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眼球就像一架微型照相机,而且是世界上最精细、最奇妙的照相机。说它精细,是因为人类眼球的直径最长不过5厘米、容量不到30毫升,但它却集中了大量的精细组织结构成像。说它奇妙,是因为依靠着这些小小的不起眼的组织结构,我们就能感知这个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了。
普通照相机有镜头、光圈、底片,人眼其实也有类似的结构。
位于眼球正中的是角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黑眼珠”,正常的角膜是透明无色的,因为角膜后面的虹膜上布满了黑色素,所以在这些黑色素的映衬下角膜看上去就变成了黑色。
我们常说的“白眼珠”又是什么呢?它就是巩膜。巩膜占据眼球表面大部分面积,质地坚韧,具有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的外壳。角膜后面圆环状的深棕色组织是虹膜,当中的圆形空洞就是瞳孔,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球内部的“门户”。虹膜相当于眼睛这架照相机的光圈,它可以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来改变射到眼睛里的光线量,防止眼内因进入的光线过强从而受到伤害。当外界环境明亮、光线强的时候,瞳孔就缩小,减少射入眼睛的光线量;当外界环境昏暗、光线弱的时候,瞳孔就扩大,增加射入眼睛的光线量。虹膜后面的透明、呈双凸面的组织是晶状体,它相当于眼睛这架照相机里的内置镜头。
照相机可以通过调节聚焦镜头拍摄近景和远景,那么人类的眼睛是怎么样实现看近和看远的呢?其实,是依靠晶状体和它周围组织的调节了。如果晶状体这个“镜头”变模糊了,光线射入时就会受到阻挡,没法射入眼球内部了,那么我们看东西就会觉得不清晰,视力就会下降。
眼底是由脉络膜、视网膜、玻璃体等组织组成的。眼底的脉络膜就相当于眼睛这架照相机的“暗箱”,脉络膜上长了许许多多的黑色色素,这些色素具有遮光的作用,保证眼球内部是黑暗的环境。眼底视网膜则相当于照相机的感光胶片,视网膜上布满密密麻麻的感光细胞,这些小小的细胞还分为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分别掌管色觉和明暗视觉。视网膜接受光照刺激,转化成生物电信号,通过视觉神经纤维传至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成像。
位于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胶冻样物质是玻璃体,像独特的“缓冲垫”,具有支撑其前部晶状体和后部视网膜等周围组织的作用。物体反射的光线通过眼球的一系列屈光介质(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聚焦于视网膜上,清晰成像,这样人眼就能像照相机那样“拍照”了。事实上,我们的眼球作为一个经过了长期生物进化的感觉器官,其精密程度可以超越任何一架优质的照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