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章
平定兵变

按理说,有了崇祯皇帝的承诺,这袁崇焕没有了后顾之忧,应该赶紧去辽东上任,可是这袁崇焕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迟迟不出发,在京城里一泡就是半个月,这崇祯皇帝纳闷儿了,你袁崇焕到底想干什么?你要的条件我都答应了啊!前方战事这么紧张,你迟迟不去上任,你到底什么意思啊?

实际上,袁崇焕之所以迟迟不愿上任,是因为他后悔了。他在崇祯皇帝面前夸口要在五年内收复辽东,现在却发现自己说话太过冲动。他感到后悔大概有五个原因:

第一,皇帝的态度让袁崇焕感到有压力。袁崇焕本来想提一些皇帝很难答应的条件,如果皇帝不答应,那正好,收复不了辽东就有了借口。可是,没想到崇祯皇帝竟然如此痛快地答应了他的所有条件。皇帝急切的心情,对五年收复辽东的期待,让袁崇焕感到压力非常大。

第二,“五年全辽可复”的工作目标太难实现了。一旦崇祯皇帝认了真,答应了袁崇焕提出的条件,袁崇焕就要冷静地面对现实了。后金占领辽东之后,在那儿又是建都,又是修皇宫和衙门,完全把辽东当成自个儿家,怎么可能轻易放弃。所以,要想收复辽东,尤其是五年收复辽东,那可真是太难了,甚至是不可能的。

第三,袁崇焕怕崇祯皇帝不讲诚信。崇祯皇帝虽然答应了袁崇焕的所有要求,可那都是口头承诺,到时候能不能兑现,各级官僚能不能配合,都很难说。虽说“君无戏言”,但是皇帝要不讲诚信,大臣也无计可施,而且,其他大臣也不一定买他袁崇焕的账。

第四,袁崇焕担心崇祯皇帝做不了主。大明王朝虽然是专制制度,但是皇帝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能自己做主的。有些事情,如果大臣们拼命反对,皇帝也无能为力。比如,万历皇帝想要立自己的三儿子为太子,就因为大臣的反对,而没有达到目的。最让袁崇焕放心不下的是皇帝身边的一些言官,这言官就是专门监督百官言行的人,发现谁有问题就弹劾谁。言官的作用可是了不得,在当时就是一种舆论监督,皇帝也怕舆论压力,所以言官的弹劾可能会影响皇帝的意志,改变皇帝的承诺。对此袁崇焕深有体会。天启七年(1627),皇太极进攻朝鲜,返回沈阳后直接包围锦州。袁崇焕当时驻军宁远,自己没有亲自带兵去救援锦州结果言官就弹劾袁崇焕,说他“暮气”,天启皇帝听信了言官的话,逼得袁崇焕不得不辞职回家。

第五,在袁崇焕之前的几位前任下场都不好。努尔哈赤发动对明王朝的战争初期,辽东经略是杨镐,当时还是在天启年间。他在朝廷多次催促之下,对后金仓促用兵。他集中十几万大军,分兵四路进攻赫图阿拉,结果被努尔哈赤逐一消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萨之浒之战”失败之后,杨镐被打入大牢,后来被杀。

杨镐的接替者叫熊廷弼,朝廷同时又任命王化贞为巡抚。王化贞虽然有胆略,但是他对后金的军事力量估计不足,主张主动出击,甚至提出要在三个月内荡平后金。熊廷弼则主张长期坚守。这样一来,二人一主战,一主守,造成“经抚不合”的局面。可是,王化贞的冒进政策得到了朝廷中那些急于求成的大臣们的支持。于是,王化贞率领重兵驻守广宁——辽河西岸重镇,而熊廷弼手里只有几千名士兵,经略已徒有虚名,完全被架空了。王化贞不听熊廷弼的意见,准备以投降的明将作为内应,发动进攻。可是,还没等他的计划实施,努尔哈赤趁辽河结冰,跨过辽河,围攻广宁以西的西平堡。王化贞没有识破努尔哈赤“围城打援”的计谋,派出去救援的三万明军中了努尔哈赤的埋伏,全军覆没。与此同时,努尔哈赤打入广宁的卧底挑起兵变,打开城门,后金里应外合拿下了广宁城。王化贞只身狼狈地逃出广宁,来到右屯见熊廷弼。王化贞在熊廷弼面前痛哭流涕,熊廷弼嘲笑地问王化贞说:“你那个六万军队三个月荡平后金的计划,进行得怎么样了?”王化贞承认自己指挥失误,建议熊廷弼设法阻击后金军队,可是,熊廷弼决定,全部撤回山海关。退到关内不久,王化贞在阉党头目魏忠贤的支持下,将辽东战事失利的责任全部推到熊廷弼身上。熊廷弼被杀,而且传首于九边,也就是将首级在长城各边境重镇传着看。

接替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的是孙承宗。他一上任,立刻着手建立宁锦防线,整顿辽东守军,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并且积极准备,恢复辽西,收复辽东。孙承宗担任辽东经略四年多,重用了袁崇焕等一大批人才,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而且使整个辽东形势变得越来越好,以宁远城为中心,逐渐向前推进二百里,形成了坚固的宁锦防线。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一心想把孙承宗拉到自己一边,试探了几次,都被孙承宗拒绝了。因此,魏忠贤对孙承宗怀恨在心。先是在天启皇帝面前诬陷孙承宗“拥兵叛逆”,但是天启皇帝没有理会。后来,孙承宗手下一位总兵作战失利,被阉党分子抓住把柄,群起弹劾孙承宗。气得孙承宗辞职回乡了。

有了以上这五个原因,袁崇焕肯定会后悔,但是就算是后悔,他也没办法甩手不干。辞职回家更无可能,崇祯皇帝不可能同意,那可是欺君之罪啊!再说,袁崇焕自己也不甘心!硬着头皮继续干下去?难度太大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崇祯皇帝上疏,请求放宽收复辽东的期限。袁崇焕在给皇帝的上疏中讲了一些具体的方略和忧虑之后,便直截了当地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 意思是说,要想收复辽东,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而且所有的方法都必须切实可行,不能吹嘘和夸张。袁崇焕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白:这活儿我接了,皇上您给的条件最好别变,只是再多宽限几年行不?袁崇焕显然是要收回他“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了。这岂不是食言而肥,欺君罔上?

崇祯皇帝肯定不可能同意。崇祯皇帝之所以对袁崇焕有求必应,正是因为他做出了“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所以,对袁崇焕,皇帝什么条件都有可能答应,就是这放宽期限的要求不可能答应!崇祯皇帝不仅不答应袁崇焕放宽期限的要求,而且对袁崇焕拖拖拉拉、迟迟不去辽东赴任的表现有些不满。崇祯皇帝看着袁崇焕的上疏心中在想:“这都半个多月了,你袁崇焕怎么还不出发去辽东,老在北京磨蹭啥啊!老是担心我不信任你,怕我周围的人说你的闲话。真是的!我难道就没有自己的主见?我把能给的权力都给你了,还让我怎么信任你啊!你明摆着是不信任我嘛!”想到这儿,崇祯皇帝这心里就有几分不高兴了,可是转念一想:“收复辽东还非袁崇焕莫属,那就多写几句好话安慰安慰吧!”于是,崇祯皇帝批复道:“嘉其忠劳久著,战守机宜,悉听便宜从事,浮言朕自有鉴别,切勿瞻顾。” 意思是说,长期以来,你的忠诚和辛劳,应该受到嘉奖。是战还是守,完全由你灵活掌握。至于那些闲言碎语我能够辨别。你就别再瞻前顾后了,赶紧去辽东上任吧!

在崇祯皇帝的催促下,袁崇焕不得不启程前往辽东上任。然而,他在离开北京不远的路上就接到了一条令人不安的消息,令他的脸色顿时变了。原来,大明王朝在辽东地区的边境重镇——宁远城发生了一起兵变!

说起宁远城,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就是现在的辽宁兴城,它位于山海关与锦州之间,是明军建立的宁锦防线的中心点。当年袁崇焕就是在宁远城,带领他的关宁铁骑击败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两次进攻,从根本上扭转了辽东的局面。宁远城是整个宁锦防线最重要的据点。驻守这里的士兵发生兵变,可能会引起整个宁锦防线的连锁反应,如果他们投降后金,里应外合,整个宁锦防线就会全线崩溃,山海关也将不保。后金大军一旦攻破宁锦前线、占领山海关,从山海关到北京,也就无险可守,无城可防。从山海关到北京只有几百里路,八旗铁骑几天就能赶到,北京随时可能遭到直接的进攻。因此,宁远兵变,是一场直接威胁大明江山的危机。

这些参与兵变的宁远城守军,都是当年袁崇焕的老部下。当年,他们在袁崇焕的领导下,拒绝努尔哈赤的诱降,死守宁远城,击退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宁远城的两次进攻,取得宁锦保卫战大捷。可是,这些久经沙场、作战勇猛的老兵们,为什么会突然发动兵变呢?

原因很简单,他们四个多月没有领到军饷了!

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拖欠四个月的军饷就因此起兵造反,这样的士兵实在是太无能了吧?这难道还是当年让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闻之色变的关宁铁骑吗?难道军饷对于这些士兵来说就这么重要吗?事实上,军饷的确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士兵都是雇佣兵。明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即朝廷花钱在社会上招募闲散人员,接受训练后再派到前线去打仗。这些士兵基本上都是出于生活所迫才选择从军的,当兵是他们的职业。他们需要通过每月的军饷来养家糊口,一旦拖欠军饷,他们全家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驻守宁远城的士兵就是这样一群雇佣兵,他们中有很多人来自四川和湖广(在明朝,湖广指的是现在的湖南和湖北),长期远离家乡,作战又非常辛苦。但是,他们连续四个月领不到军饷,生活就成了问题,尤其是那些有家室的士兵,生计变得无法维持。这让人不禁要问:是谁竟然这么大胆,敢拖欠驻守边疆重镇的士兵军饷?这不是在拿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开玩笑吗?事实上,士兵并不知道为什么连续四个月都没有领到军饷,只好到辽东巡抚衙门去请愿,甚至还搜查了巡抚的卧室,但结果一文钱也没找到!实际上,拖欠军饷的是户部,而不是辽东巡抚。辽东巡抚找户部尚书要钱,但被拒绝了!要军饷干吗找户部呢?因为户部是专门管钱的衙门啊。这位户部尚书是什么人啊?怎么连军饷都敢拖欠,而且一拖欠就是四个月呢?他难道就不怕士兵造反?不怕拖欠士兵军饷激起兵变,朝廷治他的罪?其实,他不是不怕,也是被逼无奈啊,因为这朝廷实在太穷了!

人们一定不会相信,堂堂的大明王朝,怎么穷得连士兵的军饷都发不出呢?没办法,事实还真就如此!以崇祯元年(1628)为例,当年的财政收入是326万两白银,扣去前一年的欠账,仅有200万两,可是当年用于辽东的军费竟高达327万两。全年的财政收入根本不够支付军费,这朝廷的日子还怎么过?不用别的什么原因,就这场战争再继续打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把大明王朝拖垮!

可是,普通的雇佣兵并不了解朝廷的财政情况,他们只知道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也不会相信朝廷穷得没有钱发军饷。所以,四个月领不到军饷,生活成了问题,这些士兵就找他们的上峰讨要。多次讨要没结果,就发动了兵变。兵变的士兵们占领了军营,逮捕了巡抚和总兵等人。然后把他们绑在城门楼上用鞭子抽,并且扬言,再不补发军饷,就要他们的命!就在这危急时刻,宁远城的兵备道(兵备道是宁远城负责军事事务和地方治安的官儿)郭广新赶来了,他用身体挡住巡抚,对众位士兵首领说:“巡抚是朝廷派来的,你们千万不能伤着他,否则这事儿就闹大了。至于军饷的事儿,你们别着急,我尽量想办法。”阻止了士兵对巡抚等人用刑,郭广新立刻到处去筹钱。他费了好大的劲才勉强凑了二万两银子,可是士兵首领嫌太少,还是不放人。郭广新没办法只好找当地的商人打条子借了三万两银子。就这样,郭广新凑了五万两银子,才从兵变士兵的手里把巡抚等人赎了出来。

士兵们拿到钱之后,依然占领着军营,整天喧哗吵闹,秩序混乱,同时还戒备森严,随时准备与前来弹压的政府军开战。被郭广新用银子赎出来的辽东巡抚,没有回巡抚衙门,而是逃到了中左所,也就是现在的塔山堡,这是宁远防线上的一个军事据点。他躲在那里给皇上写了一份上疏汇报情况之后,上吊自杀了!

面对这样的危局,袁崇焕该选择主动出击。他紧急赶往京城,拜访户部尚书,催促其尽快发放被拖欠的军饷。袁崇焕深知,迅速平息这场风波的最佳方式是提供资金。若无资金,当前的兵变便无法得以平息;若无资金,这些兵变的士兵很有可能会背叛大明朝,投靠后金,导致宁锦前线的溃败。若无资金,那么“五年全辽可复”的壮举就将无从谈起,大明朝的江山社稷甚至都可能受到威胁。

但是,户部仍然不肯支付这笔款项。袁崇焕不得已向崇祯皇帝求助。崇祯皇帝曾多次口头保证要确保辽东将士的军饷,这可是“五年全辽可复”的关键之一啊!崇祯皇帝也不敢怠慢。

听闻此事,崇祯皇帝立即发布旨意称:“宁远的四川籍士兵只是要求支付拖欠的军饷,怎么会采取这样冲动的犯法行为呢?难道全城的人都参与了吗?”崇祯皇帝没有一字提到要解决拖欠军饷的问题,但在旨意中命令兵部:“立即通知辽东现任和前任领导,要求他们迅速平定此次事件,千万不能让这些为军饷而发起兵变的士兵投降金国!”

这些兵变的士兵真的会投降后金兵变,虽然大节有失,但是利己优先。崇祯皇帝的这种担心真不是多余的,他的担心也全部应验了。因为,后金的八旗兵根本就不存在欠军饷的问题。他们的军饷就是战利品,战场上缴获的财富很大一部分归士兵个人所有。后金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财富。因此,每当士兵出征之前,后金上下如同“过节”一般。说是“过节”,其实是抢劫。因为,对后金而言,解决经济危机的时刻到了;对每一个士兵而言,发财的机会到了。这样的军事生活,对这些雇佣兵来说,很有诱惑力。难怪那些本来不堪一击的明朝士兵,一旦投降了后金(清朝),立刻变得凶悍无比。

虽然崇祯皇帝认识到宁远兵变的严重性,责成袁崇焕迅速平息兵变,可是压根儿不提钱的事儿。等着要军饷的袁崇焕,只拿到崇祯皇帝如何处理兵变的谕旨,这就是一纸空文。袁崇焕多想拿到拖欠的军饷再走啊!可是,崇祯皇帝却一再责成兵部命令袁崇焕立刻出关去平息兵变。袁崇焕只好空着两手,出了山海关。

袁崇焕此时的内心状况可以想象:为了获得崇祯皇帝的绝对支持,他承诺了“五年全辽可复”。然而,即使皇帝答应保障辽东将士的军饷,当兵变发生时,他却仍然没有兑现承诺。这让袁崇焕感到非常担心,因为他最担心的事情,这么快就发生了!此时,他手中一文钱也没有,只能拿着皇帝的谕旨去平息兵变,这是否可行呢?袁崇焕自己也不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以机智应对。

袁崇焕拿到皇帝谕旨之后,撇下所有随行人员,堂堂二品钦差大臣,一个人骑着马,出山海关,朝宁远城飞奔而去。

袁崇焕这会儿已经是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官居二品的钦差大臣,按照明朝的礼仪制度规定,三品以下的官员只能骑马不能坐轿,而二品以上的钦差大臣出京,不但可以坐八抬大轿,而且还要鸣锣开道,有二百多人组成的仪仗队,以显示钦差大臣的等级和朝廷的威严。我们经常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看到钦差大臣仪仗队的威严和排场。

这场面是多么荣耀啊!有些人成为官员就是为了享受这样的待遇,但是有多少人想要而得不到呢?可是,袁崇焕为什么不享受这样高规格的待遇,不遵守朝廷的礼仪制度,偏偏要自降身份,骑着一匹马出关呢?这是因为,袁崇焕本质上就是这样的人,他不在意虚荣和排场,特别注重实际效果。现在的情况十分紧急,他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华而不实的仪仗有什么用呢?赶紧出发吧,否则那些老部下可能会真的投靠皇太极,那将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时间就是生命,袁崇焕要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兵变士兵的面前,让他们措手不及。

就这样,袁崇焕单人匹马一路狂奔来到宁远城,进城之后他没有去督师衙门,也未做停留,直奔兵营。被兵变士兵们占领的军营,整天吵闹不休,秩序一片混乱。当身为钦差大臣的袁崇焕,单人单骑突然出现在军营中时,往日喧闹的军营,顿时安静下来。这群造反的士兵,一下子就被袁崇焕控制住了。个中缘由其实很简单:

第一,士兵崇拜袁崇焕。士兵们崇拜袁崇焕,是因为袁崇焕打仗勇猛。比如,第一次宁远大战,袁崇焕以一万军民对抗三四万敌兵,让一生没有吃过败仗的努尔哈赤第一次尝到失败的滋味,几个月之后努尔哈赤居然连气带病地死了;第二次宁锦大战,打得皇太极再也不敢来进攻宁锦前线。这种连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望而生畏的人,士兵当然最崇拜了,这是其一。其二,袁崇焕不但勇猛,而且有智谋,他很少打败仗。在残酷的战争中,指挥员的失误,往往是以士兵的生命为代价的。谁指挥打仗,士兵的性命就交给了谁。在袁崇焕的指挥下战斗,士兵们有安全感。因此,袁崇焕在士兵中的威信极高。

第二,士兵害怕袁崇焕。袁崇焕这个人,敢作敢为。比如,一次清查一位副总兵贪污军饷的事儿,当事实查清之后,袁崇焕二话没有说,当时就把那个副总兵给杀了。袁崇焕敢于对部下痛下杀手,而且不顾法度,令士兵胆怯。

第三,士兵被震慑住了。一位官居二品的钦差大臣,居然一人一骑突然出现在被造反士兵占领的军营,身后不仅没有钦差仪仗,而且没有一兵一卒,这种一反常规的做派和出人意料的胆气把兵变的士兵给镇住了!

士兵们都不吱声,拭目以待,看这位手握尚方剑的将军、二品钦差大臣如何处理这场兵变。

现在的袁崇焕可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单人匹马,两手空空,接下来将要面对几万名哗变的士兵。

袁崇焕注意到自己的出现震慑了士兵们,他知道自己在这些士兵中的威望仍然存在,于是心里有了些底气。但他也知道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先稳住局面。他召集全体士兵开会,宣读了皇帝的谕旨。虽然崇祯皇帝并不相信这是一场全体士兵都参加的兵变,而只是一场为讨要拖欠军饷而起的少数士兵的闹事。但崇祯皇帝在谕旨中表示,如果能抓住领头者,就给予重赏,参与兵变的士兵如能抓住领头者,就可以不追究他们的责任。这一态度对于参加兵变的士兵具有相当大的瓦解作用,他们的情绪得到缓解。

宣读完皇帝的谕旨后,袁崇焕宣布散会,叫大家回营休息。等到众人都离开之后,袁崇焕找来了兵备道郭广新,很快了解清楚了谁是带头闹事的人。他立刻下令将这两个士兵抓起来,并亲自审问:“想死还是想活?”这两个士兵回答:“当然想活了,我们只是为了几个军饷,没必要把自己的命搭进去!”袁崇焕说:“你们可以活着,但只有告诉我你们的同伙才能免于一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这两位领袖很快就供出了同伙。袁崇焕当众宣布,这两个首犯由于检举有功,免于死罪,让他们军前戴罪立功。被检举出来的十五个从犯全部被处决,士兵们一下被吓住了。袁崇焕的铁腕手段成功地平息了宁远城士兵的兵变!

然而,局势并未稳定,接踵而至的新问题又出现了。袁崇焕刚刚平定了宁远地区的动乱,却又接到了锦州城士兵发生兵变的消息。这些士兵之所以起义,是因为长期拖欠他们的军饷。袁崇焕意识到,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生,宁锦防线和整个山海关的边防前线可能会遭受连锁反应。一旦后金发动进攻,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袁崇焕向崇祯皇帝上疏,请求尽快发放欠缴给山海关内外守军的全部军饷。然而,这笔银子高达74万两,朝廷因财政困难无法立即筹措。

袁崇焕深知此事的紧急性,曾前往京城请求,但并未得到解决。面对辽东局势的危急,袁崇焕决定冒险向崇祯皇帝建议:“能否动用您的内帑,以解燃眉之急?”所谓内帑,指的是皇帝自己的小金库,也就是私房钱。或许会有人问:这江山都是皇帝的,他还需要存私房钱吗?实际上,国库的钱并不等同于皇帝私人的钱。皇帝要动用国库的钱,必须先征求大臣们的同意。如果群臣反对,户部尚书会硬顶着不给,皇帝也束手无策。而内帑则不同,它是皇帝自己的钱,不论如何花费,皆无须报告他人。

皇帝小金库的钱又是哪儿来的呢?其实,皇帝内帑来源很有限,基本上来自皇庄的地租,当皇帝的没有俸禄,这皇庄的收入实际上就相当于皇帝的俸禄了。当年,万历皇帝为了扩大自己小金库的收入,曾经派太监到全国各地拼命征收矿税,闹得百姓怨声载道。不过,这是特例,崇祯皇帝可从来没有干过这种事,因此,可供崇祯皇帝支配的内帑的确十分有限。同时,内帑的支出很大。人人都要养家糊口,皇帝也不例外啊!况且,皇帝的家多大啊!那哪是平常百姓比得了的?除皇后、太后、王子和公主之外,还有太监和宫女。这么多人要皇帝养活,细算一下,一年下来,皇帝的收入也所剩无几。

袁崇焕竟然要求崇祯皇帝自己掏腰包来解决拖欠军饷的问题,这样做实在是胆大妄为。袁崇焕敢这样要求皇帝呢,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很显然,袁崇焕是在向崇祯皇帝施压。他心想:“陛下,您曾答应保证给予辽东将士军饷,但是一直没有兑现,原因是国库十分紧张,户部不敢给。用国库的钱,您有时候也说了不算,但是内帑是陛下自己的,您总应该可以做主吧?”

崇祯皇帝也在计算,其实打仗和政治一样,都是零和博弈。皇帝心中想:“袁崇焕刚刚说兵变已经平息,现在又说士兵要造反,必须补发拖欠军饷,还要动用我的私房钱。一旦此事发生,以后他们缺钱就会向我要私房钱,但我的内帑不是聚宝盆,不可能永远满足他们的需求。”除非刻不容缓,否则崇祯皇帝当然不想动用自己的私房钱。但是,袁崇焕的要求又不能不答应,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去和户部尚书商量。

皇帝亲自请求解决拖欠军饷的问题,户部尚书当然不能再拒绝了,只好答应说:“户部现在确实没有钱,让我想办法筹措吧!”经过多方筹措,终于给袁崇焕补发了军饷,但是没有按照袁崇焕的要求全额发放,而是打了个四折,只发给他三十万两。拿到军饷之后,袁崇焕又向崇祯皇帝提出了新的要求。前面提到,辽东巡抚因为兵变,上吊自杀了。袁崇焕要求崇祯皇帝不要再派巡抚来辽东了,让他一个人在辽东说了算。这叫“信而不疑,任而勿二” 。意思是说,您既然相信我,就不要怀疑我,因此,在辽东地区就不要再派第二个最高领导人了。崇祯皇帝破例接受了袁崇焕的建议,没有再派巡抚到辽东。不久,山东地区的登、莱二州的巡抚卸任,袁崇焕又提出,干脆这两个地方,皇上您也别再派巡抚了。崇祯皇帝也同意了。

为什么袁崇焕要求崇祯皇帝取消辽东等地的巡抚呢?原因在于,按照大明王朝的制度规定,在重要的军事区域,朝廷总是任命一名经略负责军事,再任命一名巡抚监督经略的行为。

这是一种权力制约机制,可以保证经略按照皇帝的旨意办事,同时制约手握兵权的大帅不至于拥兵自重、威胁皇帝的安全。然而,这种权力制约机制往往会造成经略和巡抚之间相互掣肘,影响决策效率。袁崇焕要求皇帝不要派人监督他,一切由他一个人说了算。

袁崇焕的要求显然挑战了皇权,即使放在现在也很过分。举个例子,假如领导让你负责某个领域的工作,你却要求领导:“你别给我派书记,一切由我一个人说了算!”没有监督权力,必然滋生腐败,领导怎么可能满足你的要求呢?然而,崇祯皇帝却容忍了袁崇焕的挑战,同意了他的要求。

皇上的大度不是没有缘由的,崇祯皇帝希望袁崇焕实现他“五年全辽可复”的诺言!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袁崇焕成为整个辽东地区和登莱二州的最高领导人。在这里,除了皇帝之外,没有谁能够制约袁崇焕的权力。

袁崇焕虽然拿到了辽东地区的最高权力,但是他的有效辖区实在太狭小,不过就是从山海关到锦州,宽几十里,长几百里,狭窄的辽西走廊。他的东面是后金,北面是蒙古察哈尔部,南面是大海。在这几乎没有战略纵深,没有回旋余地的辽西走廊,要想五年收复辽东,太难!所以,袁崇焕必须寻找新的立足点,扩大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具体方法就是向海上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海上的运输、贸易,扩大辽东地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由于后金当时还没有水师,袁崇焕就可以从辽东半岛南面,形成对其夹击之势。但是,当袁崇焕准备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时候,他的权力遇到了一个地方实力派人物强有力的挑战。 m+nfqHAivgCNAqYagxS2s2QpWDUSdGcIrR93uOzS5xesuKfL6Zax0Weok1yhDj7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