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益加剧的吏治腐败,鳌拜等辅政大臣开始重拳整顿官场恶习,提高官府办事效率和官员办事能力。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鳌拜等人在辅政仅半月后,就以皇帝名义诏谕百官:“朕以冲龄践阼,初理万几,所赖尔大小臣工,同心协力,矢效赞襄。”次日还命都察院左都御史就巡按工作提出了十项要求。
公元1665年春,鳌拜下令严查督抚在地方的劣政,次年春又下令对公然受贿的地方督抚大员“从重治罪”。鳌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仅1667年一年,他就将贪酷、不谨、罢软、年老、有疾、才力不及、浮躁等官员共563人革职,还裁撤了各省大小衙门官吏3849名。
此外,据《清圣祖实录》记载,为了提高效率,鳌拜在1660年春就要求所有官员“进奉本章,关系政务,应切实陈奏……事情正理,明白敷陈,不得用泛泛文词”,还在参考明朝规定奏事本章1000字数限制的基础上,再减少到不得超过300字。与此同时,还规定了办结事务的时限。
同年,鳌拜还一举革除了清朝原本强大的宦官势力——内官十三衙门,彻底断绝了宦官干政的可能。
鳌拜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发展经济。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有两个。
一是奖励垦荒。这项措施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每个王朝在建立之初、较有作为时通用的办法,鳌拜辅政时也不例外。但在具体办法上,鳌拜有了很多创新。最典型的就是下令“湖广填四川”。
清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乱,四川地区人烟稀少、经济凋敝。在这种情况下,鳌拜提出“无论本省、外省文武官员,有能招民三十家入川、安插成都各州县者,量与纪录一次;有能招民六十家者,量与纪录二次;或至百家者,不论俸满,即准升转”。由此逐步重振四川地区经济民生。
二是实行“更名田”。1669年春,鳌拜借鉴明末农民起义的进步方面,下令清查前明废藩的田地房屋,分发给农户耕种,并将无人继承的田土公开招募开垦,即“更名田”。当时在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广等省份发给农民田地多达20余万顷,占到全国耕地总数的1/20。
后世普遍认为此举是一项德政。然而也是鳌拜辅政大臣生涯的最后辉煌——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仅仅两个月,他就被康熙皇帝拿下了。
在鳌拜辅政的八年间,全国人丁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7‰;平均土地年增长率为3.6‰;平均税银年增长率为0.62‰。土地增长幅度超过税收增长4倍多,为人民休养生息、经济民生恢复提供了有力保障。
鳌拜以军功起家,号称“万人敌”,赐号“巴图鲁”,但在他辅政时期却懂得节制军事。鳌拜很清楚,军费开支是个无底洞,如若一味进攻,清朝很可能步前明后尘,迅速衰落下去。
因此,公元1662年,在清军消灭南明永历政权后,鳌拜就迅速宣布:“从此大兵得以休息,粮饷不致糜费。宣诏中外,咸使闻知。”
由此外患渐息,不幸的是内患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