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咱们也有战略家

除了爱好军事、历史和围棋之外,老酒还自诩为“金丝”。对于金庸先生的15部武侠名作,老酒多的看过50多遍,少的也不下20遍。《笑傲江湖》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在与名门正派对决之前,说出了自己“三个半”佩服和“三个半”不佩服的人物。故事情节不再赘述,老酒一直纳闷的是,金大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三个半”而不是三个、四个或者四个半呢?

回到正题。石原莞尔是日本少有的战略家,他早已看出中日爆发全面战争将把日本带向最终的毁灭。因为他清楚,以日本的国力根本无法支撑一场长期的战争,而中日之战注定了是持久战。在当时日军举国感染“战争狂热症”的环境里,石原无疑是比较清醒的一个。但是在中国,有一个战略家很早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就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战略家,被称为“将中之将、帅中之帅”的蒋百里。

蒋百里,1882年出生于浙江海宁,其名字出自《周易·震卦》的“震惊百里”,又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等。他绝对属于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传奇人物之一。

13岁就丧父的蒋百里家庭贫苦,与母亲相依为命。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教室外去偷听。倪勤叔见此子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破例将蒋百里收为免费弟子。过目不忘的蒋百里很快就成为闻名乡里的“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之处,每每放声痛哭,泪如雨下,遂立誓此生为国效命。1898年,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1900年,蒋百里到杭州求是书院(今天浙江大学前身)深造。

和当时众多的爱国青年一样,1901年,蒋百里东渡扶桑,就读的就是著名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期间与蔡锷、张孝准被誉为“中国士官三杰”。蒋百里最后以步兵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初出茅庐的蒋百里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军事潜质。

这世界上最让人气愤的事,就是有本事的人干啥成啥,像老酒这样的窝囊废,干啥啥不成。一开始蒋百里为人所熟知,并不是因为其军事才能,而是他出色的文化素质。蒋百里留学日本期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数千人之众,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蒋百里被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亲自组织了“浙江同乡会”。1903年2月,由蒋百里创办的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在进步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同样留学日本的鲁迅不但积极给该刊物投稿,还把每期都寄给国内的亲友学习阅读。连在上海坐牢的章太炎都是该刊的积极撰稿者之一。除了编辑刊物,蒋百里还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在刊物上连续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连载文章,宣扬提倡民主革命、民族精神。蒋立论独到、条理清晰的文笔颇似大文豪梁启超,而他倾向于革命的观点又不同于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主义,因此更受进步青年的青睐。1920年,他在国内主编了《改造》杂志,其影响力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现代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在北京发起成立,发起人中除了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大腕,以军事立身的蒋百里也赫然位列其中。1923年,他又同胡適、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人一起创办了“新月社”。

1921年,蒋百里将之前赴欧洲考察的成果,写成了《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请梁启超为之作序。梁启超看了此书,非常激动,下笔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竟一口气写了50000多字,跟原书的字数差不多。梁觉“天下固无此序体”,只好另作短序。后来梁启超将之前的长序改写充实,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反过来又请蒋百里作序,也算是民国学术界的一段佳话。

1906年9月,清廷遴选青年军官赴德国深造,刚回国不久的蒋百里再次被选中。学习期间,蒋百里曾出任德军第四军实习连长,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博得了德国同行的广泛赞誉。当时德国的兴登堡上将破例召见了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国青年并与之长谈。送别时兴登堡曾感慨:“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必出一位伟大的将才,或许就应在你身上吧。”

1910年,蒋百里学成回国。1912年10月,袁世凯创办了当时中国最高的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我们今天印象最深的似乎是黄埔军校,但是请大家注意,黄埔军校的大部分教官都出自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所学校的毕业生6500余人中,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600多名。蒋百里以陆军少将军衔出任军校校长。我们来粗略看一下那些曾经是蒋百里学生的人员名单:李济深、叶挺、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黄绍竑、张治中、傅作义、余汉谋、陶峙岳、唐生智、罗卓英、白崇禧、刘峙、薛岳等。看看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你就知道这所学校当时有多么牛。

1915年,袁世凯称帝,深受袁世凯之恩的蒋百里入川辅佐老同学蔡锷“护国讨袁”。后陪蔡锷去日本就医。蔡锷因喉病逝世于日本福冈,蒋百里时在其侧代拟遗电,并护送灵柩回湖南安葬。时人论曰:“蒋之反袁,取大义而舍私恩;万里扶棺,是豪杰显真性情。”

1917年,蒋百里出任黎元洪总统府顾问,开始首次撰写军事论著《孙子新释》《军事常识》等,出版后均成为军校教辅。冯玉祥是蒋百里的好朋友,在军中办教育班时经常借口“孙子曰”“岳飞曰”“华盛顿曰”,其中就也有“蒋方震曰”。

1925年,蒋百里再度出山担任吴佩孚的总参谋长,后因吴不“讨奉”而愤然辞职,去上海投靠了孙传芳。1929年,他支持原湘军将领唐生智起兵“倒蒋”。翌年,因唐兵败而入狱。但碍于蒋百里名气太大,蒋介石也真没敢把他怎么样,稍后两人达成和解。

当时中国流行一句名言,“女交林徽因,男交蒋百里”,名人蒋百里可谓粉丝众多。据说就在他坐牢期间,著名记者陶菊隐前去采访蒋百里,刚说了几句,外面就闯进来一个背着铺盖的年轻人,“福叔,我要陪你坐牢”。这个人就是“我挥一挥衣袖,只带着一卷铺盖”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徐对大他14岁的蒋百里推崇备至并尊之为“福叔”。消息传出后,“新月社”的文学名流纷纷效仿南下,一时“随百里先生一起坐牢”竟成了最有面子的事情,蒋介石哪里还敢杀他?

作为战略家,蒋百里一直密切关注着世界军事的发展和日本的侵华动向。1923年,他就预见日本必然侵略中国,中日之战迟早不可避免,并呼吁当局积极备战。1935年,他被南京国民政府聘为军事委员会高级顾问,翌年赴欧美考察军事。出访归来之后,他指出未来战争将向“立体化”转移,倡议平衡发展陆、海、空三军,建设中国现代化国防。难得的是,陆军出身的蒋百里着重提出了空军建设的构想。

有一则逸事。说是1932年2月1日,蒋百里和朋友曹聚仁一帮人在上海法租界一家咖啡厅喝咖啡,蒋百里手持一张上海《每日新闻》对众人说,六天以后,也就是7日早晨,日军要有一个师团的兵力到达上海。大家惊讶地问原因何在。他指着报纸上的一条电讯说,日本陆军大臣荒木贞夫昨天晋谒了天皇。大家就问,这跟一个师团6天后到上海有什么必然联系?蒋百里就指出,荒木进宫就是报告出兵的意思,以日本当时的运输补给能力以及长崎到上海的路程,估计6天之后的早上可运来一个师团。果然,在2月7日早上,日军参加淞沪抗战的援军第九师团在植田谦吉的率领下到达上海。

在西安事变中,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蒋百里与陈诚、蒋鼎文等10多名军政大员同被羁留。被张学良和杨虎城选中担任与蒋介石之间调解的人,就是声望颇高的无党派人士蒋百里。后来蒋介石在《西安半月记》里详细叙述了蒋百里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1937年初,蒋百里奉蒋介石之命秘密考察南北防务,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广东,长途跋涉奔波万里。而后接受蒋介石委托登庐山为暑期训练班国军高级将领授课。讲学期间,他把一生的军事著作和讲稿精选修订,编成了著名的军事巨作《国防论》,提出了其对日作战的主要观点。

第一,中国对日作战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区来提高战力。

第二,主动在上海出击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传统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和训练方面的优势。

第三,以空间换时间打持久战,通过时间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最后发起反攻决战。

《国防论》的影响甚至远及海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著名将领艾森豪威尔、蒙巴顿等人曾多次引用蒋百里《国防论》来阐述战局。

蒋百里在讨论中日问题时,指出中国并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但是贫穷的中国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不是工业国而是农业国。工业国好打,占领它的关键地区它就要投降了。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只要占领了这些关键区域,它就打不下去了。而中国是农业国,你占领了我最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区也不要紧,我这样一个松散的农业国,你根本没有要害可抓。所以,我们的抗战可以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这是我们打持久战的有利条件。

蒋百里断定,中日将来决战之地为平汉线以西的“三阳”,即襄阳、衡阳和老酒的家乡洛阳。后来战争的实际进程也印证了其判断的正确性。

毛泽东在1937年12月28日写给郭化若的信中说:“你写战略,应找些必要的参考书看看,如黄埔的战略讲义,日本人的论内外线作战(在莫主任处),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蒋百里的《国防论》,苏联的野战条令等。”既然能够提出名字来,说明毛泽东之前肯定阅读过《国防论》。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做了一系列重要演讲,后来这些讲话整理成了一本书,叫“论持久战”,1938年7月1日在延安的《解放》杂志上正式发表,同样成为指导中国军民抗日的纲领性文献。

即使是国民党人也对《论持久战》推崇有加。白崇禧在任桂林行营主任时曾号召国民党军官学习《论持久战》,蒋介石也对该书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现在公允而论,《国防论》与《论持久战》都是中国战胜侵略者的重要理论武器。真应了那句中国的名言,“英雄所见略同”。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在日军的凌厉攻击之下,节节败退。蒋百里再次发表《抗战基本观念》,断言日本必败,中国必胜。他在详细分析中日两国的国情之后鼓励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无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事实上,中国抗战的进程也如他预料的。蒋百里预测,在徐州一带,中国军队将和日军有一场大型作战,后来,这里就有了著名的台儿庄战役。

1943年5月到6月,中国长江西陵峡口的石牌保卫战,就是蒋百里在《国防论》中预言的中国对日战争中由守转攻的战略要点,后来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正如蒋百里所料,八年抗战中,日军的进攻路线恰似按照蒋百里的事先安排,老老实实地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在战略上,蒋百里早已预言,日军的失败早在侵略中国时就已经注定,这一点与日本战略家石原莞尔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

可惜的是,为中国规划了抗战未来前景的蒋百里并没有看到最后的胜利。1938年,蒋百里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在迁校途中因操劳过度,于11月4日病逝于广西宜山,之后就地殓葬,年仅57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悼,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当时的社会名流黄炎培、邵力子、张宗祥、章士钊等纷纷作诗以为祭奠,蒋介石亲临主祭。南京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抗战胜利之后,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告先生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在30多年的军事生涯中,蒋百里先后被袁世凯、段祺瑞、蔡锷、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历史风云人物聘为参谋长或军事顾问,颠沛于诸侯之间,但只是充当高级幕僚,终生没有亲自指挥过一次战役。

在日本人眼中,中国有三个半军事家:蒋百里排名第一,曾任蒋介石参谋长的杨杰排名第二,“小诸葛”白崇禧排名第三,剩下那半个就是做了11年“霸王”参谋次长的刘斐。还有一种说法,这半个是刘伯承,时任红军参谋长、红军大学校长的刘伯承,因为少了一只眼睛,只能算半个。

蒋百里的三女儿,就是大家熟知的著名钢琴家、歌唱家蒋英,蒋英的丈夫更加有名,他就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

他有一个表侄女,曾经有无数少女被她的作品折腾得死去活来,他这个表侄女叫琼瑶。

他还有一个远房侄儿,老酒曾被他迷得神魂颠倒,他就是前面提到的金庸。

任我行提到那“三个半”,其灵感是否就来自那“三个半军事家”?

金大师尚健在,能解惑否? vo8uG00loYu0Fj5OiWIZ3Iw7OgfPvuI+J386g0Z8/tFoeaj7Fj3zVGYdJ/7GB2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