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疖是因风寒外客皮肤,体内湿热蕴蒸,以致气血壅结,经脉凝滞于皮下所成的一种外科疾病。初起突起于皮肤,径一二寸,肿结如梅李。该病与痈相类似,小者为疖,大者为痈。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疖之名,首见于《肘后备急方》。

【辨病名】

临床多见暑疖、蝼蛄疖。暑疖好发于暑热之季,蝼蛄疖又名“鳝拱头”,多因头部疖肿处理不当、疮口过小引起脓毒留滞,或搔抓染毒,导致脓毒旁窜于在头顶皮肉较薄处,蔓延而成。根据发病部位,本病则可见于眼部、喉部、脑后、腮下等。发于眼部为眼疖,俗称“挑针眼”;见于咽喉为喉疖;两腮下生疖称为“穿领风”;脑后生疖则称“乘枕风”;颈项上生疖名“挎颈风”。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疖候》:“肿结长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亦如痈热痛,久则脓溃,捻脓血尽便瘥。”

1.暑疖

《洞天奥旨·卷九·时毒暑疖》:“身生疖毒,乃夏天感暑热之气,而又多饮凉水冷汤,或好食生果寒物,以致气不流通,血不疏泄,乃生毒疖矣。”“半发于头上,间发于身体、手足,不若痈疽之症,有七恶之险。”

《外科通论·外科启玄·卷之七·时毒暑疖》:“大者为毒,小者为疖。令人发热作脓而痛,别无七恶之症。”

2.蝼蛄疖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二外科病症·头部》:“蝼蛄疖多生小儿头上,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似蝼蛄串穴。有因胎中受毒者,其疮肿势虽小,而根则坚硬,溃后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疮口收敛,越时复发。本毒未罢,他处又生,其属缠绵。”

《疡科捷径·卷上头部·蝼蛄疖》:“蝼蛄疖是鳝拱头,大小须分各有由,胎毒膜多坚且小,大而焮肿暑邪留。”

3.眼疖(偷针、挑针)

《银海精微·卷上·睑生偷针》:“问曰:人之患目睑生小疖,俗名偷针者何也?答曰:阳明胃经之热毒也,或因食壅热之物,或饮食太过,使胃经上充于眼目,故睑眦之间时发疮毒,俗名偷针。此症番转睑皮,劆洗瘀血,点用清凉散,先宜服退赤散,后用通精散、泻脾饮。”

《明目至宝·卷一·明堂问答七十二证之因》:“七十问曰:挑针眼者,何也?答曰:此脾经受热毒传于肝,肝受脾毒也,令胞睑上生疖,名曰挑针。宜服消毒饮子、洗心散、当归丸。”

4.喉疖

《集喉症诸方·喉风三十六症·双蛾风》:“无论男妇,喉间生两枚疖毒,生在两边不可用刀,先要用角药入摩风膏少许,井水调匀,用鹅羽挑入喉间疖毒上,令病人闭口噙良久,满口痰来,吐痰后如疖毒似莲子样,用消芦散加江子七粒,去壳打碎,熏患处,如熏破后,只用二味散。如疖毒似纸面,仍吐痰后只用三味散药吹之,不必用江子;次开风路针,后用紫地散,自然效验。”

《集喉症诸方·喉风三十六症·单蛾风》:“无论男妇,喉头一边生疖毒者是即,如莲子样,治与双蛾法同,如未起尖,只用三味散,吹痰后用紫地散,自效。此症生在帝中一边,左属心。右属肺,依法治之,不可用刀。”

《包氏喉证家宝·咽喉七十二证考》:“喉疖生雄尾中,初如梅核在喉膈间,吐咽不下,至三日,渐上喉间,刀刺后,吹冰硼,病由七情,服四七气汤。”

5.穿领风

《集喉症诸方·喉风三十六症·穿领风》:“无论男妇,两腮下生疖毒,日久透入口内,多致不治,其初起时,逐时生多,若至八九枚,亦为难治。”

6.挎颈风

《集喉症诸方·喉风三十六症·挎颈风》:“无论男妇,颈项上生痈疖浮肿,有两边生者,有或左或右一边生者,用角药搽敷,并服紫地散。此症或肿上有形,但浮大赤肿甚者,可用破皮针针肿处,效。”

【辨病因病机】

本病常因内郁湿火,外感风邪,两相搏结,蕴阻肌肤所致;或夏秋季节感受暑湿热毒而生;或因天气闷热,汗出不畅,暑湿蕴蒸肌肤,引起痱子,复经搔抓,破伤染毒而成。有阴阳二证之分。此外,罹患消渴或习惯性便秘等慢性疾病者,素有阴虚内热或脾虚不健,更易染毒发病。该病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医方集宜·卷之十·外科·疮科总论》:“夫痈疽、疮疖者皆缘气血不和,喜怒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调,使五脏六腑之气怫郁于内,以致阴阳乖错,气血凝滞而发也。”

《吴氏医方汇编·总论》:“疖无二种,发非一症,而皆分乎阴阳。寒湿搏而气血凝,阴滞乎阳也;火热盛而气血沸,阳滞乎阴也。”

《推拿抉微·第四集治疗法·诸疮》:“《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陈飞霞曰:世界疮痒疖疥,惟小儿最多,岂其稚阳纯气,易于岁运火攻相乘耶。抑或不识不知,而寒温动定之乖其道耶。复有父母之遗毒,为儿终身之害者,可不有以治之乎?”

一、风邪侵袭,湿热蕴蒸

《医心方·卷第十五·治痤疖方第七》:“《病源论》云:痤疖者,由风湿冷气搏于血,结聚所成也。肿结如梅李也。《养生方》云:人汗入诸食中,食之作痈疖。又云:五月勿食不成核果及桃、枣,发痤疖之。《太素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疽。注云:痤痈之类,然小也,俗谓之疖子。”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五·治咽喉生痈诸方》:“夫六腑不和,血气不调,风邪客于喉间,为寒所折,气壅而不散,故结而痈成也。凡结肿,一寸为疖。”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夫疖者,由风湿冷气搏于血,结聚所生也。人运役劳动,则阳气发泄,因而汗出,遇冷湿气搏于经络,血得冷折,则结涩不通而生疖,肿结如梅李也。又云,肿一寸二分为疖也。”

《博济方·卷五·疮科》:“《经》曰:一寸二寸为疖,三寸四寸为痈,五寸至一尺为疽,一尺至二尺、三尺曰竟体疽,疽成圆窍,皆出诸气。人有愤郁不遂志欲者,血气蓄积,亦多发此疾。凡痤疖者是六腑受邪,经络壅滞而发,热毒浮浅,不能为害,但出脓血时,令尽不尔,则再攻为疮,愈盛矣。”

《外科理例·卷二·汗之则疮已七十四》:“东垣曰:其疮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非疽疮也。小则为疖,大则为痈。其邪所受于下,风湿之地气,自外而来,侵于身也。”

《外科通论·外科证治全书·卷四发无定处证·疖》:“湿热怫郁,亦如痈热痛,久则脓溃,捏脓血尽便瘥,亦是风热之气,客于皮肤,血气壅结所成。凡痈疖捏脓不尽。”

《灵素节注类编·卷五外感内伤总论·经解·诸病源流》:“如或汗出腠开之时,而受湿邪,逆闭营气,乃生痤疿、疮疖之类也。”

二、热毒蕴结,气血凝滞

《幼幼新书·卷第四·黄连法第十四》:“《小儿集验方》云:凡小儿初生,必有恶汁留于胸。次若不消去,即胸膈壅塞,易生蕴热,惊痫、疮疖,皆由此也。”

《普济方·卷四百五·婴孩诸疮肿毒门·痈疽》:“夫痈疽、疮疖、瘰疬、结核、疥癞、毒肿、赤瘾疹并火瘅等症,皆由风邪客搏,经络涩滞。《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流结为痈,或积毒热气不得宣行,入于皮肤间,或发头面,或发虚处。无故身热,微觉憎寒,或有痛楚处,按之必热。乃痈疖欲发也。”

《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四·婴孩诸热疸肿门·诸热》:“初生乳幼者患之,三焦蕴毒热上攻咽喉之外,名痄腮。热气血凝滞经络不行,热毒攻注,故生痈疖。”

《折肱漫录·卷之四·养形篇上》:“凡人患脓颗疖子,虽曰湿、曰热、曰气血不和,毕竟还是气血有余,故少年人多患此。予弱冠前亦然,及病以后永无此患,想气血不旺之故也。至若痈疽之毒,则有所以致之,有因心怀郁结者,有因好饮火酒,喜炙爆者,有因阴血涸者,不可不慎其因。”

《洞天奥旨·卷九·时毒暑疖》:“身生疖毒,乃夏天感暑热之气,而又多饮凉水冷汤,或好食生果寒物,以致气不流通,血不疏泄,乃生毒疖矣。虽痈疽疮疖多是相同,而感生疮疖则少轻也。小儿多生此疮,然重者身必发寒发热,作脓而痛,尽是阳疮。半发于头上,间发于身体、手足,不若痈疽之症,有七恶之险。内用清暑解火,外用活血生肌膏药、末药,审而治之,何难速效哉?”

《吴氏医方汇编·第二册·外科摘要》:“薛立斋云:夫痈疽疮疖,皆由气血壅滞而生也。当推其虚实表里而早治,可以内化,此即托里之意也。若毒气已结者,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之有无浅深。若按之复起者,有脓也;不复起者,无脓也。大按方痛者,脓深也;小按便脓者,脓浅也。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若气结微肿,久而不溃,后亦成脓,此寒热所谓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亦能成脓,急酌量刺之,缓则穿痛脏腑,腐烂筋骨,可不慎哉!”

【辨病证】

本病初生突起于皮肤,色赤红肿,径一二寸,有小痛,为痈之小者。临床当与痤疮、热疮等证辨别。

《小品方·卷第十·治痈疖瘘诸方》:“赤色肿有尖头者,根广一寸以还,名为疖;其广一寸以上者,便为小痈也;其如豆粒大为疱。”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阴阳·调阴阳》:“痤,痈之类,然小也,俗谓之疖子。”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之十二痈疽门·痈肿脉证出林氏类次脉经》:“《经》云:脉浮而数,其人发热而恶寒,或有痛处,是欲为痈疖。”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九·疮肿科·总说》:“人之一身,血气周流则平。若冷热不调,喜怒不常,饮食不节,稍有壅聚,则随所发现。痈疖属表易治,疽、癌、瘭、痼、发属脏腑,发于脑、背、颐上,最为难治。径一寸二寸为疖,三寸五寸肿圆赤为痈,八寸为疽、癌、痼、瘭,名各不同,其色亦异,有图见之。凡初觉臖聚结热,疼痛肿赤,痕瘢阔硬,或见或不见,治之如拯溺救焚,不可缓也。”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疮辨五善七恶》:“《外科精要》云:热发于皮肤之间,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三二寸者为疖;六腑积热,腾出于外肌肉之间,其发暴盛肿皮光软,侵展广大为痈;五脏风毒积热攻焮肉骨,风毒猛暴,初生一如蓓蕾,形自焦枯,触之应者乃疽也。”

《医方选要·卷之九·痈疽疮疖门》:“夫痈疽疮疖,其名甚多,然各有形。痈者,大而高起,属乎阳,六腑之气所生也;疽者,平而内发,属乎阴,五脏之气所成也。疮者,其总名也。疖者,有头小疮也。《经》云: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盖心主血而行气,气血凝滞,挟心火之热而生痈疽之类也。然所感有浅深,故所发有阴阳、轻重、大小之不同耳。六腑积热,腾出于外,肌肉之间,其发暴甚,肿皮光软,侵袤广大者,痈也。五脏风积热攻焮于肌骨,风毒猛暴,初生一头如 瘰,白色焦枯,触之应心者,疽也。发热于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不过二三寸者,疖也。”

《外科理例上·外科引·疮名有三曰疖曰瘫曰疽》:“疖者初生突起,浮赤无根脚,肿见于皮肤,止阔一二寸,有小痛,疼数日后微软,薄皮剥起始出清水,后白破脓出,如不破,用替针丸。”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心小肠部·丹熛痤疹·痤》:“痤,小疖,世谓之热疖是也。王注云:大如酸枣,或如豆,色赤而内有脓血也。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痱为疮疖也。”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八·痈疽门·诸发》:“夫五发者,谓痈疽生于脑、背、肩、鬓、髯是也。大概论之分为三等,一者疽也,二者痈也,三者疖也。大小一二寸者,疖也。”

《普济方·卷四百五·婴孩诸疮肿毒门·疖》:“夫小儿肿结长一寸至二寸,名之为疖。”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生痈》:“论曰:肺气上通于喉咙,胃经外连于咽嗌,其气和平,则呼吸咽纳,无所妨碍。若脾肺壅热,熏发上焦,攻于咽喉,结聚肿痛,不得消散,热气炽盛,致结成痈,妨害吐纳,古方论一寸为疖,二寸至五寸为痈,其候使人寒战咳唾稠浊。善用针者,辨其可刺,宜速破之,仍施以点饵之剂。”

《医宗说约·卷之五·外科赋》:“看病之深浅,分毒之脏腑。大而高起属乎阳,痈也,六腑所发;平而内发属乎阴,疽也,五脏所生。疽重而痈轻。最轻者,初起无寒无热,是热疖之浮于肤上。”

《洞天奥旨·卷九·时毒暑疖》:“虽痈疽疮疖多是相同,而感生疮疖则少轻也。小儿多生此疮,然重者身必发寒发热,作脓而痛,尽是阳疮。”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一·生气通天论第三篇》:“痤,小疖也。此言阳气加阴乃为汗,从中土而外出于皮肤也。”

《吴氏医方汇编·总论》:“若夫奇疼怪痒,最迅最速,是为恶疔;不着部位,不关经络,为无名肿毒;赤肿头尖而为疖;平塌多孔而为发,皆痈之别名。症分轻重,疗有难易,不可一例论。”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陈文治曰:凡初发壅肿,未见脓者,其名有三,曰疖,曰痈,曰疽。疖初起,浮赤无根脚,微软皮薄,先出清水,后破脓。”

《医论医话·回春录·外科·疖》:“孟英诊脉滑数,舌紫苔黄而渴。”

《华佗神方·卷五·华佗治石疖神方》:“疡之小者,曰疖;其根硬者,曰之石疖。”

《华佗神方·卷十八·华佗治热毒攻心神方》:“患者头角忽生疮疖,第一日头重如山,越日即变青紫,再越日青紫及于全身即死。”

【论治法】

本病的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治宜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施。夏秋发病者,则须兼清暑化湿;症状轻微者,可以凭外治法收功。本病时有反复的特点,治疗中应根据病情适当扶正,以减少该病的复发。

1.内治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痈疽第二》:“凡肿,根广一寸以下名疖,一寸以上名小痈,如豆粒大者名疱子,皆始作。急服五香连翘汤下之,数剂取瘥乃止。”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一痘疹泄秘·病机·痘后痈疖》:“痘后发痈疖者,乃痘毒之气留于经络未尽去,故壅于肢筋间而发者也。亦有既平之后失于解利而生。惟小柴胡汤加生地黄最妙,或清凉欲子、大连翘饮、消毒饮、犀角地黄汤皆可。”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面齄·灭瘢痕》:“论曰:风热诸毒,留于腑脏,发于肌肉,而为疮疖。病折疮愈,余毒未殄,故疮痂虽落而瘢痕不灭。治法既有涂泽膏润之剂,亦须赖营卫平均,肌温气应,外宜慎风冷也。”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四发无定处·杂证门·瘿瘤总括》:“暑疖乃因暑令受热,初发背膊,肌肤红晕,焮肿热痛无时,兼头晕目眩,口苦舌干,心烦尿赤,肢体发热。初起服荆防败毒散,次服清热消风散;初涂二味拔毒散,溃肿敷金黄散。”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痈毒治法》:“如根盘不满一寸,亦红肿者,名疖,用蟾酥丸、梅花点舌丹即愈。”

2.外治法

《外科理例·卷一·论脓四十》:“夫痈、疽、疮、疖皆由气血壅滞而生,当推虚、实、表、里而早治之。可以内消,此内托里之意也。若毒气已结者,勿泥此内消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浅深,急酌量刺之。缓则穿通脏腑,腐烂筋骨,可不慎哉。”

《外科理例·卷一·针法总论五十一》:“小儿疮疖,先当温衣覆盖,令其凝泣壅滞,血脉温和,则出血立已。不如此,血脉凝便针,则邪毒不泄,反伤良肉,又益其疮势也。”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二外科病症·头部》:“蝼蛄疖多生小儿头上,未破如曲蟮拱头,破后似蝼蛄串穴。有因胎中受毒者,其疮肿势虽小,而根则坚硬,溃后虽出脓水而坚硬不退,疮口收敛,越时复发。本毒未罢,他处又生,其属缠绵。宜用三品一条枪。疮有孔者插入孔内,无孔用针刺孔,如法插入,化尽坚硬衣膜方撒生肌散,上贴膏药。亦有暑热成毒者,大如李,三五相联,溃破脓出,其口不敛,日久头皮串空,如蝼蛄串穴状,宜贴元珠膏吸出脓毒,将所串之空皮剪通,米泔日洗一次,干撒生肌散,贴万应膏。有因疮口开张日久,风邪袭入,疮口周围作痒,抓破津水,相连成弓形,似黄水疮者,宜用溶铜旧罐子研细,筛,水麻油调涂,自能渗湿敛口。”

《重楼玉钥·卷上·喉风三十六症·乘枕风》:“是症脑后生疖毒,红浮肿痛,可用破皮针,服紫地汤合开关散,取效如神。”

《集喉症诸方·喉风三十六症·穿领风》:“先用角药敷,次用消芦散熏,如肿甚用破皮针,再用紫地汤。此症两颊红肿生核,或只一边,初生一二枚者可治,日久生多自穿者难治。如肿甚者可用破皮针,不离药。穿领风生不可当,欲求医治仗奇方,但将角药频频敷,病者安心勿恐惶。”

《推拿抉微·第四集·治疗法·诸疮》:“小儿生痈毒肿疖,皆气血凝滞,而火热乘之,内服大补汤,外以紫金锭涂之。”

【论用方】

疖病有虚实之分,故内服方治疖有清热解毒散邪者、有扶正固本托毒者;外用常清热活血,散结拔毒。

一、治疖内服方

1.黄芪汤 (《刘涓子鬼遗方·卷四·相痈知有脓可破法》)

治客热郁积在内,或生疖。

黄芪(二两) 人参(一两) 芎 当归 甘草(炙,各一两) 远志(去心) 干地黄(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生姜(五两) 麦门冬(去心,五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大黄散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

治热毒生疖,五脏壅滞。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栀子仁(半两) 黄芩(一两) 川升麻(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取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得快利为度。

3.漏芦散

1)《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

治热毒痈疖。

漏芦(一两) 木通(三分,锉) 川升麻(一两半) 赤芍药(一两) 桑根白皮(三分,锉) 黄芩(一两半)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 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

2)《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痈疮诸方》

治小儿痈疮,及丹毒疮疖。

漏芦(一分) 麻黄(一分,去根节) 连翘(一分) 川升麻(一分) 黄芩(一分) 白蔹(三分) 甘草(一分) 川芒硝(一分) 川大黄(一两,锉,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不计时候。分减温服。

3)《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疽诸方》

治小儿热毒生疽,肿硬疼痛,及赤白诸丹毒、疮疖。

漏芦(半两) 麻黄(半两,去根节) 连翘(半两) 川芒硝(半两) 川升麻(三分) 枳实(三分,麸炒微黄) 黄芩(三分) 白蔹(三分) 甘草(三分)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赤芍药〔二(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不计时候,分减服之。

4.生干地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

治热毒疮疖肿硬。

生干地黄〔一(二)两〕 川大黄(三两,锉碎,微炒) 赤芍药 赤茯苓 甘草(生,锉) 王不留行子 远志(去心) 桂心 川升麻 黄芩 麦门冬(去心,焙) 人参(去芦头,以上各一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三十丸。

5.犀角散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二·治发背诸方》)

治初觉皮肤及项背有疮疖,恐成痈疽,兼脏腑壅涩,或寒热口干心烦。

犀角屑(一两) 知母(三分) 木通(一两,锉) 赤芍药(三分) 川升麻(三分) 荠苨(三分) 葳蕤(三分) 黄芩(三分) 甘草(二分,生,锉) 麦门冬(一两,去心) 马牙硝(一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入竹沥半合,不计时候温服,以利一两行为度。

6.芦根散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二·治发背热渴诸方》)

治发背,一切痈疖,身体烦躁,热渴疼痛。

芦根(一两,锉) 连翘(一两) 玄参(一两) 射干(一两) 川升麻(一两) 栀子仁(一两) 赤芍药(一两) 羚羊角屑(一两) 寒水石(二两) 甘草(三分,生,锉) 生干地黄(二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7.地黄丸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疽诸方》)

治小儿虚热,消疮疖。

生干地黄(一两) 桂心(半两)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 赤芍药(半两) 赤茯苓(半两) 王不留行(半两) 甘草(一分,生用)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熟水下七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8.木香散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疽诸方》)

治小儿热毒疽肿,及赤白诸丹毒肿,或生瘰疬疮疖,身中风疹瘙痒。

木香(一分) 薰陆香(一分) 沉香(一分) 鸡骨香(一分) 黄芩(一分) 麻黄(一分,去根节) 连翘(半两) 海藻(半两,洗去咸味) 射干(半两) 川升麻(半两) 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牛蒡子(半两,微炒) 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更煎三两沸,放温。量儿大小,不计时候,分减温服。

9.黄芪散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疽诸方》)

治小儿疽肿及疮疖,身体壮热,口干心躁。

黄芪(半两,锉) 连翘(半两) 川升麻(半两) 玄参(一分) 丹参(一分) 露蜂房(一分,微炙) 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10.犀角丸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疽诸方》)

治小儿热毒气壅,外攻皮肤生疖,赤肿焮痛,或时烦热,少得睡卧。

犀角屑(三分) 川升麻(半两) 黄芩(半两) 玄参(半两) 黄芪(半两,锉) 人参(半两,去芦头) 皂荚(一两,去皮,涂酥炙令黄焦,去子用) 坐拏(半两) 川大黄(一分,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生甘草汤下七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11.小还丹 (《苏沈良方·卷第九·小还丹》)

治背疽痈疖,一切脓肿。

腻粉 水银 硫黄(各一分,同研) 大巴豆肉(十四个)

上将巴豆单覆排铫底,以三物按上巴豆令平,以瓮器盏盖之,四面湿纸,勿令气泄,炭火四面缓缓烧,时于冷水中蘸铫底;少时又烧频蘸为善,其盏上底内,滴水一点如大豆,干则再滴,以三滴干为度;候冷,研陈米饮,丸作二十三丸。每服一丸,熟水吞下,疏下恶物,以白粥补之。

12.内补十宣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绍兴续添方》)

治一切痈疽疮疖。未成者速散,已成者速溃,败脓自出,无用手挤,恶肉自去,不犯刀杖,服药后疼痛顿减,其效如神。

黄芪(以绵上来者为胜,半如箭竿,长二三尺,头不叉者,洗净,寸截,槌破丝擘,以盐汤润透,用盏盛,盖汤鉼上一炊久,焙燥,随众药入碾成细末,一两) 人参(以新罗者为上,择团结重实滋润者,洗净,去芦,薄切,焙干,捣用) 当归(取川中来者,择大片如马尾状,滋润甜辣芬香者,温水洗,薄切,焙干,各二两) 厚朴(用梓间者,肉厚而色紫,掐之油出,去粗皮,切,姜汁罨一宿, 熟,焙燥,勿用桂朴) 桔梗(以有心味苦者为真,无心味甘者荠苨也,主解药毒,切勿误用。洗净,去头尾,薄切,焙燥) 桂心(用卷薄者,古法带皮桂每两只取二钱半,合用一两者,当买四两,候众药罢,别研方入,不得见火) 芎 (以川中来者为上,今多用抚芎大块者,净洗,切,焙) 防风(择新香者净洗,切,焙) 甘草(生用) 白芷(各一两)

上十味,选药贵精,皆取净、晒、焙极燥方秤,除桂心外,一处捣,罗为细末,入桂令匀。每服自三钱加至五六钱,热酒调下,日夜各数服,以多为妙。服至疮口合,更服尤佳,所以补前损,杜后患也。不饮酒人,浓煎木香汤下,然不若酒力之胜也。或饮酒不多,能勉强间用酒调,并以木香汤解酒,功效当不减于酒也。

13.四生丸 (《圣济总录·卷第一十一·风瘙痒》)

治皮肤风痒,疮癣 麻,冷痹热毒痈疖。

草乌头(半两) 白僵蚕 苦参 黑牵牛(各一两,并生用)

上四味,捣罗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温酒下,日三。

14.凝冰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六·瘰疬门·瘰疬结核》)

治风热毒气,项下结核,及欲作痈疽、疮疖、发背等。

绿豆粉 乳香(研,各一两)

上二味,合研为散。实人分作四服,虚人分作八服,食后米饮调下。就有核处一边卧,尽剂必瘥,大消肿痛。

15.恶实丸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六·瘰疬门·瘰疬有脓》)

治诸种瘰疬,不限年久日近,或已破,或未脓,及诸痈肿疮疖皆治。

恶实(四两,炒) 麝香(半两) 牵牛子(一两半,一半生一半炒) 漏芦(去芦头,锉,二两) 大黄(煨) 薄荷叶(各二两)

上六味,捣罗为末,用羊胫骨髓打破,煎浓汁,作大麦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午临卧嚼,以薄荷汤下。

16.山栀子汤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痈疽大小便不通》)

治表里俱热,三焦不通,发背、疽疮及痈疖,大小便不利。

山栀子仁(十五枚) 大黄(锉,微炒,二两) 黄芩(去黑心,一两半) 知母(焙) 甘草(炙,锉,各一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下芒硝一钱匕,空心温服,日再。

17.连翘饮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诸痈疽托里法》)

治痈肿疮疖,排脓。

连翘 防风(去叉) 玄参 白芍药 荠苨黄芩(去黑心,各二两) 桑根白皮(锉,炒,二两半) 前胡(去芦头) 人参 甘草(炙,锉) 桔梗(锉,炒) 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 黄芪(锉,四两)

上十三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温服,日二。

18.漏芦煮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痈疽等疮内消法》)

治疮疖痈肿,内消。

漏芦(去绵) 白蔹 黄芩(去黑心) 麻黄(去根节) 白薇(洗) 枳实(麸炒) 升麻 芍药 大黄(锉,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十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

19.当归丸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诸疮》)

治一切风刺,面上生无名疮疖,因饮酒食炙爆物得之。

当归(四两) 青盐(二两)

上二味,先以水洗当归,乘润用青盐渗遍,阁在高处,三日取下,去盐,以当归曝干为末,滴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20.知母芒硝汤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乳石发身体生疮》)

治乳石发动,表里俱热,身体生疮,或发痈疖,大小便不利。

知母(焙) 甘草(炙,锉,各一两) 栀子仁(二七枚) 大黄(锉,炒,四两) 黄芩(去黑心,二两)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入芒硝末一钱匕,更煎三两沸,分温二服。

21.龙骨饮子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九·纯血痢第七》引《吉氏家传》)

治小儿血痢及身上生痈疖,面赤壮热方。

龙骨根草(半两,一名鬼箭根,又名茅枳根) 甘草节 当归 芍药 大黄(蒸) 连翘 栝蒌根 山慈菇(以上各一分)

上为细末,不用罗。每服三大钱,水二盏煎取一小盏,去滓,作饮子服。

22.槟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治痈疽疮疖脓溃之后,外触风寒,肿焮结硬,脓水清稀,出而不绝,内腠空虚,恶汁臭败,疮边干急,好肌不生,及疗疳瘘恶疮,连滞不瘥,下注臁疮,浸溃不敛。

槟榔 黄连(去须,切) 木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干贴疮上。

23.复元通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治疮疖痈疽,方作焮赤,初发疼痛,及脓已溃、未溃,小肠气、肾痈、便毒,腰痛气刺,腿膝生疮,及妇人吹奶。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锉,蛤粉炒去粉,各二两) 南木香(不见火,一两半) 延胡索(擦去皮) 白牵牛(炒,取末) 陈皮(去白) 甘草(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大钱,热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饮酒人,煎南木香汤调下。

24.排脓托里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治一切疮疖痈毒,及肠痈、背疽,或赤肿而未破,或已破而脓血不散,浑身发热,疼痛不可堪忍者。并治妇人奶痈,一切毒肿,并宜服之。

地蜈蚣 赤芍药 当归 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25.五福化毒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十·治小儿诸疾》)

治小儿蕴积毒热,惊惕狂躁,颊赤咽干,口舌生疮,夜卧不宁,谵语烦渴,头面身体多生疮疖。

桔梗(微炒) 玄参(洗,焙,各六两) 青黛(研) 牙硝(枯) 人参(去芦,各二两) 茯苓(去皮,五两) 甘草(炒,一两半) 银箔(八片,为衣) 麝香(研,半钱) 金箔(八片,为衣)

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二丸。每一岁儿,一丸分四服,用薄荷水化下。及疮疹后,余毒上攻口齿,涎血臭气,以生地黄自然汁化一丸,用鸡翎扫在口内。热疳肌肉黄瘦,雀目夜不见物,陈粟米泔水化下。食后、临卧服。

26.除湿丹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七·积聚门·积聚总论》)

治诸湿客抟,腰膝重痛,足胫浮肿,筋脉紧急,津液凝涩,便溺不利,及瘾疹,痈疽发背,疥癣走注,脚气无首尾,疮疖。功效不可尽述。

槟榔 甘遂 威灵仙 赤芍药 泽泻 葶苈(以上各二两) 乳香 没药(各一两,别研) 黑牵牛(半两) 大戟(二两,炒) 陈皮(四两,去白)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温水下,后食。如服药前后忌酒一日,药后忌湿面,食温粥补暖。

27.白花散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小儿软疖尤妙。

黄蜀葵花(七枚,干者) 黄柏(半两,厚者,去粗皮) 黄连(去须,二钱) 山栀子(三枚,去壳) 郁金(一枚)

上件为细末,每用药末五钱许,即入白芨末一钱和匀,井花水调。如肿未成头,即用篦子敷药于肿处,以薄连纸盖之,肿消纸落,或未消,即再用药。如已有头、以纸条子敷药,放宽围之,渐次围近,使毒气不外侵。生肉如欲溃,别用药蚀头,亦周回用药条围之。撮脓尽以真麻油调,不入白芨,以鸡毛扫疮口。如大,即入白芨,更别抄桃奴一钱(正名桃枭,乃是桃实,着枝不落,经冬不凋者。正月采),用麻油调,量疮口大小,剪新熟青绢,早晚蘸药贴疮上,候疮平即止。

28.内补散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痈疽、疮疖未成者,服之则散;已结干者,服之速溃。败脓自出,恶肉自去,疼痛顿减,饮食如常,不生呕吐诸般恶候。

防风(去芦头) 白茯苓(去皮) 桔梗(去芦头) 远志(去心) 香白芷 甘草(炙) 人参(去芦头) 川芎 当归(洗,焙) 黄芪(以上十味各一两半) 肉桂(去粗皮,半两) 厚朴(二两,姜汁制) 附子(七钱重,二双,炮,去皮脐) 赤小豆(半斤,酒浸一宿,煮令干)

上件为细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不拘时候。气实并少壮人去附子。

29.乳香散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发背内溃,及毒气攻冲,呕逆恶心危证。凡患疮疖宜日进一二服,内托使毒气出外,不攻脏腑。

真绿豆粉(四两,如无,只用绿豆去皮,研细如粉) 乳香(一两,别研)

上件再同研极细。每服一钱,用新汲水少许调药,细细呷之,要留药在胸膈间。

30.清凉饮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十·治小儿诸疾》)

治风热结核,头面疮疖,目赤咽痛,疮疹余毒,一切壅滞,并宜服之。

当归(去芦,酒浸) 甘草(炙) 大黄(蒸,焙) 赤芍药

上等分,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虚实加减,微溏利为度,食后,临卧服。

31.五福化毒丹 (《医灯续焰·卷十六·小儿脉证第七十八·附方》)

治积热、惊惕、狂谵、烦渴、颊赤、咽干、唇口生疮、夜卧不宁、头面遍身疮疖,及小儿惊风痰热、潮搐等证。如大人口臭,及小儿疮疹,上攻口齿,涎血臭气,用生地自然汁化一丸,以鸡翎刷口内。热疳黄瘦雀目者,陈粟米泔下。食后临卧服。

玄参 桔梗(各二两) 人参 牙硝 青黛(各一两) 甘草(七钱五分) 麝香(一分)

蜜丸芡实大,金、银箔各四十片为衣。每一丸作四服,薄荷汤下。

32.真人活命饮 (《仁斋直指方论·卷之二十二·痈疽·附诸方》)

治痈疽发背、发脑、发髭、发胁、疖毒、骑毒肿、肚痈、腿痈、附骨痈疽、恶疮、恶漏疮、血块气块、面目手足浮肿,随病加减,并宜治之。

天花粉(一钱) 甘草节 乳香(透明,各一钱) 穿山甲(三大片,蛤粉炒,去粉) 赤芍药 白芷 贝母(各一钱) 防风(去芦,七分) 没药 皂角刺(各五分) 当归尾(酒洗) 陈皮(各一钱半) 金银花(三钱)

或加大黄一钱、木鳖子(去壳)八分;体虚加黄芪一钱。在背俞,皂角刺为君;在腹,白芷为君;在胸次,加栝蒌二钱;在四肢,金银花为君;如疔疮,加紫河车草根三钱。

上作一贴,用金华好酒一钟半煎至一钟,温服。煎时次用大瓦瓶,以纸密封口,勿令泄气。能饮酒,服药后再饮数钟,浩大不可忆度。

33.四顺饮 (《活幼心书·卷下信效方·丹饮门·饮类》)

治血脉壅实,脏腑生热,颊赤烦躁,四肢惊掣,及因乳哺过伤,寒暄失理,令儿肠胃不调,蕴蓄积滞,并风热结核,头面多生疮疖,目赤咽痛。

当归(酒洗,二两) 大黄(一两半) 赤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

上件锉,焙,为末。每服一钱,汤调温服,不拘时。

34.五黄汤 (《活幼心书·卷下信效方·汤散门·汤类》)

主解利遍身痈疖,恶核发热,及丁黄肿毒、丹瘤。

黄芪(一两,生用)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四味各二钱半)

上件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蜜一大匙,煎七分,无时温服。

35.防风当归散 (《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

治诸般疮疖等毒热疮。

防风(半两) 甘草节(半两) 赤芍药(半两) 绵黄芪(半两) 当归(半两) 白芷(半两) 左缠藤 皂角刺 肉桂(阴证用半两,阳证用一钱) 大黄(阳证用半两,阴证用一钱)

上为 咀。水四碗,砂瓶内煎至二碗,入好酒一碗,再煎至二碗,放温,作数起服。内皂角刺、左缠藤加众药五倍。

36.荆黄汤 (《世医得效方·卷第八大方脉杂医科·诸淋·积热》)

治风热结滞,或生疮疖。

荆芥(四两) 大黄(一两)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空心服。

37.三物散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二小方科·滞颐·疮毒》)

治鬓旁生软疖,名发鬓,有数年不愈者,此极妙。

猪颈上毛 猫颈上毛(各一撮,烧灰) 鼠屎(一粒)

上为末。清油调敷,或轻粉尤妙。

38.黄芩汤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四·诸疮肿门·热疮》)

治表热实,身体生疮,或发疮疖,大小便不利。

栀子仁(半两) 知母(焙) 甘草(炙,锉) 黄芩(去黑心,各一两) 大黄(锉,炒,二两)

上粗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芒硝一钱,空心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39.救苦黄芪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五·诸疮肿门·一切恶疮》引《济生拔粹方》)

治诸恶疮痈疖。

黄芪 甘草 栝蒌根 芍药(各一两五钱) 当归(一两五钱) 悬蒌(一对) 熟地黄(不拘多少) 金银花(三钱) 皂角刺为引

咀。每服五钱,无灰好酒一升,同引子装于瓷瓶内,将瓶用箬叶封,坐于锅内,上以大盆覆锅口,盆外用黄土封之,毋令出气,煮之外闻药香为度。取出瓶,澄定清饮,将药滓再添酒一升,依前煮服。若酒少者,酒水各半煮服。疮在上,食后临卧;在下,空服之。

40.前胡饮子 (《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一·婴儿初生门·变蒸》)

治变蒸潮热,烦渴,头痛,疮疖热伏,或疹痘未匀。

升麻 白芍药 干葛 前胡 川芎 甘草 知母 麻黄 苦梗 黄芩(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薄荷同煎。

41.复原通气散 (《奇效良方·卷之十五·气门·气通治方》)

治气不宣流,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气滞疼痛,并皆治之。

舶上茴香(炒) 穿山甲(用蛤粉炒,去粉,各二两) 延胡索(炒) 白牵牛(炒)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一两) 南木香(不见火,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热酒调,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饮酒者,煎南木香汤调下。

42.消毒犀角饮 (《奇效良方·卷之四十八·积热门·积热通治方》)

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痰涎壅滞,或腮项结核,遍生疮疖,已溃未溃并宜服之。

防风(去苗,一钱) 鼠粘子(炒,三钱) 荆芥穗(二钱) 甘草(炙,一钱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后温服。

43.升麻和气饮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疮肿,疖疥痒痛。

升麻 桔梗 苍术 干葛 甘草 大黄(煨,各一钱) 陈皮(一钱) 当归 半夏 茯苓 白芷 干姜 枳壳(各五分) 芍药(一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44.麝香朱砂丸 (《奇效良方·卷之六十一·咽喉门·咽喉通治方》)

治咽喉肿疼,闭塞不通,或生疮疖,舌根胀痛。

麝香(二钱) 朱砂(一两半) 硼砂(三两) 寒水石(煅,净,四两) 马牙硝(生用) 铅白霜 片脑(各三钱) 甘草(二十两,熬膏)

上为细末,用甘草膏和丸如梧桐子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二丸,不拘时噙化咽下。

45.乌金散 (《本草单方·卷十六外科·诸肿》引《外科精义》)

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

米粉(四两) 葱白(一两)

同炒黑,研末,醋调,贴一伏时,又换,以消为度。

46.连翘漏芦汤 (《婴童百问·卷之四·喉痹腮肿第四十问》)

治小儿痈疮,丹毒,疮疖,咽喉肿痛,腮肿。

漏芦 麻黄(去根节) 连翘 升麻 黄芩 白敛(各一钱) 甘草 枳壳(各半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不拘时温服。热甚,加大黄、朴硝。

47.玄参剂 (《婴童百问·卷之十·痈毒肿疖第九十三问》)

解诸般热,消疮疖。

生地黄 玄参(各一两) 大黄(煨,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一丸,煎灯心竹叶汤化下,入沙糖少许,亦可加羌活、川芎、赤芍药、连翘、防风。

48.牛黄解毒丸 (《保婴撮要·卷十一·胎毒疮疥》)

治胎毒疮疖,及一切疮疡。

牛黄(三钱) 甘草 金银花(一两) 草紫河车(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量儿服。

49.消风散 (《仁术便览·卷一·火门》)

治丹毒属血风血热,亦治头面赤肿,或成疮疖。

荆芥穗 甘草(炙) 陈皮 厚朴(各五钱) 白僵蚕 蝉蜕 人参 茯苓 防风 川芎 藿香 羌活 白芷

上为末,荆芥茶清汤调服。

50.真人活命饮 (《仁术便览·卷四·诸疮》)

治一切痈疽,恶疮,恶候,发背,发脑,发髭,发鬓,发胁,发乳,疖毒,骑马肚痈,腿痈,气块、血块,面、目、手、足浮肿,俱治。

穿山甲(三片,蛤粉炒) 天花粉(一钱) 甘草节 乳香 白芷 赤芍 贝母(各一钱) 防风(七分) 没药 皂角刺(各五分) 归尾(酒洗) 陈皮(各钱半) 金银花(三钱)

上用金华酒钟半,煎服,连进二三服。初觉肿毒加大黄、木鳖子,溃后及虚老之人,去大黄、木鳖子,加生黄芪,水煎服。

51.阴阳黄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四·痈疽》)

治发背痈疽、疔疮恶疖,一切无名恶疮肿毒焮热疼痛,初起未溃者。

锦纹大黄(不拘多少,一半火煨熟,一半生用) 甘草节(等分)

为细末。每服一匙,空心温酒调下一二服,疏利为度。

52.茄蒂汤

1)《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内消》

治一切无名肿毒,疮疖。

贝母一味,去心切细,一半生晒,一半微炒,和匀为末。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酒调一二钱。

2)《绛雪园古方选注·下卷·外科》

治口颈疖收口。

鲜茄蒂七个 鲜何首乌(量疖轻重等分)

水二钟煎八分,一服出脓,再服收口。

53.琥珀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痈疽所兼诸证·小便淋闷频数》)

治诸般疮疖,表里有热,小便赤涩。

白茯苓 黄芩 茵陈 紫草 瞿麦 茅根石韦 乌药 琥珀 连翘 车前子(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每服二三钱,用灯心汤调下,不拘时候。

54.七液丹 (《济生集·卷三·七液丹医治各症》)

治痈疖初起。

上滑石(十九两) 鲜佩兰叶汁 鲜白萝卜汁 鲜藿香叶汁 鲜紫苏叶汁 鲜薄荷叶汁 鲜侧柏叶(各五两) 锦纹大黄(三两,生)

研细末,用好陈酒三两拌入。上将滑石研极细去脚,用粉甘草三两泡汤,倾漂飞净,以甘汤尽力度,摊晒瓦盆,七汁不分先后,随时浸入。唯柏叶难于取汁,须和生藕中一同捣烂,方绞得汁出,待诸药俱已拌入滑石粉中,晒干研细收贮。最好称准,每服四钱,做一大丸,晒干封固,易于携带。每服四钱用姜汁调服。

55.远志酒 (《医灯续焰·卷十三·痈疽脉证第七十四·附方》)

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有死血阴毒在中则不痛,傅之即痛。有忧怒等气内攻则痛,傅之即不痛。或蕴热在内,手不可近,傅之清凉。或气血虚而不敛,傅之自敛。

远志(不以多少,泔浸捶去心,干为末)

酒一盏,调末三钱,澄清饮之,以滓敷于患处。

56.解暑败毒饮 (《洞天奥旨·卷九·时毒暑疖》)

治暑疖。

香薷(二钱) 蒲公英(二钱) 青蒿(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归尾(一钱) 黄芩(五分) 黄连(五分) 大黄(八分) 天花粉(一钱五分)

水煎服。

57.黄芪散阴汤 (《洞天奥旨·卷九·阴包毒疮》)

治腿内外股疮毒疽疖。

生黄芪(五钱) 柴胡(一钱五分) 白芍(五钱) 炒栀子(一钱五分) 大力子(一钱) 甘草(二钱) 连翘(一钱) 金银花(一两) 肉桂(三分) 薏仁(五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

58.十味托里散 (《洞天奥旨·卷十四·奇方上·疮疡肿溃诸方》)

治发背,痈疽疖毒,乳痈脚痛,未成即散,已成即溃,败脓自出,恶毒自消,痛疼顿减,非常之验。

人参(二钱) 当归(五钱) 官桂(一钱) 川芎(八分) 防风(一钱) 白芷(一钱) 桔梗(二钱) 黄芪(五钱) 甘草(一钱) 厚朴(一钱)

水煎服。

59.三黄丸 (《幼科释谜·卷六·诸病应用方》)

治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头顶肿痛,心膈烦躁,口疮,二便秘涩,五脏实热。或下鲜血,或疮疖。

黄连 黄芩 煨大黄(等分)

炼蜜丸。每三十丸汤下,量大小加减。

60.清上防风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面部门·面部病源流·治面部病方十二》)

治头面生疮,疖风热毒。

防风(一钱) 连翘 白芷 桔梗(各八分) 酒黄芩 川芎(各七分) 酒黄连 荆芥山栀 枳壳 薄荷(各五分) 甘草(三分)

竹沥五匙冲服。

61.黄芪六一汤 (《杂病广要·内因类·消渴》)

治或先渴而欲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宜服此。常服平补血气,安和五脏。

甘草(一两,炙) 黄芪(六两,去芦,蜜涂炙)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和剂》)《外科精要》为细末,每服二钱,早晨日午,以白汤点,当汤水服,若饮时初杯用酒调服尤妙。

62.洞天鲜草膏 (《验方新编·卷一头部·头面红疖》)

治头面红疖,贴一日全消,溃者贴之亦愈。

连翘 花粉 赤芍 银花 甘草 车前 滑石 泽泻(各一钱)

煎,温服,即无热毒之患,男妇大小,暑天宜服。

63.黄荆丸 (《济阳纲目·卷二十五·火热·治风热方)》

治风热结滞,或生疮疖。

大黄(二两) 荆芥(四两)

咀。每服五钱,水一钟煎六分,空心服。

64.旋覆花丸 《济阳纲目·卷八十四·瘢疹风痒·治丹毒方》

治身生小疖,大如酸枣或如豆色,赤而内有脓血,此名痛痤,世谓之热疖。

旋覆花(三两) 防风 白芷 甘菊花 南星 半夏 石膏 川芎 陈皮 白附子(各半两) 蝎梢 僵蚕(炒,各三钱)

上为细末,姜汁糊丸如桐子大。每三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二、治疖外用方

1.硝石散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

治疮疖初生,热毒始结,疼痛妨闷。

川硝石(三分) 紫檀香(半两) 甜葶苈(一分) 莽草(一分) 白芍药(一分) 川大黄(半两,生用) 白蔹(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浆水旋调,稀稠得所,涂于肿上,干则易之。以热退肿消为度。

2.胡粉散

1)《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

治热毒恶疖及诸疮肿。

胡粉(一两) 黄连(一两,去须) 水银(一两,与胡粉同研令星尽) 糯米(二十粒) 赤小豆(十四粒)

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麻油和诸药,并水银调令匀,薄薄涂之。

2)《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头疮诸方》

治小儿头上生恶疮及疳疮,软疖。

胡粉(一分) 黄连(一两,去须) 糯米(二十一粒) 赤小豆(十四粒) 吴茱萸(半分) 水银(一两,点少水入胡粉,研令星尽)

上件药,捣罗为末,即以麻油和诸药,调匀涂之。

3.乳香膏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

治软疖。

乳香(半两,细研) 腻粉(一分) 油(一两) 黄蜡(半两) 松脂(一分) 密陀僧(一分,细研)

上件药,先取油煎蜡松脂、乳香,烊后,下粉密陀僧调和成膏。看患大小,用帛上摊贴,日二换之。

4.黄丹膏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二·治发背热渴诸方》)

治痈疽发背,痈肿风毒,一切疮疖。内消止痛。

黄丹(二十四两,微炒,细罗) 麻油(二斤半) 猪脂(八两,腊月者) 松脂(四两) 紫菀(一两,去土) 当归(一两) 防风(一两,去芦头) 黄芩(一两) 莨菪子〔二(一)两〕 棘针(四十九枚,头曲者) 青绯帛(各二尺,烧灰) 人粪灰(一两) 青柏叶(一两) 蜥蜴(七枚) 乱发(如鸡子大) 蜡(三两) 葱并根(二十茎)

上件药,锉碎,先下油脂于锅中,煎令熔,次下药,以文火煎半日,次下松脂、蜡,候香熟,以绵滤去滓,都入药油于锅中,纳黄丹,不住手搅令匀,候色变紫色,收得油方尽,软硬得所,用瓷盒盛。摊在故帛上,贴之。

5.走马膏 (《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恶疮诸方》)

治小儿诸般恶疮及软疖,未穴,作脓,攻刺疼痛不可忍。

坐拏(一两) 黄柏(一两,锉) 甘草(半两,炙,锉) 木鳖子仁(半两) 白狗粪(半两) 绿豆(一两) 石榴皮(一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每使,取牛蒡根捣取自然汁,调药末。涂于疮疖上,日三换之。如已破,即不用贴此药。

6.追脓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八·追蚀一切疮肿》)

治痈肿疖毒,出脓疼痛。

湿生虫(五十枚,瓦上爆干) 小麦(五十粒) 麝香(研,半钱匕)

上三味,捣研为末。每用一字,纴在疮内。

7.拔毒散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三十五·热肿》)

治一切热肿欲结疮疖,焮疼痛。

草乌头(去皮脐,生捣为细末,一两) 蚌粉(半两)

上二味拌匀,每看多少,临时用新汲水,调摊纸上贴之。

8.百花散 (《扁鹊心书·神方》)

治腿肚血风臁疮,小儿蝼蛄疖,或耳底出脓,瘰疬痔漏。

川乌(五两)

捣为末。凡一切疮毒,以麻油调涂,湿者干糁,耳中出水吹入,牛马六畜疮皆可治。人家合酱入此末五钱,不生虫蛆。

9.云母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治疮肿伤折》)

一切肿疖,外贴立瘥。

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甘) 白芷没药(研) 赤芍药 肉桂(去粗皮) 当归(各半两) 盐花(研,一十四两) 麒麟竭(研) 菖蒲 白芨 芎 草龙胆 木香 白蔹 防风(去芦、叉) 厚朴(去粗皮,姜汁制) 麝香(研) 桔梗 柴胡(去芦头) 松脂 人参 苍术(泔浸一宿) 黄芩 夜合(用皮) 乳香 附子(去皮、脐) 茯苓(去皮) 高良姜(各半两) 硝石(研如粉) 甘草 云母(光明白薄者,研粉,各四两) 桑白皮 水银(候膏凝如人体热,以生绢袋盛水银,以手弹如针头大,铺在膏上,谓之养药母) 柏叶(不用近道者) 槐叶 柳枝(各二两) 陈皮(一两) 清油(四十两) 黄丹(细研,一十四两) 黄芪(去芦,半两)

上除云母、硝石、麒麟竭、没药、麝香、乳香、黄丹、盐花八味别研外,并锉如豆大,用上件清油,于瓷器中浸所锉药七日,以物封闭后,用文火煎,不住手搅,三上火,三下火。每上,候匝匝沸,乃下火,候沸定再上,如此三次,候白芷、附子之类黄色为度,勿令焦黑,以绵或新布绞去滓,却入铛中,再上火熬。后下黄丹与别研药八味,以柳篦不住手搅,直至膏凝,良久色变,再上熬,仍滴少许水中,凝结不粘手为度。先炙一瓷器,热即倾药在内,候如人体温热,弹水银在上,每用膏药,即先刮去水银。

10.万金膏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淳祐新添方》

治痈疽发背,诸般疮疖,从高坠堕,打扑伤损,脚膝生疮,远年臁疮,五般痔漏,一切恶疮,并皆治之。

龙骨 鳖甲 苦参 乌贼鱼骨 黄柏 草乌头 黄连 猪牙皂角 黄芩 白蔹 白芨 木鳖子仁 当归(洗,焙) 厚朴(去粗皮) 川芎 香白芷 没药(别研) 槐枝 柳枝(并同锉,研,各一分) 乳香(别研,一钱) 黄丹(一两半) 清麻油(四两,冬月用半斤)

上除黄丹外,银、石器中将诸药并油内用慢火煎紫赤色,去药不用,却入黄丹一半放油内,不住手搅,令微黑,更入余黄丹,不住手搅,须是慢火熬令紫黑,滴在水上不散,及不粘手,然后更别入黄丹少许,再熬数沸,如硬时却更入油些少,以不粘手为度。用时量疮大小摊纸上贴之。

2)《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治一切痈疖毒。

大甘草节(四两,锉,去皮) 真麻油(八两) 黄丹(四两)

上将甘草节锉成段槌破,内留一条长者搅药用,银石器中入油甘草同煎黄取出,用绵滤去滓,再入黄丹,以前所留长甘草,不住手搅,候黑色。取少许入水试候成膏不散,入瓶封令密,坎地上埋二寸许,二十日取出,腊月合妙。发背可服如梧桐子大五十丸,甘草汤下。敷贴如常法。

11.神仙太一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八·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治八发痈疽,一切恶疮软疖,不问年月深远,已成脓未成脓,贴之即效。

玄参 白芷 川当归(去芦) 肉桂(去粗皮) 大黄 赤芍药 生干地黄(各一两)

上锉,用麻油二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滤去滓,油熬得所,次下黄丹一斤,以滴油在水中不散为度。

12.五叶汤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遍身热疖及疮疡等。

五叶草(不以多少)

上用水煎三五沸,作浴汤洗之。

13.通灵黄金膏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打扑伤损、驴伤马坠;痈疽、瘰疬、鬼箭、骨疽、漏疮、软疖、眉疽、发背、脑疽;脚膝生疮、远年恶疮、臁疮;缠喉风、五般痔、漏耳、鼻内生疮、牙疼等疾。

木香 当归(洗,焙) 金毛狗脊(去毛) 防风(去芦头) 白芨 白蔹 香白芷 白术 乳香(别研) 松脂(别研) 枫香(别研) 杏仁(去皮尖,别研,以上十二味各一两)

上件除乳香、枫香、松脂外,各焙干细锉,用清油三斤,炼熟放冷,浸药于银、石器内,文武火养三日,勿令大沸,恐损药力,常似鱼眼,候香白芷黄为度。滤过,别入净锅内,入黄蜡八两、细罗黄丹二两,次入已研者枫香、乳香,用槐、柳枝子不住手搅,再上慢火熬少时,候凝即成。每先用膏药半分,蛤粉为衣,温酒送下,次用药摩病处。如损折者,以竹夹夹直,用药摩之。患缠喉风服药不下者,先用药于喉外摩之,候喉宽,然后服之。牙疼、齿浮出血者,以药填齿缝,如有清水吐之。耳内停风气,疼痛作声,纸捻纴药在耳内。须是腊前七日浸药,于腊日合。

14.神效血竭膏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痈疽、发背,一切恶疮,不问年月深浅,及软疖成脓,贴之即效。蛇、虎、犬、蝎、汤火、刀斧损伤,并可内服、外贴。

香白芷 白蔹 川芎 黄蜡(熔去滓,净者) 甘草(炙,以上五味各四两) 当归(洗,焙) 丁香 干蟾(三味各半两) 木鳖子(二十八枚,去壳) 鼠头(二枚,腊月者佳) 绯绢(一尺,烧灰) 黄丹(十两) 室女发(一两) 杏仁(九十八枚,研,不去皮尖) 没药(一两半,研) 乳香(二两半,别研) 血竭(一两半,别研)

上件除黄蜡、黄丹、乳香、没药、血竭外,其余药并细锉,用好酒拌湿,淹一宿。倾在铛内,入清油二斤,慢火煎,候药黑色滤去滓;别入净铛内,慢火煎少时即入黄蜡,候熔,次以黄丹作两次下,以柳枝不住手搅,滴入水中成珠子为度,方下乳香、没药、血竭,搅匀候冷,以净瓷器收之。如患发背未结脓者,取旧艾一小把,水三斗,煮十沸,放温洗疮。后用膏子一钱,分作三服,温酒化下,仍外贴之,脓即随药出。如患肠、肺痈疽恶疖,用半两分五服,甘草汤化下。

15.灵宝膏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

治阴阳二证。发背、脑疽、痈疖,一切毒疮,奶痈,疼痛不可忍者。

陈栝蒌(十枚,取穰并子,新瓦上炒香,不得犯铁器,细研) 胡桃(十五枚,取肉同栝蒌研细) 乳香(一两,研) 白沙蜜(一斤)

上件以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每服两大匙,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16.锦鳞膏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九·小儿下·疮疡方七道》)

治小儿软疖不瘥。

鲫鱼去鳞取皮,贴软疖上,极妙。

17.鹿角膏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之十二痈疽门·治痈疽发背三法》)

治一切痈疖方。治未成不可用膏药贴,宜此药涂。

鹿角尖(用砂钵内同老米醋浓磨)

上时以鹅翎涂拂四围,当中留一口,遇干再涂,一二日即内消。

18.国丹膏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之十二痈疽门·疮疖》)

治一切疮疖。

国丹(五两) 巴豆(十粒) 麻黄(八两) 方竹 柳条(各五十寸)

上件,油焦下竹、柳、巴三味,煎焦黑色,却入国丹打匀,黑为度,令自然成膏。如疮未破用巴豆,如已破则去巴豆。

19.清凉膏

1)《活幼心书·卷下信效方·丸膏门》

治暴赤火眼肿痛,及血疖作疼发热。

大黄 净黄连 黄柏 赤葛 细辛(和叶) 薄荷叶 风化朴硝(七味各一两)

上前六味,或晒或焙为末,临入朴硝,乳钵内同杵匀。每用一钱至二钱,冷水加姜汁调涂太阳,或新汲井水调妙。热疖以凉米汤水调,搽患处。

2)《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初患痈肿疮疖,热焮疼痛,消肿毒。

大黄(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用浆水调摊贴之,醋摩亦得。

20.善应膏 (《瑞竹堂经验方·疮肿门》)

治恶疮,痈疽肿疖,发背瘰疬,寒湿气冷刺痛,皮肤顽麻,手肿,打扑腰骨,闪肭血气,毒气,铁器所伤,杖疮,小儿头疮,蜂、蝎、猪、狗、蛇、虫所伤,汤火漆疮,下注臁疮,妇人吹奶。

黄丹(五斤,水飞) 乳香(二两) 没药(二两) 木鳖子(一两) 白芷(一两) 白芨(一两) 白蔹(一两) 当归(一两) 官桂(一两) 杏仁(一两) 血竭(一两) 清油(五斤) 柳枝(一斤,三寸长截断) 槐条

上件除乳香、没药、血竭、黄丹外,其余药油内浸三日,炭火上成锅内熬令黄色,滤去药滓不用,次下黄丹,以新柳条子小钱粗,长五六寸,匀搅令黄丹褐色,掇下锅子在地,只管用柳条匀捔,候药烟尽,下乳香、没药、血竭在锅,再捔候冷,倾在瓷器内收顿。修合宜春三月、七月。丸桐子大,新水送下二十丸。产前、产后腹刺痛,温酒送三十丸,此药并不得犯荤手,火上熔开,用好纸摊成膏药贴之立效

21.太乙膏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八·正骨兼金镞科·合疮口》)

治金疮箭镞,不问轻重用此敷之。并治痈疽疖毒。

白芷 乳香(火制) 没药 苍术 白胶香 石膏(醋炒) 黄丹(各五钱)

上为末。用真清油四两,桐油真者亦可,以黄蜡一两,先煎油,柳枝搅,次入白芷等四味,煎少顷,却入胶香、石膏等同煎;试欲成珠,却入蜡同煎片时;用生布滤过,瓦器盛藏。用油单摊之,损伤敷疮口,自然肉不痛,速愈。

22.撮毒散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二·诸疮肿门·诸疮肿》)

治一切硬肿疖,并恶物咬伤,汤火烧;车辗马踏等伤之证。

槟榔 山栀子 白龙 白芨 白蔹 白芥子 五灵脂 木鳖子

上各等分,为末。如疮破揾干贴;如肿硬水调,扫于疮上,立效。

23.乳香拔毒散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七·痈疽门·追蚀一切疮肿》)

治一切痈肿疮疖,消毒止痛。

黄柏(去粗皮) 黄芩(去肉,各二两) 地骨皮(一两) 乳香(另研,三钱) 没药(另研,三钱)

上为末。井水调作膏子,摊在纸花上,贴于疮处。

24.至圣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治一切疮疖肿毒。

蒴藋 大黄 当归 夜合花 桑白皮 白蔹 槐白皮 白芷 细辛(去苗叶) 天麻 芎 槐枝 柳枝 败龟 虎骨 附子(去皮脐,各半个) 乳香(研细,二钱) 麝香(细研,二钱) 砒霜(细研,半两) 自然铜(细研,一分) 腻粉(研,半分) 生黄芪(研,半两) 铅丹(十二两) 定粉(研,半两) 清油(二斤半)

上除研药丹粉外,细锉,先熬油令沸,次下诸药,煎候白芷赤黑,以绵绞去滓,再煎下丹,柳篦搅,候变色黑,滴水中成珠,软硬得所;次下乳香等研药,更搅匀,瓷盒盛。发背、鱼脐、瘰疬并贴之,日二上。

25.神妙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

治诸般疮疖痈疽, 伤损及折伤。

乳香 没药 头发 大黄 肉桂 当归 玄参 续断 莪术 生地黄 赤芍药 白芷 射干 巴豆 明矾 黄芩 柳枝(各半两) 香油(一斤) 黄丹(八两) 麝香(一钱)

上锉如豆大,油浸一宿,煎柳枝搅令色黑,滤去滓,油再入,铫微冷下丹煎,不住手搅。黑色滴水中不散,不粘手为度。下乳、没、麝香搅匀,取出每用油纸安刀上,摊以药,量大小贴患处。治杖疮宜中间贴。此膏药用大黄、黄柏皮、黄芩三味焙干为末,鸡子清调涂四边,用皮纸条封。第三日葱椒盐汤熏洗疮,一日一次换膏药。忌醋、面、肉。

26.红膏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治软疖痈肿,风湿疼痛恶疮。

沥青 白胶香(各二两) 黄蜡(三钱)

上同于铫内煎化,量用麻油三钱许煎,滤于水盆中,揉成剂收之。每用于水内捻作饼子,随疮大小贴之,上敷以纸。加当归一两于内,煎令黄色去滓,于水盆内取出揉成剂。

27.天南星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风毒痈疖。

大天南星(一两) 厚黄柏(半两) 赤小豆(一分) 皂角(一挺,不蛀者,烧灰存性)

上为细末,以新汲水调成膏。皮纸贴之,已结即破,未结即散之,立效。

28.神异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发背痈疽,诸般恶毒疮疖,其效如神。治疽疾,先以麦饭石膏涂付,俟其疮根脚渐收,止于径寸大,却用神异膏贴之收口。此药随其人病深浅取效,合时不可与妇人、鸡犬、猫厌秽物见之。

玄参(半两) 绵黄芪(三分) 杏仁(去皮尖,切,一两) 全蛇蜕(盐水洗,焙,半两) 男子乱发(洗净,焙干,半两) 露蜂房(净锉,一两,用有蜂儿者为妙) 黄丹(飞罗细,五两) 真麻油(一斤)

上将麻油同发,入银铫中文武火熬,候发焦熔尽,以杏仁投入,候变黑色,用好绵滤去滓,再将所熬清油入铫内,然后入玄参、黄芪,慢火熬一二时,取出铫子,安冷炉上半时久;火力稍息,旋入露蜂房、蛇蜕二味,将柳枝急搅,却移铫于火上,不住手搅,慢火熬至紫黄色,用绵滤过,复入清油在铫内,乘冷投黄丹,急搅片时;又移铫于火上,以文武慢火熬,不住手柳枝搅千余转,候药油变黑色,滴于水中凝结成珠,则是膏成就。若珠子稀,再熬少时,必候其得所,然后瓷器内收封待用,或恐偶然熬火太过稍硬,难于用,却少将蜡熬麻油在内,以瓷器盛封,盖于甑上蒸,乘热搅调收用。膏药熬成了,须连所乘瓷器置净水中,出火毒一昼夜,歇三日方可用,日换两次,夜换一次。

29.骐麟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八发痈疽,一切恶疮软疖,不问年月深浅,已未成脓者,贴之即效;及汤火伤,皆可内服外贴,神效。

白芷 白蔹 川芎 甘草(以上各四两) 当归(二两) 丁香 干蟾(各半两) 木鳖子(二十八个) 没药(一两半,别研) 乳香(二钱半,别研) 片脑(一钱,研) 杏仁(九十八个) 鼠头(二个,腊月者) 骐麟竭(一两,研) 真绯绢(一尺,烧灰) 黄丹(十两) 清麻油(二斤) 室女油头发(如拳大)

上锉细,以好酒拌湿一宿,入铛内,用油煎,候药深赤黑色,滤去滓,别入净铛,慢火煎,少顷即入别研者及黄丹蜡,以柳枝不住手搅,时时滴入水,试看软硬得所,即是成膏。发背未脓者,半入银石器慢火熬及半盏许,去滓,次入乳香,碾碎先入又熬之,候如一茶脚许,先将蜜熬去滓放冷,却入煎熬者膏子及众药搅匀,再熬,候金漆状乃成。入不犯水,瓷器内收之。每用少许点,大效。

30.神效回生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四疮疡门·疮科通治方》)

治痈疽疖毒,远近臁疮,打扑!伤,肿毒发背,刀斧所伤,箭头在内,蛇犬所伤,并皆治之。

槐枝 柳枝 桃枝 榆枝 桑枝 枸杞枝(以上各锉,长二寸者,各二十条,嫩者剥取皮) 白芷 白芨 白蔹 当归 大黄 黄柏 杏仁 赤芍药 蓖麻子(去壳,以上各一两半) 血竭(半两) 轻粉(三钱) 黄丹(十二两) 没药(半两) 乳香(半两) 雄黄(半两)

上先将六枝皮,用清油三斤于砂锅内,文武火煎,令津液尽为度;滤过,却将白芷等九味锉碎,下油内浸透,又用慢火煎焦,去滓,再滤过;却将黄丹分作三次下,熬令黑色,滴水中不散为度;却将血竭等末,待油微温,下于油内,瓷罐盛之,盖口埋土内,三日出火毒。任意摊贴。

31.敷药铁箍散 (《保婴撮要·卷十一·胎毒疮疡》)

治一切疮疖痈疽。

芙蓉叶 黄柏 大黄 五倍子 白芨

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围。

32.寸金黄 (《古今医鉴·卷之十五·诸疮》)

治一切红肿热毒疮疖。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皮硝 青黛 白矾 五倍子

上各等分,为末,鸡清调搽。

33.翠玉膏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松》)

治软疖频发。

通明沥青(八两) 铜绿(二两) 麻油(三钱) 雄猪胆汁(三个)

先溶沥青,乃下油、胆,倾入水中扯拔,器盛。每用,绯帛摊贴,不须再换。

34.小金丝膏 (《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四卷·木之一·松》)

治一切疮疖肿毒。

沥青 白胶香(各二两) 乳香(二钱) 没药(一两) 黄蜡(三钱)

又以香油三钱,同熬至滴下不散,倾入水中,扯千遍收贮。每捻作饼,贴之。

35.东华解毒膏 (《万氏家抄济世良方·卷五·伤风咳嗽》)

治大人、小儿无名肿毒,诸般恶毒、疮疖、痈疽、发背、痘毒、风毒,用红绢,津唾摊贴,不见火,极为神效。

桃枝 柳枝 槐枝 榆皮 桑枝(俱用嫩枝) 地骨皮(挫碎,各五升,以长流水一担熬至五分去渣,加当归末四两,慢火熬成膏,滴水成珠,名五枝膏。听用) 沥青(净,一斤) 松香(净,半斤) 乳香(一两,研) 没药(一两,研) 轻粉(二钱,研) 黄蜡 铜青(各二两,研) 血竭(二钱,研) 麝香(一钱,研) 安息香(五钱) 黄丹(一两,水飞研细)

用川芎、大黄、白芷各二两入芝麻油熬黑焦色去渣,春夏用油四两,秋冬用油六两,如法煎滴水不散;次下沥青、松香、黄蜡化开,下五枝膏二两,以槐枝搅百余遍;下乳香、没药、血竭、轻粉、安息香、黄丹,再搅百余遍;下麝香、铜青,再搅百余遍,滴水内浮似青荷叶为度,拔扯二百余遍浸一宿,取起收贮。如贴疮毒,用槐枝、葱白煎汤,洗过贴之,三五日一换。

36.六灰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点药》)

治发背,疔疮,疖子,肿毒,疬疮,痔疮,痣子,肬子。

灰苋 桑木 枣木 荞麦秆 茄秆(各烧为灰) 石矿灰(研细)

上件多少不妨,和匀,汤泡水淋,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装瓷器中。一应毒物,以膏点之。若点疡疮、痔疮,待烂去少许,再点之,再烂去,如是渐渐点去。

37.神效方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面部·发颐》)

治痄腮,及痈疽发背,疮疖等证。

赤小豆(为细末)

以新汲水调敷疮上,及四边赤肿处,干则再敷之。

38.铁筒拔毒膏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项部·瘰疬马刀》)

治痈疽、疖毒、瘰疬、六瘤、疔疮、顽癣、痔漏、痣、恶疮、肿疡,一切恶肉恶核等毒。已成者,贴破脓腐即去;未成者,自然消散。其毒虽不能全消,亦得以杀其毒也。

荞麦秸灰 桑柴灰 矿石灰(各三碗) 真炭灰(一盏)

上将四灰和匀,用酒漏一个,将棕帕塞住窍;用水三十碗,熬滚淋灰汁;将汁复熬滚,复淋过,取净药力慢火入瓷罐煎熬,以纸数重固口,熬至一碗为度;乘滚入矿石灰末搅匀,如糊之样,入黄丹取如微红之色,密封固罐口候冷;次日将厚实瓷罐收贮,密塞其口。每用少许,涂毒顶之上,即时咬破,不黑又贴,以黑为度。如药干以唾调涂。如要急用,只将烧大柴灰九碗,石灰三碗,淋灰汁熬浓汁如前,制用。

39.扫疥散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五·疥》)

治诸疥疮,热疮,遍身疮疖,神效。

大黄 蛇床子 黄连 金毛狗脊 黄柏 苦参(以上六味,各五钱,同为极细末,入后药) 硫黄 水银(茶末杀之,各四钱) 雄黄 黄丹(各二钱五分) 轻粉(一钱) 大枫子(去壳) 木鳖子(去壳,各五钱,同前六味细末杵擂匀)

上用生猪脂调,洗浴后搽疮上。此药宜晒合之不见火。

40.惊毒掩子 (《婴童百问·卷之十·痈毒肿疖第九十三问》)

治疮疖初发,掩上即退,已成速破。

葱根(七个) 木鳖(七个) 白芷(三个) 巴豆(十四个) 黄丹(二两) 油(四两)

上先用油入前四味,武火熬,用柳木篦搅,以白芷焦黑为度,用绵滤去滓;再入铫,用文火熬,却入黄丹,熬令紫黑色,成膏为度。治诸般疮疖,去脓收疮口。

41.紫灵丹 (《上池杂说·正文·附经目屡验良方》)

专治疮疖肿毒。

冰片 麝香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四钱八分) 血竭(一两二钱) 朱砂(一钱) 前胡 元参(各一钱二分) 母丁香(八分) 斑蝥(一两六钱,净,去头足翅,用糯米炒)

上共为细末,收固。每用少许,放膏上贴患处。

42.水沉膏 (《洞天奥旨·卷十五·奇方中》)

治时毒暑疖。

白及不拘多少,为细末。用水沉底,去水,将药敷在疮周围,纸盖。如干,再水润之。

43.一见消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膏药门》)

治风气折伤,并痈毒等症。其初起疖毒,须留头摊贴。

川乌(三两) 草乌(三两) 川倍子(四两) 闹羊花(三两) 大黄(六两) 血余(四两) 生南星(三两) 生半夏(三两) 白芨(五两) 白蔹(五两) 当归(六两) 土贝母(四两) 金银花(三两) 白芷(四两)

上药用麻油五斤,浸三日,煎枯去渣滤净,入红丹四十两收成膏。水浸去火毒,任意摊贴。

44.鲫鱼仙方 (《经验丹方汇编·单方》)

治对口疖,一切白色阴毒初起。

活鲫鱼一个,生山药一段样长,用白洋糖二钱,同捣极烂,敷上神消即去。

45.消毒散 (《串雅内外编·串雅内编·卷二·截药外治门》)

治痈疽疖毒及初生多骨疽。

大黄(一两) 芙蓉叶(一两,晒干为末) 麝香 冰片(各三分) 五倍子(一两) 藤黄(三钱) 生矾(三钱)

上药为末,米醋调成如厚糊,涂于多骨疽之四周,中留一穴如豆大,以醋用鹅翎不时扫之,一日夜即内消。若不扫,虽涂亦无益。其余痈疖亦以此药敷之,极神效。

46.一笔销 (《回生集·卷下·外症门》)

治疖毒。

闹羊花五十斤,拣极净煎膏。将川乌、草乌各一两,收之。凡遇疖毒,用笔蘸药涂之。

47.二味拔毒散 〔《彤园医书(外科)·卷之六肿疡·肿疡溃疡敷贴汇方·巨字号》〕

治风湿热毒,红肿痛痒,疥疿疮疖初起。

明雄黄(一两) 白矾(八钱)

共研极细。清茶调涂,频蘸茶润湿;猪油或蜜调敷则不燥裂。

48.水调膏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六·第二十四门》)

治软疖及一切肿毒。

黄皮 白蔹 甘草

上等分,为细末。井水和,少蜜调贴之。

49.三色膏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六·第二十四门》)

治痈疖未成,拔毒、止痛、消肿。

蚌粉(半两) 黄丹(一分) 草乌(一两,生,为末)

上和匀,水调涂,干即再上。

50.黎洞膏 (《绛囊撮要·外科》)

治痈疽初起及热疖瘰疬,俱效。并治痄腮发颐,一切风毒之症。

象贝(一两) 穿山甲(二两五钱) 川贝(一两,去心) 紫花地丁(一两) 蒲公英(二两) 生甘草(一两五钱) 赤苓(一两) 川萆薢(二两) 豨莶草(一两五钱) 苦参(三两) 陈橘核(五钱)

用大麻油浸煎熬成膏,以东丹酌收。油纸照症,摊贴神效。

51.松脂膏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八·疮肿》)

治诸般肿疼疮疖。

熨金 黄柏 黄连(各半两) 巴豆(十五个) 沥青(六两) 清油(一两)

上四味为粗末,后炼油香熟,细细入沥青,散尽细细,入前件药末熬,以杨柳枝搅不住手,候滴在水中成珠子方成膏,用棕片滤药。灸疮不宜用此般膏。

52.真宝膏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一·效方开后》)

治一切伤损,诸般疖毒。

大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白芷 当归 蓖麻子 升麻 元参 山甲 白芨 赤芍 苏木 红花 木鳖子 松节 柴胡 前胡 甘草(各钱半) 羌活 独活 桐皮 南星 桑皮(各一钱) 地榆 血余两 蜂巢一个 阿魏(五钱) 苍术 蟾酥 千金子

53.御制平安丹 (《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卷四)》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毒,无名肿毒,疥疮顽癣,瘰疬鼠疮,乳痈结毒,臁疮痔漏,脏毒肠风,小儿丹毒,暑令毒疖,厥痞胎毒,脐疮浸水。

麝香(四两) 灯草灰(十六两) 猪牙皂(十二两) 闹羊花(八两) 冰片(四两) 细辛(四两) 西牛黄(二两四钱) 明雄黄(四两) 朱砂(四两) 草霜(四两) 大腹子(十两) 炒苍术(十两) 藿香(十二两) 陈皮(八两) 制厚朴(八两) 五加皮(八两) 茯苓(十六两)

共研极细面,用此丹调涂患处。大人三五分,小儿二三分,灯心汤调服。

54.重定儿科万应锭 (《疡科纲要·卷下·膏丹丸散各方·退毒丸药方》)

治小儿停痰积热,发热不退,大便不爽。亦治温热病胃肠实热、斑疹丹痧,及暑湿痰热、赤白滞下、实热便闭、妇女血热瘀垢、月事不调、疡科瘰疬痰核、时毒发颐、痄腮温毒、实热咽喉肿烂、乳蛾喉疳、喉痹喉癣、牙疳、舌疳、口糜、重舌、暑天热疖诸证。

真陈上好胆南星 生锦纹 老色天竺黄 红芽大戟 千金子霜(去净油) 生玄胡索 象贝母 川古勇黄连 仙露半夏 明天麻 建神曲(各三两) 毛慈菇 陈京墨(各四两) 胡黄连(二两) 麒麟竭 明净腰黄 真熊胆(各一两五钱) 当门麝香 大梅片(各三钱)

以上各为极细末,糯米饮杵为锭。不拘大小,临用磨服,大人四五分至一钱,小儿减之,随证酌量。妊身弗服。肿疡亦可磨敷。

55.碘酒 (《疡科纲要·卷下·膏丹丸散各方·退毒膏丹》)

治暑疡热疖,小证初起,能消坚块止痛。此酒色如酱油,耳食者皆谓西法酱油药水可以消毒,即此。

碘片(一钱五分) 火酒(四两)

此药入酒即化,用时以毛笔蘸酒涂患处,一抹即干。不可频搽,须隔五六小时再搽一次,肌肤小疖自能消散。如搽之太过,即令外皮腐烂,滋水侵淫,反以贻害。

56.大红膏 (《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膏方》)

专治一切痈疽疮疖,未成能消,已成能溃,已溃能拔毒提脓。

蓖麻肉(五两) 嫩松香(十两)

先将蓖麻肉打烂,再入后药:

杏仁霜(二两) 银朱(二两) 广丹(二两) 扫盆(即轻粉,二两) 茶油(夏用一两五钱,冬用二两)

各药捣透,干槌成膏,不可太老。

三、治疖验方

1)《小品方·卷第十·治痈疖瘘诸方》

治痈及疖始结肿赤热。

水摩半夏涂之,燥更涂,得 便消也。山草中自可掘取半夏乃佳,神验。

2)《外台秘要·卷第二十四·痈疽发背杂疗方二十六首》

治诸痈肿发背,及痈疖已溃烂疼痛。

蒸糜谷更递熨之,当即愈。一云,蔷薇谷更炙,熨之。

3)《医心方·卷第十五·治痤疖方第七》

《千金方》治疖子方:凡疖无头者,吞葵子一枚,多服头多。

又方:牛矢封之。

《徐伯方》治痈疖方:捣商陆根和糟,敷之。

又方:捣百合根,敷之,食之亦得蒸。

又方:捣苦苣叶,敷上。又生仓食苦苣。

《刘涓子方》治痈疖虚肿方。

当归(二两) 菵草(二两) 赤石脂(二两) 升麻(四两) 白蔹(四两) 芎 (四两) 大节(黄)(四两) 干玄参(三两)

上八物,下筛,鸡子白和如泥涂故布上,随肿所大小作帖贴,燥复易之。

4)《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治热毒疖诸方》

治痈疖无头:以狗头骨灰、芸苔子末各等分,醋和封之。

治软疖,赤肿疼痛不可忍。

天灵盖(一枚,涂酥炙令微黄) 麻鞋底(一只,多年故者烧灰)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油和涂之。

治软疖虽出脓水,热痛不止。

赤小豆(四十九粒) 乳香(半分) 腻粉(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先去脓水,后贴药末,三两上效。

治软疖热毒不散,疼痛不止。

食草猪粪 冬瓜皮(等分,烧灰)

上件药,都研为末。先用盐浆水洗了,以生油调涂,以瘥为度。

鲫鱼,上取蒿柴火烧令焦,捣罗为末。入生油调,贴于疖上。

5)《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治小儿疖诸方》

治小儿软疖,有脓不穴。

巴豆(一粒) 豆豉(五十粒) 葱白(一寸)

上件药,同研令烂,涂在疖上,别以醋面糊封之。

治小儿软疖。

石灰(半两) 干姜(半两,生用)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以生油和,捏作碗子,罨在疖上,立瘥。

甘草霜(半两) 盐花(半两) 黄柏(一分锉) 乳香(一分) 寒食面(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次醋和涂于故帛上,贴之。

豆豉(半两) 盐(半两) 葱白(七茎,细切)

上件药,都捣作饼子,量疮贴之。如疮大,即以大艾炷灸之,效。

生椒末 面 伏龙肝(以上各等分)

上件药,细研为散。以醋和封之,干即易之效。

治小儿疮疖焮热:取半夏末,以水调涂之,干即更涂。

又方:以葛蔓,烧灰细研,封之。

治小儿疖无头:取鼠粘叶,烂捣敷之。

又方:雀粪细研,水调敷之。

又方:以葵子一枚,以水下之,即有头。

6)《证类本草·卷第五·东壁土》

治背痈,疖:以多年烟熏壁土并黄柏二件等捣罗末,用生姜汁拌成膏,摊贴之,更以茅香汤调下一钱匕,服,妙也。

7)《证类本草·卷第六·茺蔚子》

治疖子已破:用益母捣敷疮,妙。

8)《证类本草·卷第七·营实》

诸痈肿发背及痈疖已溃烂,疼痛:蔷薇壳更炙熨之,即愈。

9)《证类本草·卷第十七·兔头骨》

治发脑、发背及痈疽,热疖,恶疮等:腊月兔头,细锉,入瓶内密封,唯久愈佳。涂帛上厚封之,热痛敷之如冰,频换瘥。

10)《证类本草·卷第二十四·白油麻》

治小儿软疖:焦炒油麻,从铫子中取,乘热嚼吐,敷之止。

11)《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七·冬葵子》

治痈疖毒热内攻,未出脓者:水吞三五枚,遂作窍,脓出。

12)《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石痈》

治诸瘘疮疖。

生商陆根(半片)

上烂捣,摊故帛上贴之,干即易,并治诸瘘疮疖。

13)《扁鹊心书·卷下·蝼蛄疖》

治蝼蛄疖,风寒凝于发际,或冷水沐头,小儿头上生疖:麻油调百花散,涂之。

14)《幼幼新书·卷第三十六·软疖第六》

安师传小儿软疖经年不破方。

南行猪粪(一块) 盐罨褊黄鱼头(一个,浙江鲞鱼中自有呼黄鱼者,边海处亦多有之)

上二物于荒僻处,先生炭火少许,烧二物成炭,取研细末。凡此末二钱入轻粉一钱,生油调涂疖上,少顷脓汁自出。项上先以故帛缠定等待,再以药涂疖,使汁尽平复,疖须再出,只用此药涂,方痊可。

茅先生治小儿软疖不生发及不穿破方:地骨皮不以多少烧灰,入轻粉,用生麻油调涂之。

《庄氏家传》小儿软疖方:用海螵蛸生碾为末,鸡子白调敷。

15)《洪氏集验方·卷第二(痈疽)·治痈疽立效方》

小儿暑月头额生疖,亦可用。

生水蛭(一名马蟥蜞,取数枚,置碗水中,用讫纵之。冬月蛰于积水边,或田塍水道边,掘土取之)

上用薄纸一片,剪丸如疮大;仍看疮脓头有几个,其纸对脓头作小眼,搭在疮上。将水蛭着在纸眼处,每一脓头用一水蛭,要得先咂去脓,其痛立止。如无脓头,即以手指按之,觉最热处是也。或用茶末,以水调涂疮上,看先干处即点记,如不能辨,即着在中间。如脓头只一个,而赤晕稍大,即近中处加用水蛭。如脓血咂尽,痛定肿退,可用膏药贴之。

16)《山居四要·卷之三·卫生之要》

疖毒,初起一二日内,用好米醋煮肥皂,烂研厚涂之,纸花盖,干则换。

治小儿软疖:小儿软疖忽生来,夏热秋初湿气灾,蛇蜕烧灰为细末,酒调贴敷即安哉。

治赤肿无名疮疖,恶毒无名肿痛攻,无脓无血又无踪:旋覆花根为细末,酒调敷遍有神功。

17)《脉因证治·卷三·痈疽》

治初生一切疮、疖、痈、疽、发背,服之殊效。亦能下死血。

大黄 甘草 辰砂 血竭

酒下。

18)《卫生易简方·卷之八·头面》

治大小人头上软疖:用桃树上霜打不落干桃子名桃奴,为末,油调敷。

治软疖,流脓不愈:用烂船底油灰为末,油调敷极效。

19)《卫生易简方·卷之九·疮疖》

治一切风热疮癣,痈疽疖肿,咽颊不利,舌肿喉闭,鼻衄,咳嗽痰实,肠胃燥涩,大小便结滞。

连翘 当归 大黄 栀子 芍药 鹭鸶藤(各等分)

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大盅,生姜五七片,煎七分,去滓,温服。量力加减,热甚者,加以利之。

治疮疖痈疽,脓未得尽。

黄丹(半钱) 飞罗面(一两)

研匀,滴水为剂,捻如麦粒,一头大一头小,纳疮中,用膏药封之,脓自出净。

20)《滇南本草·第二卷·土牛膝》

治痈疽疮疖,七天后服之,消肿溃破:红牛膝不拘多少,水煎,点水酒服。

21)《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十·木部·黄杨木》

主暑月生疖:捣烂涂之。

22)《外科理例·补遗·痈疖》

治小痈疖,方结未成,不可贴膏药:取生鹿角尖于砂盆内,同老米醋浓磨,以鹅翎涂拂疖之四围,当中留一口。遇干再涂,一二日即内消。

又方:用吴茱萸微炒为细末,鸡子清调涂病处,神效。

治痈疖疼痛发热时:用生粉草节,不炙不焙,只日晒干,无日于焙笼盖上微火焙干,研为细末。热酒调服一二钱。连追数服,痛热皆止。

23)《本草纲目·纲目第七卷(下)·土之一》

治小儿热疖:井底泥敷其四围。(《谈野翁方》)

治小儿热疖:釜下土、生椒末等分,醋和涂之。(《千金方》)

24)《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

治脑上痈疖:石灰入饭内捣烂,合之。(李楼《奇方》)

25)《本草纲目·石部第十卷·金石之四》

治一切疮疖。

土朱 虢丹 牛皮胶(等分)

为末。好酒一碗冲之,澄清服。以渣敷之,干再上。(《朱氏集验方》)

26)《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

治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方》)

治一切痈疽、发背、疖毒,恶候侵大:远志酒。

27)《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草之三》

治疮疖、疳瘘恶疮、下疰臁疮溃后,外伤风寒,恶汁臭败不敛。

木香 黄连 槟榔(等分)

为末油调频涂之,取效。(《和剂局方》)

28)《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治疖毒已破:益母草捣敷,甚妙。

治疖子肿毒:鼠粘子叶贴之。(《千金方》)

29)《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

治痈疖已溃:用牛膝根略刮去皮,插入疮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叶及地锦草各一握,捣其上。牛膝能去恶血,二草温凉止痛,随干随换,有十全之功也。

30)《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

治瘰疬恶疮及软疖:用白胶香一两,瓦器溶化,去滓;以蓖麻子六十四个,去壳研膏,溶胶投之,搅匀,入油半匙头,柱点水中试软硬,添减胶油得所,以绯帛量疮大小摊贴,一膏可治三五疖也。(《儒门事亲》)

治痈疖已溃:芫花根皮搓作捻,插入,则不生合,令脓易竭也。(《集简方》)

31)《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

治痈肿疖毒,溃烂疼痛:用蔷薇皮更炙,熨之。(《千金方》)

治疖子初起:葛蔓烧灰,水调敷之即消。(《千金方》)

32)《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九卷·草之八》

治一切痈疽及疮疖:用荇丝菜或根,马蹄草茎或子(即莼也),各取半碗,同苎麻根五寸去皮,以石器捣烂,敷毒四围。春夏秋日换四五次,冬换二三次,换时以荠水洗之,甚效。(《保生余录》)

33)《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

治小儿软疖:油麻炒焦,乘热嚼烂敷之。(谭氏《小儿方》)

34)《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

治热疖肿毒:芸苔子、狗头骨等分,为末,醋和敷之。(《千金方》)

35)《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

治头上软疖:用大芋捣敷之,即干。(《简便方》)

36)《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五卷·木之二》

预免疮疖。凡小儿每年六月六日,照年岁吞皂荚子,可免疮疖之患。大人亦可吞七枚,或二十一枚。(吴旻《扶寿方》)

37)《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木之三》

治小儿软疖:枳壳一个,去白,磨口平,以面糊抹边合疖上。自出脓血尽,更无痕也。(危氏《得效方》)

38)《本草纲目·虫部第三十九卷·虫之一》

治软疖频作:露蜂房二枚,烧存性;以巴豆二十一粒,煎清油二三沸,去豆。用油调敷,甚效。(《唐氏得效方》)

治癞头软疖及诸热疮:用五倍子七个,研末,香油四两,熬至一半,布绞去渣,搽之三四遍即可。勿以水洗之。(《普济方》)

治小儿软疖:桑螵蛸烧存性,研末,油调敷之。(《危氏方》)

39)《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

治头上软疖:蛤蟆剥皮,贴之,收毒即愈。(《活幼全书》)

40)《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

治鬓边生疖:猫颈上毛、猪颈上毛各一把,鼠屎一粒,烧研,油调敷之。(《寿域》)

治发脑发背及痈疽热疖恶疮:用腊月兔头捣烂,入瓶内密封,惟久愈佳。每用涂帛上厚封之,热痛即如冰也。频换取瘥乃止。(《胜金》)

41)《鲁府禁方·卷四宁集·诸疮》

治诸般肿毒疮疖。

凡大人小儿妇女,偶生肿毒,于未成脓之先,锉鹿角末一钱,用滚白酒调服,量疮上下服之,经宿即成脓,无脓则肿自消,毒自解,神效。

42)《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敷贴凉药》

治背痈与疖:久年烟壁土、黄柏,等分为细末,生姜汁捏成膏敷之,夏月以茅香汤下、一二钱妙。(《经验》)

43)《神农本草经疏·卷十七·兽部中品》

治痈疖肿痛毒:鹿角尖,磨浓汁涂之。

44)《医学研悦·治杂症验方研阅卷之七·疮》

治疮疖:贝母末、葱白、生蜜,取汁调敷。

45)《秘方集验·卷之下·疮霉诸症》

治诸疖毒不收口。

白槿花(煅过存性)

上为末掺上,神效。

治疮疖诸毒新愈,努肉胀出:取乌梅肉捣烂,入蜜少许,摊纸贴之,恶肉即收,永无后患。

46)《菉竹堂集验方·卷五·罗浮山人集·肿毒门》

治小儿生热疖:用上辣茱萸为末,香油调敷患处,毒即消。

47)《经验丹方汇编·诸疖》

治对口疖初起:桃叶尖九个,捣烂掺入愈。

又,母鸡屎(抱小鸡热屎)取涂。

又,鲜茄蒂七个,鲜何首乌、轻粉各等分,水二盅煎八分,一服出脓,再服收口。

又,猪苦胆剖开,碗盛涂完即愈。男用雄猪胆,女用母猪胆。(《单方全集》)

又,天茄(即白牵牛)叶带茎子采来,同生姜三片捣敷,早晚一换,三日全愈。

治热疖:五月五日午时取独郎大蒜切片贴眉心,至夏不发。一用菊花根捣汁,无灰酒冲服。疖在上身空心服;疖在下身饱服,自消。(《秘方总集》)

治小面疖:采二蚕桑叶,滴下支水点上愈。

治诸疖孔内凸出胬肉:取乌梅肉捣烂,量大小摊贴即消,神妙无比。(《本草》)

48)《奇方类编·卷下小儿门·治小儿头上热疖》

治小儿头上热疖:用发面一块,调稀贴疖上,中留一孔神效。

49)《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公选良方》

治一切热疖:用芙蓉叶菊花叶同煎水频洗,或捣烂敷之甚效。

治一切阴症,毒疮恶疖初起,白色不甚肿,附骨极痛,敷药提出阳分。

生半夏 生山栀 生白芥子

上各等分。飞面葱汁白蜜调,围顶上,留一小孔,干则以葱蜜汁润之,一日两换,自然红肿高起。

50)《幼科发挥·卷之二·心所生病·诸疮》

治软疖不愈:只用紫金丹水磨搽之,脓尽干而自效也。

又,苦参研末,敷之。

51)《古方汇精·卷二外科门·肿毒热疖方》

治一切痈疖红肿,疼痛难忍者。

陈京墨(醋磨汁)

每墨汁半小杯,和入猪胆汁一小匙,生姜蘸,频涂患处。定痛消肿神验。

52)《古方汇精·卷二外科门·附血疖方》

治血疖,初起形如赤豆大,色极红,若皮一穿破,血向外射,必致殒命:急觅大蟾一只,剥皮贴疖上,其血即止。四五日后,自然褪下而愈。若未褪下,切忌揭开。

53)《古方汇精·卷二耳目类·眼瞠成漏方》

治眼疖,凡眼下空处生疖出脓,流水不干,日久成漏,诸药不应者:以柿饼去皮取肉,捣烂涂之,十日全愈。

54)《救生集·卷四·疮毒门》

治小儿头上热疖:用酽鱼尾贴上,即不痛而愈,奇方屡验。

55)《验方新编·卷一头部·头面红疖》

治头面红疖:紫薇花半茶钟,煮精猪肉食之,可保一年不生。

又方:苦荬菜梗折断有白汁出,取汁搽之,即消。初起者最为神效。

又方:大黄、远志等分,为末,猪胆汁调搽,极效。

又方:黄柏、真川连、黄芩各等分,研末,醋调服,效。

又方:菊花叶捣汁,调白蜜敷之,用渣敷四围,留头不敷,俟毒水流尽,即消。

56)《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痈毒门·治疮疖方》

治疮疖初起:用明矾、雄黄各半,研极细末,掺膏药上贴之,即愈。

治一切热疖:用芙蓉叶、菊花叶各半,捣烂敷之,极效。

57)《验方新编·卷二十四疔疮部·黑末子》

治疖毒:用羊角连肉骨烧存性为末,酒调三钱,分上下服之,疮可散。

58)《经验良方全集·卷三·诸疮》

治热疖头破烂,久不愈者神效方:用乌龟胆一枚,将胆汁搽敷患处,二次全愈。经验。

59)《集验背疽方·痈久疮口不合论》

治一切疖毒痈疽,将结则散,已聚则破,已破痛不可忍者,贴之则宽,止痛神效,不可具述。

无盐桃末 皂角末 白芷末 荆芥末 草乌头末

上等分。用米醋调,贴四围,留中;蜜调亦得。

60)《费绳甫先生医案·费绳甫先生女科要略·女子杂症》

治便溏热疖。

川石斛(三钱) 六一散(三钱) 赤茯苓(三钱) 冬桑叶(一钱半) 鲜荷叶(一角) 冬瓜子(四钱) 川通草(五分) 大腹皮(一钱半) 甘菊花(二钱) 生熟谷芽(各四钱)

61)《 溪秘传简验方·卷上·面门》

治夏日面患疖:生地三钱,元参,煨猪蹄腿肉一斤,食之,并用汤洗。

62)《 溪秘传简验方·溪外治方选卷上·头门》

治头面热疖:经霜芙蓉叶为末,或鲜花亦可,捣烂,用蜜涂患处,留头,渐愈。

治小儿头上软疖:炒脂麻,就锅中乘热取起,嚼烂,敷。

又方:虾蟆剥皮,贴。

又方:枳壳去穰,周围用糊合疖上。去脓生肌,效。

63)《儿科萃精·卷三身体诸病门·头面红疖及软疖》

治红疖:用大黄、远志,各等分为末,以猪胆汁调涂之。或用黄柏、黄连、黄芩,各等分,研末,调醋敷之即愈。

治软疖:用鲜枳壳,又名臭橘子,无鲜用干蒸融,贴亦可,刳去瓤。以面糊涂抹四围,合盖疖子,旁安一灯芯,以通脓水,数日自愈,并无疤痕。或用猪头上毛、猫颈上毛各一撮,烧灰,雄鼠粪(两头尖者是)一粒,共研末,香油调敷即愈。

治红疖热毒:土茯苓、连翘、银花、甘草,煎汤。外用菊花叶捣汁,调净白蜜敷之,甚效。

治软疖愈而复发,最难除根:苦丝瓜连筋带子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白蜜汤送下,日二服,夜一服。外用生大黄磨浓汁,调冰片粉涂效。

64)《家用良方·卷一·治身体各症》

治头上软疖:石灰入饭内,捣烂敷之。

65)《家用良方·卷五·治外科各症并跌打损伤》

治软疖:抱退鸡蛋壳(烧灰),清油调搽愈。

治时行暑疖。

桐油 麻油(各半斤)

同熬,滴水成珠,再入黄丹半斤,收贮,摊贴立效。

66)《华佗神方·卷五·华佗治软疖神方》

治软疖。

代赭石 虢丹 牛皮胶(等分)

为末,陈酒一碗冲之,俟澄清后服下。

【论用药】

治疖之药多为清热解毒活血之品,亦有专治疖肿者。

1.大黄

《证类本草·卷第十·大黄》:“《日华子》云: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疾,利大小便,并敷一切疮疖痈毒。”

2.马齿苋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马齿苋》:“味酸,性寒,无毒。入心、大肠二经。清利湿热,解毒散血。内服治痢,又疗疮疖,禳解疫疠,通利关节。外敷消肿,疔痈流火,蜂螫剧疼,涂之缓和。”

3.天仙莲

《本草纲目·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本草纲目》:“天仙莲,时珍曰:《卫生易简方》治恶毒、疮疖,捣叶敷之。”

4.天花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栝蒌》:“治热狂时疾,通小肠,消肿毒,乳痈发背,痔瘘疮疖,排脓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大明》)”

5.木芙蓉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头面七窍·木芙蓉花及叶》:“痈疖疔疮,痄腮时毒,用作外敷,能于平复。”

6.车螯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车螯》:“冷,无毒。治酒毒,消渴,酒渴并壅肿。壳,治疮疖肿毒。”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六·第二十四门·治风毒痈疖》:“车螯壳,频蘸米醋炙令赤色,碾为细末,温酒调下。”

7.乌药

《证类本草·卷第十三·乌药》:“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其功不可悉载。”

8.乌蔹莓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草之七·乌蔹莓》:“主治痈疖疮肿、虫咬,捣根敷之。(弘景)风毒热肿游丹,捣敷并饮汁。(恭)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神效。(时珍)”

9.甘蕉根

《本草经集注·草木下品·甘蕉根》:“大寒。主治痈肿结热。本出广州,今都下、东间并有。根叶无异,惟子不堪食尔,根捣敷热肿,甚良,又有五叶莓。生人篱援间,作藤,世人呼为笼草。取其根捣敷痈疖,亦效。”

10.石龙芮

《证类本草·卷第八·石龙芮》:“《别录》水董云:主毒肿,痈疖疮,蛔虫,齿龋。”

11.田麻

《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卷第十九·田麻》:“冬三月采叶,疗痈疖肿毒。”

12.冬葵子

《本草约言·食物本草卷之三·菜部·葵菜》:“冬葵子,秋种经冬至春作子者……痈疖未溃者,水吞三五粒,便作头脓出。”

13.地茄子

《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卷第十九·地茄子》:“破坚积,利膈,消痈肿疮疖,散血堕胎。三月开花结实,五月、六月采,阴干用。”

14.地黄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熬膏,贴痈疖恶血。”

15.赤芍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理血药·赤芍》:“味苦,性寒,入肝经。凉血清营,散瘀通结,止痛消肿,用于痈疖。”

16.连翘

《证类本草·卷第十一·连翘》:“《日华子》云: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

17.皂子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六月六日,吞七枚,可免疮疖。”

18.苦参

《证类本草·卷第二·序例下》:“寒。主诸恶疮、软疖。”

19.茅根

《证类本草·卷第八·茅根》:“《日华子》云:茅针,凉。通小肠,痈毒、软疖不作头,浓煎和酒服。”

20.虎杖根

《证类本草·卷第十三·虎杖根》:“《日华子》云:治产后恶血不下,心腹胀满,排脓,主疮疖痈毒,妇人血运,扑损瘀血,破风毒结气。”

21.虎掌草

《滇南本草·第二卷·虎掌草》:“消疽疖诸疮红肿,血风疥癞癣疮。”

22.败酱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败酱》:“治血气心腹痛,破癥结,催生落胞,血晕鼻衄吐血,赤白带下,赤眼障膜胬肉,聤耳,疮疖疥癣丹毒,排脓补瘘。(《大明》)”

23.金银花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热药·金银花》:“味甘,性平,无毒。入脾经。清热除瘟,消痈解毒。净咽喉,治龈舌。风温温毒,火丹疮疖。”

24.茜根

《证类本草·卷第七·茜根》:“《日华子》云:味 。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酒煎服。杀蛊毒,入药锉、炒用。”

25.胡堇草

《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卷第十九·胡堇草》:“如有打扑损筋骨折伤,及恶痈疖肿破,以热酒摩一弹丸服之,其疼痛立止。”

26.鸩鸟威

《本草图经·本经外草类卷第十九·鸩鸟威》:“黄色,不结实。疗痈疖肿毒。采无时。”

27.栝楼

《证类本草·卷第八·栝蒌》:“又栝蒌根,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28.通草

《证类本草·卷第八·通草》:“《日华子》云:木通,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寒,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

29.黄杨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黄杨)捣涂疖子。”

30.菊花

《本草征要·第一卷通治部分·发散药退热药·菊花》:“疗疮痈疖,用之咸安。”

31.鹿角

《本草纲目·兽部第五十一卷·兽之二·鹿》:“治疖毒肿毒。鹿角尖磨浓汁涂之,甚妙。(濒湖方)”

32.斑

《证类本草·卷第十九·禽下·斑'》:“安五脏,助气虚损,排脓,治血,并一切疮疖痈瘘。”

33.雄雀屎

《本草经集注·虫兽三品·中品·雀卵》:“主治目痛,决痈疖,女子带下,溺不利,除疝瘕。五月取之良。”

34.紫花地丁

《本草征要·第二卷形体用药及专科用药·外科皮科骨伤科·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入心,肺、肝三经。疔疮痈疖,无名肿毒。咽喉谷贼,嚼咽清肃。”

35.紫草

《本草易读·卷三·紫草》:“小儿头上疖毒,同当归、黄蜡、香油熬膏敷。”

36.黑石脂

《证类本草·卷第三·黑石脂》:“《日华子》云:五色石脂,并温,无毒。畏黄芩、大黄。治泻痢,血崩带下,吐血、衄血,并涩精、淋疬,安心,镇五脏,除烦,疗惊悸,排脓,治疮疖痔瘘。养脾气,壮筋骨,补虚损,久服悦色。纹理腻,缀唇者为上也。”

37.蒲黄

《证类本草·卷第七·蒲黄》:“《日华子》云:蒲黄,治扑血闷,排脓,疮疖,妇人带下,月候不匀,血气心腹痛,妊孕人下血坠胎,血晕,血症,儿枕急痛,小便不通,肠风泻血,游风肿毒,鼻洪,吐血,下乳,止泄精、血痢。”

38.蜗螺

《本草纲目·介部第四十六卷·介之二·蜗螺》:“主治痰饮积及胃脘痛(震亨)。反胃膈气,痰嗽鼻渊,脱肛痔疾,疮疖下疳,汤火伤。(时珍)”

39.鹜肪

《证类本草·卷第十九·禽上·鹜肪》:“野鸭,凉,无毒。补虚助力,和胃气,消食,治热毒风及恶疮疖,杀腹脏一切虫。”

40.鳜鱼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四卷·鳞之三·鳜鱼》:“主治小儿软疖,贴之良。(时珍)”

41.露蜂房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恶疽、附骨疽,根在脏腑,烧灰;同巴豆煎油,涂软疖。”

42.蠡实

《证类本草·卷第八·蠡实》:“《日华子》云:马蔺,治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肿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敷蛇虫咬,杀蕈毒。亦可蔬菜食,茎、叶同用。”

【医案】

治疗疖病的医案散见于各外科专著、方书、名家医案之中,有详有略,可供参阅。

《外科理例·卷三·囊痈》

一儿生三月。病热,左右胁下节次生疖。用四物汤败毒散倍人参,香附为佐,犀角为使,大料饮乳母两月而愈。逾三月,腹胀生丹疹,又半月移胀入囊为肿,黄莹裂开,两丸显露水出,以紫苏叶盛麸炭末托之。旬余而合。此因父病疟遗热于胎也。(此凭症也)

《外科理例·补遗·痈疖欲愈必痒又治肾脏湿痒》

一人髀上生疖数日,疮口欲合,四边痒甚。以绵帛蘸汤熨洗,甚快。再痒再熨,觉倦。医云:洗熨最损人气血或至眩绝。于是取盐于四缘遍擦,觉疮内外清凉,更不复痒。如或痒甚则重擦,随其轻重,盐入疮内亦无害。

《孙文垣医案·卷五·宜兴治验》

宜兴令君胡镜阳公,上焦浮热,胃中食积痰饮,又因劳心动火,头面疮疖作疼。

宜兴令君镜阳先生。上焦有浮热,胃中有食积痰饮,平常好食热物,稍凉即腹痛泄泻,大便后,间有红,又因劳心动火,头面生疮疖作疼,脉左数,右滑数。以玄参、石斛、白芍药各二钱,甘草一钱,天花粉、连翘、贝母各一钱,茯苓八分,薄荷五分,四帖,疮疖皆愈。再以保和丸加姜连、滑石、红曲、白术丸与服,半月全安。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二·溃疡·作痛》

权小娘。疟后,右腿股生疖。破后筋吊疼,脉虚而涩。询之小便时疼处亦相应,宜与生血导热。川芎、当归头、条芩、生地黄、赤芍药、牛膝、黄柏、甘草(炙)二分,青皮(炒)、槟榔五分,通草三分,桂皮一钱。上煎,食前热饮之。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之三·肿毒·秘传治痈疽诀》

梁溪一妇人生疖臂上,服此半日,立出血脓愈。连翘二钱,白芷二钱,甘菊一两,紫花地丁五钱,白芨二钱,粉甘草三钱,金银花五钱,生地三钱,地榆四钱,皂角刺一钱,栝蒌根二钱,茜草三钱,鼠粘子一钱。

《素圃医案·卷二·暑证治效》

金尔立仲子。七月间暑途奔走,头面生小疖甚多,不数日,遍身发大红斑如云片,卧则色赤,坐则色紫,幸而作痒。前疡科用凉血清风之药,三四剂后,渐变壮热烦躁口渴,卧则斑紫,起则紫黑。迎余往治,切其脉弦长有力,乃风暑中于阳明,未用辛凉解散故也。盖阳明多气多血之府,血为热郁而成斑,卧则气下,坐则气上,所以卧则红,坐则紫矣。温热病发斑自内而出,皮外不痒,若如此大斑而且紫,万元生理。此风暑瘾疹,虽非热病,必须仿伤寒治法。以葛根、赤芍解阳明之风,香薷饮解阳明之暑,白虎汤化胃热之斑,三汤合剂,四剂后斑色渐淡,十剂斑散痒止,惟热渴未除。六日后以小承气汤一剂,微利而愈,计断饮食八日。

《临证指南医案·卷八·疮疡》

金。头巅热疖,未能泄邪,此身热皆成脓之象,辛凉兼理气血可愈。连翘、犀角、银花、丹皮、元参、生甘草、青菊叶。

《续名医类案·卷十一·虚损》

庶吉士黄伯邻。发热吐痰,口干体倦,自服补中益气汤不应。薛谓:此金水俱虚之症,兼服地黄丸而愈。后背患一疖,烦痛寒热,彼尝偕视郭主政背疽,郭不经意,决其殒于金旺之日。果然,已而郭氏妻孥感其毒,皆患恶疮,黄所患与郭同,心甚恐。曰:此小疮也,憎寒等症,皆阴虚旧症,果是疮毒,亦当补气血。乃以地黄丸料煎与服之,即睡良久,各症顿退。自后常有头面、耳目、口舌作痛,或吐痰眩晕,服四物、黄连、黄柏愈。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三(外科)·痔》

朱丹溪治一人,肛门生疖,后不收口,针穷三孔穴边血脓,用黄芪、条芩、连翘、秦艽。右末之,神曲丸服。

《续名医类案·卷三十五(外科)·疮疖》

陆肖愚治徐邑宰。秋末冬初遍身生疖,大小不一,红痛焮痒,黄水淋漓。或谓风热,用防风通圣,数剂不减。或谓诸痛疮疡,皆属心火,用芩、连、山栀、生地等,十剂益甚,且饮食渐减。脉之,浮按微数,沉按中按皆缓而弱。曰:凡风热,大都为瘾疹,未必为疮疖,至疮疡之为心火,《经》固言之,第脉微弱为多,此元气不足也。缓者,湿也。数虽为热,而微数不可纯责之火。据今日之症,火为标,湿为本。原得病之由,又湿为标,元气不足为本。此必乘虚汗出澡浴,湿渍肉腠,久而热蚀为脓水,发为痛痒也。用苍术、薏仁、茯苓燥湿为君,人参、白术、黄芪、甘草补气为臣,连翘、蝉蜕清热为佐,葛根、白芷入阳明肌肉为使。二剂,痛痒顿减,胃少开,十剂全愈。

薛立斋治春元沈霓川之内。暑月面生痤疖,乘凉入风,面目浮肿。赿二日,左臂肿痛,瘾疹如丹,背胁髀股等处,发肿块三四,肉色不红,痛甚,昼夜号呼,寒热往来,饮食不思。服活命饮及行气败毒之剂,其势愈炽。肝脉浮涩,脾脉弦弱,此属二经荣气不从,风邪乘虚流注经络为患。先以八珍加黄芪、柴胡、青皮,数处渐渐红焮。又以十全大补加银花、白芷、龙胆草、贝母,十余剂,胁腿二处溃脓碗许,余块渐平。仍服十全大补汤,调理月余而安。

《古今医案按选·卷四·咽喉》

李昆阳治许某。初起外感发热,继则左耳门生小疖溃腐,认为聤耳,敷以药,溃腐不退,通耳肿赤,延及头面皆肿赤痛极,汗大出,身热反得凉,颇能进食,似觉稍安。越三日,忽又发热,左耳前后连头面肿痛更甚,渐神昏谵语,盖因连日出门登厕,复受风邪所致。内外科皆以脉小而数,按之无力,虑其虚陷。李曰:此耳游风也,非致命之疮,重复冒风,故现险象。外敷以药,内用大剂风药散之,而肿痛身热俱退。惟神昏谵语不减,两日后昏谵更甚,汤粥入口即吐,手足厥冷,呃逆不止,势又危极。李以箸抉其口视之,则咽喉腐烂,悬雍赤紫,肿大如茄子下坠,脉仍细数,右手尤软。乃曰:连日不食,胃气大虚,故呕且呃,命以白米三升淘净,大锅煮粥,取锅面团结之粥油与食([雄按]赵恕轩云:粥油能补人精),遂纳而不吐;复用药搅洗喉间之腐秽([雄按]以锡类散糁入更妙。若未腐者,诸葛行军散亦佳),随以石膏四五两,竹叶一大把煎汤与漱且服,服之竟夜,神昏始醒,呃止厥回。又进大剂芩、连、白虎、栀、翘等药,数日而全愈矣。

《医略十三篇·卷九·痎疟第九》

余长孙端甫,六岁时,左目之下,患暑疖大如覆杯。捣马齿苋敷之,疖虽消而疟作,经月不已,服药不应。忽于鼻孔内涌出花红脓盈碗,疟不复作。盖暑伏于营,凝结而为疖,散布而为疟。凡遇有疖不化脓,而疟不已,诸药不应者,宜参入排脓治疖之法,书此以识一异。

《得心集医案·卷六霍乱门·风热内蕴》

许先廷之孙。暑月吐泻发热,肢冷,躁扰,口渴,诸医以藿砂陈半乌梅扁豆之属,不知辛温之药,已为扬汤止沸,再加乌梅扁豆,固涩郁火,迨至反张直视,已无生机。余细视面色,既非虚寒,亦非实热,无从逆挽,只得辞治。其家坚留,察其满头疖毒,概已靥陷,惟左脑后大疖,尚隐隐若红,且脑侧及项漫肿颇阔(主脑在此),余谓此子生机或在于此。盖风热内蕴,未得外达,势必内陷,扰乱肠胃,以致吐泻交作,而为霍乱之症也。医者不知风为阳邪,寒为阴邪之理,概以风寒称之;更不究辛凉辛温之别,风火之病,误以辛温治寒之药,邪火内迫,筋膜干急,则反张抽掣。近世不察者多,更治以抱龙牛黄等丸,势不竭绝不止,疏方与连翘、干葛、防风、薄荷、知母、丹皮、木通、山栀、灯芯、甘草、灶土与服。乃孙不知药苦(口渴之故),立时服毕,顷刻安睡,吐泻渐稀,风痉亦息。

次早复视,两疖悉皆高耸,仍与前药二剂,小水甚长,吐泻顿止。其家见头项愈肿为虑,余曰:两疖必俟透脓,其肿方消。前方除栀子,加参、芪、贝母,二服果得大脓,头项肿处皆消。后以清养胃阴之药,洋参、石斛、苓薏、桑叶、麦冬、甘枣之属而痊。

《得心集医案·卷六霍乱门·消渴》

萧占春乃郎。自恃体质坚强,日食桃李,因患疖毒,头项及身大如卵者十数枚,及疖毒大溃,脓血交迸,理宜身凉安静,反加身热躁扰。医者不以清金润燥,日与柴、葛、知、芩,胃气益削,口渴饮水,小溲无度,用尽滋水制火之法,消渴愈炽,形羸骨立,始延余治。余曰:痈疽溃后,气血耗泄,非补气养血,渴不能止。处黄芪六钱,甘草一钱,银花三钱。盖黄芪补气,忍痛养血,气血充溢,渴何由作?服之半月,果获全愈。

《邵氏方案·卷之乐·目痛》

病后肝经血分积热未清,遍生热疖,两目起星。姑与清泄。羚角、桑叶、黄菊、谷精草三钱,鲜地、丹皮、蒺藜、木贼草、连翘。

《邵氏方案·卷之书·便血》

便血不止,而暑疖遍生。血分伏热颇重也。鲜地、川连、银花三钱,草节一钱,侧柏、黄柏、淡芩、枯草三钱,地榆、槐米。

《邵氏方案·卷之书·疖》

便血全止,但疖生颇多。羚角、金银花、夏枯、山栀、赤芍、鲜地、三妙丸、生草节、丹皮。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一·头面火疖》

袁,幼,莲花兜。七月二日。九月婴孩,暑风湿热,郁蒸化毒,头面火疖,腐溃流水,脾败无脓,大便泄泻,身热不解,目光上窜,口如鱼口,舌苔黑糙。其邪深入厥少,势有面厥闭之危,风波莫测也。广藿梗、丹皮、茯神、甘中黄、冬桑叶、连翘、土贝、荷叶、羚羊角、钩钩、炒淡芩。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三·牵藤流注》

蒋,右。暑风湿热痰滞痹络,发为牵藤流注,现结三枚,肿胀作痛,形势颇大,寒热往来。起逾二旬,头面火疖,大小不一。内脓已成,最虑溃后虚波增喘。拟托里提脓法。托里消毒饮去参、苓,加土贝。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三·暑毒流注》

王左,幼。暑湿热三气化毒,头面火疖丛生,复发暑毒流注,腐肉如岩,流水无脓,气秽异常,耳痈流水,兼之作疟,神疲烦躁。质小任重,变险可虑也。羚羊角、牡丹皮、陈皮、土贝母、青蒿梗、淡芩、生草、江枳壳、鲜荷叶。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天疱疮》

薛,幼。暑湿热上乘,头面火疖、天疱疮起,泡流水蔓延,痛痒并作,最为淹缠也者。霜桑叶、黑山栀、土贝、丝瓜络、炒牛蒡、防风、赤苓、通草、淡芩、连翘、六一散。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火疖疮》

张,幼。九月婴儿,暑风湿热,郁蒸化毒,头面火疖,腐溃流水,脾败无脓,大便泻泄,身热不解,目光上窜,口如鱼口,舌苔干糙。其邪深入厥少,势为厥闭之危,风波莫测也。广藿梗、羚羊角、连翘仁、茯神、钩钩、冬霜桑、牡丹皮、炒淡芩、土贝、荷叶、甘中黄。

袁左,幼。暑风湿热,郁蒸化毒,头面火疖,业发不已,溃者溃,肿者肿,其邪留恋。拟清化法。羚羊角、赤芍、土贝母、天花粉、细生地、连翘、苦桔梗、通草、盖元散。

陈右,幼。暑湿热化毒,满头火疖,攻窜已有数十枚,溃者溃,肿者肿,质小任重,虑其不克胜任之险。泻白散去米仁,加桔梗、丹皮、陈皮、赤芍、土贝、冬藤。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暑毒火疖》

俞右,幼。暑湿热化毒,火疖业生,遍体皆有,正在秋暑,尚恐滋窜。拟清暑化毒法。羚羊角、淡芩、六一散、香青蒿、鲜荷叶、连翘、炒牛蒡、通草、细生地、苦桔梗、小川连。

《陈莘田外科方案·卷五·火丹》

王左,幼。暑湿热化毒,头额火丹,势欲结疖,曾有寒热。治拟清泄肺胃。羚羊角、牛蒡子、淡芩、赤芍、通草、霜桑叶、黑山栀、丹皮、连翘、六一散。

《曹沧洲医案·耳目鼻部》

杜。耳热疖不一而起,耳门痈肿硬,表热伏暑,蒸郁阳明,急当清泄宣络。桑叶、象贝、忍冬藤、扁豆衣、丹皮、花粉、丝瓜络、茯苓、连翘、鲜芦根、淡芩炭、甘中黄。

《曹沧洲医案·外疡总门科》

幼。热疖。蕴热上亢,热疖不一,当清化分利。鲜生地、银花、钩勾、玉泉散(包)、白蒺藜、桑叶、大竹叶、鲜芦根。

《丛桂草堂医案·卷二》

金平卿君令堂。年逾五旬,体素胖。今年六月,疽发背,先由西医刘某医治多日,溃烂甚深,而不能生长肌肉,遍身发生小疖,形如豆大,其痛异常。手臂动摇,腿亦颤动,不能起坐,彻夜不寐。西医见之却走,称为不治之症,并断其死期不能出一星期之外。金君闻之大恐,适予为其公子治喉症。乃邀以诊治。并云:聊尽人子之职分而已。其意盖深以病势之危,恐终不能起耳。

予诊其脉洪大不柔,左手寸部尤觉大硬,舌光赤无苔,亦无津液。盖高年阴液大亏,孤阳独炽,外症出脓后,津血益伤。加以西医治法,只知消毒防腐,而不知培养气血为根本之图,宜乎愈治愈坏,变症百出也。其时亦有夏君子雨同诊,遂共商治法。

用复脉汤去桂枝、姜、酒,加枣仁、茯神、黄芪、熟地、枸杞子、鸡子黄等药,加重其剂。黄芪、熟地、干地黄、党参、枣仁、茯神等均用五钱,余药亦均用三四钱,鸡子黄一枚。生冲和服,接服三剂,夜间稍稍能睡。背部患处亦稍见新肉,而脉息亦较敛矣。接服至十剂,患处新肉日见增高。遍身小疖亦均出脓而消,舌色亦淡,饮食亦稍能进,手臂两腿亦均不动摇矣。惟精神疲弱,时欲睡眠,脉息转虚滑。

仍以原方减轻其剂,又服十剂。患处肌肉渐平,而腰以下又发一痈,出脓碗许。仍以前方培养气血。越数日,病人忽不能安寐,自欲奔走,几类发狂,舌仍光赤。盖脓出后阴液复亏,虚火复炽也。乃以原方去参、芪,重用干地黄、柏子仁、枣仁、麦冬,加莲子心,两剂而安。复以培补气血之药,服至一月始瘥。

《丛桂草堂医案·卷四》

龚姓女七岁。夏间头顶生疖如贯珠,出脓后久不生肌,每三日必出脓一次,否则肿胀疼痛。乃以绿云膏贴之。每日洗换,不十日瘥。

《王氏医案绎注·卷四》

濮妪。于酷热之秋,浑身生疖如疔,痛楚难堪,小溲或秘或频,大便登圊非努挣不下,卧则不能收摄,人皆谓其虚也。孟英诊,脉滑数,舌紫苔黄而渴。予白虎加花粉、竹叶、栀子、白薇、紫菀、石斛、黄柏。十余剂而痊。

《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之十四中毒门·治方》

兴化人陈可大,知肇庆府。肋下忽肿起,如生痈疖状,顷刻间,其大如碗,识者云:此中挑生毒也。俟五更以绿豆细嚼,试若香甜则是。已而果然。凡捣川升麻为细末,上取冷熟水,调二大钱,连服之。遂洞泻出生葱数茎,根须皆具,肿即消缩。煎平胃散调补,且食白粥,后亦无他。 JEnALoZeEm1hnSd9uHmNZsCa2QrVPY6aK1chUpTSoHz23OYdRQdnhq1BSVWNI2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