三十八,客姚江,仲冬左额患疔,七八日微喘,疔溃后大喘,疔愈喘甚,坐不能卧。舁负至家,一月间更七医,其宽胸者重投厚朴,泻肺者峻用葶苈,有谓表邪未清者,有谓脚气上攻者,有谓水肿入腹者,有谓疔毒入肺者,杂治肿渐及囊。初时之疔亦肝火炽盛而作,治得其宜,数剂可愈。”

《痘疹精详·卷一·天元赋》:“忽肿消而毒入内攻,色变黑而疔起将亡。”

《痘疹精详·卷五·灌浆调治总论》:“疔在舌上最难当,人在其魂已往,抓破并无脓血,十儿九个必亡。”

《痘疹精详·卷五·灌浆逆症》:“起灌之时,忽舌上有黑点,此疔生舌上也,不治。”

《疡科心得集·例言》:“然亦有不愈者,如脑疽、发背、疔毒,正虚邪实,毒甚营枯,津液耗伤,正不敌邪,火毒内陷,致有神昏闭脱,及阴证之肾俞虚痰、阴寒附骨,脓出清稀,日久不敛,精神疲乏,胃衰脾败,谷食渐减,形神俱夺,气血不能来复,或潮热自汗,或昼夜热不退,致成损怯而毙,其论俱详叙集中,细心求之,临证自有把握。”

《疡科心得集·卷上·辨龙泉疔虎须疔颧骨疔论》:“此三处生疔,俱有轻有重,医者但分轻重治之,不必分彼此之异也。《经》曰:膏梁厚味发疔疽。初起形如粟粒,或如水泡,按之根深,如钉着骨,痛不可忍,根盘漫肿不透,面目浮肿,或坚肿焮红,恶寒身烙热,恶心呕吐,肢体拘急;三四日后,或口噤如痉,神识模糊,此以火毒陷入心包,即名走黄疔,十有九死之证。”

《痘科辨要·卷五·辨灌浆三日清火治例》:“初发热毒拥遏,则宜验唇舌,以清凉解毒。若失而不治,则结疔毒。最忌五处疔痘,此处结毒必死(五处:耳前后、心胸、心背、结喉、两太阳是也)。慎勿认黑痘作疔,使父母惊惶。盖七八日,行浆将足,而发疔须认黑疔。疔或黑而硬,或有红丝,发大紫泡,未曾解毒者。”

《医门补要·卷中·疔症复肿》:“疔疮方愈,遂食荤腥,患处新肉,薄嫩未坚,每复焮肿,溃穿脓水,否则患顶生胬肉,如钉硬,治难除根。”

《外科备要·卷二证治·发无定处·疔证总括》:“疔者,如丁钉之状。由恣食厚味,积热酿成或中蛇虫及疫死牲畜之毒;或受四时疫厉之气;或触飞物传度之毒,皆令成疔。此系藏府之乖逆,性情之激变,节候之寒温肃杀,且中毒有浅深也,况部位形色亦有缓急,如生头顶胸背者最急,生手足骨节间稍缓;一疔之外,别生一小疮者,名曰应候;四围赤肿而不散漫者,名曰护场;四旁多生小疮者,名曰满天星。又看初起至三五日间,由白色而至青紫色,疔头溃脓,形蜂窝,内无七恶等证者为顺;若初起似疔非疔,灰色,顶陷如鱼脐、如虫斑,青紫黑疱软陷无脓,内见七恶等证者逆,此辨疔之大略也。”

《疡科纲要·卷上·外疡总论·论痒》:“帷疔疮大肿之时毒势未达,脓犹未成,颇有肌里作痒,淫溢四散者。此则疔毒之走散,最为危候。”

《疡科纲要·卷上·外疡总论·论溃疡之水》:“此证湿火若盛,化腐最易,即是阳发大毒,俗名水疔。若夫疔毒不聚,有水无脓,及脑疽、背疽,化脓不成,仅有黄水隐隐,则肿必大坚,毒易内陷,是为险证。”

《疡科纲要·卷上·治疡药剂·论外疡清热之剂》:“惟有毒火之证,发为疔疮,来势迅疾,易散难聚,热毒不仅直入血分,且必与心肝二脏有直接关系。以患疔毒死者,或有全体发黄如金色者,实即毒入经络,不能自化,郁蒸以成此变,‘走黄’之名,盖由于此。必有神志昏迷,肝火横逆见证。疗毒之易于走黄者,头面诸疔为甚。所以头面之疔,易成危候也。又手指亦多疔疮,用药亦同此理,但其势较缓,可治者多。惟红丝疔一种,自发肿之处生出红晕一条,现于肌肉之表,从臂上行,渐以及腋,相传谓此红晕过腋入胸即为不治。足部亦有所谓水疔者,初则红肿蔓延,大热大痛,不一二日而腐化甚巨。苟非阳发水疔(水疔亦称阳发毒),绝少大凉之法。”

《疡科纲要·卷上·治疡药剂·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又疔毒为疡家大证,毒聚脓流,虽困无害;毒败无脓,虽小必险。”

《专治麻痧初编·卷四·许氏橡村〈痘疹诀〉·麻后余义》:“有面部胸背发紫疔数十,其晕大如棋子,中黑而陷,发热不食,用凉血解毒不应,七日而死者。”

七、辨色脉

《外科精义·卷上·论疔疮肿》:“夫疔疮者,以其疮形如丁盖之状者是也。古方论之,凡有十种,华元化载之五色疔,《千金方》说疔疮有十三种,以至《外台秘要》神巧万全,其论颇同,然皆不离于气客于经络五脏,内蕴毒热,初生一头凹肿痛,青、黄、赤、黑无复定色,便令烦躁闷乱,或憎寒头痛,或呕吐心逆,以针刺疮,不痛无血,是其候也。其候本因甘肥过度,不慎房酒,以致邪毒蓄结,遂生疔疮。《内经》曰:膏粱之实,足生疔疮,此之谓也。”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一痘疹泄秘·病机·痘疔》:“痘疮最毒者名痘疔。其疔独黑而或陷或大,独紫或痛或胀。法用银簪挑破其疔,将四圣散点入疔内,即变红蜡色而获安。”

《外科启玄·卷之一·明疮疡当分三因论》:“天地有六淫之气,乃风寒暑湿燥火,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逆于肉理,变生痈肿疔疖,其脉现于人迎,必浮大洪数,其疮肿焮于外,恐邪气极而行。”

《外科启玄·卷之二·明疔疮治法论》:“凡疔疮取治,其法不一,当先看其缓急,如缓者一日疮疱白色而小,二日色白微大,三日色微紫,四日色真紫,此候之缓也;急者五日色青紧小,六日色深青大紧,七日色黑如火灸疮之状,此最急之候。”

《张氏医通·卷十二·婴儿门下·见点》:“若报点青色,箸头大一块不起凸者,此冷疔也,若根窠分,色红润,或一盘三四顶中有黑疔者,当以银针挑破,口含清水,吸去秽血,用紫草膏、油胭脂,加血余灰,真珠末填入疮内,或珍珠散并与三仙散,或犀角消毒饮加紫花地丁,以解其毒,挑后痛不止者,隔蒜灸之。若无根窠,色紫黑疔多,小弱者不治。”

《痘科辨要·卷二·辨血热血实血毒治例》:“或发疔斑,身热蒸蒸烦渴,二便秘涩,唇舌赤紫干燥者,阴血为毒火所煎熬,而失其荣润,锢著肌肉,而蚀正气也。”

《痘科辨要·卷二·辨广东人参》:“或作疔斑,或干枯焦黑,乍发瘙痒,外剥内攻之患立至焉,虽偶有所生者,而余毒迁变引日,至危笃者多,是皆不详其证,而妄用之,令气血凝结之失也。业医者,不可不知也。若见虚寒之症候者,只宜将国产之官拣参,浓煎用之,胜夫假韩参之名,而误生者矣。”

【论治法】

疔肿或因肥甘厚味蕴为内热,或因外感风邪毒气,热侵阳分。热毒入于肌肉,壅隔腠理,以致营卫不和,经络阻隔,气血凝滞,形成疔毒。故治疗应清热解毒,疏利经络,调和荣卫,托里拔毒。

一、概论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初发之时,必发热身疼,此乃毒气在表,故发表则毒从毛腠而出。里实者宜攻里,以救命追黄汤、连翘攻里散。表证皆罢,毒气入里,口渴便秘,毒在内也,故攻里则毒从脏腑而出。表里俱实者,宜解表和里,以化毒消肿和里散,加紫河车、独脚莲、紫金藤、苦花子。其证发热身疼,口渴便秘,乃表里俱见,故攻发并用也。肿势盛,脉浮数者,宜散之,蟾酥丸、返魂丹。毒势盛,脉沉实者,宜下之,夺命丹、万病解毒丸。无表里证,服散毒消毒药,后以复元通气散,加麝香少许。虚弱人,以五香连翘汤合十宣散,稍虚者,只以人参败毒散。([按]五香连翘汤,乃温热走窜之药,即是虚人,岂其所宜!当用薛氏法为长)疔毒拔出,用金银白芷散、十宣散调理,未溃者,不须此药。初发恶寒发热,或拘急,或头疼,或寒热交作,或肢体重痛,或大便秘结,宜以败毒散加防风、荆芥、连翘、黄芩、青木香、金银花、天花粉、大黄、生地黄。若无恶寒,但发热者,可服劫瘴消毒散、十神散、万全散。若表证皆罢,毒气入里者,可用雄黄丸。怯弱之人不可用峻利药攻之,宜隔蒜灸五十壮,以人参败毒散数剂。若生道远位僻之处,非峻利则药力不到;若以峻利,则胃气先伤,虚虚之祸有所不免,不若灸之为宜。”

《外科启玄·卷之二·明膏粱之人生恶疮论》:“其形症不同,禁忌不宜,误犯若不急治,惟恐伤于生命。俗云:走马看疔疮是也,故知疔与痈疽由急也。当诊其脉浮数,在表也,宜散之;沉实者在里也,宜下之;半表半里用解表攻里之剂和之。”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疔疮内治要诀》:“五疔虽属五脏,要皆纯火之症,内治之法,惟在审其轻重,汗之、泻之、清之、解之、消之、散之而已。”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论治疔宜重用大黄》:“疮疡以疔毒为最紧要,因其毒发于脏腑,非仅在于经络。其脉多见沉紧。紧者毒也,紧在沉部,其毒在内可知也。至其重者,发于鸠尾穴处,名为半日疔,言半日之间即有关于人性命也。若系此种疔毒,当于未发现之前,其人或心中怔忡,或鸠尾处隐隐作疼,或其处若发炎热,似有漫肿形迹,其脉象见沉紧者,即宜预防鸠尾穴处生疔,而投以大剂解毒清血之品。其大便实者,用大黄杂于解毒药中下之,其疔即可暗消于无形。此等疔毒,若待其发出始为疗治,恒有不及治者矣。至若他处生疔,原不必如此预防,而用他药治之不效者,亦宜重用大黄降下其毒。”

二、清心和营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二·疔疮·疔疮方论》:“治法以调平心气为上,盖疔疮蓄毒,壅结于心,如茯苓、茯神、远志、益智、莲子、石菖蒲之类,佐以川芎、当归,皆舒豁心经之剂也,心气一清,毒自消散。”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总说》:“丁疮,含蓄毒气……治之当清心行血,破毒拔疔,则或愈矣。”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疡当分脏腑》:“治大疔之法,必当泻其营气。以标本言之,先受病为本,非苦寒之剂为多,则不能除其苦楚疼痛也。诸疮疡往往多以乳香、没药,加以热剂治之,此理未为稳当,若使经络流通,去其脏腑之壅滞,佐以寒凉之剂,其疮自愈。是以河间论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截其源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盛,遏截经络,故发痈肿,此因失于托裹,及失疏通,又失和其荣卫。治疮之要,须以疏利为先,次以托里,和其荣卫,此三法乃内外之攻也。若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肿赤疼痛,其邪在内,气以深矣。作疏其脏腑,以绝其源。又谓呕恶心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而皮肉不变,根深而病大,邪亦在内。若脏腑秘涩,急当疏利,宜以黄连内疏汤加大黄,服后以次序调理。若脉浮数,疔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宜以复煎散,此为治法。”

三、理汗清毒

《杂病治例·诸疮》:“初起者,疔疽发背,便蒸之。或毒下陷,亦可用方别内托。发汗:在背羌活为主,在面白芷,在肩胁柴胡,在胸腹白芷、升麻。东垣最妙,脉数滑浮大者,宜东垣消毒散。沉细者,十补散。滑数疮在下,宜当归拈痛汤。蒸:蒜片或白芷、木鳖为末,蜜和作饼用。多年冷疮,用附子片。下:脉实,疮肿焮,便闭,宜内疏黄连汤。汗多脉大,谵语,破棺丹。”

《简明医彀·卷之八·疔疮》:“内服加减败毒散及漏芦汤取微汗,随服追疔夺命汤,兼真人活命饮,万病紫金锭及诸方法急治。药力少缓,毒攻心,患人眼黑,如见火光,必不可救矣。”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有云:凡疔不可触犯,触之则脊强气冲,疼痛应心,是其验也。初见其症发于三阳者,以三棱针刺出恶血,外用千斤坠拔毒,内服解毒之剂。发于三阴者,以火针点破疮顶,外用追毒,内服理汗之剂。”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疔疮内治要诀》:“凡疔疮初起,先宜汗之,若误用他方发汗,非徒无益,反令走黄,故必用蟾酥丸。如法取汗,汗未透者,再以葱酒催之,毒甚者,可再进一服。如取汗后,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毒饮,用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钱半,酒、水煎服,再为取汗。如发热、口渴、便秘,脉沉实者,服黄连解毒汤加生大黄钱半、葱头五个清之,如症轻者,照各简便方服之取汗,再服化疔内消散,以消散之。凡疔溃后,余毒未解,致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清解之。”

四、走黄失治救逆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疔疮四畔红赤渐散,开阔走胤不止,此名疔疮走黄,宜以通圣消毒散,通利两三行,次去大黄、朴硝,调理而愈,或解毒消瘴散,亦可用之有效,此宜作瘴气治之无误。疔疮肿硬脉数,烦躁喜冷,口渴便秘,宜以连翘攻里散一服,次用蟾酥丸。若兼有表邪者,以荆防败毒散加金银花、天花粉、大黄、连翘。脉实有热更加黄连、黄芩或只加苦花子退热,治瘴之妙药也。”

“若手足厥冷,六脉俱绝者,此毒气已深,气血为毒气所并,不能通流,故体冷而脉不见,宜木香流气饮连进数服,气血通流,脉自回矣,然后依法治之,万不失一。”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疔疮》:“若不省人事,或牙关紧急者,以夺命丹为末,葱酒调灌之。候醒更服败毒散,或夺命丹,甚效。”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凡疔未愈之时,忽尔谵语神迷,或头顶发肿,谓之走黄,急服蟾酥丸、点舌丹、化坐丸。得汗则生,无汗难疗。”

《类证治裁·卷之八·疔毒论治》:“然明疔易治,暗疔难疗。如生耳鼻内,及腋际隐处,迟延失治,毒必走黄,切忌风燥辛热等剂。如辛、芷、椒、姜之类。盖诸疮毒宜散,疔疮毒宜聚,聚则毒在原处,拔其根自愈。若见患者怯寒,误用风燥,岂知疔由火毒,热极生冷,风燥助火,逼毒内攻矣。”

《外科备要·卷二证治·发无定处·失治救逆》:“凡疔失治,将欲走黄者急服疔毒复生汤余,以救逆;若已走黄,心烦闷愦者,急服七星剑汤余,覆被取汗以救之。若疔已走黄,手足冷六脉暴绝者,系毒气闭塞,元气不能宣通也,先宜蟾酥丸黄以取汗,随服木香流气饮余行气,其脉自见。凡疔生头项属三阳经,宜针忌灸。若误灸之,逼毒内攻,致烦躁谵语者,急服解毒大青汤余以救逆;凡火日生疔,误灸变逆,及误服辛热,误敷寒凉,触犯诸禁,致倒陷或走黄或攻里,皆服解毒大青汤随症加减余;凡针后出脓之时,气虚惊悸者,宜服安神散余。治疔法宜泻毒亦贵得中,若攻利太过,致阳虚发渴,虚大无力者,宜服补中益气汤生,加元参、麦冬;若发汗太过,致汗不止、热不退、疮不痛,便不通利,六脉虚浮者,此属里虚,宜服八珍汤水加蜜芪、麦冬;凡疔溃后,不宜补早,虽见真虚,只可平补,忌用温热之剂。”

五、外治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凡疗疔肿,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边十余下,令血出,去血敷药,药气得入针孔中。若不达疮内,疗不得力。又其肿好着口中颊边舌上,见赤黑如珠子,碜痛应心是也。是秋冬寒毒久结皮中,变作此疾,不即疗之,日夜根长,流入诸脉数道,如箭入身捉人不得动摇。若不慎口味房室,死不旋踵。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

《圣济总录·卷第四·治法·砭石》:“扁鹊有云,病在血脉者,治以砭石。是故一切肿疾,悉宜镰割足小指下横文间。肿在左则割左,在右则割右,血少出则瘥,以至疔肿、痈疡、丹毒、瘭疽代指、 病、气痛流肿之类,皆须出血者,急以石砭之……治石疔疮,则忌瓦砾砖石之类;治刀镰疔疮,则忌铁刃伤割。”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二·疔疮·疔疮方论》:“外所敷者,用销蚀恶肉辈,如胆矾、绿矾、铅霜、斑蝥等类,以饼药调和而笔敷之。烂其肉而后剪,随敷随烂,次第剪平。却以生发、蛇皮、土蜂窠、皂荚刺,各烧,留性,白芨减半,并为细末,以平疮口,或销蚀恶肉辈敷之。作痛,则以排脓内补散,多用酒调以醉之矣。”

《外科精义·卷上·论疔疮肿》:“其治之法,急于艾炷灸之,若不觉痛者,针疔四边,皆令血出,以回疮锭子,从针孔纴之,上用膏药贴之,仍服五香连翘汤、漏芦汤等疏下之为效;若或针之不痛无血者,以猛火烧钱针通赤,于疮上烙之,令如焦炭,取痛为效,亦纴前铤子,用膏药贴之,经一二日脓溃根出,服托里汤散,依常疗之,以取平复。如针不痛,其人眼黑,或见火光者,不可治也,此邪毒之气,入脏腑故也。”

《仙传外科集验方·增添别本经验诸方·治诸疔疮方法》:“如疔疮初出,以不变色及不知疼痛,按摇不动,嵌顶,身发寒热,便是此疮。气疔、水火疔、蛇眼、石疔、雄雌疔、烂疔、血疔、刀斧疔、红丝、鱼睛、紫砚、麻子诸般疔,急用圈黄药,用腊月间雄猪胆一个,入雄黄、京墨、姜汁末,入为于胆内,用此药涂在疮上圈之,便不走黄。元疔发之上,便打一针,直到痛处便住,血出无妨,便入仙蟾拔毒,取黄药入于疮口内,即用水沉膏贴之,神应膏亦可。取黄回时,以疮红肿为度。四围肿,可以放针出血毒黄水。如是走黄,看血筋到何处,以用火针刺断其血筋立住,便不走黄。看先黄走入何处,结成一块,便是黄者,可以黄上便放三五十针,等出血及毒气,即用敷黄药敷出毒矣。如是黄走者,左过右、右过左者,难治之,必死也。疮上黄上放针无血出,如血紫黑者,难治,亦死也。用针取黄不用铁针,只用金、银、铜针者,初发急服追疔夺命汤,即能内消立效,以服飞龙夺命丹亦可,后服化毒消毒托里散。以服诸药,皆要大汗出为度。”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大凡治疔疮先以披头针当头刺之,直至患者知痛处,才引针而出。血随之流,则以蟾酥追毒丹纳之针孔中,仍以纸捻送下。使近痛处,其上封以乳香膏;四旁肿处,敷之乌龙膏;或有赤晕,敷以解毒散。三两日疮溃拔去,仍覆以乳香膏。脓尽生肌,并如治痈之法。治鱼眼疔之法,先以针刺之,不痛,则疮根已走矣;用疗漏疮之法,以榆皮随俞穴所往探之,榆皮所不及之处,则针破。引榆皮而出,再自针穴寻之;若针破处,病人知痛血出,则是活肌肉矣,即于针疮纳蟾酥丹,覆以乳香膏,再于正疮上针孔中,纳蟾酥丹三两粒,仍覆以乳香膏。则其疔疮之根,即回元所溃而愈。有丝疮症,乃疔疮之类,医若不识,无治法,害人最速。其疮生手足间,有黄泡,其中或紫黑色。即有一条红丝,迤逦向上而生。若至心腹,则使昏乱不救。其丝或有生三两条者,治法以针横截红丝所至之处,刺之,止使血出。以膏敷之,更不发动即愈矣。”

《外科枢要·卷四·治疮疡各症附方》:“砭法:治丹毒疔疮,红丝走散,或时毒瘀血壅盛。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一块,以箸一根劈开头尖夹之,用线缚定,两手指轻撮箸,稍令磁芒正对患处悬寸许,再用箸一根,频击箸头,令毒血遇刺皆出毒。入腹膨胀者难治。”

《赤水玄珠·第二十九卷·外科·疔疮》:“诸疔名目虽多,其治法略同。初起宜以针刺出毒血,将蟾酥丸或回疔锭子之类,从针孔纴入之,上用膏药贴之,乃服飞龙夺命丹发汗,及五香连翘漏芦汤之类,并清心之剂。盖诸疮皆属心火,心清则毒气消散,而易愈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疮内不得力也,若起紫疱初然,切不可针破,服药赶出,疱自破出血水为妙。若服药疱又不破,方以针挑破无妨。若起紫疱肿痛者,以万病解毒丸外涂、内服。若成脓不干者,以米醋调铁锈涂之,自然凸出,脓水即干。”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疔疮论第十七》:“用针于红丝尽处挑断出血,寻至初起疮上挑破,俱用蟾酥条插入,膏盖,内服汗药散之自愈。凡治此症,贵在乎早。初起即治者十全十活,稍迟者十全五六,失治者十全一二。初起项以上者,三阳受毒,必用披针刺入疮心四五分,挑断疔根,令出恶血,随用回疔丹或蟾酥条插入孔内膏盖之。如项之以下者,三阴受毒,即当艾灸,灸之不痛,亦须针刺、插药方效;随后俱用蟾酥丸,冬月万灵丹发其大汗,毒方得解,庶不稽留毒气,致生变症。”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疔疮》:“急宜用针于血丝尽处挑破,使出恶血。若红丝近心腹者,更挑破疮头去恶水,以泄其毒,亦以膏药贴之,多有生者。”“其治之法,急以艾炷灸之。若不觉痛者,针疔四边,皆令血出,以夺命丹或回生丹从针孔纴之,上用膏药贴之,仍服五香连翘汤、漏芦汤等剂,疏下之为效。”

《医宗说约·卷之五·疔疮》:“疮在项以上者,三阳受毒,先用披针刺入疮心四五分,挑断疔根,令出恶血,随用回疔丹插入孔内,膏药盖之,令其自腐。项以下者,三阴受毒,即当隔蒜灸,灸之不痛,亦须针刺,插药方效,随后用飞龙夺命丹、神化丹、万灵丹发汗疏通。如兼见表里证候,照前方中用药,庶无误也。”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外治用药、针灸亦当循其次第。书云:疔疮先刺血,内毒宜汗泻,禁灸不禁针,怕绵不怕铁,初觉贵乎早治,十证十全;稍迟者,十全五六;失治者,十坏八九……如旁肿顽硬,推之不动,用针乱刺顽硬之处,令多出恶血,否则必致走黄。挑法:先用针干将毒顶焦皮刮开,针入疔根,坚硬如针者为顺;若针刺入绵软如瓜穰,而不知痛者为逆,百无一生。凡挑疔根,先出紫黑血,再挑刺至鲜血出,以知痛为止;随填拔疔散令满,以万应膏盖之,过三四时,拨去旧药,易以新药;若药干无水不痛者,此挑法未断疔根也,再深挑之,必以上药知痛,药入水流为率;三四日后,疮顶干燥,以琥珀膏贴之,令疔根托出,换九一丹撒之,黄连膏抹之,外盖白膏药生肌敛口。若初起失治,或房劳、梦遗损气,以致毒气内攻,走黄不住者,其疮必塌陷,急当随走黄处,按经找寻,有一芒刺直竖,即是疔苗,急当用铁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壮灸三壮,以宣余毒。若身面漫肿,神昏闷乱,干呕心烦作渴,遍身起疱抽搐者,俱为逆证。”

《文堂集验方·卷四·外科》:“若红丝已近心者,即挑破疮头,用铁锈三钱(生铁上衣也)、牡蛎二钱、青盐一钱为末,以灯盏内油调搽,其丝自回。凡疔初起,急用针刺中心至痛处出毒血,并刺疔四畔十余针出恶血,即以蟾酥丸一粒,研碎糁入,上以巴膏(无则拔毒膏)贴之。”

《针灸逢源·卷五·证治参详·痈疽门》:“疔疮初发,必用铍针刺入疮心四五分,挑断疔根,令出恶血。针入疔根坚硬如铁者为顺,绵软而不知痛者为逆。生项以上者属三阳经,不宜灸,火日生疔亦禁灸。若初起失治,或房劳遗精,及食椒、酒、鸡、鱼、猪首等发物,以致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挑疔法》:“凡挑疔疮,须用铍针,取其尖锋平正也。要先当顶刺开十字口,搽上提疔膏,少顷疔必发长,再将铍针当顶刺入,以到根知痛为度,针入肾硬如铁者顺。”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要诀》:“口内生疔,仍有痒有头起得暴。治法,先针疔头,用降丹点之,俟脓头拑,用柳花散收功。”

《鸡鸣录·外科第十五》:“诸疔,先寻脊骨上,有紫黄色瘰点,用银针挑破出血,其毒即泄。”

《经验良方全集·卷三外科枢要》:“若系疔疮,急宜刺破,或艾灸肿处,搽上蟾酥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复。菊花、连翘根带叶皆治疔疮之圣药也。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先用芎芷香苏散,以散之,随服菊花银花等药,即可内消,务早下手,不可迟滞。”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外科·痈疽总论》:“外治:轻者,单蟾酥为末,以白面和黄丹搜作丸,如麦米大。用针挑破疔头,以一粒纳入,效;重者,赛金丹;危笃者,提疔锭子。暴死灸法可回阳。凡暴死者,多是疔毒,急用灯照遍身,若有小疮,宜急灸之,并服赛命丹,亦有复醒者。如偏僻之处,药难导达,惟灸有回生之功。若专疏利、表散者,危。”

《外科备要·卷二证治·发无定处·挑疔法》:“凡患疔疮,忌服辛热之药,恐反助邪也。忌敷寒凉药,恐逼毒攻里也。膏药不宜早贴,惟在将溃已溃时贴之,呼脓长肉,以御风寒;初溃时,忌用生肌药,恐毒未尽,反增溃烂也;溃后亦不宜补早,生项以上者属三阳,忌艾灸,火日生疔亦忌,恐疮倒陷或走黄也。忌食椒、酒鸡、鱼、海味、鹅肉、猪首、辛辣煎炒、生冷、发物,戒气怒、房劳、诸香臭秽,病孝服,经妇僧道等项犯之必至反覆,慎之。”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卷之一·总论大法》:“又有疔毒种类不同,其害则一,惟满三十六种疔毒耳,先当以拔毒散用之,或以铁箍散围之,内服败毒散、雄黄散之类,若有变症,亦同前治。”

《傅氏杂方·附刺疔捷法·治疔要言》:“治法先看疔之发于何处,翻阅歌诀,用小镰刀或三三棱针按穴轻刺,略为出血,随以麻油和食盐点穴上,以透泄其毒,切勿将疔头刺破为要,即以疔膏药隔水温软捏扁贴于患处,初起二三日立见消化,无须服药矣。如疔头焮肿者,膏药外用鲜菊叶捣烂涂之,即能消肿,再用菊叶捣汁服之神效。菊花种类甚多,惟深秋开花者方可入药。若迟误至六七日,未食发物尚可见效,若疔头破烂,或食发物者须防毒陷,难治。更或寒热交加,务须延医审脉定方,外内兼治矣。毒甚者先服蜡矾丸以护心包,庶免内陷之虑。大凡病症用药以清凉解毒为主,勿用散药及羚羊角之属。旧本虽有成方,未免杂出。”

六、灸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瘥,已用得效。疔肿灸法虽多,然此一法甚验,出于意表也。”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八针灸下·痈疽第五》:“疔肿在左,灸左臂曲肘纹前,取病人三指外手于臂上处中灸之。两筋间从不痛至痛,肿在右从右炙,不过三四日,瘥。又,灸掌后横纹从五指,男左女右,七壮即验,已用得效。”

《扁鹊心书·卷上·附窦材灸法》:“一脑疽发背,诸般疔疮恶毒须灸关元三百壮以保肾气。”

《宋本备急灸法·诸发等证·疔疮》:“黄帝、岐伯、孙真人治疔疮法:疔疮者,其种甚多,初起皆一点突如丁盖子,故名之。发于手足头面者,其死更速,惟宜早灸。”

《外科精要·卷上·痈疽灼艾痛痒论第九》:“伍氏曰:凡治痈疽发背疔疮,不痛者,必灸使痛;痛者,必灸使不痛。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气轻浅;灸而不痛者,乃毒气深重,悉宜内服追毒排脓,外敷消毒之药。大抵痈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闷乱不知痛者,难治。”

《神应经·疮毒部》:“疔疮:生面上口角,灸合谷;生手上,灸曲池;生背上,灸肩井、三里、委中、行间、通里、小海、太冲、临泣。”

《外科心法·卷六·灸法总论》:“疔毒甚者,尤宜灸。痛则灸至不痛,不痛则灸至痛,亦无不愈。若中虚者,不灸而服败毒药,则疮毒未除,中气先伤,未有不败者也。李氏云:治疽之法,著艾胜于用药。缘热毒中隔,外内不通,不发泄则不解散。不幸患此者,适处贫居僻,一时无药,用灸尤便。其法用大独蒜切片,如三钱厚,贴于疽顶上,以艾炷安于蒜片上灸之,每三壮一易蒜片。若灸时作痛,要灸至不痛;不痛要灸至痛方止。大概以百壮为度,用大蒜取其毒。有力多用艾炷,取其火力透。如法灸之,疮一发脓溃,继以神异膏贴之,不日而安。一能使疮不开大,二内肉不坏,三疮口易合,见效甚神。丹溪云:惟头为诸阳所在,聚艾壮宜小而宜少。”

《扶寿精方·疮疡门》:“凡疮发背疽疮,瘰疬疔疮一切恶,除头面外,余处觉起时,即以蒜切两钱,厚贴患处,豆大艾壮,灸至百十余壮。痛至觉痒,痒至觉痛,灸三五壮,觉蒜大热,更换新者。百试百验。”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初觉顶不起者,急隔蒜灸之。灸而有疱者吉,无疱者凶;服汗剂得汗则生,无汗则死。”“若疔疮在两胁间,毒气欲奔心,乃危急之证也。可急于疮尖上,用艾柱灸三五壮,仍于灸穴前后左右,针出少血,灸疮四围有疮起吉,无疱凶。”“若忽然恶寒作呕,肩臂麻木,手心瘙痒,遂瞀闷不自觉知,但有一泡,此疔毒也,急灸五十壮而苏,又五十壮知痛,投以荆防败毒散而愈。”

《景岳全书·卷之四十七贤集·外科钤(下)·疔疮》:“若患于偏僻下部之处,药力所难到者,若专假药力,则缓不及事,惟灸之,则大有回生之功。”

《文堂集验方·卷四·外科》:“凡疔初起……或用大蒜片贴疮口,用艾丸不拘壮数灸之。若灸而不痛,去蒜贴疔灸之。”

《经验良方全集·卷三外科枢要》:“书云:不痛,灸至痛,痛灸不痛时,凡治痈疽、疔肿、流注及一切无名肿毒,以大蒜切片,安疮头上,用陈艾炷安蒜上,香点灸之,其艾炷大小看疮毒大小为取裁。若痈疽之大者,以蒜捣饼敷上灸之。不痛者,灸至痛而止;痛者,灸至不痛而止。若内已有脓,即将乌金膏涂,灸其外,用普救万全膏贴之。烂开其口,卸却瘀脓,易收功也。若口不收,或腐肉不脱,洗用防风汤,敷用海浮散,外贴万全膏。腐自去,新自生,计日可愈,真神药也。”

七、其他疗法

1.霹雳火法

《秘传外科方·李世安治疔法·当归散》:“霹雳火法:鹅卵石炭火煅通赤,淀桶一只,先置竹椅一只于桶内。又用一杓置竹椅下,令病人裸体坐于椅上,用荆芥为末,调下酸米醋一器,却置煅石于杓内,即用荆芥醋淋沃石上,火力不可大,煅灼人恐病人难禁。若火力已微,汗尚未透,可再加火力再沃之。沃时桶口用衾覆盖,别用一衾盖病人头上,只留口鼻在外,令遍身汗出,须要头面皆有汗,病即出矣,此法绝妙。老人、虚人、孕妇不宜汗下,可针破疮口,用海马拔毒散点疮,酒煎苍耳服。至如毒入里,用霹雳火时,病人不须入桶,止用一小水桶,依前法以杓盛煅石在桶中,用醋淋沃,令病人侧卧身,以肿处覆在桶上,四围用衾被遮护,勿令气泄,良久肿处出汗。如汗未透,可再加火力,再沃之,须令肿处汗透,却不必遍身汗也。”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若患疔疮,始初不觉,不曾用前法出汗,过数日外证皆罢。或在胸腹之间,或在胸之下肿起,此乃毒气入里所致,用霹雳火治之;若服当归散,外证不解者,亦急用霹雳火发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内疔》:“霹雳火:治内疔之证,发汗之妙方也。凡疔疮始觉,不曾服出汗之药,过数日间,外证皆罢,或在胸腹,或在胁肋,赤焮肿起,此乃毒气入里,内疔之所发也,宜用此法出汗,毒气方能出也。先置水桶一个,铁铫一个,令病人侧卧于桶上,四围以衣衾盖护,勿令泄气。却以鹅卵石,火烧极红,放铫内,以铫安桶内,以醋投于铫内淬之,熏蒸出汗。未透,再加火力再淬之,须令肿处汗透,不必遍身出汗也。”

2.松针法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若疔在虚软不便处,不可用针,只可用松针法,针断红丝路。若生两胯间,毒气欲奔肾者,用松针法于两胯红丝路尽处,针断出血。若生头面上者,可于项间红丝路尽处,针断出血。若各处红丝路,亦有不现者,亦可以消,详用松针法针之。凡用松针者,盖因红丝路不现,无可下针故用此法,于项下、胁下、腋胯,虚软之处针断红丝路,不使毒气攻心、攻肾而已。”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松针法:取向北松枝上叶极硬者,顿齐作一束,扎令极紧。缓缓以意消详,毒气所经,行虚软处针之,须令出血。时先用酒润,下针处必小痛,令病人稍忍,仍用雄黄末入麝香少许,以温酒调下,一二服与之。服后方下松针针之。”

3.观音火针

《外科备要·卷四方药·误灸救逆·始字号》:“观音火针:治一切疔毒。用硫黄三钱,朱砂二钱,各研末,先将硫黄溶化次投朱砂末,微退火,加入麝香五分搅匀,倾于地上,俟冷,取起收贮。凡遇疔毒,用药芝麻大,放疮顶上,线香点火,连烧三五壮,其疔自易拔出,较艾灸为更速更效。”

【论用方】

历代疗疔方繁多,种类丰富。疔肿多为热蕴腠理,营卫滞而不行,气血瘀结而成。故疔肿用方常清散活血,疏利营卫,或急开窍凉血清心以疗入血走黄急症。剂型丸散多见,外涂膏药为主。亦有温散治寒疔者。

一、治疔疮通用方

1.生芎 (《刘涓子鬼遗方·卷五》)

治疔肿。

生芎 汁(一升) 丹砂(二两) 生地黄(二斤) 白芷(三两) 大黄(三两) 麝香末(三两) 甘草(三两,炙) 当归(二两) 升麻(二两) 薤白(八两)

上十味 咀。以苦酒渍一夜,猪脂五升,微火煎三上下,膏成摩于肿上。

2.耆婆万病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腑方·万病丸散第七》)

治痈肿、疔肿。

牛黄 麝香 犀角 桑白皮 茯苓 干姜 桂心 当归 川芎 芍药 甘遂 黄芩 蜀椒 细辛 桔梗 巴豆 前胡 紫菀 蒲黄 葶苈 防风 人参 朱砂 雄黄 黄连 大戟 禹余粮 芫花(各二分) 蜈蚣(六节) 石蜥蜴(一寸) 芫青(十四枚)

上三十一味(崔氏无黄芩、桑白皮、桔梗、防风,为二十七味),并令精细,牛黄、麝香、犀角、朱砂、雄黄、禹余粮、巴豆别研,余者合捣,重绢下筛,以白蜜和,更捣三千杵,密封之。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恶水为良。痈肿、疔肿,破肿,纳一丸如麻子大,日一敷,其根自出,瘥。凡疔肿血出,以猪脂和敷。有孔,纳孔中,瘥止。

3.治十三种疔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

枸杞(其药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却老,冬名地骨)

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夏三月上建日采枝,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凡四时初逢建日,取叶、子、枝、根等四种并曝干。若得五月五日午时合和大良,如不得依法采者,但得一种亦得,用绯缯一片以裹药,取匝为限,乱发鸡子大,牛黄梧子大,反钩棘针二十七枚为末,赤小豆七枚末,先于绯上薄布乱发,以牛黄末等布上曝,即卷绯缯作团,以发作绳,十字缚之,熨斗中急火熬令沸,沸定后自干,即刮取捣为末,绢筛以一方寸匕,取枸杞四味合捣,绢筛取二匕和合前一匕,共为三匕令相得,又分为二份,早晨空腹酒服一份,日二。

4.齐州荣姥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

凡是疔肿皆用治之方。

牡蛎(九两,烂者) 钟乳 枸杞根皮(各二两) 白石英(一两) 桔梗(一两半) 白姜石(一斤,软黄者)

上六味各捣,绢筛合和令调,先取伏龙肝九升为末,以清酒一斗二升搅令浑,澄清取二升和药捻作饼子,大六分,厚二分,其浊滓仍置盆中,布饼于笼上,以一幅纸藉盆上,以泥酒气蒸之,仍数搅令气散发,经半日,药饼子干,纳瓦坩中,一重纸,一重药遍布,勿令相着,以泥密封三七日,干以纸袋贮置干处举之。用法以针刺疮中心深至疮根,并刺四畔令血出,以刀刮取药如大豆许纳疮上。若病重困日夜三四度,轻者一二度着,重者二日,根烂始出。轻者一日半日烂出,当看疮浮起,是根出之候。若根出已烂者,勿停药仍着之,药甚安稳,令生肌易。其病在口咽及胸腹中者,必外有肿异相也。寒热不快,疑是此病,即以饮或清水和药如二杏仁许服之,日夜三四服,自然消烂或以物剔露根出,即瘥。当看精神,自觉醒悟。合药以五月五日为上,七月七日为次,九月九日,腊月腊日皆可。若急须药,他日亦得。修合须清净烧香,不得触秽,无令孝子、不具足人、产妇、六畜鸡犬等见之。凡有此病者,忌房室、猪牛鸡鱼、生韭葱蒜、芸苔胡荽葵、酒醋、面等。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汤和药服并如后方,其二方本是一家,智者评论以后方最是真本。

5.赵娆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

凡是疔肿皆用治之方。

姜石(二十五两) 牡蛎(十两,崔氏作七两) 茯苓(三两) 枸杞根皮(四两)

上四味各捣筛合和,先取新枸杞根合皮切六升,水一斗半煎取五升,去滓,纳狗屎(崔氏云尿)二升,搅令调,澄取清和前药熟捣,捻作饼子阴干。病者以两根刃针当头直刺疮,痛彻拔针出,刮取药末急纳疮孔中,勿令歇气,并遍封疮。头上即胀起,针挑根即出。重者,半日以上即出,或已消烂。根挑不出亦自瘥,勿忧。其病在内者,外当有肿相应,并皆恶寒发热,以水半盏,刮取药如梧子大五枚和服之,日夜三服,即自消也。若须根出,服药经一日,以鸡羽剔吐,即随吐根出。若不出,根亦自消烂。在外者,亦日夜三度敷药,根出后常敷勿住,即生肉易瘥。若犯诸忌而发动者,取枸杞根合皮骨切三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研药末一钱匕,和枸杞汁一盏服之,日二三服。并单饮枸杞汁弥佳。又以枸杞汁搅白狗屎,取汁服之更良。合讫即可用,不待干。

6.玉山韩光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疔肿第一》)

治疔疮。

艾蒿(一担)

烧作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良。

7.乌麻膏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痈疽第二》)

治诸漏恶疮,一十三般疔肿,五色游肿,痈疖毒热,狐刺蛇毒,狂犬虫狼六畜所伤不可识者,二十年漏金疮,中风,皆以此膏贴之,恶脓尽即瘥。止痛生肌,一贴不换药,惟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脓再贴之,至瘥止。

生乌麻油(一斤) 黄丹(四两) 蜡(四分)

上三味,以腊日前一日从午,纳油铜器中微火煎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药成,至午时出。惟男子合之。毋令小儿、女子、六畜等见。

8.五香丸并汤 (《千金翼方·卷第五·妇人一·熏衣浥衣香第六》)

主一切肿下气,散毒心痛。

丁香 藿香 零陵香 青木香 甘松香(各三两) 桂心 白芷 当归 香附子 槟榔(各一两) 麝香(一铢)

上一十一味,捣筛为末,炼蜜和捣千杵,丸如梧子大。含咽令浸尽,日三夜一,一日一夜用十二丸,当即觉香,五日身香,十日衣被香。忌食五辛,其汤法,取槟榔以前随多少皆等分,以水微微火上煮一炊久,大沸定,纳麝香末一铢,勿去滓,澄清,服一升。凡疔肿口中、喉中、脚底背、甲下、痈疽痔漏皆服之,其汤不瘥作丸含之,数以汤洗之。一方有豆蔻,无麝香。

9.阿伽陀药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一万病·阿伽陀丸主万病第二》)

治诸患疔肿。

玄参,以水一升煮玄参取汁研药,服三服止。又以水半合研玄参根取汁,和药涂上三遍,不须隔日,唯食白粥饭,自外盐以上皆不食。

10.内令消神验方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十三种疔肿方一十二首》)

治疔肿。

反勾棘针(三十二枚,一年以上陈者) 生大豆黄(四十枚,全者) 绯头(三条,条阔一寸) 乱发(三鸡子许)

上四味作三分,先将绯一片裹棘针、豆黄各三十枚,用发一块缠绯,令周匝牢固,又取两段绯各如法裹之讫,各于炭火上烧令烟尽,且以两段于瓷器中熟研之,和酒半盏,空腹服之。半日疮四边软,内舒适,即瘥;半日不觉,可更服一段,必瘥。若后犯之,有三五豆赤黑脓出,不经犯者,十八日即瘥,此方甚效,勿犯之。

11.乞力伽丸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一·治传尸复连殗殜诸方》)

治传尸殗殜,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瘀血月闭,痃癖疔肿惊痫等。

白术(半两) 光明朱砂(三分,细研) 麝香〔一两(分),细研〕 诃黎勒(半两,煨,用皮) 香附子(半两) 沉香(半两) 木香(半两) 丁香(半两) 安息香(半两) 白檀香(半两) 荜茇(半两) 生犀角屑(三分) 薰陆香(半两,细研) 苏合香(半两) 龙脑(一分,细研)

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清粥饮,下十丸。

12.地骨皮散

1)《苏沈良方·卷第九》

治疔疮。

地骨皮一物,先刮取浮皮,别收之;次取浮皮下腻白粉,为细散,其白粉下坚赤皮,细锉,与浮皮处为粗末,粗末细散各贮之。每用粗皮一合许,煎浓汁,乘热洗疮,直候药汤冷,以软帛干,乃用细散敷之。每日洗贴一次,以瘥为期。小疔疮肿疼痛,只以枸杞根生锉,煎浓汁热淋,亦效。

2)《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地骨皮(捣末,半两) 小麦 麻子(各十粒,烧灰) 绯帛(方五寸,烧灰) 曲头 棘刺(二七枚,烧灰) 半夏(七枚,炒黄,捣末) 乱发(一团如鸡子,烧灰)

上七味,研和令匀。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至晚再服。

13.苍耳散

1)《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涂敷诸药后,如犯触者服。

苍耳子(二七粒) 露蜂房(一两) 曲头棘刺(二七枚) 绯帛(方五寸) 乱发(一团如鸡子大) 青蒿(二七茎) 丹砂(一分,研别入)

上七味,将六味锉碎,于熨斗内烧灰,细研为散,入丹砂末和匀。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晚再服。

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五·疔肿证治》

治一切疔肿神良方。

苍耳(根茎苗子,但取一色便可用)

上烧为灰。醋泔淀和如泥涂上,干即易之,不过十度,即拔根出。

14.牛黄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牛黄(一粒如大豆) 绯帛(方一尺) 乱发(二团如鸡子大) 曲头棘刺(二十枚) 赤小豆(二七枚) 地骨皮(二两末)

上六味,将四味以绯帛裹,于熨斗内烧灰,细研为散,入地骨皮末和匀。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日晚再服。

15.丁香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痈疽等。

丁香(七枚) 绯帛(方一尺) 曲头棘刺 腊月大豆黄(各一两) 母猪屎(三块如鸡子大) 盐(一分) 乱发(一团如鸡子大) 苍耳子(半两)

上八味,将七味以绯帛裹,于熨斗内火烧令烟尽,细研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温酒调下,盖复取汗,若汗不出,任意饮酒,以汗为度。

16.蛇蜕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蛇蜕皮(一两半,白者) 露蜂房(半两) 乱发(一团如鸡子大,童子者,妙)

上三味锉碎,于熨斗内烧灰,细研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盖复出汗,更服。

17.日本国敷巴豆涂方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疮。

巴豆(十粒) 半夏(一枚) 附子(半枚) 蜣螂(一枚)

上四味,各为末,以人粪相和,看疮大小,作纸圈子围疮口,以药泥疮上,绢贴之,一日三易。

18.露蜂房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露蜂房 乱发 蛇蜕 棘针(各三两)

上四味,以绯帛裹,于熨斗内烧灰,细研为散。空心温酒调下一钱匕,晚再服,根自出。

19.白牙涂敷方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毒气。

白马牙(烧,研) 附子(捣为末) 雄黄(研) 半夏(捣为末,各半两) 猪脂(四两,熬去滓)

上五味,将四味捣研为末,以猪脂调如糊。先以针刺疮头,即涂敷,日三五上,疮根烂再涂,以瘥为度。

20.苍耳膏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一切疔肿。

苍耳根茎叶(不拘多少)

上一味,烧灰研细,以醋泔淀调如糊,涂敷,干即再涂,以瘥为度。

21.大黄散敷方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大黄(锉,炒) 秦艽(去苗、土) 藜芦(去芦头) 石硫黄(研) 硇砂(研,各一两)

上五味,将前三味捣罗为散,与后二味研者和匀,水调涂敷,日三五次,以瘥为度。

22.斑蝥敷方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斑蝥(一枚,捻破) 蒜皮(一片)

上二味,取针拨破疮头,纳斑蝥于疮口中,以蒜皮盖定,日一度,根出瘥。

23.白僵蚕散敷方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白僵蚕(半两,炒为末)

上一味,刮开,疮头上敷之,日三,根烂即出。

24.胡麻涂敷方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

胡麻(烧灰) 针砂(各半两)

上二味,和研令细。用醋调如糊,涂敷肿上,日三易瘥。

25.棘针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内消。

棘针(倒勾多年者,三十二枚) 大豆黄(生用,四十枚) 绯帛巾(三条,每条阔一寸) 乱发(如鸡子大三团)

上四味,分作三分,各将绯帛一片,裹棘针、豆子,用发一团缠裹,令周匝牢固,各于炭火上,烧令烟尽,先研两团令细。温酒半盏调下,候觉疮四边软即瘥,过半日未效,更服一团必瘥,瘥后犯之当有三五头赤黑脓出,不经犯者,十八日瘥,慎勿忽。

26.二灰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六·疔肿》)

治疔肿毒气。

棘针(倒勾烂者,三枚) 丁香(七枚)

上二味,同于瓶内烧令烟断研细,以未满月孩子粪和,涂肿上,日三两度。

27.碧金散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八·疮肿》)

治疔疮及发背、脑疽、脚气下注、一切恶疮。

蜈蚣(一对全者,一雌一雄,其雌者小,雄者大) 麝香(半钱) 铜绿(二钱) 绿矾(一钱)

上为末。先将铜绿、蜈蚣同研七分细,续入麝香、绿矾同研极细。每用时,先以大针拨去疮口内死肉,至有血出,急捻一纸条抄药少许,在上觉药微行,急点少油,在疮上揩匀,次以沉水膏花子贴盖疮口,量疮势大小用之。

28.救生汤 (《扁鹊心书·神方》)

治一切痈疽发背,三十六种疔,二十种肿毒。若初起憎寒壮热,一服即热退身凉,重者减半,轻者全愈。女人乳痈、乳岩初起,姜葱发汗立愈。又治手足痰块红肿疼痛,一服即消。久年阴寒冷漏病,一切疮毒,服之神效。

芍药(酒炒) 当归(酒洗) 木香(忌火) 丁香(各五钱) 川附(炮,二两)

共为细末。每服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盏煎半,和渣服。随病上下,食前后服。

29.苏合香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九·三因心痛总治》)

治传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气,卒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利,瘀血月闭,痃癖疔肿,惊痫,鬼忤中人,小儿吐乳,大人狐狸等病方。

苏合香油(入安息香内) 薰陆香(别研) 龙脑(各一两) 白术 丁香 朱砂(研,水飞) 青木香 白檀香 沉香 乌犀(镑) 安息香(别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 香附子(去毛) 诃子(煨去核) 麝香 荜茇(各二两)

上为末,用安息香等膏同炼蜜旋丸如梧子大。早朝井花水温冷任意化下四丸;老人小儿一丸,温酒化服亦得。辟邪用蜡纸裹一丸,如弹子大,缝袋盛带之。

30.拔毒散

1)《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十种疔疮,毒气结硬如石,疼不可忍。

铅白霜 胆矾 粉霜 硇砂 朱砂(别研,五味各一钱) 蜈蚣(一条,炙)

上件研为细末,先用针挑令血出,入药一字在内,上用醋煮面糊贴之,一日其根溃,立愈。

2)《验方新编·卷二十一·痘症慈航·医方汤头》

治疔疮。

雄黄(二钱)

胭脂浸水调,点疔头上。

31.硇砂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五·杂病门·疮疹总论》)

治一切疔疮。

硇砂 雄黄 天南星 砒霜(各等分) 麝香(少许)

上研为末。用竹针针开,用药,到黄水出,疮已。

32.圣力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十五·杂病门·疮疹总论》)

治诸疔疮肿。

草乌头 白芨 白蔹 木鳖子(去皮) 地龙 金毛狗脊(各二钱半) 麝香(三钱) 黄丹(少许)

上为细末。用针针到生肉痛者,用药,黄水出为度。

33.夺命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疮疡论第二十六》)

治疔疮。

乌头尖 附子底 蝎梢 雄黄(各一钱) 蜈蚣(一对) 硇砂 粉霜 轻粉 麝香 乳香(各半钱) 信(二钱半) 脑子(少许)

上为细末。先破疮出恶血毕,以草杖头用纸带入于内,以深为妙。

34.三圣散 (《儒门事亲·卷十五·疮疡痈肿第一》)

治臁疮疔疮,搭手背疽等疮。

葱白(一斤) 马苋(一斤) 石灰(一斤)

上三味,湿捣为团,阴干为细末。贴疮。如有死肉者,宜先用溃死肉药。

35.紫金丹

1)《儒门事亲·卷十五·疮疡痈肿第一》

治疔疮。

白矾(四两) 黄丹(二两)

上用银石器内熔矾作汁,下丹,使银钗子搅之,令紫色成也,用文武火,无令太过不及。如有疮,先以周围挑破,上药,用唾津涂上数度,着无令疮干,其疮溃动,取疔出也,兼疮颜色红赤为效。如药未成就,再杵碎,炒令紫色。

2)《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诸般疔疮。

人言 朱砂 雄黄(各一钱) 巴豆(四枚) 硇砂(一钱半)

上为细末。棋子面相和锭子,纴在疮内,立效。

36.千金托里散

1)《儒门事亲·卷十五·疮疡痈肿第一》

治一切发背疔疮。

连翘(一两二钱) 黄芪(一两半) 厚朴(二两) 川芎(一两) 防风(一两) 桔梗(一两) 白芷(一两) 芍药(一两) 官桂(一两) 木香(三钱) 乳香(三钱半) 当归(半两) 没药(三钱) 甘草(一两) 人参(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用酒一碗,盛煎三沸,和滓温服,膏子贴之。

2)《古方汇精·卷二·疯痰疮毒类》

治一切痈疽疔毒,乳岩乳疖,日久不起发,或脓出不快,内因寒郁等症。

党参(四钱) 生黄芪 熟黄芪 白芷 当归(各一钱五分) 上官桂(五分) 川芎 桔梗(各一钱) 厚朴(炒) 甘草节 防风(各八分) 远志肉(三钱) 菊叶 蒲公英(引加,各一钱五分)

37.土鬼丹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二·疔疮·疔疮证治》)

疔疮方。

金头蜈蚣(一条) 胆矾 铜绿 乌贼骨(各一钱) 麝(一字)

上细末。以纸捻蘸麻油粘药,引入疮中,如疮头硬,即灸破或针刺破,然后入药。

38.立马回疔丹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二·疔疮·附诸方》)

治疔疮走彻不止。

金脚信 蟾酥 血竭 朱砂 没药(各五分) 轻粉 片脑 麝香(各一字)

上为细末,生草、乌头汁为锭如麦子长大。用时将疮头刺破,纳入一锭,第二日疮肿为效,以膏药贴之。

39.二仙散 (《卫生宝鉴·卷十三·疮肿门》)

治疔肿恶疮。

白矾(生用) 黄丹(各等分,一方加雄黄少许,更捷)

上各另研,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三棱针刺疮见血,待血尽,上药,膏药盖之,不过三易,决愈。

40.赤芍药散 (《卫生宝鉴·卷十三·疮肿门》)

治一切恶疔疮痈疽,肿初觉不消,憎寒疼痛。

金银花(半两) 大黄(七钱半) 赤芍药(半两) 当归 枳实 甘草(各三钱)

上件,入栝蒌大者一个,同为粗末,作四服。每服水、酒各一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

41.藿香托里散

1)《活幼心书·卷下信效方·金饼门·拾遗》

治诸肿毒痈疽,已溃未溃者,及疔疮流注遍身,并内外一切黄证,恶心呕逆,憎寒壮热,昼夜疼痛,不拘老少,悉宜服之。此药非特解毒,大能正气理虚,祛风去烦,排脓活血,定痛消肿。

藿香 连翘 山栀仁 川当归(酒洗) 木通(去节) 芍药 僵蚕(去丝) 甘草(八味各二钱半) 大黄(生用) 茵陈 黄芪(生用) 贝母(四味各五钱)

上件 咀。每服二钱,酒、水各大半盏煎八分,病在上食后温服,病在下食前温服。

2)《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四·痈疽门·诸痈疽》

治痈疽、恶疮、疔肿有热。

当归 升麻 葛根 白僵蚕 藿香 连翘 山栀子 甘草 木通 牛蒡子(各三钱) 大黄 黄耆 茵陈 瞿麦(各五钱)

上件 咀。每服一两重,酒水煎,去滓温服。疮在下空心服,疮在上食后服。

42.金砂散

1)《瑞竹堂经验方·十三·疮肿门》

治疔疮。

硇砂(好者) 雄黄(好者)

上等分,研细,将生蜜就于角盒子内收贮。遇患先用银篦儿挑破疮口,挤出恶血,然后用药一豆大,安入疮口内,用纸花贴即效。

2)《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疔疮》

取疔疮。

道人头(微炒存性,一两,即苍耳子) 硇砂(三钱半) 雄黄(三钱) 蟾酥(以多为妙)

上将疮四围刺破,以少油调药末,置于疮内,绯帛封之,数日疔自出。如疮入腹呕逆者,将苍耳捣汁饮之。

43.二乌散 (《瑞竹堂经验方·十三·疮肿门》)

治发背蜂窝、疔疮便毒等证。

川乌头(一个) 草乌头(一个)

上将新瓦一个,汲新水一桶,将川乌头、草乌头,并瓦俱浸于水桶内,如无新瓦,于房上取净瓦亦可,候透瓦,将川乌、草乌于瓦涩面,磨药成膏,就磨药手挑药贴于疮口周围,如未有疮口,一漫涂药如三四重纸厚,上用纸条透孔贴盖,如药干,用鸡翎蘸水扫楴,如此不过三。

44.返魂丹

1)《瑞竹堂经验方·十三·疮肿门》

治十三种疔疮。

朱砂 胆矾(各一两半) 血竭 铜绿 蜗牛(各一两,生用) 雄黄 白矾(枯,各二两) 轻粉 没药 蟾酥(各半两) 麝香(少许)

上将七味为末,和捣蜗牛、蟾酥极烂,和药时旋入药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令病人先嚼葱白三寸,吐在手心内,将药丸裹在葱白内,用热酒一盏吞下,如重车行五里许,有汗出即瘥。如不能嚼葱,研烂,裹药下。

2)《仙传外科集验方·增添别本经验诸方·治诸疔疮方法》

治诸疔疮。

麝香(少许) 雄黄(二钱) 蟾酥(一字) 江子(七粒,去壳,灯上烧存性)

上为末。和酥点舌上三次,含化咽之,其疔自爆。勿用铁器,忌之。

45.破棺丹

1)《瑞竹堂经验方·十三·疮肿门》

治消疔黄走胤不止。

赤芍药(二两) 当归(二两) 山栀子(二两半) 甘草 牵牛(头末,一两半) 大黄(三两半) 牡蛎(炮,一两半) 金银花(一两半) 京三棱(一两,切片,焙干)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童子小便化开服之,病重者服一丸半。忌酒、生硬物。

2)《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疔疮》

治疮肿,一切风热。

大黄(二两,半生半熟) 甘草 芒硝(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每服半丸,食后温酒化下,或童溺半盏研化之。忌冷水。

46.保生锭子 (《瑞竹堂经验方·十三·疮肿门》)

治疔疮。

金脚信(二钱) 好雄黄(二钱) 硇砂(三钱) 轻粉(半厘) 麝香(一钱) 巴豆(四十九个,用文武火炮热,去皮壳)

上为细末,用黄蜡一两溶开,和药成锭子,水浸少时取出。用药时旋捏饼子如钱眼大,将疔疮用羊骨针拨开,安药在疮口内,以膏药贴之,无膏药,面糊贴。

47.漏芦汤

1)《外科精义·卷下》

治一切恶疮,毒肿丹瘤,瘰疬疔肿,鱼睛五发,瘭疽。初觉一二日,便如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大便秘涩,小便赤黄,并宜服之。妊身莫服。

漏芦 白蔹 黄芩(去黑心) 麻黄(去节) 枳实(麸炒,去穰) 升麻 芍药 甘草(炙) 朴硝(以上各一两) 大黄(二两)

上除硝外,余 咀,与硝同和匀。每服三钱,气实人五钱,水一盏半,文武火煎七沸,去渣,空心热服。

2)《济世神验良方·外科附录》

治诸痈疽疔肿,无论是阴是阳,未破之毒,兼初溃红肿尚未尽消,及湿烂疥疮等症。

漏芦(二钱五分) 紫花地丁 荆芥 当归(酒洗) 连翘 薄荷 白芷 升麻(各一钱) 麻黄(三钱) 大黄(二钱) 生甘草(四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盖衣取汗,渣再煎温服。第二日,诸药同前,麻黄一钱,大黄二钱五分,甘草六分,照前煎温服。第三日,诸药同前,麻黄、大黄、甘草各一钱,照前煎温服。凡患大毒,腠理秘固,此宜于三味加减缓缓而疏表之,其红肿未尽,照第三日之方再服一二帖无碍。如不欲表,麻黄少用或不用亦可;如大便不实,大黄少用或不用亦可。此药欲汗则盖衣热服,不欲汗不盖温服。如上部加桔梗,头上加川芎,面上加蔓荆子,酒水各半煎,临睡服。中部照本方不加。下部加牛膝,空心服。北方人生便毒,服利药正气受伤,皮厚不穿不念,人已狼狈,服此药救之,一汗后不砭自穿,贴白黑二膏而痊。

48.回疮锭子 (《外科精义·卷下》)

治疔疮大效。

草乌头(一两) 蟾酥(七钱) 巴豆(七分,去皮) 麝香(一字)

上为细末,面糊和捻作锭子。如有恶疮透疔,不痛无血者,用针深刺到痛处有血,用此锭子纴之,上用膏贴之。疔疮四畔纴之,其疔三二日自然拔出。此药最当紧用。

49.回疮蟾酥锭子 (《外科精义·卷下·刘守真疮论》)

治疔疮毒气攻心欲死,以针刺其疮向心行处,但觉痛有血处下锭子;若累刺至心侧近,皆不痛无血者,急针百会穴,痛有血者下锭子;若无血,以亲人热血代之,犹活三四。况疮初发,无有不效。大抵疔疮生于四肢及胸背、头项、骨节间,唯胸背、头项最急。初生痛痒不常,中陷如疔盖,撼之有根,壮热恶心是也。

天南星 疑冬花 巴豆仁 黄丹 白信(以上各一钱) 独活(五分) 斑蝥(去头足,十个)

上为极细末,用新蟾酥和药如黍米大,捻作锭子。每遇疔疮,先以针刺其疮,必不知痛,有血出者,下锭子;如觉痛不须再用,若更不知痛,再随疮所行处,迎夺刺之,至有血知痛即止。其元疮亦觉疼痛,以膏药敷之,脓出自瘥。用锭子法度:以银作细筒子一个,约长三寸许,随针下至疮痛处,复以细银丝子内药于筒内,推至痛处。

50.四圣旋丁散 (《外科精义·卷下·刘守真疮论》)

治疔疮生于四肢,其势微者,先以好醋调药涂上,以纸封之,次服内托里之药,其疔自旋出根。

巴豆仁(五分) 白僵蚕 轻粉 硇砂(以上各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醋调用之。

51.天丁散 (《外科精义·卷下·刘守真疮论》)

治一切疔疮及诸恶疮初生,以药涂之,急服托里内消。

山丹花蕊 香白芷(以上各二钱) 牛蒡子根(春采去皮) 天丁(乃皂角刺) 苍耳芽 大力子(以上各五钱) 雄黄(一两)

上五月五日,受气修合,为细末。每用好醋涂纸,封之疔疮上;有黑甲者,必须胡桃油浸,次涂之自可。

52.万应膏

1)《外科精义·卷下·刘守真疮论》

治一切疮疡,初生肿焮甚者,无问大小,以膏可肿痕贴之,煎葱白水热淋两焮时,良久再淋,肿消为度。如疮老不能瘥者,亦收敛聚脓,决然早瘥。

黄柏 芍药 白芷 黄芪 木鳖仁 杏仁 当归 白芨 生地黄 官桂 玄参(去皮,锉碎) 没药 乳香(以上各五钱,研) 白蔹 黄蜡(以上各一两) 黄芩 大黄(以上各二两) 黄丹(一斤) 芝麻油(二斤八两)

上件十四味,入油内浸一宿,绝早入砂锅慢火熬,用生柳条搅至申时,以焦褐色出火,去粗渣,又以重绵滤过,入丹再熬,旋滴水中成珠子不散者,出火毒绝烟,入乳香、没药、黄蜡搅匀,用瓷器收贮,于土内埋七日,取出摊用。

2)《喻选古方试验·卷四·痈疽疮疡》

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头恶疮,肿毒疔疖,一切风痒,臁疮,杖疮,牙疼,喉痹。

五月五日,采苍耳根叶数担,洗净,晒萎,细锉,以大锅五口,入水煮烂,以筛滤去粗滓,布绢再滤,复入净锅,武火煎滚,文火熬稠搅成膏,以新罐贮封。每以敷贴,即愈。牙疼敷牙上,喉痹敷舌上,或噙化二三次效,每日用酒服一匙,极效。

53.止痛拔毒膏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秘传十方》)

治一切疮发,臭烂不可近,未破则贴破,已破则生肉,杖疮、疔疮皆用之。

斑蝥(四十九个) 柳根(四十九条) 木鳖子(七个) 乳香 没药 麝香(少许) 松脂(三钱)

上用真清油十四两,煎黑柳条焦枯,滤去滓,入黄丹五两,滴入水中成珠为度,却入诸药搅及匀,入瓷器中收了后用。神妙。

54.玄武膏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通治》)

治痈疽,发背,疔肿,内外肷疮,阴疰下诸恶疮,及头项痈肿,不问已溃未溃,皆可用。大能排脓散毒,止疼生肌,累有神验。若丁肿,先用银篦或鹿角,针于疔疮中间及四畔针破,令恶血出,以追毒饼如小麦大,擦入孔中,却以此膏贴之。如疮坏烂至甚,难以药贴,则将皂角二三片煎油,调匀此膏如稠糊,薄敷之。脓水或转多,不数次敷之干愈妙。

大巴豆(去壳膜) 木鳖子(去壳,各二两净) 黄丹(四两,研细) 真清油(十两) 槐柳嫩枝(各七寸长七条,锉细)

上依前法煎熬成膏,贴用。

55.酒煎散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诸疮·疔疮》)

治疔疮。

赤乌桕根 水柳根 水杨梅根 葱头根 红内消 香白芷(各等分)

上各为锉散,酒煎,旋入通明雄黄,研烂同服。如泻时,疮势略退时,只吃此药。

56.蝉蜕散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诸疮·疔疮》)

治疔疮最有功效。

蝉蜕 僵蚕

为末。酸醋调涂四畔,留疮口,俟根出稍长,然后拔去,再用药涂疮。

57.蟾蜍膏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诸疮·疔疮》)

治疔疮。

蟾酥

以白面、黄丹搜作剂丸,如麦颗状。用指甲爬动疮上插入,重者针破患处,以一粒内之,仍以水沉膏贴之。取蟾酥法,用癞蚵蚾于眉棱上,以手拔出酥,于油纸上或桑叶上,用新瓦盛下,然后插在背阴处,经宿则自干白。于鹅翎筒内盛之。

58.追毒丹

1)《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通治》

治疮疽黑陷者。用针刀开疮,内追毒丹,使之溃,然后去败肉排脓,随证治之。痈疽、疔疮、附骨疽,并皆治之。

巴豆(七粒,去皮心,不去油,研似泥) 白丁香 轻粉(各一钱) 雄黄 黄丹(各二钱)

上件研和,加白面三钱,滴水为丸如麦状。针破疮内之,覆以乳香膏,追出脓血毒物。漏疮四壁死肌不去,不可治,亦以此追毒去死肌,乃养肉令愈。疾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粒数用之。

2)《仙传外科集验方·增添别本经验诸方·治诸疔疮方法》

取黄去疔头,追脓毒立效。

蟾酥(一钱,干用老酒化) 蜈蚣(酒浸炙干黄) 硇砂(一钱) 白丁香(一钱,无此味加巴豆) 巴豆(七粒,去壳不去油) 雄黄(二钱) 轻粉(一钱) 朱砂(二钱,为衣,如无,黄丹亦可)

总为细末,面调水为丸。如丸不就,用酒打面糊为丸如麦大,两头尖,入于针破口内,用水沉膏贴之,后用膏药及生肌药迫出脓血毒物。又如有黑陷漏疮者,四围死败肉不去,不生肌者,不可治也,亦用此药追毒,去死肌败肉,生新肉愈矣。小者用一粒,大者加用之。病轻者不必用针,只以手指甲爬动于疮顶上,安此药水沉膏贴之,其疮即时红肿为度,去其败肉为妙,用之神效立验。

59.水沉膏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诸疮·疔疮》)

白及末(半钱)

水盏内沉下,澄去水,却于皮纸上摊开,贴疮上。

60.乳香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增添别本经验诸方·治痈疽发背》)

治发背内溃,及毒气攻冲,呕逆恶心,内攻危证。凡恶疽、疔疮疖,宜日进一二服便毒出外,不攻脏腑之证。

乳香(别研) 真绿豆粉(以绿豆去皮亦可用)

上研为极细末。每服一钱重,新汲井水少许调服,细细呷之要。经络发背、大疽,自肩下连腰胁肿盛,其坚如石,极紫黑,医以陈药敷之,中夜大呕,乃连进此药三四服,呕遂止,既而疮溃,出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

61.百二散 (一名 护心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增添别本经验诸方·治诸疔疮方法》)

治发疔疮烦躁,手足不住发狂者,急宜服之。

甘草节 绿豆粉 朱砂(各等分)

上为细末。甚者水调服之,大效。

62.飞龙夺命丹

1)《仙传外科集验方·增添别本经验诸方·治诸疔疮方法》

专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疽,附骨疽,一切无头肿毒恶疮,服之便有头,不痛者服之便痛,已成者服之立愈。此乃恶证药中至宝,病危者服之立可矣,万无失一。

蟾酥(二钱,干者老酒化) 血竭(一钱) 乳香(二钱) 没药(二钱) 雄黄(三钱) 轻粉(半钱) 胆矾(一钱) 麝香(半钱) 铜绿(二钱) 寒水石(一钱) 朱砂(一钱,为衣) 海羊(二十个,蜗牛即是,连壳用之) 脑子(半钱,无亦可) 天龙(一条,酒浸炙黄,去头足)

上为细末,先将海羊研为泥,和前药为丸如绿豆大。如丸不就,入酒打面糊为丸。每服二丸,先用葱白三寸,令病人嚼烂,吐于手心,男左女右,将药丸裹在葱白内,用无灰热酒三四盏送下。于避风处,以衣盖覆之,约人行五里之久,再用热酒数杯,以助药力,发热大汗出为度矣。初觉二丸即消,如汗不出,重者再服二丸,汗出即效。三五日病重者,再进二丸即愈。如疔疮走黄过心者,难治之。汗出冷者,亦死矣。如病人不能嚼葱,擂碎裹药丸在内,热酒送下。疮在上食后服,疮在下食前服。服此药后,忌冷水、黄瓜、茄子、油、猪、杂鱼肉、湿面,一切发风发疮毒类之物,不可食之。又忌妇人。洗换狐臭,百发百中,此药活人多矣。

2)《医灯续焰·卷十三痈疽脉证·第七十四附方》

专治疔疮发背,胸疽,吹乳,痈疽,一切无名肿毒。恶疮无头者,服之有头。不痛者,服之知痛。已成形者,服之立愈。危急者,服之无失。

蟾酥(干者,酒化) 雄黄(各二钱) 胆矾 寒水石(各一钱) 乳香 没药 铜绿(各二钱) 轻粉 麝香(各五分) 海洋(即蜗牛连壳,二十一个) 朱砂(一钱,作衣)

为末。先将海洋研为泥,和末,丸绿豆大;丸不就,加好酒多杵。每服三丸,用葱白三寸,令病者嚼烂,吐于男左女右手心,将烂葱裹药,无灰酒三四盏,温热送下。避风盖暖卧,约人行五里许,饮热酒助药力,发热大汗为度。重不过三服。

3)《灵药秘方·灵药秘方卷之上》

治痰核、马疔、结核等症。

胆星 半夏 贝母(各一钱五分) 麝香(二分)

本药三钱,糊丸桐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次。滑破加乳香、没药(去油)各一钱。

4)《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三》

此药治一切痈疽发背,疔毒恶疮等无名肿毒,初发急症,或黑陷走黄,毒气内闷,变生七恶坏症,并能治之。

南星(一钱) 雄黄(一钱) 巴霜(一钱) 黄丹(五分) 乳香(一钱) 硇砂(五分) 信石(五分) 斑蝥(炒,十六个,去足头) 麝香(一分)

共研细末,酒合蟾酥为丸黍米大。每服十丸或十四五丸,量入虚实,用老酒送下。疮在上者食后服,疮在下者食前服。忌油腻、腥膻、发物。此乃厉剂,孕妇忌服。

63.化毒消肿托里散 (《秘传外科方·总论十八条》)

专治痈疽、发背、发乳、骨痈、疔疮、肿毒及一应诸般恶疮疖,咽喉肿痛。

人参(无亦可) 赤茯苓 白术(各六钱) 滑石 桔梗 金银花(各二两) 荆芥穗 山栀子(各五钱) 当归(一两) 川芎 黄芪 赤芍 苍术 麻黄 大黄 黄芩 防风 甘草 薄荷 连翘 石膏 芒硝(加宿砂,不用此)

上为 咀。每服五钱重,水一碗,葱白一根,煎热服,汗出为度。服后若利三五行为妙。大病不过三五服,即内消,化毒尽矣。疔疮,加脚莲、河车。

64.桃红散 (《秘传外科方·疔疮治法》)

治诸疔疮,虽有凶证迭见,六脉俱绝死者,此药悉能主之。

蟾酥(少许) 信石(少许) 蝉蜕(三个,去足翅) 蜈蚣头(一个) 斑蝥(三个,去足翅) 国丹(五钱) 风化石灰(一两,砂锅盛,瓦片盖,炭火煅二时久取出)

上各制,同研为末,令极细,指爪甲刮葱白皮内涎调药。先以禾叶针针破疮口,可深半寸。凡疔疮必有红丝路,可随红丝斜下针。如疮在胸以上,可斜向下;如在胸下,可针斜向上。盖疮毒喜趋心,故下针亦随毒气行也。出针后,疮口有恶血,须令出尽,别将蟾酥一粒如麦粒大,入在疮口中,用针送令深入,却以前葱涎所调药敷疮口,莫敷在好肉上,用冷水浸湿二三十重,贴在药上,封固疮上。如清早封固,至晚觉疮口热,即去纸,水洗去令净,用玉红散掺疮口,疮口必有数日臖作疼痛,只用玉红散掺疮,仍日用葱汤洗。然疔疮之证虽危恶,但能用针破疮口,入蟾酥在内,以桃红散封固疮后,即可保其回生也。至如疮口臖作疼痛不可忍,可不必忧,此非疔毒为害,乃是蟾酥在臖作腐烂疔毒,故尔痛也。可采芙蓉叶,桑叶亦可,擂敷疮四围,散其血勿令血潮,日夜各换一药,须洗疮后上药,其疮安好不日也。若疔疮初发之时,必发寒热身疼,此乃毒气在表,当汗而解,自沸汤主之。老人、虚人、孕妇,不宜汗下,只用桃红散拔其毒。

65.当归散

1)《秘传外科方·李世安治疔法》

治疔疮。

当归尾(二两) 川芎 荆芥穗 干葛 乌药 川独活 赤芍药 白芷 升麻(各一两) 羌活 甘草 防风(去芦) 枳壳(各半两) 红花 苏木(各二钱半)

如疮疼痛者,加乳香、没药、白芷各五钱。疮热不退,加岑竹青、山栀仁各少许;大便闭,加枳壳一两;躁烦,加灯心十茎,竹茹一块;渴者,加天花粉一两;肿者,加甘草节、降香节各半两;眼晕者,倍加川芎、白芷、荆芥、防风;渴而小便闭者,加滑石一两。

上件 咀。每服五钱,灯草十数茎,乌豆十粒,水一钟半,煎至八分,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连进取效。若患疔疮,始初不觉,不曾用前法出汗,过数日,外证皆罢,或在腹胁之间,或在胸之下肿起,此乃毒气入里所致,宜用霹雳火治之。若服当归散,外证不解者,亦急用霹雳火发散。

2)《仁术便览·卷四·诸疮》

治疔疮。

乳香 没药(各三钱) 茴香(四钱) 当归(一两) 自然铜(火煅,醋淬七次)

气虚者加参、芪、芍、芎、生地黄。为细末,每服五钱,温酒调。

66.海马拔毒散 (《秘传外科方·李世安治疔法》)

治疔疮大效,兼治诸般恶疮发背。

海马(一双,炙) 穿山甲(黄土炒) 水银 朱砂(各二钱) 雄黄(三钱) 轻粉(一钱) 脑子(少许) 麝香(少许)

上件除水银外,各研为末,打合入水银,再研至无星。针破疮口,点药入内,一日一点,有大神效。

67.万应针头丸 (《医学纲目·卷之十八心小肠部·痈疽·肿疡》)

治一切脑背疽,恶毒大疮欲死者,一粒即愈。

麝香(二钱) 血竭(三钱,如蜡者用,散者不用,非真) 轻粉(三钱) 蟾酥(三钱,舌试辣者) 硇砂(三钱) 片脑(一钱) 蜈蚣(一对,全用)

上为极细末,炼蜜和丸,为剂。如疮有头者,用针头挑破,微有血出。将药一黍米大,放挑开疮内,上用纸花周围唾津湿,贴疮上,不过时刻,即愈。如两腋见无头疮,即是暗疔,即将两手虎口内白土纹,用针挑破,如前法用药封盖。忌鸡鹅、酒、湿面一切发热之物。

68.神圣膏药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疔疮》)

治一切恶疮。

当归 藁本(各半两) 没药 乳香(各二钱) 白芨 琥珀(各二钱半) 黄丹(二两) 白胶香(三两) 黄蜡(二两) 粉霜(一钱) 木鳖子(五十个,去皮) 巴豆(十五粒,去油) 清油 槐柳枝(各一百二十支) 胆矾(一钱)

上件一处,先将槐柳枝下在油内,熬焦取出,复下余药熬,勿至焦,滤出,却将油澄清,下黄丹,再熬成膏。用绯帛摊之,立有神效。

69.内托连翘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疔疮出时,皮色不变及不疼痛,按摇不动,身发寒热,便是此疮。有鱼睛疔、紫砚疔诸般疔疮。如疮黄上用针刺,仍服内托散,自然消散。

连翘(一两) 甘草(一两半) 大黄(七钱) 薄荷(七钱) 黄芩(半两) 朴硝(二两) 白芷 赤芍 生地(各一两) 黄栀(七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两,水一碗,灯心、竹叶煎七分。如其人喘,加人参少许,大病只三四服,如服了心烦呕,用不二散止(甘草半两,豆粉一两,分作二服,酸齑水下)。

70.神效回疔膏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诸般疔疮、恶疮、瘤痔。

桑柴 枣 柳柴 谷杆草 施风草 荞麦秸(各一斤) 鸡粪 石灰(各四两五钱)

上除石灰外,俱烧灰。用滚水淋汁一二碗,熬至半盏,用锅底煤相调成膏。如疮不破,将疮拨破搽之,不过三度全可。如熬药,忌妇人鸡犬见之,并忌诸般恶物。

71.走马赴筵丹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没药 乳香 硼砂 硇砂 雄黄 轻粉(各三钱) 片脑(一分)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蟾酥汁为丸如黄米大,每服一丸,用酒送下。

72.夺命返魂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一切疔疮发寒热,昏闷不语,不思饮食,并治之。

大黄 连翘 山栀(各二钱半) 巴豆 杏仁(加牵牛头末二钱) 人言(五钱,用大蒜五个去心填入人言,同烧过性为末) 苦丁香(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重者一钱,轻者半钱,用新汲水调下见效。如病重无脉,吃下药一顿饭时吐了药,便医不得。

73.青金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寒水石(二钱) 枯矾 铜绿 轻粉 人中白(各二钱,炒) 麝 蟾酥

上为细末,不以多少。先用竹针刺破四边贴药,其疔疮自破,立效。

74.消毒丸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白丁香(二钱) 黄丹(一钱) 巴豆(一钱)

上为细末,水打面糊为丸如萝白子大。每三四丸,入赴筵丹二三丸,冷水送下。

75.透骨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一切疔肿恶疮,其效不可尽述。

蟾酥(半钱) 八角儿(五个,去壳) 硇砂 轻粉 麝(少许) 巴豆(一钱,去皮)

上先将巴豆研如泥,次下余药,同研极细,以油纸裹定。如有疮并诸般恶,用针微拨破,贴药少许,其疮自消散。如不散者,亦追疮毒,即得溃塌。又如成脓无头痈疽肿,微拨破,用药二次,便得自破。凡疗恶疮可用。

76.牛黄丹 (一名 枸杞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专治十三种疔。

乱发(鸡子大一团) 牛黄(梧子大) 反钩棘(二十七枚) 赤小豆(七粒) 绯帛(方一尺) 地骨皮(二两,末)

上枸杞其药有四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却老,冬名地骨。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夏三月上建日采枝,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凡四时初逢建日,取叶枝子根等四味,并炮干,若得五月五日午时各和太良。如不得依法采者,但一种亦得。用绯缯一片以裹药,取匝为限,乱发、牛黄、反钩棘针末、赤小豆末,先于绯上薄布乱发,以牛黄末等布上曝,即卷绯缯作团。以发作绳,十字缚之,熨斗火熬令沸,后间即捣作末。取枸杞四味,合捣绢筛。取二匕和合前一匕,共为三匕,令相得。又分为二分,早朝空心温酒服一分,日二为之也。

77.连翘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连翘 当归尾 羌活 独活 防风 赤芍 赤小豆(各五钱) 大黄(二钱) 木香 辛夷 慈菇 薄荷 红内消 杜白芷 升麻 甘草 忍冬草(各三四钱不拘)

若潮不退,加黄芩 栀子仁(各三钱) 朴硝(四钱)

上为末。酒调服,不拘时候,薄荷汤亦可。喘加人参,大病三四服愈。

78.滴滴金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

硇砂 轻粉 人言 雄黄 朱砂(各一钱)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疮头上针刺开贴药,黄水出效。

79.麝香丸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又治诸气发背。

木香(一分) 胡椒 巴豆(二十四粒) 全蝎(七个) 麝香(少许)

上为末,泡蒸饼,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温汤下,量人虚实,三丸、七丸、十丸服之。

80.疔疮锭子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苍耳 白芷 甘草 雄黄(各半钱) 硇砂(一钱)

上研细末。用活虾蟆挤出脑髓,和五味酥为锭子,五月五日午时修合。

81.铁粉散

1)《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专治冷疔疮经年不效,用此药大妙。

多年生铁(三两,炒) 黄丹(半两) 麝(少许) 轻粉(少许) 松脂(一钱) 道人头(微炒存性,一两) 硇砂(三钱半) 雄黄(三钱) 蟾酥(不以多少尤妙)

上将疮四围刺破,以小油调药末,置于疮内,绯帛封之,数日疔自出。

2)《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敷贴汇方》

治足跟冷疔溃烂。

针砂(三钱) 黄丹 轻粉 松香(各一钱) 麝香(一分)

共研极细。葱汤先洗净,麻油调成膏涂之,上贴油纸,软帛缚住。

82.五香汤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肿破毒气。

沉香 藿香 鸡舌香 青木香 薰陆香(各二两) 射干(三两) 升麻(四两) 鳖甲(二具,炙去黑皮) 蓝实(五合) 大黄 犀角(各二两) 鹿齿(六枚,炙) 乌梅(十四枚)

上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83.夺命轻粉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不出疔。

铁渣(一两) 轻粉(二钱) 麝香(少许)

上研为细末。每疮用针开十字口,将药放入疮内,用醋调面糊敷贴,神效。

84.青金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

黄柏 人言 黄丹

上为细末,各等分。针开破贴上,黄水出,立效。

85.消毒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毒气入腹,昏闷不食。

丁香 乳香(各一钱) 蝉壳 贯众 紫地丁(各半两)

上为细末,温酒调下二钱。

86.神仙金丸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黄入发,痈疽诸般恶疮。

乳香 没药(各二钱) 巴豆(四十粒) 海浮石(半两) 草乌头(一两,炒)

上为末,醋面糊丸如绿豆大,三二日疮服十丸,五六日疮服十五丸。疮在上食后,疮在下食前服,如呕吐再服三四丸。凡服先以冷酒一盏送下。服药后,忌食热物一时。如泻多,用冷白粥补之。

87.苍金砂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取疔疮。

芜菁根 铁生衣(各等分)

上和捣,以大针刺作孔,复削芜菁根如针大。前铁生衣涂上刺孔中,又涂所捣者封上,仍以方寸匕绯帛涂贴之。有脓出即易,须臾拔根出,立瘥。忌油腻生冷等物。

88.二黄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雄黄 雌黄

上等分为末。先用针刺四围及中心。醋和涂之。一方加麝。

89.回疔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危笃者,二服即愈,轻者一服立效方。

土蜂房 蛇蜕(各一具)

上作一处,器皿中盛,用黄泥封固,火煅存性,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酒服。少顷,腹中大痛,痛止,其疮已化为黄水,仍服五圣散。

90.耆老丹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一切疔疮、发背、恶疮等疾。

白浮石(半两) 没药(二钱)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

91.白膏药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及一切恶疮。

官粉(四两) 芝麻油(九两)

上为砂铫内,文武火慢煎,不宜大火,火大色黄,火小透油也。

92.一捻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子。

全蝎 蝉蜕 人粪下土(各等分)

上研末,蜜调为饼子,拇指面大,当三钱。若遇患,每一饼入香油一盏中,大顿滚三四沸,停温服,油滓敷疮上,用圈子扎定对周,疔自拱出。

93.一捻金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三·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疽恶疮不出,疔内消。

蒲公英(取汁) 盐泥 生人脑(耳塞是也,后二味各等分)

上为末,用蒲公英掘折取白汁,和二味为小饼。儿有疮,用竹刀割破上一饼,用膏药封贴,大有神效,此药定疼内消。

94.夺命丹

1)《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朱砂(半钱) 干胭脂(一分) 蟾酥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带根葱一根,破开将药放入,用火烧软,须嚼碎好酒下,汗出为妙。

治一切疔肿。

血竭(一钱) 蟾酥 铜绿 明矾 朱砂 轻粉 大黄(各半钱) 麻黄(半两,去根节) 麝香(三字) 海羊(十五个,去蜗牛)

上研为细末,将海羊研细烂为丸如鸡头大。每服先嚼葱白三寸,然后用好酒送下一丸,如重车行七里,汗出为效。一方用龙脑二字。

2)《鲁府禁方·卷四宁集·疔疮》

治无名肿毒,疔疮发背,小儿急慢惊风,及疽疮、伤寒阴症。

朱砂(五钱) 雄黄(五钱)

上为末,以蟾酥为丸如菜籽大。每服三丸,葱酒下,取汗为效。

3)一名蟾酥丸《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

治一切疔毒、恶疮走黄。

蟾酥(酒泡化,二钱) 蜗牛(廿一个) 轻粉(五分) 乳香 没药 铜绿(煅) 胆矾 麝(各一钱) 雄黄(二钱) 朱砂(二钱,飞)

各为细末,称准。于端午日,或天月二德日,在净室中,先将蜗牛研烂,再加蟾酥同研数次,方入群药,捣极匀,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一丸,用葱白一寸,令患者嚼烂,吐于手心,包丸于内,热酒送下,微汗即愈。

4)《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夺命丹》

治疔疮发背诸大恶症。

蟾酥(酒化) 轻粉 麝香(各五分) 枯矾 寒水石(煅) 铜绿 乳香 没药(各一钱) 朱砂(三钱) 蜗牛(二十个,或少亦可)

共研,或蜗牛或酒糊捣为丸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酒、葱汤送下。无论麻木、呕吐、昏愦病重者,此药服之立可起死回生,不痛者能痛,痛甚者即减,昏愦者即苏,呕吐者即止,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实有夺命之功,诚疮科之至宝也。

95.立马回疔夺命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咽喉乳鹅肿痛、喉痹大效。

牡蛎 当归 牛蒡子 白僵蚕(各五钱) 大黄(一两)

上每五钱,用青石磨刀水酒各一盏,煎去滓,连进二服。疔疮有汗者生,无汗者死。

96.圣授夺命丹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疔疮。

五倍子(槌碎洗净,三两重) 山慈菇(去皮,焙干,二两重,即红金橙花根) 川墨(烧存性,一两) 续随子(去壳不去油,一两,一名千金子) 五灵脂(洗净,一两) 板蓝根(洗净焙干,一两,即大靛子) 红牙大戟(去芦洗净,一两)

上用续随子加麝香四钱,二味另研,外六味另研细令匀;却用公鸭血为丸,无鸭糯米粥亦可;分作四十九丸,阴干勿令见日。量病人虚实,或半丸,或一丸,生姜、薄荷、井花熟水磨化,细细服之,三五行为度,温粥补之。

97.救生丹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诸疔疮》)

专治诸肿疔疮,眼内火光出,昏迷不醒。

生桑黄荆叶 虾蟆

用一丸研细,放舌中汗出效。三月辰日采生桑黄荆叶,用竹针穿成孔,用纸裹,风内阴干。至末端午前多收虾蟆,至端午日五更,将二味药为细末,用虾蟆酥滴在药末上就为丸。如用时,再用雄黄同药一般大,同为细末,依前服之。

98.救生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诸疔疮》)

服前救生丹,却用此药外敷疮上。

荆叶 桑叶(同为细末,一钱) 胡桃肉(一个) 生人脑(半钱) 雄黄(半钱) 大黄(半钱) 硇砂(半钱)

同为细末。用竹针拨开疮口,唾津调药末,如麦大一锭贴疮上,封固为妙。

99.乳香黄芪散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三·痈疽门·诸痈疽》)

治一切恶疮、痈疽、发背、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或疮气入腹,神昏不醒呕吐者。或未成者速散之,已成者溃败,脓不出则以刀砭,其恶肉自下,打扑伤损,筋骨疼痛,或妇人产后腹痛,恶物不下。

黄芪 当归(去芦) 川芎 陈皮 麻黄(去根节) 甘草 芍药(各一两) 人参(五钱) 米壳(二两,去根蒂,蜜炒) 乳香 没药(各五钱,另研)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如疮在上食后,如疮在下食前服。

100.麝香蟾酥丸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三·痈疽门·诸痈疽》)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内毒。如未破用针刺破,捻药在内,膏药贴之,其疮即溃。

麝香(三钱) 蟾酥(三钱,舌试辣者用之) 血竭(三钱,嚼如蜡者用,散者非真不可用) 轻粉(三钱) 硼砂(三钱) 片脑(一钱) 蜈蚣(一对,全用)

上为极细末,炼蜜和为剂。如疮有头,用针挑破,微有血出,将药一黍米大,放于挑破疮口内,上用纸花,周围唾津湿沾疮上,其药不过时刻即效。如两腋见无头疮者,即是暗疔,俗云要胡是也,即将两手虎口内白土纹用针挑破,如前药封盖。忌鸡鹅、酒、湿面一切发热之物。

101.方覆煎散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七·痈疽门·追蚀一切疮肿》)

治诸般痈疽、肿毒、疖毒。

归梢(一钱) 归身(二钱) 防风梢(一钱) 风身(一钱) 苏木(半钱) 黄柏(二钱) 甘草(二钱半) 全蝎(一钱) 陈皮(一钱) 羌活(一钱) 人参(五分) 黄芩(一钱) 防己(五分) 连翘(三分) 藁本(一钱) 黄芪(一钱) 桔梗(二钱) 泽泻(五分) 知母(五分) 生地黄(五分) 芍药(一钱)

上为粗散,只作一服。煎先用井水浸药一个时辰,再用长流水一大碗,煎七分,又用好酒数十滴入药内,作一服,温饮。看病上下食前后,治发背、脑疽、疔疮、恶肿。

102.全宝赴筵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治诸恶毒疮,并一切疔疮等证。

大黄 黄芪 地龙(去土) 当归 龙骨 海藻(各半两) 乳香 没药(各二钱) 脑子(一钱) 江子(十一枚,去皮) 麝香(少许) 粉霜 硇砂 穿山甲 轻粉(各三钱)

上用荞麦灰一斗煎淋灰,三复淋之,汁煎三分之下;用云里雁粪五钱,煎十来沸,提起放冷澄清;再熬入大黄末煎三沸,次入朴硝、花碱各三两,每药一两加入石灰三两、黄丹半两,逐旋搅之。待煎滴水中直到底不散,方可提起,用瓶盛。如用入麝香、脑子。

103.保安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治男子妇人痈疽发背,疔肿瘰疬疮疖、诸般肿毒异证。

乳香(一钱) 木鳖子(四个,去皮) 当归(半两) 黄丹(四两) 桃枝 槐枝(各四寸) 清芝麻油(半斤)

上入油内慢火熬,不住手搅匀,变色为度;入黄丹熬,滴水中不散,入乳香搅匀收用。

104.千金锭子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治一切疮发腐烂不可近,未破贴则破,已破则生肉,亦治杖疮疔疮。

蟾酥(不以多少) 粉霜(少许) 雄黄(少许) 麝香(少许) 巴豆(一枚,去壳) 八角儿(四个,柳树上者) 乳香

上将八角儿先研如泥,化开黄蜡少许,入前药末,和成膏子如麦粒大。如有患疮者,先用铍针针破,疼时用槐条儿送下药,随后用雀儿粪疮口内放粘粘。如疮疼者回也,不须再下药。如针破无血,系是着骨疔。

105.水晶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治疔疮、背痈、瘤疽、乳痈、丹毒、杖疮等疾。

好白油草纸(十张,每作八片) 鹰爪黄连(一两,去须,细锉)

用水两碗许,入砂锅内,同黄连煎至一碗半;先下油草纸五张,又续下五张,同煎五七百沸;汤耗旋添,不得犯铁器;漉去黄连滓屑焙干。如疮破有脓,将药化松旋贴;如杖疮约度大小,恰好煎贴,不可太大。先将前同煎下油草纸烧灰,热酒调嚼生姜送下,次贴药。不得犯女人手。

106.十香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治风毒疮肿、痈疽、疔赘、瘤瘿。

沉香(锉) 檀香(锉) 丁香(末) 郁金香(锉,半两) 甘松香(锉,半两) 麝香(一分,细研) 薰陆香(半两,细研) 白胶香(半两,细研) 龙齿(半两,细研) 黄丹(六两) 麻油(一斤) 苏合油(半两) 木香(半两,末)

上药先取沉、檀、郁金、丁、甘松香五味,于麻油一斤浸七日,却入铛中,以少炭火温养五日,后用武火煎三二十沸漉出;香绵滤过,净拭铛,却下油于内,下丹以柳木篦不住手于火上搅,候色黑,滴水中如珠,软硬得所去火,将前丁香等六味入膏中,搅三五百遍膏成,安瓷盒内。软帛上摊贴,日二换之。

107.夺命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治疔疮石痈,始终皆大寒证。

当归尾(一两) 乳香(三钱) 藁本(半两) 杏仁(七十个) 柳枝(寸许六十茎) 白芨(一钱半) 木鳖子(去皮,五个) 巴豆(去壳,肥者,一十三枚) 桃柳枝(寸许一百二十茎) 芝麻油(一斤)

上件一处,先将桃柳枝下在油内,煎焦取出不用,次下其余药物,熬至焦黑,漉去滓,却将油澄清,上火令沸,旋入黄丹熬成膏药。绯绢上贴之,立有神效。如寒证去,其疮不住作痛,换柳枝膏贴。大抵膏药止可卫护皮肤,行疮口上气血而已,使气血周流而无凝滞乃上法也,既经络行于气血,必无疼痛,易为痊瘳矣。

108.黑虎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

治一切痈疖疽毒、发背、脑疽、肠痈、痔瘘、疔疮、乳痈、虎狼刀箭所伤。一应无名肿毒,及!扑损伤、车马搕伤、杖伤、悬痈并贴之。如痔瘘,丸如枣核,扑纤入;肠痈,丸如鸡实大,甘草汤送下三丸。

当归 防风(各一两) 大黄 赤芍药 黄芩 黄柏 生地黄 黄连 玄参 桔梗 官桂 白芷 木鳖子仁 杏仁 血竭 猪牙皂荚 没药 乳香(各半两,别研) 香油(二斤) 黄丹(一斤,别研)

咀。药入油浸三日,铫内同煎油药,候白芷焦色为度,每用槐柳枝各数十条搅动其油,文武火熬,却用布帛滤去滓,再入铫下丹,并乳没末,不住手搅,熬至紫色,及有青烟起,急去火,紧搅,滴水中成珠为度,看时候冷热,加减油并丹,临时通变,倾于净器盛之。修合时,于净室勿令鸡犬妇人见。

109.韶粉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

治男妇恶疽疮毒、疖漏、发背、脑疽、瘰疬、疔疮。

韶粉(一两) 银朱 獐脑(各半两) 青盐(四钱) 松香(一两) 龙骨 虎骨(油炙,各半两) 白丁香 地龙(瓦焙,去土,各二钱) 穿山甲(二钱半) 全蝎(五枚,瓦煅,去稍) 乳香 没药(各一两) 血竭(六钱) 脑子(半钱) 轻粉(六钱) 麝香(半钱) 蛤粉(二钱)

上诸药锉如豆大,入油内浸三宿。文武火熬药色焦黄,滤去滓,再上火煎沸;先下黄丹,次下银朱,用柳枝三两根不住手搅,候药色略变,抬下,不住手搅成膏,滴水中成珠不散,轻重得所;温冷却次第下药末,第一松、乳、没、血竭,第二龙骨、虎骨、韶粉、蛤粉,第三白丁、蝎、山甲、地龙,第四轻粉、脑、麝、獐脑。加狗脑骨烧灰末,搅匀入瓷罐内,掘坑埋三宿去火毒。摊贴。

110.一善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

治小儿脾证,大人一切风气、气积、食冷积、气块,但有形之痈疽、疖毒、疔肿、杖疮之类。

木通 绵黄芪 羌活 川芎 生地黄 桃仁 白芷 连翘 元参 防风 木鳖子仁 当归(末)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各二两)

上除乳、没、当归外,余并锉用。真麻油四斤半,炒黄丹二十四两,续挑入油内,以柳枝三五条不住手搅之。丹不可老,火不可猛,直候丹变黑色,滴水不散为度,取出稍冷;却下乳没、当归末,再搅匀,慢火养一时许,露地毒一宿,蛤粉养之,旋摊用。凡贴之,数日不可揭去,速则坐痛。

111.长肉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

治疔疮长肉。

桑枝 柳枝 桃枝 槐枝 榆枝 枸杞枝

上各四十九寸,先以真麻油一斤熬滚,下枝在内,煎黄赤色去枝,入黄丹十两,柳枝不住手搅匀,滴试水中不散为度。倾入水盆内,候冷瓷器盛贮。凡用摊纸上,慢焦贴,长肌肉无痕。

112.万宝代针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诸恶疮,肿核赤晕已成脓,不肯用针刺脓,此药代之。但用小针点破疮头,却贴上膏药,脓即自溃。

硼砂 血竭 轻粉(各一钱半) 金头蜈蚣(一个) 蟾酥(半钱) 雄黄(一钱) 片脑(少许) 麝香(一字)

上为细末,用蜜和为膏。看疮有头处,用小针挑破,以药些小在纸花上封贴,次早其脓自出。如腋下有耍核儿,名暗疔疮,或有走核,可于肿处,用针挑破,如前用之。忌鸡、羊、鱼、酒面等物,吃白粥三日为妙。

113.神效乌金散 (一名 首功玄黑散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痈疽、疔肿、时毒、附骨疽及诸恶疮。若疮黑陷,如石坚,烦渴危笃者,服此发汗疮起。

火麻头(火日采) 木贼(去节) 蛤蟆草头 小草乌头 桦皮节(酥炙) 麻黄(去根节) 苍耳头(五月五日午时收)

上晒干,各等分,同入银器内,盐泥固济,炭火内从早煅至申分,如黑煤色为度,碾为末。每服二钱,病重者三钱,用热酒调下。

114.托里荣卫汤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痈疽疔肿及无名肿毒。

桂枝(七分) 人参 黄芪 红花 苍术 柴胡 连翘 当归身 羌活 黄芩 防风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食前服。

115.托里散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一切恶疮发背,疔疽便毒,始发脉洪弦实数,肿甚欲作脓者。

大黄(三钱) 当归(二钱) 栝蒌根 皂角刺 牡蛎 朴硝 连翘(各一钱半) 金银花 赤芍药 黄芩(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酒各一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116.竹叶黄芪汤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疔肿诸疮,发热而渴。

淡竹叶 黄芪 人参 麦门冬 川芎 当归 芍药 黄芩 石膏 半夏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117.五圣散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疔疮。

皂角针(二两) 栝蒌(一个) 大黄 金银花 生姜 甘草(各一两)

咀,用好酒二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118.神功散 (《医方选要·卷之九·痈疽疮疖门》)

专治发背、痈疽,一切疔毒,并瘰疬等疮已、未成患者。效验不可备述。

川乌(火内炮,裂纹为度) 川黄柏(火炙,去粗皮)

上二味为细末后,各等分用。小儿或大人唾津调成膏,如唾少,漱口水亦可。发背、痈疽等疮才起者,敷于患处留头,候药干,用淘米水时常润湿,每日换药敷一次。如疮已成重患,将溃烂者先将槐枝、艾叶煎汤顿温,将疮洗净,用绢帛展去脓血,以香油润患处,用绵纸仍照患处剪成圆钱留头贴上,后用药涂于纸。如干,依前用淘米水润,日换一次,听其自然。流脓不可手挤。如敷药后,病人疮觉住疼减热即愈。如生肌则腐肉自落,腐而不落者,剪割亦可,最不宜用针。发背不宜贴膏药。凡医疮,屏去别医,止饮别药可治。忌气怒、房事、劳复,并孝服、体气、饮酒之人;饮食忌酒并羊、鸡、鱼、肉、瓜、茄、姜辣之物。若因气怒反复发肿者,依前治之。如治对口并脑疽,不必洗去旧药,逐次添药,恐动疮口惹风也。

119.荣卫返魂汤 (《医方选要·卷之九·痈疽疮疖门》)

治流注、痈疽、发背、伤折,非此不能效。至于救坏病,活死肌,弭患于未萌之前,拔根于既愈之后,中间全君臣佐使,如四时五行更相迭旺,真神仙妙剂,随证加减,其效无穷。何则?此药大能顺气匀血故也。

何首乌(不犯铁) 当归(酒洗) 木通 赤芍药(炒) 白芷(不见火) 茴香(炒) 乌药(炒) 枳壳(麸炒,恶心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上方止此九味,各等分 咀。每服五六钱,或酒或水随证煎服;或为末,每服三钱,酒汤任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若流注加独活,其他痈疽、疔肿,随证虚实寒热,斟酌加减,无不愈矣。

120.赤芍药汤 (《医方选要·卷之九·痈疽疮疖门》)

治一切疔疮痈疽,初觉憎寒疼痛。

金银花 赤芍药(各二钱) 大黄(二钱半) 栝蒌(半个) 当归 甘草 枳壳(炒,各一钱)

咀,作一服,用水一盅,酒一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121.追疔夺命汤

1)《外科集验方·卷上·疔疮论》

秘方速效,能内消肿。

羌活 独活 青皮(多用) 防风(多用) 黄连 赤芍药 细辛 甘草 蝉蜕 僵蚕 脚连(即鸡爪黄连,各等分)

加河车、泽兰、金银花。有脓加何首乌、白芷,要利加青木香、大黄、栀子、牵牛,在脚加木瓜各等分。

咀。每服五钱,先将一服加泽兰(少用叶)、金银花各一两,生姜十片,同药擂烂,好酒旋之热服。不吃酒者水煎为妙,然后用酒水各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热服,汗出为度。病退减后,再加大黄二钱,煎,至热服,再以利一二次,去余毒为妙。若心烦呕吐,加甘草节一钱,豆粉(酸浆水下);呕逆恶心,加乳香、豆粉(甘草汤下)。

2)《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

治疔疮。

蝉蜕(一钱) 青皮(一钱) 泽兰叶(一钱) 防风(一钱半) 黄连(二钱) 细辛(三分) 羌活(一钱) 僵蚕(二钱) 鲜首乌(两钱) 草河车 藕节(各一钱半) 葱 姜

用水煎,入酒一杯服之,服后盖被取汗。如大便闭结,加生大黄二钱。

122.紫金锭 (《外科心法·卷七》)

治一切痈疽。

五倍子(焙,三两) 山慈姑(焙,二两) 麝香(三钱,别研入) 红牙大戟(焙,一两半) 随续子(去壳,去油,一两,研入)

上除续子、麝香外,三味为细末,却入研药令匀,用糯米煮浓饮为丸,分为四十锭。每服半锭,各依后项汤使服。如治一切药毒、蛊毒、瘴气,吃死牛、马、驼、骡等肉毒,发恶疮,痈疽、发背、无名疔肿,及蛇犬恶虫所伤,汤荡火烧,急喉闭、缠喉风,诸般头风、牙疼,用凉水磨搽。

123.蟾酥丸

1)《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方》

治疔疮初起痒痛异常,速用此发汗。

朱砂 乳香 没药 雄黄

上为末,用蟾酥和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用葱白二寸,当中分口将丸纳在内,以纸包酒,湿火炮,将熟去纸,乘热嚼碎,用热酒送下,取汗为度。

2)《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发表》

治疔黄,一切恶疮。

川乌 莲花蕊 朱砂(各一钱半) 乳香 没药(各二钱) 轻粉 蟾酥(各一钱) 麝香(五分)

上为细末,糊为丸豌豆大。每服一丸,病重者二丸,依前法服,取汗。

3)《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

治一切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等疽,诸恶症歹疮,成麻木不痛,或呕吐心慌,或心神昏愦,急服此药。不起发者即发,不痛者即痛,昏愦者即苏,呕吐者即解,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真有回生之功,乃恶症中之至宝也。

蟾酥(三钱) 轻粉(五分) 枯矾 寒水石(煅) 铜绿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胆矾 麝香(以上各一钱) 蜗牛(五个) 朱砂(三钱)

以上各为细末,称准。于端午日午时在净室中,先将蜗牛研烂,再同蟾酥和匀,方入群药捣极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先用葱白五寸,患者自嚼烂吐手中(男左女右)包药在内,用无灰热酒送下,盖被出汗立效。

124.地丁散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方》)

治疔疮初起发汗。

地丁草 独脚将军散 夏枯草(等分)

上捣饼,酒煎去渣,热服取汗。

125.神仙救苦丹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治方》)

治疔初起作痒。

蟾酥(五分) 巴豆(七个) 麝香(二分半) 五倍子(一钱) 密陀僧(一钱)

上为末,面糊调和,捏作饼子,贴患处。或用针刺出血,贴之更好。

126.保生锭子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疔疮》)

治疔疮,背疽,瘰疬,一切恶疮。

金脚信(二钱) 雄黄(三钱) 轻粉(二钱) 硇砂(三钱) 麝香(一钱半) 巴豆(四十九粒,另研,文武火炮,生用尤妙) 蟾酥(一钱)

上为细末,用黄蜡五钱溶开,将药和成锭子,冷水浸少时,取出旋丸,捏作饼子,如钱眼大。将疮头拨开,每用一饼,次用神圣膏,后用托里散。若疮气入腹危者,服破棺丹。

127.阴阳黄 (《医便·卷三·冬月诸症治例》)

治发背痈疽,疔疮恶节,一切无名肿毒,恶疮异症,焮热疼痛。初起未溃者服之妙。

锦纹川大黄(二两,一半炭火煨熟,不可过性了,一半生) 大甘草节(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匙,空心温酒调下一二服,以利为度,立效。如无甘草节,终效不速。

128.忍冬花酒 (《医便·卷三·冬月诸症治例》)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乳痈便毒,喉闭乳蛾等症,不问已溃未溃。

金银花,连茎叶捣烂取汁半钟,和热酒半钟热服,甚者不过三五服即愈。如无鲜者,用干的一二两,水一钟煎半钟,冲上热酒半钟和服。

129.加味托里散 (《脉症治方·卷之三·火门·疮疡》)

治发背痈疽。无分脑乳附骨等处,及诸疔瘰疬,一应肿毒。肿未成即散,已成即溃,败脓自出,腐肉自去,痛苦自减,大有神效,非常功也。

人参 黄芪 桔梗 防风(并去芦) 川芎 当归 官桂 厚朴 白芷(各一钱) 甘草(五分) 白芍药 木香 大腹子 乌药 枳壳 紫苏(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一钟半,生姜二片,葱白一根,煎至七分,加酒一呷。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130.仙方活命饮 (《脉症治方·卷之三·火门·疮疡》)

治外科一切病症。已成即溃,未成即散,二三服立效,轻者一服即效。予用此方治乳痈瘰疬,大有奇效。

滴乳(另研,药熟化下) 防风 白芷 贝母 赤芍药 当归尾 明没药(研) 皂角刺 天花粉 甘草节 穿山甲(炮,以上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

131.追疔夺命丹 (《赤水玄珠·第二十九卷·外科·疔疮》)

治疔肿。

羌活 独活 青皮(君) 防风(君) 黄连 赤芍 细辛 甘草节 蝉蜕 僵蚕 金线重楼 泽兰 金银花(各等分)

有脓加何首乌、白芷;要通利加青木香、大黄、栀子、牵牛;毒在下加木瓜。各等分。上每服五钱,先将一贴,加泽兰、金银花各一两,生姜十片,同药擂烂,好酒镟之,热服。不善酒者,水煎,仍以酒水各一盏半,生姜十片,煎至热服之,汗出为度。病退再加大黄二钱,煎热取利一两次,去余毒为妙。若心烦、呕吐,加甘草节一钱、绿豆粉一钱,酸浆水下。呕逆恶心,加乳香、豆粉,甘草汤下。

132.化生丸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一切发背痈疽,无名肿毒,诸般恶毒疔疮,及治破伤风,阴证伤寒,并杨梅疮毒,筋骨疼痛等证,并皆一服奏效。

蟾酥(二钱) 血竭(二钱) 蜗牛(二十个,瓦上焙干,肉壳俱用) 铜绿(二分半,与上三味同研) 枯白矾(一钱) 轻粉(二钱,二味同研) 朱砂(三钱,研细,留一钱为衣)

上为细末,用人乳汁为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令病人嚼葱二根,令烂吐出,裹药三丸在内吞下,热酒送之。

133.赵府小灵丹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一切恶毒疔疮,诸般无名肿毒及四时伤风伤寒,憎寒壮热,无汗初觉者。

乳香 没药 轻粉 血竭 朱砂 川乌尖 草乌尖 巴豆霜 细辛 蟾酥(等分) 麝香(减半)

上为末,糯糊丸黄米大,雄黄为衣。每服十五丸,小儿五七丸,用葱白三根劈开,入丸在内,细嚼好酒下。被盖汗出,避风,妇人有孕不可服。

134.金蟾丸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疔疮。

朱砂 雄黄 轻粉 草乌 海金沙(各一钱)

上为末,用蟾酥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以葱白一根,劈破夹药在内,线缚住,灰火煨令香,取去线,连须带药嚼下,以温水送之。被盖出汗,忌生醋、冷水。

135.神仙解毒丸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疔疮、发背、鱼口诸般恶疮、肿毒初发,一服立消。

白矾 朱砂 连须葱

不拘多少,溶化作丸如绿豆大,为衣。每服十丸,用七八根,水煎一碗送下,立愈。已成者不伤生,未成者即消。

136.老军散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发背、痈疽、疔疮、恶毒,一切无名肿痛、焮热初起未溃者。

大黄(半生半煨) 甘草节(等分)

上为细末,和匀。每用一匙,空心温酒调服一二服,疏利为度。

137.还魂散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凡患疔疮、痈疽、疖毒,此药能令内消去毒,化为黑水,从小便出,万无一失。

知母 贝母 白芨 半夏 天花粉 皂角刺 金银花 穿山甲 乳香(各一钱)

上锉一剂,无灰酒一碗,煎至半碗,去渣,只作一服温服,不得加减。再将渣捣烂,加秋过芙蓉叶一两,用蜜调井花水,和敷疮口上,如干再用蜜水润湿,过一宿,自然消。不必别用峻利之药,以伐元气也。

138.类圣散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一切疔疮恶毒肿痛。

川乌 草乌 苍术 细辛 白芷 薄荷 防风 甘草(各五钱)

上为末,鸡子清调涂,留顶。

139.点点金丹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一切疔疮发背,无名肿毒。

虾豚(一罐) 雄黄(一两) 朱砂(一两)

三月清明,研细末,入罐内晒之,至端午日取出听用。如搽疮,用药磨水,点上立消。

140.陶潜膏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疔疮》)

治疔疮肿痛,危急欲死者。

菊花叶,捣烂,敷上即苏。冬月光花,用菊根亦可。

141.槐花酒 (《仁术便览·卷四·诸疮》)

治发背及一切疔疮肿毒,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并治之。

槐花,微炒黄,乘热入好酒二钟,煎十余沸,连服二三服即愈。乳痈尤好。

142.荆黄汤 (《仁术便览·卷四·诸疮》)

治风热结滞,生疔疮。

荆芥穗(五钱) 大黄(二钱五分)

上水一盏半,煎服。

143.国老散 (《仁术便览·卷四·小儿诸病》)

治癍疮、痘疹、疔肿、痈疽,诸般恶疮及中砒毒、菌毒、伤寒发狂言。

大甘草 大竹

五月初三四日,预选大甘草,不拘多少,研为细末,却入大竹一段,两头留节,一头钻小孔,入甘草末于内,其孔用木塞固,勿令泄气,用绳缚竹,候端五日时置粪缸中,以砖坠竹至底。四十九日取出,长流水洗净,候干,取药晒燥,再研贮磁器内。如遇小儿出痘见苗,每用一钱,淡砂糖水调服。并治诸般恶疮,又治天行瘟疫毒,加药内服。

144.荆芥败毒散 (《万病回春·卷之八·痈疽》)

治痈疽疔肿、发背乳痈等症,憎寒壮热,甚者头痛拘急,状似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一二剂散其毒。轻者,内自消散。

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薄荷 连翘 桔梗 枳壳 川芎 茯苓 金银花甘草

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热甚痛急加黄芩、黄连。上锉,生姜煎服。疮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145.千金漏芦汤 (《万病回春·卷之八·痈疽》)

治一切恶疮肿毒、丹瘤瘰疡、疔肿鱼睛、五发瘭疽。初起一二日,便如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大便闭结、小便赤黄并治。妊妇勿用。

漏芦 白蔹 黄芩 麻黄 枳实(麸炒) 升麻 芍药 甘草(炙) 大黄 芒硝 连翘

上锉作剂,水煎服。

146.真人夺命饮 (《万病回春·卷之八·痈疽》)

治一切痈疽疔肿,不问阴阳虚实善恶,肿溃大痛或不痛,然当服于未溃之先与初溃之际,如毒已失溃不可服,仍用一剂,大势已退,然后随症调治。

穿山甲(三大片,切,蛤粉炒成珠) 天花粉 甘草节 乳香(明透者) 赤芍 白芷(各一钱) 防风 贝母(各七分) 没药 皂角刺(各五分,炒) 陈皮(一钱半) 归尾(一钱半) 金银花(二钱)

上锉一剂,好酒煎,空心热服。能饮者,服后再饮酒三五杯,滓再煎服。在背俞,倍皂角刺;在腹膜,倍白芷;在胸胁,加栝蒌仁二钱;在四肢,倍金银花。

147.神仙排脓散 (《万病回春·卷之八·痈疽》)

治恶疮毒、风毒、疔疮、背花疮、小儿恶疮,脓血俱从大便中出。亦治气滞腹胀及妇人经闭不通。此方,壮实之人可用,虚弱者当忌之矣。

大黄(十二两,酒浸一宿晒干) 白芷 沉香 木香 乳香 没药 穿山甲(陈壁土炒,各五钱)

上各为细末。量人虚实用之,实者不过三钱,虚者二钱半。临卧,用好生酒调服。服后,禁饮食汤水半日。五更觉腹内疼痛,动三五次,以稀米粥补之。服此药内有穿山甲,恐令人作呕,须慎之,即嚼生葱可止。

148.龙芽一醉饮 (《万病回春·卷之八·疔疮》)

治疔疮。

乳香 没药 绿豆粉

龙芽草,五月五日端午采收阴干,将好酒浸,捣取汁,入汁内同饮,将渣敷疮上。此日不许吃一些茶水,只可饮酒就洗,亦不可用水。

149.神效丹 (一名 黑舌丹 )(《万病回春·卷之八·疔疮》)

治伤寒初起,诸般恶毒、疔疮、发背,一切肿毒、遍身痒痛;又治伤寒咳嗽、鼻涕劳嗽久咳、小儿痘疮黑陷不起、喉痹肿痛;又治蛊毒并破伤风。

朱砂 雄黄 片脑(各五分) 乳香 没药 轻粉(各三分) 血竭(三钱) 真蟾酥(一钱) 麝香(当门子者,二分)

上共为末,用酥油或乳汁为丸如扁豆大。每一丸,噙化,用好酒嗽咽下。

150.小夺命丹 (《万病回春·卷之八·疔疮》)

治脑疽及疔疮恶毒、无名肿毒。

千头子(即扫帚子) 槐花子 地丁

上三味各等分,水煎,通口温服。加蟾酥尤妙。

151.千金消毒散 (《万病回春·卷之八·疔疮》)

治一切恶疮、无名肿毒、发背疔疮、便毒初发,脉洪数弦实、肿甚欲作脓者。

连翘 黄连 赤芍(各一钱) 归尾(一两) 金银花(一两) 皂角刺 牡蛎 大黄 天花粉 芒硝(各三钱)

上锉,酒水各半,煎服。

152.万病无忧膏 (《万病回春·卷之八·膏药》)

治风寒湿气所致,跌扑闪挫伤损,一切疼痛,皆贴患处。心腹痛,俱贴患处,哮吼喘嗽,贴背心;泻痢,贴脐上;头痛、眼痛,贴太阳穴。及治一切无名肿毒、痈疽发背、疔疮疖毒、流注湿毒、臁疮,初觉痛痒便贴患处即消;已成,亦能止痛箍脓、长肉生肌。

川乌 草乌 大黄(各六钱) 当归 赤芍 白芷 连翘 白蔹 白芨 乌药 官桂 木鳖子(各八钱) 槐枝 桃枝 柳枝 桑枝 枣枝(各四钱) 苦参 皂角(各五钱)

上锉剂,用真香油二斤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以生绢滤去渣不用,将油再熬一滚,入飞过黄丹十二两炒过,陆续下,槐柳棍搅不住手,滴水成珠为度;离火,吹入乳香、没药末各四钱,搅匀收贮,退火毒听用。一方加苏合香二钱尤妙。

153.三白散 (《云林神彀·卷四·诸疮》)

治诸疮恶毒,风毒疔疮,无名肿毒,百无一伤。

白及 白敛(二两) 枯矾(五钱)

入水中,绵纸蘸水频搽处,搽后将药敷其中,消毒止痛加神速。

154.追毒五香丸 (《鲁府禁方·卷四宁集·痈疽》)

治发背疔疮。

丁香 木香 沉香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二钱) 巴豆(去皮净仁,三钱)

上为末,然后入巴豆,同研极细,重罗过,以磁器盛之,黄蜡塞口。临用时以生蜜调一丸,如小黄豆大,新汲井水送下,行三次疮即愈。又看疮势大小,药之多寡,若疮日久势大,药丸不过大黄豆大;若疮势新起,则丸药但如小豆大即可;若病势已急,口噤不能开,但得药下无不愈,乃用一大丸作二三五小丸灌之。此药旋用旋丸,不可预丸,积久而无用矣,神效。

155.雄黄解毒丸 (《鲁府禁方·卷四宁集·通治》)

治疔疮神效。

雄黄 郁金(各一两) 巴豆(去油,炒焦,八钱) 乳香 没药(各二钱)

上为细末,醋糊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随引下。疔疮数日,毒气入内,服之即效。

156.秘传阿魏万灵膏 (《松厓医径·卷下·疮疡》)

治发背瘰疬疔肿,一切恶疮瘫痪、痛风脚气等证。

防风 荆芥 白芷 当归 黄连 黄柏 连翘 蛇蜕 蜂房 白蔹 苍耳草 接骨草 羌活 山栀 大枫子 金银花 甘草 细辛 紫河车 何首乌 黑丑 桔梗 牡丹皮 车前子 苦参 白芨 萆麻子 大黄(各二两) 穿山甲(四十片) 江子肉(八钱) 望见消(二钱) 木鳖子(四十个) 虾蟆(只) 柴胡 全蝎 半夏 升麻 南星 玄参 天花粉 川乌 牛膝 黄芪 两头尖 独活 斑蝥 地榆 五灵脂 槐角 苍术 藁本 赤茯苓 桃仁 三棱 莪术 小茴香 青木香 嫩松节(各一两) 威灵仙 天麻 藕节 薄荷 贝母 丹参 生地黄 乌药(各一两半) 血余(三钱,后入) 八角枫 叶下红(各四两) 槐枝(六两) 柳枝(六两) 黄丹(八两,水飞过,炒紫色)

上细切,用水八碗浸一日,煎稍干;下真麻油十六斤,同煎至穿山甲等药如炭黑滤去滓,入血余煎无形影,滴水中不散,再入黄丹。徐徐顺搅,煎至滴水成珠,再入后项药:蜈蚣两条,乌蛇肉四两,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各一两,五加皮、紫荆皮各二两。上为细末,入膏药内,频频顺搅匀,退火入后项药:沉香、雄黄各一两,南木香、血竭、轻粉、赤石脂、龙骨各二两,乳香、没药各四两,麝香五钱,阿魏一两(用水另溶化,再入膏药内)。上为细末,入膏药内,顺搅匀,出火毒。瓷器收贮。

157.保生锭子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四·疔疮》)

治发背、疔疮,救苦。

取真蟾酥三钱,青桑皮二两,同捣如泥,入雄黄二钱再捣掏作锭,每锭重六分,朱砂为衣,阴干。如发背用冷葱汤磨下八分,仍用冷葱汤漱口,亦咽下。再磨二分,用鸡翎扫患处,被盖出汗。疗疮用披针于疮头上刺一孔,用一分填孔内,二日烂出,亦用冷葱汤磨服,汗出力度。

158.针头万应膏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四·疔疮》)

治诸般疔疮疽疖、恶毒歹疮。

乳香 麝香 雄黄(各一钱) 轻粉 硇砂 蟾酥 血竭(各三钱) 蜈蚣(一条,炒) 冰片(一分)

为末,研捣成丸黍米大。如疮有头,用针破出血捺一丸在内,用纸封或膏药贴之。

159.乌金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发表》)

治疔毒肿痛。

牙皂(四分) 人言(制) 蟾酥 麝香(各五分) 血余(煅过) 蛇蜕(煅过) 蜂房(煅,各一钱) 蝉蜕(酒洗) 血竭 乳香(炙) 僵蚕(炒去丝,各二钱) 辰砂(研,水飞) 雄黄 穿山甲(炙黄,各二钱五分) 全蝎(三钱,汤泡七次) 天龙(四钱,酒炙去头足) 川乌尖 没药(炙)

上各为细末,称准分两,和匀。每服三分,赤砂糖调葱头酒送下,取汗为度。

160.万灵夺命丹(一名 延寿济世膏

1)《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攻里》

治一切疮肿疔疽,初起脉沉实,及服汗药后,毒气在里不尽者,宜此下之。

朱砂 盐花(各二钱半) 雄黄 明矾(生用) 枫香(各二钱) 赤石脂 黄丹 琥珀 轻粉(各一钱半) 麝香 片脑(各一钱) 巴豆(去壳,水煮十沸) 蓖麻子(另研,各四十九个)

上为末,用巴豆、蓖麻子膏,和药为丸;如和不就,加炼蜜就成膏,收瓷器内,如用时旋丸芡实大。每服一丸,井花水下,或汤亦得。忌热物半日,大人、小儿以意加减,与服。

2)《救急选方·下卷·疔疮急证门》

疗一切疔毒入腹,烦闷恶心,并痈疽发背恶疮。

朱砂(水飞) 蟾酥(人乳泡) 轻粉 胆矾(各五钱) 铜绿 血竭(各一两) 雄黄 枯矾(各二两)

共为细末,面糊丸芡实大。每服一丸,令病人先将葱白三寸嚼烂,吐在手心,将丸包在葱内,热汤吞下,出汗。

161.如神托里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内消》)

治发背等疮初起,又治疔疮,并一切肿毒及发散伤寒。

苍耳根 兔耳草根(又名一枝箭) 金银藤(用花亦可) 五味子根(各等分)

咀。每服五钱,用生白酒二盏煎至七分,去渣,服卧,盖取微汗,渣再煎。

162.六灰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点药》)

治发背、疔疮、疖子、肿毒、疬疮、痔疮、痣子、肬子,其功用与硇砂膏同也。

灰苋 桑木 枣木 养麦料 茄科(各烧为灰) 石矿灰(研细)

上件多少不妨,和匀,汤泡水淋,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装瓷器中。一应毒物,以膏点之。若点疡疮、痔疮,待烂去少许,再点之,再烂去,如是渐渐点去。

163.二活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发表》)

治疔疮。

羌活 独活 当归 乌药 赤芍药 金银花 连翘 天花粉 甘草节 白芷(各四钱半) 红花 苏木 荆芥 蝉蜕 干葛(各三钱) 檀香(二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苍耳汤调下。

164.雄黄丸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发表》)

巴豆(十四粒) 麝香(少许) 全蝎 牙皂 雄黄 大黄 郁金(各一钱)

上末米糊丸,如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七丸,茶清送下,以利为度。

165.御史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发表》)

治疔疮。

生铁锈(三钱)

为末。木香磨酒调下,分病上下,食前食后服之,得微汗而愈。

166.加减通圣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表里》)

治疔疮、瘴气、紫游风等证。

防风 荆芥 连翘 赤芍药 当归 川芎 桔梗 黄芩 栀子 甘草 青木香 玄参 牛蒡子 大黄 芒硝 紫金皮 鸡屎子 诈死子 谷藤根 芙蓉根 嫩柏根 青玉乂

上,薄荷、生地黄煎服。

167.加减追疔夺命汤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表里》)

治疔疮及痈疽发背恶疮,焮赤肿痛;创人或紫游风、赤游风并大效。

防风 赤芍药 连翘 羌活 独活 细辛青皮 僵蚕 蝉蜕 青木香 甘草节 金银花紫河车 独脚莲

上,生姜、泽兰、生地黄煎服。病势退减,加大黄取利下三五行,去大黄。

168.防风当归汤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表里》)

治疔疮发热,大便实者。

金银花 山茨菰 青木香 当归 赤芍药 白芷 防风 荆芥 连翘 升麻 羌活 独活 甘草 大黄

上,薄荷、生地黄煎服。

169.雄麝汤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表里》)

解疔毒如神。

雄黄 朱砂 麝香(各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钱) 白芷 茜草根 真绿豆粉 地丁草(各二钱) 牡蛎 僵蚕 牛蒡子(炒) 大黄 金银花 青木香 栀子 荆芥穗 朴硝 甘草(各一钱) 胡桃(二个,去壳膜)

上以白芷以后十四味细切,用无灰酒一碗,浸少时擂细;又加水一碗,同煎至一碗,去粗及浊脚,入前雄黄等五味,调匀作一服。更审患处经络分野,依东垣引经泻火药,加之尤妙。欲利倍加大黄、朴硝二味,临后下。

170.解毒消瘴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瘴气发热者。

柴胡 黄芩 黄柏 栀子 木通 赤芍药 当归 防风 连翘 大黄 甘草 青木香 紫金皮 鸡屎子 诈死子 青玉乂 嫩桕根 苦花子

上,薄荷、生地黄煎服。

171.青黄消毒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瘴气,服凉药过剂,沉而不发不退者。

雄黄(研) 大小青(各一两) 八角茴香(五钱)

上末,陈酒调服。又以醋和米泔涂患处,一日服三次。

172.四神丹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因剥割瘴死牛马猪羊,不避其气,以中其毒,或因食瘴死牛马猪羊之肉者,或手足各处发疔毒,或起紫泡,或起堆核,初则创人,次渐肿大疼痛不可忍,瞀闷发热,口渴心烦,四肢强痛,头目昏花,一切瘴毒并皆治之。先服此药,次服劫瘴消毒散。

苦花子(又名毛连子,又名小叶金鸡舌,梗叶俱用) 土木香(根名青木香,梗名天仙藤,花名马兜铃) 仙人薯(用根,新鲜生者为妙,干者次之,各二两) 晚蚕沙(一两)

上铡碎,擂水和煮粽汁,冷服。热极,加芭蕉心;小便不利,加琉璃草,又名耳环尻,擂和前药服之。

173.万全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瘴气、时毒、疔疮,蛇犬咬等证。

嫩桕根 水圹根 狸咬柴 乌苞根 青玉乂 生蓝叶 溪枫根 穿山蜈蚣

上,薄荷煎服,及调雄黄末服,或合七神散更妙。

174.七圣紫金锭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瘴气、时毒等证。

土木香 苦花子 仙人薯 晚蚕沙 桕花(各一两) 朱砂 雄黄(各三钱)

上末,秫米糊为丸。以毛屎梯根,磨水化下。

175.朱墨丸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瘴毒。

朱砂 京墨(各等分)

上末,以蟾酥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以葱白煎汤吞下,日服一二次。

176.祛瘴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瘴毒、蛇伤、热腹痛、热喉风,并效验如神。

苦花子(又名,苦花椒)

上,擂水服,夏月冷服,冬月温服。

177.天马夺命丹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蛇伤、犬咬、鼠咬。

青木香(土者,根梗俱可用)

上末。每服一钱,蜜水调下。凡治瘴气、蛇伤,不可缺此药也。

178.万病解毒丸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痈疽、发背、肿疡、时毒、狐狸毒、鼠莽毒、丹毒、惊毒、瘴。毒、风毒、热毒、虫毒,河豚、疫死牛马猪羊毒,蛇犬、蜈蚣、蜂蝎、百虫螫咬毒,汤火所伤,中恶邪气无名肿毒,菰毒、砒毒、药毒、疮毒、光粉毒、轻粉丸,一切邪热之毒,悉皆治之。

麝香(二钱) 朱砂(五钱) 山豆根 雄黄 续随子(取仁) 紫河车 独脚莲(各一两) 红牙 大戟(一两五钱) 山茨菰(二两) 五倍子(三两)

上末,秫米糊和匀,杵捣一千余下,印作锭子,随意大小。每服一锭,井水磨化,冬月用薄荷汤磨服,日可进二三服。

179.刷瘴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瘴毒。服药后,可用此药刷涂。

生蓝叶 地薄荷 紫金藤

上擂米泔水,暖刷患处,次加蚕沙、凌霄花、鸡冠花,二花如无,以叶代之。

180.掞瘴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消瘴解毒》)

治疔疮、瘴毒,溃烂成疮。

桕树皮(去外面粗皮) 侧柏叶(各等分)

上细末。以桕油先刷,次掞末。

181.郭氏寸金锭子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治疔毒恶疮。

朱砂(三钱) 黄丹 明矾(枯) 砒霜 轻粉 花硷 白芨(各一钱半) 蟾酥 脑子 麝香(各少许)

上研极细末,稠糊和为锭子,用之。

182.郭氏提疔锭子 (一名 透肉锭子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治疔疮危笃,发昏,兼治瘰疬。

雄黄 朱砂(各二钱) 青盐 砒霜(生) 白丁香 斑蝥(支翅足) 轻粉(各一钱五分) 蟾酥 麝香(各一钱) 黄蜡 蓖麻子(三七粒)

上为细末,于银器内或瓷器,先将蜡溶开,和前药丸,如桐子大,捻作饼子。用针刺破疔疮,放一饼子于疮头上,又刺四边五七下,恶血出为妙,却用软膏药贴之,立验。

183.郭氏守效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点疔疮恶肉。

砒霜(生) 白丁香 松香 轻粉 川乌 生矾(各二钱) 蜈蚣(一条,焙干)

上为极细末。 针刺破疮口,令血出,唾津调药贴之疮上,其根自溃。

184.拔疔方

1)《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治疔疮不出者,用此药以拔出之。

巴豆(半粒,去壳) 磁石

上为末。用葱涎同蜜为膏,以敷疮上,疔疮自出。

2)《绛囊撮要·外科》

治疔疮。

地鳖虫(一个)

以湿草纸包数重,瓦上炙,俟草纸成灰,剥出研末。黑糖油调敷,依根盘围起,围至疔边,空出疔头,两个时辰,其疔自出。

185.麻虫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治疔疮。

上将麻虫一条捣烂,入好江茶,和作饼子如钱眼大。以羊角骨针挑疮头,按药在上,醋糊纸贴之,膏药亦可,其毒出为效。

186.蜣螂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治疔毒。

蜣螂(三个,肚白者,佳) 黄麻虫(十个)

上二味捣匀,拨破患处贴之。如患在手足间,有红丝上臂,丝尽处将针挑断出血,仍用前药。

187.敷疔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外治》)

治疔疮及无名肿毒、瘴气等证。

生蓝叶(不拘多少,洗净)

上叶以捣烂敷贴患处,以梗煎酒服。

188.蟾酥走黄丸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走黄》)

治疔疮走黄。

朱砂(研) 黄丹(飞) 白面(各等分)

上末,取蟾酥搜作剂,丸如麦粒大。先刺疮口,次安一粒在疮口内,仍以水沉膏贴之。又以五七丸,葱汤吞下,发汗即愈。

189.五疔五发奇效丸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四·痈疽》)

治疔疮发背。

乳香 没药 血竭 木香 巴豆(不去油,各一两)

为末,炼蜜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时酒嚼葱烂送下。

190.大黑虎膏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四·痈疽》)

痈疽发背、跌扑损伤、折骨、疔疮并皆治之。

白芷 大黄 黄连 白及 白蔹 黄芩 木鳖子 黄柏 羌活 独活 金毛狗脊 杏仁 当归 芍药 川芎 肉苁蓉 生地 前胡 肉桂 柴胡 荆芥穗 黄芪 连翘 防风 萆麻子(各一两) 乳香 没药 血竭(各一两) 樟脑 血余(各四两) 香油(三斤) 飞丹(一斤) 麝香(五钱) 槐柳枝(各二两)

上乳香等细药另研听用,余药入油熬黑枯色,滤去渣再熬滴水不散,入飞丹,以槐枝不住手搅,入水和软,不断不粘住火,入乳香、没药、血竭三味,次入樟脑、麝香搅匀,收用摊贴。

191.呼脓长肉膏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四·痈疽》)

痈疽、发背、疔疖等毒已破出脓者,用油摊贴。如脓多,以绢揩净,火边略烘再贴,第三次不可用矣。另换一个再贴,俟疮势将收口,量疮大小贴之。

麻油(三斤) 发一团(入油熬化,次入后药) 当归 黄芪 黄连(各一两半) 黄柏 大黄 黄芩 白芷 杏仁 防风 荆芥 羌活 独活 连翘 山栀(各一两) 赤芍 地黄 白及 金银花 青藤(各八钱) 桃柳槐枝(各七寸)

煎法通以前药。入油内熬枯黑色为度,住火去渣,用飞过黄丹八两,黄蜡五两,沥青二两同煎至油滚,渐渐加之滴水软硬得所不粘乎为度,加乳香、没药各六钱,轻粉五钱,血竭三钱,收用摊贴。

192.龙牙一醉饮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四·疔疮》)

治疔疮。

龙牙草,五月五日午时采取阴干,用好酒浸捣绞汁,量加乳香、没药、绿豆粉和饮,将渣敷疮上。不许吃茶水,只可饮酒,即洗面亦用酒。

193.神授卫生汤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肿疡主治方》)

治痈疽、发背、脑疽、对口、丹瘤、瘰疬、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但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能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且药性平和,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 防风 白芷 穿山甲(土炒,研) 沉香 红花 连翘 石决明(煅,各六分) 金银花 皂角刺 归尾 甘草节 花粉(各一钱) 乳香(五分) 大黄(酒拌炒,二钱,脉虚、便利者不用)

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药,随后饮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饮酒一杯,随后服药以行药势。

194.保安万灵丹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肿疡主治方》)

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风湿、风温、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症,左瘫右痪,口眼 斜,半身不遂,气血凝滞,偏身走痛,步履艰辛,偏坠疝气,偏正头痛,破伤风牙关紧闭,截解风寒,无不应效。

茅术(八两)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当归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荆芥 防风 麻黄 北细辛 川乌(汤泡去皮) 草乌(汤泡去皮尖) 何首乌(各一两) 明雄黄(六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药一两分作四丸,一两作六丸,一两作九丸三等做下,以备年岁老壮、病势缓急取用。预用朱砂六钱,研细为衣,瓷罐收贮。如恶疮初起二三日之间,或痈疽已成至十朝前后但未出脓者,状若伤寒,头疼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恶心呕吐,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

195.内固清心散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肿疡主治方》)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热甚焮痛,烦躁饮冷,有此症者可预防毒气内攻,当服此药,庶不变症。

茯苓 辰砂 人参 玄明粉 白豆蔻 甘草 乳香 明雄黄 冰片(一钱) 真豆粉(二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蜜汤调下,不拘时候。

196.如意金黄散 (《外科正宗·卷之一痈疽门·杂忌须知第十四·肿疡主治方》)

治痈疽、发背、诸般疔肿、跌扑损伤、湿痰流毒、大头时肿、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妇女乳痈、小儿丹毒,凡外科一切诸般顽恶肿毒,随手用之,无不应效,诚为疮家良便方也。

天花粉(上白,十斤) 黄柏(色重者) 大黄 姜黄(各五斤) 白芷(五斤) 紫厚朴 陈皮 甘草 苍术 天南星(各二斤)

以上共为 咀片,晒极干燥,用大驴磨连磨三次,方用密绢罗厨筛出,瓷器收贮,勿令泄气。凡遇红赤肿痛,发热未成脓者,及夏月火令时,俱用茶汤同蜜调敷;如微热微肿及大疮已成,欲作脓者,俱用葱汤同蜜调敷;如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湿痰流毒、附骨痈疽、鹤膝风症等病,俱用葱酒煎调;如风热恶毒所生,患必皮肤亢热,红色光亮,形状游走不定者,俱用蜜水调敷;如天泡、火丹、赤游丹、黄水漆疮、恶血攻注等症,俱用大蓝根叶捣汁调敷,加蜜亦可;汤泼火烧,皮肤破烂,麻油调敷。具此诸引理取寒热温凉制之。又在临用之际,顺合天时,洞窥病势,使引为当也。

197.黄连解毒汤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疔疮论第十七·疔疮主治方》)

治疔毒入心,内热口干,烦闷恍惚,脉实者宜用。

黄连 黄芩 黄柏 山栀 连翘 甘草 牛蒡子(各等分)

水二钟,灯心二十根,煎八分,不拘时服。

198.回生丹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专治一切疔毒。

金脚信 明硇砂 明乳香 半夏 上红丹(各五分) 巴豆肉(不去油) 明雄黄 大南星 南硼砂(各一钱) 大斑蝥(十五个,去头足翅)

上为细末,旋取蟾酥和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好酒下,看疮生上下,食前后服,能饮者至醉为佳。凡肿毒失治,毒气入腹,用此药能起死回生,服药后吐泻俱作乃苏。

199.三品锭子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治瘰疬,气核,疔疮,发背,脑疽诸恶证。

白明矾(二两) 白砒(一两半) 乳香 没药(各二钱半) 牛黄(三分)

上将砒末入紫泥罐内,次用矾末盖之,以炭火煅令烟尽取出,并各药俱研极细末,用糯米糊和为挺子,状如线香,阴干。纴疮内三四次,年深者五六次,其根自腐。如疮露在外,更用蜜水调搽,干上亦可。

200.托里十宣散 (《简明医彀·卷之八·诸方法》)

治痈疽、疔疮、发背。未成脓犹可散,已成速溃,脓出切勿手挤,恶肉自去,不必用针,此药用于前药之后八九日间。

人参 黄芪(蜜炒) 当归(酒,各一钱) 川芎 防风 桔梗 白芷 厚朴 薄桂 甘草(生,各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黄酒调下,不饮酒,木香汤调下,煎亦可。痈疽肿毒,倍白芷;不肿痛,倍官桂;不食加砂仁、香附;痛甚加乳香、没药;水不干,知母、贝母;不破,皂刺;咳,陈皮、杏仁、生姜;大便秘,大黄、枳壳;小便涩,麦冬、车前、木通、灯心。

201.麻油酒 (《简明医彀·卷之八·诸方法》)

治疔疮、发背诸毒。

真芝麻油(一斤)

熬滚,取起,陆续和好酒饮。

202.神奇无敌膏 (《简明医彀·卷之八·诸方法》)

一切痈疽危毒,兼服紫金锭,诸解毒,煎丸药。

桑柴灰(五升,绵纸衬淘箩内,滚水淋汁,钵盛,味淡则止,入碗重汤燖浓如稀糊) 茄桿灰 石灰(各五升,依前法取汁)

三汁熬成膏(亦可点轻毒),每膏一两调细,药取极真好者:

朱砂 雄黄 珍珠(绵裹打细,俱水飞,晒,重研万下) 冰片 硼砂 轻粉 乳香 没药(俱人乳研化,各四分) 蟾酥(酒研,五分) 铜青(三分) 明矾 火硝(各六分) 牛黄 麝香(各二分) 卤砂(五厘)

和研万下,膏搅极匀,小口瓶塞紧,黄蜡厚封。每用少许,涂毒正顶(勿着好肉),药干,醋蜜润化,其毒爆出黑血、毒水,即时松解。疔疮加铁锈黄(细研)涂顶,经宿,根出。

203.圣功丸 (《简明医彀·卷之八·疔疮》)

一切痈疽、疔毒、发背初起,小儿痘疮黑陷、喉闭、蛊毒、破伤风等证。

血竭(二钱) 蟾酥(真者,一钱) 雄黄 朱砂 冰片 乳香 没药(各五分) 轻粉(三分) 真麝香(二分)

上为末,用人乳研化,蟾酥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一丸,嚼化,好酒咽下。

204.八宝散 (《简明医彀·卷之八·疔疮》)

疔如白泡轻、黄黑根紫,胀痛,头疼,寒热烦呕,指冷,狂躁,胸满,危急将死,服。戒谷味。

牛黄 珍珠 琥珀 朱砂 雄黄 犀角 金箔 麝香 冰片(研极细)

金与银煎汤调下。

205.围毒散 (《简明医彀·卷之八·疔疮》)

治疔痈诸毒。

川乌 草乌 苍术 细辛 白芷 薄荷 防风 甘草

各等分,为末,鸡子清调,留头。

206.简便方 (《简明医彀·卷之八·疔疮》)

治疔毒。

莴苣,捣汁敷,冬用苗为末,水调。

207.太乙神应膏 (《丹台玉案·卷之六·痈疽门·立方》)

治发背痈疽,疔疮肿毒,跌打损伤,心疼腿痛,一切外科百病,无不效验。

川乌 草乌 黄连 黄柏 赤芍 白芍 玄胡索 当归尾(各二钱) 良姜 木鳖子 僵蚕 乱发(各五钱) 紫荆皮 地龙 石南藤 穿山甲 白芷 川芎 白牵牛 槐花 五倍子 地骨皮 杏仁 花椒 大茴香 茅香 玄参 苍耳子 桂皮 南星 栝蒌仁 苦参 苍术 五加皮 防风 熟地 密陀僧 丁香 内消 生地 藁本(各一钱) 何首乌 细辛(各二钱五分) 江子(三十粒,去壳) 蓖麻子(三十粒,去壳) 旱莲草 人参 百药煎 黄芪 甘草节 羌活 五灵脂 独活 地蜈蚣根(各一两)

前药各为 咀片,用麻油一斤半,浸二宿。入铫内文武火,熬至黑色,滤去渣,却将后药为末,次第加入:

广木香 安息香 琥珀 芸香(各二钱) 乳香 没药 血竭 降香 韶粉 自然铜(各一钱五分,醋淬三次) 桑白皮 白芨 白蔹 雄黄(各五钱) 黄丹(六两,夏月加三两,炒黑色)

上各为末,入油,次下黄丹,以槐柳条不住手搅,滴水成珠为度。

208.拔毒丹 (《丹台玉案·卷之六·疔疮门·立方》)

治一切疔疮。

蜣螂(一个,去翅足) 硇砂(五分) 白砒(三分)

上为末,以葱汁为丸如绿豆大。先以三棱针刺破疮,将此丸以颓簪脚捺入,须臾大痛,变作黄水而出。

209.红玉散 (《丹台玉案·卷之六·疔疮门·立方》)

治疔疮不收口。

轻粉 血竭(各三钱) 珍珠 甘草 黄连铅粉(各二钱)

上为细末,掺上即愈。

210.比天膏 (《医灯续焰·卷十三痈疽脉证·第七十四附方》)

治疔疮。

麻黄 川芎 白芷 薄荷 草乌 全蝎(各二两) 防风 连翘 黄芩 黄连 大黄 知母 贝母 当归 苍术 羌活 桔梗 柴胡 荆芥 五倍子 海螵蛸 白芨 穿山甲 木鳖子 大风子 蛇蜕 栀子 血余(各三两) 椿皮 桑枝 槐枝 柳枝(二寸许者,各二十段) 片脑(一钱) 麝香(二钱) 乳香 没药(各五钱) 龙骨 血竭(各三钱) 轻粉(二两) 赤石脂(三钱)

上麻黄等粗药,入麻油内浸一宿,文武火熬至药枯黑色,去滓再熬,滴水成珠。每油二斤,入密陀僧一斤,收成膏。下片脑细药,柳枝不住手搅,入水中,出火毒收用。

211.许真君七宝如意仙丹 (《秘方集验·诸虫兽伤·余方补遗》)

服之者,百疾悉瘳。

川乌(炮,刮去皮尖) 川黄连(去芦须)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干姜(慢火煨) 桔梗(去芦) 肉桂(去皮,日晒) 石菖蒲(洗净) 厚朴(去皮,姜汁浸) 吴茱萸(去梗,盐汤浸一宿,炒) 柴胡(去芦) 紫菀(去须洗净) 川椒(去子,炒去汗) 猪牙皂角(去皮,日晒) 当归(酒洗净) 木香 大附子(一个,童便泡,去皮脐) 巴豆(去壳,用纸压去油务尽,南人去,五钱)

以上十八味,各一两,加槟榔一两,选用道地,拣净称明。五月五日午时,或每月上七日,遇庚申、甲子,福生天德吉日,预择鸡犬不闻处为丹室,屏除人事,先安奉真君神位具供,叩陈合药救人情旨,如法炮制。共为极细末,入桕中,杵三千下,炼蜜或面糊为丸梧桐子大,上好辰砂为衣,洁诚收贮。遇病,照引五更时吞服立效。禁荤腥、生冷一二日。药引丸则:温疫热病,三丸、五丸,俱井水下。阴阳二毒、伤寒、伤风,三丸、五丸,俱薄荷汤下。阴症伤寒,九丸,姜汤下。鬼紫邪气,七丸;岚障、不服水土、时灾、伏尸、五痫、怔忡,三丸;癫狂,五丸、九丸,俱黑枣煎汤下。大麻风成块,遍身麻木,面如虫行,口眼歪斜,脱眉烂肉,左瘫右痪,偏正头风,五丸、七丸;鹤膝、紫白癜、风痰、风癣,三丸、五丸,俱荆芥煎生酒下。误吞毒药,九丸;消渴、泄泻,三丸;诸痢、大小便闭,七丸;酒毒、便红,三丸、五丸;喉闭,七丸、九丸;腮肿、丹瘤、痈疽、疔疬,五丸、七丸、俱温酒下。赤痢,黄连煎汤下。

212.神化丹 (《医宗说约·卷之五·补遗神效方》)

治痈疽疔毒,一切无名痈肿初起,服之立消。双解表里,疏通经络,以毒攻毒,削坚导滞。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二钱) 槟榔 黑丑(头末) 母丁香 山棱(醋炒) 蓬术(醋炒) 巴豆 荆芥 桔梗 大黄 赤芍 川芎 草乌 熟地 何首乌 五灵脂 桂枝 当归 小茴 白蔻(去壳) 斑蝥 连翘 朱砂 全蝎(去足) 雄黄 杏仁(炒) 麻黄(各三钱) 穿山甲(三钱) 麝香(五分) 甘草(三钱) 蜈蚣(大者,去拑,一条)

共有三十二味,各为极细末,称准和匀,水滴为丸,丸如卜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分,煮酒送下,尽醉为度,被盖出汗。孕妇忌服。

213.神效千槌膏 (《医宗说约·卷之五·补遗神效方》)

治疮疡、疔毒初起,贴之即消,及治瘰疬连根拔出,小儿蟮攻头,大小臁疮,久不收口用之。

白嫩松香(抹净,四两) 蓖麻子仁(去壳净,七钱) 土木鳖(去壳,五个) 杏仁(去皮,一钱) 铜绿(研细,一钱) 巴豆肉(五粒) 乳香 没药(各二钱)

上合一处,石臼内捣二千余下,即成膏矣。取起浸清水中,用时随疮大小,用手捻成薄片贴疮上,用绢盖之。

214.立应绀珠丹 (《外科大成·卷一·主治方·肿疡主治方》)

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风湿风温、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症、左痈右痪、口眼 斜、半身不遂、气血凝滞、遍身走痛、步履艰辛、偏坠疝气、偏正头痛、破伤风牙关紧闭。截解风寒,无不应效。

茅术(八两)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当归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荆芥 防风 麻黄 北细辛 川乌(汤泡去皮) 草乌(汤泡去皮尖) 何首乌(各一两) 明雄黄(六钱)

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药一两分作四丸,一两作六丸,一两作九丸三等,做下以备年岁老壮病势缓急取用。预用朱砂六钱,研细为衣,瓷罐收贮。如恶疮初起,二三日之间,或痈疽已成至十朝前后。但未出脓者,状若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恶心呕吐,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

215.乳香定痛散 (《外科大成·卷一·主治方·肿疡主治方》)

治痈疽发背诸毒、疔疮疼痛不可忍者。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腐脓毒,不假刀砭,其恶毒自然脱下;及治打扑伤损,筋骨疼痛,并宜服之。

乳香 没药(各五分) 黄芪 人参 甘草 归身 川芎 白芍 陈皮 熟地黄 粟壳(去筋膜,蜜炒,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随病上下服之。

216.离宫锭子 (《外科大成·卷一·主治方·肿疡敷贴类方》)

治一切皮肉不变,漫肿无头,肿毒疔毒。

京墨(一两) 蟾酥 胆矾 血竭(各三钱) 朱砂(二钱) 麝香(一钱五分)

上为末,用凉水调成锭。凉水磨如墨,照前法涂之。

217.三品一条枪 〔《外科大成·卷二分治部上(痈疽)·颈项部·瘰疬主治方》〕

治瘰疬疔毒、发背脑疽等症。

明矾(二两) 白砒(一两五钱)

共为末,入小罐内,炭火煅红,青烟尽,白烟起片时,约上下通红,住火置地上,一宿取出,约有净末一两。加明雄黄二钱四分、乳香一钱二分,共为细末。厚糊调稠,搓条如线,阴干。凡遇前症,有孔者纴入孔内,无孔者先用针放孔,早晚插药二次,插至三四日后,孔大者每插十余条,至七日,患孔药满足方住。以后患处四边裂开大缝,共至十四日前后,其疔核、瘰疬、痔漏诸管,自然落下。随用对症药敷,绛珠膏生肌。

218.连翘败毒散 (《济世神验良方·外科附录》)

治痈疽发背、疔疮,一切无名肿毒,憎寒壮热二日至四五日者。

连翘 金银花 柴胡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荆芥 枳壳 桔梗 茯苓 川芎 薄荷 甘草 姜

煎热服。如热甚痛甚,加芩连;如大便闭,加黄硝。

219.仙菊饮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治疔疮痛甚,无论各疔,治之皆验。

菊花根叶(共用二两) 生甘草(为末,三钱)

将菊花根叶捣汁,取白布绞汁,再用滚水冲在菊花根内,仍用布沥出汁,调生甘草末饮之,入口即愈。

220.散疔汤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治诸样疔疮。

紫花地丁(一两) 连翘(三钱) 夏枯草(一两)

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全愈。

221.慈姑汤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统治诸疔,神效。

山慈姑(二钱) 苍耳子(三钱) 当归(一两) 白芷(二钱) 王不留行(三钱) 天花粉(三钱)

水二碗,煎水一碗,加酒一杯再煎,共一杯服之,必出汗而愈。

222.桑花饮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治各疔神效。

干桑叶(五钱) 生甘草(三钱) 瓜蒌(二钱) 当归(五钱) 榆树皮(二钱) 荆芥(二钱) 紫花地丁(五钱)

水煎汁一碗,饥服,服后饮酒,微醉即散。

223.山海丹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专治疔疮恶疮。

海马(一对,酒炙黄) 穿山甲(土炒,三钱) 水银(一钱) 雄黄(三钱) 儿茶(三钱) 麝香(一分) 黄柏(五钱)

为末,同水银再研,不见水银星为度。遇疮生处,将药井水调涂,即出毒,神效。

224.秋叶散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治疔毒初起。

丝瓜叶(十片) 明矾(二钱) 雄黄(二钱)

先将丝瓜叶捣极烂,取汁调二味药末,以鹅翎敷疔疮上,随干随润,一日即消。

225.掖回散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专治疔毒,起死回生。

乳香(一钱,生研) 胆矾(一钱,生研) 儿茶(一钱) 冰片(一钱) 麝香(一钱) 龙骨(一钱)

共为细末,瓷器盛之。遇疔疮初起,挑破头,将末入些须,即解。

226.防丁散 (《洞天奥旨·卷八·疔疮》)

治疔疮势不甚横者,即消。

防风(一钱) 生甘草(八分) 金银花(一钱五分) 连翘(一钱) 紫花地丁(一钱五分) 天花粉(一钱) 生地(二钱) 玄参(一钱) 赤芍(五分)

水二碗煎八分,温服。

227.托里神奇散 (《洞天奥旨·卷十四·奇方上·疮疡肿溃诸方》)

治诸疮发背疔疮。

黄芪(五钱) 厚朴(一钱) 防风(一钱) 桔梗(二钱) 连翘(二钱) 木香(五分) 没药(去油,一钱) 乳香(去油,一钱) 当归(五钱) 川芎(八分) 白芷(一钱) 金银花(一两) 芍药(一钱) 官桂(五分) 人参(二钱)

甘草(三钱)

水、酒煎服。

228.香蟾膏 (《洞天奥旨·卷十四·奇方上·疮疡肿溃诸方》)

治发背疔毒。

活虾蟆(一个,去骨) 麝香(五厘)

共捣如膏,敷在患处,留头。如无头,都敷上,一二日揭去。倘未痊愈,再捣敷。

229.碧落神膏 (《洞天奥旨·卷十五·奇方中》)

治各疡痈疽,疔疮肿毒,神效。

吸铁石(一两) 金银花(一斤) 生甘草(三两) 蒲公英(八两) 当归(四两) 炙黄芪(八两) 香油(五斤)

熬至滴水成珠,去渣,入黄丹二斤,再熬,软硬得中,即成膏矣。再加细药末,掺于膏上:

轻粉(三钱) 麝香(一钱) 冰片(三钱) 赤石脂(一两) 儿茶(五钱) 黄柏(三钱)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各研细末,临时酌疮之轻重用之。大约初起不必用细药,出毒后必须加之。

230.塌肿汤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痈疽门》)

治一切恶疮、发背、痈疽、疔疮,痛不可忍者,或疮毒入内,神思昏倦呕吐者。未成即消,已成即溃,不假砭蚀,恶毒自下。又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妇人产后肚痛、恶路不快、赤白带下等症。

黄芪 白芍 川芎 当归 陈皮 甘草 麻黄(去节,各二两) 人参 乳香(炙) 没药(炙,各五钱) 罂粟壳(去顶蒂及筋,蜜炙,二两)

上锉为片。每服一两五钱或二两,水煎温服。

231.神烟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痈疽门》)

治一切无名肿毒,背疽,疔疮立效。

桑树嫩枝,铜刀切碎,香炉贮,微火烧熏患处。再用桑枝煎浓汁,绢帕蘸拭患处,屡拭。熏至一二时后,或脓丁跃出,或流紫血而愈。

232.蟾酥解毒丸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疔疮门》)

治疔疮恶毒,走黄疔,舌下噙之即黄出。耳疔神效。

蟾酥(一两) 雄黄(一两五钱) 乳香(一两)

研末和葱汁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五丸,酒下。用银针刺疮顶出血,津化药半粒,点入疮内立愈。凡治疔疮,宜银针刺疮中心至痛处,又刺四边十余下,令去恶血,敷药,药力得针穴则易入。看口中颊边舌上有黑赤珠,是疔疮也。刺出毒血,将蟾酥丸捏成细条如针大,插入,用水澄膏贴之,仍用夺命丹发汗。

233.仙传化毒汤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疔疮门》)

治疔疮走黄发狂将死者。

牡蛎 大黄 山栀 金银花 木通 连翘 乳香 没药 牛蒡子 地骨皮 皂角刺 栝蒌仁(各九分)

气壮者,加朴硝一二钱。水酒各一碗,煎七分服。痛定自愈。

234.蒲公英膏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

贴诸毒瘰疬,痘疮疔疮等症。

蒲公英(十数斤)

熬成膏,用香油半钟收成。

235.内庭秘制白玉膏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

治一切痈疽,疮疡疔肿。未成贴之消,已成贴之呼脓生肌。

大鲫鱼(二尾,十两重者佳,不去鳞肠) 大虾蟆(一只,重半斤以上者佳) 巴豆仁(三两) 蓖麻仁(二两) 用真麻油(一斤四两)

铜锅熬油滚入巴豆、蓖麻,待枯捞出,后入鲫鱼、虾蟆,仍候枯捞出,滤净再熬,至滴水不散,去火待油冷;入铅粉二十两再熬,至滴水成珠离火;入乳香末五钱,番木鳖雄雌二个,面裹煨熟,为末搅匀,倾入水盆内去火毒,用时重汤炖摊。

236.段门子膏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

治疔疮痈毒疯痛、痞块积聚立效。

木通 威灵仙 川乌 羌活 防己(各五钱) 归尾 白芷 赤芍 生地 穿山甲 玄参 黄芪 乌药 草乌 首乌 川芎 官桂 金银花 防风 丹皮 红花 郁金 蜂房 全蝎 连翘 栀子 枳壳 青皮 南星 半夏 青木香 秦艽(各三钱) 头发(一团) 乌梢蛇(一条) 蛤蚆(一只)

上药细锉。麻油六斤浸,春五,夏三,秋七,冬九;入锅熬至发化药枯,去渣,又熬至滴水成珠;将飞丹三斤搅入油内成膏,半冷下蟾酥二钱、乳香(炙)、没药(炙)、血竭各七钱、儿茶五钱、阿魏二两、芦荟一两、樟脑二两、麝香三钱,各末搅匀,候凝盛瓷器内,埋土中二十一日,去火毒用。兼治扑跌伤损,须另加阿魏、麝香、少许,大妙。

237.蟾酥乳香膏 (《经验丹方汇编·疔疮》引《秘方集验》)

治疔疮。

蟾酥(酒化) 硇砂 白丁香 轻粉(各一钱) 蜈蚣(炙,一条) 朱砂(二钱) 乳香(六分) 麝香(一分) 金顶砒(五分,制法:川铅一斤,小罐内炭火煨化,投白砒二两,干化烊铅上,烟尽为度,取起候冷打开,金顶砒结在铅面上,取下听用)

共为末,糊成麦子大。凡遇疔疮,针破,用一粒插入孔内,以膏药盖之,追出疔毒为效。

238.小夺命散 (《经验丹方汇编·疔疮》引《万病回春》)

治疔疮及脑疽恶毒,其效如神。

槐花子 蒂丁 千头子(即扫帚子)

各等分,水煎,通口温服。加蟾酥少许尤妙。

239.白粉霜 (《灵药秘方·灵药秘方卷之上》)

治发背疔疮、双蛾对口。

蟾酥(一钱) 雄黄 朱砂各(四分) 血竭 轻粉各(六分) 粉霜(五分) 冰片(五分) 乳香 没药 麝香各(三分)

共为细末,丸如菜籽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丸。喉蛾舌上噙化,发寒用葱白,好酒送下。

240.万应灵丹 (《灵药秘方·灵药秘方卷之下·神仙一剪梅·阴丹法》)

初起拔毒甚妙。

青盐 水银各(五钱) 皂矾(一两) 铅(二钱五分) 火硝(一两二钱五分) 白矾(一两五钱) 硼砂 白毗 雄黄(各一钱五分)

上先将铅化开,入水银和匀待冷,同各味研细末;用磁罐一个,将生姜遍擦罐外,火烘,又擦八九次为度;将药三分之一入罐,火上顿热滚候,干枯些又加上。照此顿法,去候干枯色红为度,将罐口覆在磁盆内,盐泥封固罐口,周围用灰堆齐罐底,于罐底上放炭火四五块,待一炷香尽,又去灰火,随移下些,三炷香尽,去些灰,将炭火移下些,候一炷香为止,取灵药收用,其药雪白者佳。炼时罐盆外须放砧搁水浸著,药方下降。

241.梅花点舌丹

1)《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

治一切疔毒及一切恶疮初起,天行瘟毒,咽喉等肿痛诸症。

乳香(去油,三钱) 珍珠(八分) 没药(去油,二钱) 京牛黄(二钱) 朱砂(二钱) 熊胆(六分) 硼砂(二钱) 苦葶苈(二钱) 片脑(一钱) 血竭(二钱) 沉香(一两) 麝香(六分) 雄黄(二钱) 蟾酥(二钱)

人乳拌,共为细末,用人参汁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轻者二粒,重者四粒,先用无根水送下,次以一粒噙于舌下化之。

2)《绛囊撮要·外科》

治一切疔毒,恶疮初起,天行瘟毒,咽喉肿痛等症。

梅花冰片(五分) 明雄黄(七分) 当门子(五分)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飞净朱砂 硼砂(各一钱) 真西黄 血竭 沉香末 蟾酥(火酒化开和药) 葶苈(各七分) 熊胆(五分) 珍珠净末(四分)

上药各研极细无声,并用无病人乳汁和捣,再入蟾酥捣至极匀,丸如麻子大,外用金箔为衣。凡用一丸,含于舌底,不住运动,否则舌下起泡。待药化完,临卧再以温酒送下一丸,被盖暖俟汗出即愈。

3)《临证一得方·附录外科应用经验要方·丸药类》

治疔疮、发背、对口及咽喉等。

西黄(三钱) 熊胆(一钱) 冰片(一钱) 葶苈子(二钱,炒) 珍珠(三钱) 麝香(一钱) 沉香(一钱) 梅花葩(二钱) 腰黄(一钱) 血竭(一钱) 蟾酥(二钱,人乳化) 明月石(二钱)

以上各味共为细末,然后将人乳化蟾酥,倾入和匀,手捏为丸如梧桐子大,用金箔为衣,日中晒干,瓷瓶收贮。每服一丸,口中含化。

242.治疔疮神效方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

治疔疮。

雄黄(四钱) 生川大黄(三钱) 巴豆(三钱,去油)

三味捣为末,取飞罗面、陈醋打糊为丸如凤仙子大。疔重者用二十三丸,轻者用二十一丸,再轻用十九丸,放在舌上,热水送下,呕泻而愈。忌发物。

243.蟾酥饼 (《外科十法·外科症治方药·发背》)

治疔毒脑疽、乳痈、附骨疽、臀痈,一切患症,或不痛而大痛,或麻木,用此敷贴疮头。

蟾蜍(一钱,酒化) 轻粉(五分) 乳香 没药 雄黄 巴豆(各二钱) 麝香(三分) 朱砂(一钱) 朝脑(一钱)

以上各为细末,于五月五日午时,在净室中用蟾蜍酒和药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口涎调涂,贴疔疮上以膏盖之。

244.观音大士救苦神膏 (《绛囊撮要·通治》)

治外科疔疮。

大黄(一两) 香附(七钱) 三棱(一两) 羌活(八钱) 白芷(八钱) 芫花(七钱) 蜈蚣(十条) 桃仁(七钱研) 生地(一两) 厚朴(七钱) 槟榔(七钱) 黄柏(八钱) 大戟(八钱) 蛇蜕(五钱) 巴豆(八钱) 皂角(八钱) 杏仁(七两,研) 细辛(七钱) 肉桂(八钱) 麻黄(八钱) 黄连(五钱) 甘遂(二两) 川乌(一两) 莪术(一两) 枳实(八钱) 独活(七钱) 防风(七钱) 全蝎(七钱) 草乌(七钱) 元参(七钱) 蓖麻子(二两,研) 木鳖子(一两,研) 穿山甲(七钱) 天花粉(七钱) 五倍子(七钱) 当归(一两五钱) 密陀僧(四两) 飞过黄丹(二斤四两)

内服外贴。

245.散疔膏 (《绛囊撮要·外科》)

专敷一切疔毒,红丝疔,蛇头疔及诸疽毒,其效如神。

乳香 没药 真血竭 人言 儿茶(各二钱) 飞净青黛 蟾酥 象皮(瓦焙,各一钱) 当门子(六分) 梅花冰片(四分)

上药各秤准,为细末,用大枣十余枚(去皮核)和药入乳钵内,石捶打极匀,为丸如芡实大,另研极细飞过朱砂二钱为衣。瓷罐收贮,勿令泄气。每用一丸,加白蜜少许,调和极匀,涂于毒顶,以绵纸盖之。一宿全消,如毒盛未尽,明日再涂一次。如有因寒热口渴便秘等症,再服梅花点舌丹一丸,盖暖取汗,无不应手而愈。

246.生生膏 (《绛囊撮要·通治》)

治一切疮疡。

生大黄(六两) 当归 丹皮 白芍 元参 白芷 地黄 升麻(各四两) 肉桂(二两)

用大麻油八斤煎成膏,东丹收,或纸或布摊贴。治一切外患,奇疡初起,加上好冰片少许于膏上,贴之立消。已溃加天花粉,可拔老脓。将愈加真川贝,可生肌。治劳伤内症,加真沉香末少许立效。治三阴疟疾,加胡椒七粒研细,贴颈脊第三骨即愈。忌食一切发物。

247.朱砂膏 (《绛囊撮要·通治》)

专贴一切无名肿毒,横痃乳疖,恶疽疔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葱(五六十斤,捣极烂绞汁) 嫩松香(五斤)

微火熬至葱汁滚、松香化,取下俟稍冷,即以手在汁中揉松香几百揉,然后再放火上再烊再揉,如此五六次,揉至松香色白无油为度。配入后药:

当门子(五钱即顶高麝香) 樟脑(十二两) 梅花冰片(一两) 蓖麻子(一斤去壳研如泥另贮)

上除蓖麻子,余皆为极细末。将制好松香放于瓷钵内,隔水烊化取出,即以前药末并蓖麻子泥一并搅和,摊贴,如干,可酌加蓖麻子油,以好摊为度。摊用柿漆单张桑皮纸,不可着火。

248.麦灵丹 (《外科心法要诀·卷二·肿疡主治类方》)

治痈疽恶毒,无名诸疡及疔疮回里,令人烦闷神昏;或妇人初发乳证,小儿痘疹余毒,或腰腿暴痛等证。

鲜蟾酥(二钱) 活蜘蛛(黑色大者佳,二十一个) 定心草(即两头尖,鼠粪,一钱) 飞罗面(六两)

上四味共研一处,用菊花熬成稀膏,和好捻为麦子形,如麦子大。每服七丸,重大者九丸,小儿轻证五丸,在上俱用滚白水服,在下用淡黄酒送服。每一料加麦子一合,收瓷罐内。

249.白锭子 (《外科心法要诀·卷二·肿疡敷贴类方》)

此锭专敷初起诸毒,痈疽疔肿,流注痰包恶毒及耳痔、耳挺等证。

白降丹(即白灵药,四钱) 银黝(二钱) 寒水石(二钱) 人中白(二钱)

上四味,共为细末,以白芨面打糊为锭,大小由人,不可入口。每用以陈醋研敷患处,如干再上,自能消毒。

250.白降丹 (《外科心法要诀·卷二·去腐类方》)

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用少许,疮大者用五六厘,疮小者用一二厘,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诚夺命之灵丹也。

朱砂 雄黄(各二钱) 水银(一两) 硼砂(五钱) 火硝 食盐 白矾 皂矾(各一两五钱)

先将朱、雄、硼三味研细,入盐、矾、硝、皂、水银共研匀,以水银不见星为度。用阳城罐一个,放微炭火上,徐徐起药入罐化尽,微火逼令干取起。如火大太干则汞走,如不干则药倒下无用,其难处在此。再用一阳城罐合上,用棉纸截半寸宽,将罐子泥、草鞋灰、光粉三样研细,以盐滴卤汁调极湿,一层泥一层纸,糊合口四五重,及糊有药罐上二三重。地下挖一小潭,用饭碗盛水放潭底。将无药罐放于碗内,以瓦挨潭口四边齐地,恐炭灰落碗内也。有药罐上以生炭火盖之,不可有空处。约三炷香,去火冷定开看,约有一两外药矣。炼时罐上如有绿烟起,急用笔蘸罐子盐泥固之。

251.五味消毒饮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

治疔疮。

金银花(三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252.疔毒复生汤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

治疔疮。

金银花 栀子(生,研) 地骨皮 牛蒡子(炒,研) 连翘(去心) 木通 牡蛎(煅) 生军 皂刺 天花粉 没药 乳香(各八分)

酒、水各一盅,煎一盅,食远服。不能饮者,只用水煎,临服入酒一杯,和服亦效。脉实便秘者,加朴硝。

253.七星剑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

治疔疮。

苍耳头 野菊花 豨莶草 地丁香 半枝莲(各三钱) 蚤休(二钱) 麻黄(一钱)

用好酒一斤煎至一碗,澄去渣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254.木香流气饮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

治疔疮。

当归 白芍(酒炒) 川芎 紫苏 桔梗 枳实(麸炒) 乌药 陈皮 半夏(制) 白茯苓 黄芪 防风 青皮(各一钱) 大腹皮 槟榔 枳壳(麸炒) 泽泻 甘草节 木香(末,各五分)

生姜三片,红枣肉二枚,水煎服,下部加牛膝。

255.解毒大青汤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

治疔疮。

大青叶 木通 麦门冬(去心) 人中黄 栀子(生,研) 桔梗 元参 知母 升麻 淡竹叶 石膏(煅,各一钱)

水二盅,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远服。大便秘加大黄,闷乱加烧人粪。

256.人参清神汤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

治疔疮。

人参 陈皮 白茯苓 地骨皮 麦门冬(去心) 当归 白术(土炒) 黄芪 远志(去心,各一钱) 柴胡 黄连 甘草(炙,各五分)

水二盅,粳米一撮,煎八分,食远服。

257.九一丹 〔《外科心法要诀·卷十二·发无定处(上)·疔疮》〕

治疔疮。

石膏(煅,九钱) 黄灵药(一钱)

共研极细,撒于患处。

258.三妙膏 (《吴氏医方汇编·第三册·炮制法则》)

专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无名肿毒、湿痰流注、杨梅结毒、瘰疬、马刀、妇人乳痈、小儿丹毒、汤火烧灼、蜂叮蝎螫;金刃所伤、出血不止;跌扑打损、瘀痛难禁;或风寒湿痹,袭入经络,以致骨痛筋挛;或湿热横入脉络,闪腰挫气,举动难伸;并大人小儿之五积六聚、男妇之痞块癥瘕,并宜用之。此膏贴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而敛,故名三妙。

紫荆皮 独活 白芷 赤芍 石菖蒲(各二两) 川大黄 川黄柏 黄芩 千金子 当归川连 桃仁 红花 苏木 肉桂 防风 花粉 荆芥 羌活 麻黄 细辛 半夏 银花 牙皂 乌药 川贝 黄芪 连翘 牛子 柴胡 苦参 僵蚕 鳖甲 全蝎 猬皮 草乌 大戟 天麻 巴豆 蓖麻 山甲 牛膝 防己 良姜 白及 白蔹 白附子 海风藤 甘草 血余(以上各五钱) 蜈蚣(三条) 蛇退(一条)

上药共五十二味,用香油二百两,大盆内浸药七日七夜,取起;再入桃、柳、桑枝各二十一段,每段寸许,慢火熬至黑枯色,滤去渣;将锅拭净,再以密绢仍滤入锅内,务要洁为美。再用文武火熬至油滴水成珠,大约净油一百六十两为准。离火,入上好飞丹八十两,一手持槐木棍,一手下丹,不住手搅匀,其膏自成。隔夜视膏软硬得宜,再入预制研细药末:

木香 沉香 檀香 降香 枫香 丁香 藿香 麝(以上八味各五钱) 珍珠 冰片(各一钱)

以上十味徐徐添入,搅极匀,再入潮脑五钱成膏,收贮听用。神效。

259.水火既济丹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一切疔毒、恶疮已破,毒盛腐多。

火硝(七钱) 明矾(八钱) 水银(一两,用铅五钱制之) 朱砂(一钱)

各为细末。铁锅中杵一洼,将药入内,以碗覆之,用新绵一块,以水湿透,入碗底内,以秤锤压住稳妥,用毛头纸拈筋贴碗,沿盘塞二遭,盐水和泥,加头发炭灰些,须护碗周围。和泥不要太湿,靳只合成而已。将碗塞多半,先文火,俟泥干,再武火,升三炷香勿动,俟火灭锅冷,去泥土,扫净,揭起碗,将底上霜用鸡翎扫下,研细末,以甘草煎汤飞过,晒干研用。如疮血热色紫,量加雄黄、黄连同研,兑前药,用灵丹,神效。

260.渴龙奔江丹 (一名 千金坠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一切恶疮、疔毒,神效。

白矾(两半) 火硝(一两三钱五分) 黑矾(一两) 黑铅(二钱半) 水银(铅制,五钱) 青盐(五钱) 明雄(一钱五分) 硼砂(一钱五分) 白砒(一钱五分)

各为细末。用甘子土作罐如元宝罐样。先以文火,次下白矾,再次下青盐,次下火硝、硼砂、黑矾,以物搅之,俟结于罐底。先以大接白罐盛水令满,埋与地,平口内坐大白碗一个,将药覆碗内,靠罐边以毛头纸拈筋护住。炭灰三分,卤土七分,盐水和泥,填满碗,用瓦围好罐沿,上排山炭六斤,发火烧之,以炭尽为度。俟冷取起,将白碗底霜用鸡翎扫下,研细,江米和成条,朱砂为衣。点疮口用,愈陈愈效。

261.回阳丹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一切疮疡、疔毒。

汞(一两) 火硝(二钱) 硫黄(三钱)

先将硫汞炒青色,入硝为末,阳城罐升之五炷香。

262.乌龙膏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一切无名肿毒、疔疮初起;用按骨跌打损伤。

隔年陈粉子(炒黑,一斤) 五倍子(炒,四两) 归尾(二两)

上为细末,用高醋调围毒根上。

263.平安饼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一切坚硬疔肉。

乌枚肉(一钱) 轻粉(五分)

共为细末。以唾津调作薄饼贴毒根,外用药膏封之,俟毒根不痛落下方止。

264.起疔散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疔疮。

明矾 枯矾 松香 雄黄(各二钱)

共为细末。上疮新破处,毒即去净。起疔不用刀针:

蜗牛 血余灰 轻粉(各二分) 麝香(四厘)

先将蜗牛捣烂如泥,再入发灰、轻粉、麝香,研细末,加香油调成膏,贴之即起。

265.内托神应塞鼻散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一切黑疔疔肉,用之次日,即自脱出。

熟枣(去皮核,二个) 古月(七粒,病重者十粒,为细末)

先将枣肉揣匀团丸,丸上粘药末,外用新棉穰薄薄包之,再撮长塞满鼻孔,须按男左女右。盖被出汗,次日即愈。

266.点药 (《吴氏医方汇编·第四册·外敷通用方》)

治疔毒疮已成,脓不成者。

三棱白果(去皮心,一钱) 白砒(火煅,三分) 甘遂末(一钱) 甘草末(一钱) 锅锈(三钱) 硇砂(三分) 蜜 葱心

共合一处捣烂。外用膏药摊于纸上一圈,内将点药摊上贴于患处,立时破疔毒,起去。

267.移疔膏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

治一切疔毒、疥。

头发(二两) 鸡子(三个) 香油(六两) 黄蜡 官粉

先将鸡子熬枯,头发化尽,以棉纸隔去渣滓,称净油若干。每油一两,入蜡二钱五分。如夏月,用三钱入油内。俟化尽火毒,摊敷患处。一方加槐枝二十寸、蓖麻四十九粒、乳香、没药、儿茶各一钱,冰、射、珠子少许。

268.松香起疔膏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

治疔疮。

黄香,只此一味,熬化,倾新砖上去油,为细末。香油摊调油纸上,以针刺数孔贴患处,外面再用纸覆贮,以帛束之,一次即愈。

269.百中方 (《吴氏医方汇编·第五册·疔毒》)

治疔毒。

荔枝肉(一全块)

加银珠一钱,捣如泥,圈患处。

270.元黄顶 (《串雅补·卷一·顶方》)

此药醇而不霸,能治内外一切症,用冠诸方之首。

番木鳖(一斤)

泉水浸胀,刮去皮毛,劈作两片,日换山水两次,勿使移换地方。盛夏浸八九日,春秋十余日,严冬二十余日。尝之味淡不苦者,捞起晒干,掘向阳山上黄土斤余筛细,随掘随用,不可经宿。拌木鳖入锅炒燥,勿使焦黑,摊地去火,用筛格出,即为细末,收贮严密,随症施用。此药走而不守,有马前之名,能钻筋透骨,活络搜风。治风痹瘫痪,湿痰走注,遍身骨节酸疼,类风不仁等症。每服二分,陈酒送下或随煎饮用,使调入四五厘或一二分,和服大效。治痈疽疔毒初起未成者,用一分,酒下即散;已溃者,能内托败毒,去腐生新,用分许,陈酒送下;顽疮瘰疬,管漏腐骨,内服外糁,虽年久难疗者亦愈。

271.神惠小灵丹 (《串雅补·卷一·顶方》)

治附骨痈疽,诸毒疔肿。

番木鳖(二两,水煮胀,去皮毛,用麻油二两炸黄色) 甲片(麻油炒,一两) 草乌(姜炒,六钱) 乳香 没药 雄黄(各五钱) 蟾酥(二钱) 麝香(二分)

上为细末,酒为丸萝卜子大。每服七分,陈酒送下。勿令见风,出汗为妙。如见风发吐,以黄泥水煎饮即解。

272.一箭金丹 (《串雅补·卷一·顶方》)

治一切疡毒痈疽、疔肿、内痈、痔漏等症。

番木鳖(四两,水煮透,去皮) 麻油(四两)

炸浮取起,为末。乳香 没药(去油)各一两,蟾酥二两,共为细末。将蟾酥火酒浸化为丸绿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陈酒送下。

273.八厘金 (《串雅补·卷一·顶方》)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疮毒未成者,服之内消,甚效。上部饱服,下部饥服,每服八厘,陈酒送下。

番木鳖(水浸去皮,麻油炸枯,五钱) 蟾酥(三钱) 僵蚕(一钱) 乳香(二钱) 胆矾(一钱) 川蜈蚣(三钱) 甲片(一钱) 没药(二钱) 血竭(一钱) 朱砂(三钱) 蝉蜕(一钱) 全蝎(三钱) 原麝(五分) 牙皂(去弦,炙,五钱) 川乌(一钱) 雄黄(一钱)

上为细末。端阳修合,用水泛为丸如莱菔子大。每服八厘,小儿减半。

274.五香追毒丸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

治一切无名肿毒,初起有余之证,疔疮去毒定痛,内消妙法。

乳香(去油) 血竭 巴豆霜 老君须 母丁香 连翘 没药(去油) 沉香 广木香 苦丁香(各一钱二分)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朱砂为衣。每服一丸或二丸,空心食前酒送下,行二三次后,用冷粥补之。

275.小蟾酥丸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

治一切疔疮、肿毒、时毒,初起发汗。

蟾酥(一分) 明雄(三分) 蜈蚣(一条)

研细,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丸,葱酒送下,热处发汗散之。

276.舌化丹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肿疡门主方》)

治疔疮、无名肿毒。

辰砂 血竭 硼砂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雄黄 蟾酥(人乳浸化) 轻粉 冰片 麝香(各等分)

共乳细末。于净室中至诚修合,勿令妇人、鸡、犬见,用头生乳捣和丸如小麦大。每用三丸,含舌下噙化,咽下,出汗自消,如无汗以热酒催之。

277.五虎粉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丹散主方》)

治发背疔疮,恶疮如神,起钉拔箭,喉疳并效。

白矾(飞过) 焰硝(用雄猪胆三个取汁拌,晒干,同矾研合,各二两) 雄黄(八钱五分) 朱砂(一两,同雄黄研细,合一处) 水银(一两五钱)

用小铁锅安定,先将硝矾末堆锅底中心,用手指捺一窝,再将朱雄末倾放硝矾窝中,又以手指捺一窝,再将水银倾放朱雄窝中,上用瓷器平口碗一只盖定,外以盐泥周围封固,放炭火上,先文后武,升三炷香火,则药上升矣。离火冷定,去泥开看,如沉香色为佳,研细,瓷瓶密贮。每用时先将疮顶上以乳汁或米汤点湿,掺药于上,过一二时辰,再掺一次,即散。

278.灵宝如意丹 (《疡医大全·卷七·痈疽门丹散主方》)

治发背、疔疽大毒。

人参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辰砂甘草 儿茶(各一钱) 琥珀 珍珠(各二分) 阿胶 白芷 冰片(各一分) 犀牛黄 当门子(各五分)

上乳细,瓷瓶密贮,勿泄药味。如用,先将疮用金银花、甘草煎汤洗净,每日掺药四五次,用膏盖之,脓水自然拔尽。忌口味,戒烦恼,慎劳碌。

279.代针散 (《疡医大全·卷八·痈疽敷药门主方》)

凡恶疮肿毒,日久不出头,用此即穿。

木鳖子 川乌

水磨,以鹅翎扫刷疮上,留豆大一处出脓,如药水干,再刷上,不过一时即穿。

280.托里十补散 (《成方切用·卷十一下·痈疡门》)

治痈疮初发,或已发,邪高痛下,疮盛形羸,脉无力者。

当归 黄芪 人参(二钱) 川芎 桂心 白芷 防风 厚朴 桔梗 甘草(一钱)

每服二钱,加至六钱,热酒调下。《千金》加芍药、连翘、木香、乳香、没药,亦名托里散,治发背疔疮。

281.四虫丹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围药》)

治诸般疔疮发背,一应恶疮神效。

芙蓉叶 紫地丁(各一斤) 千金子(十两,去油壳) 桑虫(二两,炙干) 活桑(一两,晒干或炙干) 姜汁 蒜汁(各半斤) 葱汁(五两)

上用阴阳水四斤,煎至半斤去渣,再用红蛄三两,麝香三钱,雄黄一两(研),蜈蚣一两(研),烧酒三两,盛倾银罐内,将铁油盏盖定,炭火升过,候酒尽即起。再用烧酒一斤,并后五味入药内,熬成膏子,用瓷器收贮。临用时将井水化开,围患处如火之热,其毒即时消退,可收下再治后人。如不煎膏,将前药晒干,洒烧酒,再晒再洒,酒尽为度,作末收藏,临用时筛细,以井水调围亦妙。

282.黄提药方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提药》)

治疔疮、一切恶毒,未成可消,已成用之化腐,疔毒更妙。

郁金 雄黄 藤黄(各二钱) 牛黄 蟾酥 硇砂 麝香 冰片(各五分) 巴豆肉(八钱) 蓖麻肉

上各研细捣磁,遇症放膏药上少许贴之。

283.代针膏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代针点头》)

治疮疡脓熟不溃。

乳香(二分) 白丁香 巴豆(炒焦) 碱(各五分)

上为末。热水调点疮头,干则常以碱水润之。

284.立消疔疮外治神效方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四·公选良方·附录急救诸方》)

立消疔疮。

松香(二十两,制法附后) 没药(三两,研极细末) 白蜡(二两,切为粗末) 铜绿(五两,研细过绢筛,再研至无声为度) 黄蜡(十两,刮取粗片) 百草霜(五两,研细过绢筛,再研至无声为度) 明乳香(三两,研极细末) 麻油(六两)

用桑柴火先将麻油入锅煎滚,次下松香候稍滚,三下白蜡候稍滚,四下黄蜡候稍滚,五下乳香候稍滚,六下没药候稍滚,七下铜绿候稍滚,八下百草霜滚过数次,于锅内冷透,搓成条子,丸如桂圆核大,藏净瓷器内。临用时以一丸呵软捻扁贴患处,顷刻止痛,次日肿消即愈,已走黄者贴之,亦无不霍然,神速之效,百发百中,疔疮药之至宝也。贴后忌食荤腥、辛辣、沸汤、大热食、生冷发物、面食、豆腐、茄子、黄瓜、酒。忌水洗,忌恼怒忧闷,大忌房事。

285.巴膏方 (《文堂集验方·卷四·外科》)

治发背、对口、搭手、疔疮、肿毒仙方也。

象皮 穿山甲(各六钱) 人头发(一两二钱) 山栀子(红者,八十个,去壳) 血竭 儿茶(研,各二钱) 真番硇砂(一钱五分,研末)

桃、柳、榆、桑、槐五种树枝,每种七条,三寸长,麻油二斤,将树枝煎枯,取出树枝,再入头发、象皮、穿山甲煎化,再入山栀煎枯。用绢袋滤去渣,将前油复入锅内,熬沸去火,少定入炒过黄丹半斤搅匀,将锅取起,再入血竭、儿茶、硇砂,细细搅匀。用冷水一盆,将药倾入水内。用手扯药千余遍,换水数次,拔去火气,存贮瓷罐内。临用温水荡开摊贴,不用火烤。如存地下年余,不用水拔。每净油一斤,入黄丹四两,夏用五两炒枯加入。

286.白英散 (《名家方选·疮肿病·痈疔》)

治痈疔及诸热毒肿。

白英(一钱,根茎叶并烧为霜) 胡椒(烧为霜) 丁子(各三分,烧为霜)

上三味,各等分。温酒饮下,每服六分。

287.清热拔毒饮 (《名家方选·疮肿病·痈疔》)

疗痈疔热毒剂,脓血不出者。

黄芩 黄连 藿香 升麻 木通 连翘(各一钱) 沉香(一钱二分) 樱皮(二钱)

上八味,水煎服。

288.吸烟散 (《名家方选·疮肿病·杂疮》)

治霉疮结毒,淋疾痔疾,脱肛疮疮,风毒痈疔等之妙剂。

辰砂 硫黄 甘松 木香(各一钱) 石膏 沉香 朱砂 赤石脂 生地黄 当归(各二钱) 明矾 樟脑 杉梢叶灰(各三钱) 茶(一钱)

上十四味为末,盛纸袋。为七贴,渍麻油,点火吸油烟,日尽一袋。勿含口中,恐损齿舌也。

289.护心散 (《回生集·卷下·外症门·治疔疮方》)

见疔苗速用。凡患疡症,见食恶心,乃毒攻心也,急服此散。

绿豆粉(一两) 乳香(三钱,去油)

每服五钱,甘草水送下。如心慌,加朱砂三分,酒调亦可。

290.仙传三妙膏 (《经验奇方·卷上》)

统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

紫荆皮 石菖蒲 独活 赤芍 白芷(各二两) 千金子 川大黄 川黄连 川黄柏 片黄芩 全当归 天花粉 穿山甲 白附子 海风藤 金银花 大戟 鳖甲 牛膝 白芨 牛蒡子 桃仁 红花 荆芥 半夏 黄芪 牙皂 草乌 蓖麻 血余 连翘壳 细辛 防风 苦参 僵蚕 猬皮 巴豆 上瑶桂 良姜 苏木 羌活 麻黄 乌药 柴胡 天麻 全蝎 白蔹 生甘草 防己 贝母(各五钱) 蜈蚣(五条) 蛇蜕(二条)

上药统切片,用麻油二百两,入大铜锅内浸七日夜,再入桃、柳、桑、槐枝各二十一段,每段长寸许,如手指粗,以慢火熬至药黑枯色,用细夏布,滤去渣,将锅拭净,仍以夏布滤入锅内,再用文武火熬至油滴水成珠,大约得净油一百六十两为准。离火入燥飞黄丹八十两,以一人持槐木棍,一人下丹,不住手搅匀,再入后药:

乳香 没药(各去油,八钱) 血竭 雄黄(各五钱)

此四味各研细末,和匀再研,先入搅匀,再入后药:

真云麝 沉香 檀香 降香 木香 枫香 藿香 丁香(各五钱) 珍珠 冰片(各三钱)

此十味,各研极细末,和匀再研,徐徐添入,搅极匀,再入樟脑五钱,再搅匀成膏。收藏听用,效莫殚述也。

291.万应十宝丹 (《经验奇方·卷上》)

治痈疽疔毒,恶疮顽癣,发背对口。

茅苍术(米泔水浸软切片,焙干,三两) 大黄(切片,焙干,六两) 麻黄(去节,细锉) 明天麻(切片,焙干) 明雄黄(研细水飞,各三两六钱) 生甘草(去皮,炒,二两四钱) 蟾酥(一两) 丁香(六钱) 真云麝 肥皂荚(去筋,各三钱)

上药各研极细末,和匀再研,烧酒为丸如粟米粒大。外以朱砂三两六钱研细末,水飞晒干,研末为衣,以小瓷瓶收储,黄蜡封口,切勿泄气。用数十丸研细末,好绍酒陈米醋调敷,再酌轻重,服之。孕妇忌服。

292.金液戊土丹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五肿疡初起·润字号》〕

治脱疽及疔疮发背,渴饮液竭,又预解五金八石丹药毒。

人中黄 乌梅肉 五味子 胡连 茯神(各一两) 石菖蒲 远志肉 元明粉 朱砂 雄黄(各三钱) 牛黄 冰片(各一钱)

共研极细,择吉日炼蜜和匀为丸,重三钱,研碎金箔三十张,滚衣阴干。每用一丸,童便和人乳汤热送下。

293.加味解毒汤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五肿疡初起·润字号》〕

治疔毒入心,渴热便闭,烦闷脉实。

黄连 条芩 川柏 栀子 连翘 甘草 炒研牛子(等分)

葱白引,或加大黄。

294.葱矾散 (《救急选方·下卷·疔疮急证门》)

疔疮及诸恶毒初起,但未成脓者,服之神效。

白矾(研,三钱) 葱白(七茎)

上同捣极烂,分作七块。每块用热酒一杯送下,服毕,用厚被盖之,再进葱白汤一钟,少顷汗出如淋,从容去其覆物,其病如脱。此虽味涩难服,其效甚妙。

295.金银花酒 (《古方汇精·卷二·外科门》)

治痈疽、发背、疔疮等患。不论生在何处,初起服之,重者减轻,轻者消散。

鲜忍冬花(连藤一两,即金银花) 大甘草节(五钱)

用白水二碗,文武火慢煎至一碗,入无灰酒一大碗,再煎十数沸,去渣,分为三服,一日夜服尽。病势重者,一日二剂,服至大小便通利,则药力到。如无鲜者,即干亦可,然终不及鲜者之妙。外用叶,入砂盆研烂,和葱汁,加酒少许,稀稠得宜,涂于患处四围,中留一口泄气。内服外敷,三日取效。

296.拔疔秘方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

治疔疮。

鲥鱼靥,用手拈下,不见水,阴干收贮。用时以银针拨开疔头,将一片贴上,以清凉膏盖之。俟一宿揭开,其疔连根拔出,后用乳没生肌散收功。

297.六味汤 (《古方汇精·卷二·外科门》)

治痈疽发背疔疮,并一切无名肿毒。未成者消,已成者溃。最危之症,三服全愈。

生地黄 生黄芪 生甘草 白芷(炒) 当归(炒) 穿山甲(炒,各三钱)

患在头面,加川芎五钱;手足,加桂枝五钱;中部,加杜仲五钱;下部,加牛膝五钱。上连引七味,依方称准,分量不可增减。善饮者,用黄酒二碗,煎一碗。不善饮者,酒、水各一碗,煎服。

298.金锁比天膏 (《古方汇精·卷二·外科门》)

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疔疮,鼠串,马刀,瘰疬,紫疥,红丝,鸦焰漏睛等疮,两腿血气,内外臁疮。鱼口便毒,杨梅结核,金疮杖疮;蛇蝎虫咬,虎犬人伤,顽疮顽癣,久流脓血,万般烂疮;风寒痰湿,四肢疼痛,乳癖乳岩。其未破者,用葱椒汤。已破者,葱汤洗净,贴之。如初发势重,将膏剪去中心,留头出气不必揭起。一膏可愈一毒,摊时不可见火,必须重汤化开。

山甲(一具或净甲一斤) 刘寄奴(去根,切丝) 野麻根 苍耳草(连根叶子) 紫花地丁 豨莶草(各一斤) 虾蟆皮(一百张,或干蟾一百只更妙)

各草药鲜者为妙。用真麻油十二斤,将四斤先煎穿山甲枯焦,余八斤浸各药,冬七日,春秋五日,夏三日,加老酒葱汁各二碗,文武火煎,药枯去渣,复煎至滴水成珠。每药油一斤,加飞丹八两,看老嫩得宜,离火不住手搅,下牙皂五灵脂(去砂,研)、大黄,各净末四两;待温,下芸香末四两。成膏,水浸三四日用。

299.神验疔毒丸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

治一切疔毒。

大黄 巴豆(去心皮,生用) 雄黄(各三钱)

上三味,共合一处,用石臼杵,捣烂如泥,以飞罗面、陈醋、煮糊,同药捣极细烂为丸如凤仙子大。病重者二十三丸,轻者二十一丸,再轻者十九丸,单数为度,放在舌上,热水送下,服后打噎则愈。如泄更好,俟泄三四次,即以新汲井水饮之则止。如病重,不省人事,将二十三丸,用开水和开,从口角边灌下,服后将病人扶起,端坐片刻,即醒。至轻者可不服。初服药时,勿吃凉物冷水,恐不泄泻。忌鸡、鱼、葱、蒜、牛、马、犬、肉,并炙爆辛热,饮酒房事。至七日方好,不可疏忽。有金线巴豆最妙。

300.皂矾丸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

治一切五色疔疮,初起,或有小白头一粒,或痒或麻木,憎寒发热,及疔毒走黄,黑陷昏愦呕恶等症。

猪牙皂(切碎,研细末) 白矾(生,研极细,各三钱) 真干蟾酥(一两,切片)

上将蟾酥,用滴花烧酒浸软,加入矾皂二末,和匀捣为丸如绿豆大,晾干,收贮。每服一丸,将葱白衣裹药,以好酒送下,势重者每日服二次。此药每次止可服一粒,如服两粒,恐致呕吐,慎之慎之。或加麝香三分,同捣为丸更妙。

301.清里散 (《古方汇精·卷二·疔毒类》)

治痈疽疔毒,内攻患处,麻木呕吐,昏愦,牙关紧闭,有夺命之功。

熟石膏(五钱) 徽州上等松萝茶(一两)

为末。大人服三五钱,小儿服二钱,生蜜调和,空心热酒送下,立效如神。日进二服,有回生之功。

302.太乙救苦全生丹 (一名 大道保命丹 )(《救生集·卷四·通治诸病门》)

治痈疽疔毒。

茅山苍术(要色黑而小,有朱砂点为佳,米泔水浸软,晒干,为末,一钱) 丁香(不拘公母,二钱) 锦纹大黄(切片,晒,为末,二钱) 雄黄(要明透水飞,一钱二分) 明天麻(切片,焙干,为末,一钱二分) 麻黄(去节,为细末,一钱二分) 朱砂(要槐子水飞,为衣,一钱二分) 麝香(此味要真者,试验之法,放在火纸煤上焰香即真,一分) 蟾酥(好烧酒化,试验之法,将舌尖舐而即麻,是真,三分) 甘草(微炒,八分)

以上各药研极细末,称准分两合匀,将化蟾酥和药,倘不能成丸,再添好烧酒打丸如米粒大些,用朱砂为衣,晒干,收贮磁瓶内,勿令出气,随用随开。痈疽疔毒及蛇、蝎所伤,研细,好酒调涂即愈。

303.许祖如意至宝丹 (《救生集·卷四·通治诸病门》)

治腮肿丹瘤,痈疽疔疮。

茯苓(去皮) 桔梗(去芦) 肉桂(去皮) 川厚朴(去皮,姜汁炒) 石菖蒲(洗净) 当归(酒洗) 广木香 川椒(去目,炒干) 吴萸(去皮,盐水浸一宿,炒) 巴豆(去壳,用纸压去油净,各五钱) 大附子(童便泡去皮尖,一个) 柴胡(去芦) 紫菀(去须,洗净) 猪牙皂(去皮、筋、尖,泡) 槟榔(拣大、花白者)

以上之药,各一两。共为细末,入臼内杵三千下,或炼蜜或面麸为丸如梧子大,朱砂为衣,磁罐收贮。遇疾照引,五更时吞服,立效。忌荤腥生冷,七日引开于后。腮肿丹瘤,痈疽疔疮五七丸,俱温酒下。

304.观音救苦感应灵膏 (《救生集·卷四·通治诸病门》)

治疔疮、疽各痈疖毒。

大黄(一两) 香附(七钱) 三棱(一两) 羌活(八钱) 杏仁(七钱) 芫花(七钱) 蜈蚣(十条) 桃仁(七钱) 皂角(八钱) 厚朴(七钱) 槟榔(七钱) 黄柏(八钱) 香白芷(八钱) 淮生地(一两) 北细辛(七钱) 上肉桂(八钱) 麻黄(八钱) 巴豆(八钱) 蛇蜕(五钱) 黄连(五钱) 甘遂(二两) 川乌(一两) 莪术(一两) 枳实(八钱) 独活(七钱) 防风(七钱) 全蝎(七钱) 黄芩(七钱) 草乌(一两) 秦归(一两五钱) 蓖麻子(研,二两) 穿山甲(七钱) 木鳖子(研,一两) 五倍子(研,七钱) 天花粉(七钱) 红芽大戟(八钱)

上药三十六味,俱用生的,拣肥大者,切为厚片,其巴豆、桃、杏、五倍、甘遂、蓖麻、木鳖及体质坚实不能切片者,俱要捣细,用真正芝麻油六斤,泡药五日,以文武火熬炼,用柳枝搅药,熬至山甲色红黑为度,将药渣滤净,熬至滴水成珠,加研细,密陀僧四两,飞黄丹二斤四两,先用细罗筛筛好,临时筛入油内,杨枝搅油无停至不老不嫩,用铜铁器盛贮扑潮地,或露三四夜,除去火毒,用夹纸挞膏极好。外科疔疮,用针挑动,以真蟾酥安放疔头上,即用此膏盖贴上,勿饮甘草水;皆疽各痈疖毒,俱贴患处,日饮甘草水。肠痈,俱作丸服,兼贴肺俞穴,勿饮甘草水。

305.竹叶黄芪汤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主治汇方》)

治痈疽、疔毒、诸疮,表里夹热,口大渴者。

人参 生芪 条芩 甘草 当归 川芎 法半夏 麦冬 白芍 竹叶(各一钱) 生地 石膏(煅,各二钱)

姜、灯心引。

306.拔疔除根方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

拔疔。

蓖麻子(一粒,去油) 滴乳香(一分,去油)

共研,或软饭或枣肉为小饼,贴疔上,外用膏药盖之,三四时即拔其根,甚妙。

307.拔疔膏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

治一切红丝蛇头疔及诸疽毒。

去油乳香 去油没药 血竭 人言(即砒石) 儿茶 飞净青黛 蟾酥 象皮(焙燥,各二钱) 麝香(六分) 冰片(四分)

共为极细末,用枣肉以石捶打极匀,为丸如芡实大,飞净朱砂为衣。每用一丸,加蜜少许调匀,涂于亲顶,以膏盖之,一宿即消。如毒盛,明日再涂一次。如有寒热、口渴等症,内服梅花点舌丹取汗,无不立效。

308.拔疔红膏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

治疔疮。

银朱(三钱,水飞,晒干) 蓖麻仁(二钱) 嫩松香(五钱) 黄丹(一钱,晒干) 轻粉(五分)

共捣成膏。以根针将疔头挑破,用红膏一小团,安膏药当中贴之,疔即拔出。或畏痛者不挑破亦可。并治无名肿毒,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俱效。

309.消疔散

1)《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

治疔毒,并一切恶疮肿痛。

细辛 牙皂 硼砂 洋茶

上片各等分,为末。初起者,用泉水调敷,未成可消,已成毒不走散。

2)《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散部》

专治消疔,溃者禁用。

苍耳虫(三十条) 人指甲(一撮) 蜘蛛(五只) 耳内屑(一撮) 僵蚕(一钱) 杜蟾酥(二钱) 倒挂灰尘(一把)

研细末。

310.地丁饮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疔疮》)

治疔疮。

紫花地丁(一两) 白矾 甘草(各三钱) 银花(三两)

煎服。各疔俱效,有人生红丝疔,已走至乳旁,服之立愈,真神方也。

311.烟油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疔疮》)

治疔疮。

用烟杆中烟油,厚敷四围,留头不敷,少刻疔破,出水而愈,奇效。如有红丝者,用烟油离丝三分处敷之,丝即不走。

312.内消丸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痈毒门》)

治一切肿毒,止痛神效。

雄黄(研细,一两) 滴乳香(研细,一两) 蟾酥(二分)

酒煎化,和饭研如泥,入前二味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八丸,葱白煎汤送下。

313.清凉膏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痈毒门》)

治痈疽发背,一切无名疔肿恶疮皆效。

芙蓉花,不拘多少,看疮大小,捣烂敷患处周围,留一头出脓。如未成形并敷之、收小即消。如无花之时,干者亦可,或叶、根皮皆妙。加赤小豆少许为末,蜜、茶调敷极效。

314.龟蜡丹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痈毒门》)

治一切无名肿毒、对口、疔疮、发背、流注,无论初起、将溃、已溃,皆有效验。

血龟板(一大个) 白蜡(一两)

将龟板安置炉上烘热,将白蜡渐渐掺上,掺完板自炙枯,即移下退火气,研为细末。每服三钱,日服三次,黄酒调下,以醉为度,服后必卧得大汗一身,其病必愈。

315.铁井阑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痈毒门》)

治疔疮。

九月九日收取木芙蓉叶阴干研末,五月五日收取苍耳草,烧灰存性,研末,二味等分。用时,以蜜、水调涂四围,无论恶毒、疔疮敷之,其毒自不走散。

316.绿袍散 (《验方新编·附录咽喉秘集·咽喉秘集上·吴氏丹药列方》)

治口疳,疔疮。

厚黄柏(二两) 青鱼胆(一两)

黄柏火上炙干取起,以鱼胆涂上,再炙再涂,以胆尽为度。切片研末,加入人中白三钱,青黛三钱,胆矾三钱,硼砂三钱,研末。

317.川督普济丹 (《春脚集·卷之三·内科随录》)

治痈疽疔毒,及蛇蝎毒虫所。

茅山苍术(三两,色黑而小而朱砂点者为佳,米泔水浸软,切片晒干,为末) 丁香(六两,不拘公母,为末) 明天麻(三两六钱,切片,焙干为末) 锦文大黄(六两,切片,晒干) 麻黄(三两六钱,去节,细锉,晒干) 蟾酥(九钱,好烧酒化,舌舐即麻者为真) 麝香(三钱,上好者) 甘草(二两四钱,去皮,微研) 雄黄(三两六钱,透明,细研,水飞) 朱砂(三两六钱,细研,水飞,为衣用)

上药十味,各研细末用,五月五日午时,或择天医吉日,于净室中虔制,以蟾酥烧酒化为丸,如药末不能胶粘,酌和以糯米浆丸如萝卜子大,用朱砂为衣,晒干磁瓶收贮。朱砂为衣,将两碗对合,用手抛掷,使药丸在内磨荡,自能坚实而光。痈疽疔毒,及蛇蝎毒虫所伤,捣末,好酒调敷立效。

318.青龙丸 (《春脚集·卷之四·外科随录》)

治一切疔疮肿毒,并跌仆闪肭,伤筋挛痛,贴骨痈疽,兼治男妇颈项瘰疬,及乳串结核,痰气滞凝,硬块成毒,小儿痘发痈等症,真仙方也。

马前子(一名番木鳖,以米泔浸三日三夜,刮去皮毛,切片,晾燥,香油炒透,四两) 川甲片(炒黄色,用一两二钱) 白僵蚕(炒断丝,用一两二钱)

共为细末,以黄米饭捣匀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分,量人虚实酌减,临睡时按部位用引药煎汤送下。盖暖睡,勿冒风,如冒风,觉周身麻木抽掣,甚则发抖,不必惊慌,过片刻即安。毒初起者,一二服即消散。已成脓者,服此自能出毒,不必咬头开刀,诚外科家第一妙方也。各经引药,用水煎汤送。头面,川羌、川芎各五分。肩背,角刺五分。两臂,桂枝五分。胸腹,枳壳五分。两肋,柴胡五分。腰间,杜仲五分。两足膝,牛膝、木瓜各五分。咽头,桔梗、甘草各五分。若系人年老气血弱,及妇人新产半月以内者,止服四分。小儿周岁以内者服九粒,以外者十一粒,三岁者服十五粒,可岁长气壮,渐加两三粒。如不能吞送,以开水或甜酒调化服。又治男妇瘰疬痰毒,用夏枯草煎汤服,黄酒亦可。

319.复生汤 (《春脚集·卷之四·外科随录》)

治疔毒内攻,面肿欲死者。

蒡子 牡蛎 皂刺 银花 栀子 花粉 木通 骨皮 乳香 没药 僵蚕 川军(各等分)

便秘,加朴硝一钱,用磨刀锈浆水一钟,黄酒一钟煎服。大便行一二次即苏,出汗生,无汗危。

320.解毒清火汤 (《春脚集·卷之四·外科随录》)

治疔疮误灸,逼毒内攻,烦躁谵语者。

元参 桔梗 知母 石膏 升麻 栀子 麦冬 木通 大青叶 人中黄(各一钱)

便秘加川军,芒硝;闷乱加烧人粪。加淡竹叶五分、灯心三十寸,水煎服。

321.立马回疔丹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敷贴汇方》)

治阳毒生疔。

干蟾酥 白丁香 硇砂 轻粉(各一钱) 乳香(六分) 雄黄 朱砂 麝香(各三分) 炙焦蜈蚣(一条) 金顶砒(五分)

共研细,煮面糊丸麦子大。先用银针当顶刺破出血,拭干,将丹插入孔内,疔自枯烂。

322.狗宝丸 (一名 灵宝香红丸 )(《鸡鸣录·外科第十五》)

治内外一切痈疽疔毒。

牛黄 狗宝 血竭 乳香(炙) 没药(炙) 飞辰砂 蓬砂 葶苈 飞雄黄(各二钱) 真珠 沉香 冰片(各一钱) 琥珀(六分)

十三味研细,以熊胆六分,人乳化为丸,每重一分,金箔为衣。每服一丸,陈酒调下,重者二三丸。治内外一切痈疽疔毒,能护心止痛,消毒化脓。在外者,可使表散;在内者,可使便泄,真外科之圣药也。汪曰:此定痛神方,每服一丸,可一周时不痛,亦称狗宝丸。

323.黎洞丸 (《鸡鸣录·外科第十五》)

治一切痈疽发背,疔毒肺痈,及血积虫蛊,恶蛇狾犬毒虫诸伤,并跌打筋断,骨折刀箭杖伤,瘀阻发晕,内服外涂皆妙。服后忌油腻发物。

生大黄 天竹黄 乳香(炙) 没药(炙) 阿魏(炒) 血竭 三七 儿茶(各二两) 雄黄 牛黄 冰片 麝香(各二钱五分)

十二味研细,用藤黄二两,乌羊血或子羊血不见水者,拌晒五次,再以山羊血拌,水干为度,化烊杵丸,如干加蜜。每重三分,陈酒化服一丸。

324.疔围 (《鸡鸣录·外科第十五》)

治疔疮初起,根脚不收,坚硬发麻。

生南星 生半夏 五倍子 慈石(煅) 陈小粉(炒,各一两) 明矾 生军(各二两) 东丹(六钱) 铁锈 瓷粉(各五钱) 雄黄 蟾酥(焙,各四钱) 熊胆(二钱) 山白煤(一两四钱)

共为末,猪胆汁打锭。专治疔疮初起,根脚不收,坚硬发麻,用醋磨涂四围。

325.西域黄灵膏 (《鸡鸣录·伤科第十六》)

治金刃伤,及痈疽疔毒,臁疮血风疮。

麻油(五两) 白蜡(六钱) 黄蜡(五钱)

同化烊离火,入藤黄末三钱搅匀冷定,下冰片一钱,再搅匀任用。如治杖夹伤,加银朱末一钱五分,青鱼胆五分。

326.代刀膏 (《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卷二·截药外治门》)

治疔疮。

桑木灰(七钱) 矿子灰(五钱) 荞麦秸灰(一两) 茄科灰(一两)

放锅内用水五碗,滚十数次,用布袋滤去渣,用铁勺熬成一小杯,存用。如肿毒不得破头,将此药在所患顶上画一十字,即出脓。诸般大疮有疔角腐肉不脱者,用此药水洗之。如点面上黑痣雀斑,尤神效。[庚生按]用此破头虽效,然往往内溃太甚,沿烂好肉,不若待其脓足时,以刀针穿破为妙,至用此方,洗腐肉,痛不可当,切弗轻用。

327.取疔膏 (《外治寿世方·卷三·疔毒》)

取疔。

乳香(一粒) 麝香(米大一粒) 黄连(末) 连翘(末) 桃仁(二个,去皮)

同虾蟆肝、肠、肺三味,共一处入乳钵内,捣如泥,白皮纸一张,摊贴患处。三四日连疔揭去。

328.五虎擒羊丹 (《奇效简便良方·卷四·痈疽疮毒·担肩疮》)

一切疔疮恶毒痈疽,无论已成未成统治秘方。瓷锋刺出血,取老鸭口内沫搓搽。

巴豆(二粒,布包压去油) 百草霜(一钱) 牙皂(去皮核,二钱) 小红枣(三个,去皮核) 朱砂(二钱)

共捣为丸如桐子大。每八丸(小儿减半)黄酒送服,后盖暖静睡,发汗愈。忌一切响器震惊,孕妇忌服,有力者宜配施。

329.拔疔散

1)《外科传薪集》

治一切疔疮。

月石(一钱) 雄精(二钱) 千金霜(一钱) 巴散(二钱) 铁锈(二钱) 活磁石(炒,五钱) 麝香(三分) 梅片(二分) 朱砂(五分) 蟾酥(三分)

研极细,以瓷瓶收贮。以膏盖之,未脓即散,或用荔枝肉打烂敷之亦效。

2)《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四》

治疔疮,专治红线等疔,或恶心,疼痒掣骨,憎寒壮热,牵引麻木。

食盐 朱砂 枯矾 硇砂(各一钱)

上为细末。用竹刀刺破,将此药敷之,其肿痛更甚,少顷平复。

330.金龙丸 (《外科传薪集》)

治一切疔肿并跌仆损伤,筋挛,贴骨痈疽,兼治男妇大小头项瘰疬及乳串流核,痰气滞凝,痘后发痈。

番木鳖(四两,以米泔水浸三日,刮去毛皮,切晒,麻油炒透) 甲片(一两五钱,炒断丝)

共为末,以黄米饭捣匀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分,量人酌减,按部位用引经药,煎汤送下。宜暖睡,勿冒风。如冒风觉周身麻木,或发抖,不必惊慌,过片时即安。初起一二服即消;已成脓者,服此自能出毒,不必咬头开刀,诚外科家第一妙方也。引经头面(川芎五分,羌活五分),腰间(杜仲五分),足膝(牛膝五分,木瓜五分),肩背(角针五分),两臂(桂枝五分),两胁(柴胡五分),咽头(桔梗五分,甘草五分),跌仆(红花五分,归身五分)。年老气血衰,只服四分。新产半月内,只服四分;满月服五分。男妇瘰疬痰毒,夏枯草汤服,或酒送。小儿周岁以内服九粒,周岁以外服十一粒,三岁服十五粒,四五岁服十九粒,六七岁服二十一粒,八九岁服三十一粒,十岁服三分,十五岁服四分,二十岁照大人服法,小儿不能吞服,以开水送,或甜酒调化送下。

331.五龙散 (《外科传薪集》)

治痈疽,疔毒,瘰疬初起。

生南星(一两) 生半夏(五钱) 全当归(五钱) 生大黄(五钱) 陈小粉(一斤四两,炒黑)

共为细末,调涂。火盛以芙蓉汁调,寒重用姜汁调。

332.赤灵丹 (《外科传薪集》)

治疔毒腐毒,不透敷之立起。

血竭(一钱) 月石(一两)

上为末。

333.八将丹 (《外科传薪集》)

治疽毒不起,疔毒不透,腐肉不脱,用此提毒。

西黄(三分) 火泥(三分) 蝉衣(烘,一钱) 大蜈蚣(七条) 炙甲片(三钱) 麝香(三分) 大全蝎(炙,七条) 五倍子(焙,三钱)

共为细末,掺之,以膏盖贴。

334.五宝丹 (《外科传薪集》)

治诸疮腐烂,定痛。又治疔毒腐烂。

灵磁石(一两二钱) 飞朱砂(六钱) 上雄精(三钱) 梅片(三分) 麝香(三分)

共为细末。

335.五虎丹 (《外科备要·卷四方药·肿疡溃疡敷贴汇方·师字号》)

取结核,提疔根,拔疮脓。

水银 牙硝 明矾(各一两) 皂矾 青盐(各三钱)

此丹炼法与白降同,炼时加砒霜少许,功力更大。

336.太乙紫金锭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治疔疮。

文蛤末(二斤) 大戟末(一斤) 山慈菇末(一斤六两) 麝香(三两) 千金子(十两) 朱砂末(六两,外加一两) 雄黄末(二斤半)

共为细末,糯米面打糊为丸,每料重五斤十五两五钱,入糯米面打糊为丸锭,共重三十斤,净得锭一千六百零三锭,每锭三钱,干得二钱四分。此药内可服,外可上,随症调引,起死回生,真为卫生至宝。治一切饮食、药毒、虫毒、瘴气、恶菌、河豚、吃死牛马驰嬴等症。每服一锭,病重者连服,通利一二次无妨,并用凉水磨服。诸虫肿胀,大麦芽汤送下。痈疽对口、发背、天蛇头、无名肿毒、疔毒等诸恶疮,风疹、瘾疹,毒赤肿未破,及痔疮等,用无灰酒磨服,再用凉水调敷,日夜各数次。觉痒立消,已溃出脓血者,亦减分数。

337.神应膏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一》)

专贴一切痈疽、疮疡、疔毒等症,初起漫肿无头,暴肿疼痛,溃后或流脓血清汁,或瘀血腐肉不化,或疼痛难忍,遇此诸般之症,贴之无不神效。

穿山甲 川芎 木鳖子 大黄 生地 熟地 白芨 赤芍 玄参 当归 白芷梢 天冬 麦冬(各三钱) 血余(一团) 香油(二斤)

以上药味入油内熬枯去渣,入飞过黄丹一斤,离火入油内,后下细药:

乳香 没药 儿茶(各三钱三分) 潮脑(五钱)

每料得膏二斤五两三钱九分。

338.接骨化痞膏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一》)

专治伤筋动骨,皮肉绽裂,甚至筋断骨碎,痈疽发背,对口疔毒,湿痰流注,瘰疬鼠疮,乳痈乳毒,臁疮外痔,癣疥顽疮,漆疮火丹,风热天泡,肌肤赤肿,干湿脚气,肚腹痞块,小儿丹毒,及绣球风、鹅掌风、虫伤蝎螫等症。用此膏贴在患处,筋骨自续,皮肉平复,实济困扶危救急之宝也。

红花 当归(各二钱) 木瓜 连翘 川椒 防风 赤芍 白芷 花粉 川芎 天麻 头发(各二钱) 乳香(五钱) 槐条(七段) 漳丹(一斤) 香油(二斤)

339.红玉膏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此膏专贴梅疮顽疮,结毒臁疮,不论大小,诸毒通用。此药能去腐生肌,定痛消疼,止痒化肿,化疔解毒。

香油(四两) 鸡蛋(四个) 黄腊(二两) 血余(三钱) 槐枝(十三寸,重五钱) 黄丹(二两)

共熬成膏。每用少许摊黑膏中心,或摊纸上,贴患处。有疔者一日一换,无疔者三日一换,其效异常。

340.白玉膏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此膏专贴诸般疮疡,结毒粉毒,痈疽顽疮,诸般疔毒,紫黑且腐,久而不收,臭烂不愈者,用之绝妙。

定儿粉(一两) 黄蜡(一两五钱) 香油(四两) 硼砂(二钱) 好冰片(五钱)

共熬成膏。

341.蟾酥锭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

治一切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对口疔疮。

雄黄(八两) 朱砂(一两) 蜗牛(二两) 冰片(一钱) 麝香(五分)

共为细末,蟾酥为锭,银朱为衣。俱用凉水磨化,重者用陈醋磨化,涂搽患处,立见奇效。

342.千金独圣丸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二·附杂方》)

专治疔毒。

马前子(以阴阳瓦焙干存性用,一两)

开水煮去皮,香油炸紫色为度。每两用甘草二钱,糯米面为丸,雄黄为衣,如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皆可,忌葱、椒、醋。治一切疮毒,槐花送下;眼疾,白菊花送下;左瘫右痪,五加皮、牛膝汤送下;流火症,葡萄汤送下;小儿痞疾,君子汤送下;腿疼,杜仲、牛膝、破故纸为引;男女吐血,水磨京墨送下;红痢甘草,白痢姜汤送下;蛊积,山楂、石膏汤送下;吹乳,通、甘草送下;两胁膨胀,干酒送下;流痰火,遍身走痛,牛膝捣汁,元酒送下;大便下血,槐花、枯矾送下;疟疾,雄黄、甘草送下;解药毒,芥叶捣汁冷服,冬用甘草;上焦火,赤眼肿痛,喉闭口疮,噎食反胃,虚火劳疾,一切热症,俱用清茶送下。

343.万应锭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三》)

治疔毒攻心,疟疾牙疼。

胡黄连(一斤半) 黄连(一斤半) 牛黄(五钱) 儿茶(一斤半) 熊胆(一两) 冰片(五钱) 麝香(五钱) 徽墨(一斤) 牛乳(八两)

344.拔毒锭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三》)

专治一切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疔疮、杖疮、发背、对口、顽疮坚硬、不溃正脓、腐肉不脱、新肉不生等症。此药能化毒活瘀,消肿溃坚,去腐生新。内服少许,可以护心,托此锭毒外透,大有奇效。

白芨(一两) 白蔹(一两) 南星(二两) 牙皂(一两五钱) 花粉(一两五钱) 射干(一两) 白芷(二两) 全蝎(二两) 雄黄(五两) 山甲(二两五钱) 蟾酥(一两) 血竭(二两) 冰片(五分) 麝香(三分) 细辛(一两) 生军(二两) 三宝花(二两) 木通(一两) 川连(二两) 山栀(二两,炒) 防风(一两) 泽泻(一两) 草梢(五分) 白梅花(三两) 乳香(二两) 没药(二两)

345.三黄打丁汤洗药方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三》)

疡科一切疔毒恶症,先煎此汤洗之,可保无虞。

当归(二钱) 白芷(二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黄柏(一钱) 地丁(二钱) 公英(二钱) 石膏(二钱,煅) 防风(一钱) 薄荷(一钱) 山甲(一钱) 皂刺(一钱) 甘草(一钱)

五大碗水,煎一盅。

346.清鱼锭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三》)

专治诸般毒疮恶疮,初起焮红,皮肉不变,漫肿无头,疔毒疥癣,蛇蝎恶虫所伤。

白芷(二两) 南星(一两) 牙皂(一两五钱) 射干(一两) 白薇(一两) 全蝎(二两) 雄黄(四两) 山甲(二两五钱) 蟾酥(二两) 血竭(二两) 冰片(五分) 麝香(三分) 细辛(一两) 生军(二两) 银花(二两) 木通(二两) 防风(一两) 泽泻(一两) 草梢(五钱) 白梅花(三两) 川连(一两) 炒栀(二两)

好木瓜酒合锭。

347.华佗治无名恶疮神方 (《华佗神方·卷五》)

凡痈、疽、疔毒及中一切毒禽恶兽肉毒所致之疮俱可治之。

硼砂 黄丹 硇砂 巴豆(去油) 人言(各一钱) 朱砂(二钱) 斑蝥 蟾酥 乳香 血竭 没药(各三钱) 麝香 半夏(各五分)

共研细末,用第一次生小儿乳汁捣蜗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七丸,各随症饮送下,亦分上下前后服之。

348.华佗治五疔神方 (《华佗神方·卷五》)

1)紫花地丁(一两) 甘菊花(一两)

水煎服,六剂痊愈。

2)丝瓜叶(十片) 明矾 雄黄(末,各二钱)

捣丝瓜叶极烂,取汁调二味末,以鸟羽敷疔上,随干随润,数日即消。

白菊花叶连根,捣汁一杯,沸酒冲服,毒甚者须多服。渣敷患处,留头不敷。覆被令汗出,其毒自散。无时可用甘白菊花四两代之,少则不效。

349.追管丸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丸部》)

专治疔漏,不拘远年近日,有漏通肠,污从孔出者,先用此方追尽脓毒后,服消管丸,自然见效。

胡黄连(一两,姜汁炒) 刺猬皮(一两) 当门子(二分)

诸药共研细末,以软饭捣和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钱,食前酒下。服药后,如脓水甚多,乃药力到处,不必惧也。

350.神验疔毒泻丸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丸部》)

治疔毒。

真雄黄(三钱) 生军(三钱) 巴豆(三钱,去心皮,生用)

上药共合一处,用石臼石杵,舂烂如泥,飞罗面陈醋打糊,同药捣极细烂为丸如凤仙子大。病重者七丸,轻者五丸,单数为度,放在舌上,热水送下,服后打噎则愈,如泄更好。俟泻三四次,即以新汲井水饮之止。如病重不省人事,将二十三丸,用滚水和开,从口角边灌入。服后将病人扶起端坐,药入腹中,片刻即使苏醒。至轻者,可以不服。初服药时,不吃凉物凉水,恐不泄泻。忌鸡鱼、葱蒜、牛马大肉并炙煿辛热、饮酒行房。至七日方如,不可疏忽。

351.疔发散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散部》)

专治一切疔毒漫肿,麻木痛甚。

桑螵蛸(一百个,炙成灰) 益母草(炙成性,等分)

每重一两加麝香五分,按膏贴之。

352.珠峰治疔散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散部》)

治疔毒。

墙疔(四钱) 川贝(四钱) 银朱(一钱五分) 梅片(五分)

先将墙疔烤炼晒干,将药各研细末,掺之。

353.黄连膏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膏方》)

专治一切疔疮疡毒,破溃焮痛,及火烫等症,用之神效也。

川黄连(三钱) 当归尾(五钱) 细生地(一两) 黄柏(三钱) 姜黄(三钱)

用香油十二两,将前药煎枯去渣滤清,下净黄占四两烊化,收成膏药,摊用有神效。

354.消疔斧墨膏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膏方》)

能消肿止痛,走黄亦可回生。

松香(一斤)

以桑柴灰煎汁澄清,入松香煮燥取出,纳冷水中少待一二时,再入灰汁内煮,以色如白玉为度,再以白蜡二两,黄蜡十两,刮粗片;明乳香二两,没药三两,铜绿五两,各研极细末,无声为度;再加蟾酥一两五钱,百草霜五两。先将锡底锅刮净,专烧芳柴,取烟煤。如有别柴,则不灵矣。亦研极细末,节节无声为度。选择吉日,忌妇人鸡犬孝服人见闻。须净室焚香,前后须用桑柴煎真麻油一斤,滚下松香,待少滚下白蜡、黄蜡,二下乳香、没药,三下铜绿、百草霜。皆须候后时下,待冷捻成调,做丸如桂圆大,入瓷瓶清水浸。要用之时,取出一丸,放热茶壶上烘软,忌火。看肿处大小捻成膏药,贴之痛痒即止,肿势即消。须忌荤腥辛辣,沸汤生冷,发物面食,豆腐茄子,黄并碱水;忌水洗,暴怒、房事。

355.菊叶膏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膏方》)

专治一切疔疮热毒,大小外症等,用之神效。

青防风 杜红花 羌活 独活(各五钱) 川黄柏 淡黄芩 全当归(各一两) 血余 木鳖子 金银花 生川军 京赤芍(各二两) 生甘草 皂角针(各三两) 鲜竹叶(四钱) 僵蚕(二钱)

用真麻油五斤,将药浸三日,煎枯去渣,用广丹收膏,再加五灵脂、乳香、没药各三钱,诸药共为细末,成膏时搅匀。摊用神效。

356.酥科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杂方》)

专治疮疡疔毒,顶不高突,根脚不收,焮肿走黄,精神不爽,时或昏闷,兼治痈疽大毒,麻木疼痛,用此内服外敷神效也。

杜蟾酥(四钱) 雄黄(四钱) 乳香(三钱) 没药(三钱) 枯矾(三钱) 铜绿(三钱) 寒水石(三钱) 胆矾(三钱) 麝香(三钱) 轻粉(五分) 蝎牛(三十个) 朱砂(三钱)

诸药共研细末,秤准,将蝎牛捣烂,入药候干,研细听用。

357.神效疔药方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杂方》)

专治疔疮,不论未溃已溃及走黄等症,均皆神效。

每黾灰(一钱) 腰黄(一钱) 西黄(五分)

用败黾一只倒挂在檐前朝风干,百日后,择天医日,阴阳瓦上炙灰。共研极细末,收瓶内。凡遇疔疮,先当刺去恶血,再上此药,和梅片末同菜油搽掺于疮口,外以纸盖之,神效无比。

358.一笔消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杂方》)

专治痈疽发背,诸疔恶疮,一切无名肿毒症。

立川军(一两) 蟾酥 明矾(各三钱) 原寸(二分) 乳香 没药(各二钱) 藤黄 雄黄(各五钱)

共研末,用蝎牛四十九只,打烂成锭。用米醋磨敷患处立消。

359.太乙万灵膏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卷之一·附方》)

治一切外症,无论大小男妇,痈疽发背,七十二种痈疖,三十六样疔毒,并诸般无名肿毒,及痰核瘰疠,内损骨节,外伤皮肉,手足麻木不仁,走注疼痛,俱贴之,大有神效也。

大蜂房(一个) 石菖蒲(五钱) 青木香(一两) 蜈蚣(三条) 败龟板(自死,四五个) 何首乌(一两) 穿山甲(三两) 乌梢蛇蜕(三条) 过山龙(一把,或以鬼见愁代) 蛇床子(五钱) 苍术禾(一把) 蚕蜕(酒洗,一钱) 皂角刺(五钱) 大风子(一两,去壳) 香附子(五钱,制) 蝉蜕(二两) 半边莲(一把,或以佛孔草代) 天花粉(一两) 龙胆草(二两) 女人头发(二两) 蒲公英(二两) 木鳖子(一两,去壳) 地骨皮(一两) 槐花(二两) 忍冬藤(二两) 鼠粘子(五钱) 蓖麻子(一百粒,去壳) 槐角(二两) 青蒿(一把) 细辛(五钱) 升麻(一两) 赤芍(五钱) 黑丑(一两) 艾叶(一把) 白芷(二两) 花椒(五钱) 甘草(二两) 柴胡(五钱) 防风(五钱) 玄参(一两) 雀茶(五钱) 大戟(二两) 白蔹(一两) 南星(生,一两) 白芨(一两) 桔根(二两) 草乌(生,一两) 羌活(一两) 独活(一两) 黄芪(五钱) 川乌(生,一两) 昆布(五钱) 肉桂(五钱) 漏芦(五钱) 巴豆(去壳,五钱) 荆芥(五钱) 斑蝥(一百个) 连翘(五钱) 黄柏(一两) 黄连(一两) 槐叶(一把)

上药为片,取槐、桃、柳枝各七根,香油五斤,春浸五日,夏、秋三日,冬七日,入锅煎,以烟尽为度,用皮纸滤过,再入锅以文武火煎,槐枝不住手搅,下黄丹十两,密陀僧(研末)一两五钱,以滴水成珠为度,入后药:麝香二钱,乳香、没药各二两(二味以笋衣盛着炙干为末),海螵蛸一两,雄黄一两,朱砂一两,血蝎五钱,儿茶二两,青鱼胆(四斤重,要腊月的)一个,珍珠五钱,琥珀五钱,牛黄五钱,白芷一两,山柰一两,甘松一两,樟脑一两,赤石脂一两,白石脂一两,龙骨(煅)一两,枯矾五钱,槟榔(末)五钱,轻粉二钱,水银五钱,龙泉粉(磨刀石浆泥)一两,鸡内金(炮)五钱,猩红五钱,金箔五十片,百草霜五钱,熊胆一钱。各味用盂缽擂细入煎膏内,搅匀,瓷器内收贮,埋土内七日,取出任意听用。

二、治羊毛疔方

拔疔法(《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敷贴汇方》)

治羊毛疔初起。

明雄黄(研末,三钱)

青布包扎,蘸热烧酒,先擦前心,自外圈入内,揉擦片时,其疔毛即奔至后心,旋蘸热酒,再向后心如法尽搽,其羊毛俱拔出,粘在布上,连包埋之。忌茶一日。

三、治内疔方

化毒丸(《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内疔》)

治内疔。

朱砂 雄黄(各一钱) 蝉蜕(十枚) 硼砂(生) 轻粉(各五分) 麝香(一分) 片脑(半分)

上末,取蟾酥为丸,如绿豆大。每用一丸,放舌上含化取涎,化后以井水漱净。无此丸用单蟾酥代之亦可。

四、治红丝疔方

金花如圣散(《救生集·卷四·通治诸病门》)

治恶疮疽疖,鱼眼红丝疔疮。

苍术(米泔水浸宿去皮,六两) 川乌(火煨,四两) 草乌(生用,四两) 川芎(三两五钱) 细辛(二两五钱) 防风(去芦,生用,二两五钱) 白芷(二两五钱) 白术(二两五钱) 蝎稍(五钱) 雄黄(净,研,五钱)

上药十味,共为细末。每服二钱,或一钱半,量其人之大小,病之轻重,加减用之,好酒送下,汗出为度。忌热物,半日得汗时,切忌不可见风,此丸散能治男子、妇人、小儿一切诸般病症。调药,用鹅翅扫上患处。

五、治冷疔方

铅粉散(《经验良方全集·卷一·手足》)

治脚上冷疔,初起紫白泡,疼痛彻骨渐至腐烂,深孔紫黑,血水腥秽,日久不愈,用此大效。

黑铅(四钱,铁杓内化开,倾水中,取起再化,如此百遍,以铅尽为度,去水,取澄者三钱) 松脂(一钱) 黄丹(水飞,炒,五分) 轻粉(五分) 麝香(一分)

共为细末。先用葱汤洗净,方用麻油调药搅匀,涂疮口,油纸盖之。

六、治疔毒针后方

1.束疔金箍散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敷贴汇方》)

治疔疮针刺之后,八毒走散作肿。

郁金 白芨 白蔹 白芷 大黄(各五钱) 绿豆粉 黄柏(各三钱) 轻粉(五分)

共研末。生蜜调膏,厚涂疔肿周围,箍束余毒,顶插前丹。或填拔疔散。

2.安神散 (《验方新编·卷二十四·外科主治汇方》)

治疔毒针后,气虚惊悸。

人参 麦冬 茯神 生芪 焦术 元参 陈皮 石菖蒲 炒枣仁 远志肉 五味子 炙草(等分)

服时,加朱砂末五分调服。凡恶毒攻心,心神不定者,用地骨皮研末,滚蜜水调服即安。

七、治耳疔方

红棉散(《经验良方全集·卷一·耳鼻》)

治聤豆抵耳,耳内生疔。

白矾(二钱) 胭脂(一钱,烧灰存性)

研匀。先用棉杖子搅去脓水,更另用棉杖子蘸药,探入耳底即干,若聤豆抵耳,加麝香五厘。

八、治马疔方

贝母散(《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诸疔疮》)

治马疔。

穿山甲(烧存性) 贝母(等分)

上为末,酒调下三四服。随用前药下恶物,用小刀子取出乌疔深者寸半,用惹茧花干小便浸干为末,麻油调敷。

【论用药】

治疔有专方,亦有专药。此类专药功效突出,常成为治疔之要药。方药既有内服者,也有外用者。

一、疔疮主治药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诸疮上·疔疮》

[草部]

苍耳根:汁,和童尿服,或葱酒服,取汗;灰,同醋涂,拔根。

山慈姑:同苍耳擂酒服,取汗。

石蒜:煎服,取汗。

豨莶:酒服取汗,极效。

大蓟:同乳香、枯矾末,酒服,取汗。

白芷:同姜,擂酒服,取汗。

王不留行:同蟾酥服,取汗。

草乌头:同葱白丸服,取汗。同巴豆,贴,拔根;同川乌头、杏仁、白面涂。

菊花叶:疔肿垂死,捣汁服,入口即活,神验方也。冬用根。

莼:擂酒服。

常春藤:和蜜服。

荠苨汁:服。

金沸草、益母草:捣汁服,渣涂。烧灰纫入,拔根。

荆芥:煮服,及醋捣涂。

紫花地丁:擂水服,同葱、蜜涂。

艾灰汁:和石灰点之,三遍拔根。

地菘:和糟。

附子:和醋。

蒺藜:和醋。

马兜苓:同蛛网捣。

龙葵、地黄、旱莲、水杨梅、木鳖子。

[谷菜]

麦面:和猪脂。

胡麻灰:和针砂。

小豆花、寒食饧:并涂疔。

白米粉:熬黑,蜜涂。

米醋:以面围,热淋之。

翻白草:煎酒服,取汗。

蒲公英:擂酒服,取汗。

丝瓜叶:同葱白、韭菜,研汁,和酒服,渣敷。

独蒜:蘸门臼灰擦之,即散。又同小蓟、豨莶、五叶草,擂酒服。

马齿苋:和梳垢封;烧,和醋封之;和石灰封。

白苣汁:滴孔中。

土菌:同豨莶涂。

芜菁:同铁衣涂。

蕺菜、灰藋灰、山丹、百合、生姜。

[果木]

野葡萄根:先刺疔上,涂以蟾酥,乃擂汁,入酒,调绿豆粉,饮醉而愈。

银杏:油浸研,盦水疔。

荔枝:同白梅。

胡桃:嚼盦。

榴皮:灸疔。

槐花:四两,煎酒服。叶、皮、茎同。

柳叶:煮汁服。

枸杞:治十三种疔,四时采根茎,同诸药服。

棘钩:同陈橘皮,煎服。同丁香烧敷。

乌桕叶:食六畜牛马肉,生疔欲死,捣汁一二碗,取下利。根亦可。又主暗疔昏狂。

皂荚:炙研,同麝涂。子,敷。

巴豆:点。

木芙蓉:涂。

绯帛:同蜂房诸药烧服,并入膏贴。

旧油纸伞灰:同古石灰服,取汗。

箭笴茹:作炷,灸丁。

凉水:挑破去血,噙水频咂。

烛烬:同胡麻、针砂涂。

土蜂窠:同蛇皮煅,酒服一钱。

铁浆:日饮一升。

锈钉:调齑水,冷服;煅,同人乳敷。

浮石:同没药,醋糊丸服。

银朱:水和丸服。

矾石:煨葱捣丸,酒服二钱;同寒食面涂。

鼠壤土:童尿调涂。

粪下土:同全蝎、蝉蜕涂。

铁粉:同蔓荆根,捣涂。

铁精:同轻粉、麝香,点敷。

雄黄:同蟾酥、葱、蜜,擦之。

石灰:同半夏敷。

硇砂:同雄黄贴。

姜石:鸡子白和涂。

磁石:醋和。

铜矿石。

[虫部]

斑蝥:并涂。

蟾酥:同雄黄、乳香丸,服三丸,外以白面、雄黄和,纳一粒,立效。

露蜂房:洗。

人虱:十枚,着疮中,箔绳灸之。

蝉蜕:疔疮不破,毒入肠胃,和蜜水服,并涂;同僵蚕,醋涂四围,拔根。

蜜:和葱。

独脚蜂:烧。

赤翅蜂:烧。

独脚蚁、蜘蛛:和醋。

草蜘蛛、螲。

[鳞介]

蝮蛇皮灰:并敷之。

蛇蜕:疔肿鱼脐,水煎服;烧,和鸡子涂。

鲍鱼头:同发灰烧。

穿山甲:烧研,同贝母末,敷马疔。

海马:同雄黄诸药涂。

田螺:入片脑,取水点。

蚬汁:洗。

海螵蛸。

[兽人]

腊猪头灰:并掺之。

狗宝:同蟾酥诸药服,治赤疔。

牝猪屎:疔毒入腹,绞汁服。

牡狗屎:绞汁服,并涂。

青羊屎:煮服。

马屎、驴屎:并炒熨疔疮中风。

獭屎:水和封,即脓出痛止。

鼠屎:头发灰烧,纳之。

猪胆:和葱涂。

白犬血、马齿:烧。

黑牛耳垢、人耳塞:同盐、蒲公英,贴。

发灰。

二、治疔专药

1.人屎

《新修本草·卷第十五·兽上·人屎》:“破疔肿,开以新者封之一日,根烂。”

《本草纲目·人部第五十二卷·人之一·人屎》:“气味苦寒,无毒。主治新者,封疔肿,一日根烂。(苏颂)”

《本草述钩元·卷三十二·人部·人屎》:“气味苦寒,治时行大热狂走,解诸热毒,疗反胃(惟结热者)及痘疮黑陷,敷痈肿发背疮漏,新者封疔肿一日,根烂。”

2.土茜草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土茜草》:“疔疮,朱罗峰方:过山龙、仙桥草、苍耳草、豨莶草、紫花地丁、野苎麻根,六味等分,酒煎服取汗,须多服蟾酥丸,汗出咸者可治,若味淡,不可治。又方:地苏木阴干为末,重者八钱,轻者五钱,好酒煎服,如放黄者,冲酒服,渣罨疔上。”

3.土蜂窠

《本草纲目·纲目第七卷(下)·土之一·土蜂窠》:“疔疮肿痛:土蜂窠(煅)、蛇皮(烧)等分,酒服一钱。(《直指方》)”

《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虫之一·土蜂》:“房,主治疗疔肿疮毒(时珍)。附方新一。疔肿疮毒已笃者,二服即愈,轻者一服立效。用土蜂房一个,蛇蜕一条,黄泥固济,煅存性,为末。每服一钱,空心好酒下。少顷腹中大痛,痛止,其疮已化为黄水矣。(《普济方》)”

4.大戟

《本草述钩元·卷十·毒草部·大戟》:“疤疳、疔肿及蛇虫诸毒,内服外敷,取利为度。”

5.大蓟、小蓟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大蓟小蓟》:“疔疮恶肿:千针草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为末。酒服二钱,出汗为度。(《普济方》)”

6.万年松

《滇南本草·第三卷·万年松》:“瓦松、佛指甲。味苦,性微寒。无毒。采之,治一切疔疮大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敷之神效。”

7.小麦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小麦》:“一切疔肿:面和腊猪脂封之良。(《梅师方》)”

8.小将军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小将军》:“僧鉴平言:此草治疔肿如神,不论疔生何处及何种疔,皆可用。此捣极烂敷疮口留头,次日即干紧肉上,洗去再敷,至重者付二次即愈。轻者一涂即好,真救疔垂死之圣药也。亲试神验。”

9.山马兰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山马兰》:“《百草镜》:山马兰治疔极效,故又名疔见怕。其蔓延到处节上生根,故又名鬼仙桥。皆俗见随义而呼也。治风痰喉闭惊风,敷疔定痛。”

10.山丹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山丹》:“花,活血。其蕊,敷疔疮恶肿。(时珍)”

11.山慈菇

《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山茨菇根》:“味辛、苦。有小毒。俗呼金灯笼,多生沙湿地。初春萌蘖,叶如韭叶长青;二月开花,状若灯笼色白。消痈疽、无名、疔肿,散瘾疹、有毒恶疮。”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山慈菇》:“甘、微辛,有小毒。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蛊毒,蛇虫狂犬伤。(时珍)附方:痈疽疔肿,恶疮及黄疸:慈菇连根同苍耳草等分,捣烂,以好酒一钟,滤汁温服。或干之为末,每酒服三钱。(《乾坤生意》)”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山慈菇》:“味甘、辛,性平,有小毒。入胃经。痈疽疔毒酒煎服,瘰疬疮痍醋拌涂。治毒蛇狂犬之伤,傅粉滓斑点之面。”

12.马

《证类本草·卷第十七·白马茎》:“[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患疔肿,中风疼痛者,炒驴马粪,熨疮满五十遍,极效。马牙烧作灰,唾和,绯帛贴疔肿上根出。”

《滇南本草·第三卷·马肉》:“鬃,烧灰敷疮毒痈疽疔疮,神效。”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马》:“牙齿以下并用白马者良。甘,平,有小毒。主治小儿马痫,水磨服。(《别录》)烧灰唾和,涂痈疽疔肿,出根效。(藏器)附方:旧一,新三。疔肿未破:白马齿烧灰,先以针刺破乃封之,用湿面围肿处,醋洗去之,根出大验。(《肘后》)赤根疔疮:马牙齿捣末,腊猪脂和敷,根即出也。烧灰亦可。(《千金方》)”

13.马刀

《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下·马刀》:“[谨案]蚬,冷,无毒。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疔疮,下湿气,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疮。”

14.马牙半支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马牙半支》:“治蛇咬、疔疽,便毒、风痹,跌扑、黄疸,擦汗斑尤妙。”

15.马齿苋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九·马齿苋》:“和梳垢封疔肿。又烧为灰,和多年醋滓,先炙疔肿以封之,即根出。”

《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九·菜部下品·马齿苋》:“捣傅则肿散疔根拔,绞汁服则恶物当下,内外施之皆得也。主治参互:崔元亮方,疔疮肿毒:马齿苋二分,石灰三分,为末,鸡子白和傅之。”

《得配本草·卷五·菜部·马齿苋》:“和石灰三分之二,捣敷疔疮。脾胃不实,血虚气浮者,禁用。”

16.马蓝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马蓝》:“吴蓝,苦、甘,冷,无毒。主治寒热头痛,赤眼,天行热狂,疔疮,游风热毒,肿毒风疹;除烦止渴,杀疳,解毒药毒箭,金疮血闷,毒刺虫蛇伤,鼻衄吐血,排脓,产后血晕,小儿壮热,解金石药毒、狼毒、射罔毒。(《大明》)”

17.王不留行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王不留行》:“疔肿初起:王不留行子为末,蟾酥丸黍米大。每服一丸,酒下,汗出即愈。(《集简方》)”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无毒。入大肠经。水浸、焙。行血通乳,止衄消疔。”

18.井华水

《本草纲目·水部第五卷·水之二·井华水》:“甘,平,无毒。疔毒疽疮:凡手指及诸处有疮起,发痒,身热恶寒,或麻木,此极毒之疮也。急用针刺破,挤去恶血,候血尽,口噙凉水吮之,水温再换,吮至痛痒皆住即愈,此妙法也。(《保寿堂方》)”

19.天门精

《滇南本草·第三卷·天门精》:“疗伤折、金疮,拔肿毒疔痈,兼能下气,祛瘀血,除血瘕,利小便,逐积水,除结热,止渴烦,追小虫,去湿痹,逐痰涎,止吐血,敷治蛇螫毒诸伤。”

20.天天茄

《滇南本草·第一卷·天天茄》:“疔可攻,能散。”

21.天牛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虫之三·天牛》:“主治疟疾寒热,小儿急惊风,及疔肿箭镞入肉,去痣靥。(时珍)附方新三,疔肿恶毒,透骨膏:用八角儿(杨柳上者,阴干去壳)四个(如冬月无此,用其窠代之),蟾酥半钱,巴豆仁一个,粉霜、雄黄、麝香少许。先以八角儿研如泥,入熔化黄蜡少许,同众药末和作膏子,密收。每以针刺疮头破出血,用榆条送膏子(麦粒大)入疮中,以雀粪二个放疮口。疮回即止,不必再用也。忌冷水。如针破无血,系是着骨疔。即男左女右中指甲末,刺出血糊药。又无血,即刺足大拇血,糊药。如都无血,必难医也。”

22.天名精

《新修本草·卷第七·天名精》:“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

《本草蒙筌·卷之二·草部中·天名精》:“味甘、辛,气寒。无毒。各处江湖俱生,平原川泽尤盛。与薄荷同状,逢夏秋抽条。花开紫白相兼,叶似菘菜而小。拔肿毒恶疔,下瘀血血瘕。”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天名精》:“破血生肌,止鼻衄,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瘘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唐本》)”

《得配本草·卷三·草部·天名精》:“配酒糟,捣和敷疔疮。”

23.无根草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藤部·无根草》:“《药性考》:金丝草无根叶,用苗,此药功在凉血散血,故治痈疽肿毒诸症;味苦性寒,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疔痈、恶疮。”

24.木芙蓉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木芙蓉》:“疔疮恶肿:九月九日采芙蓉叶阴干为末,每以井水调贴。次日用蚰蜒螺一个,捣涂之。(《普济方》)”

水杨梅《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水杨梅》:“辛,温,无毒。主治疔疮肿毒。(时珍)”

25.贝母

《本草述钩元·卷七·山草部·贝母》:“凡疔肿瘤疡,可以托里护心、收敛解毒。(诸本草)”

26.牛黄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六·兽部上品·牛黄》:“入外科内服药,能解疔肿痈疽毒;并可入傅药,止痛散毒如神。”

27.毛叶仙桥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毛叶仙桥》:“《李氏草秘》:仙桥草,形似桥,倒地生根,叶似柳,厚背紫色者多,秋开紫花一条。治疔疮诸毒痈肿,用此草捣汁加酒服。虽发狂垂死,入口即生。汪连仕云:细叶者紫背仙桥,背必须紫色,延蔓倒地如桥,土人名为疔疮草,能消疔肿拔根,合苍耳草酒煎服。”

28.乌头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乌头》:“疔疮肿痛:醋和附子末涂之,干再上。(《千金翼》)”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乌头》:“治头风喉痹,痈肿疔毒。(时珍)疔毒初起:草乌头七个,川乌头三个,杏仁九个,飞罗面一两,为末。无根水调搽,留口以纸盖之,干则以水润之。(唐瑶《经验方》)疔毒恶肿:生乌头切片,醋熬成膏,摊贴,次日根出。又方:两头尖一两,巴豆四个捣贴。疔自拔出。(《普济方》)疔疮发背:草乌头(去皮)为末,用葱白连须和捣,丸豌豆大,以雄黄为衣。每服一丸,先将葱一根细嚼,以热酒送下。或有恶心呕三四口,用冷水一口止之。即卧,以被厚盖,汗出为度。亦治头风。(《乾坤秘韫》)恶毒诸疮,及发背、疔疮、便毒等证。”

29.乌桕木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乌桕木》:“根白皮,暗疔昏狂,疮头凸红:桕树根经行路者,取二尺许,去皮捣烂,井华水调一盏服。待泻过,以三角银杏仁浸油,捣盦患处。(《圣济总录》)叶,主治食牛马六畜肉,生疔肿欲死者。捣自然汁一二碗,顿服得大利,去毒即愈。未利再服。冬用根。(时珍)”

《本草备要·木部·乌臼木》:“苦凉、性沉而降。利水通肠,功胜大戟。疗疔肿,解砒毒。(极能泻下。凡患肿毒,中砒毒者,不拘根、皮、枝、叶,捣汁多饮,得大利即愈。虚人忌用)”

30.巴豆

《证类本草·卷第十四·巴豆》:“《日华子》云:通宣一切病,泄壅滞,除风补劳,健脾开胃,消痰破血,排脓消肿毒,杀腹脏虫,治恶疮息肉及疥癞疔肿。凡合丸散,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

31.水青苔

《滇南本草·第三卷·水青苔》:“采取煅之为末,可搽疔疮、黄水疮,痘症顶陷亦有效。”

32.玉如意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玉如意》:“乳痈疔疮,《救生苦海》:白花如意草,一名银剪刀,生田野山间,较人家种者叶狭花小,捣汁服之,渣敷患处。”

33.玉净瓶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玉净瓶》:“俗名猪屎草。《汪连仕草药方》:气杀郎中草,一名青背仙禽,又名疔见怕,山人呼疔头草。其性清凉降火,消痈毒,散肿,拔疔根。”

34.艾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艾》:“疔疮肿毒:艾蒿一担烧灰,于竹筒中淋取汁,以一二合,和石灰如糊。先以针刺疮至痛,乃点药三遍,其根自拔。”

35.石上螺蛳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介部·石上螺蛳》:“疔。《济世良方》:黄风膏治疔疮,及头面热毒疮。雄黄一两,钉锈、白梅肉各五钱,消风;散一两,夏月加鬼螺蛳二十个,共研细末,苦盐卤调匀,贮瓷罐内。凡患疔肿毒疮,用银针挑破毒顶,敷上此药,以绵纸盖定,其毒收敛不走,三日后即愈。黄氏《医抄》:取细长小鬼螺蛳捣烂,连壳敷患处,露头出脓,次日即可消。拔疔,《保合堂秘方》:鬼螺蛳一个,荔枝核三个,煅存性,白梅肉六个,共捣烂成膏,贴之。取出疔根后用八宝丹收功。鼻疔,《慈航活人书》:花盆中青螺二三个,同盐捣涂,立效。”

36.石打穿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石打穿》:“崩痢食积,黄白疸,疔肿痈疽,肺痈,乳痈,痔肿。”

37.石灰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石灰》:“疔疮恶肿:石灰、半夏等分,为末,敷之。(《普济方》)”

38.石蛤蚆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石蛤蚆》:“疔肿诸毒。《李氏草秘》:石蛤蚆用酒磨服,少得入口,垂死可生。有此则不愁疔疮之患,诸肿毒,醋磨敷之。”

39.石蒜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石蒜》:“气味:辛、甘,温,有小毒。主治:敷贴肿毒(苏颂)。疔疮恶核,可水煎服取汗,及捣敷之。”

40.石蟹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石蟹》:“主治青盲目淫,肤翳疔翳,漆疮。(《开宝》)”

41.龙珠

《证类本草·卷第六·龙珠》:“味苦,寒,无毒。子主疔肿。”

42.龙脑香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二·香木部·龙脑香》:“同乳香、没药、雄黄、红药子、白芨、白蔹、乌鸡骨、桑、硇碱、牛黄,敷一切疔肿痈疽,神效。”

43.龙葵

《新修本草·卷第十八·菜上·龙葵》:“味苦,寒,微甘,滑,无毒。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其子疗疔疮肿,所在有之。”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龙葵》:“味苦,寒,无毒。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其子,疗疔肿,所在有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龙葵》:“茎、叶、根气味同苗。捣烂和土,敷疔肿火丹疮,良。(孟诜)疔肿毒疮,黑色焮肿者,乃服丹石毒也;赤色者,肉面毒也:用龙葵根一握(洗切),乳香末、黄连三两,杏仁六十枚,和捣作饼,厚如三钱,依疮大小敷之,觉痒即换去。痒不可忍,切勿搔动。候炊久,疮中似石榴子戢戢然,乃去药。时时以甘草汤温洗,洗后以蜡贴之。终身不得食羊血。如无龙葵,以蔓荆根代之。(《圣济总录》)主治疔肿(《唐本》)。”

44.旧头绳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旧头绳》:“《百草镜》:俗名扎根,乃妇人以之扎发。入药取油透,弃去者良。《纲目》有巾及缴脚布,而无此。治红丝疔、蛇伤,扎束肉上,能令毒气不透。”

45.生地黄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生地黄》:“疔肿乳痈:地黄捣敷之,热即易。性凉消肿,无不效。(《梅师方》)”

46.白及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草部下品之上·白及》:“《袖珍方》治疔疮肿毒:白及末半钱,以水澄之,去水,摊于厚纸上贴之。”

47.白头翁

《得配本草·卷二·草部·白头翁》:“苦寒,入手足阳明经血分。治热毒血痢,疗吐血衄血,祛温疟阳狂,消瘿瘤瘰疬,涂疔疮疽痈,围毒气散漫。”

48.白芷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草之三·白芷》:“疔疮初起:白芷一钱,生姜一两。擂酒一盏,温服取汗,即散。此陈指挥方也。(《袖珍方》)”

49.白油麻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白油麻》:“疔肿恶疮:胡麻(烧灰)、针砂等分,为末。醋和敷之,日三。(《普济方》)。”

50.白棘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白棘》:“白棘,疔疮恶肿。棘针(倒钩烂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烧存性,以月内孩子粪和涂,日三上之。”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四·枳·白棘》:“疔疮恶肿外治:棘针倒钩烂者三枚、丁香七枚,同入瓶烧存性,以月内孩子粪和涂,日三上之。又内服方:曲头棘刺三百枚,陈皮二两,水五升煎一升半,分服。”

51.白蔹

《证类本草·卷第十·白蔹》:“《圣惠方》治疔疮:以水调白蔹末敷疮上。”

《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白蔹》:“味苦、甘,气平,微寒。无毒。治外科,敷背痈疔肿神丹。”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白蔹》:“发背初起:水调白蔹末,涂之。(《肘后方》)疔疮初起:方同上。(《圣惠方》)”

52.白僵蚕

《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中·白僵蚕》:“《别录》云:末之,封疔肿,根当自出,极效。”

《本草蒙筌·卷之十一·虫鱼部·白僵蚕》:“味咸、辛,气平。升也,阴中阳也。属火,有土与木,得金气僵而不化。无毒。一说:性温,有小毒。拔疔毒极效,肿突几危者急敷(为末敷之)。”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僵蚕》:“味咸、辛,性温,无毒。入肺、脾二经。化风痰,消瘰疬,拔疔毒,灭瘢痕,男子阴痒,女人崩淋。”

53.半枝莲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半枝莲》:“味微苦,性凉。清解热毒,活血去瘀。治疔毒散黄,涂跌仆蛇伤。”

54.丝瓜

《本草纲目·菜部二十八卷·菜之三·丝瓜》:“叶,主治癣疮,频挼掺之。疗痈疽疔肿卵焮。(时珍)鱼脐疔疮:丝瓜叶(即虞刺叶也)、连须葱白、韭菜等分,同入石钵内,研烂取汁,以热酒和服。以渣贴腋下,病在左手贴左腋,右手贴右腋;病在左脚贴左胯,右脚贴右胯;在中贴心、脐。用帛缚住,候肉下红线处皆白则散矣。如有潮热,亦用此法。却令人抱住,恐其颤倒则难救矣。(危氏《得效方》)”

55.地不容

《滇南本草·第一卷·地不容》:“专治一切痈疽、疔毒、发背,无名肿毒不出头者。用鸡蛋清调搽,留顶,一夜即出头。出头后,切勿妄敷。热毒只采叶贴患处即愈,若服即中其毒,慎之!”

56.灰藋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灰藋》:“疔疮恶肿:野灰藋菜叶烧灰,拨破疮皮,唾调少许点之,血出为度。(《普济》)”

57.羊耳朵

《滇南本草·第一卷·羊耳朵》:“采叶研末,治一切疮痈疔毒,溃烂生管,不能生肌,渗此神愈。”

58.羊蹄根

《滇南本草·第一卷·羊蹄根》:“采根,晒干为末,敷马刀、石痈、疔毒、癣疮、疥癞、痈疽、瘰疬等症。用醋为使,破烂用油调搽,神验。”

59.灯盏花

《滇南本草·第二卷·灯盏花》:“灯盏花,治手生疔、手足生管:扯灯盏花一百朵,摘背角地不容,用瓦钟,用石杵捣烂,加沙糖少许,入花捣烂,敷口,二三次即愈。”

60.安石榴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安石榴》:“酸榴皮,疔肿恶毒:以针刺四畔,用榴皮着疮上,以面围四畔,灸之,以痛为度。仍纳榴末敷上急裹,经宿连根自出也。(《肘后百一方》)”

61.红花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红花》:“味辛,入手少阴经。功专活血消肿,得去风药治六十二种风,得补益药生新血,作胭脂活血解毒。痘疔挑破,以油胭脂敷之良,过服血行不止。”

62.芜菁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芜菁》:“疔肿有根:用大针刺作孔,削蔓荆根如针大,染铁生衣刺入孔中。再以蔓荆根、铁生衣等分,捣涂于上。有脓出即易,须臾根出立瘥。忌油腻、生冷、五辛、黏滑、陈臭。(《肘后》)”

63.苋实

《本草蒙筌·卷之六·菜部·苋实》:“味甘,气寒。无毒。园圃多种,夏月才生。入剂拯疴,惟取其实。除邪利大便小水,明目退白翳青盲。杖疮敷散血,疔疮敷出根(和梳垢封患处。一方用烧灰和陈醋滓先灸后封,根即出)。”

64.苍耳蠹虫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虫之三·苍耳蠹虫》:“主治疔肿恶毒,烧存性研末,油调涂之,即效。或以麻油浸死收贮,每用一二枚捣敷,即时毒散,大有神效。(时珍)发明:时珍曰:苍耳治疔肿肿毒,故虫亦与之同功。古方不见用,近时方法每用之。附方新三,一切疔肿及无名肿毒恶疮,刘松石《经验方》:用苍耳草梗中虫一条,白梅肉三四分,同捣如泥,贴之立愈。《圣济总录》:用麻虫(即苍耳草内虫,炒黄色)、白僵蚕、江茶,各等分为末,蜜调涂之。又用苍耳节内虫四十九条捶碎,入人言少许,捶成块,刺疮令破,敷之,少顷以手撮出根,即愈。”

65.苏合香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苏合香》:“苏合香丸:治传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气,猝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赤白暴痢,瘀血月闭,痃癖疔肿,小儿惊痫客忤,大人中风、中气、狐狸等病。用苏合油一两,安息香末二两,以无灰酒熬成膏,入苏合油内。白术、香附子、青木香、白檀香、沉香、丁香、麝香、荜茇、诃黎勒(煨,去核)、朱砂、乌犀角(镑)各二两,龙脑、薰陆香各一两,为末,以香膏加炼蜜和成剂,蜡纸包收。每服旋丸梧子大,早朝取井华水,温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儿一丸。(《惠民和剂局方》)”

66.乱发

《新修本草·卷第十五·兽上·乱发》:“乱发灰,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利,哽噎,鼻衄,狐尿刺,尸疰,疔肿,骨疽,杂疮,古方用之。”

《本草述钩元·卷三十二·人部·发》:“疔肿恶疮,乱发鼠屎等分,烧灰,针入疮内,大良。”

67.皂荚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四·木部下品·皂荚》:“刺:功用与荚同。第其锐利,能直达疮所,为痈疽、妒乳、疔肿未溃之神药。”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皂荚》:“疔肿恶疮:皂角去皮,酥炙焦为末,入麝香少许、人粪少许,和涂,日后根出。(《普济方》)。一切疔肿:皂角子仁作末,敷之。五日愈。(《千金方》)”

68.佛掌花

《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佛掌花,时珍曰:《普济方》治疔疮如樱桃者,用根,同生姜、蜜,研汁服之。外以天茄叶贴之。”

69.饭苍蝇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饭苍蝇》:“谢天士云:虫中各种俱入药用,惟饭苍蝇无用,故本草不载其主治。予精思十年,求其主治不可得。嘉庆庚申,偶在东江晤柴又升先生云:昔在台州患面疔,初起即麻木,痒几入骨,不可忍。山中仓卒无药,有教以用饭蝇七个、冰片一二厘,同研烂敷之,即不走黄。如言,果痒定,次日渐痊,旬日而愈。束疔根,不走黄;涂疮疤,即生发。”

70.没药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二·香木部·没药》:“出波斯及海南,今广州亦有之。其木岁久脂溢,下地凝块,大小不等,色赤黑而香,透明者良。味苦气平,气薄味厚,阴也,降也。入足厥阴经,通滞血,散瘀壅,治一切痈疽疔肿。”

71.附子

《证类本草·卷第十·附子》:“《圣惠方》治疔疮肿甚者:用附子末,醋和涂之,干即再涂。”

72.忍冬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忍冬》:“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或初起发热:用金银花(俗名甜藤,采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万表《积善堂方》)疔疮便毒:方同上。”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忍冬藤》:“味辛、甘、苦,性微寒,无毒。入心、肺二经。散热解毒,除湿医疡。身肿发无定处,流火流注堪尝。风湿热痹,疔疮散黄。”

73.驴屎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驴》:“屎,疔疮中风肿痛。用驴屎炒,熨疮上五十遍,极效。(《普济方》)”

74.青黛

《本草新编·卷之二商集·青黛》:“青黛,即靛之干者。《本草》辨其出波斯国者,始真转误矣。味苦,气寒,无毒。杀虫除热,能消赤肿疔毒,兼疗金疮,余无功效。”

75.苦瓜

《滇南本草·第二卷·苦瓜》:“苦瓜,味苦,性寒平。治一切丹火毒气,疗恶疮结毒,或遍身已成芝麻疔、大疔疮,疼难忍者,取叶晒干为末,每服三钱,无灰酒下,神效。”

76.苦苣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苦苣》:“折取茎中白汁,敷疔肿,出根。《衍义》曰:苦苣,捣汁敷疔疮,殊验。青苗阴干,以备冬月,为末,水调敷。”

77.苦花子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苦花子》:“一名毛连子,又名小叶金鸡舌,又名苦花椒。入药梗叶并用。治疔疮、瘴毒、蛇伤,热腹痛,热喉风,并效。捣汁擂水,夏冷服,冬温服。”

78.苦荬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九·苦荬》:“汁:敷疔肿,即根出。”

79.苦菜

《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七·菜部上品·苦菜》:“寇宗奭《衍义》治疔疮:以苦苣捣汁傅之,殊验。青苗叶阴干,以备冬月需用,为末,水调傅之。”

80.茄子

《本草述钩元·卷十五·菜部·茄》:“根及枯茎叶,治诸痈肿疔疮有效。(仲淳)”

81.刺儿菜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刺儿菜》:“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如神。”

82.雨韭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雨韭》:“《汪连仕草药方》云:雨韭生水泽旁,即青慈菇花,去湿之功同茵陈。散一切疔肿,消痔漏,明目。”

83.矾石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矾石》:“吐下痰涎饮澼,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食恶肉,生好肉,治痈疽疔肿恶疮、癫痫疸疾,通大小便,口齿眼目诸病,虎犬蛇蝎百虫伤。(时珍)鱼睛疔疮:枯矾末,寒食面糊调贴,消肿无脓。(崔氏方)疔疮肿毒:雪白矾末五钱,葱白煨熟,捣和丸梧子大。每服二钱五分,以酒送下,未效再服。久病、孕妇不可服。(《卫生宝鉴》)疔肿恶疮,二仙散:用生矾、黄丹临时等分,以三棱针刺血,待尽敷之。不过三上,决愈。乃太医李管勾方。”

84.厕上椽木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厕上椽木》:“治红丝疔。《敬信录》:红丝疔先将针挑断其丝,将多年粪坑上碎木椽子,煅灰研细,用饴糖拌涂留头,疔即拔出。”

85.虎牙半支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虎牙半支》:“汪连仕《采药书》:虎牙半支性寒凉无毒,叶片大者,羊角半支,叶扁大者,马牙半支,俱生阴山谷中。治疔肿、火毒、痔漏,神效。”

86.虎掌草

《滇南本草·第二卷·虎掌草》:“虎掌草,形似天南星,昔东山老人在滇,滇万民个个染瘟疫,身上忽起一疔红线,线穿心则亡,速用此敷之,神效。若红疔破,内有一白刺,似毛形,用针挑去,周围用此药搽之,可救万民。滇中火地多染此症。”

87.败琉璃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败琉璃》:“败毒散,不问新久。肿毒、痈疽、发背、疔疮皆治。《家宝方》:琉璃陈年破损者一个,楝树子四两,旧发网巾一顶,凤凰衣四十九个,三七一钱,败龟板炙五个,共为末。每服五分,楝树子汤下。”

88.金凤毛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金凤毛》:“汪连仕云:今人呼翠翎草,翠绕如翎,细叶塌地而生,与翠云草凤尾不同。[敏按]此种即茑萝,今人编竹为亭台,植之盆中,秋开大红小花者是也。治耳疔、痔漏。”

89.金丝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金丝草》:“苦,寒,无毒。主治吐血咳血,衄血下血,血崩瘴气,解诸药毒,疗痈疽疔肿恶疮,凉血散热。(时珍)附方:痈疽疔肿,一切恶疮:金丝草、忍冬藤、五叶藤、天荞麦等分,煎汤温洗。黑色者,加醋。又铁箍散:用金丝草灰二两(醋拌晒干),贝母五两(去心),白芷二两,为末,以凉水调贴疮上,香油亦可。或加龙骨少许。天蛇头毒:落苏(即金丝草)、金银花藤、五叶紫葛、天荞麦,等分。切碎,用绝好醋浓煎,先熏后洗。(《救急方》)”

90.金刚草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金刚草》:“治肺痈,痔漏,疔肿。”

91.金果榄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金果榄》:“疽痈发背,焮赤疔瘯,蛇蝎虫伤,俱可磨涂。而疔喉等症,有起死回生之功,当广传之,以补本草之缺。磨涂疔疮肿毒,立消。(《柑园小识》)”

92.金线钓虾蟆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金线钓虾蟆》:“叶名天膏药,贴肿毒破烂,能拔毒收口,拍熟贴毒,能拔毒水外出,酒煎服。治心疼,磨水搽痔,煎膏贴百病。《汪连仕草药方》:天膏药治疔疮、恶毒流注,蛇毒鼠瘘,合生酒捣服,败毒功多,食之令人吐泻。”

93.金莲花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金莲花》:“味微苦,质滑,性寒,无毒。入肺及心、肝、脾、肾诸经。治口疮喉肿,消浮热牙宣。耳疼目痛均治,疔疮大毒能痊。”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金莲花》:“疔疮,大毒诸风。(《山海草函》)”

94.金钱草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金钱草》:“疔疮走黄,毒归心。《慈航活人书》:铜钱草,即遍地香。采叶捣烂,童便煎服,服后再饮好菜油二三碗,令吐,如吐,即不必服矣。再加生猪脑一个,同白棕子捣匀敷。”

95.金屑

《神农本草经疏·卷四·玉石部中品·金屑》:“磨细屑,挑开疔疮头上没入,能拔疔根。作针,针疔疮,纳药拔疔。”

96.金箔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金箔》:“挑开疔头没入,能拔疔根。作针,针疔疮,纳药拔疔。”

《本草撮要·卷六金石部·金》:“味辛平,有毒,入手少阴太阴足厥阴经。功专镇心肝,安魂魄,专治惊痫风热肝胆之病。磨细屑,挑开疔头抹入,能拔疔根。丸散用箔为衣,煎剂加入药煮。”

97.乳香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二·香木部·乳香》:“同紫地丁、白芨、白蔹、金银花、夏枯草、白芷、连翘、贝母、甘菊、甘草、穿山甲、没药,治一切痈疽疔肿。”

98.鱼眼草

《滇南本草·第一卷·鱼眼草》:“又治水疔,和砂糖捣烂,敷即愈。”

99.狗牙半支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狗牙半支》:“治痈疔便毒,黄疸喉癣。天蛇头,疼不可忍。《医宗汇编》:用半支连同香糟捣烂,少加食盐,包住患处,疼即止。”

100.狗尾半支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狗尾半支》:“治疔痈癣。面上生癣,取草数茎揉软,不时搓之,即愈。”

101.狗宝

《神农本草经疏·卷三十·兽部·狗宝》:“又能主痈疽疔肿,同蟾酥、脑、麝、雄黄、乳香、没药等用。”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狗宝》:“甘、咸,平,有小毒。附方,赤疔疮狗宝丸:用狗宝八分,蟾酥二钱,龙脑二钱,麝香一钱,为末,好酒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以生葱三寸同嚼细,用热葱酒送下,暖卧,汗出为度。后服流气追毒药,贴拔毒膏,取愈。(《通玄论》)”

102.狗屎

《新修本草·卷第十五·兽中·牡狗阴茎》:“白狗屎,主疔疮,水绞汁服,主诸毒不可入口者。”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卷·兽之一·狗》:“屎,白狗者良。气味热,有小毒。《丹房镜源》云:白狗粪煮铜,主治疔疮。水绞汁服治诸毒不可入口者(苏恭)。瘭疽彻骨痒者,烧灰涂疮,勿令病者知。又和腊猪脂,敷瘘疮肿毒,疔肿出根。(藏器)烧灰服,发痘疮倒黡,治霍乱癥积,止心腹痛,解一切毒。(时珍)疔疮恶肿:牡狗屎(五月五日取)烧灰涂敷,数易之。又治马鞍疮,神验。(《圣惠》)”

《得配本草·卷九·兽部·狗》:“狗实,甘、咸,平。有小毒。治反胃噎食,疗痈疽疮疡。得龙脑、蟾酥、麝香,酒丸,用葱酒嚼下,治赤疔。治反胃噎食,以其端降冷痰积结。”

103.饴糖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饴糖》:“鱼脐疔疮:寒食饧涂之,良。干者烧灰。(《千金方》)”

104.油胭脂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油胭脂》:“活血解毒,治痘疔,涂蜂咬。王氏《准绳》同珍珠末涂。治痘疮、燕窝疔,《救生苦海》:痘初起时,预免坏眼,用临清济宁好油胭脂点眼大眦。《普济方》有四圣丹,治小儿痘中疔,或紫黑而大,或黑坏而臭,或中有黑线,此痘十死八九,惟都御史得秘传此方,点之最妙:用豌豆四十九粒烧存性,头发灰三分,珍珠十四粒,炒研为末,以油胭脂同杵成膏,先以簪挑破,咂去恶血,以少许点之,即时变红活也。”

《得配本草·卷三·草部·胭脂》:“即红花汁所造。甘,平。活血。痘将出时,以此涂眼四围,痘不入目。兼解疔毒。”

105.虱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虱》:“又主疔肿,以十枚置疮上,以荻箔绳作炷,灸虱上,即根出。”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桃丝竹虱》:“此桃丝竹上所生竹虱。李氏草秘云:罨疔疮痘疔最妙。”

106.珍珠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真珠》:“咸、甘,寒,无毒。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主难产,下死胎胞衣。(时珍)”

《本草撮要·卷九虫鱼鳞介部·真珠》:“味甘咸,入手太阴足厥阴经。功专镇心安魂,坠痰拔毒,收口生肌,治惊热痘疔。”

107.荆芥

《本草蒙筌·卷之二·草部中·荆芥》:“味辛、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山谷生,在处有。作苏香气,又名假苏。夏末采收,阴干待用。须取花实成穗,能清头目上行。发表能解利诸邪,通血脉传送五脏。下瘀血除湿痹,破结聚散疮痍。捣和醋,敷风肿疔疮。”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草之三·假苏》:“主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本经》)去邪,除劳渴冷风,出汗,煮汁服之。捣烂醋和,敷疔肿肿毒。(藏器)疔肿诸毒:荆芥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冷饮。(《药性论》)”

108.荞麦

《本草撮要·卷五五谷部·荞麦》:“鸡眼疔即拔出,甚验。头风、风眼:荞麦粉作饼贴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神效。”

109.荠苨

《证类本草·卷第九·荠苨》:“《千金翼》封疔肿:取生荠苨根汁一合,去滓敷,不过三。”

《滇南本草·第一卷·荠苨》:“荠苨,气味辛、甘,性寒。寒利肺,甘解毒。利中止嗽,消渴强中,并治疔痈疮毒。”

《本草述钩元·卷七·山草部·荠苨》:“封疔肿窨毒箭,疗蛇虫咬(诸本草)。附方:疔疮肿毒,生荠苨根捣汁服一合,以滓敷之,不过三度。解诸蛊毒,荠苨根捣末,饮服方寸匕。”

110.茺蔚子(益母草)

《新修本草·卷第六·茺蔚子》:“捣茺蔚茎,敷疔肿,服汁使疔肿毒内消。”

《本草蒙筌·卷之一·草部上·益母草》:“一名茺蔚。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治小儿疳痢,敷疔肿乳痈。”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茺蔚》:“急慢疔疮:《圣惠方》用益母草捣封之,仍绞五合服,即消。《医方大成》:用益母草四月连花采之,烧存性。先以小尖刀十字划开疔根,令血出,次绕根开破,捻出血,拭干。以稻草心蘸药捻入疮口,令到底。良久当有紫血出,捻令血净,再捻药入,见红血乃止。一日夜捻药三五度。重者二日根烂出,轻者一日出。有疮根胀起,即是根出,以针挑之。出后仍敷药生肌易愈。忌风寒、房室、酒肉、一切毒物。”

《本草述钩元·卷九·隰草部·茺蔚》:“茎根花叶:消疔肿乳痈丹游等毒,其子补而能行。消一切疔肿发背及无名肿毒。”

111.故绯帛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故绯帛》:“主恶疮,疔肿,毒肿,诸疮有根者,作膏用。帛如手大,取露蜂房,弯头棘刺,烂草节二七,乱发,烧为末,空腹服,饮下方寸匕,大主毒肿。绯帛亦入诸膏,主疔肿用为上;又主儿初生脐未落时,肿痛水出,烧为末,细研敷之。”

《本草纲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帛》:“绯帛:烧研,敷初生儿脐未落时肿痛,又疗恶疮疔肿,诸疮有根者,入膏用为上。”

112.胡桃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胡桃》:“油胡桃,疔疮恶肿:胡桃一个,平破,取仁嚼烂,安壳内,合在疮上,频换,甚效。(《普济方》)”

113.胡麻

《本草蒙筌·卷之五·谷部·胡麻》:“一名巨胜。味甘,气平。无毒。原出胡地大宛,张骞始得种归。小儿头疮及浸淫恶疮立效,妇人阴肿并金疮疔肿殊功。”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胡麻油》:“胡麻花主治人身上生肉疔者,擦之即愈。(时珍)”

114.荔枝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一卷·果之三·荔枝》:“疔疮恶肿,《普济方》:用荔枝五个或三个,不用双数,以狗粪中米淘净为末,与糯米粥同研成膏,摊纸上贴之。留一孔出毒气。”

《得配本草·卷六·果部·荔枝》:“配白梅,贴疔肿。”

《本草述钩元·卷十八·夷果部·荔枝》:“肉,味甘气温,入手足少阴厥阴经。通神益智,健气驱寒,止渴,益颜色。治瘰疬瘤赘,赤肿疔肿,发小儿痘疮。疔疮恶肿:用荔枝肉白梅各三个,捣作饼子,贴于疮上,根即出。”

115.南瓜蒂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南瓜蒂》:“疔疮,《行箧检秘》:用老南瓜蒂数个,焙研为末,麻油调涂,立效。”

116.柳

《本草图经·木部下品卷第十二·柳华》:“韦宙《独行方》:主疔疮及反花疮,并煎柳枝叶作膏涂之。”

《证类本草·卷第十四·柳华》:“《日华子》云:叶治天行热病,疔疮,传尸骨蒸劳,汤火疮,毒入腹热闷,服金石药人发大热闷,并下水气。”

117.柿皮

《滇南本草·第一卷·柿花》:“柿霜治气隔不通,柿蒂治气隔反胃,柿皮贴疔疮无名肿毒。”

118.树包

《滇南本草·第三卷·树包》:“又取包烧灰,治恶疮疔毒,敷之即散。”

119.虾蟆

《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二·虫鱼部下品·虾蟆》:“观诸家所主,但言其有消积杀虫,温暖通行之功。然其味辛甘,气温,善能发散一切风火抑郁、大热痈肿之候,为拔疔散毒之神药,第性有毒,不宜多用。主治参互:同铁锈、桑硇、麝香、牛黄、冰片,用金针针入疔根,抹入前药,其疔根即烂出。治疔丸,同朱砂、冰片、牛黄、明矾、白僵蚕、麝香、黄蜡,溶化作丸麻子大,用葱头、白酒服下取汗,不过二三小丸。《青囊杂纂》拨取疔黄:蟾酥,以面丸梧子大,每用一丸,安舌下,即黄出也。危氏方,拔取疔毒:蟾酥,以白面、黄丹搜作剂,每丸麦粒大,挑破纳入,仍以水澄膏贴之。”

《本草征要·第四卷外治·动物药·蟾酥》:“味辛、性温,有毒。入胃、肾二经。发背疔疽,五疳羸弱,立止牙疼,善扶阳事。入外科方有夺命之功。然轻用能发泡,烂人肌肉。”

《本草备要·鳞介鱼虫部·蟾蜍》:“蟾酥,辛温大毒。助阳气,治疔肿发背,小儿疳疾脑疳(即蟾蜍眉间白汁,能烂人肌肉,惟疔疳或合他药服一二厘,取其以毒攻毒)。”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蟾皮》:“舌拔疔,《外科全书》:夏月患疔,用虾蟆舌一个,研烂,蟾肚皮盖贴,其根自出。”

《本草撮要·卷九虫鱼鳞介部·蟾蜍》:“蟾酥辛温有毒,治发背疔肿。”

《得配本草·卷八·虫部·蟾蜍》:“蟾酥。辛,热,有毒。疔疮发背,外用能拔,内用能攻。配朱砂、白面,成锭,葱汤下,治恶疮(汗出即愈)。配朱砂、麝香、人乳,滴鼻中,治脑疳;配广胶、米醋,溶化围肿毒(以散为度)。疔毒甚者,合他药服二三厘,取以毒攻毒也。疮毒已溃,欲生肌肉,用之作痛异常。误服,头目张大而死。”

120.独行根

《新修本草·卷第十一·独行根》:“生古堤城旁,山南名为土青木香,疗疔肿大效。(新附)”

《证类本草·卷第十一·独行根》:“《衍义》曰:独行根,苗蔓生,子则马兜铃也。根扁,其嗅稍似葛根。细捣,水调,敷疔肿。”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马兜铃》:“气味辛、苦,冷,有毒。《大明》曰:无毒。《志》曰:有毒。不可多服,吐利不止。主治又捣末水调,涂疔肿,大效。(《唐本》)疔肿复发:马兜铃根捣烂,用蜘蛛网裹敷,少时根出。(《肘后方》)”

《得配本草·卷四·草部·独行根》:“即兜铃根,一名土青木香。用二三两捣烂,蛛网裹,敷疔,其根即出。阴于肿痛,其汁冲酒服立效。有毒,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121.独脚一枝莲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独脚一枝莲》:“《百草镜》:山间有之,二三月苗发生菅芧,俗名干苛。丛中独茎无叶,高尺许,茎细强,青白色,茎端有一疙瘩,至晚秋时,疙瘩生花类莲,其根与黄麻很相似。治疔肿、痈毒、流注。”

122.独脚连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独脚连》:“治疔肿痈疽:以根或醋酒磨涂叶,贴痈肿能消。治蛇咬,祝氏效方:用独叶一枝花,生溪摊浮土上,根如鼠粪,用根,口嚼搽疮上。退疔夺命丹,《万病回春》云:此丹专治疔疮,防风八分、青皮七分、羌活、独活、黄连各一钱,赤芍六分,细辛八分,僵蚕一钱,蝉蜕四分,泽兰叶五分,金银花七分,甘草节一钱,独脚连七分,紫河车即金线重楼七分。右锉五钱,先服倍金银花一两、泽兰一两,少用叶,生姜十片,同捣烂,好酒镟热泡之,去渣热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然后用酒水各一半煎生姜十片,热服出汗,病退减后,再加大黄五钱同煎,热服,以利二三次去余毒。如有脓,加何首乌、白芷梢;在脚,加槟榔、木瓜;要通利,加青皮、木香、大黄、栀子、牵牛。”

123.独脚蚁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卷·虫之二·独脚蚁》:“主治疔肿疽毒,捣涂之。(藏器)”

124.姜石

《证类本草·卷第五·姜石》:“崔氏疗疔肿,单用白姜石末,和鸡子清敷之,疔自出。”

《本草衍义·卷六·姜石》:“姜石,所在皆有。须不见日色旋取,微白者佳。治疔肿殊效。”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姜石》:“主治:热豌豆疮,疔毒等肿。(《唐本》)”

125.枲耳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枲耳》:“烧灰和腊猪脂,封疔肿出根;煮酒服,主狂犬咬毒(藏器)。”

126.蚤休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蚤休》:“味苦,性寒,有毒。入肝经。专理痈毒,兼疗惊痫。唇疔咽烂,蛇咬火丹。”

127.莼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莼》:“数种疔疮:马蹄草(又名缺盆草)、大青叶、臭紫草各等分,擂烂,以酒一碗浸之,去滓温服,三服立愈。(《经验良方》)”

128.桐油伞纸

《本草纲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桐油伞纸》:“疔疮发汗:千年石灰(炒)十分,旧黑伞纸烧灰一分。每用一小匙,先以齑水些少,次倾香油些少,入末搅匀。沸汤一盏,调下。厚被盖之,一时大汗出也。(《医方捷径》)”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器用部·旧伞纸》:“《纲目》有桐油伞纸,只言治蛀干阴疮及疔疮疔汗而已,无他治法,今补之。”

129.桃丝竹二黄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桃丝竹二黄》:“《李氏草秘》:诸痈疮痘疔烂久不愈,用桃丝竹刮取二黄为末,敷之。降痰火,煎服,功胜淡竹茹。”

130.栗子叶

《滇南本草·第一卷·栗子栗子花》:“叶,治喉疔火毒,煎服,神效。”

131.鸬鹚屎

《证类本草·卷第十九·禽下·鸬鹚屎》:“《日华子》云:冷,微毒。疗面瘢疵及汤火疮痕。和脂油调敷疔疮。”

132.鸭脚青

《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鸭脚青,时珍曰:《普济方》治疔疮如连珠者,同鱼苏研烂,糖水拌,刷之。”

133.鸭跖草

《证类本草·卷第十一·鸭跖草》:“味苦,大寒,无毒。主寒热瘴疟,痰饮疔肿,肉症涩滞,小儿丹毒,发热狂痫,大腹痞满,身面气肿,热痢,蛇犬咬,痈疽等毒。”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鸭跖草》:“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肝、脾、肺、肾、大小肠、膀胱诸经。退热去火、消肿利尿。咽喉红肿疼痛,高烧难咽,垂危,鲜者煎水,热退春回。若兼浮肿,或历节痹、小溲短少,口渴无苔,赤豆同煮,切勿徘徊,疔疮丹毒,亦可消灾。”

134.蚬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蚬》:“冷,无毒。治时气,开胃,压丹石药及疔疮,下湿气,下乳,糟煮服,良。生浸取汁,洗疔疮。”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介部·蛤蜊肉》:“治痈疔痘毒,《集听》载一捻金方,治一切痈疽肿毒初起最验,兼治疔疮喉风、蛇伤犬咬,及小儿痘毒。乳香一钱,雄黄三钱,血竭钱半,此三味不必制;没药一钱,明矾一钱,朱砂三钱,红信六钱,麝香六分,蟾酥一钱,蛤蜊肉二钱,蜈蚣三钱,甲片炒三钱,僵蚕一钱,川乌一钱,牙皂四钱,共为末,以瓷罐贮之。大人一分五厘,小人七厘,强者二分亦可,将葱白三寸捣烂,和药为丸,好酒服下,取汗;再服,不必汗。”

《得配本草·卷八·介部·蚬》:“甘、咸、冷。去热利便,除湿开胃。生捣汁,涂疔疮。多食发嗽,且使冷气消肾。”

135.铁

《神农本草经疏·卷三·玉石部上品·铁锈》:“取露天入土者,研极细,同蟾酥、脑、麝,以金针刺入疔疮中,令至根,然后以药塞入,针能拔疔根,辄效。盖疔肿未有不因肝经风热所致,此药属金,善能平木,故有如是之功。《普济方》:疔肿初起。多年土内锈钉,火煅醋淬,刮下锈末,研细。每用少许,人乳和,挑破傅之。”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钢铁》:“雌雄疔疮:铁粉一两,蔓菁根三两,捣如泥封之,日二换。(《集玄方》)”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铁精》:“疔肿拔根:铁渣一两,轻粉一钱,麝香少许,为末。针画十字口,点药入内,醋调面糊敷之,神效。(《普济方》)”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铁浆》:“一切疔疮:铁浆,日饮一升。(《千金方》)”

《本草述钩元·卷四五金部·铁·铁锈》:“铁锈得金气之精华,善能平木、治疔肿,盖疔肿未有不因肝经风热所致者。(仲淳)秘法:取露天入土者,研极细,同蟾酥、冰、麝,以金针刺入疔中,令至根,然后以药塞入,能拔疔根。”

136.臭牡丹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臭牡丹》:“洗痔疮,治疔。《赤水元珠》:苍耳、臭牡丹各一大握,捣烂,新汲水调服,泻下黑水即愈。”

137.烛烬

《本草纲目·火部第六卷·火之一·烛烬》:“《集解》,时珍曰:烛有蜜蜡烛、虫蜡烛、桕油烛、牛脂烛,唯蜜蜡、桕油者,烬可入药。气味缺。主治疔肿,同胡麻、针砂等分,为末,和醋敷之。”

138.海马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海马》:“甘,温、平,无毒。暖水脏,壮阳道,消瘕块,治疔疮肿毒。(时珍)附方,海马拔毒散:治疔疮发背恶疮有奇效。用海马(炙黄)一对,穿山甲(黄土炒)、朱砂、水银各一钱,雄黄三钱,龙脑、麝香各少许为末,入水银研不见星。每以少许点之,一日一点,毒自出也。(《秘传外科》)”

《本草撮要·卷九虫鱼鳞介部·海马》:“味甘温,入足少阴厥阴经。功专暖水脏,壮阳道,消瘕块。治疔疮肿毒,妇人难产及气血痛。”

139.海螵蛸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乌贼鱼》:“疔疮恶肿:先刺出血,以海螵蛸末掺之,其疔即出。(《普济方》)”

140.浮石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浮石》:“疔疮发背: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半。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六七丸,临卧,冷酒下。(《普济方》)”

141.桑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三·木部中品·附桑椹》:“桑霜:即灰汁,以桑皮绵纸衬淘箩底,用滚水淋下,瓷器盛之,重汤煮干,别名木硇。能钻筋透骨,为傅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之要品。得丹砂、雄黄、乳香、没药、牛黄、龙脑香、红白药子、白及、白蔹,傅一切肿毒,止痛追毒有奇效。得铁锈、蟾酥,可拔疔。”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桑叶滋》:“小石疖,今人呼为扎马疔。钱峻经验单方云:小石疖,采二蚕桑叶,滴下滋,水点上,愈。”

《得配本草·卷七·木部·桑》:“桑霜,即桑树炭。辛,寒。治噎食积块。外用能钻筋透骨,为抽疔拔毒之品。”

142.黄芩

《证类本草·卷第八·黄芩》:“《日华子》云: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黄芩》:“中枯而大者,清肺部而止嗽化痰,并理目赤疔痈。”

《本草述钩元·卷七·山草部·黄芩》:“疔肿火疡,用之排脓,一切上部湿热,痰热积血,假此降散。”

143.黄药子

《本草述钩元·卷十一·蔓草部·黄药子》:“同忍冬、夏枯草、白芨、白蔹、紫地丁、甘菊、茜草、连翘、牛蒡、白芷、贝母、白药子之属,治一切疔肿痈疽。”

144.黄麻梗虫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黄麻梗虫》:“治疔,《程林即得方》:用黄麻梗内虫,以葱叶包贮,挂风头令干,将疔疮挑破,以麻虫少许,入于所挑之处,疮即化为水而愈。陶节庵治疔蜣螂膏:用蜣螂三个(肚白者佳),黄麻虫十个,二味捣匀,拨破患处贴之;如患在手足,有红丝上臂,丝尽处,将针挑断出血,仍用前药。毒重者更服败毒药。叶氏方:用黄麻梗中虫一条,焙干为末。酒调服下,疔化为水。”

145.菊花

《证类本草·卷第六·菊花》:“《肘后方》:治疔肿垂死。菊叶一握,捣绞汁一升,入口即活,此神验。”

《神农本草经疏·卷六·草部上品之上·菊花》:“生捣最治疔疮,血线疔犹为要药。疔者,风火之毒也。三、六、九、十二月,采叶、茎、花、根四物,并阴干百日,等分捣末,酒调下钱许。与枸杞子相对蜜丸久服,则终身无目疾,兼不中风及生疔疽。连根生用为君,加紫花地丁、益母草、金银花、半枝莲、贝母、连翘、生地黄、栝楼根、白芷、白及、苍耳子、夏枯草,可治疔疮。甚者以蟾酥丸发汗。”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野菊》:“气味:苦、辛,温,有小毒。震亨曰:野菊花,服之大伤胃气。主治:调中止泄,破血,妇人腹内宿血宜之。(藏器)治痈肿疔毒,瘰疬眼息。(时珍)附方:新四。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孙氏集效方》:用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即愈。《卫生易简方》:用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以渣敷之,取汗即愈。或六月六日采苍耳叶,九月九日采野菊花,为末,每酒服三钱,亦可。”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茶菊》:“性平,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红丝疔 立效验方:以白菊花叶无白者,别菊亦可,冬月无叶取根,加雄黄钱许,蜒蚰二条,共捣极烂,从头敷至丝尽处为止,用绢条裹紧,隔夜即清,真神方也。”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城头菊》:“明目,去头风、喉痹、疖毒,凉血。其枝叶鲜者,生捣罨疔疮,并服其汁。”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菊米》:“处州出一种山中野菊,土人采其蕊干之,如半粒绿豆大,甚香而轻圆黄亮。云败毒散疔、去风清火、明目为第一。”

《本草述钩元·卷九·隰草部·菊》:“兼不中风及生疔疽、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为末,用新地黄汁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茶清下。”

《得配本草·卷三·草部·苦薏》:“即野菊。辛、苦,温。有小毒。能伤胃气,只宜捣敷痈毒瘰疬(冬月用干者)。连根带叶捣汁,好酒冲服,散气破血,并治痈肿疔毒(再以渣敷之)。”

146.硇砂

《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金石之五·硇砂》:“疔疮肿毒:好硇砂、雄黄等分研。以银篦刺破疮口,挤去恶血,安药一豆入内,纸花贴住即效。毒气入腹呕吐者,服护心散。(《瑞竹堂方》)”

147.常春藤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常春藤》:“疔疮黑凹:用发绳扎住,将尖叶薜荔捣汁,和蜜一盏服之。外以葱、蜜捣敷四围。(《圣惠方》)”

148.野苎麻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野苎麻》:“性凉,治诸毒,活血止血,功能发散止渴,安胎,涂小儿丹毒,通虫胀,崩淋哮喘,白浊滑精,牙痛,喉闭骨哽,疝气,火丹疖毒,胡蜂毒蛇咬,发背疔疮,跌打损伤。”

149.蛇蜕

《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下·蝮蛇胆》:“皮灰,疗疔肿、恶疮、骨疽。”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三卷·鳞之二·蛇蜕》:“气味咸、甘,平,无毒。火熬之良。权曰:有毒。畏磁石及酒。孕妇忌用。主治大人疔肿,漏疮肿毒。煮汤,洗诸恶虫伤。(时珍)”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八·鳞部·蛇蜕》:“及痔漏疔肿,皆其病于阴血之风而患在表分者,用之为最切耳。”

150.铜矿石

《新修本草·卷第五·铜矿石》:“味酸,寒,有小毒。主疔肿恶疮,马驴脊疮、臭腋、石上水磨取汁涂臭腋,其疔肿末之,敷疮上良。(新附)”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铜矿石》:“主治疔肿恶疮,为末敷之。”

151.铜钱草

《滇南本草·第三卷·铜线草》:“烧灰存性为末,酒服,治疔疮毒。”

152.银朱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银朱》:“鱼脐疔疮,四面赤,中央黑:银朱,水和丸。每服一丸,温酒下,名走马丹。(《普济方》)”

153.银杏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卷·果之二·银杏》:“核仁,水疔暗疔:水疔色黄,麻木不痛;暗疔疮凸色红,使人昏狂。并先刺四畔,后用银杏去壳,浸油中年久者,捣敷之。(《普济方》)”

154.银铕

《本草纲目拾遗·卷二·金部·银铕》:“一作釉。内府万应膏:慈溪陈水东得来,用银铕一斤,黑芝麻油二斤,先将铕入油内浸十日,敲碎,同油煎至四五分熟,用绢袋滤去铕,入炒过飞净东丹一斤,熬成膏。治一切无名肿毒,癣疮痔漏,发背疔疮,一贴即愈。”

155.梨皮

《滇南本草·第一卷·梨》:“皮,敷发背、疔疮。”

156.梨松果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梨松果》:“如肥皂,出台湾。治疔疮磨涂。”

157.猫舌仙桥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猫舌仙桥》:“汪氏草药方:猫舌仙桥叶面生刺,草本塌地,生花青紫,多产水泽旁。治疔疮,理黄胆一切湿火。(汪氏)”

158.旋覆花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旋覆花》:“叶,主治:敷金疮,止血(《大明》)。治疔疮肿毒(时珍)。”

159.断罐草

《证类本草·卷第十·断罐草》:“主疔疮,合白牙荲(耻六反)、羊啼菜也菜、青苔、半夏、地骨皮、蜂窠、小儿发、绯帛并等分作灰,五月五日和诸药末服一钱匕,疔根出也。”

160.斑蝥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斑蝥》:“《外台秘要》救急治疔肿方:斑蝥一枚捻破,以针划疮上,作米字封之,即根乃出。”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卷·虫之二·斑蝥》:“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蛊毒、轻粉毒。(时珍)”

《本草备要·鳞介鱼虫部·斑蝥》:“辛寒,有毒。外用蚀死肌,敷疥癣恶疮;内用破石淋,拔瘰疬疔肿。杨登甫云:瘰疬之毒,莫不有根。大抵治以斑蝥、地胆为主,制度如法,能令其根从小便出,如粉片血块烂肉,此其验也。”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七·虫部·斑蝥》:“气味辛寒,有大毒。主瘰疬,破石癃,并血疝便毒,拔疔毒。”

161.葫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葫》:“疔肿恶毒:用门臼灰一撮罗细,以独蒜或新蒜苔染灰擦疮口,候疮自然出少汁,再擦,少顷即消散也。虽发背痈肿,亦可擦之。”

162.葱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葱》:“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两时疔出,以醋汤洗之,神效。”

《得配本草·卷五·菜部·葱茎白》:“和蜜,捣敷疔疮恶肿。”

163.落得打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落得打》:“《李氏草秘》:七叶草,一名落得打,一名活血丹。虽名草实树,其树高一二尺、五七尺不等。捣汁和酒服,治打伤扑损,疔疮肿毒;煎洗痰咳瘰疬,久久自消。”

164.葈耳

《证类本草·卷第八·葈耳实》:“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葈耳,叶挪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子炒令香,捣去刺,使腹破,浸酒,去风,补益。又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疔肿,出根。又,疔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服一升,日三度,甚验。”

《得配本草·卷三·草部·苍耳子》:“即葈耳。治诸风攻脑,头晕闷绝,疔毒恶疮,大风疠疾,及毒在骨髓,腰膝疼痛。解诸毒。采得去心,取黄精以竹刀细切拌蒸,从巳至亥时,去黄精,阴干用。夏令时采取熬膏,以新瓷罐贮封,贴一切疔疖无头肿毒。”

165.雄黄

《神农本草经疏·卷四·玉石部中品·雄黄》:“同红白药子、白及、白蔹、乳香、没药、冰片,傅一切肿毒痈疽。研细末,入猪胆内,套指头上,治天蛇疔毒发于中指。雄黄杀蛇虫咬毒,及傅疥癣、恶疮、疔肿,辟鬼魅邪气,在所必用。”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雄黄》:“疔疮恶毒,《千金方》:刺四边及中心,以雄黄末敷之,神验。《积德堂方》:用雄黄、蟾酥各五分。为末,葱、蜜捣丸小米大。以针刺破疮顶,插入,甚妙。”

《本草述钩元·卷五·石部·雄黄》:“治天蛇疔毒发于中指,小儿痘疔:雄黄一钱、紫草三钱,为末,胭脂汁调,先以银簪挑破搽之,极妙。”

166.紫花地丁

《滇南本草·第三卷·紫花地丁》:“气味苦、辛,性寒。无毒。破血。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痔漏,疔肿瘰瘤,无名肿毒恶疮,服之,点无灰酒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紫花地丁》:“气味:苦、辛,寒,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时珍)瘰疬疔疮,发背诸肿:紫花地丁根去粗皮,同白蒺藜为末,油和涂神效。(《乾坤秘韫》)疔疮肿毒,《千金方》:用紫花地丁草捣汁服,虽极者亦效。杨氏方:用紫花地丁草、葱头、生蜜,共捣贴之。”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紫花地丁》:“味辛苦,入足阳明经。功专治乳疖痘疔,与黄花地丁相同。”

167.紫草

《神农本草经疏·卷八·草部中品之上·紫草》:“同红花子、生地黄、甘草、贝母、牡丹皮,浓煎,加生犀角汁,量儿大小,以四十九匙至半盏为度,治痘疮深红色,或紫或黑陷干枯,便闭,神效。若在一朝及二朝内,稍有元气,虽危可生。痘疔痘毒咸治之。”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紫草》:“痘毒黑疔:紫草三钱,雄黄一钱。为末,以胭脂汁调,银簪挑破,点之极妙。(《集简方》)”

168.紫背天葵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千年老鼠屎》:“紫背天葵根也。性凉清热,治痈疽肿毒,疔疮瘰疬,跌扑疯犬伤,七种疝气,痔疮劳伤。(《百草镜》)”

169.鹅毛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禽部·鹅毛》:“发背疔疮,对口风毒。《医宗汇编》:穿山甲、蛇蜕、蝉蜕、蜈蚣俱为末,鹅毛全副烧灰存性,全蝎、血管鸡毛二翅烧灰,人指甲用十分之一,败龟板一个,僵蚕俱为末。每用一钱,酒下。”

170.粪坑底泥

《神农本草经疏·卷三十·粪坑底泥》:“《圣济总录》治疔肿:粪下土、蝉蜕、全蝎等分,捣作钱大饼,香油煎滚,温服。以滓傅疮四围,疔自出也。今人以热粪盛核桃壳内,覆疔肿上,云疔根即烂出,即此意也。”

171.鹈鹕

《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七卷·禽之一·鹈鹕》:“舌,主治疔疮(时珍)。”

172.强水

《本草纲目拾遗·卷一·水部·强水》:“治痈疽拔疔。谢天士云:凡痈疽已溃或未溃,用强水可蚀恶肉,胜于硇砂,只须置强水于玻璃瓶内,以瓶口对痈疽上,掩少时,其药气自升入患处,疽肉变白而腐,毒亦拔出,然后再敷他药治之。疔有根,亦以此治法,则根自烂出。”

173.缅茄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缅茄》:“治疔疮走黄,《良朋汇集》:此方出宝坻张相公,百发百中,真神效方;凡疔疮走黄,毒攻入内,不知人事,但有气者可救。用缅茄一枚以瓷碗盛黄酒,将茄放碗内,磨得下磨不下,只管于酒内磨一钟,约熟茶时,将酒装入长颈锡壶内;再入连须葱两根(牙咬不令断),白豇豆七粒,如荞麦开花时,加荞麦七粒,别时不用;又用小麦,令众人口嚼成面筋,封固壶口,放水锅内,煮一炷香取出,热服,出汗即愈。”

174.蒜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九·蒜》:“孟诜云:小蒜亦主诸虫毒,疔肿,甚良。”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蒜》:“蒜,小蒜根也。辛,温,有小毒。涂疔肿甚良。(孟诜)”

175.蓝叶

《得配本草·卷三·草部·蓝叶》:“苦、甘,寒,入足厥阴经。降火解毒,能使败血分归经络。愈疔肿金疮,追鳖瘕胀痛,解百药诸毒,止瘟疫热狂,消赤眼暴发,退小儿壮热。”

176.蓝实

《证类本草·卷第七·蓝实》:“其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其茎叶,可以染青。生河内平泽。治天行热狂,疔疮游风,热毒肿毒,风疹,除烦止渴,杀疳,解毒药、毒箭,金疮,血闷,虫蛇伤,毒刺,鼻洪,吐血,排脓,寒热头痛,赤眼,产后血晕,解金石药毒,解狼毒、射罔毒,小儿壮热,热疳。又入诸膏药,疗疔肿、狐刺等恶疮,又浸汁和生姜煮服,止霍乱。”

《本草蒙筌·卷之一·草部上·蓝实》:“茎叶可作靛染青,生捣堪绞汁顿饮。散热风赤肿,愈疔毒金疮。”

177.蒺藜子

《证类本草·卷第七·蒺藜子》:“治一切疔肿:蒺藜子一升,作灰,以酽酢和封头上,如破,涂之佳。”

178.蒲公英

《滇南本草·第三卷·蒲公英》:“蒲公英,一名黄花绿叶草。得水之冲气,故味甘,平,无毒。入肝、胃二经,解毒。形似车前草之叶,微瘦小细长,独苗,开黄花,叶上微有白毛。主治小儿痘疹后感疔毒,痈疽锁喉,偏肿或杨梅等症,服之立效。”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震亨)掺牙,乌须发,壮筋骨。(时珍)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即黄花地丁也。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唐氏方)”

《本草述钩元·卷九·隰草部·蒲公英》:“苗,味甘微苦,气平寒,入足阳明,并入足厥阴少阴经,化一切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

179.槐

《证类本草·卷第十二·槐花》:“叶,平,无毒。煎汤治小儿惊痫,壮热,疥癣及疔肿。皮、茎同用。”

《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二·木部上品·槐实》:“《医方摘要》疗疔疮肿毒,一切痈疽,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皆用槐花微炒,核桃仁二两,无灰酒一钟,煎十余沸,热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见效。”

《得配本草·卷七·木部·槐蕊》:“苦,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除五内之邪火,祛皮肤之风热,除痢杀虫。得郁金,解热结溲血。配桃仁,治疔疮肿痛。配栀子,治酒毒下血。佐荆穗,除风热便血。”

180.雷公藤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藤部·雷公藤》:“治翻胃噎膈、疟疾、吐血便血、喉痹、食积心疼、虚饱腹胀、阴囊肿大、跌打闪肭、发背疔疮乳痈、产后遍身浮肿。(王安《采药方》)”

181.蜂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赤翅蜂》:“主蜘蛛咬及疔肿,疽病疮,烧令黑,和油涂之。”

182.蜂蜜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七·虫部·蜂蜜》:“疔肿恶毒:用生蜜与隔年葱研膏,先刺破,涂之。如人行五里许,则疔出,后以热醋汤洗去。”

183.蜣螂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蜣螂》:“蜣螂心,主疔疮。而《本经》不著。唐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疮,凡十四日,日益笃,善药敷之皆莫能知,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心,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验。其法:一味贴疮,半日许可再易,血尽根出遂愈。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所以云食羊肉又大作者,盖蜣螂畏羊肉故耳。用时须禁食羊肉。”

《神农本草经疏·卷二十二·虫鱼部下品·蜣螂》:“味咸,寒,有毒。主小儿惊痫瘛疭,腹胀寒热,大人癫疾狂易(音羊),手足端寒,支满,贲豚。古今方书以之治一切痔瘘,及疔肿疽疮,出箭镞之用。”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虫之三·蜣螂》:“治大小便不通,下痢赤白,脱肛,一切痔瘘疔肿,附骨疽疮,疬疡风,灸疮,出血不止,鼻中息肉,小儿重舌。(时珍)”

《本草撮要·卷九虫鱼鳞介部·蜣螂》:“味咸寒,入足厥阴经。功专治寒热惊痫,用其白心治疔疮垂毙。”

184.锡铆

《本草纲目拾遗·卷二·金部·锡铆》:“《药性考》:有毒,磨涂疔肿。”

185.鼠牙半支

《本草纲目拾遗·卷五·草部下·鼠牙半支》:“治诸毒及汤烙伤、疔痈等症,虫蛇螫咬。”

186.鼠壤土

《本草纲目·第七卷(下)·土之一·鼠壤土》:“小儿尿和,涂疔肿。(思邈)”

187.鲇鱼须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鲇鱼须》:“治疔疮一切诸疮。汪连仕云:鲇鱼须沿藤如豆,叶二丫,内生二须,根白而粗,专治外科一切疔疮肿毒,罨之立消。”

188.鲍鱼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四·鲍鱼》:“头煮汁,治眯目。烧灰,疗疔肿瘟气。(时珍)附方新三,鱼脐疔疮:似新火针疮,四边赤,中央黑。可针刺之,若不大痛,即杀人也。用腊月鱼头灰、发灰等分,以鸡溏屎和,涂之。(《千金方》)”

189.粳米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粳》:“赤根疔肿:白粉熬黑,和蜜敷之。(《千金方》)”

190.辟虺雷

《神农本草经疏·卷六·草部上品之上·辟虺雷》:“疏:辟虺雷感天地阴寒之精,其味苦,气大寒无毒,故主解百毒,消痰,祛大热,疗头痛,辟瘟疫。豫章人专以此和诸草捣汁,治疔疮有神。”

191.辟瘟草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辟瘟草》:“小泉验方:疔肿,用鸭脚金星草煎酒,一服即消。”

192.磁石

《证类本草·卷第四·磁石》:“《外台秘要》:疗疔肿。取磁石捣为粉,酽醋和,封之,根即立出,瘥。”

193.豨莶草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豨莶:同乳香研、枯矾研,酒服,取汗;熬膏,贴一切痈疽,发背恶疮,疔肿喉痹。”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豨莶》:“发背疔疮:豨莶草、五叶草(即五爪龙)、野红花(即小蓟)、大蒜等分,擂烂,入热酒一碗,绞汁服,得汗立效。(《乾坤生意》)疔疮肿毒:端午采豨莶草,日干为末,每服半两,热酒调下,汗出即愈,极有效验。(《集简方》)”

194.蜘蛛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蜘蛛》:“[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斑蜘蛛,冷,无毒。治疟疾,疔肿。”

《本草蒙筌·卷之十一·虫鱼部·蜘蛛》:“气微寒。有毒。品类极多,在处俱有。疔肿作膏敷退,瘿核渍酒饮消。”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卷·虫之二·蜘蛛》:“疔肿拔根:取户边蜘蛛,杵烂,醋和,先挑四畔血出,根稍露,敷之,干即易。一日夜根拔出,大有神效。(《千金方》)”

195.蝉蜕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一卷·虫之三·蝉蜕》:“治头风眩晕,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疔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时珍)疔疮毒肿:不破则毒入腹。《青囊杂纂》:用蝉蜕,炒为末,蜜水调服一钱,外以津和涂之。《医方大成》:用蝉蜕、僵蚕等分,为末,醋调,涂疮四围。候根出,拔去再涂。”

196.腐婢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四卷·谷之三·腐婢》:“疔疮恶肿:小豆花末,敷之。(《普济方》)”

197.蕺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蕺》:“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即愈。徽人所传方也。(陆氏《积德堂方》)”

198.醋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醋》:“疔肿初起:用面围住,以针乱刺疮上,铜器煎醋沸,倾入围中,令容一盏,冷即易,三度,根即出也。”

《本草述钩元·卷十四·谷部·醋》:“疔肿初起,用面围住,以针孔刺疮上,铜器煎醋沸,倾入围中,令容一盏,冷即易,三度即出。”

199.箭笴及镞

《本草纲目·服器部第三十八卷·服器之一·箭笴及镞》:“又主疔疮恶肿,刮箭笴茹作炷,灸二七壮。(时珍)”

200.鲥鱼鳞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鳞部·鲥鱼鳞》:“治疔。《陈氏传方》:疔疮用鲥鱼鳞贴上,则咬紧,先须与酒饭吃饱,然后将鱼鳞边略略揭起些,须用力急揭去,疔根便带出也。但揭出疔根时,极痛无比,非醉饱,即晕倒也。傅氏方:水疔,用鲥鱼腮下近腹处有划水二瓣,瓣间有长鳞二瓣,最佳,但难得;今人以背上大鳞代之,贴上即消。毛世洪《经验集》:鲥鱼靥用手剖下,不可见水,阴干收贮,此拔疔第一妙药也。用时以银针拨开疔头,将一片贴上,以清凉膏盖之,俟一宿揭开,其疔连根拔出,后用生肌散收功。”

201.錾菜

《证类本草·卷第六·錾菜》:“味辛,平,无毒。主破血,产后腹痛。煮汁服之,亦捣碎敷疔疮。”

202.鲮鲤甲

《本草述钩元·卷二十八·鳞部·鲮鲤甲》:“马疔肿毒:穿山甲(烧存性)、贝母等分为末,酒调服三四次,乃用下药利去恶物,即愈。”

203.蟑螂

《本草纲目拾遗·卷十·虫部·灶马》:“今之灶马,俗呼赃郎,又作蟑螂,《纲目》所谓蜚蠊也。《纲目》虫部亦有灶马,形如蟋蟀,今人名灶壁鸡,又与蟑螂别。濒湖于蜚蠊条下无治疔疳诸法,今备录之。拔疔,《集听》:灶上蟑螂不拘多少,捣烂敷之,其疔根自出。卿子妙方:蟑螂虫其黄紫色甚臭者,取数个,用患者自吐唾沫几口,研烂敷疮四围,顶上露孔,使毒气从孔出,一日愈矣。邵仲达方:治疔疮,取蟑螂大者七个,去头足壳,将砂糖少许同捣烂,敷疔四围,露出头,昼夜即愈。《药性考》:灶马拔刺,捣涂有效。解诸疔毒,《传信方》:灶上红蟑螂五个,研烂,热酒冲服,取汗为度。红丝疔,《传信方》:蟑螂一个去头,和青糖捣烂搽上,即效。白火丹,叶氏方:用蟑螂瓦上焙干为末,白滚汤服,一二个立效,兼治疔疮。”

204.螲蟷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螲蟷》:“有毒。主一切疔肿,附骨疽蚀等疮,宿肉赘瘤,烧为末,和腊月猪脂敷之。亦可诸药为膏,主疔肿出根。似蜘蛛,穴土为窠。”

205.藤黄

《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藤部·藤黄》:“无回丹治一切疔痈、脑疽、疔疮,吴兴杨氏便易良方:银朱、蜒蝣、白甘菊、人中白、苎根内白心、雄黄、藤黄、大黄,共捣敷上,即退。”

206.瞿麦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瞿麦》:“鱼脐疔疮:瞿麦烧灰,和油敷之,甚佳。(崔氏方)”

207.翻白草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八·菜部·翻白草》:“无毒。治无名肿毒疔毒初起,不拘、已成、未成。用翻白草十科,酒煎服,出汗即愈。”

208.露蜂房

《新修本草·卷第十六·虫鱼中·露蜂房》:“《别录》:乱发、蛇皮三味,合烧灰,酒服方寸匕,日二,主诸恶疽,附骨痈,根在脏腑,历节肿出,疔肿恶脉诸毒皆瘥。”

《得配本草·卷八·虫部·露蜂房》:“得蛇蜕、发炭,酒下,消疔肿。”

209.鳢肠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鳢肠》:“疔疮恶肿:五月五日收旱莲草阴干,仍露一夜收。遇疾时嚼一叶贴上,外以消毒膏护之,二三日疔脱。(《圣济总录》)”

210.麝香

《本草述钩元·卷三十一·兽部·麝香》:“同白芨、白蔹、红白药子、雄黄、乌骨鸡、煅乳香、没药、冰片为末,敷一切痈疽疔肿,有神。”

【医论医案】

疔肿的医论多见于综合性医著与医案之中,围绕疔肿的治、法、方药而论。医案则在各外科专著与名家医案之中,大多四诊完备,方药预后详尽,可供参考之处颇多。

一、医论

《卫生宝鉴·卷十三·疮肿门》

丙午岁,予居藁城,人多患疔疮。县尹董公谓予曰:今岁患疔疮者极多,贫民无力医治,近于史侯处得数方,用之无不效。官给药钱,君当舍手医之,遂诺其请。董公榜示通衢,有患疔疮者,来城中罗谦甫处取药。如此一年余,全活者甚众。保生铤子、千金托里散、神圣膏药、破棺丹,凡四方。至元戊寅岁,董公拜中书左丞兼枢密院事。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四外科·疔》

罗谦甫云:丙午岁予居藁城,人多患疔疮。县尹董公谓予曰,今岁患疔疮者极多,贫民无力医治,近于史侯处得数方,用之者无不效,官给药钱,君当舍手治之。遂诺其语,董公榜示通衢,命予施药,如此一年,全活甚众。其用保生锭子、《千金》托里散、神圣膏药、破棺丹,凡四方。

保生锭:金脚信二钱,雄黄三钱,轻粉二钱,硇砂三钱,麝香一钱半,巴豆四十九粒,蟾酥一钱。为细末,用黄蜡五钱溶开,将药和成锭子,冷水浸少时,取出捏作饼子如钱眼大。将疮头拨开,每用一饼,次用神圣膏,后用托里散。若疮气入腹危者,服破棺丹。(世传疔疮必有一条红线,可针红线所至之处出毒血,乃敷药)

神圣膏药:当归、藁本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二钱,白芨、琥珀各二钱半,黄丹二两,白胶香三两,黄蜡二两,粉霜一钱,木鳖子五十个(去皮),巴豆十五粒(去油),清油,槐、柳枝各百二十枝,胆矾一钱。先将槐、柳枝下在油内熬焦取出,复下余药,熬勿至焦滤出。待油澄清,下黄丹再熬成膏,用绯帛摊之。(立有神效)

托里散:芪一两五钱,朴、芎、防各二两,芷、翘各二两二钱,芍、桂、草、参各一两,归、木香、乳香、没药各半两。细末,每服三钱,酒一大盏,煎二三沸,和渣温服。

破棺丹:大黄二两(半生半熟),甘草、芒硝各一两。细末,蜜丸弹子大。每服半丸,食后温酒化下,或童便半盏研化之,忌冷水。

一老妇足大趾患疔,甚痛,令灸之,彼不从,专服败毒药,致真气虚而邪气愈实,竟至不救。盖败毒散虽能表散疮毒,然而感有表里,所发有轻重,体段有上下,所禀有虚实,岂可一概而用之耶?且至阴之下,药力之所难到,专假药力,则缓不及事,不若灸之为良,故下部患疮,皆宜隔蒜灸之,痛则灸至不痛,不痛则灸至痛。若灸之而不痛者,宜明灸之,及针疔四畔去恶血,以夺命丹一粒入疮头孔内,仍以膏药贴之。若针之不痛,或无血者,以针烧赤,频烙患处,以痛为度。或不痛,眼黑如见火光者,此毒气入脏腑也,不治。若患在手足,红丝攻心腹者,就于丝尽处刺去恶血,宜服荆防败毒散。若丝近心腹者,宜挑破疮头去恶水,亦以膏药贴之。如麻木者,服夺命丹。如牙关紧急,或喉内患者,并宜噙一二丸。凡人暴死,多是疔毒,用灯照看遍身,若有小疮即是,宜急灸之。俟醒,更服败毒药,或夺命丹。人汗入肉食之,则生疔疮,不可不慎。

韩光治疔肿人也。贞观初,卫州徐使君访得此方,用艾蒿一担烧作灰,入竹筒中,淋取汁一二合,和石灰如面浆,以针刺疮中至痛即点之,点三遍其根自拔,亦大神验。贞观中用治三十余人得瘥,故录之。(《千金方》:绣坡公曰:疔疮全看部位,如部位不佳者,甚为难治。观其毒将走之症,用针破其四围,插入拔疔之药,其浮肿处用针刺之,出其恶血,此法甚妙)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论治疔宜重用大黄》

忆愚少时,见同里患疔者二人,一起于脑后,二日死;一起于手三里穴,三日死。彼时愚已为人疏方治病,而声名未孚于乡里,病家以为年少无阅历,不相延也。后愚堂侄女于口角生疔,疼痛异常,心中忙乱。投以清热解毒药不效,脉象沉紧,大便三日未行。恍悟寒温之证,若脉象沉洪者,可用药下之,以其热在里也。今脉象沉紧,夫紧为有毒(非若伤寒之紧脉为寒也),紧而且沉,其毒在里可知。律以寒温脉之沉洪者可下其热,则疔毒脉之沉紧者当亦可下其毒也,况其大便三日未行乎。遂为疏方:大黄、天花粉各一两,皂刺四钱,穿山甲、乳香、没药(皆不去油)各三钱,薄荷叶一钱,全蜈蚣三大条。煎服一剂,大便通下,疼减心安。遂去大黄,又服一剂,全愈。方用大黄通其大便,不必其大便多日未行,凡脉象沉紧,其大便不滑泻者,皆可用。若身体弱者,大黄可以斟酌少用。愚用此方救人多矣,因用之屡建奇效,遂名之为大黄扫毒汤。友人朱钵文传一治疔方,大黄、甘草各一两,生牡蛎六钱,栝蒌仁四十粒捣碎,疔在上者川芎三钱作引,在两臂者桂枝尖三钱作引,在下者怀牛膝三钱作引。煎服立愈。身壮实者,大黄可斟酌多用。此亦重用大黄,是以奏效甚捷也。

二、医案

1.治一切疔疮

《外科精要·卷上·疔发背痈疽灸法用药第一》

上林陈静涵,面患疔,脉洪数有力,属邪气蕴结。余用清热消毒散二剂未应。或用黄芪、肉桂等药二剂,反益其势,致耳目唇口俱肿闭,头面如斗,由邪气外实也。前脉按之无力,由元气内虚也。连进托里消毒之药,及数砭患处,出黑血碗许,已而脓与腐肉并溃而出。复用托里之药,疮势渐愈。七日后,复因调护失宜,以致烦渴不食,两尺脉如丝欲绝,急用八味丸料煎服,其脉顿复,手足自温。使非砭以泄其外,托里散以补其内,八味丸以回其阳,则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外科理例·卷四·疔疮》

一人脚面生疔,形虽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药攻之。因其怯弱,以隔蒜灸五十余壮,痒止再灸,片时知痛,更贴膏药,再以人参败毒散一服渐愈。至阴之下,道远位僻,药力难达,若用峻剂,则药力未到,胃气先伤,不如灸之为宜。(此据形症而治)

一妇六十,右耳下天容穴间一疔。其头黑靥,四边泡起,黄水时流,浑身麻木,发热谵语,时时昏沉,六脉浮洪。用乌金散汗之,就用铍针刺,疮心不痛,周遭再刺十余下,紫黑血出,方知疼痛。即将寸金锭子纴入疮内,外用提疔锭子放疮上,膏日贴护。次日汗后,精神微爽,却用破棺丹下之,病即定。其疔溃动后,用守效散贴涂,红玉锭子纴之,八日疔出,兹所谓审脉症汗下之间,外治次第如此殊胜。不察脉症,但见发热谵语,便投下药,或兼香窜之药,遂致误人远矣。

一夫人面生疔,肿焮痛甚,数日不溃,脉症俱实。治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稍愈,彼以为缓,乃服托里散一剂。势盛痛极,始悟。再用凉膈散二剂,痛减肿溃。又与连翘消毒散十余剂而愈。(此凭脉症也)

一人唇生疔疮已五日,肿硬脉数,烦躁喜冷,此胃经积热所致。先以凉膈散一服,热去五六。更与夺命丹二粒,肿退二三。再以荆防败毒散四剂而愈。

一人唇下生疔,脉症俱实,法宜下之,反用托里。故口鼻流脓而死,是谓实实之祸也。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疔疮》

张嗣伯尝闻屋中呻吟声,曰:此劳甚重。乃往视之,见一老姥称体痛,而处处有黯黑无数。张还,煮斗余汤送令服之,服讫,痛势愈甚,跳投床者无数。须臾,所黯处皆拔出钉,长寸许,以膏涂疮口,三月而复。云此名钉疽也。

薛己治一妇,左手指患疔麻痒,寒热恶心,左半体皆麻,脉数不时见。曰:凡疮不宜不痛,不可大痛,烦闷者不治,今作麻痒,尤其恶也。用夺命丹二服,不应。又用解毒之剂,麻痒始去,乃作肿痛,薛曰:势虽危所喜作痛,但毒气无从而泄,乃针之,诸证顿退,又用解毒之剂而瘥。

苏痒,盛原博,掌后患疔,红丝至腕,恶寒发热,势属表证,与夺命丹一服,红丝顿消,又用和解之剂,大势已退。彼又服败毒药,发渴发热,红丝仍见,脉浮大而虚,此气血受伤而然,以补中益气汤主之而愈。盖夺命既服,疮邪已散。而复用败毒之剂,是诛伐无过,失《内经》之旨矣。

一儒者患疔,元气素弱。薛补其气血,出脓而愈。后因劳役疮痕作痒,乃别服败毒散一剂,以致口噤舌强,手足搐揉,痰涎上涌,自汗不止,此气血复伤而复痉也。用十全大补,加附子一钱,灌服而苏。

一男子患疔,服夺命汤汗不止,疮不痛,热不止,便不利,此汗多亡阳而真气伤矣。用参芪、归术、芍防、五味二剂,诸证悉退,惟以小便不利为忧。薛曰:汗出不利小便,汗止则阳气复而自利矣,仍用前药,去防风,加麦冬,倍用黄芩、当归,四剂而便行,疮溃而愈。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疔色紫。或云:小疮针刺出血,敷以凉药,掌指肿三四倍,黯而不痛,神思昏愦,烦躁不宁,此真气夺而邪气实也。先以夺命丹一服,活命饮二剂稍可,薛因他往,或遍刺其手,出鲜血碗许,肿延臂腕,焮大如瓠,手指肿数倍,不能溃。薛用大剂参芪、归术之类,及频灸遍手而肿渐消,但大便不实,时当泄气,此元气下陷,以补中益气加骨脂、肉蔻、吴茱、五味,大便实而气不泄,又日以人参五钱,麦冬三钱,五味二钱,水煎代茶饮之,又用大补药五十余剂而渐愈。此证初若不用解毒之剂,后不用大补之药,欲生也难矣。

一人年二十,唇患疔四日矣,有紫脉自疮延至口内,将及于喉。薛曰: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若紫脉过喉则难治矣,须针紫脉,并疮头出恶血,以泄其毒则可。乃别用解毒之剂,头面俱肿,求治甚笃。薛曰:先日之言不诬矣。诊其脉洪数,按之如无,口内肿胀,针不能入,为砭面与唇出黑血碗许,势虽少退,略进汤,终至不起。

都宪张恒山,左足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余壮,即能行步。欲速愈,或用凉药敷贴,遂致血凝肉死,毒气复炽。再灸百壮,服活命饮,出紫血毒,才得解,脚底通溃,腐筋烂肉甚多。将愈,误用生肌药,反助其毒,元气亏损而不能愈。薛治以托里药,喜其禀实,客处三月余方愈。大凡疔患于肢节,灸法有回生之功,设投以凉剂收敛,腠理隧道壅塞,邪气愈甚,多致不起。若毒未尽,骤用生肌,轻者反增溃烂,重者必致危亡。

一男子足指患疔,肿焮痛赤,用隔蒜灸、人参败毒散加金银花、白芷、大黄,二剂痛止。又用十宣散加天花粉、金银花,去桂,数剂而愈。

《续名医类案·卷十四·喘》

魏玉横曰:朱武章年三十八,客姚江,仲冬左额患疔,七八日微喘,疔溃后大喘,疔愈喘甚,坐不能卧。医与降气清金不效,已二旬。归而渡江,比到岸,两脚赤肿如灯笼,不能扱履矣。舁负至家,一月间更七医,其宽胸者重投厚朴,泻肺者峻用葶苈,有谓表邪未清者,有谓脚气上攻者,有谓水肿入腹者,有谓疔毒入肺者,杂治肿渐及囊。一医谓其虚也,与八味反增谵语。诊之,两关模糊,左尺不应,余部微数而洪。面有红光,倚息不寐,小便浓浊,掌心热炙,臀起映疮,以久坐也。其舌左边赤紫,四沿凸凹,而左为甚,鼻孔干燥,能俯不能仰,曰:此肝肾大伤之候。初时之疔亦肝火炽盛而作,治得其宜,数剂可愈。朴、苈既非,桂、附亦误。今兼治药,必三十剂乃可。与生熟地、天麦冬、沙参、枸杞子、蒌仁、米仁,四剂肿渐消,谵亦止。十剂便清肿退,可卧矣。惟仰卧及侧向右则喘嗽不宁,又三十剂已能应酬宾客。但卧仍宜向左,乃加熟地至一两,入五味三分,蛤蚧一具,一剂而安,四剂全愈。

上舍陈履学长子室,素怯弱,产后患疔疮,年余不愈,因执丧旬月,每欲眩仆。一日感气,忽患心脾高肿作疼,手不可按,而呕吐不止,六脉微细。或见其形实,误诸痛不可补气,乃用青皮、木香、五味、吴茱萸等药愈甚。继复患疟,且堕胎。又投理气行血之药,病虽去,元气转脱,(病家无识,举世皆然)再投参、芪补剂不应矣。六脉如丝欲绝。迎薛至,诊之曰:形虽实而虚极,反用理气之剂,损其真气故也。连投参、芪、归、芍、术、附、姜、桂,二剂,间用八味丸,五日寝食渐甘,六脉全复。此症若心脾疼痛时,即服此等药,疟亦不作矣。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七·疔》

徐仲光治一痘,清浆结疕,四肢发疔数处,能食便调,见其脾胃实强,以内托解毒散治之,溃出疔根,用生肌散敷愈。

一痘清浆结疤,便泄减食,疔发二十余处。因脾胃虚弱,正不胜邪,毒反内攻,解毒无效,十四日顶陷而死。[愚按]解毒中兼补托药,未必无效。

一痘浆足,发疔数处,壮热烦渴,便秘能食,此有余之毒未尽。以四顺清凉饮,治之而愈。

万密斋治朱大尹子痘,至起发时,项后手背,有二痘变黑者,摸之则痛,此痘也。急取胭脂数帖,水浸取汁涂之,尽汁而止,次日红润起发。

汪氏子痘起发时,有变黑者,以朱公子事语之,教取胭脂汁涂之。不听,后一身尽成黑痘而塌,复出一层又塌,如此者三而卒。

汪氏子八岁,痘起发时,有黑枯者,此痘疔也。用四圣散,胭脂汁调,银针拨开疮头涂之,即转红活,亦不蔓延。数日后,应收不收。问之,不便七日矣,知其肠内燥结,取猪肉烂煮,和汁与食,肠润便通,旋收靥。郑氏子症同,以前法治之而愈。此病皮肉不活,根脚不肿者死。若起发有水,顶平而黑,内服凉血解毒,加烧人矢,外用胭脂涂法。若便秘,得之里热,内服四物汤、三黄汤,外用胆导。若泄泻,此寒虚也,用保元汤加木香、桂。如尽干枯,烦躁闷乱者,不治。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四外科·疔》

薛立斋治上林陈静涵,面患疔,脉洪数有力,属邪气蕴结,用清热消毒散二剂未应。或用黄芪、玉桂等药二剂,反益其势,致耳、目、唇、口俱肿闭,头面如斗,由邪气外实也。前脉按之无力,由元气内虚也。连进托里消毒之药,及数砭患处,出黑血碗许,已而脓与腐肉并溃而出。复用托里之药,疮势渐愈。七日后,复因调护失宜,以致烦渴不食,两尺脉如丝欲绝,急用八味丸料煎服,其脉顿复,手足自温。使非砭以泄其外,托里散以补其内,八味丸以回其阳,则治之失宜,必致不救。慎之,慎之。

长洲庠苏子忠,鼻梁患疔,症属表邪,但气血俱虚,不胜发散,遂以补中益气为主,佐以防风、白芷而愈。

张所望治理安寺一僧,患水疔走黄,绝水谷者已三日,众莫能治。延所望,入视曰:毒已入内奈何,须下一针方可。因向疮顶刺入寸余,始闻痛声,曰:生矣。随以膏涂之,复投丹药数粒,拔其疔根寸许,坚黑如铁,遂愈。(《钱塘县志》)

立斋治一男子,足患疔,作痒,恶心呕吐,时发昏乱,脉浮数,明灸二十余壮,始痛。以夺命丹一服,肿起,更以荆防败毒散而愈。

一男子患疔,发热烦躁,脉实。以清凉饮下之而愈。

一男子胸患疔,遍身麻木,脉数而实。急针出恶血,更明灸数壮始痛。服防风通圣散,得利而愈。

一男子左手背患疔,是日一臂麻木,次日半体皆然,神思昏愦,遂明灸至二十余壮,尚不知痛,又三十余壮始不麻,至百壮始痛。以夺命丹一服,肿始起,更用神异膏及荆防败毒散而愈。

刘禹锡纂柳州救三死方云:元和十一年得疔疮,凡十四日益笃,善药敷之皆莫知。长乐贾方伯教用蜣螂肉,一夕而百苦皆已。明年正月,食羊肉,又大作,再用亦如神效。其法一味贴疮,半日许,可再易,血尽根出遂愈。蜣螂心腹下度取之,其肉稍白是也。所以云,食羊肉又大作者,盖蜣螂食羊肉故耳。用时便禁食羊肉,其法盖出葛洪《肘后方》也。(《本草》)

缪仲淳治顾博士伯钦内人,左耳患疔,时方孕,令先以白药子末,鸡子清调涂腹上,护胎,次以夏枯草、甘菊、贝母、忍冬、地丁之属,大剂饮之,一服痛止,疔立拔,胎亦无恙。白药子疗马病者。(《广笔记》)

马铭鞠治顾圣符幼弟,患髭疔。医者先用火针围肿,肿胀至目与鼻俱隐入肉,牙关紧急。用患者耳垢、齿垢,刮手指甲屑和匀如豆大,于茶匙内,灯火上灸少许。取作丸,令洗净围药,将银簪挑开疔头抹入,外用棉纸一层,津湿覆之,痛立止。半日,肿半消,目可开。次日服仙方活命饮,二剂愈。此法兼可治红丝疔。长洲华承溪指节间患之,得此而痊。又云可治面白疔,未试也。此方传自道人。(《广笔记》)

松江诸大尹唇生一疔,已五日,肿硬,脉数,烦躁喜冷,此胃经积热所致。先以凉膈散一服,热去五六。更与夺命丹二粒,肿退二三。再与荆防败毒散,四剂而愈。

马氏室忽恶寒作呕,肩臂麻木,手心瘙痒,遂瞀闷,不自知其故,(与卒然暴厥者不同)但手有一泡,此乃患疔毒也。令急灸患处,至五十余壮知痛,投以荆防败毒散而愈。古人谓暴死多是疔毒,急用灯照遍身,若有小疮,即是此毒,宜急灸其疮。但是胸腹温者,可灸。先君云:有人因剥死牛瞀闷,令看遍身,俱有紫泡,便急灸泡处,良久遂苏,更以败毒药而愈。

张都宪夫人面生疔,肿焮痛甚,数日不溃,脉症俱实,以荆防败毒散加芩、连治之,稍愈。彼以为缓,乃服托里一剂,其势愈甚,痛极始悟。再用凉膈散二剂,痛减肿溃。又与连翘消毒散,十余剂而愈。

郑氏举家生疔在四肢,皆由食死牛肉所致。刺去黑血,更以紫金丹服之,悉愈。

王捡讨汝和感痘毒,面生疔十余枚,肿痛脉数,以荆防败毒散治之,虽小愈,尚可畏。更以夺命丹,一服而痊。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葡萄毒》

一小儿年五六岁,额上忽起一颗,紫色光亮,形如葡萄,顷刻周身皆有。一老翁见之云:此乃葡萄疔毒,一见鼻血即死。因小儿饮食言笑如故,病家不信,至夜半忽鼻中血如涌泉而死。

又一男子手腕上忽起一粒如紫葡萄,半日亦见鼻血而死。俱无药救,附录于此,以候博识者立方施治。

又一女子年十四,手腕软处生物如豆,半在肉中,红紫色,痛甚,百方不效,后用水银四两,白纸二张,将水银揉擦之,三日自落。合而观之,前症似可照此施治。

再前症既名疔毒,又见鼻血,其为热毒内蕴无疑,水银擦之如不见效,应急照前痈毒诸方门内菊花饮、菜油饮二方治之,或可救也。并用吴茱末热醋调敷两脚心,一日一换,此引热下行,至妙法也。

《验方新编·卷十七·腮嘴部·嘴唇生疔》

昨有程姓妇,晚饭后嘴唇忽起疼痛,身发大寒大热,次早头面红肿,牙关紧闭,势甚险恶,即内服煎剂,外用蛔虫洗净加冰片捣烂涂敷嘴唇,服药后肚腹大泻,嘴唇流出毒水,渐渐肿消红退,数日全愈。惟鸡、鱼、羊肉、姜、椒辛热发物,煎炒厚味,概宜禁口。元参三钱,生军四钱,黄芩二钱,牛蒡子二钱,角刺尖二钱,忍冬花三钱,白芷二钱,木通三钱,麦冬(去心)三钱,酒洗全蝎尾八分,当归二钱,麻仁四钱,水煎服,肚腹泻后而愈。此近日经验方也。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

濮妪于酷热之秋,浑身生疖如疔,痛楚难堪。小溲或秘或频,大便登圊非努挣不下,卧则不能收摄,人皆谓其虚也。孟英诊:脉滑数,舌紫苔黄而渴。予白虎加花粉、竹叶、栀子、白薇、紫菀、石斛、黄柏,十余剂而痊。(脉滑数苔黄而渴,为肺胃热实;舌紫为兼挟瘀血。白薇行瘀,知母泻肺热,黄柏泻肝热。生石膏先煎八钱,酒炒知母三钱,南花粉四钱,鲜竹叶二钱,酒炒栀皮三钱,酒炒白薇三钱,紫菀茸一钱五分,鲜石斛杵先一两,酒炒川黄柏一钱五分,脉数为阴虚挟热,花粉石斛顾阴)

《环溪草堂医案·卷四·流注》

某。水疔溃脓之后,复发流注,酸痛漫肿,乃寒与湿从足下而受,逗留入营,卫不通也。身发寒热,防其成脓。羌活、独活、防风、秦艽、当归、丹参、泽兰、苡米、牛膝、桑枝。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二·牙疳》

马左,四旬外。七月初九日。湿温病后,余邪郁蒸阳明,发为走马牙疳,黑腐气秽,龈肿色紫,势有穿腮之象。右足前臁湿毒,烂皮疔起泡,色紫,腐溃迅速,旁围红肿,身热舌黄,脉息弦数。最虑昏陷之险。青荷梗、白茅根、香犀角、丹皮、黑山栀、枳壳、通草、益元散、桑叶、赤芍、连翘、土贝、银花、枇杷叶。

诊:大便泄泻。香犀角、黄防风、荷叶、赤芍、人中黄、生石膏、丹皮、枳壳、淡芩、广藿梗、白桔梗。

《张聿青医案·卷八·肝风》

左。偏枯三载,饮食如常。五六日前大拇指忽发疔疮,阳明湿热之盛,略见一斑。前晚恶热,欲去衣被,昨晨复食面包,胃气壅实,甲木之气,不能下降,遂致肝风挟痰上升,清窍为之蒙闭,神昏不语,喉有痰声,脘腹饱满,头汗溱溱,而汗有秽气。脉象弦滑,舌红苔黄,中心霉黑。唇口蠕动。痰火蒙闭于内,湿热熏蒸于上。恐蒙闭不开,风阳震动,而致厥脱,勉拟清泄痰火,芳开蒙闭。请商。乌犀角五分(磨冲),天竺黄二钱,白蒺藜三钱,粉丹皮二钱。胆星八分,钩钩三钱。菖蒲根三钱。栝蒌皮三钱,竹半夏一钱五分,至宝丹一丸(菖蒲汤化服)。

《疡科指南医案·疔部》

周右。疔生鼻窍,名曰白刃。唇面肿胀连及左肋,心烦呕恶,六脉洪大。业已走黄,势难挽回。见远途而来,不得不勉为图治,以翼万一也。生矾三钱,葱头三个,和,研烂,以陈酒下之,取其澄清,无经不达。即用大剂清解,速速服之。

又方:银花四两,丹皮三钱,红花五钱,连翘五钱,角针五钱,当归一两,紫地丁一两,草节五钱,知母四钱,大贝五钱,甘菊一两,制半夏二钱,白芨三钱,甲片二钱,乳香一钱,郁金一钱,鲜菊叶一两。此两日半共服四贴。肿消势减,顶高根束,热退脉平,已有可生之机。

唐右。疔毒走黄,从足指上及于膝,臃肿可畏。倘火毒攻心入腹,药所难挽。兹以大剂日夜酣饮不辍。三日能得轻减,即有转机;如其加重,便成棘手。紫地丁一两,银花二两,连翘一两,黄柏一两,滑石三钱,川牛膝三钱,赤苓四钱,大贝三钱,甘菊一两,甘草二钱,生矾二钱。此方两日四剂,而见大效。

复诊:原方加归尾、苡米,共服八九剂而奏痊。

疔生颧右,紫色板硬,面目浮肿连及颈项。毒散如此,势在难挽。但坐视不援,究非仁者之心,况为其子者,心甚恳切。焉有不用方之理?所开方味不合时宜,无怨则投,有疑勿服。川芎二钱,当归一两,黄芪一两,甘草二钱,川郁金一钱,乳香二钱,生矾三钱,银花二两,加鲜菊叶(打汁,一茶杯,冲服)。上药煎浓两碗,日夕饮之。初五一剂,初六一剂。

疮口流血而脓少,乃是气弱,肝脾失统失藏。用拟疔毒清神汤加减,以托毒外出,血去者益气。川芎二钱,当归一两,黄芪二两,甘草二钱,乳香一钱,洋参五钱,荆芥炭一钱,丹皮(炒)一钱半,银花二两五钱,生砂仁八分,连翘二钱,红花四分,花粉三钱,木香六分,焦谷芽六钱,角刺三钱,地丁五钱,加鲜菊叶汁一茶杯(冲服)。

又:原方加重洋参三钱、红花一分、焦谷芽五钱,减当归四钱。

为昨日得解,恐其便溏毒陷也,再加重洋参、谷芽者益其气,醒其胃,健其脾也。加重红花者,活其血。血活则归经也。

又:数日邪毒幸未内陷,疔根已能渐去。但腐必脱尽无变,方可望有生机。目下全仗无亏,调理得宜。稍有不慎,极易生变。陈皮一钱,鲜菊叶五钱,生熟谷芽(煎汤代水)二两,乳香一钱,红花五分,地丁草四钱,当归五钱,花粉三钱,甘草一钱,连翘一钱半,砂仁一钱,黄芪二两,川芎一钱,洋参一两,银花二两,丹皮(炒)二钱,荆芥(炒)一钱半,木香八分,赤芍一钱半,郁金一钱,大生地八钱,扁豆二两。

薛右。疔发坤门,毒走四肢,关节作痛,屈伸不便。能不内攻脏腑为幸,饮食风寒小心为嘱。银花八钱,甘菊四钱,连翘三钱,防风一钱,归尾二钱,地丁草三钱,红花五分,角针一钱,荆芥一钱,甘草一钱。加桑枝一两、鲜菊梗二钱、青松毛二钱。

疔生足底,红丝上行,过膝入腹攻心,最为棘手。今砭去恶血,势可稍衰。急投清解以免加重,然须调养为宜。地丁草五钱,甘菊六钱,银花八钱,知母一钱半,草萆薢三钱,甲片一钱,川牛膝二钱,连翘二钱,角刺三钱,玉金一钱。

《马培之医案·疔毒》

1)黄鼓疔,走黄疔毒,散温肿及胸颈内热,便闭,防其内陷,拟化疔解毒。地丁草、银花、赤芍、大贝、连翘、黄芩、花粉、人中白、元参、薄荷、桔梗、淡竹叶、野菊花头。

2)疔红肿便闭,脉实者,必须用鲜生地、黄连、木通、生军之类。

3)蛇头疔,破溃,指节须脱,急宜清解火毒。连翘、银花、甘草、黄芩、丹皮、花粉、赤芍、地丁、大贝、菊花。

4)锁口疔,疮头不硬,致毒气走散,急为清散。牛蒡子、甘菊、银花、赤芍、连翘、地丁草、大贝、草河车、淡竹叶、野菊花头。

《竹亭医案·竹亭医案女科卷三》

海盐张铁珊乃室唇肿痛、寒热、发疔治验。

海盐张铁珊乃室,道光元年辛巳岁十月十九日。内唇肿硬畏寒,波及鼻傍漫肿,疼痛难忍,得热布熨之稍缓,见风则愈剧,脉象沉紧。荣气闭固,郁结不散,而成内唇疔。外宜疏解风寒,内以散肿拔疔为亟亟也。先用针刺唇口鼻下,泄其气并未见血。外用葱汁调家制霞城散敷肿上,如药干再以新绵蘸汁润之,则肿易消。内服苏叶、防风、蔓荆子、桔梗、柴胡、连翘、陈皮、甘草,加干浮萍草、葱白头同煎服。

二十日诊:服昨药并敷后,今出脓水甚多,唇内之疔根始见。此处膏药难贴,必须勤换为妥。肿自唇至颧及眼泡,俱带漫肿,非轻候也,最怕走黄,慎勿渺视。上唇里面中间近牙根处一粒,大如黄豆,色红,用针刺之稍见血,用家制“滴滴金”掺上,膏盖,不拘时换贴。内服苏叶、桂枝、银花、白芷、陈皮、象贝、连翘、甘、桔、元参、乳香等。煎服后寒热即退,夜间少有烦闷,七八日便秘始解,当日睡安食进。

二十一日诊:内唇疔根渐软小,自昨出脓血后今已大减,寒热罢,眼、鼻外、内唇之肿俱已渐退。外用拔毒膏贴之,次日疔根提出,掺上青云散即能生肌收口,仍用膏药护之。再以养胃清火之剂,以退余毒而收功矣。

《曹沧洲医案·外疡疔科》

沈左。烂皮疔,红肿紫滞起泡,阳明伏热与脾湿交炽,最为险重,最虑穿筋烂骨。上川连五分(水炒),地丁草三钱,银花藤七钱,上白术三钱五分,丹皮三钱,淡芩炭三钱,鲜生地七钱,车前子三钱(包),赤芍三钱(炒),土贝五钱(去心),丝瓜络三钱。

王右。阳明络热,右大指疔势方张,坚痛焮热,食指又痛,急急清化泄热为要。羚羊角三钱五分(另煎),大竹叶三钱五分,土贝四钱(去心),地丁草三钱,上川连七分(水炒),花粉三钱,忍冬藤四钱,桑枝一两(切),鲜生地一两,知母三钱,丝瓜络三钱五分。

扬。蛇背疔,拱入手背,正气大虚。法须内外两顾,以防毒陷。西洋参三钱五分,石决明一两(先煎),归须三钱五分,川石斛四钱,白蒺藜四钱(炒去刺),赤芍三钱五分,淮小麦五钱,朱茯神四钱,土贝五钱(去心),白茅根一两(去心)。

郑左。虎须疔,肿硬,防毒甚转剧,毋忽。鲜生地、大竹叶、蚤休、桑叶、花粉、地丁草、丹皮、知母、白蒺藜。

汪左。手丫疔,肿甚,脓泄不多,其势方张,未可忽。桑叶、忍冬藤、赤苓、鲜芦根、赤芍、丝瓜络、泽泻、荷蒂、土贝、连翘、白茅根。

顾左。虎须疔,肿坚根散,刺之僵木。此温毒心火为患也,防走黄勿忽。上川连七分(盐水炒),花粉三钱,丹皮三钱五分,甘中黄一钱(包),鲜生地一两,知母三钱,角针七分,银花四钱,大竹叶三钱,连翘三钱,蚤休三钱,浙菊三钱,地丁草四钱。

朱左。风热上亢,满鼻红肿热痛。形将结疔,未可忽。上川连五分,大竹叶三钱,连翘三钱,黑山栀三钱,鲜生地一两,花粉三钱,丹皮四钱,银花三钱,石决明一两(先煎),知母三钱,土贝五钱,蚤休三钱,地丁草三钱。

陆左。上唇肿胀,渐成反唇疔,势不可忽。桑叶、土贝、银花、地丁草、丹皮、马勃、浙菊、白茅根、连翘、甘中黄、大竹叶。

曹左。颧疔走黄已极,胸闷昏陷可危。上川连七分,花粉三钱,蚤休三钱,石决明一两(先煎),鲜生地二两,知母三钱,银花五钱,土贝五钱,大竹叶三钱,连翘三钱,浙菊三钱,角针一钱,地丁草四钱。

郁左。蛇头疔,一节已脱,收功尚不易也。桑叶三钱,土贝五钱(去心),赤芍三钱,地丁草三钱,丹皮三钱,忍冬藤四钱,浙菊三钱五分,白茅根一两,连翘三钱,丝瓜络三钱,伸筋草三钱。

《陈莲舫医案·卷下·鱼肚痈》

范,左,四十二。鱼肚痈恐变为烂疔腐化,有掌大之势。石决明、象贝、生草、地丁草、连翘、会皮、滑石、大力、花粉三钱、忍冬藤、芦根。

《王孟英医案·卷二·杂治》

濮妪于酷热之秋,浑身生疖如疔,痛楚难堪,小溲或秘或频,大便登圊则努挣不下,卧则不能收摄,人皆谓其虚也。(未闻虚而生疖者)孟英诊脉滑数,舌紫苔黄而渴,与白虎,加花粉、竹叶、栀子、白薇、紫菀、石斛、黄柏,十余剂而痊。

《丁甘仁医案·卷八·外科案·疔疮》

李右。掌心疔顶虽溃,未曾得脓,四围肿硬疼痛,湿火蕴结,血凝毒滞,症势非轻。急拟清解托毒。甘菊花五钱,地丁草三钱,京赤芍二钱,薄荷叶八分,生草节六分,大贝母三钱,炙僵蚕三钱,金银花三钱,连翘壳三钱,草河车一钱五分,丝瓜络二钱,外科蟾酥丸(开水化服)二粒。

外用九黄丹、太乙膏,四周用玉露散、菊花露调敷。

《临诊医案·正文》

王瑞卿,周浦人,在上海思敬堂陈宅。疔毒势甚,慢疔已发三天,请莫自适香仕,为风火,已制酒散之,更肿未发,现余说慢疔甚毒,看则迟,恐其焮肿不退,即是走黄,毒入内攻,无药可治,惟听天命。延至三日,疔眼无脓,毒入脏腑,空恶神昏,毒入内攻,证属棘手,惟尽人事,实难疗治。拟清心化毒治之,候高明政用。山慈姑二钱,皂角刺(炙)一钱,川连四分,赤苓一钱,鲜首乌四钱,生石膏六钱,蒲公英三钱,加桔梗一钱,连翘二钱,地丁草三钱。

王世昌。风热唇疔,行走不定,畏寒身热,脉形浮滑,舌色滑腻。此系热毒成疔,症非轻渺,恐防走黄内攻之象,拟清凉化毒一法,候高明政用。茅莳菇二钱,赤芍一钱,银花二钱,大力子(开)三钱,连翘二钱,甘草四分,鲜首乌四钱,黄芩(炒)一钱,土贝母二钱,加地丁草一钱五分。

县南叶向高伞店内官官。年逾二旬,忽患唇口疔疮,口角风热,疔毒行走不定,脉形细弦,舌滑,畏寒身热,呕恶。此系风热内阻,症非轻视,恐走黄之变,拟泄风化热主治。大力子(开)三钱,茅莳菇二钱,赤芍一钱,连翘二钱,地丁草一钱五分,土贝母三钱,炒黄芩一钱五分,荆芥一钱五分,加甘草四分,鲜首乌四钱。

2.治足疔

《外科心法·卷五·疔疮》

刘贯卿,脚面生疔,形虽如粟,其毒甚大,宜峻利之药攻之。因其怯,以隔蒜灸五十余壮,痒遂止。再灸片时,乃知痛。更用膏药封贴,再以人参败毒散,一服渐愈。夫至阴之下,道远位僻,且怯弱之人,用峻利之剂,则药力未到,胃气先伤,虚虚之祸,有所不免,不如灸之为宜。

《立斋外科发挥·卷三·疔疮》

一男子足患作痒,恶心呕吐,时发昏乱,脉浮数。明灸二十余壮,始痛。以夺命丹一服,肿始起。更用神异膏,及荆防败毒散而愈。

一老妇足大趾患之,甚痛。令灸之,彼不从,专服败毒药,致真气虚而邪气愈实,竟至不救。盖败毒散虽能表散疮毒,然而感有表里,所发有轻重,体段有上下,所禀有虚实,岂可一概而用之耶。且至阴之下,药力在所难到,专假药力,则缓不及事,不若灸之为良。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四·外疡门》

某。对口生疽,足根发疔,此二处皆属太阳膀胱之络。湿热内聚,风热外侵,勿得轻视。羌活、防风、连翘、归尾、萆薢、乳香、没药、土贝母、银花、甘草梢、桑枝。

《环溪草堂医案·卷四·脑疽对口玉枕疽》

某。对口生疽,足根发疔,此二处皆属太阳膀胱之络。湿热内聚,风热外侵,致生此证,勿得轻视。羌活钱半,防风钱半,连翘三钱,归尾二钱五分,萆薢三钱(盐水炒),土贝母三钱,乳香、没药各五分,银花三钱,甘草梢五分,桑枝五钱(酒炒)。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足背烂皮疔》

沈左。湿温化毒,右足烂皮疔走黄,今交七日,肿势散蔓,腐延迅速,流水无脓,往来寒热,舌苔糙白,脉息濡数,胃谷减少,面色萎黄。热之邪留而不化,尚恐滋蔓,非细事也。拟清渗法。益元散、佩兰叶、冬桑叶、赤芍、广藿香、江枳壳、赤茯苓、牡丹皮、连翘、粉萆薢、土贝、川通草。

二诊:腐肉未脱。牡丹皮、粉萆薢、赤苓、猪苓、佩兰叶、赤芍、广陈皮、半曲、泽泻、人中黄、土贝。

三诊:流水腐脱,寒热已退。细生地、粉萆薢、赤苓、忍冬藤、泽泻、赤芍药、牡丹皮、土贝、人中黄、猪苓。

四诊:前方去猪苓、萆薢,加连翘、米仁、茯苓。

3.治胁疔

《苏沈良方·卷第九·治恶疮·地骨皮散》

梓州路转运判官张君,曾当胸下锐骨端,隐隐微痛,后月余渐有小瘰子,如豆粒,久之愈大如粟,遂溃脓成疮,至痛楚不可卧。每夜倚物而坐至晓,如此三年不瘥。国医仇鼎沈遇明辈,治之都不验,后赴梓州,行次华阴,道中有旧相识。华山道士武元亨来迎,就客亭中见之。元亨首问胸疮如何,张答以未瘥。元亨曰:尝得一药,效验无比,久欲寄去,不值便人。闻当道华阴,特来此奉候已数日,今日方欲还山,而公适至,殆此疾当瘥矣。遂手授此方。张如法用之。始用药洗,极觉畅适异常,淋至夜深,方用散敷。疮遂不痛,是夜得睡至晓。自此每夜一次洗贴,疮不复痛矣,然尚未敛。间或一夜不洗贴,便复发痛,自此用之更不阙,凡四个月。疮虽尚在,而起居饮食如常。一日疮忽痛,通夕不寐,淋之亦痛不止。使人视之,疮中生一肉颗如榴子,痛已渐定。数日间,疮口肉已合,自此遂瘥。

太学博士马君希孟之弟,亦常患疮于胸腹间,久不瘥,疮透腹见膜,医皆阁手,得此散用之即瘥。

4.治红丝疔

《外科枢要·卷一·论疮疡轻症用重剂》

吴庠盛原博掌后患疔,红丝至腕,恶寒发热,势属表症,与夺命丹一服,红丝顿消;又用和解之剂,大势已退。彼别服败毒药,发热口干,红丝仍见,脉浮大而虚,此气血受伤而然,以补中益气汤主之而愈。盖夺命败毒,性尤猛烈,疮邪已散而复用之,是诛伐太过,失《内经》之旨矣。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红丝疔》

林。暑风湿热,化毒蕴于手厥阴经,右手中指红丝疔,起经两日,最易入心,变险可虑也。拟清苦泄化法。羚羊角、小川连、赤芍、连翘、通节、霜桑叶、丹皮、黑栀、土贝、生草节。

徐左。湿热痹络,左之大指红丝疔,肿胀而痛,欲蒸脓象,虑其走散,毋忽视之。拟清泄化毒法。白芷、霜桑叶、丹皮、连翘、土贝母、赤苓、小川连、赤芍、江枳壳、生地、滑石。

《重订诊家直诀·医验随笔·沈鲐翁医验随笔》

先生邻家女仆阿梅手腕作痛、不能举物,先生细视其腕,见脉门有红丝一条长二三寸,蜿蜒游行半臂,此红丝疔也。若过肩胛,不可治矣。用旧头绳扎止,以银针刺红丝两端,挤出紫血,内服黄速解毒汤而愈。

又一妇生手指疔,曾闻业师马徵君云:疔初起,背上有红点如蚊螫状,其数均奇,非五即七,须银针刺破挑断其中之丝,则疔可以不成;若过三五日,其毒走散,红点隐去,疔必成矣。余依法寻得剌之,果未成。周源按此法,已刊入《周氏集验方》中甚详。

5.治羊毛疔

《奇症汇·卷之六·身》

《濮阳传》云:万历丁亥,金台有妇人,以羊毛遍鬻于市,忽不见,继而都人身生泡瘤渐大,痛死者甚众,瘤内惟有羊毛。有道人传一方云:以黑豆、荞麦为粉涂擦,毛落自愈,名羊毛疔。

此症近江南山东患者颇众,然所患与前症不同,初起发热,或似疟,或似伤寒,体重,遍身皮肉胀痛不可忍,满身发红点如疹,用针挑破,内有羊毛,或一鬃或数茎,其色或白或赤,或粗或细,形色不一,俗称羊毛疹子,死者颇多。或有不用针挑,内服葛根、升麻、柴胡、防风、荆芥、鼠粘子、蝉蜕、银花、连翘、黄芩、羚羊角、西河柳等味。外用前案药味涂擦,其毛多粘药内,擦后其痛渐平。但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日许,仍然复作,作时仍用药擦,其毛复有,渐擦渐平。如是者,或患一二月,或三四五月,至身上起白泡,遍身痒作,方得痊愈。若不用前法治之,得生者少。又有一种只发热,体重而胀痛,并无红点如疹。亦用前治法,其用针挑去其毛,并出其血,病可立愈,此是疫毒,因泄其毒故耳。

6.治眉心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眉心疔》

颜右。伴花触毒,兼感风湿,眉心结疔,现窜两头,肿势散蔓,寒热往来,舌红脉数,恐有走黄之虑。治拟清泻提毒法。霜桑叶、淡芩、苦桔梗、江枳壳、土贝母、羚羊角、赤芍、生甘草、角刺、连翘。

7.治凤眉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凤眉疔》

朱左。暑风热化毒,左凤眉疔。起经六日,业已走黄,肿势散蔓,目已合凤缝,肉肿疮不肿,身热形寒,胸闷头胀,邪郁不达,虑其内传,神昏至险候也。羚羊角、丹皮、苦桔梗、赤芍、江枳壳、鲜生地、连翘、土贝母、淡芩、鲜荷梗、生甘草、霜桑叶。

8.治眼角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眼角疔》

吴。风温化毒,左眼角疔肿痛蒸脓,恐其毒散。亟以清化法。羚羊角、霜桑叶、丹皮、赤芍、枳壳、黄甘菊、细生地、地工草、连翘、淡芩、生草、苦桔梗。

9.治鬓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鬓疔》

叶。风温郁伏少阳阳明太阳,鬓疔起经五日,痒痛并作虑其走黄。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淡芩、炒牛蒡、黑山栀、苦桔梗、连翘、江枳壳、土贝、小川连、地丁草、甘中黄、白茅根。

10.治鼻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鼻疔》

范右。暑邪郁踞肺胃,结为鼻疔,肿痛,身热形寒,舌白脉数。症势方张,慎防转重。羚羊角、白杏仁、淡芩、江枳壳、地丁草、甘中黄、牛蒡子、黑山栀、连翘、苦桔梗、土贝母、白茅根。

复诊:原方去黑栀、杏仁,加花粉、桑皮、知母、地骨。

11.治穿腮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穿腮疔》

徐左。暑风湿热,袭郁阳明,左穿腮疔,肿势散蔓,根坚木痛,势欲走黄。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淡芩、地丁草、苦桔梗、甘菊、黑栀、炒牛蒡、连翘、赤芍、枳壳、银花、生草。

12.治风毒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风毒疔》

王。暑风湿热化毒,右太阳风毒疔肿,溃脓泄不爽,肿势散蔓,毒郁不化。拟清泄法。桑叶、黄芩、连翘、枳壳、桔梗、羚羊角、牛蒡、赤芍、土贝、甘菊、荷梗。

俞。暑风湿热化毒,右额风毒疔走黄,脓泄不爽,肿势散蔓,目已合缝,最防里陷。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赤芍、甘菊、淡芩、桔梗、连翘、土贝、桑叶、枳壳、角针、荷梗。

13.治虎须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虎须疔》

沈。暑风湿毒,热郁蒸阳明,虎须疔毒,起经逾候,不得脓泄,根围散蔓,颇有走兆,不可泛视。拟清泄提毒法。川连、连翘、桔梗、角针、羚角、淡芩、赤芍、中黄、土贝、茅根。

陆。暑风湿热,蕴蒸阳明,虎须疔毒四日,肉肿疮不肿,痛在患旁,毒郁不化,尚虑走黄。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黄芩、桔梗、赤芍、连翘、生甘草、枳壳、土贝、荷梗、地丁、角针。

14.治龙泉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龙泉疔》

周。湿邪袭伏太阴阳明,左偏龙泉疔走黄,起经四日,肉肿疮不肿,肿至鼻管,木痛无脓,惟流滋水,内唇糜腐气秽,身热不解,纳少腑闭,脉濡舌白。邪郁于里,势有昏陷变险,不可忽视也。疔方内加犀角。

15.治锁口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锁口疔》

左。风温化毒,郁蒸阳明,右锁口疔。起经六日,脓泄不爽,肿势散蔓作痛,寒热性来,舌黄脉濡数。邪未外达,虑其内传营分之险。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黄芩、土贝、赤芍、花粉、黄连、连翘、角针、枳壳、桔梗、人中黄。

李。风温袭郁阳明,左锁口疔,起经三日,红肿而痛,舌黄脉数,虑其走散,毋忽视之。拟清泄法。羚羊角、桔梗、角针、黄芩、枳壳、桑叶、赤芍、甘菊、连翘、土贝。

丘。暑风湿热化毒,右偏锁口,疔起三日,肿势散蔓,脓未外泄。已有走黄之兆,变险可虑也。桑叶、黄芩、枳壳、赤芍、角针、茅根、羚角、连翘、桔梗、土贝、地丁、荷梗。

吴。风温袭于肺胃,右锁口疔,势欲走黄,今交三日,肿溃脓根脚散蔓不足,肿势极盛,引及腮颊,顶平木痛,身热不解,胸闷作恶,脉濡舌白,便闭溲少。邪郁不达,虑其毒陷之险,理之棘手。疔方加犀黄角。

16.治翻唇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翻唇疔》

徐。风温袭郁阳明,下翻唇疔,肿胀而痛,欲蒸脓象,虑其走黄。拟清泄提毒法。桑叶、淡芩、连翘、花粉、枳壳、羚角、土贝、桔梗、角针、赤苓。

尤。风温化毒,郁蒸阳明,下翻唇疔。经起五日,脓泄不爽,根脚散蔓。毒郁不化,当虑走黄,毋忽视之。拟清泄提毒。羚羊角、连翘、枳壳、赤芍、角针、人中黄、黄芩、花粉、桔梗、土贝、地丁、茅根。

徐。暑风湿热,蕴蒸阳明,上翻唇疔。起经三日,脓泄不爽,肿势散蔓,颇有走兆,未可忽视。黄连、赤芍、枳壳、丹皮、角针、羚羊角、黄芩、连翘、桔梗、土贝、中黄、茅根。

《曹沧洲医案·唇齿舌门》

陆。上唇肿胀,渐成反唇疔。桑叶、土贝、银花、地丁草、丹皮、马勃、浙菊、白茅根、连翘、甘中黄、大竹叶。

17.治颧疔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疔疮论第十七·疔疮治验》

一监生右颧下生疔,三日形如鱼目。询问起居,但今麻痒不常,此即肺经受毒之症也。用针刺入四五分,其硬如骨有声,随用蟾酥条,插至三日,犹不腐化,此坚顽结聚之病也。此药力不及其事,换用三品一条枪,插至七日外用糊纸封盖,至十一日脱出疔根一块,约有指许,以长肉玉红膏渐搽渐长,先服托里消毒散加金银花二钱、白芷五分,脱后用八珍汤加天花粉、麦门冬、黄芪、陈皮各一钱,调理月余,候疮生肉已平,用珍珠散掺上结皮而愈。

一监生中年妻丧,继娶幼室,乃娇态人也。自服补肾助阳之药,以致肾水受伤,不能上制心火,左颧发生一泡,先紫后黑,麻木不知痛痒。凡黑者肾经之毒也,其毒岂浅?且喜疮之四边尚未走散,此犹可取。随用针刺疔上,量别药不济其事,用冰蛳散厚糊作条插入患孔,用糊纸密封,勿令泄气。朝服加减八味丸以滋肾水,午服盖气养荣汤接补真气以滋不足,晚用琥珀蜡矾丸护心解毒。候至十一日外,疔根与药结成一块,依期脱落,次用生肌敛口、补助调理脾胃之剂,二十日而愈。后因此公不慎调理,失于保节,几及三年,复成虚损劳瘵而殁。

一妇人年近四旬,夫主不利,愁郁种种,抱怀不散。时值季夏,岁荒之极,腮发一疔,六日后方延予视,其时疔毒已经走散,头、目、唇、项俱肿,形色紫赤,予曰:肉肿疮不肿,乃疔毒走黄不治之症。彼妇流涕叹曰:一家皆绝也。予问曰,何其如此?妇又曰:吾夫乃不肖之人,妇有一女二子,俱未适配,设若妇死寄托于夫,子女日后必为流荡辈也。故妇在一家生,妇逝一家死。自然之理。予时闻之,沉吟不已。如此何以得生,不忍弃治,况此疮势大,又非药力可回……用火酒数杯,随用针刺肿上十余处,令……吸恶血数碗,将温汤洗净,用蟾酥锭磨浓涂之,四围敷金黄散早、晚二次,内以护心散、蜡矾丸清心护里,兼服降火化痰、开郁安神之药调治,庶保不变。吸血之后,余肿稍退。又至六日,夫又对言何其不死?彼妇相闻甚苦,暴怒之极,仍又复肿,比前尤甚也。复用针刺肿甚上约十余处,出血三四碗,针孔上小膏盖贴,余肿仍敷。其人出血多而其内必虚,以人参养荣汤加香附、贝母服数日后,针口渐脓,余肿渐消,原疮处复得高肿,仍用蟾酥条插化,亦渐腐溃;外用生肌敛口,内服开郁和中、养血健脾等剂调理百日外方愈。此病设若相论疮势形色者百无一生之理,此功出于强勉行之,亦得其生者。此妇愈后,二子一女俱以婚配,其夫亦守其终,见今已六旬半矣。

一妇人二十二岁,右耳垂向前一寸生疔二日,请予视之。形有豆大,顶陷灰色,此肺经感毒发为白刃疔也。又验其根脚绵软,毒不结聚,为陷伏阴症也。未及针刺,伊舅曰:何恙也?予直告曰:疔疮症。彼听冷笑不信是言也。予因辞不用药,随其信否。彼复请客医治之。视曰:风热疙瘩,乃小恙也。彼家告以某医曾曰是疔疮,医者点头而笑曰:此真胡说。患家喜悦,天下事大相悬绝。医用消风散,药二服,毒气全收,随发昏愦、喘急而即死。后里中人询问何速之甚?彼初时因不信予言,自误其死,真可惜也!

一年少妇颧下生疔,疙瘩作痒,予欲针之,彼家不信,辞后自灸。次日,四边渐肿,疮渐软陷;又三日,头面大肿,复请治之。予观原疮灸上已结黑靥,干陷无脓,此毒气内陷,外肉已死;又面目浮肿光亮,发热形状不堪,此正气衰而邪气实也。虽治亦不效,后必终死。彼家方悔自误之说,后延半月,果然归寝。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颧疔》

田。暑风湿热化毒,左颧疔,肿而痛,欲蒸脓象。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黄芩、甘草、桔梗、枳壳、花粉、连翘、角针、赤芍、荷梗。

汤。暑风湿蒸,袭郁阳明,左颧疔,起经正候,脓泄不爽,旁围坚肿,毒郁不化,虑其更张。羚羊角、赤芍、川连、连翘、花粉、土贝、黄芩、地丁、桔梗。

张。风温时属,袭伏肺胃,右颧疔走黄,虽溃无脓,作痒木痛,肿势散蔓,引及眼胞,目将合缝,胸闷不舒,畏风寒热,舌白脉数。邪不外达,势有内传营分而致昏陷之险。香犀角、连翘、土贝、土芍、甘中黄、制蚕、羚羊角、丹皮、角针、地丁草、天花粉、茅根、芦根、菊叶。

18.治竹节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竹节疔》

孙。冬温化毒,右手小指竹节疔走黄,脓腐漫肿,势数欲窜头,毒郁不化,深虑损指。羚羊角、丹皮、花粉、连翘、赤芩、细生地、赤芍、土贝、草节、冬藤。

复诊:芪皮、土贝、丹皮、生草、生地、赤芍、花粉、冬藤、陈皮。

尤。冬温化毒,左手大指竹节疔,肿胀而痛,欲蒸脓象。拟清泄法。羚羊角、连翘、土贝、丹皮、赤芍、天花粉、桔梗、生草、枳壳、冬藤。

复诊:细地、赤芍、丹皮、桔梗、陈皮、川连、花粉、连翘、生草、土贝。

方。冬温化毒,郁于手少阳三焦,左手无名指竹节疔,走黄肿溃,脓泄不爽,肿势散蔓,毒郁不化。拟清泄法。细生地、连翘、冬藤、丹皮、土贝、天花粉、桔梗、川断、赤芍、草节。

二诊:前方去桔梗,加羚羊角、陈皮。

三诊:羚羊角、甘菊、连翘、丹皮、赤芍、土贝、细生地、花粉、桔梗、生草、冬藤。

高。冬温化毒,左手无名指竹节疔,走黄,肿势散蔓,指节作腐,痛甚则厥,舌黄脉细数。邪郁不化,弥虑内传昏陷之险。犀角地黄汤加花粉、连翘、桔梗、土贝、中黄、冬藤。

二诊:羚角、桔梗、丹皮、生草、连翘、细地、花粉、赤芍、土贝、冬藤。

三诊:去羚、桔、翘,加芪皮、陈皮、赤苓。

四诊:去花粉、赤苓、冬藤,加川斛、茯神、瓜络。

顾。右手大指节竹疔,收敛之后络脉损伤,屈而不伸,已来痼疾,难许全功者。小地、当归、秦艽、白蒺藜、瓜络、川芎、赤芍、木瓜、茯苓、生草、桑枝。

钱。暑风湿热,郁蒸化毒,左手中指竹节疔肿胀,已有蒸脓之象。拟清苦泄化法。桑叶、丹皮、连翘、桔梗、土贝、川连、山栀、赤芍、枳壳、菊叶、益元散。

葛。暑风湿热痹络,左手中指肿胀痛痒,按之板实,虑其结聚成疔,症机未定也。拟传世化毒法。桑叶、淡芩、连翘、枳壳、菊、川连、羚角、土贝、桔梗、六一散。

王右。暑风湿热化毒,右手大拇指竹节疔,肿胀而痛,蒸脓之象已著,虑其转重。冬桑叶、甘菊花、六一散、枳壳、土贝母、淡黄芩、白杏仁、桔梗、赤芍、青荷梗。

二诊:前方去叶桑、黄芩、六一散、杏仁、桔梗,加甘中黄、连翘。

三诊:竹节疔已溃。羚羊角、天花粉、白知母、甘菊花、甘中黄、赤芍、大连翘、白桔梗、土贝母、白茅根、陈皮。

四诊:前方,去知母、陈皮,加细生地、青荷梗。

五诊:攻溃合谷。细生地、牡丹皮、知母、茯神、茅根、羚羊角、花粉、甘草、赤苓、土贝、忍冬藤。

六诊:前方去知母、茅根,加鲜稻叶、草节。

七诊:腹痛便溏七八次,手肿渐退。甜冬术、茯苓、制米曲、佛手皮、江枳壳、木香、广陈皮、建曲、丹皮、泽泻。

19.治蟹钳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蟹钳疔》

王。风温化毒,右手蟹钳疔,肿胀而痛,蒸脓欲溃。拟清泄提托法。羚羊角、连翘、甘草、赤芍、角针、花粉、土贝、桔梗、枳壳、茅根。

顾。湿邪邪化毒,左手芝麻疔,溃脓不爽,毒留于络;右手合谷蟹钳疔,肿胀作通,欲蒸脓象,不可泛视。羚羊角、黄芩、连翘、枳壳、土贝、角针、桑叶、花粉、桔梗、甘草、赤芍、荷叶。

20.治蛇眼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蛇眼疔》

王。冬温化毒,右手大指蛇眼疔,肿痛溃脓,毒留未化。拟清托法。细生地、花粉、赤芍、甘草、桑叶、丹皮、陈皮、土贝、忍冬藤。

张。冬温化毒,右手大指蛇眼疔,肿胀而痛,势致蒸脓,虑其转重。桑叶、连翘、甘草、赤芍、地丁、丹皮、花粉、桔梗、土贝、茅根、羚羊角。

复诊:去桑叶、地丁、茅根,加细生地。

21.治手丫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手丫疔》

陈。风温化毒,右手丫疽疔,红肿而痛。欲蒸脓象,勿泛视之。拟清泄法。羚羊角、丹皮、甘草、土贝、赤芍、桑叶、连翘、桔梗、枳壳、花粉。

复:前方去桑、翘,加细地。

高。暑风湿热,袭郁阳明,左手丫疔,疽毒肿胀而痛,欲蒸脓象,身热不然,而属内外病情,理之棘手者。香薷、藿梗、米饭、枳壳、通草、川连、杏仁、陈皮、桔梗、荷梗、六一散。

胡。暑湿热化毒,右手丫疽疔,肿痛溃脓,毒走臂间,肿而且痛,势欲窜头,理之棘手。细生地、连翘、桔梗、丹皮、土贝、羚羊角、花粉、赤芍、中黄、忍藤、丝瓜络。

22.治兑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兑疔》

朱。暑湿热化毒,右手当脉兑疔,红肿而痛,蒸脓欲溃。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花粉、甘草、赤芍、角针、丹皮、连翘、桔梗、土贝、茅根。

23.治臂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臂疔》

章。暑风湿热,蕴蒸阳明,右臂疔走黄,肿势散蔓,脓泄清稀。其毒尚郁,虑其更深。羚羊角、芩、地骨皮、知母、土贝、细生地、甘菊、赤芍药、制曲、甘草、荷梗。

胡。暑湿热化毒,右手臂烂皮疔,腐溃流水,不得脓泄,肿势散蔓,虑其走黄,毋忽视之。羚羊角、川通、茯苓、桔梗、连翘、土贝、山栀、赤芍、六一散。

李。暑风湿热化毒,左臂疔走黄,不得脓泄,肿势散蔓。毒郁于里,虑有内陷之险。羚羊角、淡芩、桔梗、土贝、角针、六一散、桑叶、枳壳、赤芍、连翘、甘菊、荷梗。

朱。湿邪化毒,蕴蒸阳明,左臂烂皮疔走黄,腐溃流水,蔓延迅速,舌红无苔,息细数,惟恐毒陷至险候也。犀角地黄汤加花粉、土贝、人中黄、知母、连翘、茅柴根、忍藤。

24.治罗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罗疔》

褚。暑风湿热,袭郁太阴,右手大指罗疔,肿胀而痛,已经二候,欲蒸脓象,防其走黄,毋忽。羚羊角、地丁草、丹皮、枳壳、赤芍、黄芩、连翘、桔梗、土贝、荷梗、益元散。

邱。温邪化毒,蕴蒸阳明,左手次指罗疔,肿胀而痛,已经半月,欲蒸脓象。拟清泄提毒法。羚羊角、川连、花粉、角针、桔梗、赤芍药、土贝、丹皮、茅根、连翘、生甘草。

俞。温邪化毒,右手中指罗疔,溃而不敛,脉络损伤,不得屈伸,旁围坚肿。湿热留顿,不易即痊者。细生地、桑皮、赤芍、陈皮、土贝、丹皮、骨皮、甘草、茯苓、瓜络。

方左。冬温化毒,左手中指罗疔走黄,脓泄不爽,肿势散蔓,脉细弦数。其毒深踞,变险可虑也。细生地、香犀角、天花粉、白桔梗、白茅梗、牡丹皮、大连翘、云茯苓、人中黄、土贝母、赤芍。

二诊:去天花粉,加忍冬藤。

三诊:前方去白桔梗,加白芦梗、天花粉。

四诊:细生地、赤芍、忍冬藤、赤茯苓、土贝、牡丹皮、天花粉、赤小豆、甘草节、陈皮。

五诊:前方去赤小豆、天花粉,加大连翘。

六诊:筋络损伤,曾有寒热。细生地、天花粉、赤芍、甘草节、土贝母、金石斛、陈皮、丹皮、忍冬藤、云茯苓。

七诊:前方去石斛、草节、茯苓,加夜交藤、茯神、人中黄。

八诊:细生地、忍冬藤、赤芍药、陈皮、人中黄、天花粉、牡丹皮、丝瓜络、云苓、土贝母。

九诊:罗疔已出多骨,肿退痛缓。细生地、赤芍、忍冬藤、云苓、鲜桑枝、白归身、丹皮、丝瓜络、川贝、广陈皮、草节。

25.治腿部烂皮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腿部烂皮疔》

章右。暑湿热化毒,右足外廉烂皮疔,作腐流水,旁围红肿,尚在滋蔓,症机险重。细生地、赤芍、黑山栀、川通草、丹皮、连翘、土贝母、益元散、赤芍。

二诊:形寒身热。粉萆薢、泽泻、连翘、陈皮、荷梗、佩兰叶、赤苓、赤芍、枳壳、丹皮、土贝、六一散。

三诊:前方去枳壳、萆薢、荷梗、陈皮,加桑白皮、橘红、黑山栀、地骨皮。

四诊:产后咳嗽不止,作痛,腐肉未尽去。桑白皮、真川贝、米仁、云苓、生蛤壳、地骨皮、橘红、丹皮、甘草、福泽泻、枇杷叶。

五诊:疔腐未去尽,产后咳嗽。前方去地骨皮、生蛤壳、泽泻,加整玉竹、甜杏仁、赤芍。

26.治穿骨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穿骨疔》

杭左。湿热化毒,痹于络中,右足穿骨疔,起经半月,肿胀而痛,欲蒸脓象也。细生地、连翘、赤芍、土贝母、忍冬藤、丹皮、赤苓、陈皮、天花粉、生草节。

27.治水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水疔》

胡左。湿热化毒,右足前臁水疔,腐溃流水,肿势散蔓。毒郁不化,虑其滋大。拟清渗法。细生地、淡芩、黑山栀、细木通、车前子、小川连、赤芍、土贝母、泽泻、生甘草。

杨。湿热下注,足外踝水疔,腐溃流水,旁围肿胀,拟清化法。细生地、细木通、川连、黑山栀、淡竹叶、连翘、车前子、赤芍、泽泻、生草节。

沈左。湿热化毒,左腿烂皮水疔,流水无脓,肿势散蔓。毒郁未化,毋忽视之。细生地、丹皮、天花粉、赤苓、丝瓜络、赤芍、连翘、土贝、川通草、忍冬藤。

28.治烂皮疔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烂皮疔》

俞右。风温化毒,眉心疔,流水作痒,滋蔓之势未定。拟清泻法。羚羊角、炒牛蒡、淡芩、黄甘菊、赤苓皮、霜桑叶、丹皮、赤芍、连翘、通草。

殷左。湿热化毒,左足委中之上烂皮疔,糜腐流水,旁围滋蔓作痒,最淹缠也。拟清渗法。细生地、黑山栀、生云术、川黄柏、茵陈、泽泻、连翘、茯苓皮、江枳壳、飞滑石、竹叶、生草。

陆右。暑风湿热化毒,右手烂皮疔走黄,不得脓泄,根围起泡,肿势散蔓。毒郁于里,理之棘手。羚羊角、淡芩、连翘、苦桔梗、小川连、赤芍、土贝、江枳壳、六一散、通草。

张左。湿热下注,左足背烂皮疔走黄,腐溃如岩,气秽色黑。蔓延之势未定,慎之。细生地、赤芍、黑山栀、土贝母、泽泻、小川连、淡芩、连翘、木通、甘中黄。

陆左。暑湿热化毒,右手烂皮疔,腐溃流水。毒郁未化,虑其滋蔓。羚羊角、淡芩、黑山栀、苦桔梗、桑白皮、赤芍、连翘。

宋左。温邪挟湿,蕴蒸阳明,右手背烂皮疔走黄,腐溃流水,不得脓泄,肿势散蔓,舌红苔糙,脉息小数,胸闷纳减。毒郁不化,最虑内传昏陷之险。犀角汁、赤芍、黑山栀、苦桔梗、土贝母、鲜生地、连翘、天花粉、江枳壳、甘中黄、枇杷叶、白茅根。

《爱月庐医案·烂皮疔》

性本操劳,阳气先衰于平素,端由火毒,阴津复损于当时。夫人之气血周流不息,兹为毒邪所害,难免腐烂之虞,是以有烂皮疔之患也。症起未经旬日,而疮形已有尺余,此处属阳明之脉,阳邪攻于阳经,即所谓两阳相灼矣。故其烂可立而待也。脉浮洪而且数,邪势方张;舌焦黑而尖红,营阴几劫。身热口渴、谵语神昏皆由是而蜂起,势已重极危险无疑,而图治之法最难恰当,况用药如用兵,得则其兵也,不得则其寇也。若投轻清解毒,无殊杯水车薪;妄用辛热驱邪,不啻抱薪救火,必得大剂清营解毒,以为背城借一之计。暹犀尖二两,西黄五分,京元参六钱,鲜生地二两,净银花八钱,安宫牛黄丸二粒。

29.治白刃疔

《归砚录·卷三》

余视疾以之至先后为序,一日于众中瞥见一人,额端已起白色,急呼前,问所患。曰:臂有微肿。视之,仅一小疱。因潜谓同来者曰:此白刃疔,色已见额,速归矣,危在顷刻。其人方出门,面部色渐趋口角,未至家死。

余在海门,见沈氏司炊者患唇疔,自辰至午,口不能开,医投葱矾不能吞,用活命饮亦无济。易医屡进寒凉,遂硬肿至项,色白不变。最后一医砭肿处,出血筋一条,流血不止,知饥不能食,至三十一日而死。夫唇疔急证也,色白无红阴证也,发于手足阳明交会之所,误投寒凉克伐之药,内热为外寒所束可知。若初起时刺委中及阳明诸穴出黑血,进点舌丹汗之,外涂蟾酥,或有可效。惜诸医皆不知之。不然急证安能延至一月余之久?人不知死于药也,哀哉!

屠甸镇王某,先患疔毒,旋生背疽,高肿不红,医巫术尽,家破而病日剧。延余往视,肌肉全消,面无人色,脉至断续如丝,按其疮,虚软漫肿无红,证已七十六日矣。流泪被面,声言救命,音细如蜂,深堪悯恻,殊难措手。合家痛哭,而求设法。余索其方视之,先则犀角、牛黄,继则参、芪、归、术之类,皆谓内有瘀血,虚不化脓也。余静坐筹思,七十余日之瘀血,既不化脓,亦不消散,乃脾胃被伐,气弱难溃,内肌尽腐,皮厚难穿,日久力穷,势濒于殆。若不决则必死,设决之而斯须毙命,又当如何?乃谓其父曰:此证内肉尽腐,外皮甚厚,脓无出路,以致背重如山,肌肉日消,而脓日多,势必消尽而后已。吾今筹一死里求生之法,汝可导我复视,其父从之。因细按其皮,略无薄隙可乘,不得已久按以乱之,卒然一刺,得大脓四大碗,幸不毙命,随以粥食调之。越五日复视,已能披衣起坐矣。以上数证,皆所谓养痈为患也。古人原有刀针不可轻用之戒,盖为手法不精,或轻浅之证,及脓未成时而言也。以决之之法,诚不易易,即辨脓亦甚难,《脉诀》洪滑为脓成,而此证脉至如丝,刺脓至四大碗,脉岂可凭乎?然此证若诊于三十日内外,未始非洪滑也。惟医家误信补托可使自溃,孰知欲托其脓者,反能化肌肉以为脓,脓日多则气血日少,尚欲寻其洪滑之脉,安可得乎?昧者犹訾刀针为蛮法。呜呼,此与谈性命而废武备,寇至不战,委而去之者,何以异耶?须知此脓不刺,必与此身同就木而已。余见如此毙命者,指不胜屈,故愤而为之,岂好为疡医哉!至腿上附骨疽,迁延补托,而脓随身敛者,则尤多也。

30.治环唇疔

《景景医话·医谈录旧·环唇疔》

《谭瀛》载杭城某富翁,好行善,一子七岁,环唇生七疔,痛彻心髓,症甚危殆,凡精岐黄者,皆罗致家中,商榷立方,卒无效。创且日甚,水浆不入,医谢无能,相率辞去。翁愁思无策,坐待其毙而已。忽有妪丐于门,聒求无厌,阍者呵之,翁闻,出责阍者,如言给媪。媪见翁泪承睫,诘知儿疾,曰:此名七星攒月,危症也。惟十二岁内小儿所下蛔虫百条,捣饼,叠敷之可治。翁闻媪言,入谕于众,比出延媪,不知所往。而所给之物固在,惊以为神。如媪言,悬格征求,凡有小儿者,咸以药下蛔虫,争献求尝,敷之果愈。[燧按]唇为脾胃之应,如无蛔虫,以鸡内金、知母为末,加五谷虫共捣涂之亦可。

31.治指疔

《外科精要·卷中·辨痈疽阴阳浅深缓急治法第二十五》

邻人苏子遇之内,左手指患疔,麻痒,寒热恶心,左半体皆麻,脉数不时见。余曰:凡疮不宜不痛,不可大痛,烦闷者不治,今作麻痒,尤其恶也。用夺命丹二服,不应,又用解毒之剂,麻痒始去,乃作肿痛。余曰:势虽危,所喜作痛,但毒气无从而泄。欲针之,适值望日,其家俱言尻神,不从,势愈肿甚。余强针之,诸症顿退,又用解毒之剂,其疮全愈。

《外科枢要·卷一·论疮疡出血》

一老妇手大指患疔,为人针破出鲜血,手背俱肿,半体皆痛,神思昏愦五日矣,用活命饮,始知痛在手,疮势虽恶,不宜大攻;再用大补剂,又各一剂;外用隔蒜灸,喜此手背赤肿而出毒水;又各一剂,赤肿渐溃;又用托里药而瘥。

《外科枢要·卷二·论疔疮》

一男子小指患之,或为针刺出血,敷以凉药,掌指皆肿三四倍,色黯神昏,此邪气郁遏。余先以夺命丹一服,活命饮二剂,稍可。余因他往,或为遍刺其手,出鲜血碗许,臂肿如瓠,指大数倍,用大剂参、芪、归、术之类,及频灸遍身而肿消。但大便不实,时常泄气,此元气下陷,以补中益气加骨脂、肉蔻、吴茱、五味;又日以人参五钱,麦门三钱,五味二钱,水煎代茶饮;又用大补药,五十余帖而愈。设此症初不用解毒之剂,后不用大补之药,死无疑矣。

《曹沧洲医案·外疡总门科》

童。阳明络热,右大指疔势方张,坚痛焮热,食指又痛。急急清化,泄热为要。羚羊角三钱五分(另煎),大竹叶三钱五分,土贝四钱(去心),地丁草三钱,上川连七分,花粉三钱五分,忍冬藤四钱,桑枝一两(切),鲜生地一两,知母三钱,丝瓜络三钱五分。

宋。蛇背疔,入手背。正气大虚,法须内外两治。西洋参三钱五分,石决明一两(先煎),归须三钱五分,忍冬藤四钱,川石斛四钱,白蒺藜四钱,赤芍三钱五分,连翘三钱,淮小麦五钱(包),朱茯神四钱,土贝五钱,丹皮三钱五分,白茅根一两(去心)。 Qpejpq+/Hg78UBWQojSJraReNv9DRa6MT8yJs88Qbqo+/Ty39WT0GcuRLgFoD5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