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2 BWP的配置方法

如第4.1.3节所述,BWP的基本概念形成时已经明确,BWP的基本配置参数包括:带宽(如PRB数量)、频域位置(如中心频点)和参数集(包括子载波间隔和CP)。BWP一个重要的功能是定义具体资源分配(即第4.1.1节所述的“先粗后细”两步法的第二步)的PRB Indexing。在LTE系统内,PRB是在载波内定义的。而在5G NR系统中,几乎所有单载波内的物理过程都是基于BWP来描述的,因此PRB也是定义在BWP内的。只要知道了BWP的频域大小和频域位置,就可以基于BWP内的PRB Indexing,采用类似LTE的方式来描述各种频域操作。但BWP本身的带宽和频域位置又如何确定呢?BWP内的PRB又是如何映射到绝对频域位置的呢?这是一个NR BWP标准化中重点研究的问题。

4.2.1 Common RB的引入

由于BWP的大小和频域位置可以采用RRC信令灵活地配置给各个UE,因此BWP的带宽和频域位置需要基于一个UE已知的RB栅格(RB Grid)来配置,即指示BWP从这个RB Grid的哪个位置开始,到哪个位置终止,这个RB Grid需要在UE建立RRC连接时就能告知UE。由于BWP的配置已经足够灵活,且是UE-specific的配置,这个RB Grid最好设计成一个简单的UE-common(终端公共)标尺。

在RAN1#89和RAN1#AH NR2会议上,确定了将引入一个公共RB(Common RB,CRB)的基本概念 [24] , [27] , [34] , [37] ,即不同载波带宽的UE以及采用载波聚合的UE都采用统一的RB Indexing。因此这个Common RB相当于一个能够覆盖一个或多个载波频域范围的绝对频域标尺,Common RB的一个主要用途就是配置BWP。而BWP内的PRB Indexing是UE-specific的PRB Indexing,主要用于BWP内的资源调度 [37] 。BWP内的PRB Indexing与Common RB Indexing(公共RB索引)的映射关系可以简单表示为(如TS 38.211 [30] 第4.4.4.4节所述)。

当然,配置BWP并不是引入Common RB Indexing的唯一目的,另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很多类型的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采用的序列设计需要基于一个统一的起点,不随BWP发生变化。

4.2.2 Common RB的颗粒度

如上所述,为了确定这个Common RB的基本特性,首先要确定Common RB的频域颗粒度(即指示单位)及子载波间隔。

关于Common RB的颗粒度,曾有两种建议:一是直接采用RB(即最小频域分配单元)来定义Common RB;二是采用一个Subband(包含若干个RB)来定义Common RB。方法一可以实现最灵活的BWP配置,但会带来较大的RRC信令开销。方法二的优点是可以压缩RRC信令开销,BWP的配置只是“粗分配”,原则上不需要过细,如果按预定义将整个载波分成若干个Subband,只需要指示BWP包含哪些Subband即可 [28] 。但经过讨论,认为RRC信令在PDSCH传输,不需要这么严格地控制开销。因此,最终决定仍采用单个RB作为配置BWP的Common RB的颗粒度。

不同BWP可能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所以Common RB采用的子载波间隔可以有两种方法。

方法1:不同子载波间隔的BWP采用各自的Common RB定义,即每种子载波间隔都有各自的Common RB,如图4-12所示,15 kHz、30 kHz、60 kHz 3种子载波间隔各有各的Common RB,分别基于SCS=15 kHz、SCS=30 kHz、SCS=60 kHz的RB来定义。在图4-12中的示例中,SCS=15 kHz的BWP起始于SCS=15 kHz Common RB的RB#8,SCS=30 kHz的BWP起始于SCS=30 kHz Common RB的RB#4,SCS=60 kHz的BWP起始于SCS=60 kHz Common RB的RB#2。

图4-12 方法1:各种子载波间隔采用各自的RB Grid

方法2:采用一个统一的参考子载波间隔(Reference SCS)定义一个载波内的Common RB,这个载波内各种子载波间隔的BWP均采用这个统一的Common RB配置。如图4-13所示,统一采用SCS=60 kHz的Common RB。采用最大SCS的Common RB,也可以实现降低RRC信令开销的作用 [29] , [51]

可以说,上述两种方法都是可行的。相对而言,第一种方法更为简单直观。如上所述,RRC信令对开销也并不敏感,因此最后决定采用第一种方法,即每种子载波间隔采用各自的Common RB。

图4-13 方法2:采用统一的Common RB Indexing

4.2.3 参考点Point A

Common RB是一个可用于任何载波、BWP的“绝对频域标尺”,Common RB Indexing的起点 [37] 即Common RB 0。在Common RB的颗粒度确定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确定Common RB 0的位置。确定了Common RB 0的位置后,才能用Common RB 0的编号指示载波和BWP的位置、大小。假设Common RB 0位于“Point A”,从直观上讲,有两种定义Point A的方法 [34] , [38] , [39]

1.方法1:基于载波的位置定义Point A。

由于BWP是载波的一部分,一种直观的方法是基于载波的位置(如载波的中心频点或载波边界)定义Point A,然后就可以用 从Common RB 0直接指示BWP的位置(如图4-14所示)。第一种参考点设计是基于传统的系统设计,即同步信号总是位于载波的中央(如LTE系统),因此UE在小区搜索完成后就已经知道载波的位置和大小了,且从gNB角度和UE角度来看,载波是完全一致的概念。这样gNB如果想在某个载波中为UE配置一个BWP,就可以直接基于这个载波的位置指示BWP的位置,如指示从这个载波的起点到这个BWP的起点的偏移量。

图4-14 基于传统系统设计的BWP起点指示方法

2.方法2:基于初始接入“锚点”定义Point A。

终端通过初始接入过程,还掌握了一些更基础的频域“锚点”,如SSB的位置(中心频点或边界)、RMSI(剩余主要系统信息,即SIB1(第一系统信息块))的位置(中心频点或边界)等,这实际上提供了更灵活的Point A定义方法。

NR系统的一个设计目标是支持更灵活的载波概念,即SSB不一定位于载波中央,一个载波里可能包含多个SSB(这种设计可以用于实现很大带宽的载波),也可能根本不包含任何SSB(这种设计可以实现更灵活的载波聚合系统) [34] , [40] 。而且从UE角度看到的载波可以单独配置,即从理论上来说,从UE角度看到的载波可以不同于从gNB角度看到的载波。

一个载波里包含多个SSB的场景如图4-15(a)所示,UE从SSB 1接入,可以只工作于包含SSB 1的一个“虚拟载波”里,这个UE看到的载波可以不同于gNB侧看到的“物理载波”,且可以不包含物理载波中的其他SSB(如SSB 2)。

无SSB载波的场景如图4-15(b)所示,UE从载波1中的SSB 1接入,却工作于不包含SSB的载波2。这种情况下,与其从载波2的位置指示BWP的位置,不如直接从SSB 1指示。

图4-15 基于NR新系统设计的BWP起点指示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这两种更灵活的部署场景,可以基于上述某个“锚点”定义Point A。例如,UE从某个SSB接入,就以这个SSB作为“锚点”定义Point A,导出后续各信道的频域资源位置。这样,终端就不需要知道gNB侧的物理载波的范围和其他SSB的位置。如图4-16所示,假如以SSB 1的起点定义Point A,指示某个BWP的起点相对此Point A的偏移量,则终端不需要知道载波的位置信息,也可以指示BWP的位置和大小。

图4-16 相对SSB直接指示BWP位置的方法

对比上述两种方法,方法2的设计更符合NR系统的设计初衷,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在采用载波聚合的NR系统中,BWP可能被配置在任何载波上。如果一个BWP距离包含UE初始接入所用的SSB的载波较远(如图4-16所示),则BWP起点与SSB起点之间的偏移量包含很大数量的Common RB。如果BWP的起点和大小分开指示,这也没有什么问题,但由于BWP的起点和大小需要采用联合编码的方式[即资源指示符值(Resource Indication Value,RIV)]来指示,因此BWP起点指示值过大会造成整个RIV值很大,指示的信令开销较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来指示BWP的位置。如图4-17所示,第一步指示从SSB起点到载波起点的偏移量,第二步再指示从载波起点到BWP起点的偏移量(这个偏移量与BWP大小进行RIV联合编码)。

图4-17 “两步法”指示BWP位置

如图4-17所示是直接将SSB的起点作为Point A。一种可以进一步引入灵活性的方法是允许Point A与SSB有一定的位移,即从SSB起点到Point A的相对位移也可以灵活配置。这样,图4-17中的方法可以修改为另一种方法(如图4-18所示),终端根据高层信令参数offsetToPointA确定从SSB第一个RB的第一个子载波到Point A的偏移量。关于采用何种RRC信令指示offsetToPointA,也有过不同的方案。从灵活性考虑,可以采用UE-specific RRC信令指示offsetToPointA,这样,即使从同一个SSB接入的不同终端也可以有不同的Point A和Common RB Indexing。但是,至少在目前看来,这种灵活性的必要性不是很清晰,Point A可以作为从同一个SSB接入的所有终端共同的Common RB起点。这样,offsetToPointA就可以携带在RMSI信令(SIB1)中,避免采用UE-specific信令给每个UE分别配置造成的开销浪费。

图4-18显示了基于SSB起点指示Point A位置的基本方法,但具体到“SSB起点”的定义,还有一些细节需要确定。因为从现实的信令开销考虑,offsetToPointA需要以RB为单位来指示。而由于射频的原因,初始搜索所用的频率栅格和common RB的频率栅格可能不同,导致SSB的子载波、RB可能无法与common RB的子载波栅格、RB栅格对齐,因此无法直接将SSB的起点作为offsetToPointA的参考点,而需要以common RB中的某个RB作为SSB的起点。最终确定采用如图4-19所示的方法指示offsetToPointA的参考点:首先,使用以subCarrierSpacingCommon指示的子载波间隔定义的common RB栅格。然后,找到和SSB发生重叠的第一个common RB(称为 ),与SSB之间的具体偏差由高层参数 k SSB 给出。以 的第一个子载波的中心作为参考点指示offsetToPointA,指示offsetToPointA的子载波间隔为15 kHz(针对FR1,Frequency Range 1,即6 GHz以下频段)或60 kHz(针对FR2,Frequency Range 2,即6 GHz以上频段)。

图4-18 加入offsetToPoint A的BWP指示方法

图4-19 指示offsetToPoint A的参考点的确定方法

如图4-19所示,基于SSB确定Point A和common RB 0位置的方法可以适用于TDD系统和FDD下行,但却无法直接适用于FDD上行。FDD上行和FDD下行处于不同的频率范围,至少相隔几十MHz,FDD上行载波中不包含SSB。因此很难实现从下行接收的SSB确定用于FDD上行的Point A及Common RB 0位置。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一种从2G时代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来代替SSB作为指示Point A的基点,也就是基于绝对无线频道编号(ARFCN)确定 [59] 。如图4-20所示,不依赖SSB,终端可以根据高层信令参数absoluteFrequencyPointA基于ARFCN确定用于FDD上行的Point A的位置。

图4-20 FDD上行BWP指示方法

4.2.4 Common RB的起点RB 0

如第4.2.3节所述,基于SSB或ARFCN就可以确定Point A的位置,而Point A就是common RB 0所在的位置。但Point A是频域上的一个点,而common RB 0具有一定频域宽度,如何从Point A确定common RB 0的位置,还有一个细节问题需要解决。

如第4.2.2节所述,各个子载波间隔 μ 有不同的common RB indexing,但不同 μ 的common RB 0位置都由Point A确定,即common RB 0的第一个子载波(即子载波0)的中心频点位于Point A,基于Point A就可以确定common RB 0的位置(如TS 38.211第4.4.3节 [30] 所述)。不同 μ 的common RB 0的子载波0的中心频点都位于Point A,如图4-21所示。因此,不同 μ 的common RB 0的低端边界实际上是不完全对齐的。

图4-21 从Point A确定common RB 0的子载波0

4.2.5 载波起点的指示方法

回顾第4.2.1~4.2.4节所述的方法:由SSB或ARFCN确定Point A,由Point A确定common RB 0,再从common RB 0指示载波起点,最后从载波起点指示BWP的位置和大小。确定了common RB 0后,载波起点相对common RB 0的偏移量 可由高层信令SCSSpecificCarrier中的offsetToCarrier来指示,在初始接入过程中由SIB信息携带,或在切换过程中由RRC信令携带。offsetToCarrier的取值范围为0~2199(见TS 38.331 [31] )。5G NR中的RB Indexing最多包含275个RB,因此offsetToCarrier最少可以指示8个相邻载波的频域位置,以支持载波聚合操作。

4.2.6 BWP指示方法

5G NR采用了两种和LTE类似的频域资源分配方式,即连续(Contiguous)资源分配和非连续(Non-contiguous)资源分配(在NR中分别称为Type 1和Type 0资源分配类型,参见第5.2节)。BWP的频域配置原则上也可以采用连续资源分配(见图4-22(a))或非连续资源分配(见图4-22(b)),但由于BWP的频域资源只是一种“粗分配”,在BWP内进行“细分配”时仍可以采用Type 0资源分配类型分配不连续的PRB,因此配置包含非连续PRB的BWP就不是很必要了。因此,最终确定BWP由连续的Common RB构成 [21] , [23] ,采用Type 1资源分配类型配置BWP,即采用“起点+长度”联合编码的RIV(Resource Indication Value)来指示。

图4-22 连续BWP与非连续BWP

因此,从载波起点指示BWP起点的方法可表示为

其中 为载波起点所在的common RB编号, 为从RIV值根据公式(4.2)得出的起点common RB编号。

这个RIV值由配置BWP的高层信令locationAndBandwidth指示,采用如下公式(见TS 38.214 [32] 第5.1.2.2.2节)可以从RIV反推出BWP的起点和大小。

在采用此公式进行计算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本来是用来指示BWP内的PRB分配的,现在被借用来指示BWP自己的起点和大小,此时式(4.3)中的 RB start L RBs 分别指示BWP的起点和大小,而式(4.3)中的 本来是资源分配所在的BWP的大小,因为公式要用来指示各种可能大小的BWP,所以 必须是BWP的尺寸上限。由于R15 NR最大可指示的RB数量是275,因此在将式(4.3)用于BWP配置时, 被固定为275(见TS 38.213 [1] 的第12章)。例如,当 =275、 RB start =274、 L RBs =138时,RIV达到最大值37 949,因此locationAndBandwidth的数值范围为0 ~ 37 949。

各个BWP是完全独立配置的,如图4-8所示,不同的BWP可以包含重叠的频域资源,在这方面,标准不进行限制。

4.2.7 BWP的基本配置方法小结

综上所述,BWP的频域配置方法及PRB→common RB的映射方法如图4-23所示,整个过程可以总结如下。

● 确定与SSB发生重叠的第一个common RB

● 从 的第一个子载波确定下行Point A,或从ARFCN确定上行Point A。

● 从Point A确定各个子载波间隔 μ 的common RB 0的位置及common RB indexing。

● 根据Common RB 0的位置和 offsetToCarrier 确定载波起点位置

● 根据locationAndBandwidth指示的RIV值确定BWP起点相对 的偏移量及BWP的带宽,从而确定以common RB计算的BWP起点 和大小

● BWP内的PRB indexing与common RB indexing的映射关系为 n CRB = n PRB +

图4-23 BWP内的PRB indexing的确定过程(以基于SSB确定Point A为例)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到,UE确定BWP的频域范围和PRB→Common RB映射过程只需要用到载波起点 ,而不需要知道载波的大小 (出于对终端发射时的射频要求,终端还是需要知道系统载波的位置,但从配置BWP和Common RB的角度,以及各种信道的资源分配的角度,这个信息是不需要的)。因此上述过程只保证了BWP的起点位于载波范围内,但无法保证BWP的终点也在载波范围内。为了确保gNB为UE配置的BWP的频域范围是被限制在载波范围内的,TS 38.211第4.4.5节 [30] 引入了如下公式。

综上所述,BWP的基本配置参数值包括BWP的频域位置、大小(相应的高层信令参数为locationAndBandwidth)和基础参数集(numerology)配置。因基础参数集中的子载波间隔由参数 μ 表征,在 μ =2(即SCS=60 kHz)时的两种CP需要另一个参数来指示,因此BWP的基本配置包括locationAndBandwidth、subcarrierSpacing和cyclicPrefix 3个参数(见TS 38.331 [31] )。由于引入BWP的初衷是终端省电及资源分配,因此正常情况下BWP是采用UE-specific RRC信令来配置的。但初始BWP(initial BWP)作为一个特殊的BWP,有自己的确定方法,详见第4.4节所述。

可以看到,每个BWP的3个参数都是分别独立配置的,为BWP的配置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传统的subband概念完全不同,两个BWP在频域上可一部分重叠甚至完全重叠,重叠的两个BWP可以采用不同的子载波间隔 [33] ,使频域资源可以灵活地用于不同的业务类型。

4.2.8 BWP配置的数量

关于可配置的BWP数量,既不需要过多,也不能过少。从终端省电的角度考虑,下行和上行分别配置2个BWP也就够用了(如图4-3、图4-4所示):一个较大的BWP用于下行或上行数据传输(如分别等于UE的下行或上行带宽能力);一个较小的BWP用于在传输下行或上行控制信令的同时节省UE的耗电。但如果从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2个BWP就不够了。如图4-24所示,以下行为例,不同子载波间隔的频域资源可能位于载波的不同区域,如果要支持2或3种子载波间隔的下行数据接收,至少需要配置2或3个用于PDSCH接收的DL BWP,加上用于PDCCH监测的BWP 1(将在第4.3.6节介绍,这个BWP被称为缺省BWP),共需要配置3或4个DL BWP。由于3或4个BWP终归都需要在DCI中携带2 bit的指示符来指示(具体将在第4.3.5节介绍),因此配置4个BWP是比较合理的。

图4-24 配置4个DL BWP的一种典型场景

另外,还有建议配置更多的BWP,如8个。在采用DCI指示BWP切换时,4个BWP需要2 bit的BWP指示符指示,8个BWP则需要3个bit。经过讨论,认为至少对于R15 NR系统,上行和下行各配置4个BWP就够用了。如果未来需要配置更多BWP,可以在后续版本中再进行扩展。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所谓最多配置4个BWP是指用UE-specific RRC信令配置的BWP(又称为UE-dedicated BWP),另外UE还自然会拥有一个下行初始BWP(Initial DL BWP)和一个上行初始BWP(Initial UL BWP)。这样,实际上一个UE可以在上行和下行分别拥有5个高层信令配置的BWP,只不过Initial DL BWP和Initial UL BWP不是由RRC专用信令配置的UE-dedicated BWP(第4.4节将详细介绍initial BWP的概念),由RRC专用信令配置的UE-dedicated BWP仍然是上行最多4个、下行最多4个。因此,TS 38.331 [31] 中定义的最大BWP数量maxNrofBWPs=4。但BWP的编号 BWP-Id 的取值为[0,1,…,4],即支持5个BWP编号,其中 BWP-Id =0指示Initial DL BWP或Initial UL BWP, BWP-Id =1~4指示RRC信令配置的4个UE-dedicated BWP。

关于BWP的具体指示方法,在第4.3.3节还将详细介绍。

4.2.9 TDD系统的BWP配置

早在BWP概念出现之前的RAN1#87会议上就达成了共识,下行和上行的Bandwidth Adaptation不是必须关联在一起的 [12] , [13] 。但是在后续的BWP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对TDD系统,如果不加限制的分别切换DL BWP和UL BWP可能会带来问题。在TDD系统的配置方面,有3种可能的方案。

方案1:上行BWP和下行BWP分别配置,各自独立激活(即与FDD完全相同)。

方案2:上行、下行共享同一个BWP配置。

方案3:上行BWP和下行BWP成对配置,成对激活。

在2017年6月的RAN1#AH NR2及10月的RAN1#90bis会议上确定,FDD系统的UL BWP和DL BWP是分别独立切换的 [64] 。但在TDD系统中进行BWP Switching时,DL BWP和UL BWP的中心频点应该保持一致 [34] , [41] (虽然带宽可以不同)。而BWP的切换可能会导致终端操作的中心频点发生变化,因此,如果TDD系统的上行BWP和下行BWP的切换各自独立,则可能造成上行中心频点和下行中心频点不同。如图4-25所示,假设第一时刻TDD终端的下行激活BWP和上行激活BWP分别为DL BWP 1和UL BWP 1,中心频点一致。在第二时刻,该终端的下行激活BWP切换到DL BWP 2,而上行激活BWP仍保持在UL BWP 1,不能保证DL BWP 2和UL BWP 1的中心频点一致。因此方案1不合理。

图4-25 TDD系统上行BWP和下行BWP分别配置的问题

另外,方案2 [55] 过于死板。强制TDD系统在上行和下行使用相同大小的BWP(如图4-26所示),对于5G NR这样下行带宽可能很大(如100 MHz)的系统,同时要求上行也工作在相同大小的带宽,也是不合理的。

图4-26 TDD系统上、下行共用一套BWP配置的问题

因此最终决定采用方案3,即下行BWP和上行BWP需要成对配置、成对切换 [64] ,即BWP Index相同的上行BWP和下行BWP配成一对,中心频点仍保持一致。如图4-27所示,在第一时刻,上行BWP 1和下行BWP 1处于激活状态,中心频点一致。在第二时刻,终端的激活DL BWP和激活UL BWP同时切换到上行BWP 2和下行BWP 2,中心频点仍保持一致。方案3既避免了激活DL BWP和激活UL BWP的中心频点不同,又允许下行BWP和上行BWP的大小不同 [20] 。因此,最终采用方案3作为TDD系统BWP配置方法。

图4-27 TDD系统上行BWP和下行BWP成对配置方法 EcqH6pQPNNXHEN0FdNIlHFh3Wtz2ZRmp/qlreIkygPBNg6yQPKU75DiHxnx18u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