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鳌拜的崛起之谜

“巴图鲁”源于蒙古语“拔都”,原意是“勇将”或“英雄”。从公元1616年到1861年的245年中,获赐“巴图鲁”名号者只有33人。由此可见鳌拜的厉害。

1 历史舞台的小角色——鳌拜政治生涯的开始

鳌拜的名字首次见于官修史书,是在《清太宗实录》中。皇太极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鳌拜等人“自明界捉生还。获蒙古人五、汉人三十、牲畜三十二。上命即以所获赏之”。

1634年,鳌拜成为皇太极所领镶黄旗的巴牙喇甲喇章京。

1636年12月,皇太极亲率大军二征朝鲜,八旗军队迅速攻占了平壤和汉城。次年1月,朝鲜国王李倧在内外援绝的情况下出降。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在攻下朝鲜京城后,皇太极派硕讬、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率军攻打皮岛。正是这次战役,促成了鳌拜崛起。

2 血战皮岛——鳌拜的崛起

皮岛地处鸭绿江口外,距朝鲜本土和中国大陆都很近,乃战略要地。明天启年间,后金攻取辽东,明将毛文龙即率军退守此岛,与关外宁锦一线友军互为掎角,使后金腹背受敌。此后,后金便一直视皮岛为心腹大患,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都在日夜筹划如何拔掉这颗钉子。

再说这次战役。由于硕讬久攻不下,皇太极便命阿济格接手,鳌拜当时从征。阿济格与众将反复商议,制订了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一路从海上以巨舰摆出正面进攻的态势,吸引守军注意;另一路则以轻舟精锐快速推进,直插该岛西北角要害阵地。鳌拜主动请缨随后一路出战,并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

随后,鳌拜率部渡海发动进攻,不料明军早已严阵以待,一时炮矢齐发,清军进攻受挫,形势紧急。鳌拜见状奋起大呼,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然后举火为号,指引后续部队进攻。清军一举跟进,终于攻克皮岛。

捷报传至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其父在天之灵,并下令从优奖励参战将士。

3“巴图鲁”——战神的诞生

皇太极对鳌拜非常满意,提升他为三等梅勒章京,赐号“巴图鲁”,加世袭6次,准再袭12次。此后,即便鳌拜偶有独断专横、蛮不讲理,皇太极也依然对他信任有加。

鳌拜也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勤勉履职。1637年,代善的儿子岳讬为了拍皇太极的马屁,派人连夜向皇太极的驻地进献好马,结果被鳌拜以“此暮夜就寝时,非献马时”“上已安寝,欲令惊动,秉烛观马耶?”为理由阻拦。皇太极听说后赞赏了鳌拜,将献马一事列为“违法妄行”,“命法司分别议罪”。

1642年夏,鳌拜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由此可见,鳌拜早年虽出身名门,但也只是个小角色,后来凭借历次战役中的杰出表现得到了皇太极的信任,从而迅速升迁。但他是如何一步步爬上权力顶峰的呢?这要从鳌拜与多尔衮的矛盾谈起。 6A2vqBu4Rb8xTYOk7KJEn9TBsVtntgd/cAowN5zaDr+ZeTX5c8MoSyuO/4rUWOl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